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港口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繁榮發展,也使沿海地區的港口城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出現了“港口經濟”這一新興經濟模式。港口城市憑借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港口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地區經濟的日益增長。東北地區港口經濟發展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丹東港作為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利用港口經濟輻射城市經濟發展,帶動東北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對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港口;港口經濟;丹東
隨著海上運輸的發展和全球經貿活動的繁榮,港口已經不再是漁民的聚集地或貨物的裝卸地,而是對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樞紐。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港口為其城市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便捷通道,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港口經濟”這一新興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并推動港口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當前學術界對港口經濟的概念和內涵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一般認為港口經濟是在以港口為中心的一定區域范圍內,由港口相關產業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外向型經濟。港口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往往決定港口城市經濟的性質和走向。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直接促進港口城市經濟發展,港口能夠發揮物流經濟的支持作用。港口產業作為港口經濟的主要載體,影響著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帶動區域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
一、丹東市港口經濟發展概況
(一)港口快速發展丹東港位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是我國最北端的國際貿易商港,是連接東北亞地區最便捷的物流大通道,也是我國東北東部地區最近的出海口。目前,丹東港有大東港區、浪頭港區和海洋紅港區三個港區,現有生產性泊位50余個,總岸線長8206米,擁有30萬噸級專業化散貨泊位、5萬噸級專業化糧食泊位、專業化集裝箱泊位和一流的煤炭、鋼材倉儲設施及火車裝卸系統。港口擁有120萬噸全球最大的糧食倉儲能力,貨物倉儲面積達50平方公里,擁有各類裝卸機械1363臺,港作船舶17艘,陸上最大起重能力300噸,海上最大起重能力600噸。2015年,丹東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5億噸,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丹東港是繼大連港和營口港之后的遼寧省第三個億噸大港。2015年丹東港憑借183萬TEU的優秀成績榮登中國大陸20大集裝箱港口第19名。
(二)構建立體交通網絡近幾年,丹東港不斷發展和完善,現已形成了完備的陸、海、空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港區鐵路連接東北東部鐵路、沈丹、京哈等干線,高速公路不斷延伸,交通運輸體系愈加完善,搭建起縱貫東北東部的大通道。丹東港輻射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四省區廣闊腹地,糧食、煤炭、礦石、鋼材、木材等大宗貨物可以最短運距通關出海。丹東-沈陽和丹東-大連高鐵的開通提高了丹東到達沈陽、大連、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的速度,可以實現無縫對接。丹東港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形成的陸海聯運物流航線,成為東北東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三)臨港產業初具規模從2003年國家啟動東北振興戰略以來,丹東憑借區位優勢、港口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港航經濟,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189.85億元躍升至2015年的984.9億元;財政收入由2002年的11.67億元增至2015年的134.9億元。丹東依托港口優勢加快發展臨港產業,臨港產業和城市相互促進。“十二五”期間,丹東沿海區域累計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475個,投資總額2685.3億元。目前,丹東沿海區域形成了儀器儀表(手表)、珠寶、不銹鋼、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具有特色的產業功能園區,以及現代有機農業產業集群、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現代木材加工產業集群四大臨港產業集群。特別是儀器儀表產業是丹東的傳統產業,產業基礎雄厚,技術水平先進,人才資源豐富,生產體系完備。一批儀器儀表骨干企業,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燃氣表、熱量表、X射線無損儀器、分析儀器、現位素儀表等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對外貿易不斷增長丹東是國家級邊境合作區、全國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既具備發展對外貿易的地理優勢,又擁有國家鼓勵邊境地區開放的政策優勢。“十二五”期間,丹東地區實現進出口總額205.28億美元,逐漸形成以邊境口岸為依托、邊境貿易為主體的特色經濟形式。全市外貿進出口經營者備案登記的企業超過300家,進出口商品包括18個大類、近千個品種,出口國家和地區超過100個。從貿易方式看,以一般貿易出口和邊境小額貿易出口為主,來料加工貿易出口、進料加工貿易出口、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出口增長顯著。
二、港口經濟對城市經濟的輻射作用
(一)港口經濟發展為城市帶來巨額效益港口及其相關產業發展是城市GDP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港口每完成一萬噸的吞吐量,可以為港口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貢獻80萬元,為港口城市提供10個就業崗位。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連續多年位列遼寧納稅百強企業,是丹東市納稅大戶。2015年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繳納各項稅收收入6.03億元,同比增長69.4%,增收2.47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近三年來實現稅收40多億元,為社會提供5萬多個就業崗位。丹東的臨港產業比較發達,據統計,五年時間里,臨港產業實際利用外資29.39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85億美元,占全市比重50%以上。憑借區位優勢和港口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港航經濟,繼而拉動本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二)港口的運輸功能帶動了國際和國內貿易的發展港口作為城市對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樞紐,其實際運營能力的提高,能夠促進對外經貿活動的繁榮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丹東港貨物吞吐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百萬噸到2013年突破億萬噸,促進了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十二五”期間,丹東進出口總額達到205.28億美元,丹東的稻米、食用菌、草莓、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出口到36個國家,服裝、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及面料、化工產品等大宗商品出口穩定發展,出口商品種類累計達200多類,分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港口經濟促進了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港口經濟發展能夠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運作效率,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2009年丹東港抓住了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機遇,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建設規模不斷,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丹東港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也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產業結構從第一產業占主導向第二產業占主導,進而再向第三產業占主導轉變。重點發展的裝備制造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等產業功能園區及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丹東市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十二五”期間丹東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13.7:49.6:36.7調整為2015年15.9:40.9:43.2,有明顯改善。
(四)港口為城市的發展吸引外資和技術港口作為城市的優勢,有助于招商引資,為港口城市爭取更多發展的機會。港口憑借便利的交通成為區域對外開放的門戶,往往能夠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建立起完善的基礎設施,享有稅收減免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大量本國以及外國公司、企業前來投資,帶來了區域發展所需的新技術。“十二五”期間,丹東港口建設總投資350億元,沿海區域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總額231.28億元,累計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475個,投資總額2685.3億元,成為“十二五”期間拉動丹東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十二五”期間,丹東實際利用外資約43億美元,外商投資領域擴展到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服務業、農林牧漁等幾十個行業,外資項目中生產型、高技術型、出口創匯型項目逐漸增多。外資源源不斷的注入,不僅促進了城市的經濟增長,而且提高了城市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丹東市港口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港口建設起步晚,競爭壓力巨大港口經濟的本質是以點帶面,利用港口的先天優勢及其后天的建設輻射區域經濟,所以港口自身的條件和發展程度是影響港口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歷史上,丹東港曾經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但由于受到戰爭及各方面條件限制,丹東港起步晚,基礎建設與持續發展沒有得到重視,失去諸多發展機遇。2005年丹東港改制后,經過10年的規劃建設,年貨物吞吐量突破一億噸,完成了從小港到億噸大港的歷史性跨越,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與遼寧省其他港口相比,尤其是大連港和營口港,還有很大差距。無論是在港口的生產性泊位、裝卸設備、倉儲情況等硬件建設方面,還是在配套服務、信息化水平、管理人才、創新能力等軟環境建設方面都沒有明顯優勢。丹東港貨物吞吐量主要分布在大東港區,以煤炭、金屬礦石、鋼鐵、礦建材料、糧食、集裝箱等大宗散貨為主,進口量大于出口量,外貿比重較小。遼寧省各大港口的發展重點都集中在糧食、礦石、煤炭、鋼材、散雜貨等貨源方面,丹東港不僅要面臨遼寧省內部港口競爭,還要面臨吉林省琿春港的競爭。隨著港口吞吐能力增加,港口軟環境建設方面的欠缺愈發明顯,缺乏研究港航經濟、涉外經濟技術和管理人才,查驗設備的精準度、查驗隊伍的數量和經驗能力不足,缺乏綜合保稅區等優惠政策扶持,直接影響到港口經濟和外向經濟的發展。
(二)港口與臨港產業的協同度不高,港口主導產業不突出港口與城市互動協調發展,首先要使產業園區與港口之間融合,依托港口自身優勢和貨源結構發展臨港產業。丹東各大產業園區中的臨港產業與港口內部自主發展的臨港產業之間的協同度不高,無法實現高效的產業鏈銜接。產業園區中重點發展的臨港產業沒有依托丹東港裝卸運輸的貨源結構進行延伸發展。雖然丹東港貨源結構已具備多元化貨源結構,為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條件,但是港口與臨港產業的協同發展的效果不佳,投入品與產出品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不緊密。現有主要產業園區中只有現代農業、木材加工業等臨港產業能有效利用港口自身的裝卸貨源,多數重點發展的臨港產業未能與港口的貨源結構形成互補及配套,處于層次較低的輕型化階段,加工工業占據較大份額,無法達到上下產業鏈的銜接。此外,丹東目前港口主導產業尚不明顯,港口產業集群中缺少能帶動產業發展和小企業群形成的龍頭優勢企業。大規模企業和知名品牌欠缺,整體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較低,產業離散度較大。其結果是難以吸引眾多腹地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鏈條,帶動港口周邊區域關聯產業的發展,港口很難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
(三)配套產業發展不充分,創新能力不足港口經濟的發展需要各個產業相互聯系,協調互動。港口產業鏈條較長,需要各個環節的協作,才能降低產業之間的協作成本,提高產業運作效率,保障產業的發展。臨港產業的產業鏈條較短,分工與分化程度較低,特別是具有科技與創新的深加工、精加工產業鏈環節發展嚴重不足。丹東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為港口經濟活動提供高附加值的臨港服務業如現代化物流配送、金融保險、電子信息,貿易資訊、旅游娛樂等行業發展滯后。現有的軟件、管理咨詢等智慧化產業不能有效支撐港口與臨港產業的協同發展,缺乏創新與智慧化發展所需的人才、科技創新等要素,導致港口與臨港產業創新不足,制約了港口與臨港產業企業在商業模式、管理與技術上的創新與發展。
(四)城市經濟發展滯后,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港口的發展能夠帶動港口城市的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港口城市的支持。港口城市的發展能夠為港口提供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更好地促進港口經濟的繁榮。近年來,丹東市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經濟總量不大,而且增速放慢。從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水平來看,丹東市的外貿依存度和吸引外商投資水平逐年下降,說明新常態下丹東市的對外開放程度明顯下降。當前,受東北亞局勢及東北三省經濟下滑的雙重影響,區域開放度不高,經濟增長困難,短期內難以實現復蘇增長。
四、發展港口經濟拉動丹東經濟振興的策略建議
(一)加快港口自身建設,提高港口綜合能力港口的實際運作能力是港口經濟的資源優勢,是促進港口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首先,丹東港應以建設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為目標,加快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際空港和其他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形成連接東北東部主要交通樞紐的運輸體系。在重要的物流節點上建立和完善專業物流園區,形成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務體系。其次,大力提升港口功能,使丹東港成為區域性的航運樞紐港和集裝箱深水港。進一步突出港口的泊位深水化、集裝箱化、船舶大型化和航線干線化、多元化的功能,全力打造大港的規模,提升港口的綜合實力,使港口能夠停靠第五代、第六代集裝箱船舶,把丹東港建設成國際深水中轉港。加大重點碼頭,特別是礦石、木材、油品、糧食、煤炭等大型碼頭的建設,進一步增強接卸大型、超大型船舶的能力,最大限度吸引國內外貨源向丹東港聚集。科學、合理地搞好港口各個港區的分工和協作,突出各港區的特色和重點發展方向。第三,提升丹東港綜合服務能力。港口企業要在提高港口基礎設施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多元化服務能力,提高通關效率和服務水平,優化口岸服務環境,實現丹東港的品牌營銷,提升丹東港的綜合競爭能力。
(二)引進現代技術,完善物流服務港口物流運作及創新能力與港口經濟發展有重要的關聯作用,是港口經濟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首先,丹東港應以提高港口物流便捷性、降低物流成本為目標,加強各項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科學進行物流資源的布局規劃和協調整合,形成大物流、大口岸、大交通的物流體系,凸顯區域性物流中心及經濟交通樞紐地位。其次,丹東港可以從政府政策、港口環境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物流企業入駐,特別是引進國際大型物流企業和跨國運輸集團落戶丹東港,帶動港口物流產業的發展。第三,建設和完善物流信息公共網絡服務平臺,實現港口管理智能化和物流信息的實時交互。提高物流服務質量,跟上港口經濟發展的時代需要,提高港口物流的服務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強化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港口經濟的發展強大引擎。
(三)因地制宜布局臨港產業,加強與城市聯動發展。臨港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能夠推動港口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是港口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臨港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的主要產業,在帶動港口經濟的發展同時,必須注重利用港口區域的資源稟賦,與腹地產業布局相協調,科學合理地選擇臨港產業,才能有效地利用好港口與經濟腹地寶貴的經濟資源。臨港產業的選擇主要集中在三類,一是以海洋原料為產品的產業,主要是利用靠近海港的地理位置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如水產品養殖和貿易加工產業。二是利用海洋運輸資源的產業,主要是通過海運降低,如港口業和造船業。三是利用海水、風能和潮汐等海洋資源的產業,如電廠和重化工業等。首先,提高港口城市的工業發展與臨港產業的協調度,使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形成較好的產業分工體系,依托產品、技術、資本等為紐帶結成產業鏈條。從丹東港自身條件看,鴨綠江濕地是世界三大復合型濕地之一,自然資源優勢突出,淺海和灘涂資源廣闊,近海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為海洋捕撈業,海洋養殖業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條件。海洋漁業的發展可以帶動食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當前丹東市應該引導水產養殖業產業鏈延伸和培植,創建本地海鮮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水產品檔次,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其次,在現有的產業基地基礎上,加速產業升級,從低端的臨港加工業、臨港制造業等向高端制造、技術聯系、信息互動等產業項目轉移,實現臨港工業與城市產業更深層次的融合。第三,發揮港口的自然優勢,著力發展服務業。利用完善的陸路交通體系和發達的航運支撐,發展臨港服務業,積極拓寬航運服務業的發展領域,向區域航運中心發展轉型,使臨港服務成為港口經濟的主導產業。積極利用海洋、海島、海鮮、海鳥、甲午海戰遺址等資源優勢,舉辦旅游節、海鮮節、觀鳥節等品牌活動,發展綠色生態旅游,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綜合形象和吸引力。
(四)擴大港口經濟腹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腹地的經濟規模、產業發展水平等是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地緣優勢,依靠東北東部地區的市場和資源,逐步擴大丹東港的經濟腹地,加強對外經濟合作是提高丹東港口經濟的重要途徑。首先,通過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優秀的國際資本及技術,提高區域經濟的對外開放度。充分利用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契機,完善丹東港“遼海歐”運輸通道,加速“遼蒙歐”東線鐵路建設,加快與沿線地區及國家合作,促進對蒙、對俄的貨物貿易和投資合作,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借助東北亞博覽會等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平臺和資源,拓展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引進優質項目,創新合作模式,提升丹東地區的加工出口能力。其次,加強對內聯系,充分利用國家新一輪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決策部署,不斷深化與東北東部區域的合作,推進在遼、吉、黑及內蒙東部地區的陸港建設,拓展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提升丹東市的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使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港口經濟腹地成為丹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盧平,富源.對“十三五”期間丹東沿海區域產業園區如何打造新增長極的探討與研究[J].遼寧經濟,2015(12)
[2]張璠,宋偉楠.“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丹東港發展SWOT分析[J].知識經濟,2016(8)
[3]孫澤華.遼寧邊境城市經濟發展模式選擇[J].經濟師,2016(8)
[4]富源,邱寶春.發揮優勢加速開放[N].丹東日報,2015.12.10
[5]唐莉.世界經濟舞臺唱響丹東好聲音[N].丹東日報,2015.12.29
[6]余陽.港口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研究[D].廣西大學,2013(5)
[7]王彥兵.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演進共生模式的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5)
【港口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港口經濟與上海港口經濟發展04-30
經濟刺激計劃的輻射作用04-28
外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04-26
經濟發展對電磁輻射背景值的影響04-26
經濟發展對電磁輻射背景值的影響04-30
環保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05-02
加快港口物流建設推進區域經濟發展04-26
港口經濟的興起與港口競爭04-28
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08-06
制度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