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物理力的教案

時間:2022-12-04 17:52:37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力的教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力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力的教案15篇

物理力的教案1

  第一課時

  教學課題:認識慣性

  授課地點:教室

  授課教師:

  授課時間:

  儀器材料:小車、棋子若干、雞蛋、平玻璃杯、小紙條、筆帽、木塊(最好是模型人)、電腦多媒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慣性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知道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能分析慣性現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過程與方法

  在解釋慣性現象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滲透物理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育;

  ②通過探究與交流,使學生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討論的愿望,認識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問題】

  鋼筆帽處于什么樣的運動狀態?擊打紙條后鋼筆帽的運動狀態有什么變化?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教師請優勝者講一講取勝的關鍵;

  1、抽紙條比賽:(誰能將紙條最快抽出,紙條又不倒則為勝)

  將學生事先準備好的一個食指寬和長的小紙條,將紙條用鋼筆帽壓住,用食指迅速擊打紙條,此時學生互相比賽,找竅門,熱情很高,課堂氣氛很活躍。

  學生回答:靜止;仍然保持靜止狀態。

  【新課教學】

  慣性

  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驗和觀察實驗現象:課堂演示:

  1、請一個同學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

  2、請一個同學做載有木塊的小車受阻而停止運動;(為增加趣味性,可將木塊改成模型人)

  3、請兩個同學做擊打棋子的實驗; 同學們觀察現象。

  讓學生描述以下情況:

  1、用力將雞蛋下紙板彈出,雞蛋不隨紙片飛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車受阻而停止運動,模型人并不停止運動,而是向前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隨它而飛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物理力的教案2

  一、教學重點.難點

  1.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2. 慣性及慣性定律

  3. 運動和力的關系

  4. 摩擦力

  二、教學內容及知識提要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理解要注意:第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中,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仍靜止,原來運動的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第二.自然界中絕對孤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里所說的“不受外力作用”,實際上是指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慣性的含義: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性質,即使物體狀態不改變的性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不是力,物體慣性大小跟物體是否受外力作用沒有關系,慣性大小是由物體質量大小來決定,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質量越小,慣性就越小,所以慣性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即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不等于零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要發生改變,可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狀態是指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彼此平衡(即合外力等于零),那么,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改變,實際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有人認為維持運動要有力的作用,這是錯誤的,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物理教案《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的關系二 教案》。

  4、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不發生改變,即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物體受力作用不平衡時,運動狀態將發生改變。

  5、摩擦具體可分為:靜摩擦、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靜摩擦:一個物體有沿著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的趨勢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和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擦力隨著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值等于外力大小。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滑動摩擦力;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大小跟接觸物體之間的壓力大小有關,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6、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的特點是,滾動摩擦力大小比滑動摩擦力大小要小得多。在生活中和生產中,要設法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的摩擦,增大有益摩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壓力和把物體之間的接觸面弄粗糙些,減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是用滾動代替滑動和加潤滑油等。

物理力的教案3

  1、一束帶電粒子沿著水平方向平行地飛過靜止的小磁針的正上方,這時小磁針的南極向西偏轉,則這束帶電粒子可能是:( )

  A、由北向南飛行的正離子束 B、由南向北飛行的正離子束

  C、由北向南飛行的負離子束 D、由南向北飛行的負離子束

  2、具有相同速度的質子、氘核和粒子垂直飛入同一勻強磁場中,則:( )

  A、它們的動能之比是1:2:4,軌道半徑之比是1:2:2

  B、它們的向心力大小之比是1:1:2,回轉周期之比是1:2:4

  C、磁感應強度增大,則這些粒子所受的洛侖茲力增大,動能也將增大

  D、磁感應強度增大,它們軌道半徑減小,周期也變小

  3、如圖,與紙面垂直的平面AA'的上、下兩側分別為磁感應強度為B和2B的勻強磁場,其方向均垂直于紙面向外,假設最初有帶電量+q的粒子以速度V處下而上垂直射達界面AA'某處,則應:( )

  A、此粒子將反復穿過界面,其軌跡為半徑不等的一系列半圓

  B、該粒子的運動周期為

  C、粒子每一個周期沿AA'方向有一段位移,其大小為粒子在下方磁場內圓軌道的半徑

  D、一個周期內粒子沿AA'方向運動的平均速度為

  4、一個帶電粒子,沿垂直于磁場的方向射入一勻強磁場,粒子的一段徑跡如圖,徑跡上的每一小段都可近似看作圓弧,由于帶電粒子使沿途的空氣電離,粒子的能量逐漸減小,則可知:( )

  A、粒子方向從a到b,帶正電 B、粒子從b到a,帶正電

  C、粒子從b 到a,帶負電 D、粒子從b到a,帶負電

  5、兩條平行直線MM'與NN'之間,有一勻強磁場,兩個同種帶電粒子以不同的速率V1及V2分別從O點沿OX軸正方向射入,當速率為V1的粒子到達a點時,其方向與NN'垂直, 當速率為V2的粒子到達b點時,其方向與NN'成60角,設兩粒子從O到達a點及b點的時間分 別為t1和t2,則有: ( )

  A、t1:t2=3:2;V1:V2=1:2 B、t1:t2=3:1;V1:V2=1:

  C、t1:t2=2:1;V1:V2=1: D、t1:t2=3:2;V1:V2=1:

  6、兩個粒子帶電量相等,在同一磁場中只受磁場力作勻速圓周運動,則有:( )

  A、若速率相等,則半徑必相等 B、若質量相等,則周期必相等

  C、若動量大小相等,則半徑必相等 D、若動能相等,則周期必相等

  7、 如圖所示不同元素的二價離子經加速后豎直向下射入由正交的勻強電場和勻強磁場組成的粒子速度選擇器,恰好都能沿直線穿過,然后垂直于磁感線進入速度選擇器下方另一個勻強磁場,偏轉半周后分別打在熒屏上的M、N兩點.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有( )

  A.這兩種二價離子一定都是負離子

  B.速度選擇器中的勻強磁場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

  C.打在M、N兩點的離子的質量之比為OM:ON

  D.打在M、N兩點的離子在下面的磁場中經歷的時間相等

  8、質譜儀是一種測定帶電粒子質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它的構造原理如圖所示.離子源S產生的帶電量為q的'某種正離子,離子產生出來時速度很小,可以看做是靜止的.離子產生出來后經過電壓U加速后形成離子束流,然后垂直于磁場方向、進人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沿著半圓周運動而達到記錄它的照相底片P上.實驗測得:它在P上的位置到入口處a的距離為l,離子束流的電流強度為I.回答下列問題:

  (1)t秒內能射到照相底片P上的離子的數目為___________

  (2)單位時間穿過入口處S1離子束流的能量為__________

  (3)試證明這種離子的質量為m=qB2a2/8U

  9、如圖所示為一回旋加速器的示意圖,已知 D形盒的半徑為R,中心O處放有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正離子源,若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求:

  (l)加在D形盒間的高頻電源的頻率。

  (2)離子加速后的最大能量;

  (3)離子在第n次通過窄縫前后的速度和半徑之比。

  10、帶電量為+q的粒子,由靜止經一電場加速,而進入一個半徑為r的圓形區域的勻強磁場,從勻強磁場穿出后打在屏上的P點,已知PD:OD= :1,勻強磁場電壓為U,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B,則粒子的質量為多大?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時間為多少?

物理力的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教學設計示例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課  題】 測力計的發展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展概況.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題】 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測力計等工具體驗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覺;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物理力的教案5

  1、共點力的合成與分解

  實驗儀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鉤碼(一盒)、平行四邊形演示器

  教師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選定的分力夾角和分力大小,調整位置和選配鉤碼個數;把匯力環上部連接的測力計由引力器拉引來調節角度,并還要調節拉引力距離,使匯力環懸空,目測與坐標盤同心;改變分力夾角,重做上邊實驗。

  實驗結論:此時測力計的讀數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夾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夾角趨于180度時合力趨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師操作:用平行四邊形演示器O點孔套在坐標盤中心桿上,調整平行四邊形重合實驗所形成四邊形,用緊固螺帽壓緊,學生可直觀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圖。

  2、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學生實驗)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橡皮筋、細繩套2根、平板測力計2只、刻度尺、量角器、鉛筆、圖釘3-5個

  實驗目的: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原理: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共點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點,所以F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圖示,再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圖示,比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學生操作:

  (1)白紙用圖釘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在白紙上,另一端拴上兩根細繩套。

  (2)用兩只測力計沿不同方向拉細繩套,記下橡皮筋伸長到的位置O,兩只測力計的方向及讀數F1、F2,做出兩個力的圖示,以兩個力為臨邊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即為理論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測力計鉤住細繩套,將橡皮筋拉到O,記下測力計方向及讀數F,做出它的圖示。

  (3)比較F?與F的大小與方向。

  (4)改變兩個力F1、F2的大小和夾角,重復實驗兩次。

  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范圍內,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定則成立。

  注意事項:

  (1)同一實驗中的兩只彈簧測力計的選取方法是:將兩只彈簧測力計鉤好后對拉,若兩只彈簧測力計在拉的過程中讀數相同,則可選,若不同,應另換,直到相同為止;使用時彈簧測力計與板面平行。

  (2)在滿足合力不超過彈簧測力計量程及橡皮筋形變不超過彈性限度的條件下,應使拉力盡量大一些,以減小誤差。

  (3)畫力的圖示時,應選定恰當的.標度,盡量使圖畫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畫出紙外;要嚴格按力的圖示要求和幾何作圖法作圖。

  (4)在同一次實驗中,橡皮筋拉長后的節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圖法得到的F和實驗測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可認為是F和F?符合即可。

  誤差分析:

  (1)本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彈簧秤本身的誤差、讀數誤差、作圖誤差。

  (2)減小誤差的方法——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字正確讀數和記錄,兩個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夾角θ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圖得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也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物體的平衡條件

  實驗儀器:力矩盤(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鉤碼(J2106M)、杠桿(J2119型)、測力計(J2104型)、三角板、直別針若干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條件,進一步明確力矩的概念。

  教師操作:

  (1)將力矩盤和一橫桿安裝在支架上,使盤可繞水平軸自由靈活地轉動,調節盤面使其在豎直平面內。在盤面上貼一張白紙。

  (2)取四根直別針,將四根細線固定在盤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選定,但相互間距離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細繩的末端掛上不同質量的鉤碼,第四根細繩掛上測力計,測力計的另一端掛在橫桿上,使它對盤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盤靜止后,在白紙上標出各懸線的懸點(即直別針的位置)和懸線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盤上各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標出力矩盤軸心的位置。

  (4)取下白紙,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長度,將各力的大小F與對應的力臂值記在下面表格內(填寫時應注明力矩M的正、負號,順時針方向的力矩為負,反時針方向的力矩為正)。

  (5)改變各力的作用點和大小,重復以上的實驗。

  注意事項:

  (1)實驗時不應使力矩盤向后仰,否則懸線要與盤的下邊沿發生摩擦,增大實驗誤差。為使力矩盤能靈活轉動,必要時可在軸上加少許潤滑油。

  (2)測力計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則將會由于測力計本身所受的重力而產生誤差。測力計如果處于水平,彈簧和秤殼之間的摩擦也會影響結果。

  (3)有的力矩盤上畫有一組同心圓,須注意只有受力方向與懸點所在的圓周相切時,圓半徑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況下,力臂只能通過從轉軸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來測量。

  4、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圖釘、橡皮條、測力計3個(J2104型)、細線、直尺和三角板、小鐵環(直徑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決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等問題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認識。

  教師操作:

  (1)將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圖釘將白紙釘在板上。三條細線將三個測力計的掛鉤系在小鐵環上。

  (2)將小鐵環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個測力計,沿兩個不同的方向拉另外兩個測力計。平衡后,讀出測力計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紙上按一定的標度,用有向線段畫出三個力F1、F2、F3。把這三個有向線段廷長,其延長線交于一點,說明這三個力是共點力。

  (3)去掉測力計和小鐵環。沿力的作用線方向移動三個有向線段,使其始端交于一點O,按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較F12和F3,在實驗誤差范圍內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即它們的合力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為零是物體平衡的條件,如果有更多的測力計,可以用細線將幾個測力計與小鐵環相連,照步驟2、3那樣,畫出這些作用在小鐵環上的力F1、F2、F3、F4……,它們仍是共點力,其合力仍為零,從而得出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項:

  (1)實驗中所說的共點力是在同一平面內的,所以實驗時應使各個力都與木板平行,且與木板的距離相等。

  (2)實驗中方木板應處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響,否則實驗的誤差會增大。

物理力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樂于探究身邊的力現象。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足球比賽的`片斷錄像。

  實驗器材:啞鈴、彈簧、旱冰鞋、皮球(兩個)。

  教學設計

  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導入新課

  請一位學生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從肌肉的緊張引出力的概念。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現象。

  進行新課

  一、力的概念

  教師給學生要探究的下列幾個問題:

  1、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

  2、其他物體對物體是否施加力?

  3、兩物體之間不相互接觸是否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4、這里所說的作用應怎樣理解?

  教師要學生列舉事例進行回答,找出這些問題的共性,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師生評估、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圖5-1中的6幅圖,找出其共同點。教師點評。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創設情景:用一個皮球去擠壓另一個皮球。

  提問:根據這一現象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

  2、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可參照教材p77圖5-2所示進行,也可用別的物體來做。

  3、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實驗: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學推墻。

  讓學生解釋所發生的現象,進一步加深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讓學生列舉生活及生產中人們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實例。

  6、讓學生列舉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力的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效果?

  1、學生拉彈簧。讓觀察形狀怎樣變化。

  2、教師放一段足球比賽的錄象片斷。看足球的運動情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物理力的教案7

  一、應用解法分析動態問題

  所謂解法就是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鄰邊和對角線長短的關系或變化情況,作一些較為復雜的定性分析,從形上就可以看出結果,得出結論.

  例1 用細繩AO、BO懸掛一重物,BO水平,O為半圓形支架的圓心,懸點A和B在支架上.懸點A固定不動,將懸點B從1所示位置逐漸移到C點的過程中,試分析OA繩和OB繩中的拉力變化情況.

  [方法歸納]

  解決動態問題的一般步驟:

  (1)進行受力分析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一般情況下物體只受三個力:一個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變;另外兩個是變力,一個是方向不變的力,另一個是方向改變的力.在這一步驟中要明確這些力.

  (2)畫三力平衡

  由三力平衡知識可知,其中兩個變力的合力必與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畫出與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為對角線,以兩變力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則是將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邊形.

  (3)分析變化情況

  分析方向變化的力在哪個空間內變化,借助平行四邊形定則,判斷各力變化情況.

  變式訓練1 如2所示,一定質量的物塊用兩根輕繩懸在空中,其中繩OA固定不動,繩OB在豎直平面內由水平方向向上轉動,則在繩OB由水平轉至豎直的過程中,繩OB的張力的大小將( )

  A.一直變大

  B.一直變小

  C.先變大后變小

  D.先變小后變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將物體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選定的.兩個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處理相對復雜的多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將力的合成化簡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解決矢量的運算,“分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合成”.

  3.適用情況:適用于計算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合成.

  4.步驟

  (1)建立坐標系:以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直角坐標系x軸和y軸的選擇應使盡量多的力在坐標軸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將每一個不在坐標軸上的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別求出x軸、y軸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點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α,則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內有三個共點力,它們之間的夾角都是120°,大小分別為F1=20 N,F2=30 N,F3=40 N,求這三個力的合力F.

  5

  變式訓練2 如5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已知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那么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D.Fcos θ

  三、力的分解的實際應用

  例3 壓榨機結構如6所示,B為固定鉸鏈,A為活動鉸鏈,若在A處施另一水平力F,輕質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壓D,若BC間距為2L,AC水平距離為h,C與左壁接觸處光滑,則D所受的壓力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鑿子工作時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與AB平行.忽略鑿子的重力,求這時鑿子推開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別為多大?

  變式訓練3 光滑小球放在兩板間,如8所示,當OA板繞O點轉動使 θ角變小時,兩板對球的壓力FA和FB的變化為( )

  A.FA變大,FB不變

  B.FA和FB都變大

  C.FA變大,FB變小

  D.FA變小,FB變大

  例5 如9所示,在C點系住一重物P,細繩兩端A、B分別固定在墻上,使AC保持水平,BC與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細繩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

  多為多少,這時細繩的哪一段即將被拉斷?

  參考答案

  解題方法探究

  例1 見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選取三個點B1、B2、B3,當懸點B分別移動到B1、B2、B3各點時,AO、BO中的拉力分別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從中可以直觀地看出,FTA逐漸變小,且方向不變;而FTB先變小,后變大,且方向不斷改變;當FTB與FTA垂直時,FTB最小.

  變式訓練1 D

  例2 F=103 N,方向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30°

  解析 以O點為坐標原點,建立直角坐標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則F2與y軸正向間夾角α=30°,F3與y軸負向夾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這三個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再求它們在x軸、y軸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這樣,原來的三個力就變成互相垂直的兩個力,如乙所示,最終的合力為:

  F=F2x+F2y=-152+-532 N=103 N

  設合力F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θ,則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變式訓練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平力F有沿AB和AC兩個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夾角θ很大,力F產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產生兩個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彈力垂直于接觸面,將力F按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如所示,由幾何關系易得,推開AC面的力為F1=F/tan 30°=1003 N.

  推開BC面的力為F2=F/sin 30°=200 N.

  變式訓練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斷如下所示.

  當θ角變小時,FA、FB分別變為FA′、FB′,都變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斷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據一個物體受三個力作用處于平衡狀態,則三個力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個力大小,方向與第三個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豎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數關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甲

  設F1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AC繩的張力還沒有達到最大值,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即將斷裂.

  設F2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BC繩的張力已經超過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早已斷裂.

  從以上分析可知,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多為100 N,這時細繩的BC段即將被拉斷.

  乙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將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軸)和豎直方向(y軸)兩個方向進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繩BC先斷,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物理力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2、3面,回答下列問題:

  (1)力有如下兩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

  ②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能不能看見?不能,我們是通過力產生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力的存在,這種物理研究方法我們叫做“轉換法”。

  ●小組討論

  請小組同學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觀察橡皮泥的形狀;用力拉彈簧,觀察彈簧的形狀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如圖,讓小鐵球兩次從斜面上滾下,分別在小鐵球的前方、側方放一個磁體,觀察小鐵球的運動情況有什么樣的改變。

  ●教師點撥

  1.形變包括形狀和體積的改變,形變可以是很明顯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運動狀態改變包括物體的運動速度改變(加速、減速)或運動方向改變.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產生什么樣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可引導學生舉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輛重型卡車,卡車的表面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但運動狀態是不可能改變的).

  ●跟蹤訓練

  1.用手拍桌面,手會感到疼,這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2.小亮參加立定跳遠考試,起跳時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運動,一是利用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3面,同時觀看課件上的圖片,展示日常生活中、體育活動中以及工農業生產中與力有關的現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車、用手捏橡皮泥……(學生實驗: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體育運動中:足球運動員踢足球、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排球運動員托球……(學生舉例)上面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與人有關,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3)工農業生產中:汽車拉拖車、起重機吊起貨物……(學生舉例).

  1.人用力推小車,人對車施加了力,施力物體是人,受力物體是車.

  2.人用力拉彈簧,人對彈簧施加了力,施力物體是人,受力物體是彈簧.

  3.起重機提重物,起重機對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體是起重機,受力物體是重物.

  以上現象說明力的特點是:要有推、拉、提、壓、擊、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組討論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兩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物體叫施力物體,承受力的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一個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觸的物體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觸的物體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嗎?

  演示實驗:用磁鐵靠近大頭針(不要接觸)

  現象:大頭針被磁鐵吸引;

  說明:不接觸的兩個物體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現象,我們可以把力分為接觸力和非接觸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陽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屬于非接觸力,常見的推、拉、擠、壓、托……屬于接觸力.

  ●教師點撥

  上述現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體-作用-物體.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推、拉、擠、打、壓、吸引、舉、排斥等等都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由此得出力的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跟蹤訓練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脫離物體存在,比如引力

  C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個力必定存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兩物體必須接觸才能發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對人的引力B.磁極間的作用力

  C.支架對磁鐵的支持力D.兩帶電氣球間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4面,完成下列問題:

  (1)物理學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組討論

  請各組同學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變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著門把手,用同樣大小的力分別從教室的內外推門,門的運動狀態改變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樣的力從門外推門的門軸部分和外邊框,門的運動狀態改變是否相同?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我們把這三者稱之為“力的三要素”,因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個,所以我們在探究多因素影響同一物理量時,應采取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著,為研究力方便,我們要學會如何用幾何模型來表示力,具體方法:

  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給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頭附近標示出力的大小),這種畫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圖.

  3.一木塊放在水平地面上,畫出木塊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圖.

  ●教師點撥

  1.由于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多個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時,應采取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注意控制變量法的語言敘述.

  2.畫力的示意圖時,受力物體可用長方形或圓形這些較簡單的幾何圖形代替.

  ●跟蹤訓練

  1.如圖所示實驗,表示力的作用效果與(B)

  A.力的大小有關B.力的方向有關

  C.力的作用點有關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有關

  2.如圖所示為小明拉車的情景,請畫出繩子對車的拉力示意圖。(力的作用點A已畫出)

物理力的教案9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定量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掌握在研究三個物理量之間關系時,用控制變量法實現。

  2、指導學生根據原理去設計實驗,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3、幫助學生會分析數據表格,利用圖象尋求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2、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怎樣測量物體的加速度

  2、怎樣提供和測量物體所受的力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選器材,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作出圖象,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提出問題,導入探究原理――自主選器材,設定方案,進行操作,總結歸納――進行交流。

  2、對學生操作過程細節進行指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車、一端帶滑輪長木板、鉤碼、打點計時器、學生電源、紙帶、刻度尺、氣墊導軌、微機輔助實驗系統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投影下圖:

  定性討論: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回答:第一種情況,受力大的產生加速度大,第二種情況:質量大的產生加速度小。

  學生再思考生活中類似實例加以體會。

  點評:教師還可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實例,如賽車和普通小汽車質量相仿,但塞車安裝了強大的發動機,牽引力巨大,可產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駕齊驅的大貨車和

  小汽車在同樣大的制動力作用下,小汽車容易剎車.通過類似實例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速度大小既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鋪墊.

  (二)進行新課

  1、物體加速度與它受力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用控制變量法)。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請同學生據上述事例,猜測一下它們最簡單關系。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力可能成正比。

  教師活動:如何測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請同學樣設計方案。

  學生回答:第二章我們已探究過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可用該實驗器材測加速度。小車在鉤碼牽引下作勻加速運動,利用打出紙帶求加速度。

  教師活動:現實中,除了在真空中拋體(僅受重力)外,僅受一個力的物體幾乎不存在,但一個單獨的力作用效果與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實驗中力F的含義可以是物體所受的合力。如何為運動物體提供一個恒定合力?如何測?請同學們想辦法。

  教師引導:可利用前邊測加速度的器材,在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條件下,鉤碼重力大小等于對小車拉力(至于為什么以后再討論),但必須設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氣墊導軌以減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計。這樣小車受的合力就等于鉤碼重力。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篩選出最佳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設計可行方案測量,也可借鑒教師提供案例進行設計。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把小車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設計好的表格中。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取得數據。

  教師活動:如何直觀判斷加速度a與F的數量關系?指導學生以a為縱坐標,以F為橫坐標建立坐標系,利用圖象找規律。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某同學做的圖象,讓大家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在事先發給的坐標紙上描點,畫圖象,看圖象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就能判斷a與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數據,得出結論。

  2、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保持物體所受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請同學們用最簡單關系猜測一下二者是什么關系?教師解釋:若a與m成反比,其實是a與1/m成正比,a-l/m的圖象應是什么?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質量可能成反比。應該是過原點直線。

  教師活動:保持鉤碼質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變小車質量?將不同質量的小車的加速度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標系作圖象。

  學生回答:在小車上加砝碼。

  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測出不同質量時加速度。在坐標紙上描點,作a-l/m圖象,據a-l/m圖象建否是過原點直線就能判斷加速度是否與質量成反比。

  點評:由于學生剛開始從事探究實驗,缺乏經驗,需要教師指導,比如設計方案,利用圖象處理數據,學生一無經歷,二不習慣,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學生走向自由探究。

  3、對實驗可靠性進行評估

  教師活動:如果同學們猜想是正確的,那么根據實驗數據,以a為縱坐標,以F橫坐標,或以a為縱坐標,1/m為橫坐標,作出圖象都應該是過原點的直線,但實際描的點并不嚴格在某直線上,也不一定過原點。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實驗才能證實。

  學生討論結果,看書討論相關問題。

  ★課余作業

  1、課后完成實驗報告。

  2、預習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

物理力的教案10

  審核:高二物理組

  寄語: 目光遠大,目標明確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與人生的成敗息息相關!

  學習目標:

  1.知道振幅越大,振動的能量(總機械 能)越大;

  2.對單擺,應能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進行定量計算;

  3.對水平的彈簧振子,應能定量地說明彈性勢能與 動能的轉化;

  4.知道簡諧運動的回復力特點及回復力的來源。

  學習重點:

  1.對簡諧運動中能量轉化和守恒的具體分析。

  2.什么是阻尼振動。

  學習難點:

  1.關于簡諧運動中能量的轉化。

  知識鏈接:

  振幅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幅物理意義:表示_________的物理量。

  2.取一個單擺,將其擺球拉到一定高度后釋放,觀察它的單擺擺動,請你概括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際振動的單擺為什么會運動,又為什么會停下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新課學習來源:

  一、簡諧運 動的回復力

  1. 彈簧振子振動 時,回復力與位移是什么關系?

  根據胡克定律,彈簧振子的回復力與位移成正比,與位移方向相反

  2.特點:F=-Kx

  注:式中F為回復力;x為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k是常數,對于彈簧振子,k是勁度系數,對于其它物體的簡諧運動,k是別的常數;負號表示回復力與位移的方向總相反。

  3.簡諧運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簡諧運動的能量

  (1)水平彈簧振子在外力作用下把它拉伸,松手后所做的簡諧運動。不計阻力。

  單擺的擺球被拉伸到某一位置后所做的簡諧運動;如下圖甲、乙所示

  (B級)(2)試分析彈簧振子和單擺在振動中的能量轉化情況,并填入表格。

  A A O

  O O B

  B

  位移s

  速度v

  回復力F

  加速度a

  動能

  勢能

  總能

  理論上可以證明,如果摩擦等阻力造成的損耗可以忽略,在彈簧振子運動的任意位置,系統的'動能與勢能之和都是一定的,這與機械能守恒定律相一致。

  實際的運動都有一定的能量損耗,所以簡諧運動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知識鞏固:

  (B級)1.一個在水平方向做簡諧運動的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是0.025s,當振子從平衡位置開始向右 運動,在0.17s時刻,振子的 運動情況是( )

  A.正在向左做減速運動 B.正在向右做加速運動

  C.加速度正在減小 D.動能正在減小

  (B級)2.做簡諧運動的物體,每次經過同一位置時,都具有相同的( )

  A.加速度 B.速度 C.位移 D.動能

  (B級)3 .彈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簡諧運動,在振子向平衡位置運動的過程中( )

  A.振子所受的回復力逐漸增大 B.振子的位移逐漸增大

  C.振子的速率逐漸減小 D.彈簧的彈性勢能逐漸減小

  (B級)4.一質點做簡諧運動,其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由圖可知( )

  A.質點振動的頻率為4

  B.質點振動的振幅為2cm

  C.在t=3s時刻,質點的速率最大

  D.在t=4s 時刻,質點所受的合力為零

  (C級)5.一質點在水平方向上做簡諧運動。如圖,是該質點在 內的振動圖象,下列敘述中 正確的是( )

  A.再過1s,該質點的位移為正的最大值

  B.再過2s,該質點的瞬時速度為零

  C.再過3s,該質點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

  D.再過4s,該質點加速 度最大

  反思小結:

  11.3過關檢測卡

  審核:高二物理組

  寄語: 目光遠大,目標明確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與人生的成敗息息相關!

  (B級)1.一質點做簡諧運動時,其振動圖象如圖。由圖可知,在t1和t2時刻,質點運動的( )

  A. 位移相同 B.回復力大小相同

  C.速度相同 D.加速度 相同

  (B級)2.一個在水平方向做簡諧運動的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是0.025s,當振子從平衡位置開始向右運動,在0.17s時刻,振子的運動情況是( )

  A.正在向左做減速運動 B.正在向右做加速運動

  C.加速度正在減小 D.動能正在減小

物理力的教案1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與分力都是從力的作用效果來定義的。

  2、通過實驗探究,獲知在同一直線上同方向與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況。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經歷對圖表的分析獲得結論的過程,并能夠在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中發現新的問題。

  4、在關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實驗中,讓學生經歷從提出假設,到驗證假設,直到形成科學理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1、先通過“帆的合力”、“螞蟻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過設置疑問“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樣的?”來展開。為了驗證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設定了“實驗探究”,通過實驗來得出二力合力的條件。

  這樣安排是讓學生首先對合力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過簡單的情況來認識合力大小與方向是怎樣確定的。這樣可使學生“從一般到特殊”初步認識力的合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對通過實驗探究的參與,認識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的情況。

  教學難點:

  1、讓學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學方法,認識等效替代對物理發現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學生能在觀察自然、生活等現象中發現問題,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物理力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的變化、由于本節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教學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多元學習方式相結合

  (2)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理解生活、社會與物理的關系。

  (3)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4)重視物理與科技前沿的聯系,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5)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知道它們的方向、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在自己設計探究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探究影響摩擦力的過程中學習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

  三、情感目標:通過摩擦力大小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嚴謹的實驗態度。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教學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靜摩擦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今天我們來學習摩擦力。(課件展示)。

  二、推進新課

  1、摩擦力

  出示目標:什么樣的力才是摩擦力?

  (1)閱讀課本明確概念(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師生互動:進一步認識摩擦力,掌握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3)說明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摩擦力有三種,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高中階段我們只掌握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靜摩擦力

  出示目標:靜止的物體受的就是靜摩擦力么?

  (1)學生閱讀課文明確靜摩擦力,小實驗說明相對運動的趨勢以及靜摩擦力的方向。

  (2)演示實驗:拉人。探討靜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并認識最大靜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

  出示目標:運動的物體受的摩擦力就是滑動摩擦力么?

  (1)閱讀課文明確概念:

  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小實驗明確相對運動以及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探究實驗目標: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②討論影響因素:

  ③提出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他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④設計實驗方案。

  ⑤選擇實驗數據的處理方式。

  ⑥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計時實驗,并完成導學案第二部分。

  ⑦老師抽樣展示數據,并與學生一起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并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⑧學生結合課文,自己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FN、并討論它的用途。

  三、課堂總結:師生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四、動一動(為課堂還有空余時間時用):拉書比賽。

  五、板書設計

  課題:3—3摩擦力

  一、摩擦力

  1、概念

  2、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二、靜摩擦力

  1、概念

  2、方向

  3、大小

  三、滑動摩擦力

  1、概念

  2、方向

  3、大小

物理力的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實驗探究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實驗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鍛煉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和計算式。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環節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需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改變壓力,改變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交流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數據和實驗細節,誤差處理等;討論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即控制無關變量相同,只改變探究的物理量等;實驗安全問題、保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討論。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討論: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斷摩擦力方向。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課下繼續探索,拓展科學知識。

物理力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實驗探究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實驗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鍛煉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和計算式。

  【難點】

  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需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改變壓力,改變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交流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數據和實驗細節,誤差處理等;討論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即控制無關變量相同,只改變探究的物理量等;實驗安全問題、保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討論。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討論: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斷摩擦力方向。

  (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課下繼續探索,拓展科學知識。

物理力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條件。

  2、會應用用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的條件。得出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物理力的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力的教案08-26

物理教案《力》12-12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01-10

初中物理《力》教案04-02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教案12-06

物理力的教案(15篇)12-05

物理教案:什么是力12-08

什么是力物理教案08-25

物理摩擦力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