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短文兩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③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1、圖畫展示,引入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愿意把自己的畫畫展示出來呢?并說說這樣畫的理由。
教師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樹圖畫。
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深層次的`含義呢?
2、誦讀感知
①教師范讀課文
②學生自讀發現,初步感知。(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③ 你能說說朗讀后的感受嗎?
二、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合作感悟,品讀明理:學習了課文,文中哪些語段讓你感動?(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2、自問自答,互動釋疑:學生質疑交流,小組討論解決。
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積累文中的生詞
⑵、了解巴金的生平、創作情況及本文的創作背景。
⑶、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思想,學習從司空見慣的事物、現象中發現新的內涵,寫出獨特的新的感受。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朗讀課文通過關鍵性詞語把握文章的內涵。
⑵、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課文體悟其中的人生追求,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你了解的巴金在全班交流(配課件解說)
三、寫作背景(配課件說明)
四、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2、掌握生字詞;
3、朗讀:
個別學生朗讀,全體大聲齊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
五、合作探究
再讀課文想一想日飛蛾夸父月嫦娥等詞語的含義。
六、美文美讀
1、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為什么?
2、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后,為什么作者忽然筆鋒一轉,說起了為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4、面對皓月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
5、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與本文有什么關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聯系兩篇文章,找出貫穿兩者之間的思想感情。
7、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說出來和同學分享。
七、體驗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讀懂《薛譚學謳》這篇短文,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2、在讀懂短文的基礎上,能有條理地表達出對短文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得體會。
3、通過習作,能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真正踐行“學無止境”的理念。
教學重點、難點:
能在讀懂短文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實際,寫讀短文后的心得體會。
教學方法:
讀寫相結合;點撥、討論、評價、歸納、寫作、講評等
教學準備:
指導學生讀懂《薛譚學謳》這篇文言文,明白短文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
1、請學生自由讀短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接著指名讀短文,在停頓不正確的地方,要引導學生讀,直至把短文讀熟。
2、請學生自己借助注釋,試著理解短文所表達的意思。由于安排了“譯文”,學生讀短文的意思不難讀懂。
二、談一談
一是閱讀后的啟發。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所閱讀的短文中提煉觀點。可以從薛譚的角度談認識,可以從秦青的'角度說啟發。但教材編者的意圖主要在于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把握。在學生結合短文談所受到的啟發后,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閱讀過的其他文章和生活實際中的事例談體會,深化理解。
二是談寫心得的方法。可以先進行小組討論,再開展班級交流。
1、從短文中提煉可以一說的觀點。
2、結合短文內容對觀點驚醒理解。
3、結合自己的生活世界談體會。
4、注意自己的習作加一個題目,如“由‘薛譚學謳’想到的……”。
三、寫一寫
學生動筆作文。
四、評議與修改。
1、學生小組內互讀自己的習作,小組內評一評,那些地方寫的好,好在那里,還有那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推薦寫的好的習作在班上交流。
3、請學生互相交換修改自己的習作。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積累美詞美句和美好的思想。
2、嘗試多角度鑒賞說理散文。
教學重點:
積累美詞美句和美好的思想。
教學難點:
鑒賞角度的確定。
設計說明:
兩篇散文內容容易理解,學生可能覺得沒有什么可學的。這個美文美教的教學設計,目的就是為學生做一個多角度鑒賞的示范。
準備與預習:
1、查閱資料,了解富蘭克林與羅素。
2、朗讀課文,積累美詞。
整合與建構:
1、美句欣賞——品析、誦讀
整句內容豐富,節奏感強,很有氣勢。
啟發:說理性散文中整句較多。
2、美段仿寫——練習
仿照《我為什么活著》第二自然段,以“我追求理想”或“我渴望長大”開頭,寫一段話。
3、美文賞析——比較、討論
《美腿與丑腿》與《我為什么活著》寫法比較。(對比展開,長于說理。排比展開,富于激情。)
《美腿與丑腿》與《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度》內容比較。(議論的對象相同,觀點各異:前者表現出西方人的理性與樂觀,后者表現出東方人的'感性與超脫,是東西方智慧人生的至高境界,令人回味無窮。)
4、學法歸納。
要善于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內容容易理解的散文,要學會多方面鑒賞。本課時從詞、句、篇,積累、賞析、寫作等多角度給同學們進行了示范。在今后的閱讀實踐中,同學們可根據文章特點和自身需要,靈活掌握,不一定面面俱到。
應用與拓展:
1、美人激勵——成就美好人生
富蘭克林:和華盛頓齊名的政治家、可與愛迪生匹敵的科學家、印刷業巨子、熱心公益的社會活動家、傳記文學作家等,被譽為“第一位美洲文明人”。
羅素:20世紀初,“羅素悖論”“類型論”,震驚國際數學界;邏輯原子主義、中立一元論為現代西方哲學開一代先河,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國際政壇上的風云人物,保衛世界和平的戰士。
2、運用本課學過材料和語言,寫一篇《我為什么而學習》,300字左右。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通過初讀感知,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培養質疑能力。
2、通過對作者的了解和內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題。
3、提高學生朗讀散文的水平。
【教學預設】
1、明確課題,介紹作者: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杰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杰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這是一個“我愿意讓自己化為灰燼的作家。”
2、教師范讀,學生圈點:
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把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圈畫出來。
3、學生質疑,小組交流:
⑴學生自主朗讀課文。
⑵要求學生針對文章提出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小組交流比較,最后推出小組內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供全班集體討論。
問題預測:
①作者寫《日》,為什么還要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呢?這兩個事情都有貶義,指做無意義的事情,作者為什么要贊揚這兩件事情呢?
②作者為什么認為“月的光是死的光”?為什么在《月》中要寫到姮娥去追尋冷月的傳說?
③《日》和《月》之間似乎有對比之意,作者到底有表達什么?
4、問題探究,把握主題:
⑴
①飛蛾是怎樣撲火的?為什么它值得贊美?
②夸父逐日與飛蛾撲火有什么異同?
③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有很多寧愿舍棄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你能舉出幾個事例來嗎?
④巴金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⑵
①日的特點是代表著光和熱,那么月又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為什么在《月》中要寫到姮娥去追尋冷月的傳說?
③寫月的時候為什么會提到“某某人”、“什么人的面影”?
⑶兩片短文,一個寒冷,一個溫暖,放在一起,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
5、朗讀升華,視頻拓展。
【板書設計】
日月
特征特征
光和熱冷和死
飛蛾夸父──追求──姮娥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6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欣賞兩文的語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陋室,是劉禹錫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走進他的陋室,你一定會被劉禹錫的高風亮節所深深打動。
二、資料助讀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寫作背景: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后又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知縣,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三、基礎知識積累
1、生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鴻儒(rú)案牘(dú)西蜀(shǔ)
2、一詞多義。
(1)之:
①無絲竹之亂耳(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
②何陋之有(倒裝標志)
(2)往來:
①往來無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來種作(表示來來往往的人)
3、詞類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著名。)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靈異。)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詞活用為動詞,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4)無絲竹之亂耳(動詞用作使動詞,使……受到猶亂。)
(5)無案牘之勞形(動詞用作使動詞,使……感到勞累。)
四、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讀課文、
2、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5、教師點撥。
(二)整體感知
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走進文本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么?“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么?
前二句類比“陋室”,后兩句暗喻自己。
2、陋室內外是什么顏色?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綠色,青色,景色別致幽雅(幽)。
3、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有鴻儒,無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靜閑逸)
5、作者用什么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妙在何處?
“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么幽靜安寧的環境。
7、“往來無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局限性所決定)
8、在文章最后卻又引用了孔子的話,作用何在?
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應,有力表現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品質。
9、全文首尾句有何關系?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句互相呼應。
(四)走進主旨
1、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3、“陋室”“陋”嗎?作者從哪幾方面寫“陋”室不“陋”,表現了室主品德高尚?
環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脫俗。
4、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用意何在?
自比古代賢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們一樣因為自己的高雅脫俗獲得別人的尊敬與景仰。
(五)走進寫法
文章借寫“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操?這是什么寫法?
高尚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是托物言志的寫法。
五、課堂小結
作者先運用起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并論,陋室才見其不陋。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7
一、教學要求
1、府讀“罩、灼、降、皎、擬、例、蓬、憔、悴、萎、禿”11個生字;辨析多音字“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了解課文的記敘,體會竹林和松樹不同的美。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感受語言;找出表示時間或季節推移的詞句,了解課文的記敘順序。
2、在自主閱讀中體會竹林和松樹不同的美。
三、教學準備
竹子、竹林和松樹的幻燈片。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竹子圖)說說圖上竹子的樣子。如果一大片這樣的竹子生長在一起會是什么樣?今天欠就來學習20課。(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自學生字新詞,在課文中畫出帶生字詞語。
2、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11個生字。
(2)注意“罩、灼”的聲母是翹舌音。
(3)說說不理解的詞語。
(三)學習《竹林》
1、默讀短文,說說短文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竹林的。(指名說)找出相關的詞語,說說這些詞語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再讀短文,找一找作者描寫了竹林中的哪些景物?為什么作者會抓住這些景物描寫?
(1)指名學生作答。
(2)組織學生討論是否找得正確,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3)作者又是怎么樣描寫這些景物的?
(教師相機板書:霧紗籠罩、小鳥歡叫,遮擋陽光、玩游戲,皎潔的陽光、竹林沉睡)
(4)抓住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描寫了竹林中的霧、露珠、小鳥、陽光、月亮、風等等。作者抓住這些景物進行動態和靜態的描寫,突出了竹林生機勃勃、美麗動人的特點,說明作者觀察事物非常仔細)
3、輕聲讀短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想想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同桌互相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理由,并評價是否讀出了喜歡的感覺)
4、指導朗讀,體會竹林的美。
5、指名讀,全班評一評,看哪個同學讀得最美。
(四)學習《松樹》
1、剛才我人產學習了《竹林》,知道作者觀察了竹林,所以能寫得這么美,同學們,你們能說說平時你看到的松樹又是什么樣的?
(學生描述完后,出示松樹的幻燈,認識松樹)
2、我們可以用學習《竹林》的方法來學習《松樹》,下面我們進行讀書比賽活動,看誰會問誰會答。
3、下面分小組進行學習,老師想請幾位同學來說說我們可以分幾步來進行討論學習。
(1)互相檢查生字詞的認讀和理解。
注意“蒼勁”和“勁”是多音字。
(2)找一找文章的描述順序,并找出關鍵的詞語。
(3)說說課文中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么?
(4)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一讀,讀出美的感覺。
4、分組討論學習。教師巡視學生自學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形成自學能力。
5、讀書匯報會。
(按照自學提示依次討論問題,采用學生自問自答、互相補充的形式討論學習,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充分講述自己理解,提高自己的認識。教師相機評價)
6、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多讀一讀。
“秋風過后,許多樹木披上了黃衣裳;往日頑皮的小草,也顯得有些憔悴。”(這句話把樹木、小草當作人來寫,寫得格外有趣,把季節人格化了)
你能仿照這個句子,也說一說這樣的擬人句嗎?
7、小結:課文是按照季節變化的順序來寫松樹,圍繞著“一年四季,它都青蔥蒼翠”的特點,運用了比較、擬人等方法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兩篇文字優美的文章,作者抓住不同時間或不同季節中的景色進行了生動有趣描寫,希望同學們今后也能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也能寫出這么美麗動人的文章。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學習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細小的東西要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
2.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
2.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認真地對待生命的態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關生命哲理。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寫作技巧。
教學基本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趣入題
對于人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對紫藤蘿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們來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對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們又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學習短文兩篇。一篇是小思的《蟬》,一篇是席慕蓉的《貝殼》。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簡介見“課前導學”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自由誦讀,積累生字詞。
(1)字音
蟬(chán )收斂( liǎn )顫(chàn )動
聒(guō)寬恕(shù)卑(bēi)微
(2)詞義
卑微:卑賤微小,地位低下。
一絲不茍: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茍,敷衍了事,馬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字詞。
在朗讀中,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3、概括兩篇散文的內容。
學生默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并歸納。
三、跳讀課文,體驗情感
1《蟬》一文中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了這句話,才顯得有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精神振奮的感覺。
2、蟬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
3、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都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四、布置作業
從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讀寫本課11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兩篇短文的內容,并能口述。
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悟、圈點批畫,抓住關鍵詞或句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優勢,解決學習上的困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發學生觀察生活、探索自然的興趣。
2、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現象,并在發現中思索,在思索中積累。
3、培養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兩篇短文的內容。
突破方法:通過自讀自悟,圈點批畫,抓住關鍵詞句的方法,結合小組合作優勢進行解決。
難點: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發觀察生活,探索自然的興趣。
突破方法:將課文前后進行對比閱讀,抓住作者描寫事物的手法特點,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學生聽寫生字、新詞
2、指名學生說說兩篇短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二、精讀探究
三、語言分析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
2、成和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我們每天都在長大,面對成長,你是煩惱、苦悶,還是欣喜、快樂?把你的感受寫下來吧!
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10 短文兩篇
膽小——膽大小馬——成長——小毛蟲笨拙——輕盈
溫順——活潑 丑陋——美麗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10
【教材分析】:
兩篇短文都是動物所表現的悲壯母愛。以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的寫作方法,再加以敘述、抒情,展示了動物偉大的母愛,令人豎然起敬。
【設計理念】:
以“母愛”為線索,品讀感悟,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教給學生品讀課文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斥、咧、婪、吆、棲、躥。
2、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兩篇文章在內容和表達方法上的'異同。
3、情感目標:感受母愛的偉大,培養學生從小孝敬父母的良好德行。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動物形象感受偉大的母愛。
【教學難點】:
感悟兩篇文章在內容和表達方法上的異同。
【教學準備】:
DVD教學資源光盤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述:母愛是人性中最閃亮的。在動物中,母愛同樣閃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22課,去認識兩位偉大的母親。
2、板書課題:22短文兩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過渡:首先來聽聽牛媽媽的故事吧!板書:母牛
2、學生齊讀短文,說說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動?請用“﹏﹏”畫出來。(DVD出示相應的句子)
4、交流:
(1)指名讀畫出的感動語句。(或詞)
(2)說說被感動的原因。
5、請在文中找一個詞來形容母牛。(倔強)
6、交流:
(1)母牛的倔強的后果是什么?
(2)你是否贊賞這種倔強?為什么?
四、總結寫作方法。
1、引導:文中對誰進行了直接描寫?對誰進行間接描寫?
2、我們從運水戰士、司機、牛主人、小牛身上可以看到什么?
3、小結:課文就是通過敘述與直接、間接描寫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現母牛的母愛。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學習文中的論證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認識讀書的益處,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重點
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學習文中的論證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難點
在閱讀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提高語文鑒賞能力。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我想問一下大家,你們都讀過哪些書?曾經獲得過一些什么樣的感悟?
預設:
學生1:我讀過許多童話和寓言,我學會了想象學生2:我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學會了堅強。
(設計意圖:利用談話的方式打開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了解學生的心理傾向,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打基礎)
(二)知識沖浪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課文出現的字詞
(投影展示,學生齊讀)讀音沙龍
師:在正式學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的相關知識。
(投影展示,教師解讀)點擊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主要作品有《隨筆》、《新工具》等。
(設計意圖: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通過課前基礎知識積累,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實現厚積薄發,對學生長期的語文能力發展是有好處的)
(三)初讀感知
1、請大家速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話題是“讀書”,圍繞這一話題,課文談了哪些內容?
明確:寫了三部分內容:讀書目的、讀書方法、讀書作用。
2、讀了本文后,你對讀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談一談。
預設:
學生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我對讀書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學生2:不同的人對待讀書的態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
學生3:“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咀嚼消化。”不同的書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讀法。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提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快遞提煉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四)探究方法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回答,大家對讀書的作用、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方面的的論證方法和論證思路。
預設
學生1:讀書目的這一層的論證思路是: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然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這一層用的是對比論證的方法。
學生2:讀書方法這一層的論證思路是:闡述讀書的方法。先指出讀書要仔細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主張對不同的書采用不同的讀法,或選讀,或瀏覽,或通讀,或精讀,有的書可只讀摘要;然后在分析讀書、討論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讀書和討論、作文相結合。這一層用的是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3:讀書作用這一層的論證思路:先闡述各種學科的書籍,閱讀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闡述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這一層用的是舉例論證的方法
師小結:可見培根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使自己的觀點更加明確、嚴密具有說服力。
(設計意圖: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語言優美,同時作者也運用了一些論證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思考本
文的.論證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語言品析
師:黑格爾說過:“培根的著作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著當格言。”下面請同學們把你認為可以作讀書名言的句子標記出來,并進行賞析,角度自定。
預設
學生1: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咀嚼消化。 “淺嘗、吞食、咀嚼”三個詞準確生動寫出了不同的書需不同的讀法。
學生2: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句子分別以“讀書”“討論”“作文”為例論述了學以致用的觀點,句式整齊,使論證更為有力。
學生3: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用排比的修辭,句式整齊地例舉了讀書的目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對課文語言進行賞析與品味,
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以讀帶思,提高閱讀的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六)體驗反思
師:對于作者的讀書觀,你如何評價?請談談你的認識和感受
預設:
學生1:“讀書的態度——推敲細思”,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夠。書是讀了不少,可都是囫圇吞棗,結果弄得自己筋疲力盡,而又兩手空空,豈不痛哉?
(投影展示,學生齊讀)教師投影展示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評價作者的讀書觀,同時也是樹立自己讀書觀的過程,補充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
讀書觀念,養成讀好書、好讀書的習慣。)
作業:
1、把《談讀書》中的有關“讀書”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來,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讀書名言?請以它作論點,給它配上幾個論據。
結語: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處處充滿挑戰的社會中,唯有讓自己多讀書,讀好書,讓自己遨游于書的海洋中,方能充實自我,方能在時代競
爭的大潮中,掛云帆,濟滄海。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3、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夏天的時候,當同學們午睡時候,如果有幾個蟬在窗外聒噪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討厭,好像很少人喜歡蟬,但是蟬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蟬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三、問題探討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是課文哪里一句話轉變了作者的態度?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作者寫蟬,先抑后揚。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5、“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貝殼》
一導入:,
同樣是寫短暫而脆弱的生命,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另外一位作家席慕容的《貝殼》,看看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沒有同學讀過席慕容的詩?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一篇虛幻的神話任綠草如茵花開似錦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的昏眩里。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詞
三、朗讀
四、質疑
1、《蟬》中,作者對蟬的歌頌采取先抑后揚的寫法,那么,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話,是怎么寫的呢?
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2、作者贊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
3、由此作者進一步聯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說了一句“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5、所以,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五、比較拓展
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5-01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ABC05-01
韓愈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9-03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305-01
《短文兩篇(日月)》教學設計05-02
《短文兩篇》新課標教學設計05-01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AB05-01
《巴金短文兩篇》教學設計305-01
韓愈短文兩篇 教學設計示例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