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聞一多的事例

時間:2022-02-28 10:44:32 好文 我要投稿

關于聞一多的事例

  聞一多,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小編整理的聞一多的事例,供參考!

  聞一多的家風故事

  躬心似水 筆耕世業

  聞一多出生于書香世家。父親聞廷政是清末秀才,長于詩詞曲賦。聞氏家族幾代同堂,家里辦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學習《三字金》》《四書》等傳統教材外,還學習國文、歷史、博物、修身等新課程。“清白乃躬心似水,筆耕世業是家風”,聞家家訓要求聞家子弟清白做人,樸實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學文化知識報效國家。聞一多從讀私塾起就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習慣,一捧起書本就如癡如醉,廢寢忘食。他熱愛祖國文化,尤其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門,不是看書就是讀詩、研究詩。

  在清華學校讀書時,聞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們找到一起,教他們背詩作詩。誰作得好,還給誰發獎品,獎品是他自己用的筆、梳子之類的小物件。

  聞一多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生計所迫掛牌治印

  據聞一多次子聞立雕回憶,聞一多提倡“詩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時間,就教妻子和孩子們學詩,用詩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員。聞一多講詩歌出神入化,生動傳情,不僅把自己融化到詩情詩景中,“而且把孩子們和夫人,有時甚至連做飯的趙媽,都吸引進去了。”至今一提起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聞一多的子女們就會倍感溫馨,沉醉在無比幸福的漩渦之中。

  勤儉持家 立德修身

  上世紀40年代,在昆明聯大當教授的聞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養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難以維持。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補貼家用。久而久之,手指頭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有一段時間,家里飯桌上只有一鍋豆渣燉白菜,偶爾吃到一點豆腐,大家都興高采烈地稱它做“白肉”。在昆明的那些年,聞一多先生一家不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有一段時間,一家八口擠在普通農舍的樓上。晚上,小孩們打地鋪,白天卷起鋪蓋,騰出地方吃飯和讀書寫字。

  聞一多在西南聯大

  有一次,一位朋友來看望聞一多,看到他們家的居住條件這樣艱苦,不禁為之動情。聞一多卻念起了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冗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聞一多感慨地說:“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詩,只有親身體驗之后,才能領會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懷。”

  言傳身教 德澤后人

  在良好家風的熏染下,聞一多的后輩們都清白做人,樸實做事,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他們中既有學者、教授,也有研究員。無論身在何方,身處哪個崗位,他們都不忘祖輩的教導,家風、家訓的傳承已深入骨髓。有一次,聞一多次子聞立雕和夫人,回浠水參加聞一多紀念活動,夫人誤將賓館房間與自己所帶茶盒一樣的小盒帶回了北京,發現后,聞立雕專程去郵局將茶盒寄回了賓館,并附言表達了誠摯的歉意。

  聞一多長孫聞黎明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有一次,一名學者前來拜訪他,不小心將一把雨傘忘放在他的辦公室,時隔數月,聞黎明先生輾轉多次,托人將小雨傘送還那位學者手中。

  正如聞一多的三子,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聞立鵬所說:“我的父親對我影響非常深遠,他用他自己的言行教導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

  聞一多與重九香煙

  說起聞一多,大家都知道他喜歡吸煙斗,其實,聞一多與“重九”品牌還有一段故事呢。

  1938年初,日軍開始逼近華中,武漢大會戰在即。

  當時聞一多在南遷過程中的臨時大學當教授。臨時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聚集了許多著名的教授學者。

  滇軍60軍受命馳援中原,經過步行48天,才從昆明長途跋涉2千公里,于11月上旬趕到了湖南長沙。60軍有個叫王執的副團長,浙江上虞人,跟聞一多的得意門生陳夢家是一個地方的老鄉。早年在云南入講武堂,是陳夢家在1932年于上海參戰時有過生死之交的兄弟。后又回云南加入了60軍。既然都到了長沙,自然不會放過這難得一聚。那天陳拉上自己的恩師、大名鼎鼎的聞一多教授,到茶館酒肆與王團長聚會,王也帶了一伙想結識名教授的滇官人佐,桌上竟然坐有十多人。其時,60軍已接命令,將于幾天之后的11月15日,登車準備經粵漢鐵路馳援南京。因此,這頓飯局,大有生離死別的悲愴意味。酒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一律白酒,用大碗喝。滇官人們以為聞教授是國中名人,也就沒人敢勸其豪飲。只是自己行令罰酒,吵吵嚷嚷,未久,個個眼睛就紅了。聞一多先是嘴里咬著他那著名的煙斗,冷冷看著。稍傾,捋捋袖子,也端過大碗,與王團長碰碗相敬。有了聞教授的主動加入,喝酒的場面更加熱烈,就連那天也在酒肆的完全不認識的長沙臨時大學學生,后來也加入進來,直把一缸白酒喝罄眾人才算做罷。

  那天是聞一多第一次與云南人打交道。也在這天,聞一多第一次抽了滇軍王團長帶去的重九煙。

  聞一多愛抽煙而且煙癮很大,也常抽煙斗,一方面用煙斗表現出了他民主自由的學者氣息,另一面抽煙斗也是不得已為之,抗戰期間教授的日子也不好過,抽煙斗能省些銀兩啊。其實他更喜歡抽的還是卷煙。在上海和南京時,他抽“雙喜”,在青島時,他抽的是“紅錫包”,后來因為青島大學發生“驅聞運動”,聞一多去了北京清華中文系任教,也就改抽“大前門”了。而此幾種牌子的卷煙,都是以美煙為原料生產的。這也與聞一多早年在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大學、紐約藝術學院等校留學的經歷有關。聞在美所學專業是美術,聞名于世的卻是他的新詩。正是那段留學經歷,使聞一多愛上了美煙口味。因此,當那天王團長掏出重九煙時,久未抽過好煙的聞一多大喜,竟然不顧斯文,將一支重九煙幾乎沒有離口,就抽到盡頭了。

  臨別時,王團長搜盡身上所帶的全部重九煙,也就一包零七支。其余官人見狀,也紛紛效仿,找出隨身所帶重九,湊夠不到三包煙,悉數送與先生。從這里開始,聞一多對云南人有了很好印象。

  臨時大學最后遷到了昆明,成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也在昆明繼續做他的教授,安心抽他喜愛的重九。可惜,1946年昆明翠湖邊的一聲槍聲,讓我們記住了《最后一次演講》,卻讓本該北歸的先生永遠留在的南國,還好,九泉之下,有好煙陪伴先生。

【關于聞一多的事例】相關文章:

關于莊子的思想02-27

關于加強安全的防范工作02-27

關于期貨止損的方法02-27

關于腌制黃瓜的正確方法02-27

關于軟文寫作與軟文推廣的技巧02-27

關于提升自己的八個要點02-27

關于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建議02-27

關于小班幼兒飲食就餐管理的策略02-27

關于《干嗎都不容易》的相聲02-26

關于being的兩種用法介紹詳解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