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錦集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p.13、14
教學目標:
通過對一些常見容器的實驗,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并注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
形成一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
每生自帶2件左右常見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檢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對工作,檢查學生的口算完成情況。
二、交流檢查學生昨天回家的實踐作業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個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較小的容器)
1個電飯煲是2升多,1個大油桶是5升,一個水池30升,一個臉盆5升(較大的容器)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劃該容器的大小;(2)繼續補充
三、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別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鍋的差不多,臉盆的1/5
可繼續讓學生估一估,整個容器的容量大約是幾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約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這里的4張圖,可以讓學生先挑一個最有把握的說,并說清楚理由。
再以此為參照,進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進行,但都要學生充分說理,不能是簡單的憑感覺。
四、指導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在前面的教材里,學生已經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能夠利用這些統計圖表示數據及變化態勢;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能夠應用平均數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本單元教學扇形統計圖、眾數和中位數,扇形統計圖過去是選學內容,現在是基本的教學內容,而眾數和中位數是根據《標準》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學內容。扇形統計圖能直觀地表示出各個部分的數量分別是總數量的百分之幾,眾數和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在平均數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基本特點時,往往選用眾數或中位數來表達數據的特點。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表示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教材編排了四道例題和兩個練習,例1和練習十五主要教學扇形統計圖的知識,例2至例4以及練習十六教學眾數和中位數的知識。
1.以百分數的知識為基礎,教學扇形統計圖。
例1教學扇形統計圖,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從整體到部分認識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我國陸地地形分布情況統計圖,體會圖中的數據信息的具體含義,理解這張統計圖用一個圓表示我國陸地的總面積,用五個扇形分別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幾。由于五種地形所占總面積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個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時指出,這樣的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系。經過這一步教學,學生知道扇形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相比,不僅形狀不同,而且表達的數據內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據已知的我國國土總面積,利用扇形統計圖里的數據,分別算出五種地形的面積并填入統計表,進一步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由于計算比較復雜,所以使用計算器。
教學扇形統計圖,要理解圖中的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并利用這些百分數進行相關的計算,不要求學生制作扇形統計圖。練一練和練習十五根據教學要求,設計了兩方面的練習內容。一是從統計圖中各個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數據出發,進行分析與解釋。如練一練第1題看圖說出7月份哪項支出最多。第2題從我國的國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卻占世界的22%,想到我國人均占有的土地比較少,人口密度很大。練習十五第1題通過對應數據的比較,判斷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二是看圖估計或計算,如練習十五第2題根據拼盤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積的百分比,估計其他干果各占面積的百分比。第3題分別計算我國四個海域的實際面積。
2.聯系現實的素材,教學眾數和中位數。
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是這組數據的眾數。由于眾數在一組數據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所以眾數反映了這組數據的集中情況。教學眾數,要讓學生領會眾數的意義,學會在一組數據中得出眾數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現9個學生每人用20粒黃豆種子做發芽試驗的結果,先看表在括號里填數,感受發芽17粒的人數最多,有5人。然后把9個數據依次排列,指出17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據的眾數。教學這一段內容,首先要形成正確的眾數概念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在發芽結果的數據中,17出現了5次,17是出現次數最多的數,5是它出現的次數,這組數據的眾數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眾數的方法在一組數據中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不管這個數出現了幾次,只要比其他數出現的次數多,它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例題還要求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聯系實際比較平均數和眾數的意義,體會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進一步理解眾數。
第79頁練一練第1題通過找出一組學生的年齡的眾數,鞏固眾數概念和求眾數的方法。第2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用了眾數,鞋店上周銷售皮鞋中,25.5cm這個尺碼的皮鞋售出的雙數最多,25.5是這組數據的眾數,所以進貨時要多一些這個尺碼的男鞋。練習十六第1題配合例2的教學,男生身高的眾數是153,女生身高的眾數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說女生身高的眾數更能反映這組學生的身高情況,即更具有代表性。這就是眾數作為一種統計量,在描述一組數據特征時能起的作用。
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居于中間位置的那個數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這組數據的個數是單數,那么中位數是正中間的那個數;如果這組數據的個數是雙數,那么正中間的兩個數的平均數才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教材編排兩道例題,分別教學這兩種情況。
例3要求學生評價7號男生的跳繩成績在這組同學中的位置,有的學生可能根據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認為7號男生跳的比平均數少。有的學生可能把7號男生跳的下數與其他男生比較,得出他的成績是第三名。這些都是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的比較。為什么7號男生跳的下數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是第三名?為了解決這個疑問,例題先教學中位數的知識,指出把這組數據按大小排列,正中間的一個數102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既揭示了中位數的含義,又講了求中位數的方法。再把7號男生的成績與中位數比,看到盡管他跳的下數比平均數少,卻比中位數大,在這9個男生中的名次還是比較靠前的,初步體會中位數與平均數是兩個不同的.統計量。例題還要學生思考為什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比中位數多得多,這是由于2號和8號男生的成績十分突出,遠遠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數,他倆的優異成績使男生跳繩的平均數大了,而多數男生的跳繩成績都低于這個水平。所以,如果一組數據里存在特別大或者特別小的極端數據,平均數往往不能準確地表達這組數據的整體狀況,這時用中位數表示這組數據更合適。
例4求10個女生跳繩成績的中位數,這組數據的個數是雙數。教材指出,正中間有兩個數,中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平均數,并要求學生算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學會求這種情況的中位數的方法。然后把各個女生的成績分別與中位數比較,體會用中位數能評價每個數據在整體里的地位。
練一練的教學不能偏重于求平均數和中位數,要把時間用在第(2)、(3)兩個問題的討論上。9位同學家庭的住房面積中,有兩個數據比其他數據小很多,所以平均數比中位數低得多,用中位數代表9個家庭的住房水平比較合適。練習十六第2題的數據中,A飛機的飛行時間只有8秒,比其他飛機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數表示這8架飛機的飛行水平。如果A飛機不飛,其他飛機的飛行時間雖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數和中位數比較接近,都能代表這些飛機的飛行水平。第3題公司的經理、副經理的月工資比其他員工高出很多,教材讓學生分別算出公司員工月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體會平均數比中位數、眾數大得多,應該用中位數或者用眾數來反映這個公司的工資水平,進一步理解中位數與眾數的實際應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在數表里框出幾個數、在墻面上貼瓷磚、選擇連號的參觀券或座位等實際問題,都可以和圖形的覆蓋現象聯系起來。圍繞覆蓋了哪里、有多少個位置可以選擇等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能感受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里的事物和現象的工具,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培養樂于探索的。教材編排了兩道例題,例1里的覆蓋比較簡單,覆蓋的位置只有一個維度上變化。例2里圖形的覆蓋位置,在兩個維度上變化。練習十運用例題里的方法和認識的規律,解決日常生活、數學游戲中的實際問題。
1、 例1突出探索規律時的數學活動。
例1的教學從游戲開始。把1~10這十個數從左往右順次排列,組成一張數表,游戲的方法是,用紅框在數表里框數,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只框兩個數,第二次要框三個數,第三次框更多個數。
第一次游戲,先框出數表左端的兩個數1和2,算出它們的和是3。再任意移動紅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兩個數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兩個數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戲里的數學問題,把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紅框在數表中有多少個不同的位置。學生首先會想到第一種方法,隨著紅框從數表的左端逐漸移到右端,依次計算1+2=3、2+3=5……9+10=19,數數一共寫了9個算式,得到9個不同的和。第二種方法有兩個特點: 一是對問題的理解十分準確。“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這個問題,是問和的個數,不是問和是多少,所以不必進行求和計算。二是應用了圖形平移的知識,通過紅框從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結果。其中,紅框平移8次,能得到9個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難點。在第一種方法的基礎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種方法,學生數學活動的水平有了提升,也為繼續進行的.游戲和探索規律構筑了平臺。
第二次游戲,紅框每次框出三個數,和第一次游戲相比,有兩點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戲中體會了平移是解決這類問題比較好的方法,在這次游戲中學生必然樂意應用這種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數多,得到不同的和的個數少。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問題的答案上獲得: 每次框2個數,得到9個不同的和;每次框3個數,得到8個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過程中體會: 每次框的數少,紅框平移的次數多,得出的和的個數多;每次框的數多,紅框平移的次數少,得出的和的個數少。顯然,通過這次游戲,學生對用平移方法解決問題的體驗深了,為發現規律邁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次游戲,在同一張數表里,每次框出更多個數,如4個數、5個數,分別能得到幾個不同的和?安排學生繼續實驗,并把數據都填入一張表格。有前兩次操作的經驗,這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的方法。或是仍舊用紅框逐次去框數,或是看著數表想像框的活動。
通過這次活動,對這類現象的感知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數的個數越多,紅框平移的次數越少,得到的和的個數也越少,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
得出規律是例題最關鍵的教學環節。帶著教材里的兩個問題逐行觀察表格里的數,研究平移次數與每次框的數的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次數的關系,找到的共同特點就是這類現象的規律。平移次數與每次框的數的個數的關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們相加的和都是10(數表里有10個數)。由此推理,10減每次框的數的個數等于平移的次數。如果聯想平移紅框的操作,就能體會這個關系是合理的。如在數表左端框出3個數,數表里還剩7個數,紅框還能向右平移7次。發現和的個數與平移次數的關系比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數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個數,在幾次操作活動中都有這一體會。發現的規律要用自己的語言,順著填的表格,從左到右概括地講述。如數表里有10個數,減每次框幾個數等于平移次數,平移次數加1得到幾個不同的和。看著表格講述比較方便,關系清楚,也有助記憶。
“試一試”增加了數表里的數(從10個變成15個),“練一練”把數表換成正方形圖案連成的花邊。要求利用例題里的規律,說出幾個問題的答案,在應用中進一步體會和鞏固發現的規律。還要注意的是,“試一試”直接說出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練一練”直接說出有多少種不同的蓋法,它們都沒有問“平移多少次”。這是因為平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平移次數是解決問題時應該主動思考的中間數量。
2、 例2用較簡單的規律構建稍復雜的規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墻面上貼瓷磚,每塊瓷磚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塊花色瓷磚拼成正方形,組成一個圖案。把這個圖案貼在墻面任意一個位置,稱為一種貼法。要解決的問題是圖案在墻面上一共有多少種貼法?顯然,圖案在墻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動,還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動,這是例2比例1復雜的地方。但是,無論圖案從左往右移動,還是從上往下移動,計算平移次數的方法與例1是一致的。所以,這道例題要以例1的規律為基礎,構建稍復雜一些的規律。
首先是理解題意,激活相關的經驗。示意圖的墻面上貼了瓷磚,中間的4塊組成一個圖案。“把圖案貼在這面墻的任意一個位置”引發想像,可以把圖案貼高些,也可以貼矮些;可以把圖案貼在墻面的左邊,也可以貼在右邊。經過交流和,得出兩條線索,即教材呈現的兩種思考。這兩種方法都是把例1里獲得的經驗,應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種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動,和例1非常貼近,很快得出貼在最上面一行有7種貼法。第二種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動,比例1稍有變化,所以貼在最左邊一列有多少種貼法需要數一數或算一算。
然后小組討論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是逐步深入的。第(1)個問題需要的時間最多,把第一種一行有7種貼法和第二種一列有5種貼法結合起來,才能“既不重復又不遺漏”。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從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從左到右想7列。第(2)個問題在理解題意時已經有了答案,這里再次討論,是因為第一種方法講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種方法講的是最左邊一列,需要擴展到每一行都有7種貼法,每一列都有5種貼法。第(3)個問題是解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兩個問題為基礎,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種)貼法,這個算式的數量關系就是沿著長的貼法、沿著寬的貼法與一共有的貼法之間的關系。
“試一試”和“練一練”都是例題的變式。“試一試”的圖案雖然仍舊由4塊瓷磚拼成,但拼法變成“凸”字形。把它貼到墻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把圖案看成長方形。這一點可以通過教師演示或學生操作來理解。“練一練”在墻面上貼的是長方形瓷磚,有6塊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瓷磚拼成一個圖案。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的思考與計算,和貼正方形瓷磚相同,能再次體會一共有的貼法與沿墻面長的貼法、沿墻面寬的貼法之間的關系。
練習十第3題里有兩類問題,一類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數表里每次框出5個數,一共有多少種框法。解決這類問題,要把紅框看成每次框出9個數的長方形。這一點,學生在“試一試”里已有初步的體會。另一類問題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個數的和與中間數的關系,只要通過幾次框數活動,就能發現框里的5個數的和是中間數的5倍。中間的那個數是5個數的平均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課題說明:
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已經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然后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課時說明:1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本案例適合于二年級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教學案例: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了解連續兩問的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2.能夠解答比較容易的連續兩問的應用題.
3.初步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準確的找出解答第二問時所需要的條件.
教學手段
投影片、有條件的可采用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把應用題補充完整,再解答出來.[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復合覆蓋式投影片),有條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 [演示課件應用題]
(1)______,用了4張,還剩多少張?
(2)______,又跑來5只,一共有多少只?
2.導入語:我們以前學習的一步應用題,都是由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組成的.如果缺少一個條件就無法解答,必須根據所求問題和其中一個條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個條件.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應用題.(板書課題:應用題)
二、新授
1.講解例5
出示例5
學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讀題、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出示第二問
又生了8只小兔,學校現在有多少只兔?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