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語文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學語文論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語文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語文論文1
一.“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情況
20xx年以來,“大學語文”一直作為我校大一各理工科學生的選修課30學時和各文科學生的必修課45學時,自20xx年起,學校將“大學語文”列入基礎平臺。在20xx年中央公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高等學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后,“大學語文”被學校確定為學生的通識平臺必修課。而20xx年起,學校明確“大學語文”課時的開設統一為30學時。從上可知,“大學語文”經歷了從選修課到必修課的階段,課時也從理工科專業30學時,文科專業45學時調整到不分文理統一為30學時。隨著學校這一政策的調整,為了更好地發揮“大學語文”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修養方面所起的作用,作為承擔該課程教學任務的人文學院中文系也進行了相應的教學內容調整和教學改革。20xx年9月中文系召開“大學語文”專題討論,圍繞“大學語文”作為基礎教學平臺課程制定相應的教學實施方案。20xx年8月-11月,課程組根據人文學院中文系學科建設與課程規劃的要求,為配合大學語文教學開展與精品課程建設,在范崇高老師的組織下,先后5次召開了《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會,并有效地組織相關教師開展了教材的編著工作。20xx年9月起,我校大一新生全面開始采用這部教材。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由于“大學語文”課程理念不斷的改革,由于學校對于“大學語文”政策的不斷調整,特別對于理工院校“大學語文”任課教師而言,對于開設這門課程的終極目的把握不夠準確,認識有些模糊,因此在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大學語文”教學整體把握不夠好
由于受傳統“國文教學”思想和“補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注重講授文選中的基礎知識如《論語》、《孟子》等選篇,側重給學生講授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相對忽視孔子等先人思想的介紹,更少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文化層面上的熏陶和審美教育。此外,在四川理工學院“大學語文”開設在大一并且只開設一學期,總課時為30學時。由于課時太少,教師多是選講教材中少部分作品,而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經典文章,外國文學中的優秀作品,分析介紹不夠,同時忽略了漢語基礎、應用寫作的講解。因此,造成了對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把握不夠好,忽視了理工科學生對于“聽、說、讀、寫”訓練的需求。
2.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把握不夠完美
目前,學校“大學語文”的任課教師都是“兼”課教師,他們普遍擔任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課,他們專業也各不相同,如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美學等等。專業課要求教師對本學科的知識要扎實、深厚,這一點教師們都能做到,但相對而言,教師對其他學科知識了解則較少,更談不上深入。而“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強、難度系數大的課程,它涵蓋了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匯聚了各種文化元素,講授“大學語文”教師們普遍感受,講到自己熟悉的專業學科時,得心應手,講到自己不熟悉的專業學科時,則感到力不從此心,捉襟見肘。因此,教學方法顯得單一、機械,教學藝術更為一般。
3.教學理念滯后,課堂教學方法和效果良莠不齊
現代社會在判斷教育的價值上更多注重于強調培養人才的創新性、人際交流的建設性、身心發育的協調性,那么具體課堂教學的理念應該有新變化。而現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仍然存在著單一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滔滔不絕的講、面面俱到的教,沒有充分運用討論式、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手段,沒有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積極性。同時對于理工科學生,他們的語文基礎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整體水平普遍不高,沒有靈活多樣的講授形式更無法吸引學生的對語文的興趣,“大學語文”課堂往往成為他們學習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之地。
三.改進“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思路、方法
目前,學校越來越重視“大學語文”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修養方面所起的作用,作為承擔該課程教學任務的人文學院中文系也將之列入為其重點建設的課程之一。因此,針對上述現狀本文有如下幾點思考。
1.找準“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學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到底要讓學生得到些什么?這是問題的關鍵。雖然從上到下,都在踐行“文化素質”的目的,但由于我們任課教師在潛意識里的“專業”色彩過于濃厚,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色灌注其間:教語言課的老師重在字詞句的講解,教文學課的老師重在作品藝術特色的分析,教理論課的老師重在審美教育。所以,“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首先應“定好位”,找準了定位,才可能編寫出行之有效的教材和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因此,“大學語文”在理工院校的定位是通過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一方面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能正確地熟練地使用祖國語言,提高自身的思維表達能力、閱讀分析鑒賞能力與寫作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強人的尊嚴和使命感,更加有助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人格,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正確認識人類共同發展的需要與追求等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
2.因材施教,注重實效
在四川理工學院“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對象,主要是理工、經管、政法、藝術類等非中文專業的大學一年級學生。針對理科生教學時,應發揮理科生的長處,側重理性分析,也應針對理科生的短處———漢語言基礎知識不夠牢固、表達不夠清楚、流暢、等問題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同時,更重要的是許多理科生喜歡做數理化的練習題,而疏于中外文學作品的閱讀。因此,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他們閱讀作品,并用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去引導、教育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類精神財富的魅力,受其熏陶,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自己的素質。針對藝術類學生教學時,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說,藝術類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不夠扎實、顯得薄弱,但他們內心充滿著對生活的欲望,熱情活潑,敏感極端,有一種表現欲,如給他們講一些理論知識、專家觀點學生多半不會感興趣,但如能聯系實際,講“仁義禮智信”在今天的意義,現代大學生如何做一個具有仁慈仁愛精神、講究道義、懂禮貌、有智慧、講誠信的現代君子,也許學生更易接受理解。
3.以能力提升為基,促進“大學語文”理論教學內容的實踐化轉向
所謂實踐課,它是國家規定的一門有計劃、有組織地面向全體學生,以綜合實踐學習、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注重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及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以學生自主選擇的、探究和直接體驗整個過程為主要習得方式,以促進學生情感、行為、認知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以重過程為主、終端結果為輔為評價方式的課程。因此,高等院校開設“大學語文”實踐課對于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非常必要的。如四川理工學院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有30個理論學時,我們可以在現有的理論課時的基礎上增設15學時的實踐課,分成5-7次教學實踐環節來完成,這也提高了教師教學準備的要求。因為開設實踐課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要預先撰寫實踐課教學大綱和安排實踐教學計劃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練并且充分保證實踐時間的合理支配。同時,實踐課教學環節體系包括課堂實踐、課后個人實踐和團隊實踐三個部分。課堂實踐包括課堂練習和課堂討論,與課堂講授穿插進行;課后個人實踐包括獨立完成布置的作業;團隊實踐則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調研、討論,完成一個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具有真實事跡背景的專題研究。如根據“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組織學生看教學電影并事先給定學生討論的主題和內容在實踐課中進行集中研討,也可以選擇一些教材上的文學篇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研、資料收集檢索、討論分析、撰寫教案,最后利用電子文檔和多媒體技術進行講授,以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大學語文”實踐課的開設,能夠充分調動理工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探索與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實現理論到實踐的第一步跨越。“大學語文”已成為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它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外,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目標“是在中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因此,作為理工院校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師找準“大學語文”課程定位,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大學語文”課堂更加受到理工學生歡迎。
大學語文論文2
摘要:語文教育是一種美育, 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通過吟誦經典名篇, 體味經典中所反映的美的教育, 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素養和內涵, 而且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選擇, 理解經典文本的內涵, 用心感受經典, 對經典誦讀文本材料進行深度揣摩, 才能使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落到實處。
關鍵詞:文本視角; 語文教學; 經典誦讀;
在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中“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功能, 因而大學就成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我國大學專業劃分較細, 加之存在著重理輕文、重共性輕個性、重知識輕能力、重當前輕長遠等部分問題, 造成了大學人文教育弱化的傾向。如果大學生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牢固, 就業能力將受到限制, 過弱的文化熏陶將使學生缺乏學養, 而大學“傳承文化”的基本功能也將落在了空檔。
大學的目的在于“提供心靈的訓練和教養”[1], 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反復的講述與反復的背誦古典語文。可見, 經典教育領域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所以說, 在大學階段實施經典誦讀課程,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可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經典誦讀是誦讀者用自己的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說明道理, 并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和再現經典文本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經典誦讀可以使人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 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這種再創造的活動是以誦讀材料為前提的, 不能脫離經典文本而獨立進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選擇, 理解經典文本的內涵, 用心感受經典, 才能使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落到實處。
一經典誦讀文本材料的選擇
并不是所有的經典文本都適宜拿來誦讀。經典誦讀作為一種傳情達意的語言藝術, 其過程就是誦讀者在經典文本的基礎上, 實現文字向聲音轉化的過程, 通過經典誦讀來塑造形象、傳遞感情, 引起聽眾的共鳴。為了保證良好的誦讀效果, 需要審時度勢、量體裁衣。通常情況下, 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在選擇經典誦讀材料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 誦讀材料的經典性
經典誦讀材料的選擇要求具有經典性。一是在內容上具有普適性, 最好與學生普遍關注的人生問題或生活問題密切相關。二是要有思想性與影響力, 通過經典誦讀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健康地生活。三是具有歷史性, 經典誦讀材料需要經過時間的淘洗。四是語言具有形象性。這是誦讀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有了形象性的語言才能使得學生有形象的感受。如果誦讀材料多是枯燥的書面語言, 就很難在課堂上對學生構成豐富的形象感受。
(二) 誦讀材料的階段性
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重視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強調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因此, 對于經典誦讀材料的選擇, 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接受程度等因素, 對經典誦讀材料的難易程度作出相應的規定。既要照顧到各個學生的特點而有所側重, 又不宜將經典誦讀材料作生硬機械的分割。一般可以按照詩歌、散文、小說等進行分類。每種類型的誦讀材料既有突出的重點, 又有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
(三) 誦讀材料的目的性
誦讀材料要考慮目的性方面的需求。如果是大學語文經典誦讀課程課上或課下自由誦讀, 一般可以不考慮受眾的需求, 完全憑借自己的喜好來確定誦讀的經典文本。但是如果是需要將課上內容與誦讀實踐活動相結合, 比如誦讀競賽、誦讀表演等, 那就要根據誦讀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 從眾多經典文本中選出合適的經典作品。例如國慶經典誦讀, 就應該選擇一些勵志愛國的經典作品, 比較適合場合和聽眾的需求;如果是在中秋節舉辦的誦讀活動, 就應該選擇一些深情的經典作品, 從而更好地適應場合和聽眾的需求。
(四) 誦讀材料的風格性
經典文本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是一個經典文本思想、形象、形式特點的總和, 是內外一致、形神統一地顯現出來的經典文本的風貌、神韻和品格。經典文本誦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是公開誦讀或參加誦讀競賽, 誦讀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風格和水平來選擇相應的經典作品。大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可挑選一些難度小些的, 自己較為熟悉的經典作品來讀;對于經典誦讀水平較高一些的高年級學生則可適應的風格會更廣泛一些, 因為他們可以更好地駕馭經典文本, 演繹經典文本。總之, 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
二經典誦讀文本內容的領會
經典誦讀不同于經典朗讀。經典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 是閱讀的起點, 是理解經典文本的重要手段。經典誦讀也不同于經典默讀。經典默讀是日常誦讀之法, 只看書, 不出聲。經典誦讀則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經典文本背誦出來, 以傳達經典文本的思想內容, 它不僅是記憶, 而且有理解, 在抑揚頓挫中理解經典文本。學生應該在大學語文經典誦讀課程中好好把握經典文本的思想內容, 應該充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準確理解詞句
葉圣陶先生認為, “吟誦 (誦讀)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必須理解在先”, 才能“傳出文字的情趣, 暢發讀者的感興”[2]。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 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誦前, 除了要搞清楚誦讀材料中的文字的讀音, 掃除讀音障礙之外, 還必須搞清楚誦讀材料中的生詞、俗語、成語典故等的含義, 避免不求甚解, 甚至望文生義。在正確把握字詞的音義之外, 在誦讀之前, 還要很好地把握作品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只有注意到這些, 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文字向聲音的轉化, 收到良好的朗讀的效果。例如, 在誦讀復句的時候, 要特別注意分句之間的關聯詞, 根據關聯詞來理解分句之間的關系。如表示遞進關系的“不但……而且……”, 表示條件關系的“如果……就是……”, 表示并列關系的“一邊……一邊……”, 表示選擇關系的“與其……不如……”, 表示轉折關系的“雖然……可是……”, 表示因果關系的“因為……所以……”等等。這對于準確的語氣運用和表達是必不可少的。
(二) 要正確把握結構
正常情況下, 經典文本中的任何一個自然段都表達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意思。每個段落圍繞中心意思, 我們都能找到相對的中心句。當然, 段落的組合也有很多種方式。段落內部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因果關系的組合, 也可以是層進關系、并列關系 (包括同義近義的并列和正反內容的并列) 的組合。同時, 還可以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 或者分說和總說的關系等等。總之, 段落內部的關系多種多樣,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關系, 都應該要求學生在誦讀前必須理清脈絡, 區分主次。同理, 同一篇經典文本中不同段落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只有先搞清楚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關系, 才能掌握篇章的結構, 從而理清全篇的脈絡, 誦讀時便能得心應手。同時要提醒學生特別注意, 不同的誦讀文本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抒情性經典文本注重的是濃郁的情感;議論性經典文本則注重表現辭氣的承接轉折, 要特別突出其議論精密的感覺。所以要根據不同體裁的特點進行區別誦讀。
(三) 要深入領會內容
在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對經典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才能正確地表達作者的深層意蘊, 使聽眾也進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中。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僅理解經典文本字、詞、句的含義, 且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 還需要對與經典文本相關的其他材料進行把握。比如, 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思想、創作動機等方面都應深入地了解和領會。例如很多文人一般都是在自己遭受貶謫之后, 有感而發創作了許多經典文本, 因而他們在情感上往往都有抑郁、憤懣的感覺。這些相關內容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內容。我們只有對經典文本的內容有了透徹的了解, 才能夠在誦讀中用恰當的聲音、表情、語調和動作去感染和打動聽眾。比如說明文, 應該從它的結構層次入手, 研究他如何將概念、相關知識表達出來;例如議論文, 便要弄清楚它的主要論點, 它是如何通過論據、論證方式將主張展示出來。而如果已經有前人注釋或近人評論的經典文本, 則應該博采參考, 以幫助理解。節錄中非獨立成篇的經典文本, 我們必須從它的原文入手, 著重分析它的上文下理, 從而避免斷章取義。
三經典誦讀文本的深度揣摩
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要求學生將經典誦讀內容與形式相結合, 完成文字向聲音轉化的復雜活動, 在正確選材和大致理解經典文本之后, 學生還必須對經典文本進行深度揣摩, 通過對誦讀材料深刻而細致的感受, 感知作品的深層意蘊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這樣, 才能完成經典文本的有效呈現。
(一) 要用心感受經典
“所謂感受, 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 仿佛詩人說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 詩人宣泄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3]感受作品是情感的誘發因素, 主要是可以將誦讀者的思維很好地引向情感。感受是指誦讀者由于經典文本的刺激信息通過不同的感覺器官從而反映到大腦中, 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認識。根據人的眼睛、耳朵、舌頭、鼻子和皮膚這五大類感覺器官, 就分別形成了五種感受形式: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如果在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 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夠深入, 沒有真正走進經典作品, 沒有把握經典作品的精髓, 而是在那里主觀臆造情感, 即使朗讀的聲音再好聽, 聲調再怎么抑揚頓挫, 也難以感染他人。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對經典誦讀材料反復琢磨, 仔細體味, 然后進入經典, 進入角色, 進入情境, 才能喚起聽眾的感情, 使聽眾與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比如, 我們讓學生誦讀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這是一幅峭拔雅致的山水畫:千山無鳥鳴, 萬徑無人走, 冬天之冷、雪天之寒、小船之孤、釣翁之獨, 以及詩外的江天一色和群峰疊巒融為一體。整首詩給人以視覺、聽覺和觸覺全方位的刺激。學生在誦讀每一篇經典作品之前, 教師都必須引導他們來體味這種感受。
(二) 要真正理解作品
情感的傳遞是經典誦讀的重要目的之一。語言文字作為一種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 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承載著人的感情態度。“感覺到了的東西, 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4]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 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 在經過對經典文本的字詞句的具體分析和感受的同時, 應該讓學生形成豐富而逼真的想象, 好似經典文本的文字內容在學生的心中動起來, 就好像自己親身經歷一般。在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讓學生把握經典文本的內容, 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 從而更好地體味經典文本的情感。例如誦讀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味“直”“圓”二字的妙處, 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所描述的畫面。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給‘孤煙’加上個‘直’字, 可見沒有一絲風, 當然也沒有風聲, 于是帶來了寂靜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 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 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才見得“圓”, 周圍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背后, 這又是多么寂靜的境界啊。一個‘直’, 一個‘圓’, 在圖畫方面說來都是簡單的線條, 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 構成通體的一致……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畫來, 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5]葉圣陶先生的這段話, 當是經典誦讀時運用形象思維體味經典文本內涵的范例。
(三) 要準確把握基調
基調是指經典文本所包含的多種情感色彩混合后的總的趨向, 即經典文本的基本情調。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整體感知并理解經典文本, 而且還應該從經典文本的體裁、主題、結構、語言等方面進行認真地分析、有效地解析, 從而準確地把握經典的感情基調。通常來說, 任何一部經典文本都有它本身相對統一而完整的基調。要讓學生把經典文本變成有聲語言, 就是再創造性地把文本中無聲的態度情感轉化為有聲的態度感情。只有深入地體會和整體把握經典的基調, 學生才能具有出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任何一個經典文本所體現出來的感情都可以是多樣化的, 但是它的基調卻是每個部分、層次、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 即整體具體感的`總和。在經典誦讀的教學中,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深入細致理解和體會經典文本的深層蘊意之后, 要準確把握經典文本的整體精神傾向。例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一文, 局部內容表現出了作者對人生苦短的慨嘆, 顯現了緩慢而低沉的情調, 但總體基調是豪放、輕快、活潑的, 在部分低沉情調的映視之下, 全文更能顯出一種豪邁、奔放的感情。又如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詩中表現出了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傷, 但是詩人并沒有因此而頹廢、絕望, 而這只是緣于詩人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 所以其基調可以說是“哀而不傷”的。再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通篇基調熱情高昂, 同時又隱含濃重的悲憤、深沉的憂慮、空前的危機感和強烈的焦灼情緒。所以, 教師引導學生在經典誦讀過程中要準確把握經典文本的要旨大意, 準確感知經典文本表達的思想感情, 才能夠使經典誦讀達到聲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境界。
四經典誦讀文本的誦讀表達
(一) 要掌握經典誦讀語音的準確性
1. 要讀準字音
教師要求學生在誦讀中要特別注意每個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方面的差異, 同時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 比如文本中會出現一些上聲的變調, “一”、“不”變調和“啊”的音變等問題。另外, 在漢語中存在很多一字多音的現象, 這是容易產生誤讀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師應該多加留意。如果在經典誦讀中不能準確讀音, 輕則破壞了作品的美感, 重則歪曲了經典文本的思想內容。比如“賠了夫人又折兵”中的“折”字就是多音字, 不同的讀音意思相去甚遠。對于這種一字多音的情況,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首先分析清楚多音字的各個不同意義, 然后去記住它的不同讀音。另外, 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讀音的字詞也應重視, 如《上邪》中的“邪”、《將進酒》中的“將”、《阿房宮》中的“房”等。當然, 外來語譯音等情況也應該引起注意, 在誦讀中作正確的處理。
2. 要注意方言之間的差異
對不同方言區的人來說, 在誦讀經典時尤其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語音差異。其實在語音上普通話和方言的差異是有規律可尋的。比如有些方言平舌音與翹舌音的混淆 (z、c、s和zh、ch、sh) , 有些方言聲調的變化等。這種規律可以總結為一些大規律以及一些小的規律, 而且還包含一些例外情況, 老師要好好幫助學生去總結。在總結的同時, 遇到問題要要求學生多查字典、詞典、從而加深他們的記憶, 積極督促他們反復地練習。
3. 要注意避免近似誤讀
漢字中有很多字的偏旁類同或字形相近, 進行經典誦讀的時候易引起誤讀。如由于甲字與乙字字形相似而把甲字讀成乙字, 或者將乙字讀成甲字。另外, 由于不認識某些字詞, 而由偏旁本身或者偏旁組成的較常用的字的讀音去類推另一個生字的讀音, 這種誤讀情況也很常見。所謂“秀才認字讀半邊”就是指的這種誤讀。老師應該讓學生做好相關的辨析練習, 避免出現誤讀。
(二) 要注意經典誦讀表達的層次性
按照經典文本的感知程度, 可以將經典誦讀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試讀, 主要目標是讀準字音, 在文本信息的獲取過程中, 首先形成一個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覺。采用自由讀的形式進行試讀, 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同時, 可以讓他們形成自身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二是略讀, 主要是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整體感知。這是通過一種速讀的方式來理清經典文本的的整體思路, 從而把握主旨大意。略讀可以說是試讀的延展, 是整體思維的聚合。略讀時要能夠通觀全篇, 化繁為簡, 去粗取精, 使經典的主要內容逐步變得明晰。三是研讀。研讀就是要參悟體會, 進行研究性和研討性的誦讀, 進而能夠熟悉經典, 順暢朗讀。四是品讀, 就是鑒賞性地誦讀, 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美讀”, 即“激昂處還他個激昂, 委婉處還他個委婉”[6]。
參考文獻
[1]黎海燕, 鄢建江.美國的通識教育與閑暇德育[J].當代青年研究, 20xx, (1) .
[2][3][5]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
[4]白先同.教育心理學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6]梁開喜.談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性[J].語文建設, 20xx, (11) .
大學語文論文3
[摘要]大學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育,師生之間具有語言、情感和文化上容易獲得認同的溝通優勢。從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看,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母語經驗解釋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形成高度循環的溝通模式;從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溝通理論看,語言作為最有效的溝通手段激發了學生的理性潛能,合理解決了學習問題;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看,以語言為手段的真誠對話,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協調一致;從海德格爾和狄爾泰的“親在—體驗”理論看,師生通過“親在-體驗”,實現了語言交流和感情分享,喚起了對“存在”的關注。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溝通
大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依靠母語進行情感、思想和信息傳遞與反饋,以求感情通暢、思想和認識達成一致,從而提升語文素養、人文知識和實現人格全面發展的過程。大學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育,具有其他學科教學不具有的語言、情感和文化優勢,其溝通存在交流無障礙、情感易共鳴和文化價值易認同等特點。借鑒多學科的溝通理論,探討教育溝通的有效性,合理運用各種溝通手段,讓教師能更自由地傳授知識,學生能夠批判性地接受知識,雙方在和諧溝通中實現教學相長,是大學語文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
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是控制論模式的代表,它突出了傳播過程的雙向循環性,強調了傳受雙方的相互轉化;并且引入了“反饋”的機制,認為信息會產生反饋,并為傳播雙方所共享[1]。
從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和學生是一組既能發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傳播單位,學生在接受教師傳播的新知識時,作為傳播受眾會按照自己的母語經驗解釋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并把自己的主張反饋給教師,教師傾聽學生的語言反饋,角色又變成了受眾,這是一個高度循環的溝通模式。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形象地揭示了傳播過程的幾個特點:平等性、互動性、循環性和共通性。平等性,是開展傳播的基礎條件,循環模式的傳播要求師生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和諧的課堂關系和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互動性,表現在參加傳播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譯碼者、釋碼者和編碼者的角色,這種角色是處于不斷的轉換中,雙方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互動中傳授學業,激發興趣,解答疑惑,學生們在交往中進行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能力訓練[2]。
循環性,師生傳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過程是循環往復、持續不斷的,并非單一的傳播。共通性,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育,師生之間有“共通的意義空間”,這包括相同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相似的生活經驗等。如對于魯迅《傷逝》的教學,從教師角度講,首先要詳細地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可以通過觀看電影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劇情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再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批評,引導學生思考涓生和子君命運悲劇的必然性;然后,組織指導分組討論,各自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解讀,接受學生的互動提問,做出總結評價。在本課例中,教師的講說圍繞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進行編碼和解釋,通過選擇電影等傳播介質進行控制性傳播,體現了編碼者的主導性;學生將接受到的教學內容進行譯碼,并根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編碼達到認知的目的;在互相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一方面充當了信息的傳遞者,另一方面又從其他人口中得到了新的信息。老師對學生的所提的問題進行譯碼,如此循環往復,教師與學生一直在編碼者、譯碼者、傳遞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中不斷轉化,保證了教學始終處于你來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體現了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自主開放和互動,課堂教學成為了師生獲得知識分享見解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從學生角度看,循環互動是受眾意見、需要、態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學生可以更為積極和主動地介入教學過程,主動思考和使用語文知識,在學習和討論中,不斷發現和提出教師未考慮到的疑難問題,促使教師對教學進一步思考。從教師角度看,對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解釋,反過來又促使教師不斷地思考,也就產生了科研的方向和思路。教師和學生在循環模式中均是受益主體,通過循環互動,教師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和規劃當前以及未來的傳播行為,為下一次的教學傳播積累了經驗、做好了新的準備。學生則在循環中收獲了新知識,提高了主動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溝通理論
美國著名的公共關系專家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溝通理論,要求通過聽、說、讀、寫等載體,將思維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以促使雙方互相接受。有效溝通理論涉及傳播學中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反饋分析等主要內容,極具價值。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師生的有效溝通,而最有效的溝通是語言的交換活動,在溫暖、接納、支持的環境中,通過語言的交換激發了學生的理性潛能。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溝通的“7C原則”:即傳播者的可信賴性、環境的一致性、內容的可接受性、表達的明確性、渠道的多樣性、持續性與連貫性、受眾能力的差異性。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對大學語文教學傳播來說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傳播者的可信賴性,大學語文教師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師,他要在課堂中投入包含著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的情感,滲透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教師首先要成為既有學術素養,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傳播者,使自己成為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具有人格魅力人。
環境的一致性,又譯為情境架構,指傳播須與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和時間環境等相協調,如在講授《古詩十九首》時,教師就要營造出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鄉和哀嘆鳴怨的悲情文學基調,讓學生深刻地體會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內容的可接受性,要求教學內容須與學生有關,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要,大學語文教學的側重點不再是背誦和記憶課文的知識點,而在于引導學生掌握語言運用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思辨創新能力,感受人類的豐富的心靈和智慧。表達的明確性,要求大學語文教學使用的詞語要準確、語法要規范、表達要簡練,教師教學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易于學生接受。渠道的多樣性,大學語文本身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以實現傳播的最優化。
持續性與連貫性,就教學過程來說,要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對語文知識實施持續性教育,母語教育的根本在于體驗和使用,即使在大學階段諸如對字詞、語法和習作仍要不間斷地使用和練習,同時不斷地補充新的內容,否則很難維持語文素養的持續提升。受眾能力的差異性,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結構,注意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行為能力也會有所不同,表現在口語表達、文字表達、文學創作等不同方面,大學語文教學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學方法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尤爾根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人,手段是語言,形式是真誠的對話,目的是實現主體之間的協調一致[3]。大學語文課堂的交往行為從本質來看是師生依托母語媒介,通過師生間的教學交往,實現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學習新知識的行為。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有四個重要功能:一是理解功能;二是合作功能;三是社會化功能;四是社會轉型功能。理解功能,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的相互理解是教育交往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起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教師充分地相信學生,理解學生,接納學生,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在學術討論中學會“自圓其說”“自成一家”,相信學生能充分發展;學生也要充分理解和信任教師,也要尊重老師的課堂勞動,遵循老師的課堂設計,維護老師的課堂尊嚴,從而奠定教育交往的理解基礎。
合作功能,合作交流是大學語文教學交往的主要方式,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是深入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思想感情的優勢互補,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欲望。社會化功能,語文本身就是語言文字記錄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載體,其育人功能在于能夠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習得認同當代社會規范和價值取向,從而有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轉型功能,語文的習得可以在客觀上影響人的觀念、思想和價值,推動社會結構轉型、結構變遷和社會進化。在教育交往中,教師作為交往行為的主導者,要讓學生產生信任,對知識產生追求向往,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地培養自我的求知行為和責任感,提高尋求真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作為教育交往的另一個主體,也要逐步摒棄中小學教育中“唯課本論”“唯老師論”的被動接受心理,消除師生之間心理距離、生活距離和認知距離,主動與老師和周圍同學交往,爭取更多的語言交換機會。如講授《關雎》時,教師通過提問、討論、辯論等方式,可以使學生理解其作為《詩經》開篇之作,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會美德,通過共同體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詩詞的美妙,心靈受到凈化和感悟,實現師生精神的統一、情感的共鳴和視野的一致,以達到精神層面的合作,實現理解和合作功能。
文學的唯一源泉來自于社會生活,又如劉震云的《一地雞毛》塑造了一個思想單純、意氣風發、書生氣十足的大學生踏入社會后,隨著經濟的困頓、住房的狹窄、事業的不順等各種矛盾的交織,使他心力交瘁,不得不向物質生活和庸俗的世俗關系低頭的真實生活圖畫,引導人們去肯定和贊揚、否定和批判社會,實現其社會化功能。文學有其特殊的價值,是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無法取代的,作為審美的社會意識形式,文學反作用于社會生活,是通過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靈魂的途徑實現的。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整首詩浸透著強烈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悲憤的感情,揭示了當時中國在戰爭情況下的種種屈辱和悲哀,也潛含了覺醒的民族的痛苦和復仇的火種。這種作用是精神的,它雖然歸根到底會影響人的實踐活動,促使社會歷史的變革,但是它的社會轉型功能作用畢竟是有限的。
四、海德格爾和狄爾泰的“親在—體驗”理論
解釋學派認為溝通的發生即體驗和理解的過程。體驗是一種親歷性的東西,海德格爾稱為“親在”,即“親臨存在”的意思,又譯作“此在”,更看重的是“將來”對存在的意義。在狄爾泰看來,它與“經驗”相對,更看重“過去”對生命的意義。教師利用多媒體、言語和動作等各種手段和方法,精心創設滿足教學需要的模擬場景或真實意境,讓學生親力親為參與,依靠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親在”體驗,來獲得新的感受和覺悟,并通過交流和分享,喚起對“存在”的關注,以實現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超越,從而達到認知體驗的自由之境。大學語文的“親在—體驗”教學過程,主要分為興趣激發、感知體驗、分享交流和應用遷移等幾個階段。
學生是學習體驗的主體,作為設計者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需要提供情景材料,這些材料要貼近學生知識和生活經驗最近發展區,能誘發學生產生體驗的興趣和動機。在感知體驗階段,教學內容要以教材的知識學習為基礎,通過參加活動,以觀察、行動和表達的形式進行,這種感知和體驗是整個過程的基礎。體驗結束后,學生要主動分享他們對人物形象、事件、語言等知識的認知和觀察結果,通過與其他體驗者探討交流,總結原則或歸納提取出新的經驗和認識。體驗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然性、社會性、自主性的和諧發展,并生成新的主體。
[4]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的經歷不同,每個學生的體驗都是獨特的,允許存在差異,只要是真實的體驗,就無對錯之分。以曹禺的《雷雨》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其中人物角色表演話劇或者通過觀看電影的方式來體驗戲劇文學沖突,揣摩和討論劇中角色可悲可恨可嘆的人物性格。通過“親在—體驗”,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主人公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潛意識地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將主人公的命運夾雜自己的生活經歷,對作品進行自我解讀,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讀者角色,體驗過程往往能折射出學生自己的“親在”小世界。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將親在的體驗關聯到今后的生活體驗中去,開始新的認知活動、道德活動和審美活動,也就實現了語文的教育溝通。
五、結語
大學語文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非權力支配,溝通行動實現程度依賴于教師的素養、學識和課堂的實際氛圍,以及學生的文學基礎、理解感悟能力和求知的主動性等各種因素。教師熟練掌握多學科視野下的溝通理論,恰如其分地運用有效的溝通手段 ,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8-29.
[2]尹風霞.語文教學師生互動方法初探[J].教師論壇,2003(12):21.
[3]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出版社,1983:3.
[4]陳琦.語文體驗式教學芻議[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46.
大學語文論文4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根據教員事先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課堂活動的動態運行,學員思維的多樣性,語文學科內容龐大復雜的特點均會導致課堂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教員應具有一定隨機應變能力,善于及時處理意外情況,以不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意外處理
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根據教員事先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作為教學對象的學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各自的知識水平、心理素質、情感特征等差異很大。學員思維的差異性、多樣性,課堂活動的動態運行,語文學科內容龐大復雜的特點均會導致課堂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此種情況的出現給教員出了一個難題:教員不解決不行,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可能改變教員在學員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教員的威信;要解決,就有可能分散課堂注意力,打亂正常的教學設計,甚至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一個合格的教員不僅要會教書,而且還要會育人,不僅要完成計劃內的工作,還必須具有一定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和隱性教學管理才能,善于及時處理意外情況,把意外情況及時引導到教學的藝術構思中去,使之不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1妥善處理課堂教學意外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學員常常突然提出一些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的問題,或發表個人的不同見解,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或多或少的會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此時教員必須統觀全局,適時轉化矛盾,排除干擾,促使教學過程向預定目標邁進,保證課堂上自始至終都是學員的活動,但每一項活動無不滲透著教員的主導意圖。
1.1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員應具備這種“發現‘美’的眼睛”,盡可能發現和挖掘學員身上的閃光點。一次語文課上,我先讓學員看《紅樓夢》的有關片斷,接著分析人物形象。作為教學內容之間的過渡,我設計了一個非常淺顯的問題請學員回答。不知是這位學員沒專心,還是對《紅樓夢》真的不了解,竟然把襲人和寶釵兩個人物弄混了。對這樣一部家喻戶曉的名著,他竟然犯了這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眾皆嘩然,也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對這個錯誤我不可能無動于衷,否則課程就顯得不連貫,很生硬;我也不愿指責這位學員知識的缺漏,否則會傷害他的自尊心。等笑聲平息后,我真誠地對大家說:“這位同學的回答,讓我們看到了二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是受封建禮教束縛之深的封建淑女,都有想依附封建勢力飛上高枝當上寶二奶奶的野心……”,很自然地將課堂過渡到下面的教學內容。從大家心悅誠服的神情和那位學員的釋然一笑,我知道這一解釋得到了認可,教學過程順利疏通了。按正常情況,學員回答失誤應該批評,目的是引起注意,認識錯誤。但如果能忽略學員的失誤之處,及時肯定學員的發現,巧妙地抓住消極事件中的積極因素予以肯定,不僅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注意;同時,也符合辯證法原理和教學激勵性原則,有助于創造愉快的氣氛,增強師生的情感交流。
1.2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學記》云:“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有時學員在課堂上發表的見解,猛然一聽頗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又有毛病,,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謬誤。遇到這種情形,教員不能回避,應善于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沿著學生思維的軌跡,加以引導,把學生的思維納入教師講課的軌道,使課堂教學順暢、自然地進行下去。如介紹建安文學時,我講到曹操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反映戰亂對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難,表現對人民苦難的關心,有學員就提出質疑:曹操是個奸雄,陰險狡詐,手段毒辣,怎么可能對人民有同情心。簡單說,一個優秀的精神現象怎么可能從一個奸雄發端呢,看來中國戲曲舞臺上曹操白臉奸雄的形象在學員心中已根深蒂固。學員的這一困惑顯然是受了小說和戲曲的影響。這一看法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推敲又不完全正確。課堂又出現了不和諧音。我并沒急于糾正學員偏頗的看法,而是引用前面已學過的蘇軾《前赤壁賦》中的一句話啟發他們:“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讓學員明白,看問題各有各的角度,角度不同結論不同的道理。看人亦不例外。
因此,探析曹操詩歌時我們應考慮到的是,不僅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戲曲中的'不同,而且作為政治家的曹操和作為文學家的曹操也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與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流變性有關。然后通過對曹操性格的分析過渡到曹操詩歌的內容特點,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加深了學員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種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做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利于保護學員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1.3巧借內容,暗示提醒
課堂上,有些學員常有小動作,隨便講話、做作業或看與教學無關的書籍。我們的學員都是20歲左右的準成年人,此時教員若一味指責呵斥或挖苦諷刺,不但會刺傷其自尊心,還會轉移其他學員的視線,切斷教學內容,影響教學進度。
教員可借目光神情傳達所要表達的愿望、態度,喚起他的注意力;或在巡視講課時暗中提醒,以示警戒;若不奏效,還可巧借教學內容給以暗示,顯示出高超的課堂應變藝術。一次講授模糊語言的應用時,碰巧有位學員看課外書,我便就地取材用了一句模糊語言“有人正在課堂上做不該做的事”。那位學員一聽就知道我是在批評他,馬上放下了手中的課外書聚精會神地聽講。在不干擾正常教學,沒有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下,我制止了課堂的違規行為,取得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1.4緩解冷卻,排疑釋難
有時學員會提出一些知識性問題,有的是備課事先未估計到的,有的是超越自身水平能力的,這些問題常使教員措手不及。教員一時無法解答,又不能責備學員,更不能不懂裝懂胡謅一通,便可采用緩解冷卻法。如《詩經》中的《周南音》篇,是反映勞動人民在山坡上采集金首時歡快勞動情景的詩篇。授課時有學員提出異議,表示對詩歌內容難以理解,不合情理。理由是首”,
按照書上的解釋是“車前草,一種中藥,可治麻風和不孕”。認為古人采集苯首,當是為家人治病,如家中有了麻風或不孕的病人應當是件非常苦惱的事,怎么會是邊唱邊采顯得很歡快呢,太不合邏輯。此語我始料未及。但我馬上想到,會不會是教材對“苯首”的解釋有誤,金首究竟為何物,我也不甚清楚,對學員的疑問一時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采用緩兵之計。課下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金首又稱車前子,有清熱明目止咳的功效。中國民間有以車前草為食物的習俗。春天采集它的嫩葉,煮成湯,味道很鮮美,跟春天吃莽菜差不多。按照這一解釋,詩歌就很容易理解了。當我把這一發現告訴學員時,不但解決了課堂上的疑難,而且樹立了在學員中的威信。
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往往都是教學計劃之外的事。它說明我們的學員有參與教學、思考、質疑的欲望。教員要珍視這些欲望,給學員提供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同時,這也給教員的課堂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藝術處理課堂意外對教員的要求
(1)敏捷的思維。施教對象的能動性和施教內容的復雜性決定了施教者必須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教員在教學藝術的創造中,面對新的教學矛盾、偶發事件、自身失誤等意外情況,要能以敏銳的觀察、果斷的意志,在瞬間作出決斷,以高超的應變能力及時調控教學活動,作恰到好處的有效處理,使之呈現“柳暗花明”的教學佳境。
(2)廣博的知識。要想在瞬間判斷學員見解的正誤,對學員的質疑作出正確的回答,沒有廣博的知識不行。只有學員所言均在教師的知識范圍之內,教員才能夠迅速判斷并應對自如。
(3)精通教材。課堂上學員提出的問題,都和教材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問題從教材上就可找到答案,可指導學員課下自行閱讀教材,不必一一作答;有的問題離教材較遠,但也和教材有著某種聯系。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會胸有成竹。
(4)諳熟教法。“教有其法,教無定法。”這“法”即是一些常規教學模式,教員應該在實踐中發掘總結這些規律、遵循這些規律、駕馭這些規。同時,“教無定法”,高明的教員總是善于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勢利導,根據教學實際隨機應變,做到變中守常、常中求變,達到如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學化境。妥善處理課堂意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只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深入地鉆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并認真總結,有意積累在課堂應變中的經驗和教訓,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就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藝術。
大學語文論文5
摘要:文章闡述了大學語文教材應體現傳統文化精神和素養的任務,并對教師提出了幾點要求,即大學語文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層次和提升理論水平;結合學生關注熱點傳授傳統文化;使用現代課堂教學新模式,生動形象地傳承傳統文化。
關鍵詞: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文化素質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語文教育改革創新的需求,也是當代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關鍵。高校語文教師應該結合當前語文教學實際情況,合理融入民族文化,進而提升傳統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發展,全面促進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一、大學語文教材要體現傳統文化精神,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
就大學語文教學來說,教材占據了整個教學的重要位置,因此,在大學語文教育改革中對教材進行建設尤為重要。想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授,首先要保證大學語文教材中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才能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充分表現出來。目前,我國大學語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占據了大部分,再加之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可以讓學生掌握語文教學重點內容的同時,還能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大學語文教材中這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都是語文教育中的典范,并且含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因此,在對大學語文教材進行編輯時,一定要選擇一些較為突出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語文內容,這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出來,使其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傳承。以我國徐中玉先生編輯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該教材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表達的淋漓盡致。
首先,在文選閱讀部分,一般會選擇一些可以將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出來的作品,并且在每篇文章教學后都進行相關的學習提示及附帶思考題,這樣的安排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找到文章中的重點。其次,在語言實踐部分中,一般會選擇一些關于語文文體的寫作和例文進行欣賞,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
最后,在中文知識部分,則選擇一些中國古代的文化,并對其進行介紹,其中的內容要包含古代傳統文化的各方面,將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內容充分發揮。可以看出,徐中玉先生編輯的《大學語文》教材,將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表現的非常明顯。在大學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傳授給學生,就可以有效達到傳承傳統文化的效果。根據學校教學的具體情況,大學語文教師在教材的編訂方面對其進行了改革,使大學語文教材更貼切本校語文的教學,并且將該教材應用到教學中后,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首先,該教材在教學上可以讓學生掌握該學習的語文內容,其次,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可以將我國的優良傳統進行體現。在編訂的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師也遵循兼顧古今中外的原則,同時在教材中選擇一些學生所喜歡的影視類欣賞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每節文章后都安排了課后練習、知識鏈接及自學提示等內容,其目的也遵循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后自己進行學習。在該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在課上接受教師的引導后,學生可以與日常生活情況相結合,在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優秀的語文教材不但汲取了語言文學知識的精華,還能將豐富的傳統文化體現出來。因此,大學語文教材在建設的過程中,不但要保證學生語文素質的教育,還要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提高大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大學語文教師要提高傳統文化素質,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大學語文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擴充自己的知識層次和理論水平。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了課堂的主導位置,想要有效將大學語文教學目標實現,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因此,大學教師務必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另外,大學教師一定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其作為終生學習的理念,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傳統文化,教師自己也要經常欣賞名家名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這樣的做法,才能將大學語文教學更好地開展。
(二)加強大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訓,提升教師素質。在高校教育中,大學語文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門教學。因此,各高校必須要對其重視。現階段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較為年輕,一般都是剛畢業或教學經驗相對較少,因而在教學方式及教學水平上較為薄弱,經常在教學中會忽視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針對這樣的情況,各高校必須要加強大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及教學水平,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三)建立高素質、多層次、多梯隊、穩定的大學語文師資隊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師資隊伍占據了整個教學的重要位置,并且直接決定了大學語文教學的成敗。因此,各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建立高素質、多層次、多梯隊及穩定的大學語文師資隊伍,從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第一,學校可以聘請一些資歷較深的教師到大學擔任語文教學,讓他們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發揮。因為這些資歷較深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時間也相對較長,所以,在教學經驗及傳統文化素養方面也都較為出眾。聘請這些教師到高校內進行大學語文教學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傳承,還可以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也教授給年輕的教師;第二,學校可以引進一些高層次的語文專業人才,來建立大學語文師資隊伍。
專業人才一般都接受過專業的語文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受到一定的熏陶,因而可以勝任大學語文教學,雖然是專業人才,但是在教學經驗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的情況,這樣就需要專業人才向教學中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討教,從而在不斷的學習中充實自己的經驗;第三,在建設好大學語文教學的師資隊伍后,一定要具備穩定性,這樣才能使整個團隊發揮出更好的優勢。
三、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一)教學篇目的講授和欣賞要以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為目的。想要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選擇那些包含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為教學重點進行欣賞,讓學生從教學內容中認識到傳統文化中思想和道德的重要性。例如,辛棄疾的《水龍吟》、陸游的《示兒》及杜甫的《登高》等內容,都將愛國主義進行了詮釋,李密的《陳情表》是我國忠孝思想的充分體現;李清照《醉花陰》、陸游的《沈園》等作品中將古代的愛情理想表達得淋漓盡致;陶淵明《歸園田居》及蘇軾的《前赤壁賦》則將田園生活及作者悠閑自然的生活情趣進行了充分表達,使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充分展示出來[1]。另外,在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有大量內容包含對人生短暫等的感慨。以上所說的這些作品中都包含大量傳統文化的精華,能夠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刻地思考,從而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中想要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教師務必須在作文欣賞等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實現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2]。
(二)結合學生關注熱點傳授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傳播傳統文化,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首先,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其次,明確學生關注點,以此為契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比如,在教學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時,教師可以結合大學生當前比較關注的感情觀進行教學,很多高校大學生都處于異地戀的狀態中,如果能夠將這些現象結合到教學中,勢必能夠激發學生真情實感,進而對這首詞中蘊含的相思之情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在傳授這首詞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使其能夠正視自己的'感情,積極面對未來。又如,蘇軾的作品《前赤壁賦》,教師可以將其生動的故事情節作為切入點,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幫助他人、愛自己、愛他人等精神傳遞給學生。也可以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的老人在雨中摔倒了,此時定格提問如果是你,是否要去攙扶?通過這樣的社會熱點問題,拋磚引玉。激發學生的思考激情,進而引出詩詞。在這個基礎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和思想進行講解,相信會給學生帶來更大觸動。
(三)使用現代課堂教學新模式,生動形象地傳承傳統文化。
1.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現代教學新模式,使傳統文化教育更生動形象。在現代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將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圖片、音樂、視頻等形式,使文化傳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這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比如,在進行《垓下之圍》的教學中,為了將項羽悲壯的一生及其英雄氣概更好地傳遞給學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事先鋪墊項羽的生平和事跡,并通過視頻短片形式來展現項羽的勇猛無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英雄人物所具備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學生對人物、文章內涵、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就會更加深刻。
2.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尤為重要,如果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那么,教師就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而學生也不了解教師教學的目的,所以,想要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就一定要重視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傳統課堂轉化為開放式課堂,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教師進行提問,而教師也可以在教案中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也可以與學生進行探討等。通過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及鑒賞的過程中更加輕松[3]。
四、結語
通過研究能夠發現,借助大學生語文教育平臺,可以提高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力,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讓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袁昌明.大學語文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學研究[J].福建茶葉,20xx,40(3):450.
[2]農朗詩.基于民族文化的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xx,31(2):140-142.
[3]葉荃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xx,4(1):67-68.
大學語文論文6
摘要: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把專業技能課放在突出位置本無可厚非,但被忽視的人文教育帶來的后果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和忽視的。尤其是茶文化專業這種帶有濃重傳統文化特質的學科,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實現這一途徑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關鍵詞: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職業能力
新學期我校茶文化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為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每周兩課時。扣除新生軍訓及入學培訓,學期授課時間為13周,那么茶文化專業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的三年期間大學語文的總學時只有26節課。再放眼整個學校,除少數幾個師范專業仍開設大學語文,其他各專業都相繼取消,大學語文前路堪憂。
一、茶文化專業的目標性
茶文化從廣義上可定義為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我們研究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對社會的功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茶,從鮮葉咀嚼生吃到煮食、飲用,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飲茶的方式經歷了煮、煎、點、泡的發展與變化過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飲茶早已不是滿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體現的茶文化。
影響我國思想文化最廣泛、最深遠的是儒、釋、道三家學說。賴功歐說:“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與茶文化的關系也最為久遠、深刻。道教的自然觀,導致淡泊超脫的品性,與茶的自然屬性吻合,也凸顯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特質。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應歸于儒家學說,即以禮為基礎的“和”的'思想。飲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繼而正確地對待他人。以“和”貫穿,是一種博大精深思想的體現。如果道教體現在源頭,儒教體現在核心,佛教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和發展上。中國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真正的“禪風禪骨”,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而儒、釋、道三者共同特點都是:追求質樸、自然、清凈、平和。中國茶文化可以說是極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4-5世紀傳入高麗;9世紀傳入日本;15世紀,銷往西方;17世紀銷往英國,中國的茶葉與絲綢、瓷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來自中國禪宗。韓國茶禮以和、靜為根本精神,尊重傳統,尊重禮儀,同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英國飲茶之風長盛不衰,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選便是祁門紅茶,形成英國紅茶文化。馬曉俐將英國茶文化精神概括為貴、雅、禮、和,也無不打著中國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開設專業,從20xx年開始招生。
其培養目標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茶葉鑒定、茶飲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策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服務、敬業精神和茶樓、茶葉經營管理素質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茶飲服務能力、茶藝表演能力、茶葉鑒定能力。其中茶藝表演要求正確配置茶藝茶具;能夠按照不同茶藝要求選擇和配置相應的音樂、服飾、插花、熏香等。這就要求茶文化專業學生是全方位、高品質的。既要具有比較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知識,又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鑒別能力。
二、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國家教委高教司于1996年已明確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專人文素質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系到民族的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退,關系到人格的高低,關系到涵養的深淺,關系到思維的智愚,關系到事業的成敗。”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經過環境、教育等途徑內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它又外化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人之為人應起碼具備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質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而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是實踐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它的工具性體現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等基本的語文素養方面。它的人文性則體現在傳承傳統文化上,引發學生對歷史、哲學、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樂觀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形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當我們讀諸子百家,可以讀到政治,可以讀到哲學,可以讀到軍事,可以讀到謀略;我們感受觀點的鮮明,言辭的犀利,感受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惡”則教會我們辨證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當我們讀《離騷》,透過千年歷史,在瑰麗的想象中遭遇屢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懂得什么是忠誠,什么是堅守。當我們讀蘇軾《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間體味儒、釋、道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浸淫,讓我們以曠達胸襟容納人生的起起浮浮。當我們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看到什么是“真的猛士”,怎樣在殘酷現實中直面人生,奮然前行。
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靈雞湯,它們如此鮮活,如此充沛,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強大我們的內心,以應對漫長人生的榮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來說,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種知識,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占用課時少而收效大、進行學科綜合化的最有效途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章,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精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的深度、廣度,表現人性的精準、永恒,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
大學語文和茶文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大學語文因其價值是隱性的,不能給學生帶來即時的利益,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甚至課時也是不斷被壓縮。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如此短視,將學生如流水線的產品一樣復制輸出。大學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地方,決不可淪為職業技能培訓所。只有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相統一,將學生的能力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均衡發展,造就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馨予.茶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青島大學,20xx.5.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陳力群.茶藝表演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xx.1.
〔4〕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5〕唐騁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現狀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0xx.2.
〔6〕曹麗萍.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5.07.
大學語文論文7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特點分析
(一)工具性
大學語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也是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對其他學科具有支撐作用,同時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人們進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大學語文還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行創造性地開發,這對于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以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引導性
大學語文課程是通過感官的、形象的、直覺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它更注重對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響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按照語文課程中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指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大學生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發展,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我國學校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知識型人才開始轉向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這就迫使我國大學生教育的發展方向也必須要做出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提出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傳統的應試教育進行改革,而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體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其中思想性主要體現在其思想轉化和交流活動中;政治性主要體現在其教育的目標上,它是以一定的階級關系為依托的,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是實現政治任務的重要手段;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其具有民主的特點,能夠使客體產生主體性,并進行自我教育;滲透性則主要體現在它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
三、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有共通性
大學語文的教育目標是通過引導、啟發和感染等形式對學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進行塑造和培養,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我們提出,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是一種能夠有效推動語文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以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語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發展途徑。大學語文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開拓者和實施者,在教學活動安排中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找準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對語文教學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確定和處理。另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地創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目標,從而使大學語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四、將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語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包含了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關于我國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內容,通過對語文中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學習,傳遞愛國因子,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這對于促進我國的發展,塑造學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延伸,宣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挖掘并傳遞其中的愛國因子,在重視智慧傳承的同時重視道德的教育,強調學生向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幫助學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養,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語文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存在的載體,它是動態的觀念之流,在發展中形成了一個歷時性、集合性和相對穩定性為一體的動態平衡系統,它包含了許多珍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等,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優秀傳承,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發展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從歷史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滅亡往往是從民族文化頹廢和民族精神萎靡開始的,由此可見,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發揚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園、確立民族身份、樹立文化信仰對于確保我國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將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引導和塑造,這對于奠定我國民族精神的根基來說意義重大。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為中心,充分發揚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語文是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綜合體現,它所包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應用價值。在語文的教學中主要是倡導以德感化、以情動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這能夠改變傳統思政教育中主客體逆反的關系,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尊重主體功能的發揮。要想發揮語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豐富語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途徑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語文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厚德載物,貴和持中”的中和教育來幫助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髓進行理解,進而樹立和諧發展的觀念;也可以通過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另外,還可以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學習做人處事原則,并形成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等優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義利”教育,使學生形成寬容的心胸,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四、結語
大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才能使其得到完善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在實現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的同時,有效節約教育資源,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較高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的教學方式,可以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推廣應用。
大學語文論文8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而在教學中滲透、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神圣職責。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從課內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濡染傳統文化的光輝,并體現在行動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大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日常;行動
當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借助大學語文課程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傳統文化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具體的日常行動中,而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在知識考試之外,主要還應在行動中驗證。
一、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讓大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上傳統文化。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內心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濡染這種文化。
(一)通過熱播影視劇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與美
近年來,眾多制作精良的國產電視劇都開始從中華傳統經典中借力,這些飽含著傳統文化元素的熱播劇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載體,讓學生在接觸與親近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智慧與美感。比如青年演員胡歌主演的古裝劇《瑯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權謀文化,并將中華古典服飾、醫藥、飲食、武俠等文化細節有效地整合在劇情中。通過收看該劇,學生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美感有切實的認知。再如柳云龍主演的諜戰劇《風箏》,有效吸收了唐詩元素,通過收看該劇,學生可以對許多耳熟能詳的唐詩作品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筆者認為,通過熱播劇來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學生真心喜歡追劇,他們在追劇過程中通過耳濡目染,會自然接受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學生會以熱播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為索引,進一步去傳統文化寶庫中發掘與探索。這樣一來,富有興趣的傳統文化探索之旅就開始了。
(二)通過《中國詩詞大會》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與博大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逐漸成為全民皆愛的熱播文化節目。很多青年大學生都喜歡集體收看這一節目,借此來檢驗自己的古典詩詞儲備。尤其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中,外賣小哥雷海為因擊敗北大碩士成為本季冠軍,迅速成為全國青少年學生心目中新的詩詞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師就可以仿照詩詞大會的形式,把詩詞大會搬進課堂,發動學生分組進行比拼,并評選出自己的詩詞英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促進學生對教材中唐宋詩詞類文本的學習,且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作品的喜愛,使之真心愛上詩詞,并借詩詞更深地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部,從而把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三)通過中國風歌曲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旖旎多情
筆者發現,在如今的大學校園中,除了流行音樂之外,很多學生開始喜歡古風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雙笙的作品為代表的古風歌曲正逐漸被大學生模仿與追捧。這些古風作品以古典詩詞、古典樂器和古典樂譜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標志性的傳統文化元素,體現的也是中華古典情緒和古典氣派。收聽與演唱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與傳統文化口耳親近。大學語文教師應認真收集、分析、整理這些古風音樂作品,并將之引入課堂,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親近古風歌曲的過程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將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歸根結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說,只有把文化落實到言行舉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過程才得以完成。具體到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日常來進行,即要把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細節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這樣才能日浸月潤,與時同“化”。
(一)落實節氣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與自然觀,同時也是中國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體現在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節氣,正是中國古人生活觀的鮮明體現。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間,按照節氣的變化安排生活日常,這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2]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教材中的相關文本,向學生普及二十四節氣文化,并要求學生按節氣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樣與宇宙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從一個大的方面奠定傳統文化心態,為進一步落實傳統文化細節打下基礎。
(二)落實及時書寫與吟誦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兩個標志性元素:一是書法,二是吟誦。在中國古人,這二者都是日常行為,能夠時時處處付諸行動。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引導學生養成及時書寫與吟誦的習慣。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動學生,通過競賽形式,促使學生養成對書法與吟誦的興趣,心慕手追、耳聽口誦,把傳統文化練到手頭,吟到口頭。
(三)落實家庭親情文化及尊師重教文化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相關篇章,將家庭親情文化和尊師重教文化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孝”去進一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尊師重教去體會中國古人對學習、對文化知識傳承的重視程度,從而堅定學習、繼承、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四)落實游學文化
游學是當今學界比較流行的一種文化學習方式。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號召學生利用假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游學活動。通過游學,回顧教材中涉及的相關經典篇目或某一具體文化元素,通過實地觀覽,對中華名勝古跡和其文化內涵形成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將傳統文化引入學生日常,成為其難忘的人生記憶。
三、在日常行動中評價與檢驗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果
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樣需要檢驗與考試。但這種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卻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語文考試。這種檢驗,既要重視文化常識的知識性檢測,更要重視通過行動來驗證,也即,學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動中,才能證明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為此,大學語文教師既要結合日常語文考試組織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常識測驗,更要在觀察與對比中考察學生的文“化”成長,看其是否真的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增強了中國古典式的心智,是否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氣質,是否逐漸生出了一顆真正的“中國心”。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傳統文化教育養成當代大學生的“中國心”,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指日可待。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陳眾議.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J].世界文學,20xx(1).
[2]余世存.時間之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xx.
大學語文論文9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非中文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在大學教育中占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如今的大學語文有些向反方向的方面發展,讓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缺失,也讓大學語文教育走向了困難尷尬的處境的主要原因。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發展是現今最為基本及其重要的任務。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素質及精神的提升。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是提升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從現今大學語文教育人文維度的缺失角度出發,從現今大學語文教育的存在的問題及狀況出發,找出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維度;育人;審美教育
受現今社會市場經濟條件和文化潮流方向的環境影響下,現今的大學生大部分存在著心浮氣躁、重理輕文和急于求成的現象,從而忽略了對知識文化的積累,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學中的模式及理念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已無法符合現今教育發展的水平,人文教育的意義將無法得到全面的體現。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有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及意義,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發揚起著很大的作用。其教育的主要性質是推動社會生活的有機整合體,也是促使個人人格、價值觀等全面的完善。文化和專業技能是教育的兩個層面,它們是共存的的整體,不是相抵觸不容的。我們應充分的了解到當前高校的人文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而人文維度的重建需是以大學語文教育與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全面發展相結合的高準則。
一、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的語文教育大部分作用只限于學生對文章作品的了解、欣賞及表達出來,使其大學語文教育成為了語言交流工具,而大學語文教育的作用本質根據沒有體現出來及對資源的浪費,將會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缺失,其造成現今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的尷尬境界,造成一系列問題的原因可以概括為重視度不高、定位不準確、目標不明確、學時不足等,具體如下:第一,過于專業化的專業設置及就業壓力的加大。長期以來,我國的文科理科是從高中的時候開始區分,其受教育過程中教育越高,其在專業化的劃分上就會越細膩。從而導致學生入校之后就被束縛在一定的專業范圍內,從而自己局限一個專業領域。一些高等院校以理工為主的更加的重視和著重對專業技能的培訓,雖這些高等院校是為適應現今社會發展的需求,然也會導致一些高等院校將大學語文作為選修課程或者不開,其重視度不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就業壓力的加大也迫使學生只注重一定的專業或學科,從而忽略對人文知識的積累。而高等院校為增強就業率把專業文化知識及實踐技能放在首位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從而可以迫使大學生在面對語文教育過程中有所傾向及誤會,大學生面對語文教育也將會失去幾分興趣及積極性。而人所學的知識及才能并不能很好的保障人們的生活幸福、自由及發展空間,就業壓力的加大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脆弱,人們更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這種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造成了人文文化知識與精神的南轅北轍。人文精神也是當今大學生所必備的素質,也是人為維度的最有實質性的一種表現,從而能夠使大學生全面發展進而陶冶情操、抗壓力的增強及有一個真正的人生價值觀。第二,傳統文化的丟失崇外思想和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無判斷的接受及盲目的學習國外的各種思想、文化,從使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喪失,過度的重視經濟效益從而讓我們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把英語課程作為必修之課,而語文作為了選修,有些崇洋媚外的感覺。對于傳統文化的不斷喪失,各種非主流事物不斷擾亂及高等院校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將會導致大學生對信仰的不知所措、價值觀的曲解、社會責任意識的降低、堅持本心及不懈努力的精神淡化及人文素質不高等方面,從而造成大學生在面對事情時顯得更加的急功就利。重智能、智力輕視道德方面的培養的觀念已經產生,這種忽視人文教育的狀況只會使教育變得勢力化、工具化及俗氣化,最終教育的意義也將背道而馳。第三,教師人文知識及精神方面的淡化和缺失。市場經濟的開放、自由、公平等觀念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教育者的人文素質有所下降,其心起伏不定的狀態下,無法做到以身作則其教師的威嚴、威信及吸引力等崇高的人格魅力將會淡化也將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質。有的都是過度的注重于自己的第二職業,其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時產用聽之任之、草草了事的態度,將會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有所影響。其教師在教學大學語文的時候,通常采用的是滿堂灌的教育方法。作為一門選修課程,眾多學生安排到一個教室,教師也不能顧及到時每一個學生,造成教育質量的低下。固定單一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人文素質的缺失也將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缺失。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作用
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我們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化”,其這三個又代表著不同的層次,每一個所側重的內容知識點不同,之間相互聯系與遞增的關系,其重點和主要要素就是文化。其小學階段我們主要一些文字,為了進行交流、表達及寫作等;其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教育主要為了讓我們了解到許多文學知識,讓我們給我們的心理上塑造一個輪廓,心理特征更加的明確,各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得以提升及智力得以提升;其我們所的語言能力主要包括書面(“讀”“寫”)的表達和口頭(“聽”“說”)的表達;而大學的語文教育主要讓我們了解語言文化(語言學家對語言與文化關系思考的學科,主要是交際、思維、認知工具,文化的載體、知識情報資源的載體),能夠讓大學生步入社會對能夠在精神層面及對社會的認知情感上能夠積極向上的面對,即語言情感。語文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兩者兼具的功能。人文功能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文化素質(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和審美能力(藝術鑒賞力,亦稱審美能力。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就是以精神文明為向導的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工具性功能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即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的表達能力,其好的口才能夠彌補一些弱點或缺陷。其語言情感所對應的是人文教育,對于大學生的語文教育而言人文性最為重要。其大學語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定位存在著偏差,其在中學階段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以完成,根據大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性與所需,大學語文教育應以人文性為重,從而使大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其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遵循一切以人為本的想法,根據已有的教學條件、資源及淵博的文化知識,通過知識的傳授和滲入,來找出其中所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養從而陶冶情操,引導大學生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及道德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的健全。
三、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
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需將大學語文教育為一個核心的任務。其應當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及重視,實現統一的態度,并付出行動。大學語文教育應對于大學語文的科目的性質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及定位,大學語文與人文教育之間的聯系更要深切的了解到及捋順。而人文維度的缺失是大學語文教育進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大學是培養人才、創造知識及提升能力等,其主要的作用是育人。而大學語文也應從大學的領域來制定語文教育,而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應在于對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上,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考慮:第一,大學語文課程的重新定位。各大院校的教育者應該從根本上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其最為根本及其重要的是在于其人文教育。一些高校在通識教育(在多樣化的現代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根據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知識和價值觀)與職業技術的培訓之間進行爭議。而今社會是多樣化、復雜性及廣泛的思想活動的有機體,其作為大學應提供重要的人文教育。而增強和改善人文教育可以在大學的課程中增加倫理、歷史、心理等方面的書籍,從而使大學生有自已的觀點想法及人格的健全。第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大學語文教育的教學模式應日新月異,可采用多媒體的教學,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老師在講解古今中外的名作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串講,由此聯想到時什么內容,都可以講出來,讓學生增長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加的深思自己應該遇問題該如何面對,增強情感的投入。通過歷史、名著、倫理等古今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己與自己的交流,通過別人內心的世界與自己內心的世界進行反思轉換,提高人文教育的同時也是對語言情感的審美教育的提升。第三,重建大學語文的人維維度最為重要的是審美教育。社會是一個有機整合體,對美的審勢,也有利于提升大學創造能力、修身養性、人格的塑造、審美及情感等方面。審美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層次得以滿足,從而更好的挖掘出藏在人們身體里的潛能。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大學語文教育應作為大學生的重要課程。通過大學語文教育讓大學生體現出文字內在的魅力,體會生命的內存真諦,激發其獨立、自由、創新的意識,進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質,最終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其重建大學語文教育人文維度其對老師的要求也隨之增強。其教師應具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素質、廣泛的興趣及職業操守,讓其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從而使教師在大學語文教育中收獲成就滿足感。而人文教育不止體現在人文知識的講授上,其老師本人及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人文教育得以體現的方法之一。大學生是我國以后的未來,民族的棟梁之才。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有利于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統一;是我國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其在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學習馬列哲學、加強文化知識底蘊、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學習民族文化知識、提高師資隊伍,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哲學素質、正確的科學態度及精神、技能的提升及審美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榮辱觀念的加強,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能力、高技能及具創新意識的新型人才。
四、總結
處于全球知識信息化時代,如何處理好全球多元化的知識文化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作為民族文化的更替繼承者大學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大學語文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及中華文明的探討及傳承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關乎著我國經濟文化和平發展、民族振興的重大事業。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作為最主要基本的方面,其工具性作為輔助,從而有利于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
作者:宋衛澤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屠錦紅,徐梅.論大學語文教育的兩個基本問題[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xx,(12).
[2]李明清,丁璞.大學語文課程的現狀與出路[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xx,(12).
[3]紀小麗.論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語文建設,20xx,(32).
[4]張文達.淺談大學語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J].語文學刊,20xx,(10).
[5]徐清華,吳春林.大學語文“四進四出”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xx,(1).
大學語文論文10
摘要: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面臨的困境由來已久,“嵌入式”教學理論的提出給大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高職英語教育專業為例,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嵌入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大學語文人文性、工具性特點,把作家、作品作為組件嵌入英語教育專業教學之中,形成大學語文課程與專業交叉融合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大學語文;嵌入式;理論;實踐;英語教育
關于大學語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功能已被大眾所接受,它的審美性的特質也逐漸被認知,因此以往各高校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非中文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人文素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但事實證明過高的期望值是單單一門大學語文課程所無法承擔的,所以大學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詬病也逐漸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以至于今天這門課程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于是我們嘗試將大學語文放在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與其他不同專業相融合,或者說是把大學語文課程嵌入進各個專業,使其既保有自己的獨立性,又能和其他專業成為有機整體,以形成大學語文新時期自身的學科特點。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現狀
高職教育在大多數人眼里就是單純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職業型、技能型人才,學生只要掌握專一的一項技能,將來就可以成為從事生產第一線的藍領。所以高職教育只是重視培養專業能力,其他的知識、素養都視為與此無關。這樣一來大學語文課程變得可有可無,甚至現在已經到了邊緣化的尷尬地步。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存在諸多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一)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輕視。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樣一種指導方向勢必影響課程的設置。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科似乎成了雞肋,棄之不可,食之無味。何謂“棄之不可”?20xx年9月,教育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1〕同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開會議,建議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明確規定了語言事業改革和發展事關民族文化傳承與社會經濟進步,事關國民素養提高的民族文化大事,而高校中能承載此任務的非大學語文莫屬。因此,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必須要有,這是“棄之不可”。但整個社會目光齊聚經濟建設,都期望投入少回報快,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又使很多人覺得設置大學語文這種人文學科實在是浪費時間。以我們學校為例,先前大學語文課程是全校非語文專業都需開設的課程,而從20xx級新生入學,全校僅剩下初等教育數學專業、英語系英語教育專業以及管理系文秘專業開設大學語文。學制也只有一個學期,每周2課時。不過形同虛設,留個花架子而已。
(二)大學語文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因大學語文長時期受冷遇,專職教師也極少有可能出去接受培訓、學習,導致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許多大學語文課堂依然是高中語文的延伸,強調知識的傳授,不清楚學生的需求,課堂教學缺少學生將來面對職業生涯的無縫對接,教學內容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契合度低,所學與所用脫節,自然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肯定不是成功的課堂,導致大學語文自身的尷尬境地。大學語文教材也缺少新意,雖然市面上大約1000種大學語文教材,但同質性很強,特點不突出,針對性不強,體現不出學生的需求和渴望。
(三)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這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全國高校擴招,三本已取消,但凡學習成績稍好些都可進入本科院校就讀,考入高職的學生也就是所謂的大學漏了,可以想見文化底子之薄,學習能力也相對較弱。況且這些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就是以技能學習、職業需求為目標,本身也不會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四)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如此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學生閱讀習慣以及認知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習慣于拿著手機了解世界,鋪天蓋地的信息量已使他們應接不暇,不斷有新信息抓住他們的眼球,攪擾他們的內心,這樣一個喧囂浮躁的社會現實要想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文學作品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二、嵌入式教學理論提出的背景與內涵
近年來,高職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就是“文化課為專業服務”,但把高職大學語文只看作提高某種專業技能的手段,似乎也不太合適。學生在校所學專業并不一定就是他們終生的職業,因為他們還有升學的機會,更有轉型的可能。他們還面臨重新學習和繼續學習的可能。所以為了學生未來的終身學習,決不能忽視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洪指出:“大學語文課程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基礎地位和特殊作用,只能進一步加強,不可忽視、削弱;大學生的語文繼續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語文課程應成為各類全日制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成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2〕在這樣一個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對人才要求是多元化的,單一的技能已很難適應時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長足進步。況且知識之間是相通的,薄弱的文化知識會導致學習能力的不足,也會成為專業提升的絆腳石。只有扎實的學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學習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而大學語文課程恰恰可以起到這種支撐和輔助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是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面對高職大學語文的現狀,怎樣發揮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成為一線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于是,嵌入式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成為現實拯救大學語文的一劑良藥。所謂嵌入式教學就是以大學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為依托,提出教學一體化的構想,充分利用大學語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以及大學語文課程具備與其他各專業課相融通的可能性,把作家、作品作為組件嵌入不同專業的教學模塊中,嵌入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從設計思路、實施環節、教學效果以及總結思考等方面探討大學語文課程與各專業課相融合的有效模式,同時,進一步明確大學語文教學實質與內涵,它不是講字詞,不是分析句子、課文,而是發掘語文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精神,讓學生感知中華文明的深厚內涵,激發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那么,就要在教學設計上體現一體化的概念,即突破以往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學生專業融為一體,納入課堂教學一體設計。打破教材章節的排序,根據教學需要以及學生興趣、接受程度,將作家、作品作為組件,隨時嵌入相對應的教學環節中。這樣既保證了大學語文教學的獨立性,又能起到文學素養與專業能力并駕齊驅的功效。考慮到各學科的相關性,形成各學科的相互交融與滲透,達到大學語文教學效益最大化。從交流的方向來看,呈現出單向性,大學語文課程就是要為專業教學服務。因此“嵌入”的內涵體現在: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嵌入專業知識與技能訓練。從效果來看,又是雙向的,實現大學語文課程與專業學科的雙贏。所以就現在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來看,“嵌入式”教學模式無疑是一次大突破,它改變了大學語文從屬地位,挽救大學語文于岌岌可危之中。
三、嵌入式教學的實踐過程———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
本次研究包括大學語文課程嵌入式教學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內容,在確定研究思路與方向后便是實踐的過程。實踐對象是16級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16級外語系英語教育專業共六個班,三個任課教師每人擔任兩個班的教學工作。由于全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班級明顯減少,所以授課方式由以往的合班授課改為小班授課,這也給嵌入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英語教育專業教學應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教育,另一個是英語。那么大學語文課程嵌入式教學就要體現出兩方面的`特點:一個是師范專業的特性,另一個是英語專業的特性。依據嵌入式教學理論具體操作如下:
(一)課前一練,是針對師范院校師范生的專業訓練。這一過程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前提問環節,每次課前安排兩名同學整理復習和預習內容,可以打亂課程順序,選取自己感興趣或認為有價值的部分,課堂上代替老師向其他同學進行提問的訓練,并對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復,教師在此環節中只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通過此訓練,強化學生對自身師范性的認識,提高作為師范生的能力。第二部分是針對英語專業特點,選取提問內容所涉及的文學作品,采用英漢互譯的方式書寫在黑板上。當然由于時間有限,書寫的內容就是三兩句話,但就是每節課的這三兩句話,大大體現了學生英語專業性的特色,同時又對學生作為師范生進行了三筆字的訓練,可謂一舉兩得。第三部分是在提問環節過后,其他的同學還要對提問和翻譯的情況進行點評,這一過程可以說既是對古詩文的研究、探討,也是一次英語學習的機會。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理解及表達能力,綜合其他學生點評,給出學生在此環節的成績。這種結合專業特點的課前訓練,將大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嵌入在課前練習環節,不但能極大限度加大參與的同學數量,激發每個同學的積極性,而且消除了語文與英語兩個學科的界限,在大學語文課堂也可以學習專業,在專業學習中也可嵌入語文。
(二)制作小視頻。現在的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充分利用這種便捷有效的媒介,由學生自己制作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料。具體做法是:根據課程進度,同學們自己選擇教學內容,將中文的詩詞歌賦或文章片段翻譯成英文,由自己朗讀制作成視頻資料。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在課堂上播放,由學生本人向其他同學和老師展示。這種時間短、趣味強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這樣做的好處體現在:老師滿堂灌的詩詞文講解成為同學自己要去了解的內容,在錄制視頻之前就要對眾多作品進行選擇。這個過程既能使學生涉獵更多的文學作品,又要對作品反復斟酌,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部分,繼而要熟悉所選內容,加強理解,才能翻譯成英文。這樣的話在老師分析講解之前就已經對這篇文章內容理解很深了,而且學生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將所讀文本呈現在自己的頭腦,觸發自己的情感,達到聲情并茂,繼而達到閱讀的更高層次審美體驗。這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的欣喜發現。大學語文教材涉及作家、作品之多,學生不可能完成所有作品的閱讀與思考,通過其他同學的介紹、講解,使同學間形成一種交流,從而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與認識,共享他人成果,更大限度涉獵文學作品。學習大學語文課程的同時緊緊聯系自己的專業,學生的關注度自然提高,學生的投入感也會大大提高。因為要制作視頻,課堂上給師生進行播放,同學們準備都分外認真,有的同學精心準備服飾,化了淡妝,有的同學還配上字幕,還有的同學制作了封面,背景音樂等等,使這樣一段小小的視頻成為自己在大學期間的美好回憶。
(三)戲劇表演。這部分訓練是我們“嵌入式”教學改革的一個新嘗試,也是此次實踐的重頭戲。具體做法是:同學們自己選取篇目,自行組合,將大學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先翻譯成英文,再編排成劇本,最后由同學們分配角色進行戲劇表演。開始布置這個任務,學生普遍感覺很為難,因為學生們從未進行過此種訓練,所以感覺無從下手。經過老師引導,自己揣摩,逐漸脈絡清晰起來,做起來也有板有眼。到一個學期結束,學生嘗試改編、表演的作品包括《紅樓夢》《西游記》《荊軻刺秦王》等等。下面以《紅樓夢》為例具體說明:該組由八名同學組成,選取的內容是“林黛玉進賈府”部分。篇目選定后,同學們進行了嚴格的分工,兩名同學負責將課文改寫成劇本,兩名同學負責將劇本翻譯成英文,一名同學負責分配角色,一名同學負責排練表演,兩名同學負責制作視頻,所有八名成員全部參加演出。雖然拍攝過程只能運用手機,略顯粗糙,但同學們投入而認真的態度卻使表演很具表現力,得到師生一致好評。因為形式新穎,同學們積極性很高,不但能夠按時完成任務,而且還租借了古裝戲服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這種大部頭的文學作品在課堂上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介紹、鑒賞,而課后安排同學們去閱讀大學語文教材中的上百部文學作品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那么這樣將課堂內容進行調整,讓同學們自己去選取感興趣的篇目,改編、表演,教師再提煉、點評,效果就好多了。即使其他沒有閱讀過該作品的同學也通過觀看表演對該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學們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感覺所學的東西有意思,又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葉圣陶曾說過:“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這是對語文學科最簡潔的注解,而通過改編、表演,則是把口頭語言書面語言相連通的極好方式,還能提高專業能力水平。
四、“嵌入式”教學方法的效果及意義
(一)大學語文“嵌入式”教學的效果新生入校后即以這種方式與學生見面的大學語文,極大地加大了學生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關注度。對于新生而言,不同學科的差異,可以幫助他們在學習專業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中國語言文字,通過嵌入式教學模式,提高專業學科的思維能力,從而以局部帶動整體,點面結合。
(二)大學語文“嵌入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的意義高職大學語文的“受眾”決定了我們必須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改革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專業實際需求出發,對內容進行取舍、對方法進行選擇,體現出專業的特點。只有這樣,大學語文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4〕。大學語文要與專業結合起來,學以致用,為專業服務,就必須找準與專業教學的結合點。只有與專業課緊密結合,以專業課為中心,為專業課服務,才能保持大學語文的活力,鞏固它的基礎地位〔5〕。通過理論探索與實踐,要改變大學語文在高職教育中的尷尬現狀,目前來看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專業融合,采用嵌入式教學方法,為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動力。實踐也證明大學語文確有此功效。人的思維活動包括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安排、意境等等都要通過聯想和想象才得以在頭腦中呈現,那么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容小覷的。只有采用“嵌入式”教學模式,才能突出大學語文課程特色,只有緊跟高職教育發展步伐,才能使大學語文課程長足發展。大學語文教學嵌入專業勢必打破大學語文學科和各專業學科割裂的現狀,使大學語文和各專業相交叉,與專業共同發展,轉變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輕視,扭轉學校輕文化重專業的偏見,進而使大學語文課程得到廣泛關注,確立大學語文應有的社會地位。“嵌入式”教學方法,它既能顧及到學生可持續發展,又能有效地把大學語文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既保留大學語文的獨立性,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又能促進專業學習,提高專業技能,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也將在嵌入式教學中進一步探索,共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石國偉.大學語文教學中地方文化的開發與利用.現代語文,20xx.6.
〔2〕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國大學教育,20xx.3.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4〕李秉德.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5〕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大學語文論文11
[關鍵詞]大學語文 生命教育 審美實踐
[摘要]開展生命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學語文教學的平臺開展生命教育,在文學作品的藝術審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學會感恩、相互關愛,這對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面臨著學業、生存、就業、心理、人際關系等多重壓力,大學生網絡成癮、無視生命、自殺、他殺、傷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惡性的事件頻發,凸顯了大學生生命意識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開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學語文教學的平臺開展生命教育,轉變教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價值與情感體驗,實現對學生的生命關懷,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一、在大學語文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學生的個體生命為基礎上,通過教學,喚醒學生生命之意識,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熱愛生命、維護生命、建構生命之信仰、實現生命之和諧,全面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培養、生存能力訓練、生命價值感悟,從而促進大學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968年,美國著名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課題。生命教育已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認同,很多國家和地區早已在基礎教育階段系統開設了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我國,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十分明顯,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特別是生命教育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對生命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生命教育嚴重缺失。盡管目前很多高校將“生命教育”納入到部分課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中,但是在課程內容上比重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說教,較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東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實際內容。而具有連貫性,內容系統性、完整性的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的開設卻是鳳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是一門人的心靈的學問,語文學科與人的發展的關系最為密切。”本質上是“融美于心靈的審美教育”,“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它在人文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課程與生命教育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大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都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幾乎每一堂大學語文課都滲透著生命意識。其字里行間流淌著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滄桑歷史,映射著五千年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因此,探討大學語文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大學語文的學習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們高校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然而,以往的大學語文教學,我們卻片面強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學的為核心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培養。忽視了學生應從大學語文學習中所獲得的“文化修養”。使得語文教學缺乏人文關懷,忽視了對學生的生命關懷與情感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進行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必然趨勢,也是構建充滿生命活力課堂的重要舉措。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生命教育的學科優勢
(一)大學語文不是單純的語言工具,其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意識
“語文是一門人的心靈的學問,語文學科與人的發展的關系最為密切。”大學語文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觀,承載著對生命意識的關注與思考。不管是中國詩詞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對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贊美,還是美國作家克倫·沃生命意識是她的靈魂。還是對《生命生命》中,對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舊努力頑強拼搏以擺脫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寫,都表現表現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綻放。
(二)大學語文教學極易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內容涉及現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因為一文一書、或一個老師的課或某幾節課的影響而改變人生選擇或人生命運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讓人銘心刻骨的語言,讓人們在對生命的無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這是語文的意義,也是語文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三)對生命的關注的語文教學,才能彰顯語文教學的魅力
語文教學中只有關注了人的生命,體現人文關懷,才能彰顯語文教學魅力。漠視人的生命體驗,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語文教學,是對語文教學的極大扭曲。所以,大學語文教學,必須要以人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及實踐
(一)通過大學語文教師的言傳身教進行生命教育
在大學語文課堂上進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師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合作、學會選擇、學會創新。
文學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運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講授相關篇目的時候,可適當增加對作者生平經歷的介紹,讓學生體會這些作者在顛沛流離或貧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怎樣以堅強的意志應對磨難和挫折,以對生命執著的眷戀和對社會的強烈關注支撐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傳世之作。
(二)積極編寫蘊涵豐富生命意識的大學語文教材,挖掘大學語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資源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生命主題的教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和開發現有教材,廣泛收集和編寫蘊涵豐富生命意識的文學作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讓他們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在充滿真情與智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引導學生在欣賞經典作品、體味圣賢生命情感、走進他們生命世界的同時,引領學生多層次地認識生命之本質、探求生命之意義、建構生命之信仰、實現生命之和諧,最終實現生命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發現學習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強調“閱讀第一”的意識,不斷引導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讀的過程,就是思的過程,就是豐富人生體驗,豐富人生教養的過程。語文教師要給學生充分閱讀的空間和時間,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學生閱讀的方向,潛在的需求,鼓舞他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語文教師始終不渝的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學會帶著學生分享閱讀的體悟,形成情感的互動,讓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識,以生命激情為引領,以對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為最大的期待,讓閱讀教學真正成為自由之路的起點。
(四)通過寫作教學,進行生命教育
在大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寫作來自由地抒寫自己的生活,傾訴自己的生命情感,表達生命意志,釋放生命張力。如沒有命題要求的隨筆能給學生足夠大的自我空間,更多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寫作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要寧淺勿深,寧小勿大,寧下勿上,寧近勿遠。也就是我們要從我們能夠做的、能夠改變的、能夠嘗試的地方做起。如主題討論,不僅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積極地參與中對該主題進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結語
生命教育,就是要學生懂得生命價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大學生學習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學做人,要讓學生學會感動,讓學生學出意義,讓學生學會思想,讓學生學會快樂。
參考文獻
[1]肖川,徐濤.論語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6)
[2]楊雄.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發展[J].當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緒澤,宋軍麗.關于用儒家文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4]樊立三.生命關懷視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芻議[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
大學語文論文12
摘要:大學語文教學是漢語教育的高級階段,同時也是大學生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要想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強化,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按照教學任務和教學規律,采取開放式的教學策略,順應新課改的教學方向。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探究
大學語文是人文學科的一門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是一門面向非中文專業學生所開設的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大學語文能夠對學生的涵養氣質、精神世界等方面起到獨特的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學語文教學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如何通過語文知識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素質觀念,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教師需要對教學節奏進行掌控,結合學生的學習方向以及院校的教學特點,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進行深入探究,構建出完善的人文素質培養思路。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語文越來越被重視,使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基礎知識、基礎素質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學暴露了一些不足之處。
1.學科性質略顯模糊。盡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歷經多年,但是對大學語文性質的鑒定,還多是從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進行判斷的。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高校將大學語文定位為基礎性的公共課程,并且長期處在一個邊緣化的位置上,這與英語教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導致很多學生對語文產生了輕視的學習態度。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價值存在著一些認知偏差,對于學科的定位比較模糊。要想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學生不僅需要具有較強的文學鑒賞水平,還要從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對自身情感進行塑造。而這一點,恰恰是大學語文課堂上未能體現出的內容。
2.課程定位缺乏統一。大學語文教學的定位問題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大問題。對于那些剛剛經歷高考入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需要進行必要的鞏固和延伸,同時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也要進行必要的強化。部分學生自身的人文綜合素質不高,其人文精神有待加強,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大學語文中的課程內容來對其進行改進。
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對于大學語文內容的定位考慮,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這幾個方面:一是工具性定位,認為大學語文應該是高中語文課程的一種延續,也就是簡單的補課;二是人文性定位,認為大學語文應該要對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精神進行培訓;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洽的定位,讓學生在掌握漢語言實用技巧的同時,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由于以上教學觀念無法進行統一,導致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不高。
二、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的關系
1.大學語文教學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大學課堂開展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其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大學語文的教育定位在培養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中,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明確和不具體的學習問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對人文性的主體內容展開學習。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本著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關注語文教育的歷史環境,為學生呈現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2.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質培養的關系。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較為薄弱,且人文課程的開設數量較少,所以大學語文在人文素質的培養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人文素質主要是指由能力、知識、觀念、意志等因素綜合而成的內在品質,是一個人修養和氣質的表現。它可以促進人的思想感情和諧發展,協調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由于社會經濟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拜金心理嚴重,審美水平低下,甚至心理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我國大學語文課程主要講授的是中國語言文學,但是教師卻并未對語言文學知識展開透徹的講解。所以要想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通過欣賞作品背后的內容,揭示文本中所蘊藏的文化精神,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因素。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學活動主要是對教材、教師和學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機的協調。教材是由相關專家總結出的重要學習經驗。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內容展開教育,教師首先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將弘揚傳統文化、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依托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組織。當然,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也不能被教材束縛,教師要鉆研教材,對其中所蘊含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挖掘。例如,在對一些古典文學作品進行講授的時候,教師要選擇其中的精華,通過挖掘其現實意義,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展開教育。對于一些作家的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前人對其所做的評價,教師都可以講述給學生,不只是單單讓他們對作品進行理解。在大學課堂上對《孟子》《論語》等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儒家的傳統思想,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內容,找準一個切入點,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人文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延伸出莊子、韓非子等人的學說,幫助學生樹立相應的學習意識,引導他們從優秀的作品中汲取學識和智慧。為了在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人文體驗意識,教師還可以根據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思想,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比如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詩人的詩歌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詩詞中所蘊含的精神、節操和品格進行深入的感受;同時結合詩文之間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對詩人創作的理想和抱負進行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詩歌作品有更好的把握。又如,在學習《蜀道難》時,教師可以從樂府體詩歌的結構特色以及詩人李白的創作風格入手,引導學生對詩歌中所體現的感情進行全面了解,深化學生的人文思想感受,強化其整體的學習質量。
2.圍繞人文素質教育改善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圍繞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創新思維放到首位,強化整體的思維訓練方法,對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行開放式的引導。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突出,這樣更有利于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對教學課堂展開必要的情境創設,幫助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并鼓勵其積極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例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這篇古文后,教師不妨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感受。只要教師烘托出必要的學習氛圍,學生普遍能夠對“施仁政、反暴政、反兼并”的思想內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對于那些具有戲劇性質的文學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對文章的主體進行闡述,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現代教育講究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在大學語文課堂上要幫助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發掘,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從作品的創作背景入手,進行閱讀和理解,將創作者的主要思想、創作生平以及時代背景等內容融合進來。
比如在對李清照《聲聲慢》這首詞進行學習時,當學生在對詞中凄苦悲涼的情緒進行感受時,教師不妨將李清照在創作時的時代背景講述出來。由于金兵入侵,北宋滅亡,李清照流落江南,丈夫的過世使她孤苦無依。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對其展開更為深入的了解。學生在學習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時,也可以掌握觸類旁通的方法,對一些詩歌、散文進行欣賞閱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例如,對教材上的《煮酒論英雄》和《寶玉挨打》等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不妨播放一些相關的影視片段,幫助學生對語言內容展開視覺化的體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深化自身的理解程度。在對一些經典的詩歌、散文進行學習時,教師也可以播放一些相應的音樂內容,或者以舉辦朗誦會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升其人文素養,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總之,在大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要想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師一方面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幫助他們在課堂上對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進行全方位的理解,深化其人文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馮大建,遲寶東,劉子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在線教學的思考———兼談南開大學“大學語文”在線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xx(8).
[2]姚笛.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xx(7):100-102.
[3]彭書雄.基于人文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xx.
[4]張建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科教文匯(上半月),20xx(11).
[5]汪亞明,魏一媚.論高職旅游專業文化課教學與人文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xx(33).
[6]尹世瑋.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xx(7).
[7]孟新芝.革新內容與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談大學語文課程與改革[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xx(1).
[8]蔣業華.大學語文在素質教育中的功能性定位及其實施[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xx(2).
[9]葛娟.大學語文課程走向何處———對大學語文課程本質觀的探討[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xx(6).
[10]金銀.高等職業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現狀及原因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xx.
[11]霍然.普通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探索[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xx(5).
大學語文論文13
一、運用學習動機原理,大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讓學生被認可
獲取成就感產生成就動機,產生內在學習動力。高職類大專學生因高考的“失利”對學習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只有讓他們感到所學的知識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他們的學習動力才是強勁的。因而,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是要結合專業從實際出發。比如我國醫學類的高職院校就要充分結合醫學類單位需要用得著的內容,如醫學報告和處方的寫作,以及藥品銷售類的口語表達知識等內容。讓學生學過以后就能學以致用,掌握一門本領。二是講解生動,視野開闊。語文教師可以以醫院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進行分析講解,豐富教學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充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經過學習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大展身手,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內容要循序漸進,科學安排。在教學中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輕松感和愉悅感,從而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一種發自內在的積極力量。
(二)良好的學習氛圍
深厚的師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要有游戲的成分,有幽默,有笑聲,有爭論。”在高職類的院校,因為較多、較深入的專業課讓學生倍感枯燥,大學語文恰好能營造一種與專業課不一樣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通過演講、辯論、講故事等輕松方式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使其情緒高漲,學習興趣更濃,快樂學習效率更高。同時,除了課堂以外要主動同學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這樣能讓師生間獲得一種溝通,有助于課堂上的零障礙交流。
(三)積極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喜歡某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從而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學生和尊重,從而讓學生“愛屋及烏”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更能使他們的品質得到鑄造。
二、運用有效強化原理,挖掘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內在動力
強化是一種事物增強另一事物的過程,適度的強化能讓學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確、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奮斗的方向”。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往往是盲目的,但我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學習卻要求學生有較高而具體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所以教學目標要適合學生的能力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獎懲分明
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兩種有效強化方式。對在課堂上積極表現的同學要能適時的給予肯定;對在演講、寫作等方面有特長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舞臺。不能忽視在大學語文學生過程中的“吃力者”,語文老師要結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給予引導,幫助成長。當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給予肯定,要獎罰相結合,但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讓強化在大學語文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三)重視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班級中大學語文學習較好的榜樣作用;同時,可以引用已經在工作崗位的已經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應。通過樹立典型,激發學生學習。其次適當引入競爭,增強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成敗歸因理論,正確認識自我,產生積極效能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相對應的評價和認定,使學生能準確定位自己,并根據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業水平作出正確認識。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心理學的教學反饋原理為基礎,以課堂作為舞臺,對學生作出正確評價。首先學會更多地肯定。大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評價,以肯定為主。其次是適時的運用批評,并予以糾正。這樣才能起到強化作用。三是教會學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問題的強化。
四、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創造性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須的心理品質,也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求異思維。高職大專畢業生,馬上面臨著走入社會,這就要求他們具備更強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去適應社會。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在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提高創造力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首先,讓學生試著走上講臺,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改變過去老師“一言堂”、“一站到底”的情景,讓學生有更多展示個性的舞臺,根據自己的經驗及認知能力,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既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強化了心理素質,更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其次,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實踐。
大學語文論文14
對提高網絡教育質量,首先必須建立一支一流的專任大學教師隊伍;其次要積極物色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思想活躍、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語文教師加入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第三,教學團隊年齡和學術結構要合理,能夠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開展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事實上,只有促進教師群體的成長,提升教師的工作成就感與課程建設能力,才能建好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另外,精品課程建設團隊中專業教學設計人員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大學語文的學科專家不一定就是教學設計的專家,如果沒有高水平專業教學設計人員的參與指導,沒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滲透在課程設計中,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就難以實現科學性、人文性與藝術性的高度融合,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精品課程。小而實用的資源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資源建設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工作,包括課程教材包、教學資源庫、教學網站等,為課程創造數字化、網絡化的教學軟環境。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將每一個素材做成精品素材,每一個課件做成精品課件,通過寬松的教學環境、先進的教學功能、靈活的教學方法,扎實提升精品課程的內涵。大學語文教學資源應符合學科要求,依據網絡教育學生的特點,注重簡而生動、小而實用的視聽課件的制作,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拓展教學容量和空間。如設計“大聲朗誦”欄目,著重于對學生古詩文朗讀的引導,以期讓學生在生動形象、抑揚頓挫的語言氛圍中怡情養性、培養興趣,并讓學生在品味語言、駕馭語言中提升語言素養;開設“人文講壇”,制作精品PPT,引導學生欣賞經典作品;設置“人生驛站”,讓學生在忙碌之余,品味古典音樂之美與世界建筑之美,在精神得到放松的同時汲取人文素養;端一碗“心靈雞湯”,讓學生在養生與養心中享受智慧生活的快樂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其豐富強勁的表現力為提高精品課程資源提供了條件,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形象、鮮活。在自主開發精品教學資源時,要拓寬思路,放眼世界,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資源,改善精品課程的資源結構,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逐漸形成更新及時、內容豐富、運行機制良好的精品教學資源庫。
個性化教學模式設計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精品課程是指體現現代性、科學性、先進性,有嚴正風范和鮮明特色,并有示范和輻射作用的優秀課程。所謂“精”,就是指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內容、精湛的教學藝術、現代的教學技術和顯著的教學績效;所謂“品”,就是指有特色、有輻射和示范效應,它是品牌課程的重要生成要素。[2]檢驗一門課程是否精品,是否一流,其關鍵是“特色”二字,個性缺乏是精品課程建設的致命傷。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學很注重教學特色的培養和提煉,有特色才有亮點,這些特色使他們的某些學科處于世界的最前沿,產生了廣泛影響。因此,要根據大學語文學科特點,建立特色鮮明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而不是趨同,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式的獨特設計上。優質導學,互動強化。面對學習基礎薄弱的網絡學生,簡明扼要的過程導學顯得尤為重要。學期初的課程導學,包括課程介紹、學習方法引導、學習途徑推薦等,還要介紹參考書籍和網上資料查閱方法,著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特別是學術期刊網,盡量減少查閱紙質文章帶來的不便,以便較快地獲得所需的學習資源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學習效率,開闊學習眼界,提升文化素養。學期中要進行自學進度與學習效果檢查,及時糾偏學習困難者,確保每位學生能順利完成學習;學期末通過指導復習和網上訓練,減輕學生應試心理負擔,輕松應對考試。整個學習過程,教師要精心組織引導網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強化學習印象,形成有限時間、無限學習的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新局面。自主學習,學以致用。毋庸諱言,精品課程建設最終的成果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生為社會所能創造的價值上。大學語文精品課程作為網絡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兼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任。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因此在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中要積極創設研究性學習情景,為學生提供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實施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模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與共享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顯著特征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極大地加快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進程,實現了課程資源的交互共享,這不僅有利于精品課程優質資源的展示,而且為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互動性與共享性是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顯著特征。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強調建設者與使用者、同行教師、專家之間的互動建設,這對于保障精品課程的質量有重要意義。網絡的開放解禁了課程的使用權限,擴展了課程資源的輻射范圍,實現了成果的共享。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中,要求課程大綱、電子教案、課件、習題與參考文獻等全部上網,最大限度地達成共享目標。必須強調的是,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放,不應該只是一次性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成果的展示,而是一門課程資源持續建設不斷創新的流動式和更新式的開放。實際上,開放背后遠非“共享”的價值定位,更是課程建設者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促進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應處理好“電網”與“人網”的關系,在構建大學語文精品課程數字化樂園中,必須厘清網絡教育觀,守持正確的網絡教育理念,切不可把目光僅僅滯留于電腦及其網絡的亮點上,思維凝固在網絡技術操作的層面上。在強調網絡技術精進的同時,更要關注人的價值提升,精品課程絕不等同于傳統教育的'網絡搬遷。不管教育方式如何變化,教育手段如何變遷,人才培養質量始終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學評價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科學依據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應當由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對網絡平臺建設、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如學生和其他的網絡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大學語精品課程網站進行自我測試,這樣可以拓寬教學評價渠道,為大學語文的教和學提供科學依據。此外,還應提供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教師通過該系統可以及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同時通過對學習者的作業布置和批改情況以及答疑情況,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關注程度。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應側重過程評價,如個人自主學習讀與寫的進度、參與小組學習的積極性、完成平時作業及網上發帖子互動的數量與質量等,這是符合大學語文課程特點的較為客觀的評價方式。但大學語文課程也可以對一些客觀題做題庫建設,設置一定比例的機試評價。題庫建設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支持。采用試題隨機選題,為大學語文教學測試的公平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并且隨著試題庫的逐步完善和進一步擴充,大學語文課程測試的公平性會大大加強。
加強后續維護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必由之路精品課程要發揮示范性的作用,意指精品課程要保證課程內容及時快捷地展現在網站上并及時得到更新和維護,實現資源共享。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所謂的“精品”應是持續并且不斷自我超越的精品,而不是一時性的評選精品。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精品課程的資源內容、教學方法、課程教材等都應當不斷更新與改革。由此可見,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不應是一次性建設,而是需要與面向對象的互動中逐步發展和完善。大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要時刻關注各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整、課程內容的整合,及時調整與其他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與有機結合。因此,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和資金渠道,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后期建設。如資源的更新、互動平臺的完善提升、教學設計的改進、教學評價的效度檢測等。“不改革無以求發展,非精品無以謀地位”,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事關語文老師的地位以及課程的未來命運。我們有理由相信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必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精品課程建設理論,促進教師教學理念與學生學習觀念的更新,培養學生會學樂學,讓學生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構建學習型組織奠定基礎。而在學習型的社會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不斷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這應該就是網絡教育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應有之義。
大學語文論文15
【摘要】在生態系統下,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需要遵從生態系統設定的規則,而大學語文教育是在生態系統下,不斷認知、不斷深化的運動過程,其不僅僅具備了生態系統中的整體性結構,同時也充分的發揮了自身生態結構的獨特性。通過對生態學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育的弊端進行分析,提出相對應的改進措施,以此更好地推動大學語文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學;大學語文;優化
引言
現階段,人們對于大學語文教育的認知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在大學語文教育課程設置中,尚未真正的將內部的生態系統結構進行剖析,這必然會影響到大學語文教育的實施。因此,在對生態學和教育生態學相關理論研究的分析下,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大學語文的生態系統結構,對當前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此探索出科學化的改革路徑,從而有效的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朝著的生態化教學的方向發展。
一、生態學與大學語文教育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階段,高等院校將大學語文教育統稱之為“大學語文”,但是也有部分高等院校將其稱之為《現代漢語文化》等。大學語文教育并非是單一的特指大學語文課程,而是實現非中文專業的學生與中文專業的學生之間的相互轉化,并針對性的開設包含《大學語文》為核心的一系列的課程。同時大學語文是針對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與中文專業的學生不管是在知識結構還是教學的實踐性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總的來說,大學語文教育應被看作是一系列的課程,其中包含了文學審美課程、文字知識課程以及歷史普及課程等等。
(二)生態學。從本質上來說,生態學指的就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廣西的系統化的科學,其中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等使生態學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其中生態系統所代表的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系,生態平衡值得是在特定的時間內,以謀求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的平衡狀態。
二、生態學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錯位。在生態學背景下,各分子之間都是平等的,就像師生之間的關系一樣,也應該是保持平等、和諧的。生態學下的大學語文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保證師生關系的平等化,然而現階段,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師生關系出現錯位,形成了一種教師講授課程,學生被動參與的講座式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的模式下,教師掌控著教學的頻率,占據主導位置,而學生卻是呈現出一種服從狀態。同時,站在學生的生態位來看,學生尚未意識到自身作為教育的主體,而學生作為生態教育中的關鍵因子,應該是主動參與教學的。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結構不科學。現階段,在生態學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結構存在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對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課程的設置方面,在很多大學生中,將大學語文設置為選修課程,反而將英語設置為必需課程,美名其曰與國際接軌。而且在大學語文課程的課時安排上,根據教育部門的統計,82%的大學普遍將大學語文教學的課時安排為32個課時。
(三)大學語文教育日益功利化。在高等院校的規模不斷擴大的環境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個物質化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將自身對物質的.追求放在首位,功利成為了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例如,當前在生態學背景下,教學將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教師所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實現生態化教學,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而是將崗位晉升和經濟價值放在首位。教師自身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出現偏失,導致整個高等院校教學的功利主義風氣盛行。在生態化教學方面,更是過于隨意的更改教學的內容,甚至在對教材的選擇方面,并沒有充分的重視生態學與大學語文教育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就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化教學日趨功利化。
三、生態學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化
(一)優化大學語文教育師生關系。基于生態學背景,大學語文教育就應該逐步優化師生之間的關系,生態學視角下的教育應該是信息互動和相互傳遞的過程,學生不應該單向的接收,而是要實現師生之間雙向互動,以此更好的推動語文教育系統的良性循環。
(二)創新大學語文教育課程設置。從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系統中來看,語文教育系統應該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大學語文教育不單單是實現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銜接,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動大學生畢業之后的進行繼續教育的基礎。在生態學下,應該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優化,要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系統,保證語文教育的基礎地位。例如適當的增加大學語文教育的課時量,要與其他學科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協調、相互依托的狀態,并且還要保證語文教育的每學期的基本課時保持在72課時以上。此外,還要設置相應的課外實踐課程,使大學語文教育不單單拘泥于課內理論,而是逐步向課外活動拓展。
(三)強化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當前,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生態系統的作用就是有效的實現語文教學的系統化和科學化,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是極為重要的。對此,在生態學下,大學語文教育就應該不斷的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通過閱讀文學書籍,定期參加到文學研討會中,與同行業之間的人才進行交流溝通。或者是借助互聯網,擴寬獲取知識的渠道,制定出科學的學習目標,掌握大學語文教育的新趨勢。同時,在信息化時代下,生態學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大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的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對生態化系統教育的認知,實現教學資源、教學結構以及教學模式的系統化。
參考文獻:
[1]邵子華.基于生態學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J].教學研究,20xx(05):15-18.
[2]朱華麗.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生態化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xx(10):22-24.
[3]顧丹.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語文生態課堂[J].赤子(上中旬),20xx(06):05-09.
【大學語文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語文論文11-14
大學語文的課程功能12-12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02-06
大學語文學期總結02-15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05-12
《大學語文》教育的尷尬與思考12-08
大學語文期末總結(精選10篇)06-08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03-19
創新《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設想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