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教學設計7
集體備課主備 汪振學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層層深入、縱橫捭闔的論說技巧。
2、學習本文通俗生動的人物語言和細致入微的人物行動和對話描寫。
3、歸納本文文言知識點。
4、認識凡事應從長遠考慮,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道理。
教學要點
1、文中難解詞句質疑,師生共同解難。
2、精當?shù)募毠?jié)描寫和游說技巧。
課時安排:
二教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課文:
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講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舌頭”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讓我們看看《戰(zhàn)國策》里的觸龍是如何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太后,換來齊國救援之師的吧。
二、簡介趙太后:
《觸龍說趙太后》屬《戰(zhàn)國策·趙策》。觸龍是趙國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擔任“左師”職務。趙太后則是赫赫有名的趙威后。說起趙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戰(zhàn)國策·齊策》里,有一段“趙威后問齊使”的佳話:“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用權者曰:‘歲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趙威后先問收成,后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認為她是先卑賤而后尊貴,而趙威后據(jù)理以對,道出了“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趙威后從此威風八面,青史留名。
三、介紹背景: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位,因他年幼,故四趙太后執(zhí)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國內動蕩不安。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撐門面,但國勢大不如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fā)兵東下,一舉攻下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齊國求救兵,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以幼子長安君為人質。一向頗為開明的太后,卻由于溺愛幼子,一時糊涂,甚至蠻不講理,對于大臣的強諫,她惱怒已極,公開下令警告群臣:“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情況下,觸龍去見她會有什么結果呢?
四、指導自讀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斷句
游說( )唾沫( )強諫(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媼( )接踵( )膏腴( )
(指導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詞典掃清文字障礙)
(二)誦讀指導
第一自然段的誦讀:
本段為敘述語氣,要讀得平緩、清晰。“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讀。“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句中的“強”讀為qiǎng,既要重讀,又要讀準字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頓,“唾”字要重讀,要將趙太后的蠻橫無禮讀出來。(指名一學生讀,教師作指正,然后學生齊讀)
第二自然段(齊讀課文)誦讀指導:
“左師觸龍愿見太后”使太后與大臣之間的緊張氣氛得以緩解。本段則是觸龍與太后之間的一段精彩的對話。
1.此段中,趙太后言語不多,開始“太后盛氣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態(tài)的變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將太后從盛氣凌人到態(tài)度稍好轉的心理變化讀出來。
2.觸龍是在太后與大臣僵持不下時出場的。他的有意識的蒼老,他的機智,他的從容不迫都寓于其溫和、親切的拉家常的言語之中,讀時要注意。
3.“日/食飲/得無衰乎?”句一要讀出關切之情,二“日”與“食飲”后要略作停頓。(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第三自然段(讓一名朗讀基礎好的同學讀,然后作指導)誦讀指導: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句“令”后略作停頓。“沒死以聞”要讀得堅定可信。
2.“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要讀出疑問語氣中得關切之情。
3.“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句較長,一要讀出反問語氣,二要在“非”“計久長”后略作停頓。
4.此段中觸龍與趙太后得對話已很投機。左師公疼愛小兒子“沒死以聞”的懇切;太后對“愛子”話題的興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婦人異甚”“君過矣”要讀得心平氣和,“然”更要讀得心悅誠服。(學生齊讀,男女聲分角色讀)
第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
本段中觸龍單刀直入,侃侃而談;趙太后怒氣全無,心悅誠服,讀時要把握好此點。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學生齊讀課文后用10~15分鐘時間結合課文下面注釋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業(yè) :
1、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熟讀課文,體會游說的巧妙。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作業(yè) (學生讀課文)。
二、師生一同對照注釋,串釋課文。
強調積累文言實詞和句式(得無……乎),以及本文中的敬詞、謙詞、委婉說法等。
尊稱:子、君、足下、執(zhí)事、子大夫、媼、令尊、令母、令堂……
謙稱:寡人、老臣、仆、愚、賤息、賤妾……
委婉說法:填溝壑、山陵崩
三、教師對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的點拔
1、太后盛氣而揖之。
該句說明太后對觸龍的來意早有戒心,她認為觸龍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竟敢求見,真是太肆無忌憚、太不知趣了,太后氣極,嚴陣以待,準備好了一口唾沫,隨時都可能吐觸龍一臉。
太后旁白:這個老觸龍,他竟充耳不聞(當做耳旁風)。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婦我放在眼里呀!好,你來吧,老婦等著,小心你的臉!
2、入而徐趨。
“徐趨”與“疾趨”相對。據(jù)古書記載,古代行禮時的步伐有“疾趨”和“徐趨”兩種,當行禮人“執(zhí)龜玉”和“與尸行”時用“徐趨”,其特點是步子小,腳跟不抬起來。一般情況下,包括臣見君,用“疾趨”,其特點是步子較大,腳跟離地。觸龍見趙太后應“疾趨”,但因為他腳有毛病,只能按“徐趨”的步子走,用前傾快步走的姿勢,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與“趨”兩個互相矛盾的詞放在一起,活畫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卻走不動的老態(tài),以動作示其足痛,為下文閑談,乃至提出為子謀職做了鋪墊。
趙太后看到觸龍這模樣,感情上會有什么變化?
太后獨白:幾天不見,這老觸龍咋變成這樣了?也難為他了。且看他怎樣說吧。
3、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