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雨》原文賞析
作品介紹
《滯雨》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41卷第4首。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于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zhì)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jié)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yuǎn),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于傾聽的。
原文
滯雨
作者:唐·李商隱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
故鄉(xiāng)云水地,歸夢不宜秋。
注釋
①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
創(chuàng)作背景
用知人論詩、以意逆志的方法來讀這首《滯雨》會更貼切一些。“滯雨”是長期糾纏詩人的牛李兩黨的紛爭與非議。“客愁”是詩人長期受到排擠壓制,難以實現(xiàn)抱負(fù)理想、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對自己前途命運的迷惘和憂慮!肮枢l(xiāng)”是詩人心中理想的歸宿,是才顯志成的美好境界!皻w夢不宜”是不應(yīng)該輕易放棄和退卻,而應(yīng)該再堅持等下去,孤獨愁苦之后,一定會有雨過天青的時候。“歸夢不宜”意為“長安宜留”,在京城之內(nèi)、天子身邊,機會總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
現(xiàn)在再來讀這首詩,意思就完全兩樣了——身在京城,處于兩黨紛爭的漩渦之中已經(jīng)很久了,連夜夜似乎沒有了盡頭;殘燈如豆,孤獨的依舊,圣明知遇的光輝何時才能照亮我的人生?美好的理想如云重水復(fù),飄渺難定,在這風(fēng)雨飄搖的多事之秋,我怎能輕言放棄,去做那歸隱故土山林的清夢呢?
所以,說《滯雨》其實更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遠(yuǎn)的“詠物詩”。
講解
這首《滯雨》是一首羈旅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孤單寂寞的處境本就容易滋生鄉(xiāng)愁,更何況還是在秋雨綿綿的深夜?歸思難收,歸期無定,歸夢不宜,難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滯雨”的緣故嗎?
首句“滯雨長安夜”交代時間地點和緣由,意思是說,下雨了,今夜只好滯留在長安。但詩人為什么不說“夜雨滯長安”呢?因為將“滯”字提前,不僅更能體現(xiàn)雨下得久,還能突出夜的漫長,好像是厚實、纏綿的雨連時間的腳步也阻礙了,遲遲不能到黎明。歸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無休止的連夜雨,給人一種無法排遣的無奈、凝重之感。也為后面的“客愁”、“歸夢”蓄勢。
“殘燈獨客愁”描寫場景:一盞燈油將盡的孤燈之下,坐著一個滿臉愁容的獨客!皻垷簟,不僅不能給人以光明、溫暖的感覺,與外面無盡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讓人覺得凄涼、憂傷。燈已殘,說明獨坐已久;獨坐久,說明客難眠;客難眠,說明鄉(xiāng)愁深。“殘燈獨客”與前面的“滯雨夜”共同營造出一種朦朧迷離、孤寂凄清的氛圍,在這樣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會想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云水地”是虛寫,是故鄉(xiāng)在云水相接的蒼茫遼闊之地嗎?是故鄉(xiāng)有云重水復(fù)遙遠(yuǎn)的阻隔嗎?還是故鄉(xiāng)根本就不存在于現(xiàn)實,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飄渺的鄉(xiāng)思中嗎?這一句體現(xiàn)了詩人特有的朦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給人一種真實而親切的感受。
“歸夢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語似直切,實則含蓄。雨夜客居,殘燈獨坐,正是思鄉(xiāng)夢回的“好”時候,為什么“不宜秋”呢?因為在詩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風(fēng)秋雨秋云秋水……無一不令詩人愁腸百結(jié),在滿目愁景的季節(jié),在滿懷愁緒的夢中,即使回到故鄉(xiāng),還不是一樣愁苦?算了吧,不做歸鄉(xiāng)夢也罷!其實,這樣的夢,在任何季節(jié)做都是“不宜”的。詩人在此說“不宜”,其實是“最宜”,有正話反說、不言神傷之妙。
賞析
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于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zhì)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jié)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yuǎn),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于傾聽的。無論是“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還是“共眠一柯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無論是“殘漏聲催秋雨急”,還是“留得枯荷聽雨聲”,都在顯示著一種傾聽的力量——對夜雨的傾聽,對自我心事的傾聽,對更為遙遠(yuǎn)的情事的傾聽。傾聽中總是有一個更為久遠(yuǎn)和遼闊的世界,因為聽覺和視覺的不同就在于,視覺指向現(xiàn)在,指向視力可達(dá)的存在,而聽覺卻完全不以時序的意識形式來擁有我們記憶中的全部經(jīng)驗。許多時候,恰恰是因為閉上了眼睛,我們才突破了視覺的有限,擁有了感受的無限。所以夜雨中的凝神寂聽會喚醒無數(shù)生命的體驗,那是記憶,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是我們無法言說的真實與夢幻、記憶與遺忘的重疊。而此刻,對于漂泊異鄉(xiāng)、獨守孤燈的作者來講,所有的傾聽和回憶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故鄉(xiāng)。于是,在這一刻,秋雨聲聲為詩人的心靈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以緩緩流動,可以無限擴展的空間,這個空間的中心,就是那閃爍著的'一盞“殘燈”。對于夜來講,燈光給人的是安寧和溫暖,可這安寧和溫暖卻因為外面的無限黑暗而變得憂傷起來;蛘呖梢苑催^來說,正是這小小的一方光明才把世界留在了更加無邊的黑暗中。萊布尼森說:“什么是黑暗,那就是最微弱的光明,是最起碼的光明!边@句話與其說是在表達(dá)光明的無所不在,不如說是在表達(dá)有黑暗才有光明,光明因黑暗而存在。所以,這雨夜的殘燈中閃耀著的一點溫情,變得那么憂傷、那么孤獨……
詩往往在結(jié)構(gòu)上跳躍曲折,暇思無限,有時難免因牽扯得太多、太廣泛而顯得深奧、晦澀。此詩的前兩句卻自然平實得多,但在這平實的語言中,精妙的意象的使用創(chuàng)造出深遠(yuǎn)的易于聯(lián)想的空間:秋雨、深夜凝聽,孤燈、羈旅獨坐,一個“愁”字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的妙處還在后兩句,“故鄉(xiāng)云水地,歸夢不宜秋!薄肮枢l(xiāng)云水地”顯示出李詩特有的朦朧而又親切可感。什么是云水地?是水云相接的蒼茫與遼闊?是水重云復(fù)的遙遠(yuǎn)與阻隔?是水流云起的傷逝與嘆愁?也許,因聽雨而憶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偏也是多雨之地,多雨之秋,故怕歸夢也被阻斷。也許,越要相憶,越無法憶起,能記的只是那水般蔥蘢、云般無端的飄渺空虛;也許水流東逝,云卷云舒,讓游子倍生時不待我之情,而故鄉(xiāng)遙遠(yuǎn)、歸思難收?施補華《峴傭詩話》中說李義山詩“儂麗之中,時帶沉郁”,這份沉郁,正是他對心靈世界的豐富層次、復(fù)雜奧妙所作的前所未有的細(xì)膩刻劃,正是對那心靈深處浩浩蕩蕩、無涯無際、撲朔迷離之狀的傳神展示。收句“歸夢不宜秋”,語似直切,實則含蓄。夜雨孤燈日,正是思鄉(xiāng)客愁時,作者卻說“歸夢不宜秋”,為什么呢?是因為“秋風(fēng)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是害怕“濃睡覺來鶯語亂,驚殘好夢無尋處”?還是擔(dān)心“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理智的判斷阻止不了情感的纏綿,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詩歌貴在含蓄,不宜太露、太直,但造成“含蓄”效果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不言”,如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言懷古傷逝,僅寫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一事,卻道盡了桑田滄海、人世無常之變;有的是“極言”,如李商隱之“相見時難別亦難”,李煜之“春花秋月何時了”,詩語本身明白如話,內(nèi)心情感一覽無余,但因這大白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得詩常常超越所描寫的情事本身而獲得了一種象征意義和不確指性;還有一種在言與不言之間,欲言又止,欲止又言,點而不破,說而不盡。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xué)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fēng)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據(jù)《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體對照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
故鄉(xiāng)雲(yún)水地,歸夢不宜秋。
【《滯雨》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2.崇義里滯雨,崇義里滯雨李賀,崇義里滯雨的意思,崇義里滯雨賞析 -詩詞大全
3.《馬》原文賞析
4.《讀書》原文賞析
5.《江漢》原文賞析
6.《柳》原文賞析
7.《人欲》原文賞析
8.《大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