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取消考研年齡限制回歸價值理性
教育部日前下發《2014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與往年相比,報考者“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的規定被取消。這意味著,今后報考碩士研究生將沒有年齡上的限制。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取消了高考年齡限制,按理說,比高考更高一個等級的考研也該同步取消年齡限制,以便更好地實現學歷教育銜接,沒想到這一等就是12年。無論如何,“取消考研年齡”都是個好消息,盡管有些姍姍來遲。
先前考研為何要有年齡限制?未見有權威性說法。理論上說,不論多大年齡,只要具備讀研所需的基本學習能力和相關資質,并通過考研測試,就應該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權利,然而現實中考研卻成為年輕人的特權。是覺得年過40歲者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不如年輕人,還是認為他們因生活壓力等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再接受系統性的學校教育?誠然,從生理上說,年過40歲的人在記憶力、專注度等方面確實不如年輕人,但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求知欲望更值得鼓勵。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讓年過40的人考研,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不劃算。高等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的高等教育是要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一個二十幾歲的研究生,顯然要比四十幾歲的研究生能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長時間的貢獻。沿襲這樣的思路,如果一個人七老八十再讀研究生,簡直就是浪費教育資源。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現在年輕人就業難,擁有更高的學歷就相當于獲得更好的入職機會,40歲以上的人則較少有這種需求。總之,無論是基于促進年輕人就業的考慮,還是基于“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這樣的宏大主旨,給考研設定年齡限制似乎都有必要。這樣一來,考研、讀研就變成了一種功利性很強的行為,偏離了教育的本來意義。
教育的本義是什么?從“工具理性”的角度說,于個人而言它有“知識改變命運”的功能,自古至今皆如此——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以藉由讀書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國家而言,教育以及考試是網羅人才的不二法門——當年唐太宗看著參加科舉的考生們魚貫進入考場,龍顏大悅:“天下英雄盡入吾榖中矣!”
中國傳統文化有重實用的傾向,表現在教育上就是4個字:學以致用。這原本也不是壞事,但一味講求實用,情況就會有些不妙,比如科舉搞到后來就成了八股,讀書、考試完全成了晉級更高社會階層的工具,于國于民都是弊大于利。
而在遵從“價值理性”的人看來,接受教育的目的很單純,那就是不計名利地追求智慧,并藉此完善自身人格。如果還有其他功利性的目的,也是從屬于這個主要目的。從“價值理性”的角度說,一個人無論處于哪個年齡段,接受教育都是有益的,國家也應該保障這種權利。
現在我們提倡“終身教育”,提出要建設“學習型社會”,這些理念都是教育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糾偏。而從取消高考年齡限制到取消考研年齡限制,皆可視為革新教育理念的制度性保障,誠為善事。
曾經有人問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什么要登山,他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兒”。考研這件事亦可作如是觀——為什么要考研?因為“研”在那兒。如果一個人考研就是為了研究學問,這跟他的年齡有什么關系呢?
【取消考研年齡限制回歸價值理性】相關文章:
考研取消年齡限制 確認現場難覓大齡考生04-30
RFID市場回歸理性05-01
考研取消年齡門檻 60后90后同場競技04-30
年齡的限制 The Limitation of Age01-16
鄧鋒回歸市場的理性05-03
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04-27
名校恐懼:理性人才消費的回歸04-30
環境倫理:科學理性挑戰價值理性04-27
讓藏品回歸它原本的價值04-30
電子商務價值回歸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