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31 10:42:54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錦集十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錦集十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P90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湊十法”計算8加幾進位加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計算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和掌握8加幾的計算方法。難點是進一步掌握“湊十法”,理解8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

  教學思路:

  本節課,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出發,設計教路為:基本訓練搭橋鋪路——創設情境造成懸念——動像啟發探究規律——樂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搭橋鋪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聽算:(開火車)

  8+()=108+2+1=8+2+3=8+2+5=9+2=9+8=(最后兩道題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二、創設情境,造成懸念

  教師:今天,老師講一個“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從前,在花果山上住著一只聰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個桃子,晚上又摘了7個桃子。這個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同學們,你們比猴子還要聰明,誰知道猴子是用我們學的什么方法來計算的嗎?(湊十法)復習“湊十法”的步驟:一想,二分,三加。

  三、動像啟發,探究規律

  新課的教學按分層漸進的方法進行。

  第一層次:教學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這一例的教學,教師主要進行動像演示,輔以啟發式的提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教學時,先出示牙刷盒里放著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教師板書:8+3=,再問:8加3應該怎樣算?

  (2)通過加法算式講解“湊十”的過程。

  教師: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幾一樣,用“湊十法”計算,誰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幾湊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幾)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層次:教學“8+7”

  這一例讓學生再通過動像圖感知“湊十”的過程,并在感知后訓練學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圖,提問:左邊有幾個桃子?右邊有幾個桃子?求一共有多少個桃子,怎樣列式?板書:8+7=

  (2)學生獨立想想怎么算?

  (3)請學生小組派代表口述“8+7”的計算方法:用湊十法,看8想2,因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時教師移動7個桃子中的2個桃子和8個湊成十,再進一步點撥:剛才我們把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個、2個、5個,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嗎?(不行,因為8和3,8和4不能湊成十)

  第三層次:教學“8+8”

  這一例由學生四人一組合作邊操作學具邊討論算法,發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間的協作。

  (1)指定8個男生和8個女生分左右排成兩排演唱兒歌,其余同學打拍。唱畢,教師提問:老師的左邊有幾個男生?右邊有幾個女生?求一共多少個學生怎樣列式?學生列出算式:8+8=(2)學生前后四人合作邊擺小棒邊說說算算教師半扶半放,巡視指導。

  (3)緊接著鼓勵學生觀察前三例的計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識綜合起來,自己探索出8加幾的計算規律。即:把8湊成10,要把另一個數分成2和幾,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幾得十幾。學生由以前的一個一個的數著加,到發現新的算法,這正體現出學生思維的創新。

  第四層次:讓學生通過擺小圓片算出得數,再到脫離圖和學具操作計算得數。

  (1)動手擺小圓片算出"8+4”的結果。

  (2)想一想:8+5=8+6=8+9=怎樣想很快說出得數?

  四、樂中提高形成技能

  練習的目的在于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和拓展新知。為此,從兩方面設計練習:

  1、為了鞏固新知,進行了基本練習,完成P91頁“做一做”第1、2題。

  2、為了強化新知,形成技能,進行了游戲練習:

  (1)在數學醫院里,數學醫生給數學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錄音歌曲)

  (3)接力賽。

  (4)放鞭炮:

  今天我們用“湊十法”學會了“8加幾”的加法,為了表示慶祝,老師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請幾位小朋友到前面來一個個地放,看誰放得響,算對了大家齊說一聲“叭!”,算錯了大家齊說一聲“撲!”,并再換一位放,直到放響為止。

  [課后小記]

  本節課,通過基本訓練,使學生動腦、動口,活躍學生的思維,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通過創設故事情境,造成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分層漸進法在動像啟發中讓學生自主探索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最后通過音樂渲染、游戲活動等形式把課本上的練習綜合處理,當堂解決,讓學生享受到計算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練習十四第4-9題

  教學目標:進一步掌握商的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能正確地計算并能驗算,提高除法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掌握商的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能正確地計算并能驗算。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明確練習內容。

  我們已經學過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這節課就練習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書課題)通過練習,要更加掌握商的`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并且要能用學過的驗算方法,檢查算得對不對,提高除法計算的能力。

  3.提問:在除法筆算里,商的數位上什么時候要商0?

  二、除法練習

  1.做練習十四第4題。

  (1)除到被除數哪一位,不夠商1就要在哪一位上面商0。現在請同學們根據這一方法,按筆算法則計算練習十四第4題,并且驗算。

  先讓學生說說商是幾位數,再指名4人板演,學生分四組練習,每組一題。

  (2)集體訂正。

  提問:第二小題為什么百位、個位上都是0?第三小題為什么末尾有兩個0?

  第一小題是怎樣驗算的?第三小題呢?驗算的過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2.做練習十四第5題。

  (1)在課本上找一找,每道題的計算對不對,不對的在課本上改正。

  (2)指名學生回答錯在哪里,為什么錯,是怎樣改正的。(老師在小黑板上改正)

  3.對比練習

  (1)做練習十四第6題第一組題。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提問:這兩題的末尾為什么都是0?為什么第二小題有余數?

  (2)做練習十四第6題第二組題。

  練習方法與第一組題相同。

  集體訂正后提問:這兩題商里兩個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

  (3)做練習十四第6題第三組題。

  練習方法與上面第組相同。

  集體訂正后提問:這兩題商里0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

  :通過這三組題的對比,我們更知道了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數以后,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在這一位上面商0,不能寫錯或隨便調換位置。計算時還要注意有沒有余數。

  4.說出下面每題的商是幾位數,哪一位上要商0。

  306÷3360÷31÷42041÷4

  追問:哪幾道有余數?

  5.做練習十四第8題。

  要求學生筆算后在書上方框里填上合適的數。集體訂正。

  三、課堂

  今天這節課練習了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誰來說一說,筆算除法除到被除數哪一位,在什么情況下要在商的這個數上寫0?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7、9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整千數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和類推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口算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數相乘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2.填空:

  (1)6個十是( ),12個十是( ),12個百是( ).

  (2)40是( )個十,800是( )個百.

  (3) 表示( ),結果得( ).

  3.師列式 , ,同時問:這幾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都是整十、整百數同一位數相乘)師明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數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課題)

  二、學習新知.

  1.主動參與學習例1.

  (1)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書 ,問:這個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說說你怎樣想的?

  問:我們用小棒來驗證一下,這個答案是否正確.

  教師出示1捆小棒,說: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幾個十?(1個十)

  師:怎樣表示 呢?請你們動手試一試.

  學生分組,動手擺小棒,然后匯報: 表示3個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兩捆小棒為一份,擺這樣的3份,共6捆.

  隨著學生的匯報,教師出示動畫“口算乘法(例1)”.

  問:看圖說說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還可以怎樣列式?(板書: )

  說明: 表示把3個20合并在一起,就是6個十,所以得60.

  師板書:2個十 個十

  齊讀算式及結果:20乘3等于60.

  (2)嘗試討論,掌握算法.

  ①讀算式,寫得數,然后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動筆把得數填在書上.再觀察討論:分別觀察每組題中因數和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幫助學生歸納口算算法:當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相乘時,只要用一位數乘“0”前面的數,再看因數中國共產黨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師:請你用這一方法,口算 , , .

  2.遷移類推學習例2.

  (1)看圖列式并口算得數.

  出示動畫“口算乘法(例2)”.問:這幅圖表示什么?該怎樣列式?(表示4個300是多少,列式為 ).板書:

  問:你是怎樣想的?板書:3個百×4=12個百=1200

  追問:還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數嗎?(先算出 的積,因為300的3后有兩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兩個“0”.

  (2)鞏固算法.

  ①讀算式說得數.

  ②出示:

  討論:怎樣做題迅速而準確地寫出得數?(每組都先算好第一題的得數,后兩道題的積添上相應的數的“0”;

  ③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要求學生獨立填寫)

  三、鞏固練習:

  1.看卡片寫得數,比比誰最棒.

  2.填空:

  (1) 讀作( )乘( ),想:( )個( )乘7是( )個( ),是( ).

  (2)3乘600得( )個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題.

  (1)幼兒園買來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買來水果多少千克?

  (2)果園里栽了40棵蘋果樹,梨樹的棵數是蘋果樹的在8倍.梨樹有多少棵?

  4.游戲:小猴摘桃(詳見探究活動).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怎樣口算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數相乘?還有什么問題?

  五、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節課是在表內乘法和萬以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時,先讓學生通過實物演示、動手操作、觀察討論來理解算式的含義和算理,再通過鞏固練習來使學生領悟算法.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并發現規律,探索得出簡便算法并加以運用.

  教師注意以基本概念為核心,抓住新舊知識聯系、運用知識的遷移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遷移類推掌握新知識.

  教學中,還注意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導過程.為學生探求問題創設了寬松愉悅的氛圍.

  探究活動

  放爆竹

  活動目的

  使學生熟練口算乘法,進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準確率.

  活動準備

  教師將口算卡片制作成爆竹形狀.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卡片,學生搶答或指名說出得數.

  2.全班同學做裁判,答對了就發出“叮、嘡——”的爆竹聲,答錯了就發出“喇”的聲音,然后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郵遞員

  活動目的

  使學生熟練口算乘法,進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準確率.

  活動準備

  1.用紙盒做成信箱模樣,前后兩面都標上數字即算式的結果.

  2.制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寫著一些算式.

  活動過程

  1.請4至6名同學到前邊,每人手里拿一個信箱.其它同學每人各拿一封或幾封信.

  2.游戲開始,學生找算式所對應的得數投入收信箱,雙方互查互動.

  3.教師可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或錯誤加以點撥,指導他們討論,辨析,交流.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二年級教科書第10-12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百”,初步認識計數單位“千”,并能說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數位順序。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初步理解整百數和一千的含義,能認、讀、寫整百數和一千,能用學具(小方塊、計數器等)表示整百數和一千;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回初步估計一些常見事物上午數量大約是幾百,發展估計意識和能力。

  3.初步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重點與難點:

  重點:使學生能認、讀、寫千以內的數,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

  難點:理解整百數和一千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演示幻燈片

  問:小朋友,計數器上的數是多少?85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2、演示幻燈片

  問:現在是多少?90里面有幾個十?5個十和9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問:這三個數都是幾位數?

  3、演示幻燈片

  問:這是多少?100是幾位數?100里面有幾個十?那么100里面又有幾個一百呢?好,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認數(板書課題:認識整百數)

  二、學習新知

  1、直觀認識整百數和一千,教學計數單位“百”和“千”

  (1)幻燈片演示

  講述:我們已經知道一板小方塊是一百,那么三板小方塊是幾個一百?是幾百呢?那六板呢?八板呢?

  (2)講述:剛才我們在計數器的百位上拔了一顆珠,是多少?那老師在百位上再拔一顆,又是多少呢?

  師在百位上拔5顆珠,問:看看現在是多少?

  小結:百位上有幾顆珠,就表示有幾個百,是幾百?

  (3)學生操作

  請兩個學生到講臺上分別拔出400、500、700、900等數。

  講述:剛才我們XX小朋友在計數器上拔出了900,九百再添上一百是幾個百?那10個百是多少呢?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你們想知道第四位是什么位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師出示計數器,學生試讀“千位”。

  問:我們已經知道個位上一顆珠表示1個一,十位上的一顆珠表示一個十,百位上一顆珠表示一個百,那千位上的一顆珠表示多少呢?

  (4)學生嘗試拔一千

  請一兩個學生到講臺上嘗試在計數器上撥出一千。

  講述:剛才我們直觀的認識了整百數和一千,那你們想不想來寫一寫?

  2.教學寫、讀整百數和一千。

  (1)對照計數器上的算珠寫數(看圖寫數)

  (2)離開計數器寫數(老師說數,學生聽寫)。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填寫后,教師出示正確的答案,問:和老師寫得一樣嗎?

  追問:200和1000哪個最接近700?100和800哪個數最接近600?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問:看圖,誰能讀出上面的數?除此之外,你還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整百數,你能讀出來嗎?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師講述:一個小筐能裝100個雞蛋,那2個大筐可以裝多少個呢?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3.教學整百數加、減整百數

  幻燈片演示,問:從圖中你讀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一個什么數學問題?怎樣列式?

  板書:200+300=

  問:你是怎樣算的?

  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因為2+3=5,所以200+300=500

  (2)因為200是2個百,300是3個百,所以2個百和3個百合起來是5個百,5個百是500。

  三、鞏固練習

  1、口算

  800+100=400+600=700-200=

  700-400=1000-100=800+200=

  500+200=500+300=500-300=

  600-300=400-100=100+900=

  500+500=900-300=1000-400=

  選擇幾題,讓學生說說算理?

  2、填空

  (1)700里面有()個百,900里面有9個();

  (2)6個百是(),10個百是();

  (3)800中的“8”在()位上,是()個百。

  四、總結

  談話:小朋友,今天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實際問題?課后可以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五、課堂作業

  教科書第12頁想想做做的第4、5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的活動體驗1dm和1mm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測量。圖上這支鉛筆,你有什么辦法,說說這支鉛筆有多長?

  2、你估計它有多長呢?把你估計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計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結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鉛筆有多長呢?

  5、10厘米還有個名稱是什么?

  對!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過來說,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劃一下,看看有多長?這么長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畫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約有多長呢?

  5、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呢?說想法,在尺子上數一數。

  2、分米對我們生活有什么幫助呢?

  3、當量比較長的物體時,我們就可以用分米做單位來測量了。

  4、估計一下,數學課本大約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動二:認識毫米

  我們認識了1分米的長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與厘米和米的關系。現在來看第二支鉛筆,自學第二支鉛筆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后告訴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長度、與厘米的關系等)教師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你有什么感覺?;拿出你的一分硬幣,你發現什么了?象這樣的長度就大約有1毫米。

  3、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有1毫米。

  4、估計數學課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畫一條長二十毫米的線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組里討論一下)

  7、到現在為止,一共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活動三:練一練(第一題),小組互助。

  《鉛筆在多長》教學反思

  一、開展體驗性的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鉛筆有多長》一課中,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認識分米、毫米,體驗并建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和它們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在體驗長度單位的意義活動中,學生的回答極其精彩。分米可以用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在體驗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時,學生討論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個1毫米。

  這樣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深化相關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好的掌握數學有效的學習途徑,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愉悅。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鉛筆有多長》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發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的感覺,學生說太小了,比螞蟻還小呢,螞蟻都有幾毫米呢 ,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厘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節課的不足

  《鉛筆有多長》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并能進行估計、測量。除了讓學生說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加深他們的感受。本節課就在這方面忽視了,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操作訓練,以致學生建立的觀念不夠扎實,兩個單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論上,不會學以致用。

  四、困惑

  本節課沒有能夠加強針對性的練習,最主要因為讓學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于是練習的時間就無法達到充分。那么,如何處理好探索交流與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選用恰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2、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教學重點:

  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單位。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讓學生估計我們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長?

  2、師生測量。

  當出現不足1米時,學生討論如何來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來表示。

  二、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1、試一試

  (1)講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報的長是---米---厘米。

  (3)門的'高是---米—厘米。

  學生先估計,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體的數值。填寫。

  2、練一練第1題,

  同桌合作,先估計,再進行測量,然后再把正確的數值寫在數上。

  目的是培養學生估計的意識。

  3、估計淘氣和機靈狗分別有多高。

  讓學生仔細觀察以后,再獨立完成。

  核對,說說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課時

  1、先讓學生理解題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組)

  內容是P19第三題。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組里交流,誰比誰高,誰比誰矮?然后小組里進行測量。

  3、P19第5題。

  先讓學生小組內進行,先估計,同學間再進行互量。討論出測量的方法。

  4、實踐運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長度大約是10米?

  (2)到操場上走一走,10米大約有多少?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活動。

  三、課堂總結。

  說說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

  四、課后延伸

  回到家里,對自己家里的一些物體先進行估計再測量。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式題。

  二、學習新課

  1、引入提問:“廣場上每天早晨有許多人在干什么?”(晨練

  “王朋和爺爺也在堅持晨練。

  2、出示例2:王朋計劃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應跑多少千米?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題意,列豎式筆算:5.6÷7

  0.8

  ——

  7)5.6

  56

  ——

  (3)、觀察: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特點?

  (4)、想一想:在整數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夠商1時是怎么處理的?

  (5)、學習筆算方法

  (6)、同桌互相說計算過程

  (7)、小結:當除數的整數部分比除數小時,不夠商1該怎么辦?要注意什么問題?(商的小數點位置與被除數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理解后回答。

  “因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說,被除數和商的相

  同數位要對齊,只有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才對齊了,所以商的小數點要對著被除數的小數點”

  3、練習:

  6.23÷70.54÷614.21÷71.56÷12

  4、學習例3:

  王朋和爺爺每天堅持晨練,爺爺每天用12分鐘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鐘,爺爺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列式。

  (3)、嘗試練習(列豎式筆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齊練。

  (5)、集體訂正

  (6)、明確:如果除到被除數末尾仍有余數,在余數后面添0繼續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還有余數嗎?

  講解:當小數除法除到最后沒有余數了就叫除盡。

  5、練習:

  7.56÷86.3÷1472÷15

  質疑:在什么情況下小數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討論總結。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決問題。

  (1)6個蘋果1.26千克,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千克?

  (2)小紅買了6個蘋果共用3.12元錢,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元錢?

  四、課堂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教材19頁4、5、6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利用天平,結合觀察、猜測、圖示、推理等活動,理解“找次品”問題的基本原理,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過程與方法

  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經歷由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用圖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例1:有3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設法把它找出來嗎?

  (2)理解題意。

  學生可能會說:倒出來數一數,或掂一掂、稱一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生產或生活中有時需要從幾個物體中找特別重或特別輕的一個,在數學中我們把這類問題稱為“找次品”問題。

  如果兩個物體的差異很大、很明顯,可以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異不明顯或物體數量很多(例如有30瓶鈣片),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準確或不方便,此時可以用天平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次品”。

  【設計意圖】理解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當學生面對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數一數或掂一掂,因為他們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經驗,所以讓他們了解“數”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天平,并讓學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支粉筆,在天平的右邊放一本數學書,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的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數學書比粉筆重。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本數學書,在天平的右邊也放一本數學書,現在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會平衡,因為左右兩邊一樣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出示:天平平衡,兩邊一樣重;天平不平,下沉那邊重。

  【設計意圖】學生沒有使用天平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觀察豐富表象掃除學習障礙,為進一步學習找次品做好準備。特別地,對兩種情況的概括有利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兩瓶鈣片,放在天平上稱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為它會輕一點。現在有3瓶,那么要稱幾次呢?為什么?

  學生:稱一次。左右兩邊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翹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師分別演示天平達到平衡和出現不平衡的兩種情況,請同學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根據天平的情況推斷出剩下一瓶的情況,是解決“找次品”問題的關鍵。此處將實驗演示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

  3.交流圖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辦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過程,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1)可以用一個“△”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天平,用長方形表示鈣片。

  (2)為了方便,還可以給每瓶鈣片加上編號。

  學生完成后,將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圖示是對問題進行抽象、概括的一種方式,通過圖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例1教學后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分散本課的難點,有利于學生發現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探索規律,優化策略

  1.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2。

  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2)大膽猜測。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學生:如果運氣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學生: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因為如果運氣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學生:每次稱2個零件,4次保證找出次品。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學生:既要保證找出次品,又要次數最少。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問題,可能不能兼顧兩端,說“一次”的同學忽視了“保證”,說“4次”的同學沒有考慮到至少。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否定錯誤,澄清認識,確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在觀察、討論、操作的活動中,經歷判斷圖形平移和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圖形平移的過程。

  2、能判斷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圖形平移。

  2、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課前修改:

  教學過程:

  一、平移現象

  1、讓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二、判斷平移

  1、(1)題學生先觀察數紅的兩組圖,說一說有什么,發現了什么,然后判斷哪些圖形通過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點說一說圖形是怎樣平移的。

  2、(2)題安排兩個環節。

  1)先讓學生弄清題的要求,然后在書中獨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圖形,重點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判斷的。

  三、平移圖形

  1、讓學生在書中岸(1)題的要求畫出圖形,重點交流畫的方法。

  2、鼓勵學生自主完成(2)題,集體交流。

  練一練

  1、給學生充分的作圖時間,師巡視輔導后進。

  2、有余力學生獨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