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鄉音的作文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音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音的作文1
暮春時分,扶著單車走在回家的路上。光與影的平行交錯使我有些迷茫,但在不知不覺中,家已出現在我的身旁。
我知道,一定是鄉音在喚我回家。
“常教孫子學鄉音,猶話平時好城閥”。
我的孩提時代,是與爺爺奶奶一同度過的,他們總是操著一口江淮方言喚我吃飯、睡覺、起床。正值學語時期的我耳濡目染,一開口講出的竟都是和他們一樣的鄉音,每次出去玩耍或走親戚,大家都被我這一口純正的鄉音給驚到了,連連說:“難得現在還能聽到這么小的孩子講話地道”。因為這一聲一聲干脆清晰的語言暗示這我生命的源頭,一句句樸實無華的鄉音雖不如吳儂軟語溫婉動人,卻也扣人心弦。鄉音,是我心中最美的語言。
“寶吧”,奶奶在輕聲喚我。我迷迷糊糊沿著床邊坐了起來,望著窗外這熟悉的街道,我的心底不禁一陣感動。“寶吧”,奶奶又喚了我一聲,抱了半個西瓜給我,“慢慢吃”。這短短幾個字竟是包含了愛的語言,炎炎夏日的燥熱早已在甜甜的西瓜與細細的鄉音中化為一絲涼爽的清風,輕輕拂過我的心頭。
這是鄉音在我心中最初的模樣。
漸漸地,時間變得快了,我不再有大把時間留戀于鄉音中,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單調的普通話。
在學校里,老師、同學都講的普通話,回到家中,爸媽亦是如此。沒有了鄉音的日子里我不免有些孤單。
一節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用家鄉話發言。同學們驚喜交集,一個接一個搶著上臺表演。有些不會說方言的同學只好在臺下仔細聆聽,時而大笑,時而贊揚,時而評價。會講方言的.同學都輪番講了一段家鄉特色話,一時間各地特色方言在這節課上齊聚一堂。不知誰把我也推上臺,大聲道:“丁欣燁,來一段”,“來一段”,我有些緊張,“寶吧”,我從嘴里冒出來這兩個字。臺下一陣哄笑讓我有些難堪,但不久,這陣哄笑便化成了寂靜。
坐在教室里的同學大多因求學而暫別故鄉,告別了鄉音,告別了操著一口濃重鄉音的老人。這兩個字,包含了多少長輩對晚輩的寵愛,包含了多少難以訴說的情感。我走下了講臺,心里卻早已不平靜。
鄉音在時間軸里成了心與情的連線。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后來啊,我的求學之路越走越遠,卻也偶爾回故鄉看看。
陳舊的街道仍是那樣,頭頂密密麻麻的電線也似乎沒有改變。挽著爺爺奶奶走進這充滿記憶的小巷中,鄉音也忍不住冒出來了。哎呀,細丫頭家來了噠。嗯那嗯那。巷子里的那些老人已白發蒼蒼,步履蹣跚,在夕陽的余暉下顯得那么滄桑。他們拉住我,用鄉音不斷地講我小時候的趣事,問我現在生活的一些瑣碎。我也自然地用鄉音回答他們。鄉音繚繞在風里長大。
院前的大黑狗生了一窩小狗,它們在我的腳邊團團轉,嗅著我鞋子上歸鄉人的味道。小狗們聽著我的鄉音,沖我擺起來尾巴,汪汪兩聲,竟然也是家鄉泥土的味道。是啊,無論我走向哪里,飛往何方,鄉音永遠都是我都魂牽夢縈的懷戀。
鄉音的作文2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頂著烈日的烘烤蒸熏,一路上兩旁的香椿樹葉片蔫巴干枯,縮水蜷曲,鳴蟬在頭頂不知疲倦扯著嗓門大喊大叫,躁動的氣流擾亂我的心際,“大熱天兒去鄉下探望奶奶,也不用挑這種時候吧……”我撅著嘴唇,無奈嘟囔,而開車的爸爸則是一言不發,似乎頗有心事的樣子,呵,真奇怪。
“爸爸,為什么要大包小包挎著這么多舊衣服啊?這些不都是我嫌小的衣服么?”我滿腹狐疑,爸爸卻詭秘一笑,這更讓我懸念百生。
探望了奶奶,寒暄了陣家長里短,爸爸便讓我拎著舊衣物到隔壁小五子家去。原來爸爸想讓我幫助家境拮據的貧困孩子啊,早說嗎,真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鄉下小路崎嶇泥濘,我磕磕絆絆,懷念我的“沙發土豆”生涯了。終于,踉踉蹌蹌走到小五子家,那破舊不堪的平房,斑駁陸離的墻面,還有散發出陣陣霉臭味兒的潮濕地板,讓我厭惡起來。
熱情的小五子趕快招呼我坐下,還打開了電風扇降溫,看見我給的衣服,他受寵若驚,我東張西望了一陣,他又拿出了根冰棍遞給我,看得出,他舍不得吃。我也不好接受,便推脫說暫時不渴。
“你媽媽呢?”小五子的眼神黯淡了下去,剛剛的`笑容霎時凝滯在臉上,他面色凝重,很傷心的樣子,搔搔頭皮說道:“不知道啥病,不能下地干活,現在得在床上養著。”我知道過問了不該問的話,便岔開話題緩解氣氛:“你爸爸呢?還在工地搬磚么?”“哦,對啊,每月回來一次,每晚捎上個電話,感覺就像在身邊。”小五子抬頭,眼睛里是憧憬希冀的光,神采奕奕。
我走到臥室,小五子的母親睡得正沉,滿墻都是小五子的獎狀繪畫,讓這個沒有什么生氣的小房子金光熠熠。“怕媽媽孤單,就畫了畫兒解悶,涂鴉,丑死了別看。”小五子憨厚淳樸地傻笑一陣。
走到小五子的書房,慢慢一摞書,整整齊齊地擺放著,還有一本邊角翻卷的日記。“啊,別看。”小五子大步流星沖過來,奪過日記,挺小心地撫摸著。“媽媽身體不好,我表面上說不在意,其實心里哪能不難過。強撐歡顏的背后,我就把小秘密心事都記在這本本子上,感覺傾吐了之后就舒服多了。”小五子眼圈發紅,他還懇求地說道:“求你,別把這事兒告訴我媽,她會難過的……”我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在這么一個堅強的小伙子面目前,除了敬佩還有什么呢?
邁出房門,我覺得這間黑頂瓦房是多么可愛溫馨,住著多么幸福和諧的一家三口,我相信,命運之神會垂青奮斗的人,小五子終歸會闔家團圓的。
顛簸在回家的小路上,爸爸問我收獲了什么,我什么也沒說。只是到了家,替他拿來拖鞋,端了杯水,轉身倒水時,在墻上的鏡子里,我瞥見爸爸悄悄背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鄉音的作文3
從西安回來了,又回到了這從小十分熟悉現在反而很陌生的土地。坐在火車上,景色還是原來的景色,泥墻、小院、矮房、田壟,一小片一小片地點綴在這黃土高原中。火車上人來人往,都說著那鼻音很重的家鄉話,不管認識不認識,打一個招呼,就成了老熟人。
“你們是哪兒人?”
“我們是榆林的。”
“榆林的?老鄉呢!”
窗外閃過一座一座蔥蔥郁郁的小山丘,小山丘上依照山的起伏修了一條條公路,在翠綠的山的映襯下,如同掛上的幾條圣潔的哈達。
背著包走下車去,感覺真好!
呼吸著這久違的新鮮空氣感覺真好,空氣中沒有西安那么多塵埃,沒有那么多不知名的小顆粒。爸爸迎面走來說:“回來嘞喲?”順手接過了我的背包。我一邊環顧著車站小景,一邊答道:“回來嘞呀!”車站里許多人急切地望著出站口,一個勁地往出涌。有些人手里還舉著牌大喊:“喂,這兒!嘿,這兒嘞,別往旁邊看!”這時便有一個人拖著行李箱跑出來,飛快地擁抱那個叫喊的人。很多人都在急切搜尋自己的孩子,找到了便欣喜地大喊著孩子的乳名,又加一句:“爸在這兒呢!”
坐上爸爸的車,回了小區。見了熟悉的叔叔阿姨,一個個都笑著問:“回來啦!?”我們也笑著回答:“對呀!回來了!”在家放下東西,便趕去爺爺家。爺爺可能在西安待得有點兒久,用濃濃的鼻音埋怨了一句:“咱們這的人鼻音好重喲!”
終于看到了久違的親戚。大伯正抽著煙大笑著,露出那微黃的牙,拍著大腿喊著家鄉話;哥哥正喝著水,也在大笑著;嗑著瓜子卻一腦袋水花的姐姐,正憤怒地擺弄著靚麗的頭發。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接著又去了媽媽的工作單位,去給我侍弄的小草小花澆水。它們還沒蔫,精神抖擻地立在那兒。一定是有人常常澆水,看著無比自豪地站在那兒的`爸爸,好像正等著我夸獎呢!突然有一種想笑的感覺。出了辦公樓走到宿舍樓,那是一排排整整齊齊的窯洞,窯洞前有一大群人在活動。有些人在對生長著的西紅柿、茄子品頭論足;有些人嗑著瓜子,嘮著家常;還有一群小朋友拿小鏟子在挖土坑。看見我,大人們慈祥地笑著說:“回來了,回來就好!”一個熟悉的老奶奶佝僂著腰走過來,看著比她還高的我,想摸摸我的頭發卻摸不到。我彎下腰,她終于碰到了。她嘴里一直說:“雨鷺回來嘞!回來嘞!”
一個小孩沖過來扯我的衣角,我蹲下來抱著他。不料,他贈予我一把黃土,全撒在我臉上,還一派天真地笑著說:“姐姐回來了!”
陽光下,看菜的叔叔阿姨,駝背的老奶奶,抓著一把土笑著的小孩,與后面起伏的山丘,這一切都融進我的記憶深處。
鄉音的作文4
我對方言的記憶最早來自我的奶奶。
奶奶沒受過教育,一直住在鄉下老家,基本上只會本地的龍巖話。小時候,爸爸媽媽工作忙碌無暇照料我,奶奶便從鄉下老家來到城里同我生活在一起。
記憶中,她剛來我們家時,帶著滿面笑容,一臉的慈祥,對我又抱又親,那時的我打心底喜歡她。可是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卻發現,我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溝通障礙。雖然我很喜歡奶奶,但是常常她對我講了一堆話,我卻都聽不懂,只能愣愣地看著她。印象中有一次,她歡歡喜喜地拉著我的手,對我說:“阿嫲(má方言,祖母)楚阿哩迭球哦”,說完就要拉著我往外走,我一懵,以為她要帶我去踢球,心想奶奶這么老了,也沒帶上球,怎么踢球呢,一旁的媽媽見我愣在那兒,趕緊跟我解釋說:“奶奶是要帶你到外面去玩”。原來龍巖話“阿嫲楚阿哩迭球哦”是“奶奶帶你去玩嘍”的意思,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隨著奶奶的久住,我漸漸從她那里學到了龍巖話的.一些簡單詞匯,比如,“奶奶”的龍巖話是“阿嫲”,“爺爺” 是“阿公”,“不要”為“木埋”,“要”為“哎”,“吃飯”則是“咋兵”等。知道了這些以后,我發覺我跟奶奶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也有了默契。奶奶的龍巖話成為我記憶中最早的家鄉方言,同時也在我心里播下了鄉音鄉情的種子。
如今,我已長大,能夠熟練地使用 家 鄉 的 方言——龍巖話了,每當我同親人們說龍巖話時,我總會想起第一個賦予我方言的記憶的奶奶,心中總會涌起無限懷念。
龍巖話,在我心里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它更飽含了我對親人的懷戀,飽含著我對故鄉如孩子對母親般的眷戀。
前年暑假,我同父母一起去到安徽省的黃山游玩。游覽完景點,游客成群結隊地排隊下山,因為雨天的緣故,排隊區域人滿為患,要等上兩個小時左右才能乘上下山的纜車。正當我倍感疲憊且覺得十分無聊時,突然有陣熟悉聲音從身后傳來,竟是我們家鄉的龍巖話!我趕緊告訴爸爸媽媽,于是我們一起用龍巖話向身后的老鄉打招呼,一同聊起家長里短來,從來自龍巖哪個地方、什么方式出游一直聊到兩家孩子的學習狀況。在驚喜和激動之余,我也感到了深深的歸屬感,那是方言所帶給我們的對故鄉的特殊感情。忽然間,我覺得下雨時黃山是那么的美麗,云里霧里的景象特別神奇,無聊的等纜車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是啊,方言是對一方水土的眷戀和感懷,寄托了人們無限美好的故鄉情結。若方言不復存在了,那么故鄉真就小得“只剩下兩個字”了,所以,一同保護方言吧,為了故鄉里你懷戀的親人與土地,亦或是那小小的故鄉情結。
鄉音的作文5
因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揮淚別鄉,賀曰:“今日之別,何時再見?”
在異鄉賀知章一做就是43年,賀哭曰:“日長43年,回家探鄉,不知故人可好?變化可大哉!吾年逾八十,棄官回鄉,不知伙伴可好?葉落歸根,吾定要回鄉!”
言罷,登上馬車,揚長而去。
賀老兩鬢已白,看到自己已踏上鄉土,不免有些興,有些衰。鄉音并無改,但鄉景卻大有所改,鄉屋大了、寬了;鄉道清潔了,廣了。賀老笑曰:“吾鄉巨變,吾離鄉多年,又悲又興,但又重返故鄉,亦是吾一大欣慰之處也!”
賀老踏在鄉路上,兩個小孩正興致勃勃地玩兒彈珠,見賀老走來,不免有些陌生,一頑童便笑曰:“不知貴客何來?”賀老也笑曰:“吾乃本鄉人。因離鄉多年,在外做官,又喜又悲哉!”另一頑童曰:“悲之何處,喜之何處?”賀老曰:“悲之吾離鄉多年,今日見鄉,想起日夜思鄉便催人淚下哉;喜之吾總算重返故鄉,葉落歸根,又見巨變之鄉景,又聞熟悉之鄉音,不亦樂乎?”
鄉音的作文6
我住在海邊,和海有著深厚的感情。
幼時,爺爺奶奶經常帶我去海邊。我第一次見到她,就深深地迷戀上了她。金黃的陽光鋪在海面上,給大海鍍上了一層金,天水一色。清風拂過我的臉頰,留下了海的氣息。
漁港上,買魚、賣魚聲混在一起,有本地方言,也有外地口音。這帶魚怎么賣?多少錢一斤?你要的話,給你便宜點,18塊錢一斤。17塊錢。這已經是最低價了,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就要虧了。不信,你去別家問問,誰家有這么便宜!那行,給我稱15斤。
漁港對面,就是飯館,不少漁民和游客會來這吃飯,走近,還會聞到油煙的味道,聽到炒菜的'滋滋聲。飯店的包間里,人們歡聚一堂。酒杯的碰撞聲、笑聲、談論聲,是常有的。人少的時候,還會有幾個老太太坐在飯店門口,磕著瓜子,嚼著花生,喝著枸杞花茶,談著最近街上發生的事情。你個曉得?他家女兒結婚了她家兒子考中了大學之類的。
街上一派熱鬧,海上也不例外。風帶著海浪卷向遠處,嘩啦嘩啦,讓人分辨不出是風的聲音還是海的聲音。海鳥在天空翱翔,時不時貼著海面,來一段滑翔,哦啊哦啊地叫著。遠處,漁船的汽笛鳴著。
這里的大海是美的,人民是淳樸的,生活是快樂的。
鄉音的作文7
故鄉,紹興,是我最喜歡的城市。
我是在故鄉長大的,那是一座美麗而又靜謐的城市。水面上搖動著的是烏篷船的影子,兩岸回響著的是捕魚女的歌謠。片片飛鴻歸影,點綴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的時候,看天邊一抹殘霞緩緩褪下。這才是一天中,故鄉最美的時刻。
我自己小時候,生活在這樣一座江南水鄉,吳越古城之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濃郁的越地文化。那個時候,普通話還沒有普及,走在大街上,隨處都能聽到那厚重的鄉味兒。每個早晨,人們都會早早的`來到集市上“趕早集”,挑選自己需要的物品。倘若你在那個時候,走到大街上去逛一逛,一定會聽到大街上叫賣、討價還價的聲音——那是柔和的越調。故鄉的聲音,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里。
那時,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我的紹興話,也是從他們這學會的。在我小的時候,故鄉這個詞語,常常讓我感到神圣與自豪。爺爺常對我說,他說要我記住自己是禹王后代,紹興祖籍。爺爺還說,人就像樹,故鄉就是支撐著大樹成長的根系,剪不斷的是那濃濃的鄉情……
后來,我與爺爺奶奶離開故鄉,來到了杭州。一個時尚與古典并存的大都市。世人都說“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可在我眼里,杭州西湖再美,也美不過家鄉那片鑒湖水。
可是,我最終來到杭州上了小學。在學校里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老師還教我們學拼音,講普通話。老師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小學生,就應該講普通話,用規范字。在家里,爸爸媽媽為了鍛煉我平時講普通話的習慣,在家里與我交談時都使用普通話。從此,童稚的鄉音不再出現。
一轉眼,六年就這樣過去了。六年間,我再沒有回過故鄉。六年間,我習慣了杭州的都市節奏,習慣了在課業之間奔波。六年間,我游遍西湖山水,一覽天堂人間。故鄉,在我的心里逐漸被淡忘……
直到有一年的清明,爸爸對我說:“我們回故鄉去看看吧。”
是啊,是到了該回去的時候了。故鄉的影子,故鄉的印象,一下子又在我的腦海中變得清晰,活躍了起來。故鄉仿佛還是原來的樣子,那么美,那么的寧靜。在田間地頭行走,我遇到了自己兒時最好的朋友。她熱情地向我打著招呼,越調悠揚,說的是那樣的自然。我張口回答,卻忘記了那熟悉的語調。聽著我口中生澀的語言,望著好友眼神中的疑惑,我仿佛明白了自己與故鄉的距離。
回來后,我嘗試過各種辦法,卻再也無法拾回那熟悉的鄉音。我的心中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第二天,老師教了我們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原來,我心靈深處的那份鄉音,從來就未曾改變過。
鄉音的作文8
星期天到了,爸爸媽媽還我回到了鄉下,那里可美了,令我流連忘返。
早晨,奶奶帶著我去田里干農活。路邊的小草簇擁在一起,幾朵小花綻開了那迷人的笑臉,幾根藤蔓猶如幾條小蛇緊緊地纏在樹上,一切都是那么新鮮。到了田地里,那紫瑩瑩的茄子像一個個穿著紫色衣裳的`胖娃娃掛在枝頭;那紅彤彤的辣椒像一個個生氣的小孩子;那綠油油的大白菜好像一個個守衛菜地的勇士。中午,我們小孩子可高興了!偷偷地瞞著大人們,拔上幾根大蔥,挖上幾個土豆……我們把這些蔬菜用露水洗一洗,在地上挖個坑,把菜放進去,架起一堆火,烤起食物來。
我們拿出從自己家帶來的饅頭。被那香氣撲鼻的“火烤辣椒”發出一股辣辣的香味。那“蔥香烤土豆”更是讓人口水欲滴……雖然食物沒有那么豐盛,但是我們依舊樂趣十足。
傍晚,吃過“午飯”后,我們精神倍增,一個個像猴子一樣爬上樹梢,找幾根粗壯的樹枝,你追我趕,嬉笑聲響徹整個樹林。玩累了,躺下來睡一會,睡醒以后,便摘上一些草莓吃起來。在大人的叫喊聲中,不情愿的回家去了……。
鄉下人家,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鄉音的作文9
故鄉是一座溫柔的江南小鎮,八月份總有濛濛細雨溫柔的切過窗檐,滑過心稍。
我曾在那里度過了童年,每每想起來,嘴角總是情不自禁地揚起一抹笑。
夏末的清晨,我經常與祖父踏著晨曦去菜園里摘菜,當我們滿載而歸時,已有些趕耕人家里已經在飯堂里吃早飯了。所謂的飯堂,不過是在自家坪里支個桌子,每當我與祖父經過時,他們都是揮著手中的筷子,連忙打招呼“早呀!要不吃點”。祖父停了下來,笑著說道:“不了,家里還等著菜做飯哩!喏,你嘗嘗我種的白菜,可甜了”。說著,祖父從菜籃中拿出幾株還帶有泥土芳香的白菜放在他們家桌上。他們操著溫柔的口音,給有些轉涼寒冷的清晨帶來了最簡單的溫暖。小時候我認為這種口音像一杯溫開水,一口飲下,搖搖晃晃,溫暖了四肢百骸。那親切而又熟悉的口音已融入到了故鄉人的心中。
九歲那年暑假,我出水痘了,被祖母關在西邊的小房子里進行隔離,祖母不準我出門與伙伴玩,因為怕我傳染于別人,所以我只能天天坐在窗邊發呆。在故鄉,水痘有個極好的名字叫水珠,仿佛這些水痘是上帝暫時遺留在你身上的小水珠一樣,減少了孩子心中對水痘的恐懼。每當清晨有趕耕人經過西房的窗口,看見小小的窗口后面小小的我在透過窗子打量外界時,他們便湊到窗前問:“早呀!怎么不出來玩,是出水珠了么!”我點了點頭,回應我的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笑臉。那時長大的我對這種口音又有了新的認識,在那質樸口音的影響下,每個字都賦予溫度,足已感動人的溫度,讓一個孩子擁有了戰勝病魔的勇氣。這種溫暖的口音仿佛已與故鄉人們的行為習慣性格交融,讓你從每句話中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這或許就是它的'韻味所在吧!
離開故鄉來到城市的我,已經很久沒聽過兒時在故鄉聽到過的熟悉口音了,因為祖父母來城市生活已經習慣講普通話了,偶爾說幾句也沒有從前那個味了。
有一天,母親忽然同早起的我說了一句:“早呀!”聽了心里覺得怪怪的。這時父親半玩笑地用那極不標準的家鄉口音也說了一句:“早呀!”,這句話像一陣四月里的春風拂過我的心岸,又像酸甜的笑,明白起來,這是力量。小時候在故鄉,每天清晨都有人操著故鄉的口音與我說:早呀!雖然我并不會說家鄉話,但每次都能從那一句“早呀!”中讀到溫暖與力量,這一句“早呀!”中所要表達的情義,是其它話語都表現不了的。故鄉這種獨特的鄉音已潛在每個游子的心底,只需要一個引子,就能使如汪洋一般故鄉情傾瀉。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長,故鄉的鄉音已不再是溫暖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力量,是故鄉情的標志,更是故鄉游子對故鄉的一種寄托。當你客居他鄉,一句鄉音在你耳邊響起時,未嘗不是一種溫暖與力量之感涌上心頭。我或許明白了,對于我而言,沒有用家鄉話說的:“早呀!”不是真正的早晨。
寫到這里,心中不禁有個想法,是該回去看看了,就算沒有親戚可探望,聽聽那令游子魂牽夢縈的質樸鄉音也好。
鄉音的作文10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我未曾離鄉,卻依舊欣賞古人思鄉之作,字里行間透露著一抹鄉情韻味,那曲曲鄉音,包含濃濃的思念,環繞耳邊。
我喜歡故鄉的黎明,迎來的是那抹彩霞,是朝陽,是希望,是一日的起點。未待殘夜隱退,姑娘們早早起身,急忙提著一籃子換洗的衣服,匆匆趕到河岸,擼起衣袖,露出潔白如玉的胳膊,蹲在岸邊,拿起棒槌捶打著,水花濺起,打在了姑娘們的身上,她們卻毫無波瀾的繼續洗著,她們時不時的恬談,談起風聲,談起笑語,為這片單調黎明增添了幾分色彩。清風拂過,柳條擺了擺婀娜的身姿,水面蕩起了層層漣漪,也撩亂了姑娘們的發絲。菜園里躬著身子忙碌的阿婆,毫不遜色于年輕人,精神煥發,加緊著播撒種子,粗糙的手輕捻粒粒菜種,在土坑中播下不多不少的種子,她們盼望著明年的收成,忙碌過后的汗水,打在泥層中,散發出泥土的清香……身強力壯的漢子們作為家中的頂梁柱,承擔著家庭的重任,為了家人為了前程為了幸福,更加拼了命的干活,光著膀子,在烈日炎炎下揮灑汗水。
正當日上頭,炊煙裊裊,家家戶戶早早準備著飯菜,即便沒有大魚大肉,卻也別有一番風味,偶爾小酌幾杯,泛紅的臉頰洋溢著幸福。
匆匆飽飯一餐,嗑上半個時辰過去,日還未退,便又開始忙活起來……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古巷墻角的'一株桑樹,是孩童撒野的秘密基地,爬山虎蔓延在墻面的各個角落,卻也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之景。像是約定好了那般,桑樹從未被淘氣的孩子所傷害,就連那片碧綠的爬山虎,針織著墻面,也未留下半點空隙,而在墻面的另一頭,不知哪個淘氣孩子偷偷種下的桃樹苗,小小的一株,包含著孩子滿滿的期待與疼愛,小桃樹的四周是小木棍搭建的籬笆,桃樹根深深扎入泥層里,無論風吹,亦或是雨打,它也從未倒下,天真無邪的孩子心疼它在暴雨中垮下,拿著小傘與它一共擋下這狂風暴雨的攻擊,卻被他人嘲笑著傻。這不是傻,這只是孩子內心善良單純的一面,他們不懂,但風懂,雨也懂。
每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喜歡搬出小板凳坐在門庭,星光閃爍不定,耳邊卻是鄰親的細細碎語,手握蒲扇,輕輕搖動,撲面而來淡淡的蘆葦清香,草叢黑壓壓的一片里透著那點星光是螢火蟲在作怪,這也不免讓我想起杜牧的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別有一番韻味。孤獨的明月守望著這一片星海,仿佛在等待著什么?是太陽嗎?那日日夜夜的輪回,它們又幾時能見面呢?我心中幻想著這一切。直至我的父親催促我安睡,這才停止了幻想,隨父親一同回屋。只留下一片寧靜,故鄉這個孩童在黑夜里,靜靜沉睡著,宛如一場夢境,誰也不忍打碎這片恬靜。
故鄉,追隨我一生記憶的夢,它是我永遠不變的情懷。
鄉音的作文11
我們這一代并非不懂方言,但說出口的往往是些夾生的方言,生硬而不自然。我以前也嘗試過用土話與父母交流,卻被他們戲稱為“外國腔調”,幾次之后只好作罷。
是啊,在如此重視標準普通話教育的今天,許多父母早就不愿一字一句地教給孩子鄉音了——這種無益于學習成績的事物,何必讓其來占據孩子們的大腦空間呢?
可是,我仍然不愿這樣一種看似可有可無之物逝去,只因腦海中的這樣一些畫面:我緊捏幾塊硬幣,菜販們將鮮翠水潤的白菜鋪在木板面上,我揀起幾束交出硬幣,菜販皺紋橫生的臉上綻開笑容,憐愛地用鄉音說著“好孩子”;夕陽用瑰色籠罩白石板鋪成的廣場,幾個稚童互相撲打追逐,笑聲在空中蕩起漣漪,忽然間旁邊房屋上的一扇窗被推開了,一位母親喊著“歸吧(回家吧)”,那聲音足以讓所有客旅之人心弦震顫;我疾步走向那扇敞開的木門,外公將身影嵌入門框,一向寡言的他見到我便慈祥一笑:“梅,珍外(孩子,真乖)”,那畫面突然美好得讓人想落淚。我向來珍愛土話中“梅”的這個稱呼,每當母親這么喚我時,便感到言語和軟親切,諸般愛意,都在那一刻擁諸舌尖。這樣的情感,在一板一眼的普通話中,是很難感受到的。
可是,這樣的場景,逐漸也只能存在于回憶之中。母親曾有次在外地偶遇青少年時的好友,兩人驚喜而自然地用土話攀談著,對方滿臉疲憊的臉上也終于現出光彩。母親又指指身邊的小男孩,詢問道:“你兒子會說咱們的方言么?”對方微嘆了口氣:“哪里會呢?他從小在外地長大,他爸爸也不是我同鄉,平時交談都是用普通話。”接著她又開始和母親討論起大城市孩子外語學習的緊迫,壓力之大,自己孩子有多。
我站在一旁,茫然地想著,我們這一代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會遷往外地,到時候,鄉音是否真的`還會有傳承的可能?我猛然間心頭一緊,幾乎疼痛得不敢再想象它未來的宿命。
對更好未來的向往推擠著一代代青年涌向大都市,走向嶄新的天地。外界的荊棘磨礪著年輕的身軀,逼著他們丟棄懷中一件件過去所戀之物。許多人開始回望歸途,卻又發現自己早已被羈絆在原地。
曾有一次在上海坐出租車,父親與司機閑聊,問其是哪里人。司機說:“衢州,江山。”他又想了想,自嘲似地笑了,“小地方。你們應該沒聽過。”父親大笑,用方言道:“哪個鄉的?”司機反應了一會兒,忽然意識到了什么,那一剎,鼻翼微張,整個面部都驟然柔軟下來,嘴角放松地上揚,眼中映著車玻璃外距自己無比遙遠的萬家燈火車水馬龍。他使勁動了動喉結,卻很難說出話來。
我倚在后座的黑暗中,望著他臉上各種情緒的涌動,讀著陌生人的故事,看到他心中的堅冰在父親的那句鄉音里融化成陽春三月里一彎和暖的山泉。
就像魯迅心心念念的家鄉的蕓豆一樣,鄉音其實也不像記憶中那樣動聽。只是見到這些與故鄉息息相關之物,腦中便會浮起父母的笑容,阡陌的芳香,煙火的溫暖。無數回憶都盤紓于其間。身處荒漠般的大都市,見到這些記憶載體的一刻,萬般柔情,涌上心頭。
鄉音的作文12
鄉村,是一篇篇樂章。
樂章也會慢慢長大,長大后就成為交響樂了……
鄉村最有情致的時間是盛夏的傍晚。一只只燦爛的紅霞,宛如少女臉上一絲絲的緋紅,劃破山的脊梁,在群山的舞臺上,上演一臺豪華的時裝展。冬季的傍晚,則太過于慵懶,星星點點的燈火,在夜幕中閃耀——我們在想什么?駕車游夜晚的高山,望著燈火闌珊,我們會想起生命中沒有祝福沒有告別的他們……我們就像星星,閃爍著自己的那一絲亮光。冬季的夜像這些記憶,太過迷離,太過朦朧,太過凄涼……
盛夏的傍晚是上天對人類最大的饋贈。在日紅悱惻的一刻,忘記工作,忘記收成,忘記煩憂,忘記一切。或許人們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感到久違的舒暢,閉上雙眼,滿是狂熱的時空轉變、滿是破碎的`記憶錄影。那富麗的彩霞,是上天在看到一家人的團聚,在看到一頓飄香的晚飯而笑咧了嘴。在那一刻,這個城市厚重的塵土也消停了下來——謹以自然的名義。
路上的閑人漸漸多了起來,地球上渺小的生靈們也開始行走起來了。這種行走,緩緩的步伐,恬靜的神情,對季節算是一種淺淺的回報;這種行走,千秋萬世,走出了一個個神話和傳說……
鄉音,像一聲醇厚的弦響,不經意間,卻又余音繚繞……
鄉音的作文13
“夜聽琴,勾起了女兒的心事,曉窗寒,神思倦,脂粉慵施,懶得抬身一聲長嘆息,輕勻粉臉隨意挽青絲,奩中珍物常閑置 ……卻原來是一首斷腸詩。定是紅娘藏在此,叫人忒煞費尋思。” ——《西廂記》
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旋律總會想起那些年,在家鄉那幢矮矮的小樓里,磕著瓜子,看著電視,半懂不懂的聽著分不清是什么劇種的戲曲,頭頂上的電風扇就這么懶洋洋的扇著,像是要睡著了一樣,起不了半點去熱的作用,反倒是扇下點熱風,讓人愈發煩躁。奶奶忙完了就會坐在我身旁的椅子上,和我一起看起了那戲劇,與我自然不同,奶奶可以清晰地聽出這是什么劇種,誰的唱腔,聽著聽著一時興起便跟著電視上的人來一段,小小的我這時會異常興奮,用短短的小手,敲打著那被我用鉛筆刮的面目全非的老木桌,奏出雜亂無章的旋律。有時爺爺空下來也會唱起祖傳的紹劇,什么《三打白骨精》啦,《火焰山》啦,只要一聽這些我就會激動地說這個我看過,我看過……好像這是天大的榮譽一般。
我最喜歡的是爺爺奶奶一起合唱的時候了,奶奶用帶著越劇腔調的唱腔配合著爺爺唱起了紹劇,按說這兩種天差地別的劇種合唱起來總是很別扭的,可我卻覺得這時聽起來非但不覺得奇怪反而很和諧,或許那是只有一同經歷過風雨,彼此深信無疑的人之間才有的那種來自內心的融合,那種力量或許是年幼的.我都感受到了吧,那份喜歡無關乎音樂本身,而來源于對那份精神的感動,或許是愛打動了我。
在外讀書的這幾年,我聽過了蘇州的評彈,聽過了河北的京韻大鼓,也在公園里聽過蘇州人唱的越劇……好聽嗎?當然好聽,可是卻怎么也找不到記憶里那份味道,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可不對在哪里我也說不明白,明明是同樣的唱詞,同樣的唱腔,同樣的旋律,可經不同的人之口唱出來,總有些微妙的差別。想必定是感情在作祟了吧?
如今我一個人在深夜,敲擊著鍵盤將我對那在我心中專屬于故鄉的聲音寫下來,耳邊縈繞的也是爺爺奶奶曾經唱過的曲子,一遍又一遍,像是復讀機在顛來倒去的重復播放著,即使已經不再清晰,但我還是能回憶起那些靜謐的午后,慵懶的陽光靜靜地打在貼滿了白瓷磚的墻上,老式的電風扇像是在為爺爺奶奶伴奏總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而那能穿透我心的聲音,就這么不知不覺的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這幾年回家也甚少再聽到那熟悉的樂曲,即使聽到了也覺得似乎不再是曾經的樣子了,原以為是時間改變了家鄉,改變了家鄉的人,連同那鄉音也變了,不免心生遺憾。而如今再仔細想想卻發現原來一切都沒有變,而是我變了,我不再是那個會在下午嗑瓜子看電視的小孩,不再是那個聽不懂戲曲的門外漢,果然是我變了,我在那個小鎮,那幢小樓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留下了那些翹著椅凳聽戲的日子,卻遺忘了我的少年,遺忘了如今的我。
鄉音未改,家鄉未變,只有我聽到時光斷裂的聲息,在我的身體里,卻不在那幾十公里外的故鄉。
鄉音的作文14
從遙遠厚重的歷史走來,向繁榮綺麗的未來奔去,我們的祖國有著數不清的文化印記。我們國家所提倡的匠人精神、節慶風俗、古村行走中所發掘出的地名故事、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無一不在彰顯著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古國的燦爛文化。但對我而言,最難忘的是那淳樸的方言,最刻骨銘心的鄉音記憶。
閩南語,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于泉州。而泉州則在閩南語的滋潤下煥發著蓬勃生機。閩南語在“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中列居第二,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語言實際為中國方言的十多種語言之一。對于閩南人來說,這是莫大的驕傲與自豪。方言不僅是文化印記,更是一方人的聲音記憶。
而我的聲音記憶更多的存在于兒時。南音、北管、梨園戲、高甲戲,在我的小時候都極受歡迎。節日的時候,總是全村人坐在戲臺前,欣賞閩南語戲劇的魅力,整個鄉鎮的夜晚都籠罩在閩南語戲劇的'古樸韻味之中,委婉纏綿,悠長典雅。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方言似乎漸漸地失去了它原有的輝煌。這樣的鄉鎮戲劇演出越來越少,農村里的人也更多的走向城市,看的人少了,演的人也不多了。但我永遠無法忘懷,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梨園春秋》時的笑臉。就算方言的光彩逐漸暗淡,但這樣的聲音與唱腔,卻始終存在于他們的記憶中,成為屬于他們的不可磨滅的聲音記憶。閩南語戲劇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戲劇,也不僅僅是茶余飯后的娛樂,更多的是融在血液里的生活的一部分,是真正的母語,是真正的聲音記憶。
很多年輕人走向城市,當他們在陌生的城市扎根時,午夜夢回,也會因為魂牽夢繞的鄉音而淚濕耳畔吧。當他們的孩子,在接受城市教育后,而喪失方言的學習能力,他們也會忍不住沮喪吧。方言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記憶,更是濃濃的鄉愁。會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傳承與發展的人也就越來越少,難道我們要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母語在歲月長河中消失殆盡嗎?不!這絕不會是我們所想看到的。我們不想看到豐富多彩的方言戲劇就此失傳,我們也不想看到方言文化無人繼承,不想看到祖孫相見卻因為語言不通而相對無言,更不想面對鬢毛未衰鄉音已改的悲涼。
保護方言的行動迫在眉睫,這要賴于政府和學校的雙向配合。政府應當進行對保護方言的宣傳,在城市開設社區方言教學,讓市民多進行方言文化的交流,讓方言走向城市。學校應該開展方言教學課程,增設方言興趣班等,只有下一代學會了方言,才能傳承與發展。
希望鄉音對我們而言不再只是聲音記憶,不再只存在于夢里,而是切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用于人們的交流。希望鄉音不失其重,不改其真。
鄉音的作文15
今天課間,我碰見了劉家輝,想起他是貴州人,于是想逗逗他,不知道能不能聽懂我們的東臺話。于是,我走了過去,問了他一句:“你絲拉烏(你是誰)?”劉家輝一下了就愣住了,顯然沒聽懂我說什么。我只好翻譯給他聽,聽完后,他茫然又呆萌地用普通話回了句:“我是劉家輝啊。”哈哈,我知道你叫劉家輝啊。
接下來,我又接連問了他幾句東臺家鄉話,“鉛各子(硬幣)”、“挨搞(吃苦)”、“完賬嘍(失敗了)”、“若白抬晃(撒謊)”、“叼兒郎當(不學好)”。
他竟然答出了三道,看來他還真有點語言天賦。雖然在我們這里呆得時間不算長,但已入鄉隨俗,能聽懂不少東臺話了。
接下來,他也開始用貴州家鄉話來問我,“豆是嘛(就是嘛)”、“擦頭(橡皮擦)”、“到哪往子歇(在哪睡覺)”、“講哈嘍(說一下)”、“茅廝(廁所)”。我連連出丑答不上來,對他的家鄉話是一竅不通,一句聽不懂。
真是神奇的鄉音啊,同是中國人,卻各有各的`鄉音,彼此聽不懂對方的話。頓時,我明白了,為彼此更好地溝通交流,必須學好普通話。
【鄉音的作文】相關文章:
鄉音的作文05-02
鄉音的作文08-22
鄉音鄉情作文09-10
鄉音無改作文07-13
體育的作文09-17
夏威夷作文03-13
誠實的作文03-13
物是人非作文03-13
遠行的作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