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堅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下大力氣解決好“三農問題”
今年,黨中央、國務院以1號文件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體現了我們黨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也反映了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我們于五月份對全區“三農”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基本現狀
新區成立以來,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經濟總量有了較快提升。11個鎮街2003年實現GDP47.11億元,同比增長21.53%,占全區GDP的71.9%;實現財政收入6.29億元,同比增長46.55%,占全區財政收入的32.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93億元,同比增長99.65%,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75.1%。
(二)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目前,全區已形成了14萬畝以上苗木產業帶、萬畝蔬菜種植區、萬畝以上無公害鮮食玉米標準化示范區、200萬只以上家禽養殖基地、萬畝特種水產養殖示范區、千畝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園、千畝有機茶園示范區、千頭奶牛養殖區、十里農莊經濟帶等為主要內容的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催生了1054個苗木種植業主(面積30畝以上為標準)和各類種植、養殖的農村莊園經濟582個!熬G色浦口”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農產品質量建設強力推進,截止去年底,我區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到21個、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21個、綠色食品1個,有機食品3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新突破,去年已有11家龍頭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18億元,同比增長31.95%,其中有2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過2億元以上。培育農村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及專業協會71個,發展農民經紀人1758個,實現年營銷額2.23億元。2003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40億元,同比增長6.45%;農業增加值8.81億元,同比增長6.02%;糧經作物比為24:76。
(三)農村二、三產業快速發展。2003年全區完成農村非農業總產值123.92億元,其中農村工業總產值為91.64億,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1.40%,同比增長17.80%;農村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總產值為18.9億元,同比增長12.51%。鎮街工業持續走高,第三產業發展勢頭不減,有力的促進了全區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四)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入。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特產稅、取消農民承擔的兩工和以資代勞,嚴格規范一事一議籌勞辦法,嚴禁各種亂收費。從今年起實行農民依法納稅,政府全額補貼的農業稅征收辦法,實際上免征了農民繳納的農業稅,農民人均減負增收達72元,畝均減負54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全區至今已累計流轉土地140580畝,有32800戶農戶參與了土地流轉。流轉出來的土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也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致富拓展了新途徑。
(五)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由于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收入穩步增長。2003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60元,同比增長7.1%。農民收入來源中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為40.8:48.18:11.02。
(六)三資開發農業勢頭強勁。據初步統計,到2003年10月止,全區共引進三資投資3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187個,投資總額5.58億元,其中2003年投資1.6億元,比上年增長46.1%。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在穩定水稻生產面積10萬畝的同時,重點做大做強全區的苗木花卉、畜牧、水產等優勢主導產業,建設一批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走產業化、特色化、集約化的道路,提高我區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增強農業對農民增收的基礎作用。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發展龍頭企業為重點,鞏固扶持全區13個龍頭企業在做大規模、增強實力、打響品牌、形成特色、帶動農戶和提高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實現年銷售收入增長30%以上;加快湯泉、橋林的苗木交易市場建設,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建設,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營銷等服務;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重點,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全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農產品各5個以上,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1-2個。三是繼續推進科技興農。大力實施品種、技術、知識更新和人才培養四大工程,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四是大力發展三資農業。進一步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全年實現合同外資500萬美元,民間資本、工商資本1.5億元以上。
(二)創新農村發展體制,實施農村改革工程。針對當前影響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體制性因素和深層次問題,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深化農村各項政策。一是深化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把農民依法納稅,政府全額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工作落到實處。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貫徹《土地承包法》,繼續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研究制定和執行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指導價,激活土地資本功能,讓農民從土地增值中長久得益;加快推進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改革一次性貨幣補償安置辦法,試行以土地換社保、換醫保。三是進一步加強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實行村級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和資金托管。四是深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要努力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大工作力度,積極向前推進。
(三)加強服務引導,實施農村就業工程。貫徹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切實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服務工作。全年確保新增0.8萬人,力爭1萬人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一是完善就業組織。進一步完善區、鎮街勞動力轉移工作網絡,組織開展城鄉勞務市場對接和送崗位下鄉活動。二是提高就業技能。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對農民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對失地農民進行兩次免費培訓和兩次推薦就業。三是擴大就業空間。加快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廣開就業門路,擴大就業渠道。四是加強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環境。建立全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和用工需求情況動態資源信息庫,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
(四)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實施農民創業工程。大力弘揚創業精神,激發創業熱情,學習浙江人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賺常人看不起眼的錢,鼓勵家家創業、戶戶打工、人人動手、個個賺錢,把農戶變工人、把工人變商人。著力改善創業的政策環境,清除一切對農民創業有歧視性的觀念、做法和規定,擴大市場準入范圍,使農民無障礙地自立創業。從體制、機制、政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尋求民營經濟的新突破,使民營企業無障礙地自主發展。繼續開展雙帶活動,鼓勵村干部帶頭創業致富,帶領農民致富。實施鳳還巢工程,鼓勵外出能人回鄉創業,推進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積極引導農民跳出農業搞創業,支持農民置辦物業,提高房屋出租收入,引導農民發展資產性投資,增加資產性收入。
(五)加快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實施向三農傾斜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始終堅持加強、支持、保護、照顧農業不動搖。國民收入分配要向三農傾斜,安排資金投入時把農業、農村和農民作為重點。要切實增加對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農村基礎設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創造良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要充分利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桿,鼓勵和引導工商、外商、民間等多種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積極發展農業投入品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運銷。進一步創新農業投入機制,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三資投入為主體、金融資本為依托的多元化新型投入機制,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和農民增收。(六)加強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工程。農業的根本出路、農村的全面進步和農民的素質提高要靠科技和教育。大力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關鍵和重點。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公益性建設,重新構造農業服務體系保障的長效機制。一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三是植保體系建設;四是森林防火體系建設;五是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六是農林行政執法體系建設。著力加強六大體系建設,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快推進農技服務體系分類改革,使公益性和經營型徹底剝離,公益性事業的經費要切實予以保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活力。
(七)堅持以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為先導,實施新農村建設工程。按照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的原則,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一是城市建設要充分考慮農民利益和農民承受能力,實施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二是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增強小城鎮對周邊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功能。同時,要高度重視中心村、農村居民集中區建設,今年審定規劃,明年實施,三年初見成效。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提高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絕對比重,為農民進城入鎮就業創造發展的空間。四是繼續建設綠色浦口。全面推進綠色通道、綠色基地、長江防護林、南鋼防污林、綠色家園建設工程。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水利、道路、危橋改造、電力、電信網絡、改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滿足城鄉發展和生產生活需要。與此同時,進一步鞏固完善為農民辦八件實事成果,加快推進為農民排憂、為農村解難的民心工程
【堅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下大力氣解決好“三農問題”】相關文章: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與解決好三農問題04-26
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04-28
德育要加強班集體的基礎地位04-30
發展小城鎮必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04-26
高新技術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作用05-02
立體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04-26
充分認識教育的基礎地位和作用04-30
論我國三農問題的成因與解決策略04-30
三農問題的現實解決與體制化農村發展模式04-30
種業市場開放成就巴西農業強勢地位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