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糧食生產區域優化布局的探討論文
摘 要 糧食生產區域優化布局要以質量和效益、經濟平衡、結構優化為目標;要堅持因地制宜、生態系統平衡、市場調節與宏觀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和經營的產業化;完善市場體系,提高糧食商業化水平;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糧食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
關鍵詞 糧食生產 區域布局 探討
1 糧食生產區域優化布局的目標與原則
1.1 目標
質量和效益目標 糧食生產區域布局要以質量和效益為目標。要在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種植業的作物、品種,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要積極發展糧食相關產品的生產,努力提高產業水平;全面提高糧食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糧食產品加工業,發展糧食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提高糧食生產綜合經濟效益;注重糧食產品品牌,實施名牌戰略。
經濟平衡目標 通過合理布局,既實現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實現農、林、牧、副、漁的協調增長。均衡發展并不是平均發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并根據需要和可能,來具體研究各生產部門和各地區間的結合、聯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糧食生產,從而逐漸形成各區域間糧食生產的合理分工。使糧食生產與工業、交通、科技平衡發展。
結構優化目標 目前我國糧食產品結構還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表現為"四多、四少",即大路產品多,低檔產品多,普通產品多,原料型產品多;優質產品少,高檔產品少,專用產品少,深加工產品少。品質差,質量低,是目前中國糧食產品生產和供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糧食區域布局中要根據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糧食產品,促進我國糧食生產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
1.2 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 糧食生產要根據自然條件、地理環境進行布局,就是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糧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光、熱、水、土、氣等條件。這些自然條件是進行布局時必須加以認真考慮的。我國領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不同地理環境具有光、熱、水、土、氣等資源的區域差異,而不同的糧油作物,對自然資源的需要又不一樣。為了更好地發展糧油生產,必須認真研究各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充分發揮自然的有利條件,盡量減輕和避免自然條件的不利影響,從而使糧食的生產布局更加合理,達到持續穩產高產的目的。
生態系統平衡的原則 貫徹這一原則要考慮各地區的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特別是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要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國家生態安全。要重點扶持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節水農業、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把特色農業和畜牧業做大做強。
市場調節與宏觀管理相結合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管理是保證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這是由市場機制的缺陷與糧食產品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其一,糧食是一個弱質產業,其具有高風險、易波動、市場競爭力弱的特點;其二,糧食是一個具有戰略地位的產業,糧食產品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三,市場經濟調節糧食生產具有局限性,市場機制的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具有滯后性,而糧食生產周期長,市場調節容易引起經濟波動,需要政府進行事前調節,即通過一定的計劃管理,對長期發展作出引導,才能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2 糧食生產區域優化布局的影響因素
2.1 資源因素
土地資源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糧油作物的生長發育及質量,影響土地的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而各種糧油作物對土壤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如水稻以"三沙七泥"的土壤機械組成最適,而且有耐酸性;玉米要求土壤性質,酸堿度適中,并要求有充足的水肥;花生宜于種植在偏沙性土壤中,即使是土質瘠薄也可正常生長;高梁和向日葵幾乎可以種植在各種各樣的土壤上,甚至包括鹽堿土。因各種糧油作物對土壤的要求難以一概而論,應視其不同作物對土壤的具體要求來選擇適宜地區布局。
水資源 地表水的分布與糧油生產布局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水網密布,水量豐富,容易引灌耕地的地區,通常種植有較多的糧油作物,并能旱澇保收,如我國的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反,水網稀少,水量不足,不易引灌農田的地區,耕地往往少而易旱,不利于作物的種植,因而栽培的糧油作物一般較少且多為旱糧作物,生產的穩定性差,單產低,因此,糧油產品難以自給,如我國西北的絕大部分地區。我國地表水以降水補給,因此具有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和地區分布不平衡的特點。地表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配直接影響糧油作物的產量和分布。我國降水量在地區分布規律上是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河川水資源是南方多、北方少,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狀況不協調。
2.2 市場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和其他零售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展,既為不同類型市場經營主體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有效地調動各種不同類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不斷推動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和創新,促進了農產品流通逐步市場化;又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得到發揮,引導廣大農民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跨區域甚至面向全國的大生產,形成了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農產品商品基地。促進了農產品區域布局的優化。但是占農產品總價值量的比重很大的糧食產品的流通卻仍處于計劃控制之下,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在糧食生產中無法得以發揮,而糧食產品在農產品價格體系形成、農民收入結構、市場交易總量中又都占有基礎地位,使得糧食流通的計劃控制既影響了整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又使糧食區域布局的優化缺乏市場基礎。
2.3 技術因素
糧油生產是社會經濟、自然、技術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統一體。要發展糧油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科學技術對促進糧油生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世紀初一些發達國家糧油增長量的20%靠科學技術的力量,目前已占到80%左右。但我國目前農業科技與生產相脫節,技術進步慢。農業科技的總體水平存在著"四多四少":即常規技術多,重大關鍵技術和高新技術少;產量技術多,品質技術少;生產技術多,加工技術少;知識形態技術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少。農業技術進步涉及科研、推廣、生產應用三個環節,科技推廣是中心環節。科技推廣乏力是農業技術進步緩慢的主要原因。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不活,推廣手段落后,基層科技推廣隊伍素質不高,推廣的后續服務不到位,尤其是技術推廣與產品銷售服務脫節,即只管推廣技術而不管銷售產品,這種做法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3 糧食生產區域優化布局的措施
3.1 按糧食主產區域實行專業化生產
按不同的糧食主產區特點實行各種明確分工的專業化生產。在各個地區只生產一種或幾種國內、外市場所需的比較效益高的農產品,使糧食生產布局建立在地區間精細分工的基礎之上,這一原則的前提是把一定的糧食生產品種固定在一定的地區,這些分工是根據各地的土地特性、氣候條件、人口基礎、生產水平和流通市場等多方面的綜合條件,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加以安排。它使糧食各品種的技術革新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推動糧食作物品質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提升糧食產業的綜合效益。
3.2 積極推進糧食經營的產業化
隨著糧食生產區域化的形成和專業化的生產,分工不斷加深,使不同區域之間的糧食經營聯系更加緊密,這種聯系是否有效取決于糧食經營的產業化程度。糧食經營產業化是指實行農、工、商或貿、工、農一體化。使糧食生產者由單純生產糧食初級產品向糧食產品深度加工綜合利用轉變,由單純務農向農、工、商綜合經營轉變。通過產業化經營形式,糧食的產前、產中、產后融為一體,把糧食的種植與糧食的加工和銷售聯系起來,使糧食產業與現代工業、商業、金融、運輸等產業緊密結合及合作,構建一種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經濟實體。
3.3 完善市場體系,提高糧食的商品化水平
糧食生產區域化的實施要以社會市場體系和糧食商品化生產的發展為基礎。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交通和運輸能力的不斷提高為實現糧食區域化生產鋪平了前進的道路。推行商品化的糧食生產政策,生產的糧食產品具有很強的商品性,糧食產品就可以在全國市場范圍內合理流通,甚至可以通過進出口調劑糧食產品的余缺。還可以在優化糧食區域布局的同時騰出一部分土地種植其它經濟作物,同時大力發展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這些會進一步加強糧食的商品化生產。隨著糧食商品化生產的發展和糧食產品種類及其數量的擴大,糧食生產的商品化速度越來越高,為糧食的區域化生產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3.4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降低糧食生產的成本和消耗,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者的生產效益是糧食區域布局優化的一個顯著特征。隨著糧食區域布局的逐步優化,使糧食生產各品種都相對地集中到生產條件最優越的地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地的土壤、水源、交通、能源和勞力等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益;糧食生產區域化的形成還可以促進糧食生產者與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不斷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提高糧食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使生產效益明顯提高。另一方面,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減少糧食區域化專業生產的風險,保證各地的糧食生產都能達到高產、穩產、優質、低消耗的目的。
3.5 合理分工,提高糧食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
糧食生產的區域布局要統籌兼顧、合理分工,有利于糧食生產實現地區專業化和經營產業化。糧食生產的專業化使糧食生產者的經營內容單純,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產方式,許多生產者集中精力生產某種拳頭產品,根據自己的專長和當地的條件確定最適宜的產品結構,并與其它的糧食生產者互通信息,使各自的產品分工趨于合理化。另外隨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導致許多糧食生產者從事兼職或其它非農業性工作,而糧食專業化生產使生產的季節性更有規律可循,有利于在非糧食生產季節安排富余勞力發展其它的工副業生產,使這些勞力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糧食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
【糧食生產區域優化布局的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保持產業布局動態運行中的優化探討04-27
關于優化勞務派遣管理的探討的論文04-27
優化區域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的方法探討05-03
物流作業分析與優化探討04-29
對我國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探討04-26
優化方案的論文01-10
民航機場布局方法探討05-02
濟南泉水來源區域探討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