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環境保護的論文

時間:2022-11-02 16:07:00 環境保護論文 我要投稿

環境保護的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環境保護的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環境保護的論文

環境保護的論文1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森林資源破壞嚴重,尤其是秦嶺南麓陜南地區的森林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秦嶺山區尤其是秦嶺南麓陜南地區森林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

  1秦嶺南麓林業生態環境狀況

  秦嶺南麓的陜南地區約有96%的面積屬于長江流域,4%屬于黃河流域,境內森林覆蓋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面積約占全區域面積的45.1%,森林覆蓋率居陜西省之首。但是,秦嶺南麓森林生態環境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水土流失嚴重

  陜南地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要,部分區域滑坡塌方等侵蝕嚴重。地質狀況復雜,山勢陡峭,巖石褶皺強烈。暴雨頻繁、盲目開荒、徒坡耕種和露天開礦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積減少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連續采伐和毀林開荒,秦嶺山地森林面積不斷減少,大約還有2.47104hm2,較解放初期減少12.3104hm2,森林覆蓋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質災害頻發

  由于陜南地區氣候環境、地形狀況復雜,加上人們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導致滑坡、洪災、崩塌及巖溶等地質災害頻發。

  1.4傳統生活方式影響

  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陜南地區大量人口長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資源過度依賴,生態問題日益嚴重。而陜南地區又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生態保護功能區,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養護山水、治理生態的任務。1.5環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環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對滯后,加之陜南地區經濟社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在經濟突破發展中勢必會對森林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

  2陜南地區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

  2.1增強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是確保人類正常生活與生存的重要條件,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中,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因為森林是整個生態系統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風固沙、凈化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調節氣候等多種作用;森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整個生態環境系統。因此,相關部門要通過各種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人們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意識。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打擊破壞森林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力度。除了要增強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外,政府要出臺相關具有法律效應的政策,加強林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確保森林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生態文明構建工作規范實施。

  2.2開展綜合性的生態環境治理

  相關部門要對陜南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在交通基礎設建設、礦山開采、景區開發、移民搬遷、林木采伐和退耕還林等各個方面,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遏制并堅決打擊違法采伐林木、露天開礦、毀林開荒行為,才能更好地保護森林生態環境。

  2.3進一步加強陜南天然林保護

  天然林具有十分珍貴的木材資源與動植物資源,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不僅對于保護珍貴木材及動植物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發揮森林長遠而持久的生態效益、經濟社會效益和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同樣意義重大。為此,相關部門要采取果斷措施,切實保護好天然林資源,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陜南地區天然林面積約占全區域面積的45.1%,為陜西之首。直面秦嶺南麓天然林現狀,當地政府應采取切實可行的舉措,必須要保護好這片綠色寶庫。當地政府應與公安、農業等部門開展綜合執法,嚴厲打擊天然林區進行礦山露天開采、違法墾荒種地、亂采亂挖等行為,嚴防水土流失,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壞。同時,對于已經被破壞的天然林要及時進行生態修復,讓天然林在生態環境中發揮其作用。

  2.4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

  植樹造林能夠增加森林面積,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當地政府應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植樹造林,擴大林區面積和山林資源,提高增加森林覆蓋率,發揮森林綠化美化家園的作用。

  2.5大力實施人退林進、人退水清工程

  陜南地區的“退林進人退水清”工程,為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提供了樣板和寶貴的經驗。據《陜西日報》在2016年12月的1篇報道:經過5年多的生態移民搬遷,陜西省陜南地區生態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樹造林8.4萬公頃,植被覆蓋率比5年前提高了4.5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陜南3市共投入資金651.6億元,累計完成移民搬遷35.8萬戶126萬人,其中,生態搬遷3.75萬戶13萬人,使陜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實現了人退林進,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樹造林8.4萬公頃,植被覆蓋率比5年前提高了4.5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57.8%,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恢復明顯加快。人退水清,通過移民搬遷工程,以及對生活垃圾和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改變了農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節約用地,累計完成宅基地騰退面積0.2萬公頃。同時,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改善,有效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實現“退林進人退水清”,無疑為森林生態建設提供了難得經驗和路徑,值得推廣。

  2.6培育森林生態文化綜合體系

  要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構建良好的生態文明,培育生態文化綜合體系是1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設和開發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大力發展。與此同時,有條件的應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森林生態館、森林博物館以及其他相關的生態文化設施,以加強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普及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從而使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一種根植于人們心中的文化現象,為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構建生態文明提供文化支撐。

環境保護的論文2

  摘要: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給人們的思想造成了一定沖擊,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必須一改傳統的思維方式,做到與時俱進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對于環境污染治理工程而言,對其的管理是環保工作中較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然而,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使得該項工作的開展不盡人意。為此,應采取積極有效地措施提高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水平。基于此,本文就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進行淺談。

  關鍵詞:

  環境工程;管理;對策

  1、前言

  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是污染治理環保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重要環節,是提高環保投資效益、確保環境工程質量、實現預期環境目標的有力保證。然而,環境管理,特別是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作為一項獨立而具體的管理工作,既具有一般工程管理的共性,又有區別于其它工程管理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它的復雜性和邊緣性兩方面。只有充分認識到它的這一特性,才能真正尋找出切合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對策。

  2、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特殊性

  2.1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復雜性

  所謂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復雜性,主要指如下幾個方面:

  2.1.1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中污染因素的復雜

  性絕大多數的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染物,不論是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和廢渣),還是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及熱污染等等,均為多種污染因子組成的復雜體系。例如:鍍鋅鈍化漂洗廢水中含有CrCdCuZnFeKCaNaMg等多種污染物質:噴漆尾氣中由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醇、酚、醚、醛等多種有機污染物組成:對于某一噪聲源的噪聲而言,由于振動、轉動、撞擊、摩擦(氣流的、機械的)等多種因素造成,具有某段混合頻率特征(高頻、中頻、低頻)的復雜噪聲源。

  2.1.2與污染治理相關的生產工藝的復雜性

  工業企業的生產工藝錯綜復雜,污染物的排放種類和排放方式也多種多樣,并且同一種產品可以出現不同的生產工藝,而同一種污染物同樣亦可來源于不同產品的生產工藝。如煉油廠的含油污水、機械廠的含油污水、以及舶、化纖、化工、輕工等各行各業,所排放的含油污水性質不同、成份復雜。

  2.1.3污染物對環境影響的復雜性

  嚴格地講,當今世界,污染幾乎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污染來自多方面,它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多層次的、復雜的。甚至某些污染物復雜的危害性至今仍然沒有被人類全面認識。許多污染物不僅直接危害人類的生存和健康,而且會通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間接地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如有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對動植物的影響,對大氣、水體、土壤乃至經濟的、文化的人類生產和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有些是直接影響,有些是間接影響:有對環境的顯著影響,也有潛在的影響:有短期影響也有中長期影響等等。總之,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錯綜復雜,它的影響作用和機理千差萬別,并且許多污染物在污染過程中還會發生遷移和轉化進而造成更多、更大的危害。

  2.2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邊緣性

  環境科學的邊緣性決定了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邊緣性。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與生物學、物理學、地學、化學、工程學、醫學、法學、經濟學等幾乎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都存在十分密切的相關關系。那么,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作為環境保護范疇的一項關鍵工作,是在環境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因此同樣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和邊緣性。這里所講的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不是宏觀的大環境生態系統工程,但對于整個生態系統環境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它不是傳統的能源工程,但減少環境污染與節約能源往往是雙效并存:它也不屬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但卻離不開建筑工程學的理論和實踐。正是這種跨學科、跨行業的特點,構成了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區別于其它傳統工程獨立存在又與其它工程緊密相聯的邊緣性。

  3、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對策

  3.1管理的原則與要求

  (1)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公平競爭,統一管理。

  (2)以環境效益目標為主,注重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3)優選技術先進,實用可靠,效益與投資比高的設計方案。

  (4)優選信譽好、質量等級高、施工費用低、建設工期短的施工安裝隊伍。

  (5)杜絕無證設計、無證施工和邊設計邊施工的現象。

  (6)嚴格實行預算審查制度,控制工程規模。

  (7)加強設計施工的過程管理,保證計劃順利實施。

  (8)緊密結合企業的生產技術改造,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工藝。

  (9)鼓勵污染治理新技術的開展成果應用。

  (10)建立建全工程檔案,保證基礎設計資料和數據的完整、準確、可靠。

  3.2管理的組織和方法

  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是通過組織設計、施工招投標,設計、預算審查等形式實現的。一般應由臨時組成的領導機構,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及有關管理程序,貫徹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選定的原則實行統一管理。臨時組織領導機構是由建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市、區環保局,環保投資公司,市建設銀行,建設單位有關部門以及被邀請的專家組成。

  根據上述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特殊性,在招標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還應采取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即:

  (1)對治理難度大,技術復雜,要求高,總投資比較大的項目,尤其是國內沒有成型經驗的項目,實行公開招標管理(又稱無限競爭招標),并允許兩家或兩家以上的科研設計單位聯合投標。建設單位要公開發布信息,制定出具體的評標條件,優選出中標單位。

  (2)對于一些技術難度一般,治理工藝較成熟,總投資比較小的治理項目,可采取邀約招標方式(又稱有限競爭招標方式)。即:邀請有環保工程治理經驗的單位(通常是環保專業科研設計單位)進行投標,并從中優選出一家。

  (3)對于某些治理工藝成熟,技術先進,總投資特別小的項目(一般需經過論證并實際應用過的項目),可采取指定招標方式。即:按國家有關規定,只能指定一個單位投標。在投標過程中,雙方進行價格、工期、質量等合同的協商,如果達不成協議,也可另找其它單位議標。這樣做,可以收到投資省、速度快、質量好的效果。

  3.3環境工程市場管理中的行政行為

  在環境工程市場三個主體,即政府、客戶、生產商中,作為宏觀管理的執行者,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如何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其對環境工程管理的調整作用,則是當務之急。環境工程的市場管理從根本上講是法制管理,即完善市場法規,規范市場行為,加強市場監督。同時從微觀上放開環境工程市場,利用市場的調節機制來調整客戶與生產商之間的關系,從而逐步建立政府與社會相結合,充分發揮社會作用的市場管理體系

  4、結語

  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存在著顯著的復雜性和邊緣性。幾年來的管理工作實踐表明,只有充分把握和認識環保工程的這一特點,真正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最佳投資效果。

  也只有遵循市場規律,引入競爭機制,并嚴格按照管理的基本原則和程序,才能使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超.工程環境監理在環境保護管理中的作用及前景展望[J].環境污染防治,20xx

  [2]李慶華.關于建立環境工程監理制度的思考與建議[J].江蘇環境科技,20xx

  [3]畢安波.淺談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工作的作用[J].中國環保產業,20xx

  [4]杜海聲.淺談對環境工程監理的認識[J].環境工程,20xx(S1)。

環境保護的論文3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而同時受能源、環保、安全三種因素的影響,對汽車技術的發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電子技術、新材料、制造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汽車的高效、節能、安全、舒適性能得到極大的提高,主要研究了汽車技術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

  一、汽車制造技術綠色節能環保標準要求

  (一)低污染物排放標準

  汽車尾氣對空氣質量具有較大影響,所以要想做到節能高效,首先要解決汽車的尾氣排放問題,使其盡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當前,石油燃料汽車尾氣排放的氣體都含有氮氧化物與二氧化硫這兩種對人體及生活環境有毒、有害的氣體以及能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等,且在空氣中的含量越來越高,這幾種氣體同時嚴重威脅著大氣層。所以,在設計節能綠色汽車時要考慮到綠色的特點,使汽車排放的尾氣盡量環保,這就要充分發揮汽車電動機和尾氣處理裝置的作用,使汽車在運轉過程中能夠自行處理產生的各種廢氣,保證汽車排出的氣體對空氣沒有影響,確保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節約能源標準

  我國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很多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開發規模的不斷加大,人類更應該學會節約使用資源。在生產汽車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因此從環保角度來說,汽車生產應該更加重視環境保護,提高資源的使用率。

  當前,我國汽車擁有量越來越多,時代的發展也要求必須生產節能汽車,同時也要求汽車設計師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提高汽車自身設計水平和標準,以設計出高效節能的汽車用品,其中汽車的核心——發動機應該為其中最為重要的設計要件,通過設計使用制動能回收、優化燃燒、提高燃料利用率以及運用新材料,實現汽車輕量化等實現節能減排。

  二、綠色汽車制造技術的對策和措施

  (一)混合動力汽車

  混合動力一般是指把汽油、柴油、電能混合使用使汽車產生動力的一種動力方式。目前,采用混合動力技術能夠大大提高汽車的燃油經濟性。油電混合動力汽車能夠有效提升汽車動力總成的輸出功率,有效減少了汽車的耗油量。目前由于發動機存在功率低下問題,所以可以使用電能來進行補充,在汽車發動機低功率運行時,就能夠對電池進行充電,通過這種方法來增強汽車的動力性能。

  (二)電動汽車

  傳統汽車使用的汽油或柴油等能源為不可再生資源,燃燒時能源不能實現高效利用,而且其產生的尾氣對空氣會造成污染,但如果使用電能就能夠有效避免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電能能夠通過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中獲得,是一種天然的無污染能源。電能所具有的這一特性,使得電動汽車可以在閑暇時間充電,從而增強了電能的使用效率,而且電池能夠方便回收,以便重復使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同時,在大城市電池可以作為單獨驅動裝置,實現 “零排放”。顯然,電動汽車的'優點是突出的。當然其也存在較多的缺點和不足,如,儲存電能不大,使用壽命不長,占用空間較大,成本較高等,這些方面還待日后進一步開發和解決。

  (三)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主要利用氫氣與氧氣在燃料電池內的化學反應產生電能,帶動汽車的運轉。氫氧反應排出的尾氣只有氫元素和氧元素,產生的是水蒸氣,不存在尾氣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可以降低熱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緩解溫室效應。和傳統汽車相比,該燃料汽車在構造方面也實現了很大的進步。當然,仍存在一定的缺點,如氫氣生產難度大、汽車續航里程短等問題,這些不足還有待今后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

  (四)創新汽車生產和制造方式

  要想生產出節能、綠色汽車則需應用新型生產與制造環節,就要迅速淘汰傳統汽車生產模式,認真研究新時期發展特點,利用新的設計理念,發揮高科技機械設備的作用,生產出具有較高標準的節能綠色汽車。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為了響應節能環保的要求,我國則需不斷引進新技術,力求生產高標準的節能綠色汽車。對于我國來說,只有不斷提高生產節能綠色汽車的能力,才能與時代發展保持一致,才能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各界對生產制造節能綠色汽車的要求越來越高,其投入也會不斷增多,我國一定會生產出符合時代特色的節能、綠色汽車。

環境保護的論文4

  摘 要:公路工程;環境;保護

  1 公路工程對環境影響分析

  1.1 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長期以來,公路的規劃、設計人員沒有對于公路的環保問題如何解決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對沿線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指標,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不足。

  1.2 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

  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1.3 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

  2 環境保護措施

  2.1 工程前期環保措施

  2.1.1 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

  1)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土地的利用。

  2)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3)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

  2.1.2 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1)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2)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

  3)邊坡設計:在確保穩定的情況下,邊坡的形狀要盡可能與周圍的景觀協調,并用植物進行綠化(可結合各種土工防護結構和其它綠化基礎工程綜合實施)處理,坡腳、坡頂、坡面相交處等處的棱角要進行弧形整理,既可產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風蝕。

  2.2 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1)減少水土流失。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坡度;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

  2)減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標機械進入施工現場,平時注意機械維修保養;合理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盡量減少施工活動對沿線居民集中點的干擾。

  3)防止大氣污染。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減少揚塵。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4)防止水質污染。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2.3 營運期環保措施

  1)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

  2)加強公路綠化及其養護工作,既創造良好的視覺景觀,又可降噪防塵。

  3)加強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環保和技術規定的車輛上路行駛,路線靠近或穿越居民區應限制鳴笛,完善交通標志、標線,保持良好的交通運輸服務狀態。

  3 結 論

  1)加強環保意識和宣傳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而環境保護工作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公路工程全過程中應加強環保工作。必須加大公路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從宣傳教育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公路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

  2)規范施工全過程,使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公路施工環保工作要從源頭抓起,首先要有環保觀念,在公路設計階段就應重視環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開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環保制度,在營運期間加強可持續發展養護工作,將環保落到實處,將公路施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監督制度,使環保措施有效實施。只有建立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將環境保護與工程質量考核相結合,落實責任到人,才能使環保措施得以有效長期的實施。加強對公路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國公路建設、公路環境治理水平早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躍峰.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xx.

  [2]何 林,魏 援.公路環境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J].青海交通科技,20xx.

  [3]彭淑清,鐘堅勇.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探討[J].華東公路, 20xx.

  [4]郭發忠.公路工程設計中環境保護的實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20xx.

  [5]劉純青,龍春英.高速公路路塹邊坡景觀營建藝術模式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 20xx.

環境保護的論文5

  摘要:農作物秸稈是可再生資源,過去農民總是將秸稈焚燒,這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非常不利于環保。自從禁燒之后,雖然這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大量的秸稈還是給農民的生產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對于秸稈的綜合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實際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希望能夠幫助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近些年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條件與方式都有了明顯的改變,秸稈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利用,這就使的大量的秸稈失去了一個有效的處理途徑。因此秸稈的有效利用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民的一大難題,特別是我國的農業大省,這一問題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是仍然是困擾農民的一個難題。

  1秸稈利用現狀和綜合利用

  1.1秸稈利用現狀

  目前,我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口總數也在不斷的上漲,這些都不斷的促進著農業產業的發展。現階段不管是農業生產的規模還是產量全部都有所擴大和增長,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農作物的秸稈。一直以來,秸稈都是被焚燒處理的,但是這樣處理會對環境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非常不利于環保,而且在新大氣法中的第76、77條已經明確規定各個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鼓勵并且支持對秸稈、落葉等進行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工業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綜合利用。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在20xx年我國秸稈的可收集量達到了9億t左右,利用量達到了7.2億t,利用率是80.11%,這一數據明顯表示,秸稈的綜合利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的,在很多地方秸稈的綜合利用程度還非常不夠,甚至還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將秸稈進行焚燒處理。

  1.2秸稈綜合利用

  所謂秸稈綜合利用其實就是說秸稈的處理需要遵循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到變廢為寶,始終以環保節能作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階段來說,秸稈的綜合利用主要是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就是利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將秸稈進行粉碎化處理,最大程度的返回農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種就是將秸稈作為有機肥、飼料或是能源等進行再次利用,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比如秸稈食用菌、利用秸稈發電等都是秸稈良好的利用方式。

  2秸稈的綜合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2.1增加財政投入

  根據目前我國的秸稈綜合利用程度來看,想要提高秸稈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關部門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增加對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提高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生態化發展進程。另外,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稈的綜合利用過程中,涉及到許多費用,比如機械化設備的使用,秸稈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經費等,政府需要增加財政投入,有效的減輕農民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承擔的經濟壓力,這樣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真正的.讓農民做到不愿意將秸稈焚燒。

  2.2發展和利用秸稈+青貯飼料-糞-沼-渣生態模式

  發展和利用秸稈+青貯飼料-糞-沼-渣生態模式,這就是循環經濟,使秸稈的綜合利用與其他的產業活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生態的完整小循環,這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稈的利用率,還能夠有效的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獲得經濟效益,這是真正的變廢為寶、廢物再利用。比如山東陽信超前牧業就在這樣的生態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們將秸稈作為養殖牛的飼料,再將養殖糞便用來產生沼氣1。沼氣用于發電,沼渣沼液生產綠色有機肥或養殖食用菌,這一舉措將整個鏈條的資源都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在當地帶動了周圍一千多戶農民走上了新的發家致富的道路。

  2.3發展秸稈食用菌產業

  秸稈看似是沒有用的廢物,但其實秸稈中含有大量的碳、氫、礦物質和激素,這些都是非常適合食用菌生長的營養元素,而且秸稈的獲得相對容易,又沒有什么成本,如果發展食用菌產業就可以為農民創收做出一些貢獻。目前我國已經有一些地區實現了秸稈食用菌產業的有效發展,而且已經能夠生產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針菇等十多種常見的食用菌。而且生產鮮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飼料,能夠再次作為有機肥使用到土地當中。很顯然,發展秸稈食用菌產業能夠將秸稈的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增加了秸稈的利用率,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收入,既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又促進了秸稈的綜合利用。

  2.4秸稈發電

  秸稈發電很顯然就是將秸稈充分燃燒進而產生電能,目前我國的以生物燃料燃燒進行發電的企業中不僅僅是燃燒秸稈,還有很多都是可以作為其燃料的,比如林業中的廢棄物、刀客、玉米芯廢棄菌袋鋸末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發展這項產業能夠將這些廢棄物充分利用起來,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但是在發展秸稈發電產業的同時需要注意的,這些廢棄物的收集與存放問題。

  3結語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能夠實現秸稈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卻有很大差別,因此做好秸稈的綜合利用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仍然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相關的部門還需要加大監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強宣傳,另外就是要想保證以上措施的實現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解決秸稈的收集、儲存和運輸問題,這樣的全面進行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秸稈資源的浪費以及對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門國保.淺談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J].農民致富之友,20xx,(6):230.

環境保護的論文6

  0引言

  能源在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人類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當今世界能源日益短缺,要想提高中國的油氣資源保障能力十分困難,開發并合理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頁巖氣為產自極低孔滲、富有機質暗色頁巖地層系統中的天然氣,是近期可實現經濟規模勘探開發、資源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巖氣具資源潛力大、開采壽命長等優勢。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前曾被歸入非經濟可采資源,我國頁巖氣資源量約占全球頁巖氣資源量的5.7%,頁巖氣資源巨大的潛力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受到我國政府及能源公司的高度重視。但是,頁巖氣的開采也面臨著嚴峻的環保挑戰,比如:水資源的不當利用,油氣管道鋪設環境污染,相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因此,了解北美地區頁巖氣儲層特點、開發技術和環境保護措施,加快開采和環保技術研發,盡快形成和配套適應我國頁巖氣壓裂技術應用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系列,對于加快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步伐具有現實意義。

  1我國頁巖氣的資源分布現狀

  據預測,世界范圍內頁巖氣資源量相當于煤層氣與致密砂巖氣資源量的總和,占3種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致密砂巖氣、頁巖氣)總資源量的50%左右,頁巖氣分布廣泛,開發潛力巨大,是常規石油天然氣的理想接替能源。我國頁巖氣資源量約為26萬億m2,約占全球頁巖氣資源量的5.7%,與美國相當。

  根據頁巖氣發育的地質背景,一般把我國的頁巖氣發育區大致劃分為四大區域,即西北、南方、華北一東北及青藏等四大地區。在西北部地區,頁巖平均有機碳含量普遍較高,成熟度變化范圍較大。雖然青藏地區的地表環境較差,但泥頁巖地層厚度大,有機質含量高,有機質熱演化程度適中,也是頁巖氣發育的有前景地區。我國南方發育了面積達200X104km2的海相地層,并且最大厚度超過了10km。南方的海相地層分布廣、厚度大,有機質含量高,是南方最有利的頁巖氣勘探層位。但是,中國南方頁巖普遍為有機質含量高的黑色頁巖,具有埋深淺、面積大、層厚等特點,最大厚度超過1400m。在華北一東北地區,頁巖氣多發生在主力產油氣層位的底部或下部,泥頁巖累計厚度為50?2000m,平均有機碳含量為1.0%?2.0%,局部平均值可達4.0%以上,對應有機質成熟度變化較大。

  總體來說我國古生代地層分布范圍廣、有機質含量普遍較髙、地層厚度大,為有利的勘探區域。

  2現階段我國頁巖氣開采和環保問題

  與北美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成就相比,中國的頁巖氣勘探開發起步較晚,而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中國的頁巖氣勘探開發則處于領先地位,為全球除北美以外地區率先進人頁巖氣勘探評價突破和工業化開發先導性試驗的國家。

  2013年,頻頻出臺的新政策為頁巖氣的開發提供了新動力。5月16日,國務院取消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領域合同審批,減少對外合作的程序,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10月22日,綱領性文件《頁巖氣產業政策》印發,首次將頁巖氣作為單獨產業給予政策扶持,并提出將頁巖氣納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頁巖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頁巖氣勘探開發等鼓勵類項目下進口的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免征關稅,《頁巖氣“十二五”規劃》進入操作層面;同時,頁巖氣開發進一步向民營企業敞開大門。

  在技術方面,經過3年多攻關,中國石化工程院承擔的“頁巖氣網絡壓裂機理及設計方法研究”成功在不同應力、完井等參數條件下裂縫的起裂機理和延伸路徑,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巳應用于焦石壩、彭水、南川等24口頁巖氣井296段壓裂優化設計和施工,施工成功率97.2%,創壓裂規模、加砂量等多項紀錄。

  頁巖氣開采過程中都會產生噪聲、廢水、廢氣及開采事故災害等污染問題。根據現有資料和實例分析,頁巖氣開采會引發水資源的大量消耗、甲烷泄漏、污染地下水層以及引發地震等諸多問題[9]。眾多專家和環保人士認為頁巖氣開采將加重對環境的污染。法國和保加利亞政府發布禁令,在目前技術條件下禁止水力壓裂法開采頁巖氣;2011年,水力壓裂法開采頁巖氣也是美國最熱門的環境問題。目前為止,在我國并沒有政府部門出臺的相應頁巖氣開采污染環境方面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令,以致我國頁巖氣開采存在有嚴重環境污染的潛在風險。

  現階段我國頁巖氣開采的相關政策比較完善,技術研發有序推進,政府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但是與之相匹配的環保政策并沒有適時出臺,礦產開發引起的環境污染,相應的環境治理技術不完善都會限制頁巖氣開發的進度和引起連鎖環境污染。

  3頁巖氣開采壓裂技術與污染治理

  由于頁巖氣儲層具有低孔、低滲的特點,勘探開發難度大,大多數頁巖氣井需要儲層改造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產量。目前世界上在頁巖氣開發中使用的'壓裂技術可以分為清水壓裂、重復壓裂、同步壓裂、多級壓裂和泡沫壓裂。

  清水壓裂即在清水中添加一定減阻劑制成壓裂液。這種壓裂液主要成分是水、很少量的減阻劑、黏土穩定劑和表面活性劑。美國頁巖氣開發的經驗表明:增產技術尤其是水力壓裂技術,對于頁巖氣的開發是至關重要的。重復壓裂是指當頁巖氣井初始壓裂處理已經無效或現有的支撐劑因時間關系損壞或質量下降,導致氣體產量大幅下降時,采用對氣井進行重新壓裂增產的壓裂工藝。同步壓裂采用使壓裂液和支撐劑在高壓下從一口井向另一口井運移距離最短的方法,來增加水力壓裂裂縫網絡的密度和表面積,利用井間連通的優勢來增大工作區裂縫的程度和強度,最大限度地連通天然裂縫。多級壓裂是利用封堵球或限流技術分隔儲層不同層位進行分段壓裂的技術。泡沫壓裂作為一種新型的壓裂方式,具有氮氣泡沫壓裂液和常規水基壓裂液相比只有固體支撐劑和少量壓裂液進人地層,減輕壓裂液對地層的傷害,返排效果好等優點。

  水平鉆井技術和水力壓裂技術是頁巖氣開發成功的兩大關鍵核心技術,也是目前頁巖氣開發無可替代的成熟技術。在這兩項技術中,由于頁巖氣藏巖石特點,需要用油基泥漿完成特殊巖層的鉆采,同時釋放頁巖氣需要將摻有沙石和化學物質的高壓水注人平行井來沖破頁巖層,最終達到頁巖氣開發的目的。在此過程中,這些循環使用后廢棄的含油鉆屑、壓裂后的返排液、壓裂液剩余殘液如若得不到有效處理,將會對土壤、水資源造成二次污染。目前,針對含油鉆屑主要有熱解析處理技術、直接焚燒處理技術、隨鉆處理、微生物法修復處理等技術,相應的熱解析設備、技術在重慶、四川等地得到應用,使用效果良好。壓裂液殘液及返排液的回收再利用設備在四川、內蒙等地也得到了初步應用,避免了油田現場的二次污染。

  與美國頁巖氣發育盆地對比發現,中國存在區域發育頁巖氣的地質背景和條件,在借鑒國外頁巖氣壓裂技術的基礎上,優選適應性強的頁巖氣開發壓裂技術。

  4我國頁巖氣開采壓裂技術面臨的環保挑戰

  4.1水資源挑戰

  據國土資源部專家張大偉估計,中國要完成《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的600億?1000億m3的產量,需要打2萬口生產井。如果以單井用水量19000m3計算,預計中國將需要3.8億m3的水,相當于1266萬城市人口一年的用水量。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可再生水資源為2060m3,僅為美國的1/10,加拿大的1/42。中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度降水不均,即便是在年均降水相對豐沛的重慶和四川等地,也會出現久旱不雨的情況。然而問題在于,中國的主要頁巖氣礦區多分布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區域,如四川盆地或者是嚴重缺水的地區,如塔里木盆地。而且中國頁巖氣藏埋深小于3000m的范圍相對較少,部分頁巖儲層埋深可超過5000m,埋藏深度進一步加大了開采難度。頁巖氣開采將會給礦區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搶占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危及脆弱的生態環境。

  美國方面的研究發現,雖然水力壓裂作業后留在頁巖層的壓裂液不會對地下水層造成污染,但是壓裂過程中的回流液可能會污染地表水。另外在鉆井施工中的不當操作也會造成地下水資源的污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所大學的研究顯示,水力壓裂法產生的回流液中包含了高濃度的礦物鹽、重金屬、壓裂液中的添加藥劑和來自地層深處的放射性物質,如鋇和鐳。另外在鉆井施工中的不當操作也會造成地下水資源的污染。水資源管理可能是我國頁巖氣開發中最大的核心問題。

  在頁巖氣的生產中大量用水、產生的廢水以及廢棄物管理等都會引起環境污染,應該引起注意。

  4.2監管和環保治理的缺失

  目前我國尚無針對頁巖油氣生產的法律法規,環境保護法規也偏向于監督傳統的油氣生產,而僅有的政策文件無法對頁巖氣的生產進行有效監管。目前美國使用的是州和聯邦的兩級管理體系。聯邦政府的法規覆蓋了整個生產過程,對空氣和水的質量,危險物的管理,公眾的知情權,污染物的管理都有明確的規定。州政府則根據本地的情況對頁巖氣的生產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井管深度、壓裂液成分、蓄水、廢水和廢棄物管理、以及地震監測。正是這樣的兩級管理體制迫使美國企業將7%的生產成本運用到對污染風險的控制上。美國官方認為,只要按照標準進行操作,對壓裂液的使用和回收進行妥善的管理,水污染風險是完全可控的,但是相比于監管體系健全的美國,中國尚處無專門法規可依的狀態。中美之間的頁巖氣開發交流不能僅限于開采技術層面,而應當進一步深人到管理領域。對于已經將頁巖氣開發提上日程的我國來說,充分吸收美國在頁巖氣開發方面的管理經驗,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和行業標準才是當務之急。

  5我國頁巖氣開采壓裂技術的應用和環保前景分析

  中國對頁巖氣的開采經歷了實質性的探討、實驗和成功實施階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環境問題與美國頁巖氣蓬勃發展相伴而來,但是美國已著手完善頁巖氣開采相關的環境法律和政策。但是中國目前實施以及正在制定的環境保護法律都沒有考慮頁巖氣開采引起的環境問題。這點應該引起行業思考。無論是從地質資源量還是技術可采資源量上看,我國頁巖氣資源都具備良好發展基礎。但是在尋求高效經濟時,我們不能忽視頁巖氣開采可能帶來的巨大環境問題。我國政府要高度重視頁巖氣開采過程中潛在的環境污染,建立相應的污染機制評估,探討并發展相應的環保技術和環環保立法。同時,在政府政策、技術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面達成協調性,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頁巖氣壓裂開采造成的環境污染。根據相關研究內容和方法,結合國外在頁巖氣壓裂開采方面的優勢做法和經驗,具體建議如下:

  ①在政府層面制定預防我國頁巖氣資源開采所造成的潛在環境污染,建立健全頁巖氣開采環境影響評價機制;

  ②政府部門加強頁巖氣項目的環境監管,完善頁巖氣勘探開發項目的環境管理規定;

  ③盡快制定頁巖氣壓裂開采技術標準和開發規范。

  未來5?10年需要堅持深化地質認識與技術攻關,突出基礎地質研究、核心區評價和先導試驗區建設。將頁巖氣開采、技術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從本質上實現中國頁巖氣持續穩定發展。

  6結束語

  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起步較晚,但在全球為北美以外地區率先進人頁巖氣勘探突破和工業化開發先導性試驗的國家。中國頁巖氣地質條件研究與關鍵開發技術儲備已有較好基礎,正進人快速開采建設階段。我國頁巖氣分布廣泛,儲量較大,但是多集中于山地、丘陵和缺水的沙漠地帶,為開采用水以及設備油氣運輸增加了難度,進一步增大了頁巖氣開采成本,而且中國沒有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在我國頁巖氣壓裂開采的同時面臨著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等相關問題。在未來發展中需要借鑒北美的成功經驗,針對中國的特點,加強基礎地質條件和關鍵開發技術攻關,努力尋求環境友好低成本的開發技術和管理模式。為加快我國頁巖氣壓裂開采,當前應當做好礦權秩序維護,通過科技創新和國家政策幫扶,制定統一標準,建立先導試驗區,探索重要的成熟技術和管理模式及經驗非常必要。

環境保護的論文7

  經濟發展必然產生環境問題,當前我國對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較大,農村的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夠,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精準扶貧更是農村發展的保障和支撐,農村的發展同樣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深刻認識當前農村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才能找到并制定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方式和途徑。

  農村環保資金缺乏

  對于我國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資資金,沒有找到直接數據依據,所以通過中國環境治理投資總額來間接反映。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認為:要使中國的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環境保護投資需占GDP的2%以上;環境問題基本解決,環境保護投資需占GDP的1。5%;環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環境保護投資也需占GDP的1%。我國20xx年到20xx年的環境保護投資需占GDP的比例大致呈逐年增長趨勢,在1。15%~1。67%之間,屬環境問題基本解決。中國經濟基礎薄弱政府難以保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自上而下決策”的供給制度下,環境投融資機制難以建立起來,導致目前環境保護投資不足,資金使用效率偏低,并且有些污染治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銀行商業融資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較弱,環境保護投資的商業化運作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的治理資金大部分由政府投資,在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還沒有專項資金,再加上農村地域污染源分散,污染治理難以達到規模經濟,我國農村地域目前普遍經濟規模不大、平均利潤率不高,吸引資金力量不強,融資困難。我國現階段環境投融資機制在城市地域難以建立,在農村地域更是步履維艱。

  農村環保制度缺失

  我國現有的國家制度在面對污染農村的面源污染中存在著空缺,這使得本來問題就非常嚴重的農村環境問題不但得不到絲毫緩解,而且已經呈現了變本加厲之勢,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和社會對于農村面源污染嚴重性的忽視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長期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追求經濟發展和GDP增長成了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標和政績考核的標準,整個社會對于環境問題都沒有很重視追求經濟增長,而忽略環境污染。即使政府逐漸重視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逐步出臺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措施應對環境問題,也主要是針對城市環境問題,而沒有關注到農村的環境現狀。在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其對資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以及農村在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邊緣化的雙重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于農村面源污染的嚴重性沒有給予充分認識和應有的關注。

  (2)國家在資源分配、政策出臺和制度安排上的缺失

  縱觀我國數十年來的發展史,“三農問題”產生和加劇的過程也同時是國家在資源分配、政策出臺和制度安排不公平,向城市傾斜的過程。犧牲農村利益重點發展城市導致了農村多方面的問題,包括環境問題。現在我們國家已經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在資源、政策和制度上更多地向農村傾斜,突出表現為農業稅的免除等政策措施。但我們還沒有從政策和正式制度上給予農村環境問題以足夠的重視。

  (3)研究上的不足

  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已引起社會對于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充分關注,現有的學術研究對于農村具體的.環境污染的治理也提供了有效的智識支持,但是現有對于農村面源污染的研究,要么關注宏觀的治理對策,要么是零散的現狀描述,鮮見有系統的專門的研究,這客觀上阻滯了對于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解決。

  農村環保治理效果低下

  農村面源污染具有污染面廣、隱蔽性強、控制難度大、表現不突出的特點,可引起地下水和河流水域的污染,且量大面廣且難以治理。部分地區已經制定治理措施并實施,總體來說效果不太理想,如個別地區對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僅僅是“治標不治本”,緩和一段時間,還會“復發”;個別鄉鎮和部門對農村面源污染的嚴重性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農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分散面廣,防治及監管難度大。國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想通過改變農業生產習慣來達到治理農村面源污染的目的,但我國農村數量眾多,分布廣闊,由于某些限制原因,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困難重重。同時國家在農村地區推行沼氣建設,某些農村地區發展的沼氣池建設只是解決了部分農村面源污染問題,農用化肥、農藥、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還是無法得到根本治理。

  農業發展方式不適合農村環境的保護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還是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這種農業發展方式已經不適合農村環境的保護。面對農村面源污染逐年加重的趨勢,急需改變農業發展方式,以達到高產、優質、低成本、少公害的目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村落眾多,不同農村情況各不一樣,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各地實際情況,再予以改進。同時政府相關支持政策,也存在一定問題,如:現有環境法律法規偏軟,可操作性不強;經濟、技術政策偏少,實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間缺乏協調;執法監督工作薄弱,內部監督制約措施不健全,層級監督不完善,社會監督不落實。

  農戶缺乏主動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農戶缺乏主動參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積極性的原因:第一,農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第二,農戶環保意識薄弱。經濟主體在各種經濟活動中不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備個體理性。農村面源污染的主體主要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并在農村生活的農戶。作為有限理性的農戶,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僅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達到提高農產品產量的目的,而且隨意排放,隨意產生污染物。這些過量的化肥、農藥和生活污水等因徑流或滲透進入水體,由于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發生,農村生態環境受到污染,致使社會剩余遭受損失。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消息閉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不高,農戶的經濟意識強,而環境保護意識弱。農戶對農村面源污染認識不足,特別是種植戶和養殖戶沒有防治意識,沒有成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軍,致使農村面源污染不斷惡化。

環境保護的論文8

  1我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闖題

  1.1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滯后

  自從1978年起,我國將環境保護納入了憲法中,由此我國的環境保護有了法律依據,促進了我國環保的發展,這表明政府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清楚地認識到法律是環境保護的最根本依據。環境保護自從有了法律當靠山已經付諸實施了1982年憲法對環境保護的條款進行了充實,充分地證明了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采I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也在不斷增強,并且逐漸地環境保護也已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但是扶總體上看,我國的環境保護在執法立法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環境的權屬。法律將所有自然資源都規定它們是屬于國家和集體的.這個規定是租線條的,很容易讓人們理解為是大家的,而權屑具有非排他性。公共事物是全體國民所共有的。而索取往往是人們對公共事所采取的行為,在利益上政府和個人往往有著較大的沖突,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斷從環境上攫取。而污染越來越嚴重,自然登源日益枯竭。相反的,以法律名義保護環境基本上沒有。另外,資源轉讓的無序也是在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表現。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滯后主要表現在:(1)環境法律制度缺乏對立法的基礎性分析和實證性研究,行政主導性較強.有些部門為了自身利益從自身的角度提出相關的法律法規,因而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立法授權和立法p容難免成為平衡各個部門利益的產物,合理利用市場機構的經濟刺激措施比較缺乏。(2)我國環境法規{;I嘜不健全.我國環境法律本身不協調,地方以及部門的保護主義較強,導致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缺乏系統性,各種法律之間不能夠協調。(3)我國還沒有建立針對環境保護行政體制本身的專門法。在環保領域中;我國的一些內部決定、司法解釋、行政規章等處于筻魚狀態,造成嚴重壟斷現象。

  1.2生態保護機制無法實施統一鮑監督

  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建設要比污染控制滯后,生態保護管理沒有一個專門的職能部門,其職能基本上都分散在各個部門,所采取的管理模式缺乏統一的生態保護監督管理機制。國務院提出的。統一法規、統一規劃、統一監督的要求很難落到實處,這是因為國家公共利益和部門行業利益由于政府部門職能沖突等體制性障礙導致沖突產生.各個部門從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由本部門所管理的資源法律,面造成法律法搜之間矛盾不斷發生。在規劃和政策制定上他們各自為政,很難實現相互之間的銜接。使生態建設和保護不能統一起來,很多措旅都發生沖突,阻礙了國家對生態保護的宏觀調控。加之一些分工不夠明確,造成重復工作,這樣在一定程度使生態環境進一步被破壞,尤其表現在污染防治、水資源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等方面。針對資源管理部門而言。它們不僅能夠對資源進行保護,對生態建設的職能進行監督,而且還能夠做經營和開發資源的.工作,這種工作模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不利影響.

  1.3管理部門錯位,綜合協調能力不足

  巧境閆題與很多部門、領域和行業有著密切關系,它具有系統性的特征。因此。我國環境保護必須形成一個整體,并且在中心地位設立一個主體的行政部門。我國的環境管理體制是一種橫向的各部門并立的管理體制。另外,還存在各部門之問的權限不清狀況,管理重疊、重復工作現象較嚴重,進而對環境法律的有效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管理部門是不能既當執法人又當仲裁者,這樣很容易導致執法不公的現象出現。我國環境管理職能的不科學性主要表現在;(1)環境監督管理部門的職權被行業管理部門行使了。例如由民航和鐵道部門來控制的航空器噪聲、鐵路噪聲,并且這兩個部門還分別擔任民用航空器和鐵路經營的任務。(2)綜合決策性部門的職權由專業管理部門行使了。例如本應由政府行使的綜合決策與綜合平衡的職權實際上由環保部門行使了,這種行為明顯很不科學。(3)政府不僅行使了自身的職權,就連其所屬部門的職權也行使了。(4)本應由專業管理部門行使的職權實際上由綜合決策性管理部門行使了。

  1.4人員編制和經費不足

  中央設置的環境管理祝構數量較多人爨充足、毅模較大、技術先進,具有較強的環境監管的執法能力;而各地方環境管理機構越往下越差,環境監管執法能力也越弱。由此可見,我國政府的環境管理機構設置呈倒金字塔的結構。基層的環境部門問題較多,如果不能將這些問題解決好,首先就削弱了機構的能力對于難度較高的污染問題而言那就更不用說解決了,甚至拿不出解決污染的力案。制約我國政府環境保護職能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索還包括環境保護的經費短缺。在政府報告中我國環境保護部門得到的經費基本上是最少的,這個問題幾乎每個省市都存在。政府的經濟撥款是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主要依據,而現實中,政府的經濟接款跟不上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有些環保單位竟然是自負環境保護的費用,對于整個經濟發展中所承擔的任務完全沒有考慮到,導致經費緊張。

  2我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相關的建議

  2.1加強環境立法、司法改革

  法律調整的利益關系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一般情況下,利益關系的發展要快于法律變化,因此。這就要求立法者能夠與時俱進,并且要求其具有預知性,能夠為今后發展提供法律依據。由于法律本身的滯后性,社會關系在調整時,沒有將利益分配好。此時調整就顯示不徹底、不完善。因此,環境立法必須不斷強化,無論是哪個國家,創建新制度是立法機構的責任。在制度完善進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環保立法:

  (1)將環境保護納入憲法章程中,其在整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強調出來。做到有根本的法律依據。

  (2)對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對先自由法律進行條款補充,統一環境法。并不需要一遇見新的問題就起草新的法律,這樣必然會造成無法可依的局面.

  (3)立法要將重點放在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上,目前在很多情況下,我國現行環境管理體制的建立與法律規定不一致,在現實中,往往由于‘法律上的沖突,導致環境保護體制不能行使自己權利。環境保護行政管理機構的基本組織形式、行政組織規模以及行政權的范圍在法律上進行踢確是非常有必要的。

  2.2加強環境預警與應急能力建設

  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點,并且在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突發性環境事件的處理能夠衡量出各級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并且對黨和政府的形象有很大影響,更是與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應通過構建良好的環境保護預警應急體系來提高應急處理能力。

  (1)建立環境安全應急聯絡機構及其制度.環境安全應急聯絡機構不僅是各個部位的聯系,而且還是地方政府環境部門與中央政府的信息紐帶。一環保部為中心,其他部門進行輔佐,有關環境保護的任何問題都必須通過環保部的通過。同時也應該建立良好的考核評價體系。

  (2)建立高效的突發環境事件預警應急計劃。在規劃中各種應急規劃綜合起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銜接,采用常規與危機應急管理相結合。

  (3)健全預警應急體系的法制專門設置環境管理應急管理條飼,使在緊急狀態下,各級政府堅持依法行政的原則。同時能夠用法律來約束基礎工作,并對各級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加強常規危機管理。

  2.3加強資源配置

  在經濟社會中,市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可以通過合理的必要的市場調節來進行。在環境保護閹題上,界定環境資i躺盤權是市場調節的主要表現,也就是說,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環境資源與法律相比,市場調節的主動性更強,它也是最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由市場來處理自然環境,市場就能夠獲取最大的利益,麗自然環境資源保護的利益主體會更加努力。像這種搭便車的行為將會越來越少,就將自然環境保護當作自己的事情,環境與利益密切相關,誰的環境受到污染,誰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對環境公共產品供給的調節可以利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來進行.通過市場的作用,實現了‘‘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此時明確產權責任可以通過市場去調節,集小力為大力.環境恢復到初始狀態是一定會成功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在環境保護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要想更好的實現環境保護。就必須不斷完善我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事實上,完善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的措旌還有很多,例如,建立綠色GDP評價體系等等。總而言之,無論采取哪種措旄來完善我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都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I)從思想上統一認識;(2)在立法上進一步加強;(3)各級政府發揮重要作用;(4)強調司法監督執行對環境保護所起的作用。筆者在文中所提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夠對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環境保護的論文9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雖然城鎮化建設是我國一大發展戰略,但是生態環境保護同等重要,通過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進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學的制定城鎮化發展戰略,也可以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簡要分析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我國經濟的發展及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對城鎮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環境問題伴隨出現,有日趨嚴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鎮化建設及當地生態承載力之間;國家在相關會議中明確指出,需要充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遵循綠色、循環及低碳發展理念。要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對城市產業結構科學優化,轉變生產方式,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1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特點

  1.1 加速轉向減速

  通常情況下,城鎮化快速推進、加速及減速時期內城鎮化率分別為30-70%、30-50%、50-70%區間;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工業化程度的提升,推動了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有著越來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屬于快速推進階段;到了20xx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在之后的發展中,城鎮化建設速度將會逐漸減慢;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城鎮化依然會有年均0.8-1.0百分點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xx年,將會達到60%左右區間。因為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有著差異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東部及東北將會逐漸減速,而中西部則依然保持加速狀態。

  1.2 速度型轉向質量型

  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有著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卻沒有較高的質量,沒有有效協調城鎮化建設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系。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城鎮化建設,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現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鎮化,另一個方面則是農村地區實現城鎮化。我國再城鎮化建設中,沒有及時改善與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甚至還有兩頭倒的問題出現,平時居住于簡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樓房中;而在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實施中,則對人口數量的城鎮化過分強調。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我國城鎮化的推進速度依然較快,但是重點需要放在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視城鎮化建設速度及建設質量,同步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及農業現代化,逐步實現城鄉共享融合和一體化,將新型的城鄉關系給構建起來。

  1.3 不完全城鎮化轉向完全城鎮化

  農民進城之后,在短時期內依然具有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國城鎮化的一大特點。只有對農民市民化程度進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鎮化轉變為完全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實現,除了表明一部分社會階層開始過渡為另一部分社會階層,不單單只是從農業戶口轉變為非農業戶口,還能夠集中體現一個地區社會進步狀態;也可以將其稱之為就地城鎮化,就是向農村輸入城市或現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較深刻的經濟原理及社會機理蘊藏其中,要將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經濟及現代文明權益賦予給農民,將城鄉居民經濟利益的不平等性給有機消除掉;通過農民市民化的實現,可以對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以及政治參與意識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將他們之間存在的心理隔閡給消除掉,城市的各種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實施中,保證農民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

  2 城鎮化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2.1 耕地危機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十分遼闊的地域面積,在世界農業人口中,我國農業人口可以占據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國只有有限的耕地資源,沒有足夠的后備資源,我國人均耕地資源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擠占、污染以及浪費了大量的耕地資源,出現了短缺問題;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鎮化建設中,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化,城鎮規模越來越大,開始將開發區、新區等建設于城鎮周圍,占用了大量的城鎮邊緣區土地,浪費了耕地資源;雖然將諸多的開發區和新區給建設起來,但是沒有相應的經濟發展速度,無法獲得相應資金,導致土地占而不用的問題比較嚴重。隨處可見的爛尾工程、工業區等,都體現了土地資源遭到浪費。還有就是在城鎮化發展中,鄉鎮企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當地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對其產生了限制作用,沒有先進的技術設施及足夠的資金,沒有科學處理三廢,在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圍的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同時,因為在短時期內改變農業生產方式,過度開發耕地資源,盲目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土地結構也遭到了破壞。

  2.2 水體環境

  改革開放之后,工業程度日趨提高,同時,諸多方面的壓力限制到生產發展,開始濫用農藥,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總量及質量;向水庫及河流中隨意的排入城鎮建設過程中的各個領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產、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水資源的質量急劇下降。還有一些城市,沒有處理陸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對水源造成了嚴重污染。根據相關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富營養化問題出現于全國超過75%的湖泊當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現了嚴重污染問題,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問題是水污染造成的。相關部門調查了我國諸多城市的地下水,發現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屬于重度污染狀態。在水體污染的基礎上,水資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個方面,城鎮化建設中,人口數量越來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業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將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凈化,生態系統的循環性就會遭到破壞,污染水體,導致生態平衡問題的出現。我國人均水資源在世界中處于較低的水平,城鎮因為有著更大的用水量和較多的浪費污染問題存在,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峻。

  2.3 大氣污染

  煤煙型是我國城鎮主要的空氣污染,二氧化硫和煙塵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鎮就具有十分嚴重的大氣污染,甚至我國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是鄉鎮企業的煙塵與粉塵;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機動車輛數量不斷增多,加劇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增加了大氣污染范圍和程度。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廢氣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產生于日常生活生產中,除了大氣污染之外,局部小氣候甚至還會遭到改變;根據調查發現,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處于不斷降低的狀態,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問題。

  2.4 固體廢棄物污染

  在固體廢棄物方面,主要來源為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城鎮化的推進,城鎮人口越來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現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為小城鎮沒有較大的規模,就會高度集中人口,制約到城鎮生態環境,出現生活污染;而鄉鎮企業發展及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則會有諸多的醫療衛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業垃圾產生,小城鎮沒有因為足夠的資金,無法無害化處理垃圾,只能夠采取堆積、掩埋或者焚燒的處理方式,這樣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水、大氣、土地等資源遭到污染,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遭到降低。

   3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3.1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清晰的認識到,城鎮化的實施,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作,要結合城鎮化發展規律來推進,人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鄉統籌和一體化,構建生態宜居和和諧發展的城鎮,同步推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及農業現代化。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對新型城鎮規劃科學開展,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給嚴格遵循下去,子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重視發展循環經濟,新型城鎮的建設,需要將發展循環節約型社會作為一個重點;城鎮規劃的編制,要積極遵循循環經濟理念,深入研究循環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與構建,編制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制定的循環經濟推進計劃需要與城鎮實際情況所符合,對工作目標與工作重點進行明確,以便能夠跨越發展城鎮循環經濟。

  3.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現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諸多問題暴露出來,那么就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完善,對經濟發展方式積極轉變。國家在相關會議中也明確指出,需要結合現階段國內外經濟新形勢,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視市場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將政府的調控作用發揮出來。在政府方面,對行政審批進行減少,避免過多的干預到經濟活動,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要對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將現代產業體系給快速構建起來;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對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深度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將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做大做強,對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對環保產業積極扶持。同時,要對消費潛力深入挖掘,促使對外開放水平獲得不斷提高。將消費、出口以及投資的聯動作用給發揮出來,充分發揮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將創新驅動戰略給切實推進實施下去,促使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強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了,國民經濟素質方可以得到提升,國際競爭力及抗擊風險能力方可以得到強化。要將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給盡快構建起來,將企業的主體作用及市場導向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積極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3.3 構建生態環境制度體系

  要想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需要積極變革社會經濟制度,從人類生存要素轉化為生產要素,促使其生態環境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得到實現。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將新的制度框架給構建起來,在管理生態環境時,將其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來進行,并且在市場運行機制中加入進來,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等大力構建;對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監管進行強化,要將農村環境質量狀況評價工作積極貫徹實施于城市化進程中,對城市化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及時掌握,并且向公眾公布。深入監測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環境質量;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和修訂,以便能依法開展工作,部分行業具有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將更加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給制定出來,完善相關效能行業的節能設計標準等。依據我國制定的大范圍政策體系,將國內外循環經濟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給積極借鑒過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制度與政策體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體系給構建和完善起來,以便能夠對本地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有機量化,在循環經濟發展評估系統構建時,可以著重考慮萬元GDP占地、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萬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內容。

  3.4 增強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為人,其設計、建設及管理著城鎮生態環境;人的各項行為會直接支配到城鎮功能;研究發現,現階段諸多城鎮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主要就在于人沒有較強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因此,在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要將循環經濟宣傳及教育工作給深入開展下去,豐富宣傳類型和組織形式;將當地的廣播影視及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廣泛宣傳,讓公眾認識到資源節約及循環經濟的作用,對制定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力宣傳,對表現優良的個人或團體大力弘揚,對可恥的資源浪費行為進行曝光,以便促使社會各界能夠正確認識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可以將一些專家給聘請過來,定期經常的培訓領導干部的理論知識,促使其生態意識得到強化和提高。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因為諸多因素的制約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出現,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結合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點,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多方面著手,如增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制度體系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來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環境保護的論文10

  【摘要】針對公路建設項目管理問題,討論公路建設項目管理中管徑保護的要點,分析環境保護管理的基本措施,再結合實際工程案例,研究該案例中環境保護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項目主體施工期的環境保護、項目施工期的環境保護等,得出重視公眾參與、重視新技術方法應用等結論。

  【關鍵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要點

  1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概述

  1.1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需要重視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在公路項目建設階段,要盡可能的保護土地資源,并結合施工地區的發展情況,合理搭配資源采購與資源就地采集的關系,避免因為公路施工建設而過度破壞當地土地資源,影響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②重視對水資源的保護。在公路項目施工建設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水資源,所有工地廢棄物要經處理后排放,并與水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因為工業廢料而導致水資源污染。

  1.2常見的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

  1.2.1積極推廣公眾參與對公路建設項目施工而言,公眾參與是實現環境保護管理的主要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公眾參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在環境保護過程中,要求公眾參與,通過監督本工程項目的環境保護質量,確保工程項目的環境保護措施始終處于社會監管狀態下。例如,施工單位可以邀請周圍居民監督本次工程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若發現本次工程中存在嚴重破壞環境的情況,要及時的與施工方管理人員取得聯系,確保能在第一時間制止破壞環境的行為,保證整體環境質量。②發揮公眾的主管能動性,盡可能的優化施工地環境。例如,針對已經出現破壞的現象,施工單位可以當地政府取得聯系,在政府的幫助下獲取一批植被,并通過施工方與周圍居民的共同努力,恢復施工地區植被,降低項目施工對環境的影響。

  1.2.2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在公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工作中,重視應用新技術也是強化環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施工單位可以在環境管理工作中應用3S技術,通過3S技術中的GIS技術,建立了基于施工場地的環境模擬結構圖。在該結構圖中,可以清晰顯示工程項目開展之前的環境信息,并與當前環境結構資料圖進行比對,技術人員就可以很快的發現哪些地區遭到破壞、哪些地區的破壞現象嚴重等,為開展針對性的環境治理奠定基礎。

  1.2.3建立全面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建立全面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是一種典型的工程項目環境保護措施,該體系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管理、施工管理等諸多內容。例如,在施工原材料管理過程中,施工方要重視原材料管理,嚴格規劃原材料儲存位置,避免因為原材料隨意擺放而破壞原有地表結構,事先對環境的保護。同時,在環境保護過程中要積極發揮項目經理的作用,建立以項目經理為核心、以各級管理人員為骨干的環境保護體系。在該體系,項目經理負責整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通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條例,實現對本次工程環境管理的指導;而各級管理人員負責傳遞項目經理所制定的條例,并與一線員工進行協調。在該管理體系中,項目經理實現了對整個項目的環境保護控制,有助于總攬環境管理工作,保證各項環境管理條例快速實施。本文認為,公路工程項目在開展環境管理中,可以借助日本的成功經驗,對環境保護思想進行優化。日本對工程項目的相關內容進行明確規定:若工程在施工中破壞了原有植被,則需要施工地區周圍補償1.1~1.2倍的植被(指施工結束后)。這種處理方法能顯著降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值得我國相關單位借鑒與學習。

  2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實例分析

  2.1工程案例簡介

  該工程項目位于我國南方某地區,周圍山地眾多,地表巖質松散,整體施工條件十分惡劣。該項目規劃里程為188.3km,巖土穿越國道3次,河流6次,工設有隧道31處、橋梁121座,還包括服務區、停車區等諸多附屬設施。

  2.2主體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1)設計期的環境保護對策:①擬建的公路在線路選擇上,堅持“少占地、少拆遷”的原則,盡量繞開居民集中區、耕地集中區等,并且避開了當地一處重要的天然保護林,最終確定了整個公路施工線路。②在道路平、縱剖面設計過程中,盡可能的順應道路地形,避免因為施工而過度開挖地層。③在道路綠化選擇中,重要隔離帶均設置了高度為1.2~1.5m的常綠灌木樹種,這些樹種不僅很好的適應了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也有效控制了夜間行車眩暈現象的發生。④在公路邊坡襯砌施工中,施工單位考慮項目后期的綠化要求,在邊坡上預留了大量的綠化種植帶面積,不僅減少了總項目支出,還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資源,保證了綠化處理效果。

  (2)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①由于該項目所經過的區域多為山地地區,因此存在大量的野生動物。因此該項目在施工前期,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指導教育,明確國家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法規,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由于該項目某路段是國家重要野生動物的遷徙地區,該項目管理人員在聽取專家的建議后,尊重野生動物的遷徙規律,在相應路段設置了嚴禁鳴笛的警示牌,全面保護地區的野生動物。②施工前,對全面工作人員開展生態教育,并根據當地植被信息,向施工人員發放有關動植物保護的圖片,保證施工人員能正確辨認國家保護植物,并要求全體施工人員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在發現國家保護植物后,要立即向上反映,保證能及時的采取處理措施。③針對工程區域內有肥力的土壤,在施工前按照旱田灘涂剝離25cm,林地剝離20cm的要求進行剝離,并運送到附近的取土場、棄渣場集中堆放,以備工程后期取土場及其他臨時工程用地土地整治覆土之用。④重視對施工廢棄物的利用,對工程中出現的建筑垃圾進行統一處理:規格較小的統一利用,將其制作成臨時表土堆,并在編織袋的約束下形成臨時擋墻,避免水土流失;對于規模較大的垃圾統一處理,及時拉出施工場地并交予相應部門處理。⑤在施工期間,對于土石料場開采、路基坑開挖等必須按設計要求進行施工,并盡量做到挖填平衡;施工過程中采取平行作業,邊開挖、邊平整、邊采取臨時性排水、護坡措施,并對施工地區。

  2.3施工效果總結

  該項目在經過上述處理后,整個項目未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并且工程項目施工建設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歡迎,保證工程順利完成。

環境保護的論文11

  我國各省市積極響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各級的環境保護部門都引進了污染源自動控制系統。該系統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污染源實施監控,是一個環保監測和環境預警的信息平臺,能夠實時、直觀、可視的對污染源進行動態監控,并詳細的表述出污染源的位置等相關信息,其在排查和治理污染現象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污染源自動控制系統還存在許多的不足,要想更好的將其應用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就要解決掉污染源自動控制系統存在問題。

  一、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不足。

  我國目前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體制存在問題。

  首先,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是由當地的環保部門負責控制系統的建設、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沒有做到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其次,在我國相關的規定中,自動控制系統是一個處理污染的設備,企業必須向負責排污的單位支付建設費用,環保部門雖然給予了企業一部分的資助,這對企業來說還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再加上企業自己出資建設檢測自身的排污情況,很大程度上企業是不愿意積極配合此項工作的,導致企業上報的排污數據的真實性不是保證,給環保部門的監管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最后,對于自動監控系統來說,其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審核數據的有效性,但是即便我國已經對自動控制系統的有效性頒布了相關的法律規定,但對于異常數據的識別和處理卻沒有完善的方法,所以有些問題是沒有解決辦法的,給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管工作也帶來了影響。

  2、基礎設施存在問題。

  首先,通常情況下,流量計和自動監控設備是配套安裝的,這樣才能使得到的計量數據更加準確,因此,國家建議在設置排污口時,一定要方便檢測、計量和監督,但實際上大多企業并沒有按照標準建設或者改造排污口,對排污口的位置或這是尺寸隨意的改變,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排污口能夠采集到計量數據,但是采集到的數據的準確性卻是難以確保的;另外,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是一個擁有高技術含量的設備,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其需要一定的防護措施,對采集距離、溫度的控制、給水和排水都有具體的要求,目前我國的自動監控站房的建設雖然符合標準,但是在環境、溫度控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

  3、自動控制系統存在問題。

  首先,一般來說排污口的位置都比較偏僻,因此就與儀器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不同的企業采用不同的采樣管路,但是有些采樣管路,例如U型采樣管路,可能會造成管路積水堵塞;其次,大多數企業選擇等時采樣法,雖然這種方法在成本和可行性方面都優于比例采樣法,但是由于一些企業的排污沒有規律,因此,采樣不具有時效性和代表性;另外,雖然網絡的使用對自動監控系統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可以實時的進行數據傳輸,但是各個部門的儀器信號不同,或者有些型號并不符合國家信號,對數據的傳輸造成影響。

  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應用。

  要想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應用好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1、調動基層環境保護單位的積極性。

  現階段,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起了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但是各省市的一些基層部門對污染源自動控制系統還不是很了解。傳統的污染源檢測大多是一個月或者一季度檢測以此,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檢測次數要比傳統的污染源檢測次數多很多,這樣的變化再加上基層部門不知道自動監控系統的監控和管理方法,導致很多基層企業產生消極的態度。因此,各省市應該加強對基層環保部門的監督和績效考核等各方面工作,以此來調動基層環境保護部門的積極性。

  2、制定完善的審查制度。

  為了提高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制定一套科學、有效、完善的審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各省市要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以及我國相關的環境保護法作為依據,制定出污染源實時監控審查的方法。實現在檢測過程中能夠將檢測到的數據及時的記錄并反饋,相關工作人員審核后就可以生效,從而作為排污申報工作審核的依據,進行排污費的'征收,以及對環境的統計和排污總量的計算,確保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順利的實施。另外,一些企業認為不愿意運行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他們認為這是政府控制污染排放的手段,如果運行就是自討苦吃,針對這個問題,各省市的環境保護單位要加大對企業的審查力度,對于不積極運行設備的企業或者存在弄虛作假行為的企業要給予嚴厲的制裁。

  3、嚴格落實具體工作。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應用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就要嚴格落實以下幾點具體工作,首先,要在所有需要監控的企業中安裝實時監控設備,對于企業環境的不同,要靈活的變換設備的信號,保證設備在規定的技術要求范圍內;其次,要確保所使用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能夠滿足互聯網的要求,這樣才可以使檢測到的數據實時傳輸回來,為相關部門下一項工作的落實提供數據支持,之后對這些數據進行核對分析,并將結果記錄成詳細的成果報告,為監管工作最終的實施提供依據;最后,企業每天分析數據的結果都要和環境保護單位以及其它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交流,使所有相關的人員對該省市和自己負責區域的污染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一旦發現有企業排放污染物超標,就要及時作出處理,對違規企業進行停產整改,如果違規企業依舊存在排污超標的現象就要責令其停止運營。

  4、加強環境監管工作。

  加強監管的力度,對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在黃靜保護中的應用也是非常關鍵的。因此,相關部門可以采取排污收費的手段,應用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各企業的污染排放情況科學準確的反映出來,對一些排污量大的企業進行排放量審查和排污費征收的工作,以此來促進污染源治理工作的開展,提高環境保護部門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今后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但是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還存在許多的不足,還需要對其進行完善,使其在環境保護工作有更好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備萍,陳志斌,徐敏等。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xx,(22):255—255。

  [2]高坤宇。關于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若干問題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5(14):599—600。

  [3]趙興家。淺談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常見故障及處理措施[J]。民營科技,20xx,(2):226。

環境保護的論文12

  公路沿線水體是周圍人群、動植物的主要用水來源,維系著公路沿線地區的生態、景觀安全,干系著當地人的生活生產。當前,由于我國國土開發、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等需求的不斷擴展,人們對交通運輸工程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各地紛紛上馬大規模的公路建設項目。公路建設必然改變項目所在地的水環境。因此,研究公路的水環境問題具有重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意義。

  公路對其沿線水環境的影響,施工建設和運營管理時期產生的污染源和污染行為可以通過科學合理規劃設計手段避免。

  一、公路規劃設計時的水環境保護

  公路工程前期的規劃設計環節是整個公路工程水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和重點。在公路工程的規劃設計中,污水源強度、公路沿線水環境的敏感性分級、設計合適的水環境工程防護設施是工作重點。

  首先,應盡量向當地的環保、水利等機構收集水文地質、水源地、水資源使用、水資源設施、農田及灌溉設施、樹林、河流湖泊、自然保護區、溫泉瀑布等具有重要價值水體、人口、交通、降水、水資源質量目標的勘察資料和信息,在綜合分析資料信息的基礎上,根據相關模型測算公路建設施工和運營管理時期的污水源強度。公路的污水主要來自于工程建設時期的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運營管理時期的生活污水、沖洗污水和突發性水污染,根據用水人數、污水使用定額、污染物濃度三者的乘積可以簡單地測算污水源強度。

  其次,根據水源地及水資源設施與建設項目的距離、自然保護地與建設項目的距離、田地及其他具有經濟效益的水體與建設項目的距離、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運移時間對公路沿線的水環境進行系統的敏感性分析并劃分好公路沿線水體的敏感性等級,水環境的敏感性表征水體在受到外界擾動時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和難易程度及外界擾動可能造成的后果。在確定公路工程的線路方案時,公路應避繞超強敏感性水體和強敏感性水體核心區:《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建設項目對水源地的避繞距離不得小于一百米、《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規定公路中心線距離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的邊緣區不小于一百米;公路應避繞灌溉或養殖用途的河塘湖庫、有經濟或生態價值的泉水和瀑布,實在無法避繞的,需要做好水環境防護措施;此外,公路路線設計時應保護自然水流,盡量不改變水流方向,不縮減水流的過水斷面,設計排水系統時也要注意排水的.方向。

  然后,針對當前的水污染程度和對不同敏感性的水體相關防護等級的要求,兼顧簡化作業、便于維護的目的,設計合適的水環境工程防護設施。通常,綜合經濟成本、防污效用及工程特性考慮,除集水井、砂濾管外,公路工程使用最多的水環境保護工程措施是植草皮排水溝,其主要用于路基污水的收集,兼有改善長期性、突發性水污染的效果;在干旱地區,使用封閉式排水溝不僅能有效延緩污染還能減少水資源的耗散;在降水豐富的地區,低于水平位的植草皮排水溝能很好地防治小型的突發性水污染;對于不可溶且密度比水小的擴散污染源,可采用有死水區的沉淀池,輔以一定的治污措施,還能有效防治長期性、季節性或突發性的水污染;在易產生臭氣或易孳生蚊蠅的地方,宜建設干式沉淀池。

  最后,根據以上規劃和設計的結果,做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水環境保護綜合設計工作,并使管理者和環保機構了解路線穿越區域水環境不同的等級劃分和地理定位,以便對水環境進行適當的保護。

  二、公路施工建設時的水環境保護

  公路施工建設對沿線水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土方的開挖和回填、特別是開鑿或爆破作業時,會劇烈擾動土體、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改變地下水的水位及其流通路徑,影響水體的流通和排泄狀況,造成地下水向地表漫溢、地表水流集中或水流加速,從而改變地表水流狀態;當過水斷面過小、水流比降過大時,就會導致洪水匯集、土壤侵蝕或者河流淤塞等后果,進而波及公路的周邊地區。公路建成后,地面水的滲透狀況發生了改變,增加了地表徑流、減少了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這樣一來,從顯眼處看,公路沿線的水環境常會出現地下水變為地表流、路邊積水成塘、橋梁局部壅水、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河道淤塞、土壤退化等現象;從細微處來看,水體的懸浮性固體含量、溶解性固體含量、石油類污染物含量、糞大腸桿菌數及化學需氧量等指標均會有顯著的變化。

  在公路施工建設時,可以在規范作業、改進施工工藝、加強管理三個角度來保護公路沿線的水環境。在施工作業安排上,要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不在水源地保護區設置瀝青混合料和混凝土攪拌站,不在水源地保護區取土或棄土,不在水源地保護區清洗施工車輛、施工機械和器具,不向水源地保護區傾倒建筑廢渣廢水、生活垃圾和油料,對因施工建設而毀損的林木要及時補種。在施工工藝上,要針對水環境的特點作出適當的改進:路基施工時,應在公路兩側挖掘雨水集流槽和沉淀池,合理引導水流,防止水土流失;需在水面平臺作業或是岸邊施工時,可用防水氈緊密平臺或岸堤,將施工產生的廢油、廢水、廢渣阻隔在氈內不致污染周圍水體;架設橋墩、河底鉆樁產生的泥水可用大型容器裝載到運泥船上裝走。在施工活動上,要加強管理:要合理設置好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沖洗池、垃圾堆放站和棄土棄渣堆放點,不在水邊周圍堆放瀝青、油料、化學品等具有污染性的物料;糞便、生化垃圾、棄土棄渣及淤泥等污染物要定期清理;瀝青、油料、化學品等具有污染性的物料應妥善管理,防止被大風暴雨沖刷到水里;施工車輛、施工器械的沖洗渾水要沉淀后再排放;含油污水必須經過隔油池處理;因水面或水下施工結束后要及時進行清理工作,避免出現淤塞現象。

  三、公路運營管理時的水環境保護

  公路運營時期的污水主要來源于服務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洗車污水、突發性事故產生的污水、路面沉積物。因此,公路運營管理時期的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應是對公路沿線的服務區、加油站、洗車場所等產污場所的合理設置和科學管理。首先,在區位選擇上,公路服務區、加油站、洗車場所應盡量避繞水源地、自然保護地、田地、河塘湖庫、泉瀑等水體;其次,在設施配套上,洗車場所及加油站應配備單獨的污水處理系統和隔油池,服務區應設置污水沉淀池或化糞池,缺水地區要注意對再生水的有效使用;再次,在日常管理上,生活污水應先排放到沉淀池或化糞池上,含油污水要經過隔油池的處理,生活垃圾及路面垃圾應定點堆放集中處理,及時防止裝載泄漏、散裝及超載的車輛上路,做到:不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公路沿線的水體、不讓垃圾落入沿線水體;最后,在組織管理上,要注意及時有效地維護水環境保護設施,要能迅速有效地組織人手及時處理突然性水污染事故,必要時應及時通知安全、環保等部門采取應急措施。

  四、公路沿線水環境監測

  水環境監測是水環境保護工作的前提,由于公路水環境污染的時空特性,公路沿線水環境檢測應貫穿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設和運營管理兩個時期,施工建設期水環境監測的主要指標有:高錳酸鉀指數(Codman)、石油類、懸浮物(SS)。地面水環境監測的監測頻次:每季監測1次,每次監測2天,每天2次。運營管理期水環境監測的主要指標有:pH值、高錳酸鉀指數(Codman)、溶解氧、石油類、懸浮物(SS)。監測頻次:每年監測2次、每次連續采樣監測3天。

  鑒于監測工作的繁復,公路沿線水環境的監測工作應積極采用水信息學等新技術。水信息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著重運用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3S技術、可視化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并結合傳統水科學和工程學的方法,研究與水環境相關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模擬、預測和結果顯示等問題。水信息學的許多技術對公路環境信息的評價分析益處頗大,基于3S技術的公路環境信息系統功能的實現將大大提高公路環境評價和管理的效率與質量;基于計算機技術和可視化技術的實時管理體系使公路環境信息從簡單的文字表格形式向圖形報表有機結合的數據可視化分析方面邁進一大步;基于遙感技術的水質參數預測模型和水域快速監測系統進行大江、大河及大面積湖庫的水環境監測與水體富營養評價實現了、拓寬了水環境監測、管理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基于GPRS技術的水質遠程監測系統實現對水質參數的遠程檢測、實時監控功能,從而大大提高了水體環境檢測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五、結語

  公路工程和公路沿線水環境的保護工作的協調發展,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也是一個讓工程建設者、工程管理者和環境保護者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公路的水環境保護工作是一個系統性的、時空性的、繁復性的工作,建議針對在公路工程各個不同時期的工作特點分別實施不同的水環境保護思路和方法、要特別重視水環境監測工作并應監測實際中積極應用水信息學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環境保護的論文13

  [摘要]生態環境為人們生存和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加強林業建設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林業的建設和發展非常重要。本文從分析影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以期能為林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森林資源

  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滿足,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日益增強。從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到我國推出植樹造林的政策,環境保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我國依然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采取科學的措施保護林業和生態環境。

  1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保護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差距[1]。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度大,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嚴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資源的匱乏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1.1對生態環境保護不重視

  調查顯示,與西方國家相比,現階段我國森林面積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圍內僅達到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的20%左右,而且人均森林儲存量僅是世界人均森林儲存量的10%,這表明我國的人均森林面積較少,林業資源匱乏。但相關人員并沒有掌握這一情況,不重視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制約著我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1.2相關政策不健全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投資力度不夠,未采取積極措施獎勵積極參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人員,也未采取強硬的措施處罰破壞環境的人員,導致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態環境投資不到位,我國并未足夠地重視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難以有效開展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使林業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一直屢禁不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必須增強民眾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識,各級政府都應出具有實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對林業進行保護。

  1.3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到位

  盡管我國在草原植被保護、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仍然十分嚴峻。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不到位。因此,在看到顯著成績的同時,還應加快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由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加強監督,一旦發現不認真執行任務的人,應采取措施嚴厲地懲罰。

  2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

  2.1樹立科學的觀念

  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災減災和美化環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為生態系統的核心和主體,森林的覆蓋層厚,占地空間大,具有其他動植物都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沒有森林,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人類應樹立長遠的發展觀念,從全局考慮,完善局部,改善林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森林資源。

  2.2完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

  全球氣候的變暖,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使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應該如何保護林業,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從目前林業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來看,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還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為讓人們的保護意識得到加強,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應積極落實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不斷完善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機制。火山爆發、地陷、地裂、臺風暴雨等自然現象的發生都是由地球及相應的自然力作用導致的。而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的發生,很多是由于人類的各種活動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魚類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則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廠的排氣、排煙影響了大氣層及氣溫,從而引發酸雨。這些人類活動都會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為此,人類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置環境保護于不顧,應總結經驗教訓以使下一代擁有美麗、干凈、純凈的生態環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國針葉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減,原因就在于人們對天然林的認識和了解不足,誤以為天然林是自然生長物因此不需要計價,從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雜煉山,種上杉木等。目前,礦山開發、露天礦的開采混亂,征占林地現象嚴重,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這種不良現象和錯誤行為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各部門應通力合作,避免毀壞林地。無論是開發還是建設,都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中心,對于不按照要求執行任務的,必須采取相應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轉變經營機制

  產業型和事業型是現代林業的兩大類。產業型林業又被稱為“商業林業”,適用于產生經濟效益,主要是為社會提供林產品;而事業型林業被稱為“公益林業”,主要用于產生生態效益。當前,保護和發展林業的社會力量不多,資金投入也較少,導致林業發展出現了資產、資金和資源不足的問題,阻礙了天然林的保護。為此,應充分利用政府出臺的政策優勢,通過政府的財政投入,加強林業保護與環境建設工作。各級政府應進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預算,引入先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林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5實施“科技興林”戰略

  所謂“科技興林”策略,就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資源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4]。節水和抗旱造林技術、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鳥類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技術、林木良種豐產栽培技術等技術應得到相關部門的推廣和應用。要想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林業,各級部門應采用先進的實用技術,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開展封山育林,促進天然林的迅速發展。同時,利用技術改造現有大量的針葉樹低產林及老頭林,對單一的林分結構進行改造,強度或適度間伐,以促進林業的更好發展。

  3結語

  林業的建設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緊密相關,因此,應加強對林業的建設和保護來維持生態平衡,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人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執行力度。不能片面地為了經濟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得不償失的錯誤認識和短視的行為,不值得借鑒。人們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促進林業發展,讓林業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與保護工作相互協調,在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加強對林業的建設,健全林業建設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業資源,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2]蔡守秋.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xx.

  [3]雍文詩.林業建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xx.

  [4]云南大學生物系.植物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環境保護的論文14

  【摘要】

  跟著中國現代化進程速度的加速,環境污染疑問越來越杰出。突發嚴重環境污染事情呈現頻發趨勢,環境污染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及產業構成無窮的丟失和嚴重的環境破壞,合理的風險防備對策在必定程度上能夠大大減小環境污染的風險及也許構成的丟失。環境污染風險評估系統的樹立關于操控環境污染具有活躍的含義,跟著科學技能的展開,風險評估系統的樹立取得了不錯的展開,可是中國的風險評估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比較還存在很大的距離。

  【關鍵詞】

  環境污染;風險評估

  環境污染是制約社會經濟展開的首要疑問,辦理環境,發明人類共同的地球家鄉是每一個人的職責。中國大力餞別環境保護,活躍進行環境污染風險評估作業,并在全國范圍以內進行實驗,可是目前展開依舊非常滯后,難以達到世界水平。有些污染突發性強、破壞性大,通常構成嚴重后果,怎么防備風險是環境污染評估的著力點。目前中國總體上區域環境污染事情的風險防備和應急系統較薄弱,缺少理論深度和區域關于性,應急的內容遠多于防備的內容。

  1.樹立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模型

  1.1環境污染風險影響系統規劃

  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模型是在歸納思考各種影響要素的基礎上樹立起來的,能夠對環境污染的污染程度以及事端發作的也許性進行全面性的歸納性評估。樹立一個風險評估模型要經歷幾個進程,通常來講能夠分為以下幾步:污染風險影響因子系統規劃、研究區域空間數據收集、因子分級與數據獲取、影響因子專題數據制作、影響因子數據組成剖析、風險等級劃分與環境污染風險程度分布圖輸出等幾個有些。規劃影響因子系統時就要進行合理的取舍,在很多的影響要素中挑選最具代表性或許影響程度最大的影響因子來樹立影響因子系統,有取舍的影響因子系統能夠杰出要點。風險防備系統系統地給出了突發環境污染事情事前的防止戰略和應急預備戰略,遵循了“防備優先”的準則,體現了“削減現狀風險,操控潛在風險”的思維。

  1.2數據收集

  在科學技能不斷展開的今日,風險評估系統樹立的每一步進程都要盡也許的運用現代科技,完成高程度的智能化與專業化,提升風險評估的準確與數據收集的精度,為環境辦理作業的展開供給確保。對環境污染區域進行數據收集是一項非常浩大發的工程,這就需求使用現代科技,例如運用GIS工具軟件的地圖數字化功用,將各種影響因子的數據計算進行數字化輸入,假如污染面積不是很大,影響因子相對較少,就能夠在此基礎上添加圖像等收集數據的輸入,完善評估模型。環境污染的影響因子通常依照影響程度的不一樣劃分為五個等級,等級越高,則表明影響因子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程度越大。不一樣影響因子的分級閾值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踐建模進程中,研究人員要依據實踐的風險評估區進行詳細的修正。

  1.3加強風險的進程操控預備

  進程操控偏重風險物質釋放后但未與風險受體觸摸前所采納的操控辦法預備,包含區域的風險防備辦法和應急預備。展開石化等嚴重風險源辨認作業,樹立國家級、省級、地市級有關的環境風險源數據庫,樹立開發區、區縣層面的要點源監控系統,做好突發污染事情的風險監控。一起做好區域應急預案和應急演練,擬定區域應急預案,設置防備與預警、應急呼應、信息陳述與發布以及后期處置等環節的詳細計劃,清晰分級預警、分級應急。依據有關應急預案,組織專業性或歸納性的應急演練,做好跨部分的和諧合作及通信聯絡。

  1.4削減受體的露出

  削減露出首要是關于受體采納長時間或暫時的操控辦法、下降受體觸摸風險因子的時機,包含受體的布局調整、規劃調整、露出防護以及暫時應急的分散、撤離預備。把遭受集中風險源要挾也許性大的居住區、校園、醫院等搬離風險露出區;盡量削減也許露出的受體數量、規劃;對露出程度低或無法搬家的受體,采納設置防護隔離帶等露出防護辦法。還要做好應急分散撤離預備,從區域層面擬定人群分散撤離計劃,展開宣傳教育與分散演練,增強應急分散撤離能力和應急的露出防護能力,確保緊迫狀態下敏捷有用脫離突發環境污染露出區并削減露出程度。

  1.5分區防備

  突發環境污染事情風險具有較強的空間差異特征。基于環境風險系統,經過風險源和風險受體的調查剖析,可評估風險源的風險性、受體的脆弱性和區域發作環境污染事情的風險性,并據此展開環境風險分區。避免在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能量型災害易發區域布設風險源或運送風險物質,以削減誘發突發環境污染事情的風險。避免在商住區、校園、醫院等人群密布的區域、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鄰近以及上風向、水體上游的區域布設風險源或運送風險物質。關于已布設的風險源,應設法搬家或封閉,減輕布局性風險。關于不一樣分區的風險特征,捉住構成風險的首要要素,將風險防備戰略落實到詳細分區,清晰各分區風險防備的偏要點,進步突發環境污染風險防備的關于性和有用性,從而顯著下降環境風險或風險發作后的晦氣影響。

  2.加強環境污染風險評估的主張

  2.1樹立環境污染監測系統

  一個環境污染風險監測系統首要包含環境污染風險的辨認、衡量、猜測、預警以及計算剖析等,監測系統要小紅分使用現代科技,完成數字化與智能化,使用氣象衛星技能、通訊網絡技能等,樹立重要環境污染要素的監測系統以及數據模仿系統,并能夠敏捷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剖析,進步環境污染風險評估作業的作業功率。風險源是也許產生環境危害的源頭,風險源的存在是環境風險發作的先決條件,在風險物質的出產場合、貯存場合和污染排放口裝置視頻監控系統,并確保其正常運轉;在易發作爆炸、走漏、非正常排放的操控單元和技能環節裝置壓力、溫度、濃度等指數的監測、報警與操控裝置,做好監測監控作業,減緩風險源的風險性是下降風險最直接有用的戰略,這也是防備優先于應急的.首要原因。

  2.2完善定損理賠系統

  公司在出產進程中對環境構成危害就要承當自個相應的職責,這就需求樹立完善的定損理賠系統,清晰公司的職責,將環境污染的職責真實落實到位。在進行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時,有關部分之間要進行及時的溝通與溝通,加強與環保部分等的溝通,進行環境污染監測數據的傳輸與同享,以此完成非常好的風險評估。在公司發作環境污染事端以后,要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環境污染的風險評估和迅速索賠,索賠要嚴厲依照既定的程序和規范進行,確保揭露與通明,進步環境污染索賠與辦理的功率。

  3.結語

  風險防備系統系統地給出了突發環境污染事情事前的防止戰略和應急預備戰略,強調防備系統的區域關于性,能夠為公司和地區決策者供給切合實踐的辦理指導定見,進步風險辦理的有用性,環境污染評估作業的順利展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以及人民群眾的理解與合作,離不開技能人員的盡力與奮斗,各個部分以及各個組織之間和諧合作,才能確保環境評估作業的順利展開,才能對中國的環境質量供給必定的確保。[科]

  【參考文獻】

  [1]李華.中國環境污染職責保險展開的途徑挑選與準則構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0.

  [2]黃小敏.論環境職責保險經營中的技能妨礙和技能挑選[J].浙江金融,2010.

環境保護的論文15

  摘要: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后,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因此,環境保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務。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

  環境保護;溫室效應;臭氧層;固體廢物污染;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

  環境污染與保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上個世紀,人類社會的文明得到了飛躍的發展,科技飛速進步。人類用環境的代價換來了社會的進步。今天我們享受物質文明的時候,被污染的環境也同時在向我們索要代價。環境遭到的破環。已經達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當今世界環境污染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其中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

  1、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5~4.5℃。科學家預測,隨著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2~5℃。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增強,將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有的科學家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雪會部分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國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沒。另外,隨著氣溫升高,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也會發生變化,氣候變化還會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體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2、臭氧層遭破壞

  臭氧層遭破壞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是人類活動使大氣嚴重污染的結果。臭氧層遭破壞,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陽紫外線增多,嚴重損害地面上動植物的基本結構,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還會使地球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變異,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使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增多。據科學家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就會增加2%。80年代,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劇減少。1985年公布的測量結果表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濃度大大減少,臭氧層“空洞”已擴大。1987年,科學家們又發現北極上空也出現了臭氧層“空洞”。

  3、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廠、汽車、飛機等燃燒和石油、天然氣,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會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會使土壤酸化,危害農作物或森林生長并進而危害人體健康;酸雨還會腐蝕建筑物、橋梁、鐵軌等。就連保存了多少個世紀的文物古跡、碑刻石雕等也會被酸雨腐蝕得斑駁脫落、滿目瘡痍。酸雨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巨大危害,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

  4、固體廢物污染

  固體廢物的堆放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主要有:①占用土地,損傷地表。越來越多的城市垃圾、礦業尾礦、煤矸石、工業廢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妨礙了城市環境衛生,并且埋掉了綠色植物,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②污染土壤、水體、大氣。堆放在地面的固體廢物以及滲出物會改變土壤的成分和結構,有毒的廢物還會殺傷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動物,降低土壤肥力。③危害人體健康。固體廢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和病原體,除了以大氣、水體、土壤為媒介進行傳播外,還會通過多種有害生物為媒介傳播疾病,如傳播鼠疫等。

  而現代中國也正面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溫室效應的主要禍首二氧化碳,我國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據調查確認,城市中大氣環境指數達到國家標準的只有40%左右,國土面積的30%以上有酸雨現象。據說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質借風向流動,給日本及朝鮮半島等上空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驟增占世界14%、嚴重的水質污染、水源不足、沙漠化的擴展、沙塵暴及黃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等諸多問題,可以說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陷入危機狀態。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后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關系。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經濟發展,不能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更不應對立起來。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或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的轉折點,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污染問題。從全球來看生態環境破壞此環境污染更嚴重。沖破了就環境的狹隘觀點,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人類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

  當代人之間能否公平地分配環境保護的成本與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勵人們的環保行為的制度安排,這直接決定著人與自然和諧這一目標的實現;如果當代人之間尚且不能實現某種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們就很難指望他們會真正關心遙遠后代的利益,因此,當代的集體努力與人人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我們共同的未來》把滿足貧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這是人作為人所享有的基本權利。貧困是對這種權利的剝奪,它使人作為的價值得不到實現。同時,貧困與破壞環境往往是互為因果的。因此,消除貧困,減少貧富差距是實現代內平等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綜上所述,要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保護好環境。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范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在這個事實中,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范圍必須相應調整。

  在達到新的和諧之前,人對自然的開發方式,開發深度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人在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的同時,應當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補償,以恢復其正常狀態,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548.[2]李春華.環境科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4).

  [3]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1.

【環境保護的論文】相關文章:

環境保護的論文15篇11-03

環境保護論文(精選6篇)10-18

環境保護論文(通用20篇)03-19

公路工程環境保護論文12-14

公路工程環境保護論文12-14

環境工程與環境保護論文12-14

淺析城市建設的環境保護論文12-14

環境保護的論文1500字(通用6篇)05-25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論文(精選7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