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11
重慶市江北中學 彭春暉李樂薇
教學目標
1、話題探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2、誦讀賞析,體會文章詩化語言。
教學重難點
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誦讀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課間播放鋼琴協奏曲《梁祝》(見課件,大約3分鐘)。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這支曲子是著名的鋼琴協奏曲《梁祝》!同學們,這只曲子有什么特點?(生答)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處,如排山倒海;低回時,似微風拂面,給人以無限遐想。我們好像看到了梁山泊與祝英臺同窗共讀的愉悅,又似乎看到了他們抗擊命運、化蝶雙飛的悲壯,這就是音樂的美所產生的震撼效果!
音樂文學本相通,一篇美文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審美享受,能否讓我們產生共鳴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課件打出題目)。
二、問題探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一)、朗讀思考問題
下面,同學們迅速但輕聲地朗讀全文(大概5分鐘時間),我們音樂伴奏,同學們邊讀邊思考:1、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2、勾畫出文中的優美語句,想一想它美在何處?(課件放伴奏音樂《秋日的私語》課件打出問題)
(二)、師生探討問題
問題1(討論):同學們,你喜歡住怎樣的房屋?豪華的、簡單的?怎樣的環境你最喜歡?
明確: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描繪,語言富有幽默感!
問題2:臺灣作家李樂薇住的房子怎么樣?
明確:(不怎么樣,僅僅是一間山間小屋而已!小屋處于山中,條件不理想,交通不方便,沒有豪華客廳,也沒有雙衛雙廁,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間陋室!)
問題3:李樂薇喜歡她的山中小屋嗎?
明確:(當然喜歡!)
問題4:面對自己的最愛,李樂薇描寫了山間小屋周圍的哪些景物呢?
明確:按先后順序,依次寫了:小屋、山、樹、花園、園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氣、光線、山路、小屋的夜景。(課件板書)
問題5:作者在描寫這些景物時,觀察角度、立足點先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一、立足于小屋之外。 二、立足于小屋。
問題6:當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時,觀察角度是怎樣變化的?
明確:由遠及近再到遠,也就是由“山下——山上——山下”,就好比一個攝影師,隨著劇情的變化,一會兒用一個長鏡頭,一會兒用一個短鏡頭,一會兒再來個面部特寫!
問題7:站在“山下”時,作者是怎樣描繪小屋的?請學生朗讀。
明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大雁,是單調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小屋點綴了山)(課件打出)
問題8:站在“山上”時,作者又是怎樣描繪小屋的呢?學生朗讀。
明確:——“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別致出色,乃是由于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
——“一片藍,那是墻;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
——(樹點綴了小屋)(課件打出)
遠處的小屋在大樹的掩映下,更顯得“輕靈而自由”。(課件打出)。
討論:作者作者筆下的“山——小屋——樹”可以說達到了“完美自然、和諧統一”,作者這樣刻意地描寫它們的“和諧統一”,目的何在?
明確:山與樹是自然景觀,小屋是人文景觀,作者反復寫三者的關系,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另一方面表達了“人與自然不可分離”。
隨著行文地展開,作者還帶我們領略了那“精致的花園、園中小路”、“山中五彩的云霞”、“美麗的山中晨昏”、“崎嶇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如一副副畫流過我們的眼前,可以說,這些景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都是為了表現作者主觀情感而服務的。
問題9:在文章后半部分中,作者筆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不好走,不便于行車)但作者把“山坡”稱之為什么?(幸福的階梯),把“山路”稱之為“空中走廊”! 那很平常的山中夜景都變成了“迷人的人間仙境”、“朦朧的空中樓閣”!好,我們先來讀一讀這一段,直觀感受一下!
學生齊讀文章第15自然段。
問題10:這么美的小屋夜景,作者把它稱之為“空中樓閣”,我想問:這空中樓閣到底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
學生討論。
明確:同學們談得很好!應該說“空中樓閣”既是現實的,更是虛擬的。說它現實,可能作者心愛的小屋確實建于山上,高聳入云;說它虛擬,是因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遠離喧囂、寧靜自由的生活環境!
問題11:那這“空中樓閣”,這“山間小屋”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
明確:寄托了作者“熱愛自然,追求寧靜自由生活和保持獨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課件打出)
提問:這種自由寧靜的生活在現實中多不多?(不多)這也隱隱批判現代文明已將人與自然逐漸隔絕,文中暗含著“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真切呼喚!
問題12:散文中這種“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志向”的手法,我們把它稱之為什么?
明確:(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正像近代學者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文中對山中美景著意描繪的目的了!
教師:其實,這種 “追求自然寧靜生活、講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國文人自古就追求的,比如古有“陶淵明”、“王維”、“劉禹錫”、“歐陽修”,今有“朱自清”、“徐志摩”、“郁達夫”等等。其實,李樂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種理想和追求,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寧靜平和的心態”,現在我想問的是:“現代社會中這種寧靜平和的心態還多不多?”(不多)
問題13:那我們現在還需要這種寧靜平和的心態嗎?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大家談得很好!事實上,當我們凝視月光下的樹影,聆聽山間的鳥鳴時,我們的精神會隨之一振,抖掉了塵世的俗念,得到了
【《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11】相關文章: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04-25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03-30
我的空中樓閣 教案04-25
‘教案’我的空中樓閣教案04-28
《我的空中樓閣》 教案(精選10篇)01-07
這月我當家教學設計(精選11篇)05-27
《觀潮》教學設計(精選11篇)09-01
《太陽》教學設計(精選11篇)01-20
我選我教學設計04-25
我寫我教學設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