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文建設在大眾消費文化中突圍
——訪劉士林教授
劉士林,1966年生于河北曲陽。文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美學、中國詩學、當代文化研究。原創性理論成果有非主流美學、中國詩性文化與新道德主義。代表著作有《中國詩性文化》(1999,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闡釋與批判——當代文化消費中的異化與危機》(1999,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先驗批判——20世紀中國學術批評導論》(2001),《澄明美學——非主流之觀察》(2002),《新道德主義》(2002),《苦難美學——關于精神生命的本體論闡釋》(2004)等。主編有《文化中國·邊緣話題》、《江南話語》、《詩性智慧叢書》、《中國人文敘事》等叢書。
大眾消費文化是在全面敗壞我們的文化胃口
問:對當代大眾文化,當代學者持有不同的態度,您似乎持的是悲觀態度,不知這個判斷是否正確?當代文化市場的問題的確很多,這一點也是人們一直在關注與批評的,您如何看待當代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現狀,您認為導致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我的意思是,要把中國物質生產方式的市場化與中國精神生產的市場化區別開。前者市場化有著充足理由,這是無須置疑的。而至于精神生產則應另當別論,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證明經濟活動的規律在精神生產領域中的合法性。而更多的例子則是中國文化傳統在市場化過程中的扭曲、污染,以及它在當代精神世界中所帶來的各種災難性后果。對一個出身于中國文化背景的人文學者來說,如果對此麻木不仁,乃至于“與眾同樂”,那當然是十分困難的。這也是我批評當代文化比較多、而且很嚴厲的原因。比如我批評電視文化的“形象異化”、批評《新周刊》“城市魅力排行榜”是“話語陰謀”等。
在當代文化生產與消費中,革命的話語權無疑是西方大眾消費文化敘事。有人很喜歡宣揚大眾消費文化對各種壓抑人性的傳統力量的解構作用,我不這樣看。我把大眾消費文化稱為“兩M”文化,即“麥當娜”與“麥當勞”,前者在突出性欲的同時剝奪了人類兩性之間的豐富關系,而后者則是用單一的“垃圾食品”取代了異常豐富的傳統飲食文化,它們分別從“食”與“色”兩方面破壞了人自身的再生產。如果說理論上的討論過于繁瑣,也可以把這個話題轉換為:廣大消費者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滿足?記得周作人當年寫過一篇《北京的茶食》,他說:“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終未曾吃到好點心。”盡管當代文化消費品在表面上豐富得過剩,但它決不等于說文化消費者已經吃到了“好點心”,乃至真正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要。我對當代文化消費品也有一個比喻,就是“大棚菜”與“飼料豬”。盡管很廉價、很豐富,“想吃就吃”,但它們與人們記憶中真正的藝術享受毫無共同之處,更不用說還有大量的“注水豬肉”與“垃圾豬”之類的東西。而至于原因,我想主要有二:一是受西方大眾消費文化生產模式的影響,它的根本問題是以商品原則取代了藝術自身的生產規律。二是由于中國當代精神生產群體的素質,它的主流是“在市場中變壞了的小農”,他們只知道坑蒙拐騙地賺錢,對西方大眾消費文化不僅沒有任何批判能力,而且十分樂意與忠誠地充當二級批發商。結果就是文化的異化,對于消費主體來說,就是主體消費得越多,他用來從事消費的文化機能就越殘缺不全。他在文化消費中不是肯定自身,而是否定自身,是全面地敗壞著他的胃口,以及嚴重磨損著他從事精神創造與藝術享受的主體機能。這才是我們要批判它的根源。
玩文化是一種致命的危險游戲
問:大眾消費文化的檔次不高乃至品味低俗,這是眾所周知的。一般人的態度是,大眾消費文化本身只是娛樂與休閑,目的無非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排遣一下內心的壓抑與焦慮,因而不會產生什么大不了的后果。此外,我還注意到學術界的一種看法,就是不必對這種現狀過于擔憂,它的意思是說,這些問題都是暫時的,并且會隨著大眾消費文化本身的不斷發展而得到解決,您覺得這種
[1] [2] [3]
【人文建設在大眾消費文化中突圍】相關文章:
大眾文化中的人文精神04-26
消費文化-韓國W飯店中的消費文化05-02
大眾文化與大眾的文化、文化的大眾化04-27
大眾文化與大學人文精神04-27
大眾文化語境中的異化04-27
消費文化語境下人文精神的解構與建構04-27
城市文化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04-27
道德文化建設在超市管理中的地位05-02
淺析中西語境中的大眾文化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