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設疑問路諄諄善誘-《別了,我愛的中國》課文教學評析
設疑問路諄諄善誘——《別了,我愛的中國》課文教學評析
江西上饒地區教研室 鄭初春
《別了,我愛的中國》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描述了作者離開祖國時的所見所聞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強烈感情。是難得的熔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為一體的好教材。由于本文寫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實際和思想感情上與學生距離較遠,江老師遵照葉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的觀點,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深究教材,成功地運用了“導路求真”教學法,從整體入手,抓住具體事物和思想感情兩條線索生發開去:導思路,導學路,導情感路。用飽含熱情的教學感染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感情,使學生隨著老師的引導進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領會,從中受到教育,學到知識,增長能力。
一、抓整體,導思路
在教學中,江老師統攬全局,緊扣“事物”和“情感”兩條線。通過講時代情景、初讀課文,讓學生初知課文。從釋題入手,抓住關鍵詞設問,理解“別”、“愛”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兩條線。并在此基礎上列出思考題讓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情。再通過分析段落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結構(船離岸——船向前駛——船入大海)和主要內容(送別——景物——聯想),領悟作者抒發的離別情——奮斗情——愛國情。充分體現了從整體著眼的教學原則,顯示了教者的藝術所在。
二、巧設疑,導學路
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動腦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運動。”且看江老師在教學過程 中是如何設疑,引導學生跟蹤作者的足跡去閱讀、去思考、去體味。
(一)從課題入手,為初知課文而設問。(“別”字告訴我們什么?“愛”字抒發了什么?)
(二)創設問題情境,為理解中心而設問。(船駛向大海,課文沒有寫景,我們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為什么“別了”提到句首?既然說了“我愛的中國”,又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重復時為什么還要加上“全心”一詞?)
(三)運用比較的方法,為加強基礎、深化感情而設問。
1.句式比較。(掛小黑板“沿途停著好幾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國主義的軍艦”,引導學生與課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比較),通過比較,體會作者目睹帝國主義對我國領土主權的踐踏,激起學生的憤慨之情;學習和掌握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2.色彩比較。(灰、白色,黃、綠、金色的色調對比),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懂得愛得深才恨得切。
3.句子文法比較。通過課文中三句“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在課文的開頭、段的結句、篇的末尾,悟出作者情感的變化,進一步明白作者抒的是離別情、奮斗情、愛國情。
三、抒情感,導朗讀
江老師將朗讀訓練有機滲透在講讀過程中,使講中有讀,讀中有講。緊緊抓住情感線路,進行朗讀指導。層層遞進,教給方法,明確目標。或初知課文(初讀全文,帶著思考題默讀);或理解課文內容(語氣指導,讀出對侵略者的憤慨之情,對祖國的親切之情,抒發愛國志士的奮斗情);或體會感情(重點指導三個句子的朗讀。第一句讀出依依惜別之情,第二句讀出依戀、深切之情,第三句讀出激昂、熱烈地愛國之情)。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三者(教者、作者、學者)的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導路求真”法,能幫助學生依據思路發展線索,掌握拎線串珠的閱讀方法,教學效果大,有利于閱讀、作文、思維能力的提高。◆
設疑問路諄諄善誘——《別了,我愛的中國》課文教學評析
【設疑問路諄諄善誘-《別了,我愛的中國》課文教學評析】相關文章:
設疑04-30
巧妙設疑教學 打造魅力課堂04-30
浙教版別了,我愛的中國304-30
浙教版別了,我愛的中國204-30
浙教版別了,我愛的中國104-30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提問04-30
中學數學教學中的設疑技巧04-30
初中物理設疑教學法探討05-01
高職院校數學設疑式教學法探討04-28
《媽媽的愛》教學實錄與評析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