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自立意識取向的高校生涯輔導理念探討的論文
摘要:生涯輔導規劃是個體主動完成自己人生規劃的過程。而目前我國高校生涯輔導的內容方式仍然以借鑒國外研究為主,存在著學生被動接受學校以“教”為主的輔導,缺乏主人翁的意識等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校生涯輔導現狀的分析,認為以大學生自立意識為培養內容,方可將教育這種外部力量轉化為大學生強大的內部心理動力系統,并在此觀點之上對高校生涯輔導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建議。
關鍵詞:高校生涯輔導 自立意識 心理動力論
著名管理專家諾斯威爾對職業生涯規劃界定為: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制約因素為實現一生的職業理想目標而確定行動的方向、時間和方案,并進行相關努力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講,生涯輔導的著眼點應該強調個人發展的“自主性”和“個體性”。大學四年是青少年“第二次斷乳”完成的關鍵時期,要想在此期間真正從心理上脫離原生家庭,獨自承擔人生的責任,首當其沖的是轉化原有的依賴思想,建立自立意識。因此本文認為,高校生涯輔導與其讓學生被動的接納各種輔導方式,還不如以激發學生心理動力為要義,以培養大學生自立意識為取向,實現培養可持續性發展人才的目標。
一、當前高校生涯輔導的現狀
我國現有的生涯輔導的內容和方式,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課堂式“被動”生涯輔導。近年來,大學生生涯規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高校建立起自己的發展指導中心,積極探索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輔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還停留在開設生涯輔導課堂以及課后學生自己找老師咨詢輔導等形式,如何結合當代大學的特點激發責任意識、鍛煉和提高擇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等方面未形成有效的培養體系。長江大學文理學院2008年起開設了《大學生發展指導》課程,但學期末的課程效果調查中,不少同學表示,上課時激情十足,但課程一結束又開始茫然。
2、生涯輔導中的“職業匹配觀念”難以本土化。“職業匹配觀念”源于西方的職業匹配理論,強調個體個性與職業的匹配性。我國部分高校的生涯輔導部門在學生入校后,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測試,這種做法不僅忽視了個體的全面發展,而且也讓學生忽視了職業規劃的發展性。不少學生一味相信測試結果,當測試結果和實際所學的專業或自身興趣不符時,容易產生失望或放棄的心理。
3、急功近利型就業指導。有些高校只給畢業班學生舉辦講座或者在學生臨近畢業時才開設相關關職業教育或就業指導的課程,授課時間明顯滯后,缺乏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種急功近利型的指導方式集中實現在將要畢業的高校學生身上,使得職業生涯規劃形同虛設,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已有的高校生涯輔導的現狀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生涯輔導仍以“教”為主,學生沒有真正地進入主人翁的角色規劃自己的人生。因此,高校生涯輔導應明確學生在其生涯發展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心理動力,培養其自立意識。
二、心理動力論及自立意識
1.心理動力論的內涵
人行為的動力是什么?這是心理學理論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凱利將不同的動機理論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推的理論,強調了個體內驅力的作用;另一類是拉的理論,強調了外界力量的作用。
本文認為個體行為的動力不管來自外部還是內部,最終要化為內部力量,行為才能夠持久。阿爾波特的“動機機能自主”理論就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認為,說一個人尋求某種目標是由于獎勵、強化或由于潛意識的力量、童年經驗的指引非常可笑的。如一個學生努力學習,最初可能是迫于父母的壓力或誘于獎勵,但一段時間后他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全身心地投入于知識的海洋中,此時他的動機完全受興趣、目標、價值觀的指引。他指出,由機能自主控制的行為才是人類行為的特征。
2、自立意識的內涵
將自立或自立意識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當推黃希庭。黃希庭(2001)首次從心理學的角度將自立定義為個體從自己過去依賴的事物那里獨立出來,自己行動、自己做主、自己判斷、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起責任的過程。
研究認為自立意識的形成往往是在人們遇到一些挫折時才會想起的(黃希庭,李媛,2001);人們在克服挫折的過程中自立意識慢慢鞏固與發展(林方,1987)。
三、培養大學生自立意識的方法之探索
由于自立意識的形成與挫折體驗高相關。因此,高校生涯輔導教育應該考慮設置讓學生能夠了解社會和職場的挫折場景,采取多種方式,多方面的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1、專業課程“挫折”教育
專業課程教育應讓學生明白其自身專業素養和市場要求的專業素養的差距,創設問題場景讓學生體驗到挫折感并將挫折感化為動力,實現專業教育職業化的目標。
皮亞杰認為,當個體已有的認知結構不能解釋遇到的新問題時,就要適當調整已有認知,發展出新的認知結構去適應新問題。而打破原有認知的問題就稱為“不平衡”場景。作為教師應充分了解某一專業課程的市場發展方向,靈活創設“不平衡”場景,讓學生在處理這種不協調時,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和能力。
2、經濟挫折體驗教育
在大學期間讓學生體驗一下生存的辛苦和對學生進行經濟挫折體驗教育,對于其潛能的挖掘和弱點的審視也有很大的幫助。如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展讓大學生進行生存體驗的活動。浙江大學生懷揣50元在滬生存15天,通過這種極限挑戰,來了解社會,了解職場。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經濟社會的挑戰。如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每年都組織營銷大賽。比賽期間學生以團隊的方式在外招商,之后在學校固定的地點擺攤出售,也得到了較好的收效。
3、職場挫折體驗教育
在大學期間接觸職場,對于其選擇專業細分方向、職業目標具體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高校生涯輔導應輔助學校以各種方式讓學生接觸職場。(1)讓學生對專業相關的職場信息保持持續關注。一些單位的人才需求信息都會詳細的崗位說明。讓學生從大一的時候就對一些單位的人才需求信息進行關注,學生就會對自己需要在學校掌握什么專業技能有更清晰的認識。(2)實習基地規范化和實習內容模塊化。學校應實行實習基地規范化和實習內容模塊化。
總的來說,高校生涯輔導的目標除了要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更長遠的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具有充分的潛力,規劃的意識和眼光,實現可持續性職業發展的道路,因此應積極探索促發大學生內在力量,實現自我的長遠規劃。
參考文獻:
[1]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2] 李文虎.西方人格理論的“動力觀”剖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1,(11)。
[3] 黃希庭,李媛.大學生自立意識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1 ,24(4)。
[4] 李媛.大學生自立意識的初步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大學生自立意識取向的高校生涯輔導理念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
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探討04-29
高校新生輔導員的管理方法探討05-01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探討04-29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內涵與路徑的探討05-02
大學生自我意識能力培養探討04-27
論文化認同的機制與取向04-27
對我市服務業的發展取向的初步探討04-28
高校軟件管理的探討04-29
高校節能節水探討04-29
高校行政秘書的角色意識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