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教學由來:
在主題教學“我想飛”執行的過程內,小孩們對飛的觀念有了清楚明了的認知,他們通過自個兒的搜集資料、溝通討論等模式清楚了哪一些物品是能飛的,哪一些物品是不可以飛的,為讓這一些瑣碎的物品整合為小孩自個兒心底的經驗,我認為有必要來將它設計成一個完好無損的集體教學,讓小孩通過教學來有些許提高。此外,幼兒園大班孩子已然基本能獨自開展圖案、東西的一級歸類,可是對2次歸類或許便會出現艱難。并且因為孩子各個方面的進一步提高還稚嫩,他們對某一東西可能清楚,但是沒法從具體變為自個兒內部抽象的觀念,因此通過教學我期望他們能把自個兒對東西的外在特點的認知變為內部的、有規則的思索。
目標:
1、學習按物品的某一特點歸類后,再按另一特點再一次歸類,或者對已分的兩類物件又一次歸類。
2、提升多視角思索問題的綜合能力。
研究:這2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育、積極探究的經驗得到與對東西概括匯總的綜合能力的提升,體會了目標的綜合性與層面性。我將這一次教學的要點放于 “培育孩子發現、觀測和察看比較、概括東西的綜合能力”;難點是“怎樣讓孩子理解包括關系”。我設計了下面幾個過程來突破這一次教學的重難點,也便是我的教學過程:
預備:
1、描繪12張物品小卡片。
2、師幼一致搜集種種小件貨物的包裝,并貼好價錢標貼。教學前將貨物陳列在一個架子上,并用布蓋好。
過程:
1、會飛與不會飛。
我們已然認知了很多會飛的物品,教師這兒有很多小卡片,要請孩子看看是些啥物品,接著將他們分為2個部分。
幼兒教師一一展示小卡片,孩子指認后開展首次歸類,并講明歸類的標準。(會飛的與不會飛的)
請孩子為這2個標準設計簡易明了的字符標識。
實時記錄:因為孩子已然有了前一時期的搜集資料及溝通討論的過程,因此在此個過程中小孩顯現出了相當高的一致性,沒啥不解。當請小孩們為這2個標準來設計字符標識時小孩們有一些艱難,他們均會用語言來表述“會飛的與不會飛的”,但是不曉得怎樣用字符來表示。因此,我就多增添了個過程,讓小孩們來開展充足的探討、溝通。小孩們各抒己見,張健講:“我畫一個翅膀表示會飛的,畫腳表示不會飛的。”但是立刻就有聲音反對駁斥了:“會飛的亦有腳的。”原本是見多識廣的包誠。聽一聽他的看法吧:“我也畫翅膀表示會飛的,不會飛的就在翅膀上打個叉。”這一個方式有了多半小孩的認可贊同。但是,善動腦子的華銳超孩子有自個兒的觀點:“我想畫一只小鳥表示會飛的,畫一只小雞表示不會飛的。”好好呀,我及時地予以他勉勵與贊美的掌聲,有了他的影響,許多小孩講出了不一樣的字符,有些講畫飛機表示會飛的,畫車子表示不會飛的;有些講畫星星表示會飛的,畫青草表示不會飛的……種種不一樣的思維火花開展摩擦并啟發出越發強烈的創想之火。
研究:在數學教育里,探討是種經常用的方式,探討的機會選取在動手操作的不一樣時間,便會對孩子的具體動手操作及思維教學起不一樣的作用。此外,歸類標準的表述不單單限制于小孩的動手操作與語言,我們都明白小孩有一百種語言,怎么樣方可更加好地啟發小孩的思維,培育小孩的創造性成了我們教師此刻持續追求的教育效果。因此,通過這樣的一個探討,展現在我們前面的將是個充實多采的表述方法的顯現。
2、與生俱來的與人造的。
這12張小卡片亦能換一種分的方法。怎么樣分哩?
幼兒教師展示“與生俱來的與人造的”兩種標識圖“人與機器人”,引導孩子留意這一些物品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人造的,按此標準再一次開展歸類。
請個別孩子上來動手操作,集身體檢查驗,清楚明了歸類的標準。
研究:孩子對剛剛的“會飛的與不會飛的”理解上較直觀形象,可是對此刻的“與生俱來的與人造的”或許就缺少一點經驗,理解上不是非常容易,正由于這樣,教師才能展示標識圖,讓小孩有個更明了的思路。更況且,要讓小孩從剛的一個歸類標準變換到另一個一點都不同又不甚理解的歸類標準上去,跟他們而言是個不小的艱難,此刻有了標識的提示,毫無疑問給小孩減低了困難程度。
3、商店管理人員。
孩子懂得了分小卡片的本事,商店里的叔叔阿姨要請你們幫忙收拾貨物。
說明架子。商店里有哪一些貨物?每種貨物的價錢是多少?
按物品的一個特點歸類。這一些貨物一樣嗎?請把一樣的放于一塊兒。
孩子開展首次歸類教學,并講明歸類標準。(用處)
實時記錄:小孩們最喜愛操作,有些小隊的協作能力也十分強,在動手操作前他們便討論好了歸類標準的標識圖,并記錄了下來,例如有些畫了張嘴表示吃的物品,畫了只手表示用的物品;有些索性就畫了物品來表示自個兒不一樣的意思。他們把標識圖貼與箱子的不一樣層面,并依照標識圖來開展歸類放置。動手操作過程差不多沒出現啥問題。可是有些小隊卻缺少協作性,例如周燁康、貢豪杰等,能力強的僅僅顧及著自個兒動手操作,不讓其它人幫忙,能力弱的想去做卻被“拒之于門外”,致使游手好閑,唯有到其余小隊“閑逛”、“搗蛋”。
研究:協作是個社會人所需要具有的較佳的修養與能力。協作能力是個體成功的決定性原因。可是此刻的小孩均是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自身與小伙伴協作的機會就相當少,因此我們教師就要多創造這一種機會讓小孩體會與小伙伴協作的愉快,并叮囑小孩些許具體的“怎樣協作”的方式,漸漸的增強小孩的協作能力。
再按另一特點給已分的物品開展再次歸類。這一些分好的貨物另外還有啥不同的地方嗎?能給他們再分一次嗎?
請兩名孩子動手操作,并互相溝通歸類標準。
全部孩子檢查歸類結果,又一次清楚明了歸類標準。
實時記錄:因為剛剛有了給小卡片歸類的經驗限制,致使小孩只會給這一些物件再一次指定一個歸類標準再一次為他們歸類。因此,在此個過程里,一度十分地雜亂,小孩沒觀念在已分好的物件中再去分,而是又混合在了一塊兒。唯有2個小隊的小孩開展了2次歸類:吳子昊1組的小孩立刻發現了貨物上的價錢標貼的奧秘,他們立馬把一元的分在了一塊兒,兩元、三元、五元按順序類推;包誠1組的小孩沒依照價錢來分,而是越發細化,把吃的物品里頭的.喝的飲料類分了出來,可真夠認真的。我請吳子昊1組的小孩來推薦他們的歸類標準,也將他們的經驗教授給更加多的小孩。并請小孩用語言來完好無損地表述自個兒的歸類過程:例如價錢是一元的吃的物品有哪一些?按順序類推。然后我讓小孩再去動手操作1遍,此次小孩的思路明了啦,每一個小隊均可井然有序地開展2次歸類。
研究:在數學教學中務必著重重審讓孩子親手動手操作教學材料,在現實的動手操作中探究與學習,得到相關數學觀念的感性經驗。孩子唯有在“做”的過程內,在和教學材料互相作用的過程內,才或許對某一數學觀念屬性或規則有所體會,才或許得到直接的經驗。在此個教學里,我們運用日常生活中小孩常常接觸到的物件,通過自個兒動手把玩后,嘗試找著歸類的方式,并開展經驗概括。我想,在孩子時期,數學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融和于日常生活,為日常生活服務的,運用日常生活內的物件來歸類不單單理解了2次歸類的涵義,更在看不見摸不著中培育了小孩的自我服務、收拾物件的綜合能力,更充實了小孩的日常生活經驗。
教學后的體會:在教學過程內,我深刻地體會到,幼兒教師在孩子學習過程內要做到面向全部,留意個別差別,讓每一個孩子在自個兒不一樣水平上有所提升。依照孩子的綜合能力差別,啟發能力強的孩子先觀測和察看,再嘗試找到最佳的歸類方式,啟發能力弱的孩子在逐一嘗試后,得出2次歸類的特點。此外,需要越發注重的是小孩協作能力的培育與小隊協作型學習的形式,亦是需要持續討論的。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讓幼兒知道蔬菜的生長環境。
2.認識并了解蔬菜的名稱及吃法。
3.通過動手采摘,激發幼兒興趣,培養幼兒不挑食的好習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認識并了解蔬菜的名稱及吃法。
2.培養幼兒不挑食的好習慣。
難點:1.幼兒不具備相應的.知識,應耐心講解。
2.幼兒活動的隨意性把握。
活動準備
1.找好菜園,照相機。
2.事先找一些與蔬菜有關的資料講給幼兒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孩子們你都吃過什么樣的蔬菜?都是什么顏色的?長的什么樣?知不知道這些菜都長在什么地方?農民伯伯是怎樣種菜的?
引導幼兒想想自己都吃過哪些蔬菜,并根據這些問題去觀察。
(二)指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發現不同
1.組織幼兒按照規則觀察,并讓幼兒知道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則。(讓幼兒體會到農民伯伯的辛苦,和蔬菜的來之不易)
2.請幼兒分組仔細觀察。提問:哪些蔬菜我們吃它的葉子?哪些蔬菜我們吃它的根?哪些蔬菜我們吃它的果實?
3.請農民伯伯給幼兒介紹蔬菜的生長過程。(幼兒觀察后討論、交流。師小結:西紅柿、黃瓜等吃果實,土豆吃根,白菜吃葉子。蔬菜也有綠色、紅色、黃色、等顏色。)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體會,并引導幼兒說出農民伯伯的重要性。(師小結: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那我們小朋友應該怎樣做呢?幼兒:不挑食,什么菜都吃。)
(三)采摘活動
師:孩子們,剛才我們參觀了菜園,發現了許多有趣的事情,現在老師請你們每人去摘一樣自己喜歡的蔬菜帶回去。(孩子興趣很高,進行采摘。)
(四)延伸活動
1.請幼兒說說蔬菜的形狀,并介紹一種蔬菜的吃法。
2.美術活動:用蔬菜拼圖或用蔬菜印畫,比一比誰的更漂亮,更有創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宇宙太空的奧秘,擴展幼兒的知識。
2、誘發幼兒對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動準備:
1、提供給幼兒介紹太空的資料:圖書、錄像、電腦。
2、設計好的大幅“未來太空城”的圖片。
3、各種大型積木,橡皮泥,彩紙,皺紙,各種廢舊材料等。
4、錄音機、磁帶。
三、活動過程:
1、感知太空。
(1)教師扮演星姐姐:“小朋友們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們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樣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請你們到太空去做客,你們高興嗎?那我們怎么去呢?(坐飛船、航天飛機等)
(2)幼兒隨音樂一起做律動“坐飛船”,然后自由地圍坐在一起。
(3)查看關于介紹太空的資料,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現在,我們來到太空資料廳,請你們自己去查看關于太空的介紹,好嗎?幼兒自由選擇,借助各種媒體感知太空的奧秘。
2、構思太空城。
(1)請幼兒講述剛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關太空的知識,教師適當幫助補充小結。
(2)教師出示“未來太空城”的圖片。
“小朋友們,現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來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種人造衛星、太空飛船、衛星空間城,等到不久的`將來,我住的太空也將變成一座美麗的太空城。你們看,這就是我設計的“未來太空成”,這里也有學校、工廠、商店、娛樂場所、街道,到了那時,你們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們高興嗎?”
(3)幼兒大膽想象“未來太空成”
“那星姐姐請你們幫幫忙,幫我再設計幾座太空成好嗎?”幼兒自由設想、構思,并相互討論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師幫助幼兒分組,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各種材料進行建造。
(2)幼兒分工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3)請幾名幼兒代表說說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賞美麗的太空成,并給它取名,掛牌,然后幼兒和
星姐姐一起在太空城前留影。
4、聽音樂坐飛船回到地球,和星姐姐再見,結束活動。
四、活動延伸
在區域中繪畫或搭建“未來太空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教案目標:
(1) 能理解故事內容,嘗試用連貫清楚地語言大膽表述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 感受角色鮮明的特征,創造性的運用動作、語言表現故事內容。
(3) 豐富詞匯:得意。
二、教案準備:
1、狐貍和烏鴉的頭飾。
2、《狐貍和烏鴉》課件 、故事動畫;音樂《去郊游》《小烏鴉愛媽媽》
三、教案過程:
1、 幼兒室外站好,導入:“孩子們,美麗的春天來了,外面的景色多美呀,我們一起去郊游好嗎?”聽《去郊游》進入教案室。出示課件:大樹林“美麗的樹林是小鳥的家,看,飛來飛去的'是什么鳥?”出示課件:烏鴉“它的媽媽年紀大了,它飛出來給媽媽找吃的,我們一起幫助它尋找食物好不好?”聽《小烏鴉愛媽媽》做熱身運動。“它找呀找,終于找到了一塊肉,可就在這時,來了一只狡猾的狐貍,它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出故事《狐貍和烏鴉》
2、 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1遍。提問:烏鴉找到一塊肉,心里怎么樣?
(高興)引導幼兒學一學烏鴉高興的樣子。我們一起看看它是怎么高興的?
3、請幼兒看《狐貍和烏鴉》的動畫。提問: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的肉,會打什么壞主意?(把肉騙到手)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怎么對烏鴉說?烏鴉怎么做的?引導幼兒學說,并想象表現出動作。引導幼兒討論:狐貍是不是真的想聽烏鴉唱歌?你覺得狐貍怎么樣?(狡猾)烏鴉為什么會上當?(愛聽好話、奉承話、贊美的話)我們能不能學習它?
4、引導幼兒自由選擇角色進行故事表演,及時對幼兒進行教育: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不能光聽好話,以免上當受騙。
5 、鼓勵幼兒展開想象,將故事改編成《聰明的烏鴉》進行講述。
6、 講評幼兒教案情況。
四、教案延伸:
請幼兒在表演區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受《康康舞曲》的歡快與活潑,并樂意用身體語言表現音樂的節奏變化。
2、能夠根據圖譜區分音樂旋律的變化,并能自己創編簡單的動作。
3、體會與同伴玩游戲的'樂趣。
4、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5、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動準備:
圖譜、歌曲《康康舞曲》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場。
(二)引入話題,欣賞歌曲。
(三)教師示范用圖譜區分音樂旋律的變化。
(四)請個別幼兒示范用圖譜區分音樂旋律的變化。
(五)幼兒根據歌曲的變化自由創編動作。
(六)請幼兒展示自己編好的動作。
(七)教師與幼兒一起玩游戲。
(八)小結。
小百科:舞曲是電子音樂的一種載體,指的是電子舞曲和DANCE-POP。
【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12-16
大班幼兒園大班綜合教案10-05
幼兒園大班的教案01-26
(經典)幼兒園大班教案07-30
幼兒園大班教案02-19
大班幼兒園教案03-10
幼兒園大班教案09-16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1
幼兒園大班教案(經典)07-21
【經典】幼兒園大班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