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的策劃與開發論文
摘 要 如今,博物館以豐富的展品資源為依托,逐漸發展成為學校之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習空間。通過對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的案例分析,總結出場館環境中學習活動的設計框架,并依據該框架進行學習活動的迭代設計,驗證此項活動的有效性及其在知識、態度、技能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
關鍵詞
0 引言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萍拣^分館)結合常設展區,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希望能讓參與者在活動中模擬科學家的身份,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觀察、記錄和分析身邊現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進而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本文選取“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具體闡述場館環境中教育活動的設計與開發,并深入分析此項活動的學習效果。
1 “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概述
“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參考上海市小學自然課程標準中的培養目標:通過觀察和交流,認識恐龍這類史前生物;了解恐龍的形態習性、生活年代和生存環境;激發研究史前生物的興趣;培養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逐步改進的方式,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和策劃人三方反復溝通,歷經兩輪迭代修改,挖掘提煉知識點,優化精細活動流程,最終完成了此項活動的設計方案。
如表1所示,“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分為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三個部分。針對中小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依據生物進化論以及現生動物特征,并借助化石識別、模型實驗、資料分析等古生物學的研究方法,推斷恐龍的皮膚顏色和紋理,探究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
為配合活動實施,還特別設計了相應的學習單。如圖1所示,學習單從“我”的視角呈現問題,涵蓋記憶性問題、收斂性問題、發散性問題以及批判性問題四種題型。通過這些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小心論證,抽絲剝繭、追根溯源,思考恐龍膚色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
2 “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評估
為驗證“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設計方案的適切性和可行性,筆者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后反饋的形式,對活動的參與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調查。
。1)在活動過程中,拍攝全程錄像,以收集視頻數據,便于后期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包括行為和話語)進行質性分析。
。2)在活動結束后,開展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了解學生對活動的意見與建議。
2.1 課堂觀察
非正式環境下的科學學習,包括日常環境中的學習、經過設計的場景中的學習以及基于項目的學習。博物館圍繞某一主題的展品展項,配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發揮其教育功能,是經過設計的場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報告《非正式環境下的科學學習:人、場所與活動》(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People, Place and Pursuits)建議,應從發展科學興趣、理解科學知識、從事科學推理、參與科學實踐、反思科學本質和認同科學事業六個方面對非正式科學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活動設計進行評價。這六個方面猶如組成一根麻繩的六股分支,相互纏繞在一起,構成分析科學學習的工具系統。它們既是非正式環境下科學學習目標設計需要考慮的內容,也是評估科學學習活動的學習效果所參照的指標。
本文采取這一研究工具,從興趣、知識、能力、態度、行為和情感等維度,嘗試對“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進行調查,評估其是否達到了設計方案所預期的認知目標。
。1)發展科學興趣
興趣和動機是場館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到激動、興奮以及萌發學習的動機都意味著科學學習正在產生。興趣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起著巨大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盡可能地維持學習并加深記憶。激發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呈現新奇的事物、建立新舊經驗的聯系等。
從視頻錄像來看,學生們對“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非常感興趣,參與度也相當高。這在很多環節中都得以體現,比如“觀看影片”環節巧妙地引出了活動的主角——恐龍,調動了活動的現場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表2所示,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先前經驗與電影的故事情節相結合,部分學生甚至事先已經對恐龍有了初步認識,能準確辨別恐龍的類型,這些都有利于接下來的環節開展。
(2)理解科學知識
理解科學知識是指學習者被動接受作為事實的確定知識。科學知識的習得與科學活動密切相關,是貫穿在整個活動中的,而不是零散的學習片段,F場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都是獲得新知識的手段?茖W知識的獲得不僅體現在參與者的認知改變中,其言語行為以及學習單的完成情況都可以反映出他們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伊始,學生們尚未進入學習狀態,言語表述跟平時說話一樣,措辭相當隨意。隨著活動的深入,在科學教師的提醒下,學生們不再說“恐龍渾身長滿了雞皮疙瘩”,知道了這些“雞皮疙瘩”叫做“皮膚的紋理”。他們意識到了科學的嚴謹性、客觀性,逐漸熟悉并學會使用專業術語,比如把“吃草的動物”稱為食草動物,把“吃肉的動物”稱為食肉動物,把“什幺都吃的動物”稱為雜食動物。
。3)從事科學推理
對兒童而言,科學推理是一種將先前經驗進行遷移的能力,兒童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新的現象作出解釋,或者說新的現象促進兒童對原有的經驗進行重構。兒童從眾多相關的事物中識別出所需要的內容,必須先在腦中搜索已有經驗來幫助尋找,描述某種事物則能反映兒童原有的經驗,而解釋某種事物不僅是對事物表面現象的描述,更要整合先前經驗推斷現象形成的原因。
如表3所示,從視頻錄像來看,在“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中,學生們沒有憑空猜想,而是根據客觀事實,尋找各種直接或間接的證據,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事實上,這個推理的過程必須有據可循并且邏輯縝密,因為一旦稍有疏忽,其他人就會找到反駁的機會。
【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膚色的猜想活動的策劃與開發論文】相關文章:
上海自然博物館有感04-28
恐龍博物館作文04-01
南雄恐龍博物館04-29
恐龍博物館作文12-01
上海博物館04-29
恐龍博物館作文【通用】12-27
參觀恐龍博物館作文09-04
游恐龍博物館作文08-08
「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參觀05-01
上海博物館作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