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是職業院校的重要使命
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如何參與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今年4月,首批100個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由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門共同向社會公布。一個月后,三部委又出臺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對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做出部署。8月21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邀請部分職業院校校長和教師齊聚云南昆明,暢談如何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傳承精湛民間手工技藝。
職業院校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這項技藝將來可能后繼無人,我不得不尋找更多的機會,向更多人介紹唐三彩這門手藝。”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每年都會到各地參加各種展會,“我開的工資一漲再漲,但是也留不住人,年輕人不愿意干這個。”高水旺曾有幾個年輕徒弟,也都做得很不錯,可是其中幾個人已經改行了。
在松花江東岸的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上,皮具曾經頗為盛行,但如今做馬具、皮鞭的皮匠在鎮上只有80歲高齡的劉啟波一人了。“如果我不做,這門手藝就可能失傳了。”劉啟波的言語中透露著無奈。“6個子女,誰也不愿意接過自己的手藝,就連自己原先的兩個入門弟子也在十幾年前改了行,失去了聯系。”
像高水旺和劉啟波一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表達了類似的擔憂,“老祖宗傳下來的絕活兒怎么年輕人都不愿意學了呢?”
這種狀況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門出臺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強調,通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進一步提升學校服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民族文化相關專業學生,特別是民族地區學生的職業技能,促進就業,提高就業質量;促進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專業布局,推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特色發展;推動職業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相結合;借民族文化之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民族特色產業、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而通過三部委公布的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我們發現,這100個專業點來自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98所職業院校,涵蓋范圍比較廣泛。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院校一直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
桑植民歌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在桑植縣掛牌成立了桑植民歌實踐教學采風基地。學校組織師資、相關藝術家深入桑植民歌基地采風,與當地的民歌傳承人零距離交流,吸收豐富的民間音樂元素,把桑植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轉化為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加強對桑植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加強培養桑植民歌演藝人才和高層次音樂人才,為桑植民族音樂文化活態保護、傳承儲備人才貢獻力量。
黑龍江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獨特的衣食住行,即物質文化方式。如滿族剪紙,滿族薩滿神鼓神偶制作,滿族刺繡,滿族河燈制作,滿族弓箭,刀具鎧甲制作等。但這10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民族工藝品、服飾、食品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區,這種接近產地的生產銷售模式節約了一定的生產成本,但缺乏文化產品展示平臺,難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這些文化產品,不利于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為此,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與全省民間民俗工藝品創意中心、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協商合作,在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校園內,結合民族圖書館、民族博物館、民族體育館、民族風情園等“三館一園”建設,同時建設民族文化產業園,對民族手工藝品進行傳承與創新。通過全省范圍內招商,將10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文化產品進行整合,將10個世居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聘請到園區,建立10個世居少數民族手工藝者工作室、民間藝人創造室等,同時鼓勵他們在校園內開辦手工藝坊,前開店后建廠,一邊傳承技藝一邊銷售,同時,店和廠還可以作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
涉及民族文化的專業一定要加強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很多職業院校尤其是民族職業院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既發揮職業教育基礎性作用,發展壯大中華文化,也提高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服務民族產業發展。《意見》的出臺,讓全國職業院校特別是被列入示范專業點的院校感到十分振奮,院校長們摩拳擦掌,希望借此機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就業質量。
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舉辦的“推進職業院校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表示,在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上,職業教育有著獨特的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幾乎所有的民族民間文化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都需要依靠職業教育來完成。
但是,與會人員也反映,目前問題也很多,主要集中在缺少頂層設計、缺少資金投入、缺少專業標準、缺少師資等方面。
海南民族技工學校校長羅雅指出,海南民族技工學校的民族織繡、民族美術兩個專業進入了首批示范點,但省里并沒有什么動靜,以前學校歸民委管,現在歸教育廳管,兩個部門都沒有因為這個《意見》的出臺而對學校有什么新的說法。
“三部委要在更深層次攜手,搞好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與發展規劃,使之更加科學規范和富有成效。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宣傳,不斷強化對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傳承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對此,云南省民族中專學校校長郭子孟呼吁。
與會人員認為,《意見》中提出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非常到位,但缺少宣傳,這導致了各級政府對于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推進乏力。另外,《意見》也缺少配套的設計與規劃。
經費投入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在經費投入方面,三部門發文要求,職業教育經費要向民族文化相關專業建設傾斜,鼓勵支持民族、農村地區學生就讀民族文化相關專業。
目前,有不少職業院校,特別是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由于基礎差、底子薄,盡管學校多渠道籌措和有效使用資金,辦學經費依然捉襟見肘,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制約著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工作的推廣。安徽行知學校校長于日錦認為,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民族傳統工藝,有些能夠進入產業,有些則很難進入產業,“國家必須要拿錢來保護,否則將形成歷史遺憾。”與會人員呼吁,國家能切實加大投入,中央財政應該盡快設立民族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從示范點建設入手,推動民族文化特色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改善民族文化相關專業辦學條件。
專業標準空白、師資人才缺乏,也是與會人員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2009年,在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新增設了民族類的8個相關專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吃、穿、用、住都包括在內。但與會人員反映,目前這8個相關專業的教學標準還沒出臺,一些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不符合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學校對于應該開設哪些專業、怎樣進行課程設置、安排哪些教學內容等隨意性較強,考核體系更無從談起。
廣西南寧職業學校教師梁瑩指出,為傳承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八音,學校成立了八音社團,在學生中傳授這項技藝。學校也曾試想開設相關專業,但卻很難招到學生。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學習這些民族技藝吹吹打打沒有前途。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紀寶成提出,對于文化傳承與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關系,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關系,一是古與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即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怎樣學習借鑒其他文化優秀的東西,這是創新的一個重要的資源。三是雅與俗的關系,即雅文化與俗文化。從總體上來說,雅俗要共存,而雅文化終歸要引領俗文化。四是道與術的關系。道就是理想、信念、天下大事、規律,是情操。術就是具體的技藝、技能。從職業技術角度培養傳統文化的人才,道與術的關系要處理好。五是課堂教學和學徒制的關系。在教學方法上,要探究如何把握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和傳統學徒制的關系,探究如何把現代的課堂教學和現代的教學方法、手段與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恰當的結合起來。紀寶成強調,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涉及民族文化的專業一定要加強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是職業院校的重要使命】相關文章:
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04-27
弘揚與創新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04-27
從民族文化看我國動畫教育的發展與創新05-02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的傳承與創新06-07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04-27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05-02
淺析加強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04-30
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使命04-27
人類需求:技術創新的重要維度04-28
發展集體經濟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