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在問自己,你該堅持些什么?
現在問自己,你該堅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網,收到這樣一份短消息,標題是:“現實中,我們該怎樣權衡放棄與堅持?”
正文是這樣的:“老師,在我看得許多有關勵志方面的書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學會堅持,而且舉了很多因為堅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書中,里面也會告訴你要學會放棄,學會轉身另辟蹊徑,然后重新尋找適合你的道路。可在現實中,我們身處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很難分辨我們到底是該繼續堅持還是重新回到起點,做出新的選擇。在此,還請老師幫助指點迷津。”
看到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觸,畢竟這也是很多人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我想更詳盡地把這個問題給大家談一下。
人的一生當中要面臨很多選擇,這并不是問題,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而變得成熟。問題是正如文中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選擇才是對的,什么才是錯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而哪些又是應該堅持的?
勵志方面的書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給了普通人一個偉大的夢想,并告訴你,在遇到難時,一定要堅持。同時書中還會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告訴你:他們都是通過堅持,最終達到了成功的彼岸。
現在回到現實,我們身處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到底是該堅持還是放棄?我想,這無非要回答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我們為什么堅持?
目標是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源自內心的最原始的驅動力。有了目標,我們才不會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夠堅持不懈19年,行程5萬余里而不放棄,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普渡眾生,把佛教發揚光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于生活的激情全部來自于目標的追求:有的人是為了成就事業而堅持,在商場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為了讓女兒上學能夠背上一個新書包,起早貪黑賣茶葉蛋。不管目標是什么,也不管目標的大小,但只要目標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撐我們前行。
對于大多數在校學生而言,也同樣要問一下自己:“我們為什么要堅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沒有動力,到了職場上依然是這種狀態,其根源便在于目標的缺失。而目標,則是支撐我們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有這樣一篇調查似乎也說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校門前,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
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后的25年,他們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又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結,具體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為我看到的時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寫。不過,在這里,我們的確看到了人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將這個規劃細細拆分,我們馬上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發呆。而對于那些還在困惑、迷茫、郁悶、無聊中虛度光陰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呢?
如果是我們生命中追求的東西,我們無疑要堅持。而對于那些無所謂的東西來說,過度堅持,則會更多地浪費我們的時間。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認為該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義。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錯的,一味堅持,只會把我們推向深淵。
第二,我們憑什么堅持?
一旦遇到困難堅持不下去,我們常常會聽到來自親朋好友的勸慰,“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等。
對于堅持,我同樣深信不疑。因為堅持的過程,是對我們毅力的一種考驗,也是我們成功的必經歷程。“磨杵成針”的典故,更是說明了這樣一種道理。我們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種幾率,還不如買彩票中500萬更為現實。
回頭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個典故:“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鐵杵”之所以能夠磨成“針”,是因為“功夫深”。這個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卻往往忽略了另外一個前提,那就是“鐵杵”。要想磨成針,只有“功夫深”是不夠的,還需要“料”——鐵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強調“堅持”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們還要問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這塊料?”如果不是這塊“料”,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塊料?如果放對了地方,木頭也會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則,鉆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決定“料”的性質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兩個:一是性格,二是優勢。
首先來看性格。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杰安德生有一個驚人的發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獲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對每一個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給了別人那樣的天性,就一定會給你這樣的天性,他讓別人在這個領域成功,就一定會讓你在那個領域獲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無論是哪一種性格,你都應該接受它,并按照這一性格去尋找適合的職業。然而,遺憾的是,世界上幾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從事著與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職業。
性格無好壞優劣,只有合適與否。如果找對職業,每一種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個觀點:天下無不可用之人,關鍵是用在什么地方。這種用人觀念,在一些優秀的外企,比如IBM,應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也異常地高。而國內的企業,在這方面則連是起碼的認識都不具備。他們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針”,相信只要堅持努力就會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業效率低下、員工積極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這里。
所以,一定要認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種類型。有人向我求助職業規劃方面的問題時,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們的性格類型。在這里給大家推薦我在第一職場論壇常用的《DISC性格測評》,一是因為這個工具比較實用,分析起來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二是因為大多數的世界500強都在使用這個工具進行人才測評。許多想進世界500強的朋友們,一定要想清楚應聘的職位是否與性格相吻合。這樣錄用的可能性也會更高一些。同時這也為大學生的自我修養提出了新的挑戰:一定要認識自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其次看優勢。
蓋洛普將其稱為“才干”。而中國人更習慣將其稱為天賦。我們常常會發現,做同樣一件事,有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輕而易舉地完成,而且相當優秀;而有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則仍然不能達到要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能夠充分發揮你的天賦,那么,你極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樣,中國與此相反卻非常盛行的則是“木桶理論”:更強調補短的重要性,而忘記了長處的發揮。
不是說補短不重要。相比較而言,補短能夠使我們達到“及格”,而發揮優勢則能使我們達到“優秀”。在現實工作中,“及格”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起碼要求,讓我們不被淘汰;而“優秀”則會為我們的事業成功貢獻更多的砝碼。
奧托·瓦拉赫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老師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在繪畫藝術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同學,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在同學當中,這位在文學和繪畫藝術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為公認的在化學方面“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找準屬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實實干適合自己的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就是奧托·瓦拉赫給我們的啟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
【現在問自己,你該堅持些什么?】相關文章:
浮躁的時代,每個人都該堅持愛著些什么散文05-02
學校沒教的,才是你該問的05-02
面試哪些該問哪些不該問04-30
該拿什么回報你作文09-27
從現在開始你要學會一些東西-日記05-03
該拿什么拯救你_環保作文02-15
該拿什么回報你作文(經典2篇)09-27
致現在的自己04-29
00后的你現在是什么生活狀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