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1) 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 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 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4) 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臺”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臺。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 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8) 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后就毀滅掉自己。
(9) 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