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特性及其開發路徑的論文
[摘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擁有豐富的可資利用的傳統美育資源,其傳統美育資源具有豐富性、生活性、不可再生性和滲透性等特性。開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傳統美育資源有以下幾種路徑:發揮父母的表率作用、美化家庭生活環境、注意發掘日常生活資源和重視利用傳統節日資源是家庭開發利用路徑;利用學校校園環境和教室內環境資源、各科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活動資源是學校開發利用的路徑;利用社區周邊環境資源、社區各種美育設施和機構資源及社區獨特的節日資源是社會開發利用的路徑。
[關鍵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傳統美育資源;開發利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更有豐富的可資利用的傳統美育資源,其地域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猶如一顆顆明珠積淀著民族藝術傳統,極具審美價值和功能。挖掘和有效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既是湘西教育發展的主體需求,更是美育學科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湘西民族地區傳統美育資源的特性
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可以分為傳統物質文化美育資源(自然名勝古跡等)和傳統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民間音樂、舞蹈、工藝、戲曲、故事、諺語、服飾、建筑、節日等)兩部分。傳統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可分為藝術美育資源和社會美育資源。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具有與其他教育資源不同的特性。
(一)豐富性
湘西傳統美育資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湘西境內有奇特多變的自然美育資源,如馳名中外的張家界、古丈棲鳳湖、猛洞河、龍山天門洞等;有彰顯民族文化藝術特色的藝術美育資源,如湘西民族舞蹈類有苗族鼓舞、接龍舞、土家族擺手舞、銅鈴舞等,民族音樂類有苗族巫腔、高腔、土家族梯坡頭腔等,民間文學類有土族、苗族的神話、故事等,民間工藝類有鳳凰縣的扎染等;還有土家族舍巴日(擺手活動),原始舞戲茅古斯,苗族的椎牛、椎豬等主要表現社會規范意義要求的社會美育資源。這些美育資源蘊含著重要的美育價值。例如,湘西儺戲中老司公(或“梯瑪”“鬧沙”)是溝通人與神靈的使者。人通過老司公傳達自己對神的意愿。人們敬奉那些“正神”“善神”,祈求他們佑護自己,畏懼那些兇神惡鬼,通過老司公驅鬼逐疫,在敬畏中求和諧。湘西儺戲倡導和祈求的是和諧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生活性
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大多來源于生活。湘西民間文學中的傳說和故事就與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苗家戴銀項圈的由來》《舍巴日的來歷》等湘西傳說反映了苗家和土家先民對其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重大節日由來的解釋和說明。湘西苗族鼓舞動作囊括生產勞動、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表現勞動生產的動作有挖土紡線、犁田耙田、耕地種地、插秧挑谷、曬谷送糧等,表現生活日常動作有梳頭洗臉、刷牙漱口、挑花、洗菜淘米、燒菜煮飯、清潔掃除、洗衣等。土家擺手舞,更是勞動生活中的藝術的結晶。擺手舞中的漁獵舞“打豬”“釣魚”和“巖鷹展翅”等舞蹈帶有濃厚的原始生活色彩;農事舞中的“照太陽”“種包谷”等舞蹈動作反映土家人進入農業社會后的勞動生活狀況,展現土家人在農業社會里為生存而進行的各種生產勞動;生活舞中的打蚊子、抖狗蚤、梳頭發、水牛打架等舞蹈動作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表現土家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
(三)不可再生性
湘西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傳統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風格在當今社會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湘西的非物質文化大多是通過口耳相傳、口手相授傳承下來的。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湘西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正在損毀、消失,面臨失傳的重大危機。如湘西儺戲發展處境艱難,毛古斯舞知音難覓,民間剪紙隨著剪紙老藝人的逝世而失傳。“羊馬節”是苗族傳統節日,是苗族的新年,其舉行日期為農歷四月二十六。在當前苗寨中,除了老人記得過“羊馬節”,年輕一代基本上不知道了。一些苗族兒童不知苗族歷史、不穿苗族服飾、不會唱苗歌,懂得苗族醫術、苗族絕活絕技的兒童越來越少。顯然,湘西傳統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開發利用湘西傳統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的工作刻不容緩。
(四)滲透性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具有滲透勝,它常常在無形無意之中給學生啟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志趣愛好和人格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湘西民族民間藝術美強烈的感染性和非物質文化藝術的不可再生性,“孕育”或“催生”出兒童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藝術的職業意愿和職業興趣,決定他們未來的職業理想及職業選擇。鳳凰縣民族第二中學15名學生進入鳳凰縣山江苗族博物館做講解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又如,土家族擺手舞中“梯瑪”的唱詞表達了對祖先的緬懷、鬼神的敬畏、豐收平安的向往。擺手舞場面凝重莊嚴、巫師威嚴神圣、祭祀隊伍虔誠浩大,這種訓導環境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對部族民眾的教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民族民間藝術活動是一個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滲透本民族歷史教育的大課堂。
二、湘西傳統美育資源開發利用的路徑
(一)家庭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
家庭是對兒童影響最為持久、廣泛,而且是一種無意識、自發的美育活動場所。家庭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有以下幾種。第一,充分利用家庭環境資源。環境具有“無意識”地熏陶感染、不知不覺地移情教化的特點。利用家庭環境資源,一要發揮父母的表率作用,家長的民族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在家族生活中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審美情趣,其民族藝術素養能使兒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二要美化家庭生活環境,讓環境育人,比如家庭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腳樓,制作民族民間藝術特色的家具,陳設蘊含著民族審美意識的織錦、蠟染、扎染、刺繡裝飾品,這些物品能體現出健康獨特的民族審美趣味,對于兒童審美人格、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的培養具有定向作用。第二,注意發掘日常生活資源。日常生活是進行美育的場所,它能隨意而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看見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隨時都可以進行審美教育。湘西人在山坡勞動時就有唱山歌的習慣,當山那邊響起山歌,山這邊不久也會響起山歌,此起彼伏,綿綿不絕,環繞在各個山頭。山歌質樸清新、保持地方特色,兒童能夠在這種音樂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山歌的內容,感受其節奏、曲調,豐富其民族審美經歷。第三,重視利用傳統節日資源。傳統節日是頗能代表民族傳統底蘊的—種文化資源,它通過悠久歷史的傳承,富含民族特色,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民族代表性。湘西有各種傳統節日,兒童在家與長輩一起過傳統節日時,可以聽長輩講故事、神話和傳說等。例如,苗家過“客家年” (春節),
就很有講究,祭祖、“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守年”等,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三十夜的火”指三十夜吃完年飯就會把這一年中收獲最大的木疙瘩(土話叫“疙斗”)放在火坑中燒,一般都可以不間斷地燃燒整夜直到大年初一,如果燃燒到十五,那是最好,取吉祥之意,預兆來年莊稼順利;“十五的燈”,全寨通亮,取“完送祖之意”;“守年”的時候,全家人圍在火坑旁,老人嘮叨一年的收成,回憶過去豐收和欠收的年月,講那些上刀山的先人或祖上的事跡,也會給兒童講神話故事或教兒童唱民歌。通過這樣的方式,兒童可以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自己的“根”,以此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民族審美興趣、積累民族審美體驗、陶冶民族審美情操。
(二)學校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
學校是形成兒童高尚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重要場所,是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之一。學校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充分利用學校環境資源
學校環境是兒童學習和成材的基礎。高雅的校園環境展示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面貌,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審美情操的培養都有重要的作用。學校環境資源主要包括校園環境資源和教室內環境資源。第一,校園環境資源的利用。在湘西民族地區,民族學校可以把具有民族特點的建筑搬進校園。比如,學校可以用苗家老寨和土家吊腳樓取代現代建筑成為校園建筑;用鑿花、扎漆、剪紙等民族民間工藝品裝飾校園;在圖書館典藏各少數民族的文字、文獻;用民族的圖騰為校園標識或校服的圖案;等等。第二,教室內環境資源的利用。學校可以用能夠體現民族風格的事物來裝飾教室:教室的墻壁用土家族的白虎圖騰、苗族的白帝像等;桌椅用土家八仙桌和八仙椅,使兒童在民族審美感受中引發民族情感,形成審美觀念,發展審美能力。
2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環節,是開發利用傳統美育資源的主要途徑。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從學科課堂教學人手。
藝術類課堂深受學生喜愛,是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主要課堂。音樂、舞蹈課中我們可以教兒童唱山歌和勞動號子,演奏嗩吶,進行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擺手舞等的教學。美術課我們既可以安排兒童去馳名中外的張家界、美麗的鳳凰沱江沿岸和極具民族風情的苗家老寨寫生,也可以讓兒童欣賞織錦、蠟染、扎染、刺繡等的圖案的構圖、設色。手工課我們可以讓兒童進行民族風情的剪紙、蠟染和扎染,用當地的樹枝、藤條等編制花環、煙斗和背簍,繡民族鞋墊和錢包,制作民族服飾等,以此使兒童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風情,感受民族藝術的無窮魅力,在民族傳統美育的熏陶下,凈化心靈、陶冶性情。
語文課中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是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又一重要課堂。語文課上,教師可以讓兒童收集整理反映湘西人民勤勞、善良、勇敢,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故事,內容為生產勞動歌、儀式歌、生活歌、歷史人物傳說歌和兒歌等的歌謠,反映湘西風土人隋的散文及小說。教師先介紹其思想情感、寫作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讓兒童了解歌謠、散文和小說文字中所包含的審美因素,通過散文、歌謠、小說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展示的審美對象蘊含的意境,使兒童受到審美感染,提高兒童的民族審美能力和精神境界。
歷史、地理和體育課堂也是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重要途徑。歷史、地理課除了介紹歷史和地理的基礎知識外,教師還可以挖掘湘西的歷史人物所蘊含的審美因素,通過具體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描述,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兒童學習打飛棒、土家(或苗家)拳、跳鼓等民族體育項目,感受這些體育項目洋溢著的體育的競技美、動作美和服飾美,體會其蘊含的民俗審美情趣。
3 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資源
課外活動資源的充分利用是學校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之一。學校可以根據本地特色和兒童的興趣,組建一些社團或小組,如民族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和美術社團等,到當地文化局或文化站查閱、收集民間藝術方面的圖片、照片、實物資料,聘請民間藝人、民族藝術傳承人等來社團指導,舉辦各種講座,以拓寬兒童的視野,培養兒童民族民間藝術方面的才藝。學校可以收集各種制作民間藝術品或器具的原料,讓兒童自己動手制作民間手工作品,培養其創造能力。學校還可通過舉辦全校性的土家族擺手舞或苗族鼓舞的比賽活動,引導兒童了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總之,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課外活動可以調動兒童的積極性,陶冶兒童情操,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民族藝術才能,提高兒童的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三)社會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
筆者認為,社會能夠借助各種美育設施和機構以及環境的美化等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社會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如下。
1 充分利用社區周邊環境資源
不同社區周邊環境是不同的,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區周邊環境資源。一是利用社區周邊的以自然景色為主的美育資源,如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于一體、馳名中外的張家界,峰巒雄偉神奇的溶洞景點黃龍洞等。利用這些資源進行美育,既可以培養兒童熱愛家鄉的情懷,也可以增長兒童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二是利用周邊的人文景觀美育資源。經過祖祖輩輩的積累,湘西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人文景觀,而且同一類事物在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吊腳樓在湘西是一種常見的建筑,多注重龍脈,依山就勢而建,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但是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不同民族的吊腳樓各有特色。置身吊腳樓旁,兒童通過觀察或別人的講述,了解吊腳樓的來歷、樓和山互襯的布置手法、欄桿上的雕花和“彎子格”,學習對稱、深淺的雕刻手法等,可以感受建筑物的藝術美,培養欣賞美的能力。三是利用社區各種美育設施和機構資源。由政府和社會建立起來的一些專門的美育設施和機構是社會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途徑。社區可以通過利用當地的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學館、民族生態園等來豐富兒童的審美知識,提高兒童的民族審美水平,喚起兒童對民族美育資源的保護意識。
2 充分利用社區獨特的節目資源
湘西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如苗族的百獅會、趕秋節等,土家族有合巴日、三月三等。在節日中,大家走訪親戚,營造團圓、吉祥、喜慶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下,把具有民族特點和美的事物、經驗與親朋好友分享,兒童在其中學習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意識,接受民族審美教育。拿苗族的趕秋節來說,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以娛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時,苗族人穿著節日盛裝,在傳統的秋坡上結伴成群,進行打秋千、吹笙、吹嗩吶、舞獅子、打花鼓、打猴兒鼓、上刀梯、歌舞等娛樂活動。活動結束時,由眾人選出兩位聲望高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預祝豐收和幸福。兒童在節日活動中能夠欣賞民族歌舞、民族服飾和民族傳統體育游戲的各種藝術之美,這對培養和發展他們美的觀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及民族責任感都至關重要。
【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特性及其開發路徑的論文】相關文章:
鋰的用途及其資源開發04-27
農業資源的地質背景及其開發利用05-02
青海本教文化資源及其開發探析04-29
中國冰川旅游資源及其開發04-27
惠州人文旅游資源及其開發04-30
試論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04-30
世界鈦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05-02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4-28
溫州地區紅花石蒜野生資源分布及其特性觀察05-02
福建省珍貴樹種觀賞特性及其開發利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