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總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捆小棒
通過自己捆小棒來體會10個一就是1個十,并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一撥以及邊撥邊說等環節來讓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含義,并通過對口令和快速撥數等活動來進一步使學生掌握11~20各數。通過填寫和讀尺子上的數以及引導學生提問等使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最后設計了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11~20各數這一環節,密切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搭積木
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采用多種表示數的方法(如:圖形、小木棒等),讓學生任意選擇,以達到理解和掌握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為目的,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教學中以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結合學過的知識,學以至用,把數學知識中數學問題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以及發展數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有幾瓶牛奶
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要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并在教學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培養自主探索、猜測驗證的學習習慣,并引導學生與他人進行積極有效的合作交流。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應表現為:創設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釋應用。本節課通過創設小動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適時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理解湊十法的意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后,創設了購買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學生通過自己選套餐的數學游戲活動,實踐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的習慣。從而達到使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目的。
四、有幾棵樹
本節課創設了故事情境,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了多種算法,并知道哪種算法最簡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練習的形式應多樣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五、買鉛筆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通過創設“過生日”的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老師巧妙地設疑,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數學中的加減法,幫助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
2、體現算法多樣化。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思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課堂氣憤寬松、活躍。在計算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創新思維。
六、跳傘表演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學習資源。
入課時,通過觀察空中飛行表演,讓學生大膽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現實問題,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列出相關算式。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同時用事實印證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及推理能力。
小學數學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節課在解決11減幾的問題上,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平臺,準備了圖片、小棒等等。為學生提供了寬泛的學習材料和充裕的學習時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畫一畫、擺一擺以及邏輯推理,從不同角度通過多種方法解決了問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注重整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通過讓學生整理11減幾的算式,并討論從中發現了什么。既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思考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4、變“書本”中的作業為“情境”中的作業,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名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設計一節課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實踐證明: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圖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注重情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課伊始,以精彩的飛行表演入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結尾,變“書本中”的作業為“情境中”的作業,使學生興趣濃厚,樂于探究。
七、美麗的田園
數學來源于生活,認識到這點,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學習數學,更重要的是在聯系生活、理解數學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一入課時,我就鼓勵孩子去發現、解決數學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光看一張圖提問題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況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將一張圖變成了動畫,由智慧老人前后貫穿,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很樂意接受這種形式的教學,往往通過小動物的言語幾多媒體的運用給學生一個推動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時也抓住學生樂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戰的心理,能讓每個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一點走神的機會都不給他。使每個孩子都感受到這堂課充滿神秘感,接下來的學習會是非常有意思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首先帶動課堂氣氛
2、教會學生什么是面積。
3、學習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
4、能夠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動手操作展開圓柱的側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多樣性,并能夠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圖、紙質圓柱形茶葉罐、長方形紙、剪刀、圓柱體紙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牛奶盒,紙箱,可比克。
提問(1)這些東西我們很熟悉吧!誰來說說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指名說)
(2)制作這些包裝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材料?(指名說)
師:誰能說說上一節課你學過圓柱體的哪些知識?
生:........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自制的圓柱體模型,動手摸一摸
生:動手摸圓柱體
師:誰能說一說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師:你所摸到的圓柱體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積,我們這節課就要學習如何求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大小。板書課題: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圓柱的側面積是一個曲面,那么怎樣才能把它變成我們熟悉的平面呢?(找學生回答問題)提問:請大家猜一猜,如果我們將圓柱體的側面(也就是這個包裝紙)展開,會是什么形狀的呢?
研究圓柱側面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先猜想,然后說說,再操作驗證。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小組交流。(學生要說清楚展開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圖形)(展開的形狀可能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
1、獨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紙質小圓柱,長方形紙,剪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剛才的猜想。
2.操作活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2)觀察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獨立操作后,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3.小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識計算它的面積嗎?
4、小組匯報。(選出一個學生已經展開的圖形貼到黑板上)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沿著高剪)
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上的那個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側=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也可以寫成:S側=2∏r×h
師:如果圓柱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因為剛才學生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剪開的,所以可能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此時可以讓已經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學生介紹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圓柱紙盒用此法展開)
(四)、練習
求圓柱的側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1。底面周長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底面半徑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五)研究圓柱表面積
1、現在請大家試著求出這個圓柱體茶葉罐用料多少。需要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指名說)
2、動畫:圓柱體表面展開過程
3、圓柱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得出結論: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4.一個圓柱形茶葉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徑是3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反饋)
(六),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比較有蓋,無蓋,一個蓋的圓柱物體的表面積計算的異同?多媒體出示:水管,水桶,糖盒提問:這些圓柱形物體在計算表面積時有什么不同?(指名說)
2、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水桶,底面半徑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重點感受:沒有蓋,至少這兩個詞語。在實際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3.一個圓柱形水池,直徑是20米,深2米,在池內的側面和池底抹一層水泥,水泥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六、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制作出一個筆筒,下節課帶來送給自己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
2.能正確計算混合運算題。
3.引導學生探索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5.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與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創設小熊購物這個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幫助小熊計算買食品花了多少錢,引出混合運算的教學,其中包括乘加與乘減的運算。
教學時,教師應注意要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千萬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出來。另外,在計算過程中要讓學生之間進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遼源市第一實驗小學教學條件、師資條件比較先進,學生的素質相對來說也比較高。特別是,我們班的學生經歷了近兩年的課改實驗,由于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現在數學課上已形成了學生樂于學習、善于提問、敢于創新的局面。但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缺少生活經驗,所以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課堂實錄
為了吸引學生學習,我將教材中虛擬的小熊購物情境設計為真實的買水果情境,課前布置學生去水果超市調查各種水果的價格。結合學生的調查,我在課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價格,然后,師生間進行真實的購買。通過買水果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而且還增長了實踐經驗。
教學中,我設計了猜一猜活動。先出示購買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讓學生根據該算式猜出是怎么買的水果。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混合運算知識的理解。
最后,我還設計了一道讓學生設計春游購物預算方案的綜合實踐的課外延伸題,以加強學生應用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整節課,我都竭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可參與、可探究,貼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數學活動空間。
(一)為水果貼價格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帶來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蘋果、金橘
師: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到超市對各種水果的價格做了一次調查,現在我就要根據同學們的調查為水果貼價格。
(師在一個貨架上為水果貼價格,單位按每千克計算。)
蘋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買水果
1. 教學乘加混合題
師:價格標好了,同學們,下面我們要玩一個買水果的游戲。
(生很高興。)
師:現在你就是一名顧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顧客們,你們想買點什么?
生:3千克蘋果;4千克金橘
師:如果你要買兩種水果的話,你想怎么買?
生:我想買3千克蘋果,1千克香瓜。
師:他應付給我多少錢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生動筆計算。)
師:現在我們進行小組交流,說說你剛才是怎么算出來的。
(小組交流。)
師:現在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學進行匯報。
生1:我是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蘋果的價錢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蘋果和香瓜一共的價錢。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兩個算式合起來成為一個算式來計算,這樣簡單些,結果也是13元。
師:大家觀察23+7這個算式,這是把剛才那個同學的兩個算式合起來的,叫綜合算式。這個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應該先算誰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觀察思考。)
生3:應該先算乘法,因為這樣是先算出了3千克蘋果的價錢,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價錢,就是它們一共的價錢了。要先算加法就講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師,我知道沒有括號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所以這道題應該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師:他們倆說得都對,這道題我們只有先算3千克蘋果的價錢才能知道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所以像這樣有乘又有加的題,我們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5:我的計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價錢放前面,也可以算出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
生6:老師,我是口算的,兩種水果一共是13元。
師: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兩種水果的價錢。
2.教學乘減混合式題
師:我們繼續來玩買水果的游戲,假如你有20元錢,買了4千克香蕉,我應該找給你多少錢呢?這個問題請同桌合作解決,并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
(同桌間討論并解決此問題。)
師:哪一桌想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1:我們先計算出4千克香蕉的價錢,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減12等于8元,你應該找回8元錢。
生2:我們列的是綜合算式20-34,你要找給我們8元。
師:我們在計算20-34這個算式時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說明原因嗎?
生3:我們應該先算乘法、后算減法,因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錢,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錢。
生4:應該先算乘法、后算減法,算出香蕉的價錢,再用一共的20元錢減去香蕉的價錢,剩下的就是找回的價錢了。
3.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混合運算。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有沒有發現混合運算時,我們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齊答)先算乘法、后算加減。
4.提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能提出混合運算的問題嗎?
生1:我買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錢?
(生在練習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媽媽買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錢?
生3:我是這樣算的:45+4=24(元)。
生4:老師有30元錢,買了3斤香瓜,還剩多少錢?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還剩9元。
(三)猜一猜
師:現在我們換個玩法。我當顧客,我來買東西,但是我先不告訴大家我是怎么買的。我要請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買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我是怎么買的水果。討論的時候小組里的每個人都要積極地參與,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并且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3+8這個算式。)
生1: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買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們小組還有一個猜法,就是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觀察25-27。)
生4:我們猜老師拿25元錢買了2千克香瓜,還剩11元錢或者用25元錢買了7千克蘋果,我們猜的對嗎?
師:從算式上看同學們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對,現在我宣布我實際購買的答案。我買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還用25元錢買了2千克香瓜,你們誰猜對了?
(一部分學生因猜中而歡呼。)
四)指導學生看書、質疑
師:我們這節課學的買水果就是課本中小熊購物的內容,大家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
(五)總結
師: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
生1:我學會了買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六)布置作業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今天我們所學的混合運算,做一份你們小組春游時的購物預算,填好下表。
預計 花費 剩余(或補上)
()元 ()元 ()元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買水果游戲。教學實踐證明,由于我將教材提供的虛擬小熊購物轉變為真實的買水果,學生更樂于投入到學習中來,而讓學生在課前對各種水果的價格做市場調查,則更有助于買水果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實踐的機會。
在探究運算順序的過程中,我先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在不同算法的匯報中,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說明先算乘、后算加的運算順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訴給學生先算乘、后算加。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獲得了知識,對此印象會更為深刻。
愛迪生說過: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學中,我轉變以往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方式,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互相解答。只要學生能夠答的,教師決不包辦代替。課堂中,學生積極性很高,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的場面令我欣慰。因為,他們活躍的思維及表現源于我平時課上的訓練。我為學生創設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展開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種算法解決問題的環節中,學生機敏的反應、多種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驚,也令我感到了教學的成功之處。
課后的延伸作業是為學生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這要發揮小組的團隊作用。學生既可運用所學的混合運算知識幫助解決問題,又增加了社會實踐經驗。因為,這其中包括購買哪些食品、輕重如何、攜帶是否方便、價錢是否合理等問題。
案例點評
本節課的設計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編原教材的情境,使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變以往讓學生死記先乘除、后加減的規律為促使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運算的規律,特別是課前讓學生親自去市場調查各種水果的價格,更為課上的計算買水果的價錢做了鋪墊。這是這篇教學設計的特色之處,因為它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間的聯系。
教師所設計的猜一猜活動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一個算式,學生可以猜出買的不同數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在探索性學習方式上得到培養,并且發展了創新意識。同時,這一活動也有利于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
最后,教師還在課外延伸教學方面下了功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一、教材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九冊第三單元第五節《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即P90---91頁的例題和練習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初步了解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一些較簡單的組合圖形的面積。
使學生掌握組合圖形常用的割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這些平面圖形面積來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來分解組合圖形,達到分解的圖形既明確而又準確求出它的面積。
教學過程:
以尋標追源為教學模式,以目標教學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嘗試法為主要教學手段。
前置回顧,展示目標;
在發散思維中探究新知,精講點撥,完成目標;
概括總結,反饋矯正。
㈠、引標:創設情境,引導探索
⒈舊知輔墊,誘發注意
電腦顯示單車、榨欄、階梯組合圖,標出幾種已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梯形,讓學生說出名稱和面積計算字母公式。
(這里通過實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圖形的特征,說出面積公式,加深對舊知識的復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設景感知,激活思考
電腦顯示一幅美麗的畫面,一位小天使對一面墻提出問題:你能計算這幢房的側面墻的面積嗎?從而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這樣通過直觀并帶有趣味的引導,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引起學習動機,迫切試一試的愿望。從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這里打開學生通道,促使學生想方設法去找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二)尋標:提出問題,尋找目標
叫學生齊讀課題后,問: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組合圖形的什么知識?(組合圖形面積如何計算)好,請同學們看書P90---91頁,能否自己解決這些知識,看看它對這些知識是怎樣講的。
(在這里老師先不做講解,讓學生帶著求知欲看書,這是根據嘗試原則,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獲取新知識,它是教學的一種有效嘗試。)
(三)探標:追源問底,引導發現
提出問題:為了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書上是如何講的?、除了書上的分割方法外,你還有別的分割方法來求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嗎?從而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電腦顯示學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
②分成兩個梯形;
③分成三個三角形。
其它方法給予口頭定正正誤。
2.展示各種想法,得出組合圖形面積的求法。
⒊發散引導,找出新的解法:
讓學生觀察分的方法后,提出問題:剛才所講的都是把組合圖形分成幾個已學過的平面圖形,那還有除了分以外的別的方法嗎?
電腦顯示補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組合圖形求面積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補兩種方法。
(這里有目的運用遷移規律,啟發引導學生,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以舊探新,引導學生看書、討論、進行觀察比較、概括,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教學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使學生了解小括號的作用,掌握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并能在獨立解決問題時學以致用,本節教學設計有如下特點:
1.在引入小括號之前,注重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在教學中,當學生列出錯誤的綜合算式時,抓住契機,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結合問題情境明確運算順序,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引入小括號的必要性及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2.在學習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學生的實踐應用。
在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小括號的作用,并掌握了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之后,及時安排學生獨立解決需要小括號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關于小括號由來的資料
學生準備:關于小括號由來的資料
教學過程
⊙解決問題,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問題,請學生獨立閱讀題目并口答。
(1)一輛出租車能坐4名乘客,一個旅游團有36人,需要多少輛這樣的出租車?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園劃船,每條小船可乘坐6人,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條這樣的小船?
2.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混合運算。
⊙觀察討論,發現新知
1.觀察教材8頁情境圖,收集數學信息。
(1)獨立觀察情境圖,獲取圖中的數學信息。
師:從圖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
(2)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獲取的數學信息。
師:現在把你獲取的數學信息向大家說一說吧。
(學生匯報)
師:這些數學信息你們都看懂了嗎?能說說它們的含義嗎?(引導學生理解“每條小船比大船少坐學生3人”的含義)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師(出示教材8頁第二個問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需要哪些相關的信息呢?
(請學生把要解決的問題敘述完整:同學們過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條大船坐學生9人。同學們都坐大船,需要幾條船?)
(2)嘗試獨立列式解決問題。
(3)交流解題方法。
方法一:分步計算。
29+25=54(人) 54÷9=6(條)
師:為什么先算29+25?54÷9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明確:要求需要幾條大船必須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幾個9,有幾個9就需要幾條大船)
方法二:列出錯誤的綜合算式。
29+25÷9
師:你認為這樣列式正確嗎?
師:按照前面學習的除加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應該先算25÷9,而根據解決問題的過程,應該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辦法能改變運算順序呢?
(4)引入小括號。
師:如果我們要改變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幫忙,它的名字叫“小括號”。
(5)介紹小括號的來歷。
師:在沒有發明運算符號以前,人們運算都要用很復雜的文字進行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聯系的各種計算也逐漸復雜起來。這些計算常由兩個或幾個算式合成,而且在計算時常常需要先算某一個算式,再算另一個算式,于是便產生了區別先后運算順序的符號。大約400多年以前,在大數學家魏芝德的數學運算中,首次出現了“( )”“[ ]”和“{ }”。“( )”叫小括號,是荷蘭人吉拉特最先開始使用的。
師:由于小括號可以改變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所以在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小括號的來歷,使學生對小括號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對小括號的好奇心,有助于學生記住小括號。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