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此時無聲勝有聲
[作者] 康定,上海嘉定區(qū)馬陸中學
[內(nèi)容]
——淺談“靜思默想”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語文教改的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日益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綜觀當今的不少語文課,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踴躍,氣氛熱烈。在這樣的氛圍中,時見學生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從而真正收到“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之效。這一喜人現(xiàn)象有力地證明語文教改勢在必行。
然而,由于“矯枉過正”,導致了部分執(zhí)教者和評課者片面追求“發(fā)言踴躍”“氣氛熱烈”等過頭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哪怕是“讀”,也多為“朗讀”而不愿(有的是不敢)運用默讀的方式,因為一旦課堂上出現(xiàn)必要、適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被貶為“出現(xiàn)冷場”。其實,教學過程中適度的“沉默”正和“討論”乃至“爭辯”等環(huán)節(jié)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在恰當?shù)臅r機,適度掌握運用,在語文課堂教學全過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不容置疑的。
擇要而言,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進行“靜思默想”,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作用:
一、以“靜思默想”來促使學生強化思維,加深理解。
從認知、思維的規(guī)律來說,思維的強化,理解的加深,都是同所受刺激大小成正比的,故只有讓學生擁有必要的思維時間和機會,才能保證使學生“悟得”。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在談到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時就很有見地地說:“在獨處的寧靜的情況下,壁上的斑痕也能引起我的注意。一經(jīng)凝視,斑痕幻化為生動的新奇的形象,它是平時構(gòu)想不出的……”(注:轉(zhuǎn)引自《審美心理的奧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55頁。) 類似的體驗,恐怕不少人都曾有過。試想,如果不是假以時間,不是憑借“獨處時的寧靜”的“靜思默想”,能得到如此的審美體驗嗎?
閱讀是以理解為中心的活動,學生無論理解哪一類型的文章,都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心理過程。由起初的直覺印象到繼而進行的深入理解,需要憑借聯(lián)想與比較、分析與概括、了解與體味等思維方式。所以,理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是人腦的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因此,我們不可能要求思維的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或閱讀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難都能迅速準確地作出判斷,完成復雜的思維過程,進而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更何況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維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不顧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進程,而只同少數(shù)“尖子”交流,那么,即使課堂上沒有出現(xiàn)“冷場”,對絕大部分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智力的開發(fā)而言,其收效也是值得懷疑的。假如我們的課堂教學果真如此的話,就不是以學生為主體,也不是啟發(fā)式,而只是片面追求“熱鬧”,流于形式了。這樣的“熱鬧”也只是一種假象,且不可能持久。從這個角度來說,給學生一點靜思默想的時間的確十分必要。著名特級教師、“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積極倡導者徐振維老師在執(zhí)教口頭作文訓練課《給我一片綠》時,講課伊始,所要求學生的,就是將板書的作文題“先在心里”“默念一遍”,且在“稍停”之后, 再“小聲”“大聲” 各念一遍。(注:陳鐘梁:《綠葉的真情與魅力》,載《上海教學研究》,
[1] [2] [3]
【此時無聲勝有聲】相關(guān)文章:
此時無聲勝有聲11-30
此時無聲勝有聲04-27
(經(jīng)典)此時無聲勝有聲作文01-19
此時無聲勝有聲作文03-14
此時無聲勝有聲作文(精選)09-03
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文08-17
此時無聲勝有聲作文04-18
(必備)此時無聲勝有聲作文07-25
此時無聲勝有聲優(yōu)秀11-30
(精華)此時無聲勝有聲作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