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年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歷史)
現如今,我們最離不開的就是試題了,試題可以幫助學校或各主辦方考察參試者某一方面的知識才能。你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算得上好試題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4年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歷史),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歷史) 1
說明:本卷共4大題,17小題,總分30分。答題時間為40分鐘。第1-11小題為選擇題,第12-17小題為非選擇題,均答在試卷上。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1小題,每小題1分,共11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所選選項的代號填在題前括號內。
。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的標志是
A、1688年宮廷政變
B、英國宣布成立共國
C、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
D、《權利法案》的頒布
。 )2、1848年歐洲革命的領導階級是
A、封建貴族
B、資產階級
C、無產階級
D、農民階級
( )3、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伊凡四世稱俄國沙皇
C、1861年改革
D、俄羅斯帝國建立
( )4、"生物是神創造的,是成不變的。"這一18世紀中期以前的傳統看法,因為下列哪一位著名科學家的偉大理論的創立而被打破?
A、達爾文
B、牛頓
C、巴斯德
D、門捷列夫
( )5、下列當今社會生活的活動,與第二次的'創造發明無關的是
A、打電話拜年
B、乘公共汽車上班
C、用電腦辦公
D、坐飛機旅游
( )6、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義革命是
A、法國六月大起義
B、美國獨立戰爭
C、德國十月革命
D、俄國十月革命
。 )7、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運用"閃擊戰"。1940年7月,德國采用"空中閃擊戰"襲擊了
A、波蘭
B、丹麥
C、英國
D、蘇聯
( )8、2001年4月,日本政府審定通過右翼學者編寫的初中歷史教科書。該教科書極力否認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歷史。我們可依據下列哪些與日本相關的史實對此進行批駁?①1937年動全面侵華戰爭②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③廢藩置縣④倒幕運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9、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確定對德作戰方針重大國際會議是
A、德黑蘭會議
B、開羅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波茨坦會議
。 )10、20世紀70年代初,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第二經濟大國是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D、聯邦德國
( )11、發生于1955年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反殖共同愿望的歷史事件是
A、納米比亞宣布獨立
B、亞非會議的召開
C、不結盟運動的形成
D、"七十國集團"的產生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4小題4空,每空1分,共4分。要求:將答案填在題中橫線。
17世紀開始,英國、荷蘭、法國幾乎同時起步,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為此,這三個國家都組織了許多商業壟斷公司,其中一家名稱相同,即____公司。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為了挽救革命,巴黎人民于1793年5月底發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的統治,把______派推上了統治地位。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____的失敗宣告結束。在西班牙人民運反法西斯侵民族革命戰爭期間,來自蘇聯、中國等50多個國家的3.5萬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組成"______",奔赴西班牙反法西斯前線。
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6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閱讀下列材料:
時間
。18世紀)
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歷史) 2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5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
2.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答案用0.5毫米黑色水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
選擇題(20分)
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
1.某中學課題組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圖)。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B.統一國家的建立
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民族關系的發展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體現了大變革的時代。B項統一國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漢時期;C項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指的是隋唐時期;D項民族關系的發展指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所以A項符合題意,故選A。
2.秦始皇不用幾丈高或三頭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數目眾多的兵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A.皇權的至高無上
B.神權色彩較明顯
C.按軍功授予爵位
D.勞動人民的偉大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秦始皇不用幾丈高或三頭六臂的超人神像,而用數目眾多的兵馬俑,反映出秦朝的君主專制逐漸擺脫了中國早期政治制度中濃厚的神權色彩,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的思想。故選A。
3.西漢初年,政論家賈誼指出,當下形勢就像是一個病人,小腿腫得像腰,腳趾腫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時治療,就不可醫治了,上述言論針對的問題是
A.農民起義
B.匈奴的威脅
C.王國問題
D.統治者的腐敗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賈誼分析的是西漢初期存在的王權問題,地方分封勢力超過了王權勢力,威脅了君主的統治。ABD項材料內容沒有反應出來,C項符合題意,故選C。
4.有學者認為,科舉制所體現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為人類共同的基本理念?婆e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A.平等競爭
B.注重實踐
C.分科考試
D.以德取才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體現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所以說科舉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其體現的平等的原則成為人類共同的基本理念。BC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
5. 《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說:“(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臨安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B.南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C. 中國在宋代就實現了現代化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D.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繁榮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內容“貨幣經濟、紙鈔、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可知,這些信息體現的是宋代時期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和發展。AB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C項表述錯誤。故選D。
6.有人說,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以下屬于康熙帝鞏固邊疆的措施是
A.打擊倭寇
B.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C.設立駐藏大臣
D.制定“金瓶掣簽”制度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打擊倭寇的是明朝時期的戚繼光;B項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是康熙帝;C項設立駐藏大臣的是清朝雍正皇帝;D項制定“金瓶掣簽”制度的是乾隆皇帝。B項符合題意,故選B。
7.下列不平等條約內容中最能體現列強“以華制華”意圖的是
A.中英協定關稅
B.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C.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D.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說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體現了列強“以華制華”意圖。A項是鴉片戰爭后,英國通過《南京條約》攫取的特權;B項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后通過《馬關條約》攫取的特權;C項是《辛丑條約》中關于使館界的規定。故選D。
8.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下列事件與電文內容相關的是
A.創辦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
C.西安事變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D.重慶談判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倭寇投降”可知,指的是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勝利后,“陪都”指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戰時都城重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電文內容涉及的是關于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的內容。AB項是在國民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C項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故選D。
9.年代標尺有助于我們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和發展歷程,下面是一位同學設計的年代標尺,這位同學探究的課題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
B.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C.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逐新成熟
D. 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
【答案】C
【解析】根據年代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共產黨的成立,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并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知道思想;中共八大是社會主義探索的良好開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共產黨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以這位同學探究的課題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逐新成熟。A項和B項概括不全面;D項不符合共產黨探索的階段。故選C。
10.文藝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下列歌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俅虻沽袕,除軍閥,除軍閥
、诟吡蝗~子青又青,九一八來了日本兵
③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苄埕耵,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③①
【答案】D
11. 《筑夢中國》中說:“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一步步打開了西方世界的封鎖,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為國家發展最早“開拓新的空間”的事件是
A.重返聯合國
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
D.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中國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政治孤立和封鎖。B項中美建交時間是1979年;C項中日建交時間是1972年,BC項都晚于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間,不符合題干中的“最早”。D項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是在2001年,不符合材料時間。故選A。
12.海南省因開放而生,也因開放而興,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為開放海南最早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深圳、珠海等4個經濟特區
B.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C.批準海南建省并成為經濟特區
D.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
【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1980年我國開放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屬于廣東省和福建省,與海南無關;B項1984年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中,沒有關于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海南的城市;C項1988年我國批準成立海南建省并成為經濟特區,符合題意;D項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是在2010年,不符合材料時間。故選C。
13.宋元時期,柑橘、檸檬、菊花等水果和植物從中國傳到歐洲。柑橘至今在荷蘭和國還被稱為“中國蘋果”,這些東西傳到歐洲主要通過
A. 中國商人
B.阿拉伯人
C.歐洲殖民者
D.奧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西傳主要由居住在中西亞的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中國商人正常最遠到達中亞阿拉伯人地區或印度洋地區,與歐洲的往來由阿拉伯人做中間人進行聯系,所以宋元時期,柑橘、檸檬、菊花等水果和植物從中國傳到歐洲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的。故選B。
14.下邊兩個文藝作品共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禁欲主義
B.人文主義
C.理性主義
D.浪漫主義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作品,兩幅作品都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AD項表述錯誤,C項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B項符合題意,故選B。
15. 19世紀的最后三十年,就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充滿了“青年時代”“所具有的活力,處于高速發展期。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B.蒸汽時代的到來
C.列強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D.電氣時代的到來
【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14年到1918年,不符合材料時間;B項蒸汽時代的到來即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C項列強的殖民擴張與掠奪主要在15到19世紀;D性電氣時代的到來即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時間是19世紀70年代,符合題意。故選D。
16.林肯總統說:“我們不是敵人,我們是朋友,我們友情的紐帶,也許會因情激動繃緊,但絕不可能割斷,”美國人“友情的紐帶”被割斷最終引發了
A.美國獨立戰爭
B.美國南北戰爭
C.克里米亞戰爭
D.朝鮮戰爭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林肯政府時期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進行了南北戰爭,材料中“我們不是敵人,我們是朋友,我們友情的紐帶,也許會因情激動繃緊,但絕不可能割斷”指的就是林肯面對南北雙方存在的矛盾所說的,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A項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領導人是華盛頓;C項指的是俄國與西歐國家之間的戰爭;D項朝鮮戰爭指的是朝鮮的內戰。B項符合題意,故選B。
17. “12月18日,天津商會等團體召開市民大會……社會人士李實忱宣布了與日交涉原則:反對會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條;山東權利無條件收回”上述史實發生于
A.巴黎和會期間
B.華盛頓會議期間
C.開羅會議期間
D.雅爾塔會議期間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日交涉原則”、“取消二十一條”、“山東權利無條件收回”等信息可知,這是指在美國召開的華盛頓會議期間,有關中國山東問題處理情況對中國產生的相關影響。A項巴黎和會期間主要是針對德國召開的會議,把德國在中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C項開羅會議召開時間是1943年,發表了《開羅宣言》,要求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臺灣等全部歸還中國;D項雅爾塔會議召開的時間是1945年,主要是針對二戰最后勝利的相關問題。B項符合題意,故選B。
18. 20世紀80年代,蘇聯為緩和美蘇爭霸希望改中蘇關系,當時有人畫了一幅名為《畢竟,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漫畫(下圖),其“共同之處”主要是
A.都是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
B.都是社會主義國家
C.都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D.都力圖稱霸世界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中國和蘇聯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有著共同的利益。A項中國不是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C項蘇聯沒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D項中國沒有力圖稱霸世界。所以B項符合題意,故選B。
19. “各國政府保證不同敵國締結單獨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凡在為戰勝希特勒主義而進行的斗爭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質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均可簽署本宣言。”該宣言的簽定
A.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B.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
C.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D.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該宣言內容出自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A項1937年9月國民黨提交了共產黨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B項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D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故選C。
20.對下圖信息的解讀表述正確的是下圖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A.勞動者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大
B.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C.科技發展帶來生產方式變化
D.信息化貫穿全過程
【答案】C
非選擇題(共30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請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把答案書寫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
21. 2015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旨在借“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1)分別列出材料一中三個時期為絲綢之路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材料二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唐中后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加之同時朝中國經濟重心已向南方轉移,……海路便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達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逗I辖z綢之路》
(2)依據材料二,寫出唐中后期海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設立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
(3)比較圖7和圖9,兩個時期的對外交通路線有什么變化?依據所學知識概述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一帶一路”建設增進了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目前(2017年),已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和支持,與我國簽訂了近50份政府間合作協議及70多份國際組織合作協議。——摘自新華網
(4)依據材料三回答,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有什么作用?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古今中國對外交往的共同之處。
【答案】(1)人物:張騫(漢武帝)、玄奘或鑒真、鄭和,(每個人物
。2)原因: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同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已向南方轉移。
機構:市舶司,(3)變化:陸路為主變為海路為主或西漢以陸路為主,唐代海陸并舉,宋明以海路為主。
作用: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4)作用:增進了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共同之處:和平交往、互利共贏、互通有無等。
【解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為開辟絲綢之路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張騫;
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歷史人物是鑒真和玄奘;明代時期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物是鄭和。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的內容“唐中后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加之同時朝中國經濟重心已向南方轉移,……海路便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可知,唐中后期海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的原因是: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同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已向南方轉移。第二小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政府設立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市舶司。
(3)第一小問,根據圖片可知,西漢時期的對外交通路線主要是陸路為主,唐朝時期的對外交通路線主要是海陸并舉,到了明代時期主要以海路為主。第二小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言之有理即可。
(4)根據材料三的內容可以歸納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作用是:增進了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今中國對外交往的共同之處:實現了和平交往、互利共贏、互通有無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今年是戊戌變法120周年,回顧歷史,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先進的中國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經過了中法,中日兩次的戰爭,中國人既受了這樣一番教訓,自然會轉變態度,著眼在政治方面,另謀一個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著“變法自強”的旗子來改革政治的“維新黨”出現。——摘編自顧頡剛、王鐘麟《中國史讀本》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戊戌變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據所學知識回答,這場變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結束數千年來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在中國歷史上便獨開一個紀元。政治的現狀縱不好,潛在民間的民治精神卻不斷涌現。“現代”是“中國文明的世界化時代”。
——摘編自顧頡剛、王鐘麟《中國史讀本》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據所學知識概述該事件在“民治精神”方面的積極影響。
材料三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如有人懷疑紅軍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國革命的實際,就是一種取消觀念。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1929年9月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寫出最能體現“中國革命的特征”的道路是什么?
材料四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
——《走進新時代》歌詞
。4)材料四中“當家作主站起來”的標志是什么?“改革開放富起來”得益于哪次重要會議?此后,中國走向了什么道路?
。5)中華民族從獨立到富強,圓了百年強國夢,綜合以上材料,你有何深切體會?
【答案】(1)原因:中法、中日戰役的失敗使中國人受到了教訓或民族危機加深。
目的:變法自強或救亡圖存。
作用:在當時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2)事件;
辛亥革命。
影響: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3)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4)標志: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道路: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5)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
【解析】(1)根據材料一的內容“經過了中法,中日兩次的戰爭,中國受了這樣一番教訓”可知,戊戌變法的原因是由于,中法、中日戰役的失敗使中國人受到了教訓,民族危機逐步加深。根據“于是有打著變法自強的旗子來改革政治的維新黨出現”可知,戊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變法圖強。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在當時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2)根據材料二中的內容“結束數千年來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可知,這個歷史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主法治的進步。
。3)根據材料三中“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可知,最能體現“中國革命的特征”的道路指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4)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當家作主站起來”的標志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人民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改革開放富起來”得益于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的改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此后,中國走向了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5)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我們要堅決擁護黨的正確領導等等。
23.大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在時間長河中“駕駛航船”的技能和經驗,以下材料均摘編自英國學者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一書,閱讀材料,回答間題。
材料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世界政治家預言,19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舞臺將日益受到正在興起的德國,俄國和美國的影響,然而事實是,這三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第二個國家在革命中崩潰了,20世紀20年代和以后時期的國際事務似乎仍是以英國和法國的行動為中心。
。1)分析材料一,據所學知識回答,德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俄國“在革命中崩潰”分別指的是什么事件?戰后最終形成了怎樣的國際獲序?
材料二【變化中的經濟格局(1950-1980)】
二戰以后,不僅莫內等“一代歐洲人”決心創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經濟結構,而且還有心腸不錯、樂于助人的美國,它愿意以合作的方點為歐洲的經濟復興提供財政援助。
。2)分析材料二,據所學知識回答,二戰后歐洲經濟復興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蘇聯】
1950-1984年蘇聯,中國糧食產量的比較
。3)分析上圖,據所學知識指出B段蘇聯農業發展較快與哪次著名改革有關?哪一經濟模式導致了蘇聯的發展“矛盾重重”?
(4)有人認為,新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必然會發生戰爭,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說明理由。
【答案】(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
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原因:歐洲的聯合(歐共體的成立)、美國的援助
中考真題(歷史試題)
(3)改革:赫魯曉夫改革
模式:斯大林模式。
。4)觀點一:同意。
新崛起的大國會威脅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觀點二:不同意,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各國都積極營造和平安全環境發展經濟;由于先進武器的出現,戰爭對全人類生存造成巨大危害,當今各國都不會輕易發動戰爭,【解析】(1)根據材料一的內容可知,德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
俄國“在革命中崩潰”指的是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最終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維護了世界的和平,成為一戰后的統治新秩序。
。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歐洲經濟復蘇的原因包括,歐洲逐步走向了聯合,美國的經濟援助等。
(3)根據圖表中B段的時間“1960年到1064年”蘇聯農業發展較快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20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實行了改革;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存在導致了蘇聯的發展“矛盾重重”
(4)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兩種觀點都可以選擇,論證充分即可。如:觀點一:同意。理由:新崛起的大國會威脅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觀點二:不同意。理由: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各國都積極營造和平安全環境發展經濟;
由于先進武器的出現,戰爭對全人類生存造成巨大危害,當今各國都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等等。
【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歷史)】相關文章:
2001年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04-28
2000年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05-04
2000年武漢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英語試題05-04
天津市2002年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04-28
吉林省2002年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04-28
2000年荊州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英語試題05-04
中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英語試卷A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