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秋夜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2-17 12:00: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秋夜原文及賞析

秋夜原文及賞析1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

  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

  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

  長川瀉落月,洲渚曉寒凝。

  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

  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天上有什么呢?就銀河像一條白玉般的繩索迢遞蜿蜒。

  它從建章闕的飛檐上斜斜拉起,把金陵照耀得晶瑩剔亮。

  漢水如素練一樣輕盈漂過,江水在秋霜的映照下更加澄清。

  月亮仿佛與江水一起流失,黎明前的江岸與沙洲寒氣凝結。

  我獨自在板橋浦對月飲酒,古人中誰可以與我共酌?

  可惜謝朓已經千古,我給你灑一杯清酒吧!胸中感嘆萬千!

  注釋

  ⑴謝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板橋浦,地名。《水經注》:江水經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結浮橋渡水,故曰板橋浦。《太平寰宇記》;板橋浦,在升州江寧縣南四十里,五尺源出觀山三十六里,注大江。謝玄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云:“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⑵謝朓詩:“玉繩低建章。”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星。”

  ⑶《宋書》:永光元年以石頭城為長樂宮,以北邸為建章宮。

  ⑷《南齊書》:謝朓,字玄暉,陳郡陽夏人。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

  ⑸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李善注:“填,滿也。”灑酒,一作“灑淚”。

  賞析:

  此詩的前四句寫秋夜天宇和金陵遠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一問一答,天真活潑,明快自然,饒有民歌風味。詩人仰望秋空,看到在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遠遠地閃爍著兩顆銀亮的玉繩星。三四兩句寫玉繩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詩人放眼遠眺,但見玉繩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鑲在建章宮高大的樓闕旁邊,發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對著整個金陵古城。這四句從大處落墨,先寫天空,后寫地面,連接自然,展現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宮闕的剪影,境界空闊高遠,正融注了詩人秋夜泛月時那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緒。如果更深細地品味,這四句詩已隱隱透露,出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情思。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等寫景佳句,李白詩的三、四句,顯然是有意點化了謝詩,借以寄寓對謝朓的緬懷、追慕。而且,這兩顆璀燦的玉繩星,一顆斜照建章闕,一顆耿對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蘊。它們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謝朓、李白這兩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詩人的化身。

  中間四句寫秋江月色。這里“漢水”借指長江。詩人不說“長江”而說“漢水”,是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復和音聲相混。在板橋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視著腳下的大江,但見清澄的江水靜靜地流淌著,像是一條銀光閃爍的白練。此刻,謝朓描寫大江黃昏美妙景色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自然跳上心頭。對景吟詩,使他產生一種悠然神遠的感變,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謝一起聯袂步月,同賞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縱論人生、品評詩文了。李白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與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懷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著明月逐漸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傾瀉在長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隱,天將破曉,朝霧彌漫洲渚,寒氣侵襲發膚。這四句寫秋江月色,明麗皎潔,清幽飄逸,動靜相生,空靈迷人。而在這幅秋江月色圖中,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這里表現出他的神態和心緒的變化:先是緬懷遐想古人,繼而是與古人神游的暢快,接著是從遐想中醒悟過來發覺古人不可得見的寂寞與悵惘,這四句妙在不是靜態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從時間和景色的變化之中暗示出詩人復雜微妙的心理變化,不著痕跡,純乎天籟。

  最后四句點明題旨,直抒胸臆。詩人在板橋浦自斟自酌,沒有知音同歡共飲,雖追慕謝朓,但畢竟相隔數百年,誰也不能把古人找回來。而在當今現世,像謝玄暉這樣才華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難得再遇到的。想到這里,詩人深深感到孤獨寂寞,揮杯灑酒無心再飲。一股悲涼抑郁之氣,充滿了他的胸中。結句暗用梁代詩人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句意,而融化無跡,如同己出。至此,詩人不僅婉曲盡致地抒寫了對古人的緬懷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復遇,宣泄出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秋夜原文及賞析2

  【詩句】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出處】唐·韋應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意思】 適值清秋, 懷念友人,獨自徘徊在寒涼的夜里。空曠的山林松子零落,推想遠方的 朋友當也在今夜的秋色中徘徊未眠吧。詩句由自己寫到友人,將眼前景 與意中景同時并列,從而表達了異地共相思的深情。

  注: 屬,適,正值。幽人,隱居的人,指作者的友人丘 丹。

  【賞析】屬:適值。適值深秋的夜晚,不 禁思念起遠方的友人。在清涼的天 氣里,一邊散步一邊吟詠著詩句。 空曠的山中松子不時地墜落地上。 想那遠方的友人此時當未入睡吧。

  【全詩】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唐].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全詩賞析】

  詩人韋應物在一個明月高懸、樹姿婆娑、微風徐徐的'秋 夜,獨處山中,想起了遠方的摯友丘丹(丘二十二員外),不 由“懷君屬秋夜”。這句中的“屬”,同“囑”,是托付、寄托的意 思,與下句的“詠”字對舉,和李白名句“我寄愁心與明月”中 的“寄”字意思相近。一片深情已隨秋夜之風飄向遠方,便很 自然地關心這消息是否能為對方得知,思友之情因之愈加 強烈,以至不能成眠。于是詩人起身,在月光如水的庭院里 信步游走,高聲吟詠贊美這舒適涼爽天氣的清詞麗句。表面 上看來閑散悠游,實際則是強迫自己將感情轉移于其他事 物,正如宋代詞人辛棄疾愁腸百結時“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故作曠達,“顧左右而言 他”,內心的煎熬卻欲蓋彌彰。

  全詩雖然只有寥寥二十字,但詩人以抒情為骨干,寓寫 景、敘事暗伏于其中,因而使詩的蘊含豐富,意韻悠長,令人 回味無窮。

秋夜原文及賞析3

  長安秋夜

  內宮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

  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

  翻譯

  皇宮傳出詔書問訊前方戰機,金鑾殿處理完國事深夜才歸。

  千家萬戶此時已經寂然入夢,月光下露水清瑩點濕了朝衣。

  注釋

  宮:一作“官”。

  戎機:軍事機宜。指作戰的狀況。戎,戰爭。

  載筆:攜帶文具以記錄王事。

  金鑾:此指皇帝處理國事的大殿。

  寂寂:寂靜無聲貌。

  朝衣: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

  創作背景

  李德裕是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名相,為政六年,內制宦官,外復幽燕,定回鶻,平澤潞,有重大政治建樹,曾被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在唐朝那個詩的時代,他同時又是一位詩人。此詩就寫于他為宰相期間。

  賞析

  這首《長安秋夜》頗具特色,因為這不僅是李德裕的詩,而且是詩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則宰輔日記,反映著他從政生活的一個片斷。

  中晚唐時,強藩割據,天下紛擾。李德裕堅決主張討伐叛鎮,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總理戎機。“內官傳詔問戎機”,表面看不過從容敘事。但讀者卻感覺到一種非凡的襟抱、氣概。因為這經歷,這口氣,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大廈之將傾,全仗棟梁的扶持,關系非輕。一“傳”一“問”,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間接顯示出人物的身份。

  作為首輔大臣,肩負重任,不免特別操勞,有時甚至忘食廢寢。“載筆金鑾夜始歸”,一個“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別提到的“筆”,那決不是一般的“管城子”,它草就的每一筆都將舉足輕重。“載筆”云云,口氣是親切的。寫到“金鑾”,這決非對顯達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種“居廟堂之高”者重大的責任感。

  在朝堂上,決策終于擬定,他如釋負重,退朝回馬。當來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長安城,坊里寂無聲息,人們都沉入夢鄉。月色撒在長安道上,更給一片和平寧謐的境界增添了詩意。面對“萬戶千門皆寂寂”,他也許感到一陣輕快;同時又未嘗不意識到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統一、社會安定來維持。騎在馬上,心關“萬戶千門”。一方面是萬家“皆寂寂”(顯言);一方面則是一己之不眠(隱言),對照之中,間接表現出一種政治家的博大情懷。

  秋夜,是下露的.時候了。他若是從皇城回到宅邸所在的安邑坊,那是有一段路程的。他感到了涼意:不知什么時候朝服上已經綴上亮晶晶的露珠了。這個“露點朝衣”的細節很生動,大約也是紀實吧,但寫來意境很美、很高。李煜詞云:“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啼清夜月”(《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是善于享樂的。雖然也寫月夜歸馬,也很美,但境界則較卑。這一方面是嚴肅作息,那一方面卻是風流逍遙,情操迥別,就造成彼此詩詞境界的差異。露就是露,偏寫作“月中清露”,這想象是浪漫的,理想化的。“月中清露”,特點在高潔,正是作者情操的象征。那一品“朝衣”,再一次提醒他隨時不忘自己的身份。他那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自尊自豪感盎然紙上。此結可謂詞美、境美、情美,為詩中人物點上了一抹“高光”。

  如果把這首絕句當作一出轟轟烈烈戲劇的主角出臺的四句唱詞看,也許更有意思。一個兢兢業業的無雙國士的形象活脫脫出現在人們眼前,這是有理想色彩的詩人自我形象。他唱的句句是眼前景、眼前事,毫不裝腔作勢,但顯得豪邁高遠,表現出一個秉忠為國的大臣的氣度。“大用外腓”是因為“真體內充”。正因為作者胸次廣、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強,來之無窮”(司空圖《詩品》)。

秋夜原文及賞析4

  原文:

  秋夜

  [宋代]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譯文及注釋:

  前兩句敘事。首句直奔詩題,各點“夜”“秋”二字,交代了時間、心態、環境。“夜久無眠”已見怨婦愁緒滿懷,而時又逢秋,秋風蕭瑟,夜氣清涼,錦衾單薄,佳人永夜杜寢,更添一層愁苦。

  次句緊承“無眠”,寫人事活動。既然輾轉反側杜入夢,那么就很杜打發漫漫長夜。空房寂寥,紅燭高燒,百無聊賴中,她只好剪燭花以消遣寂寞了。“燭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兆。杜甫詩云:“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有賞心悅事,而她卻無法消解眼前這幽情苦緒。著一“頻”字,寫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杜寧。“欲三更”接續“夜久”兩字,極寫思婦飽受孤獨寂寞煎熬之苦。

  后兩句寫景。第三句轉折一筆,寫床席之月影。一個“涼”下得獨特,這是全詩的詩眼,照應首句的“秋氣清”,以觸覺狀態寫視覺形象。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涼、空寂的床席,今夜誰都不會給她送來溫暖。這情景令人涼從心生。“滿”字表面是寫光影之濃,其實是寫憂思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郁悶之感。這一句明寫屋內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

  末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該句承上句,以頂真手法過渡,從床上之月光、樹影寫到高天之皓月,表達了詩人望月懷人的乍喜還憂的心理。“月在梧桐缺處明”,展現了一幅高遠、疏朗的秋夜月色圖。皎皎月華,她似乎憶起了曾經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甜蜜與浪漫;而如今,“瘦盡燈花又一宵”的時刻,沒誰能與她“共剪西窗燭”。想超脫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處無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處”,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婦不得與意中人團圓的酸楚。

  全詩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氣清)而室內(燭花頻剪),又由室內(鋪床涼)到室外(月在缺處明),逐層遞進地反復渲染獨處的苦悶。針腳細密,四句之間照應緊密,銜接流暢,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意象鮮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細節勾勒精練傳神,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賞析:

  前兩句敘事。首句直奔詩題,各點“夜”“秋”二字,交代了時間、心態、環境。“夜久無眠”已見怨婦愁緒滿懷,而時又逢秋,秋風蕭瑟,夜氣清涼,錦衾單薄,佳人永夜杜寢,更添一層愁苦。

  次句緊承“無眠”,寫人事活動。既然輾轉反側杜入夢,那么就很杜打發漫漫長夜。空房寂寥,紅燭高燒,百無聊賴中,她只好剪燭花以消遣寂寞了。“燭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兆。杜甫詩云:“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有賞心悅事,而她卻無法消解眼前這幽情苦緒。著一“頻”字,寫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杜寧。“欲三更”接續“夜久”兩字,極寫思婦飽受孤獨寂寞煎熬之苦。

  后兩句寫景。第三句轉折一筆,寫床席之月影。一個“涼”下得獨特,這是全詩的詩眼,照應首句的“秋氣清”,以觸覺狀態寫視覺形象。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涼、空寂的床席,今夜誰都不會給她送來溫暖。這情景令人涼從心生。“滿”字表面是寫光影之濃,其實是寫憂思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郁悶之感。這一句明寫屋內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

  末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該句承上句,以頂真手法過渡,從床上之月光、樹影寫到高天之皓月,表達了詩人望月懷人的乍喜還憂的.心理。“月在梧桐缺處明”,展現了一幅高遠、疏朗的秋夜月色圖。皎皎月華,她似乎憶起了曾經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甜蜜與浪漫;而如今,“瘦盡燈花又一宵”的時刻,沒誰能與她“共剪西窗燭”。想超脫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處無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處”,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婦不得與意中人團圓的酸楚。

  全詩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氣清)而室內(燭花頻剪),又由室內(鋪床涼)到室外(月在缺處明),逐層遞進地反復渲染獨處的苦悶。針腳細密,四句之間照應緊密,銜接流暢,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意象鮮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細節勾勒精練傳神,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秋夜原文及賞析5

  謁金門·秋夜

  秋帷里。長漏伴人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

  翻譯

  在秋夜的帳帷里,那計時的滿滴長久地陪伴著貴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漸漸涼了,輕薄的繡被已用上了,床上彌漫了一片秋天的氣氛。

  晨光浸透窗紙,窗外報曉的雄雞發出第一陣鳴聲,雞聲斷斷續續,又從耳邊傳來,天已亮了,但雞聲還未停息。

  注釋

  帷:帳子。

  漏:古代計時的工具,用壺滴水的方法計算。這里代指時間。

  玉枕:陶瓷枕,以示華貴之用物。

  繡被:指綢緞一類的被子,富貴人家的征示。

  已:前“已”,已經。末“已”,停止。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秋。是時,蘇軾在杭州通守任上。常與朋友游西湖、孤山,登柏山、竹閣,常遇少婦慕名求詞,蘇軾作詞以贈之,此詞就是其一。

  賞析

  上片,寫秋夜思的'涼色。“秋帷里,長漏伴人無寐。”不說貴人心不平靜,而說長漏與貴人為伴不能人眠,躺臥“秋帷”,煎熬“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不說貴人秋思心涼,而說“玉枕”低枕而“涼”,“繡被”頓時而“輕”薄。這涼玉枕,這輕繡被,滲透著“一番秋氣味”,彌漫在貴人的“秋帷里”。或許就是這“玉枕”、“繡被”、“秋氣味”,正是引起貴人“無寐”心涼的媒介。而這一幕就發生在夜色無聲的“秋帷里”。

  下片,寫秋夜思的回聲。“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長夜剛過,貴人本已心涼,全身心地浸透“秋氣味”,應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構建。詞人竟運用詞的有限文字,寫了“秋夜思”的續片,在光和聲上繼續做文章,因為光和聲最易撩動人的思想情感。“曉色”“侵窗紙”,點明早晨來臨;“雞聲初起”,表示劃破長夜的秋思,給“秋帷”人展示一線希望。晨光伴隨不停的雞聲,從“到耳”中給“秋帷”人帶來美好回聲。或許這“曉色”、“雞聲”的來臨,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綿綿夜思。而這一幕就發生在曉色有聲的“窗外”,令人長長回味。

  全詞,寫一貴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詞中找不到一個“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詞人運用通感的手法,從色與聲的溝通、挪移中構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圖。上片,“秋帷”人一言不發,無聲勝有聲;下片,“雞聲”聲聲不斷,則是有聲襯無聲。

秋夜原文及賞析6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清朝 查慎行

  長風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云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注釋

  ①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詩人由貴州返回海寧,途徑洞庭湖,正值中秋,游后作成此詩。

  ②霾云:陰云。蓬蓬:茫茫覆蓋貌。冒:覆蓋。

  ③斂容:改變容顏。

  ④馮夷宮:馮夷,神話傳說中的水神,其宮殿在湖水深處。

  ⑤“此時”二句:驪龍,黑色的龍。《莊子·列御》記:驪龍頜下有珠,經常浮游水上,銜珠長吟。二句意為這時潛伏深處的驪龍,因為眼花繚亂,不能浮游上來銜珠長吟了。

  ⑥“巨魚”二句:騰踔(chuō):跳躍。千黃金:意為千萬鱗片像黃金一樣閃閃耀眼。

  ⑦翻:反。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鑒賞

  這首詩寫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詩的開篇展現湖上風云變化的雄奇場面,為下面寫湖光月色作好鋪墊。在具體描寫時,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鏡面橫開十余丈”、“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句;并融會神話傳說與典故,如“馮夷宮”、“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句,把月亮從初升到當空的過程,描摹得形神兼備。從風收云散,寫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漁歌渺渺中收尾,給人清幽淡遠之感,仿佛將人帶入一個美妙的神話境界。全詩筆調輕健活潑,如行云流水,呈獻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內容,此詩則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為同類題材之詩的佼佼者。

  詩人無論是在表現新題材、開掘新境界,還是在語言表達藝術方面,都是頗見功力,整首詩沒有出奇制勝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鑿的痕跡,足見詩人藝術功夫的深厚。結尾“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帶動讀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審美觀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雄渾恢宏,豪放空靈,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鮮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貼合對象本身的語言,詩人從語言形式內容方面都對詩歌作了生動的革新,見證了詩人《涿州過渡》中“自笑年來詩境熟,每從熟處欲求生”的對創新和個性的追求。

秋夜原文及賞析7

  滿江紅·中秋夜潮原文

  作者:史達祖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有物指磨金鏡凈,何人拏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

  滿江紅·中秋夜潮賞析

  史達祖本來是一位“婉約派”的詞人。前人之所以盛贊他,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那種婉麗細膩的詞風。其實,他的詞風并不局限于“婉約”一路。像這首詞,就抒發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見的豪氣激情,在風格上也顯得沉郁頓挫、激昂慷慨,這就可以大大幫助讀者加深對其人、其詞的全面了解。

  因為是寫“中秋夜潮”,所以全詞就緊扣海潮和明月來寫。開頭兩句“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即分別交待了潮與月兩個方面,意謂:水歸屬于“陰”,而月為“太陰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虛——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這里所用的“歸”和“盈虛”兩組動詞,就為下文的描寫江潮夜漲,蓄貯了巨大的“勢能”。試想:大江東去,這其中本就蓄積了多少的“力量”。此時,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過來,提起它全身的氣力向錢塘江中撲涌而去,這更該何等壯觀驚險!故而在分頭交待過潮與月之后,接著就把它們合起來寫:“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意為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涼秋半破”時),那十分的滿月與“連山噴雪”而來的“八月潮”(李白《橫江詞》:“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才拼合(“斗成”:拼成)成了堪稱天地壯觀的“雙絕”奇景。它們“壯”在何處、“奇”在何處呢?以下兩句即分寫之:“有物揩磨金鏡凈”是寫月亮,它似經過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樣,越發顯得明亮澄圓:“何人拏攫銀河決”是寫江潮,它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缺口那樣,奔騰而下。對于后者,不妨引一節南宋人周密描繪浙江(即錢塘江)潮的文字來與之參讀,以加強感性認識。《武林舊事》卷三《觀潮》條里寫道:“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則前人描寫多矣,無須贅引。總之,眼觀明月,耳聽江潮,此時此地,怎能不引起驚嘆亢奮之情?但由于觀潮者的身世際遇和具體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對這天下“雙絕”,其聯想和感觸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閬,他寫自己觀潮后的心情是“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驚心動魄之感;蘇軾則在觀潮之后,“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塵沙”)的哲理;而辛棄疾則說:“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摸魚兒》),在他看來,那滔天而來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靈駕著素車白馬而來!但是史達祖此詞,卻表達了另一種想象與心情:“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這里的一個著眼點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瑩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噴涌而來,這豈不象征著伍子胥的“沉冤”已經洗雪干凈!——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寫時近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云:“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這實際是寫他“通體透明”、“肝膽冰雪”的高潔人品。史詞的“子胥見嫦娥”則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來表達伍子胥那一片純潔無垢的心跡,也借此而為伍子胥一類忠君愛國而蒙受冤枉的豪杰平反昭雪。按:公元1204年夏(史料記載為嘉泰四年五月),韓侂胄在定議伐金之后上書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論秦檜主和誤國之罪,改謚“謬丑”。韓氏之所為,其主觀目的姑且不論,但在客觀上卻無疑大長了抗戰派的志氣,大滅了投降派的威風,為岳飛伸張了正義。史達祖身為韓侂胄的得力幕僚,他在詞里寫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與此事有關。它使讀者明白:史氏雖身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愛憎,以及對于國事的關注之情。

  下闋繼續緊扣江潮與明月來寫。“光直下,蛟龍穴”是寫月,兼顧海:月光普瀉,直照海底的蛟龍窟穴:“聲直上,蟾蜍窟”是寫潮,兼及月:潮聲直震蟾蜍藏身的月宮。兩個“直”字極有氣勢,極有力度,充分顯示了中秋夜月與中秋夜潮的偉觀奇景。“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則合兩者寫之:天是潔凈的天,月光皓潔,“地”是潔凈的“地”,白浪噴雪;上下之間,一派“洞然如刷”,即張孝祥所謂“表里俱澄澈”的晶瑩世界。對此,詞人的心又一次為之而激動萬分、“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這前兩句,正好符合了現今所謂的“移情”之說。——按照這種“移情論”,在創作過程中,物我雙方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比如,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就會出現象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類的詩句;而“物”的形相、精神也同樣會影響到詩人的心態、心緒,如人見松而生高風亮節之感,見梅而生超塵脫俗之思,見菊而生傲霜斗寒之情。史詞明謂“激氣已能”、“舉杯便可”,這后兩個詞組就清楚地表達了他的這種激氣豪情,正是在“光直下”、“聲直上”的偉奇景色下誘發和激增起來的。——當然,這也與他本身含有這種激氣豪情的內在條件有關。在外物的感召之下,一腔激情直沖云霄,似乎能驅走月中的粉黛(美人);這股激情又使他舉杯酌酒,似乎一口能吞下吳越兩國。這兩句自是“壯詞”。一則表現了此時此地作者心胸的開闊和心情的激昂;另一則——如果細加玩味的話,也不無包含有對于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些或者昏庸、或者狡獪的君王,以及那當作“美人計”誘餌的西施的憎惡與譴責,因為正是他們共同謀殺了伍子胥!所以這兩句雖是寫自己的激氣與豪情,但仍是暗扣“月”(粉黛即月中仙女)、“潮”(吳越之爭釀出子胥作濤的故事)兩方面來展開詞情的,因此,并不能視為走題。末兩句則“總結”上文,詞人說:若是明朝把我今夜觀潮所見之奇景與所生之豪情說與你輩(“兒曹”含有輕視之意)去聽,那不使你們為之心膽驚裂才怪呢!詞情至此,達到高潮,也同時戛然中止,令人如覺有激蕩難遏的宏響嗡嗡回旋于耳畔。

秋夜原文及賞析8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翻譯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悲傷。

  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愴(chuàng):悲傷。

  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游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岳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岳”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陜,辟為干辦公事。游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后憑借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么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余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秋夜原文及賞析9

  【原文】: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注解】:

  1、簟:竹席。

  2、空:形容秋天清虛景象。

  3、砧杵:搗衣用具,古代搗衣多在秋夜。

  【韻譯】:

  我早早地枕著竹席迎風納涼,

  清虛的秋夜京城蕩漾著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過了星空,

  千家萬戶傳來了搗衣的.聲響。

  看節候應該是到了更深夜闌,

  思念友人心靈相期睡覺也晚。

  剛剛反復吟誦你送我的佳句,

  不覺烏鴉呱呱啼叫天已漸亮。

  【評析】:

  這是一首酬答詩,為了酬詩,而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前半首寫秋夜,聲色俱全。頷聯屬對,尤其自然秀逸。頸聯寫更深夜闌,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聯寫吟詠贈詩,不覺已鴉噪天曙,結構頗為嚴密。“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清新活潑,實屬佳對。

  【簡析】:

  這是一首酬答程近所贈的同題詩。詩的前六句都緊扣“秋夜”,七八句是稱贊程詩之美,因為欣賞他的原作和要寫和詩,竟至苦吟了一夜,通宵未眠。

秋夜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秋夜獨坐 / 冬夜書懷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譯文: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發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成不滅不生。

  注釋:

  1.秋夜獨坐:題目一作“冬夜書懷”。

  2.堂:泛指房屋的正廳。欲二更:將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山果:山上的野果。

  4.燈下:點出夜。草蟲鳴:點出秋。草蟲:草叢中的小蟲子。

  5.“黃金”句:《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時,有方士欒大詭稱“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為五利將軍。后均無效驗,被殺。黃金可成,亦指煉丹術。黃金:道教煉丹術中一種仙藥的名字。

  6.老病:衰老和疾病。

  7.無生:佛家語,謂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禪宗認為這一點人們是難以領悟到的。

  賞析: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像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秋夜原文及賞析11

  秋夜宴臨津鄭明府宅

  行止皆無地,招尋獨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鐘徹,風清曉漏聞。

  坐攜余興往,還似未離群。

  翻譯

  我這個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無地可依,現在可以往來相訪的就只有你一個人了。

  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間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幾個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視之如浮云一樣了。

  由于我和明府情懷興奮融洽,所以一直飲到霜白風清、鐘漏俱殘,還要繼續飲下去。

  天亮臨行時似攜余興而走,雖然已經分別,猶覺得尚未離開同伴一樣。

  注釋

  臨津:古縣名,故址在今江蘇宜興縣西北五十里處。

  明府:漢代對郡守的尊稱,唐代亦稱縣令為明府,鄭明府是杜審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詳。

  行止:行進,退止,即進退出處之意,無地沒有著落,意即進退失據或進退維谷。

  獨:唯有,君古時對人的尊稱,這里指鄭明府。

  累:連續,經歷。

  月:歲月。

  浮云:飄浮的云彩。

  宵:夜。

  漏:名詞,即銅壺滴潘,古代計時之器。

  坐:因,由于。

  攜:執持,帶著。

  離群:離開朋友、伙伴。

  賞析

  詩以感嘆身世寫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無地”,是極言其處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艱虞的情況下,“招尋獨有君”,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鄭明府感激贊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說鄭明府是當時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結的知己,以聲氣相求的知音。詩人在贊美鄭明府的同時也流露著心滿意足的情緒,為全詩創制了友好愉悅的氣氛。這聯詩采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將一個普通的延請,寫得激蕩人心,意味深長。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詩人即席產生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也是詩人多年來郁郁不得志的.一種表現。酒可以解憂,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歲月,這就表明詩人胸中有塊壘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說一身之外,榮名利祿都像過眼煙云,不值得去追求。這貌似曠達的言詞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幾分憤懣之情。

  詩沒有直接寫“琴樽橫宴席”等的熱烈場面,但通過“露自宵鐘徹,風清曉漏聞”的景物描寫,已側面表明他們是通宵達旦歡宴的。“露白”,可見有月華高照。在這月明風清之秋夜,朋友們飲酒賦詩,不知不覺中時間過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鐘聲催人,拂曉滴嗒的漏聲促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夜過去了,朋友們終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達旦的歡宴之后,正置與朋友告別之際,詩人不同一般,沒有一句留戀惜別的絮語,卻說: “坐攜余興往,還似未離群”,表明友誼的深長,友誼的力量,使他這個“行止皆無地”的人將不會再感到孤單,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實際上是又一次對鄭明府的贊揚。

  創作背景

  唐永昌元年(689年)前后,杜審言在江陰任縣丞、縣尉等職時,應臨津縣鄭明府之邀,在一個秋日的夜宴上,即興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秋夜原文及賞析12

  秋夜寄邱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古詩簡介

  《秋夜寄邱員外》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此詩前半首寫作者自己,即懷人之人;后半首寫正在臨平山學道的丘丹,即所懷之人。全詩不以濃烈的字詞吸引讀者,而是從容落筆,淺淺著墨,語淡而情濃,言短而意深。整首詩格調古樸雅致、安閑恬淡,給人玩味不盡的藝術體驗。

  翻譯/譯文

  懷念你竟在這深秋的夜晚,散步詠嘆多么寒涼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還未安眠。

  注釋

  ⑴邱二十二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后隱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員外”。

  ⑵屬:正值,適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隱逸的人,悠閑的人,此處指邱員外。

  賞析/鑒賞

  韋應物的五言絕句,一向為詩論家所推崇。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中唐五言絕,蘇州最古,可繼王、孟。”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這首詩是他的五絕代表作之一。它給予讀者的藝術享受,首先就是這一古雅閑淡的風格美。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曾稱贊這首詩“清幽不減摩詰,皆五絕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強烈的語言打動讀者,只是從容下筆,淡淡著墨,而語淺情深,言簡意長,使人感到韻味悠永,玩繹不盡。

  這是一首懷人詩。詩人與丘丹在蘇州時過往甚密,丘丹臨平山學道時,詩人寫此詩以寄懷。詩的首兩句,寫自己因秋夜懷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兩句想象所懷的人這時也在懷念自己而難以成眠。隱士常以松子為食,因而想到松子脫落季節即想起對方。一樣秋色,異地相思。著墨雖淡,韻味無窮;語淺情深,言簡意長。全詩以其古雅閑淡的`風格美,給人玩繹不盡的藝術享受。

  如果就構思和寫法而言,這首詩還另有其值得拈出之處。它是一首懷人詩。前半部分寫詩人自己,即懷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寫正在臨平山學道的丘丹,即詩人所懷念之人。首句“懷君屬秋夜”,點明季節是秋天,時間是夜晚,而這“秋夜”之景與“懷君”之情,正是彼此襯映的。次句“散步詠涼天”,承接自然,全不著力,而緊扣上句。“散步”是與“懷君”相照應的:“涼天”是與“秋夜”相綰合的。這兩句都是寫實,寫出了作者因懷人而在涼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來,作者不順情抒寫,就景描述,而把詩思飛馳到了遠方,在三、四兩句中,想象所懷念之人在此時、彼地的狀況。而這三、四兩句又是緊扣一、二兩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遙承“秋夜”、“涼天”,是從眼前的涼秋之夜,推想臨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應未眠”,則遙承“懷君”、“散步”,是從自己正在懷念遠人、徘徊不寐,推想對方應也未眠。這兩句出于想象,既是從前兩句生發,而又是前兩句詩情的深化。從整首詩看,作者運用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使眼前景與意中景同時并列,使懷人之人與所懷之人兩地相連,進而表達了異地相思的深情。

  陸機在《文賦》中指出,作者在構思時,可以“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也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些話說明文思是最活躍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因此,在詩人筆下,同一空間里,可以呈現不同的時間;同一時間里,也可以呈現不同的空間。像王播的《題木蘭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就屬于前者。而這首韋應物的懷人詩,則屬于后者。現代的電影藝術,有時采用疊影手法來處理回憶與遙想的鏡頭,有時使銀幕上映出兩上或兩個以上的畫面,使觀眾同時看到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空間或時間里出現的不同場景。這首詩運用的手法正與此相同。它使讀者在一首詩中看到兩個空間,既看到懷人之人,也看到被懷之人,既看到作者身邊之景,也看到作者遙想之景,從而把異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連在一起,說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對,故人雖遠在天涯,而想思卻近在咫尺。

秋夜原文及賞析13

  水浴涼蟾風入袂,魚鱗蹙損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難睡。西風月落城烏起。

  古詩簡介

  此篇對淥水亭秋夜之景描摹如畫,而面對如此好天良夜,卻又“心自醉,愁難睡”,直至通宵不眠。至于何愁,讀者可自去尋思,詞則含吐不露了。

  賞析/鑒賞

  ①淥綠水亭:淥水,清澈之池水,池在納蘭性德家中。淥水亭,池畔之園亭。據納蘭《淥水亭》詩云:“野色湖光兩不分,碧云萬頃變黃云。分明一幅江村畫,著個閑亭掛夕曛。”又,據《淥水亭雜識》始于癸丑年推之,則此亭當建于康熙十二年以前。納蘭府在今北京什剎海后海,今為宋慶齡紀念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但亭已無存。納蘭性德《淥水亭宴集詩序》曾描繪說:“予家,象近魁三,天臨尺五。墻依繡堞,云影周遭,門俯銀塘,煙波混淆滉漾。蛟潭霧盡,晴分太液池光,鶴渚秋清,翠寫景山峰色。云興霞蔚,芙蓉映碧葉田田,雁宿堯棲,秔稻動香風冉冉。設有乘搓使至,還同河漢之皋,倘聞鼓枻歌來,便是滄浪之澳。若使坐對亭前淥水,俱生泛宅之思,閑觀檻外清漣,自動浮家之想。”生動地描畫出當日淥水塘、亭的勝景。

  ②涼蟾:指水中之月。

  ③魚鱗句:謂水中魚兒游泳,攪碎了水中的月色。金波,指水中之月光。

  ④城烏:參見《天仙子》(月落城烏啼未了)。

秋夜原文及賞析14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

  腐儒碌碌嘆無奇,獨喜遺編不我欺。

  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高梧策策傳寒意,疊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

  古詩簡介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寫夜讀的緣起,起筆雖平,卻表現了作者濟世的理想抱負。頷聯寫老來讀書興味盎然,令人倍感親切。頸聯說明詩人秋夜常讀書至“二鼓”時分,還戀戀不忍釋卷。尾聯以睡前進食作結,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學不倦的情懷。這首詩筆調清淡,意境深曲。

  翻譯

  我這個迂腐的儒生,可嘆一生碌碌無奇,卻只愛前人留下來的著作,從不將我欺騙。

  白發無情地爬上頭頂,漸漸地進入老年,讀書的青燈卻依舊像兒時那樣親切有味。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響,傳來一陣陣寒意,讀書興致正濃,忽聽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漫漫,饑腸轆轆,再也難以讀下去,喝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勝過那佳肴美味。

  注釋

  ⑴以二鼓盡為節:指讀書讀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報過二更。

  ⑵腐儒:作者自稱。

  ⑶碌碌:平庸,無所作為。

  ⑷遺編:遺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⑸不我欺:并不欺騙我。

  ⑹策策:象聲詞,指風搖動樹葉發出的響聲。

  ⑺疊鼓:輕輕擊鼓,指更鼓。

  ⑻冬冬:象聲詞,指鼓聲。

  ⑼迫睡期:催人睡覺。

  ⑽作祟:暗中搗鬼,形容夜深了還沒有睡覺,肚子餓了。

  ⑾瓊糜:像瓊漿一樣甘美的粥。糜,粥。

  創作背景

  陸游到南昌前,任鎮江通判,與友人韓元吉、張仲欽、王明清、張孝祥等,得同游、唱酬之樂。改判隆興,孤寂無侶,郁郁寡歡,公余更加肆力讀書。陸游自少至老,好學不衰,集中寫夜讀的詩篇,到八十歲以后還多見。他詩歌創作的高度成就,和這種好學精神是分不開的。這首詩寫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他初任隆興通判時。這首詩是為描寫作者在他鄉夜晚苦讀詩書的情形,表現亂世中人難能可貴的好學精神而作。

  賞析

  首聯自嘆為“碌碌無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遺書可讀,是夜讀的緣起,詩筆平平。聯系陸游的生平抱負和志越,內涵卻不簡單。陸游早年即飽報國壯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顧以“奇才”自負;自稱“腐儒”與“嘆無奇”,都含有“世不我許,我不世與”——即當道不明,才不見賞之慨。“獨喜遺編不我欺”,則含有不屑與世浮沉,而要堅持得自“通編”的“濟世”理想之意。與五十二歲時作的《讀書》的“讀書本意在元元”,六十七歲時作的《五更讀書示子》的“暮年于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七十三歲時作的《讀書》的“兩眼欲讀天下書,力雖不逮志有余。千載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寧兔愚”,七十五歲時作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圣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存舊典型。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雷一燈青”,八十一歲時作的《讀書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饑講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歲時作的《讀書》的.“少從師友講唐虞,白首襟環不少舒。舊謂皆當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書”等句參看,其事自明。

  次聯從室內寫夜讀,是全詩最精彩的兩句。陸游到老還以眼明齒堅自豪,而頭上可能早已出現一些白發,故四十以前,即已談及“白發”,這里出句也說是“白發無情侵老境”。這句孤立看便無奇。與下句作對,卻構成很美的意境:頭有“白發”逼近“老境”的人,對著“青燈”夜讀,還覺得意味盎然,象兒時讀書一樣。“白發”“青燈”“無情”“有味”“老境”“兒時”’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聯想。凡是自幼好學,覺得讀書有味,到老猶好學不倦的人,讀了這聯詩,都會感到親切,無限神往,沉浸于詩人所刻劃的夜讀情景。這一聯與后期的《風雨夜坐》中的“欹枕舊游來眼底,掩書余味在胸中”一聯,最能打動中老年人胸中的舊情和書味,把他們的欲言難言之境與情寫得“如在目前”。詩人六十三歲時作的《冬夜讀書》:“退食淡無味,一窗寬有余。重尋總角夢,卻對短檠書”,七十七歲時作的《自勉》的“讀書猶自力,愛日似兒時”等句,可和此聯參證。

  第三聯從室外寫秋夜。在“高梧”樹葉的搖落聲中傳來“寒意”。重復敲打的更鼓報過二更,明日公務在身,雖書興猶濃,而“睡期”卻苦不能延。策策、冬冬,聲聲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聯以寫入睡前的進食作結。忍饑讀書,一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卻認為勝過“瓊糜”。從進食情況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的情懷。八十四歲時作的《讀書至夜分感嘆有賦》的“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饑”等句,更可見出他這種生活與情懷貫徹始終。這兩聯筆調清淡,但意境不薄。

  陸游詩風格在統一中富有多樣化,這首詩是他的平淡疏暢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名家點評

  商丘師范學院中文專業教授王增斌《陸游集》:“陸游這首寫自己讀書的詩,可見他的這種讀書生涯與情懷是貫徹其一生始終的。”

秋夜原文及賞析15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代: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及注釋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héng)娥:被(pī)白發,欺人奈何?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斫: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注釋

  太常引:詞牌名。

  呂叔潛:名大虬,生平事跡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發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詩意。

  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創作背景

  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于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趙昚《美芹十論》;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愿。

  賞析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發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發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后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里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里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秋夜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西施的原文及賞析11-14

西施詠原文及賞析11-14

烈女操的原文及賞析11-14

樛木原文及賞析11-14

葛覃原文及賞析11-14

宮詞的原文及賞析11-14

《畫蛇添足》原文及賞析11-14

垓下歌的原文及賞析11-14

詠鵝原文及賞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