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共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課本第71-7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會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感受列表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歸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從條件想起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難點:會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提問: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見過?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討論,交流。
二、互動新授
1、出示教材第71頁例1情境圖,學生讀題,提問:題中有哪些已知條件?要求什么?
學生分析題目。
小組討論“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是什么意思?
結果預設: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個…
(2)第一天摘的個數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個數,第二天摘的個數加5…
提問: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你打算怎樣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訴小組的其他成員。
指導學生完成書上表格。
現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別摘了多少個了嗎?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3)你們會用列表或列式計算求出答案嗎?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個)
第三天 35+5=40(個)
第四天 40+5=45(個)
第五天 45+5=50(個)
小結?磥怼傲斜怼笔莻好辦法,用這個方法我們很容易就求出第三天和第五天小猴摘的桃。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你能按照解題的過程把課本上的表格填寫完整嗎?邊填邊說每個數據各是怎樣算出來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哪些策略?你認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優點?
2、小結策略。
提問: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1)要弄清題中每個條件的含義,看清要求的問題。(板書:弄清題意)
(2)可以從條件開始想起,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書:從條件想起)
。3)可以列式計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你能按照解題的過程把課本上的表格填寫完整嗎?邊填邊說每個數據各是怎樣算出來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哪些策略?你認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優點?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2頁“想想做做”第1題。
根據已知條件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說說怎樣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讀題,說說條件和問題。
提問:怎樣理解“如果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這句話?
學生交流,從16米高處落下,彈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學生填表解答。
3、完成教材第73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讀題,提問: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嗎?(在圖中畫出來)
數一數他們之間有多少人?
4、完成教材第73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讀題,小組交流。
說說從條件開始可以怎樣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據“白地磚有8行,每行15塊”先算出有多少塊白地磚,再根據“花地磚比白地磚少70塊”算出花地磚有多少塊。
列式計算。
全班集體訂正,教師評價。
5、完成教材第73頁“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學生弄清題意。
估計每個正方形里,每行畫4個圈,可以畫4行。
先估計第幾行正方形畫不下。
第一次畫2個圈,第二次畫滿第一行,第三次畫滿第二行,第四次畫滿一個正方形,第5個正方形就畫不下了。
動手試著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談話:這節課我們是用什么策略來解決問題的?在解決時要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用列表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個)
第三天 35+5=40(個)
第四天 40+5=45(個)
第五天 45+5=50(個)
解決問題時,可以列式計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教學反思:
用列表法解決問題能使信息顯得很有條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列表的價值,并能尋找數量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在于進一步學會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難點就在于怎樣正確地運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較復雜的信息。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第47~49頁整理和復習、練習十。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梳理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計算能力,培養初步的整理、歸納能力。
2、進一步體會學習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會與同伴相互交流學習的樂趣,養成認真計算、自覺驗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進一步掌握萬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難點:學會整理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小組互動,再現回憶
1、出示整理和復習第1題,提問引入復習。
。1)這是我們學過的三位數加三位數,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個位相加不需要進位?哪些算式中個位、十位都要進位?
(2)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再指名回答問題,然后教師歸納出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
。3)算一算。
學生獨立練習,同時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復習第2題,提問:
(1)這個單元我們除了學習萬以內數的加法,還學習了哪些知識?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減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個位、十位相減都要退位?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怎樣檢驗自己算得對不對?小組內討論交流,說一說,議一議,再指名回答,師歸納出萬以內減法的計算法則和驗算加、減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從以上的'加減法算式中各選一個驗算。
3、出示整理和復習第3題。
。1)兩小題有什么不一樣?指名回答。(第(1)小題要計算出準確得數,第(2)小題估算就行)
。2)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檢查。
。3)訂正時針對第(2)小題各式,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的?小組內交流,小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師歸納萬以內的加減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說一說,由小組代表匯報。
二、歸納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本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板塊進行梳理、歸納、小結。
然后小組代表匯報整理結果。
三、復習提高
1、練習十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然后引導反饋,集體訂正。
2、練習十第2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注意所求的問題不一樣,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樣。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最后匯報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訂正。
3、練習十第3題。
仔細檢查,這幾個豎式算得對嗎?錯在哪里?小組交流后,學生在教材上修改。
4、練習十第4題。
學生獨立練習,指幾個學生板演,然后以1000-7為例,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集體訂正。
5、練習十第5題。
先說說每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組交流。指名回答運算順序。
然后學生獨立練習,強調要注意運算順序。
6、練習十第6題。
用500元可以買哪些商品?小組討論交流后完成,小組內交流檢查。
7、練習十第7題。
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選擇合適的策略來解決。
學生獨立練習,完成后小組內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復習整理,你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體會除法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除法的意義。
2、能熟練地口算整百整十數的除法口算
3、能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5、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6、學習驗算的方法。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風箏廠的見聞為大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學習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的方法,內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驗算四部分。
本冊教材中的除法,每個例題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在學習中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單元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3、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風箏加工廠”。
讓學生整體觀察畫面后,重點去仔細品讀情景圖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導學生根據信息聯系實際提出“保證按時交貨”“各種風箏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問題,引入對新知的學習。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出計算方法。
教學中教師注重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體會估算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達到初步培養學生估計的能力。
建議教學課時數:11課時個人補充意見年級三年級課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上課教師第二單元(組)課時第一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課前小研究設計觀察信息窗一,研究以下問題:
1、我發現的信息是:
2、我提的問題是:
3、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是:
4、我的列式是:
5、我計算的方法是: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0頁例1。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把一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
2、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分數的理解。
3、根據對分數的理解,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 點:掌握把幾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取其中的幾份也可用分數表示。
難 點:理解把幾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引入課題
1、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想:上面分別把什么平均分?(一個長方形、一個圓形、一條線段)
2、過渡
(1)上面又是把什么平均分?
。2)用剪刀把4個小正方形剪開 ,一個小正方形個數是總個數的幾分之幾呢?這時又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把幾個圖形平均分用分數怎樣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小組合作,動手研究。
、偌粢患簦f一說。右圖把一個大正方形剪成4個小正方形,有4個小正方形。
②比一比。兩個圖的整體有什么不同?(左圖中整體是1個大正方形,右圖中整體是4個小正方形。)
③試著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2)說說把什么平均分?(6個蘋果)
平均分成了幾份?1份是蘋果總數的,2份呢?(有幾個?)
2、看來,我們可以把幾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表示取的份數。
。1)你能舉出一個這樣的例子來嗎?
。2)同桌同學相互舉例說說。(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引導,引導學生注意不要把個數就當成了平均分成的份數了。)
3、教材第100頁做一做。
(1)第1題。
、賴L試完成。
②反饋,說說你為什么這樣涂色。(把9個△平均分成3份,1份是總數的,2份就是總數的)
。2)第2題。
、傧忍顚。
②后說理由:著重說說1份有( )個,2份有( )個的道理。
(3)第3題。
、傩〗M探究(用小棒操作)。
、诜答伔址ā#ò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每份有2根,2份就是4根)
三、鞏固提高
1、練習二十二第1題。
反饋填數,說說把什么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的數就是幾分之幾。
2、練習二十二第2題。(涂色,說說這樣涂色的理由。)
3、練習二十二第3題。(填數,說填寫的理由。)
4、練習二十二第4題。
。1)嘗試填寫。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把幾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幾份的數就是,是( )個。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要提出?
【教學反思】
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合理創設情境,自然升華到新知識的學習,即由以前把“一個”東西平均分過渡到把“幾個”東西平均分仍可用分數表示,并通過操作、說意義等方法來鞏固新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基本掌握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筆算。
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實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過討論和比較,明確算理。
教學重難點:
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基本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表內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
復習除法筆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問各部分名稱。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除法。
二、新授
1、教學40÷2。
出示場景圖。
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0÷2
2、教學46÷2。
先自己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告訴你的同桌。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個問題: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
3、練習。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6÷2。
4、教學筆算46÷2。
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選擇幾題說說算理。
自學除法筆算的方法。
指導筆算除法的順序和方法。
提問: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個4是怎么來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6分別是怎樣來的?
三、練習
做做第1題。
說明46÷2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板書2 46說明豎式的寫法,以及在橫線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課堂小結
討論并指名回答。
作業
直接寫得數。
寫完后比一比每組兩題在計算上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1)先獨立做前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比一比兩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課本第7頁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用連乘、連除解決數學小問題
2、熟練掌握連乘、連除的計算方法
3、培養數學化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4、將生活和經驗世界的實際情節用數學模型表示,本課中“不同的組合”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一個載體。
教學重難點:連乘連除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用分拆的.方法計算 :5×19 (0號本)
2用遞等式計算
(1)3×3×6
(2)42÷7÷3
2、直接說出得數:
24÷4÷2= 2×2×7= 15+6= 64÷8÷8= 25-17=
50÷10÷1= 6×6+4= 51-13= 8+7×7= 0×2×3=
二、探究“數方塊”的多種方法
。ㄒ唬⿲W習P7主題圖:“一共有多少塊積木?”
1、觀察:注意觀察有幾排?有幾列?有幾層?
引導學生說說準備怎樣數一共有幾塊,然后配合多媒體演示,并配合簡明清晰有序的板書,幫助學生理解。
板書:
。1)有2層,每層3×4或4×3 3×4×2 4×3×2
。2)有4排,每排2×3或3×2 2×3×4 3×2×4
(3)有3列,每列2×4或4×2 2×4×3 4×2×3
2、小組交流:
。1)要求一共有多少塊積木?你是怎么想的?看哪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2) 學生匯報,教師實物演示
① 1層是3×4或4×3,有2層。 (書本小胖的算法)
、 1排是2×3或3×2,有4排。 (書本小亞的算法)
、 1列是4×2或2×4,有3列。 (書本小丁丁的算法)
3、算一算:P7/3 把書本上的三種做法補充完成。
4、比較與發現:比一比三個式子,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2×3×4
=6×4
=24(塊)
4×2×3
=8×3
=24(塊)
3×2×4
=6×4
=24(塊)
生1:三個因數都相同、都是連乘、積都是24
師:通過練習我們發現,在連乘的計算中,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二)學習連乘中的交換:(拓展與提高)
。1)想一想,你能利用連乘算一算:5×7×2?
板書: 5×7×2 5×2×7
(2)計算:
、 6×2×3 ② 3×4×3 ③ 7×3×3 ④ 8×2×3
=2×3×6 =3×3×4 =3×3×7 =2×3×8
=6×6 =9×4 =9×7 =6×8
=36 =36 =63 =48
三、生活應用
1、學校教學樓有5層,每層6個班級,每個班級裝2個電扇,一共有幾個電扇?
2、學校共買來25個錄音機,平均分給五個年級組,每個年級組有5個班級,問,平均每個班級可以分到幾個?
四、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識?
五、檢測練習:
。1)0號本:用遞等式計算
① 5×7×2
② 81÷9÷3
、 9×2×5
、 50÷10÷5
、 2×4×7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一、教學內容
1.時間單位“秒”的認識
2.對于一段時間的感受和體驗
3.簡單的時間計算:時間單位的簡單換算及計算經過時間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選擇合適的單位和工具對時間進行度量。
2.結合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會用一定的方法估計時間。
3.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估計意識,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三、編排特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對“時間”這個可以計量的量,掌握單位并能選擇合適的單位和工具進行測量,是認識時間概念十分重要的兩個方面。
在認識了時間單位“秒”之后,安排對分與秒關系的認識,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時間單位的系統;在認識單位后,安排對其計量工具的認識,包括鐘面、電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選擇合適的工具對時間進行度量。
時間不像長度、質量等概念那樣直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非常抽象。學生對時間概念的理解是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而逐漸深入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經歷大量的實踐活動,而學校教育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于時間的經驗,設計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時間概念。
2.設計豐富的、形式多樣的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首先,讓學生感知“1秒”“1分”這兩個時間單位的長度時,通過聽滴答聲,眨眼、拍手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觀,幫助學生對標準時間單位建立清晰、準確的感知。
其次,設計了“1秒有多長”“15秒有多長”“1分鐘有多長”“記錄運動前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的次數”等多種體驗活動,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能夠具體感知的“量”,幫助學生體驗時間的長短,同時滲透估計的方法。
最后,注重體現估計的方法。
3.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讓學生解決生活中與計算時間有關的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關于時間的計算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突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解決問題方法的梳理與引導以突破這一難點。
教材在例題中安排了求經過時間的問題,認識并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經過時間=結束時刻-開始時刻”,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同時,注意解題策略的多樣化。例如,針對例2提出的問題“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教材中給出了“數格子”和“計算”兩種方法,不要求學生一定用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具體編排
。ㄒ唬┟氲恼J識
1.主題圖
。1)主題圖由四幅情意圖組成,呈現了春節聯歡晚會、馬路上設有計時器的'紅綠燈、操場上1分鐘跳繩及50米跑步測試的場景,喚醒學生已有的關于時間的生活經驗,引出本單元內容的學習,同時為建立時間觀念提供素材。
(2)這4個場景,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例如,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夕人們都會一起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馬路上的紅綠燈蘊含著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繩和跑步活動蘊含了鍛煉身體意識和習慣的教育。
2.秒的認識和“1分=60秒”
。1)在主題圖的教學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同時,認識鐘面上的秒針,進一步理解鐘介紹鐘面上刻度的含義。
。2)以直觀的方式呈現3幅連續的鐘面,幫助學生理解分與秒的關系,即1分=60秒。至此,應使學生對所學的時間單位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
。3)介紹常用的其他可以計量秒的工具,電子表和秒表,明確各自用途。
(4)通過動作、聲音等多種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究竟有多長,幫助學生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
。ǘ┖唵蔚臅r間計算
1.例1(時間單位間的換算)
。1)看課件
2.例2(解決問題)
。1)呈現“數格子”“計算”等多種解題策略,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2)在這兒還只是簡單的時間計算,教師在補充練習時也不要出跨“時”的題目,如6時40分至7時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認識需求,切實開展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內容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用多種方式體驗:1秒有多長?10秒有多長?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長?1分能干什么?……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確的時間觀念。
2.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直觀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學難點
由于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而不是十進制,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有關時間計算的教學無疑成為了一個教學難點。因此,教學時,加強對鐘面的觀察,讓學生明確: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有關時間的計算時,可以引入數軸來直觀表示“時間”(如右圖),將抽象的的時間與直觀的數軸建立起聯系,將“時刻”與數軸上的點建立聯系;將“經過時間”與兩點間的距離建立聯系,幫助學生思考。3.注意課內外結合,適當挖掘和拓展教材資源
3.注意課內外結合,適當挖掘和拓展教材資源。
例如,“1分有多長”的體驗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像口算、朗讀課文、畫畫等便于操作的活動,而像跳繩、仰臥起坐等活動,由于受到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不適宜在課內組織活動,可以在課內估計,課外實踐驗證。比如,人騎自行車1分約行進200米,脈搏1分約跳動75下等例子。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也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意識和習慣。
4.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無論是時間單位間的換算還是經過時間的計算都相對比較簡單。例如,時間單位間的換算,只局限于相鄰兩個單位之間,是學生能用加法計算解決的問題。但時間單位間的進率是60這一點一定要讓學生牢記。再如,經過時間的計算,不要求計算跨過中午12時的,如上午9時至下午1時的時間;而且不強求學生一定用計算的方法解決,允許學生借助鐘面、數軸等模型“算”出經過時間。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大耳朵圖圖》嗎?圖圖是一個愛動腦筋,喜歡問問題的孩子。這不,圖圖又提出問題了:(課件出示教材第85頁例4)給下面的兩張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卡片四周圍上彩帶,哪個圖形用的彩帶多呢?大家猜猜看。
學生自由猜測:長方形用的彩帶多;正方形用的`彩帶多;一樣多。
2.提問:看來大家出現了分歧。你認為彩帶的長短和什么有關呢?(圖形的周長)
3.揭示課題:同學們的思維可真敏捷。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兩張卡片的周長吧!(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二、互動新授
1.指出周長。
指名學生上臺用手指描一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并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是它們的周長。
2.探究方法。
師問:怎樣才能知道哪張卡片用的彩帶長呢?你有什么好辦法?
(1)學生獨立在答題紙上列出算式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師巡視,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2)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說明算理。
①長方形:
生1:把四條邊的長度依次加起來。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兩條長邊,再加兩條寬邊。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條長邊的長度加上2條寬邊的長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另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和這一組是一樣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谡叫危
生1:把4條邊的長度依次加起來。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條邊,這4條邊的長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即5×4=20(厘米)。
3.問: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正方形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4.解決問題。
師:圖圖的問題解決了。小精靈又來請求幫助,我們看看它需要解決什么問題。(課件出示教材第86頁例5)
(1)指名讀一讀要解決的問題。
(2)小組合作學習。
、傩〗M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圖畫在答題紙上。
、谠诋嫵龅膱D形上描出它的周長。
③計算出所拼圖形的周長。
(3)小組代表展示小組合作成果。
小組1:16張擺一行。
小組2:每行擺8張,擺2行。
小組3:每行擺4張,擺4行。
(4)比較拼成的圖形的周長來解決問題。
(5)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拼一拼,并驗證拼法。
(6)師小結:小精靈的問題解決了,它開心地飛走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頁“做一做”第1題和第2題。
(1)學生在答題紙上獨立解答。
(2)集體訂正。
教師強調: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完成教材第86頁“做一做”。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
(2)集體交流、訂正,說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猜想、驗證的研究過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及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量”“折”“比”等方法,經歷驗證的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由例子抽象出圖形
1.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
師:同學們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那這又是什么圖形呢?(依然出示長方形,現場撕成正方形)正方形;
2.尋找身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在實際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呢?
學生舉例交流,教師幫助矯正錯誤的說法。
二、驗證:在操作中證實猜想
1.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本身有哪些特征?
追問:同學們都是抓住邊和角來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我們猜測的不一定正確怎么辦?驗證。
2.聚焦研究方法,在交流互動中,驗證得出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
重點一:引導學生通過“量”“折”“比”的方法,分別證明得出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結論。
重點二:在操作、觀察中,理解長方形“對邊相等”的內涵。
3.認識長方形的“長”“寬”。
4.小組研究討論,驗證得出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
(1)提出活動要求。
先獨立研究:看看用什么方法能驗證得出正方形的特點?
再小組交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驗證得出正方形的特點?
。2)全班交流反饋,辨析各研究方法并統一觀點。
5.認識正方形的“邊長”。
6.比較:看看這些經過我們證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發現了什么?
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比較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突出強調:正方形不僅相對的邊是相等的,任何兩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
三、鞏固:在活動中深化認識
1.圍:出示幾根小棒。
思考:如果要圍出長方形,你對老師提供的小棒有要求嗎?
學生自由闡述。
思考:如果給你四根一樣長的小棒,可能圍成什么圖形?
追問:圍出來的一定是正方形嗎?
根據學生的闡述,適時擺放小棒。
引導學生明晰:正方形不僅要四條邊一樣長,還必須四個角也是直角。
2.猜:出示只露出一個直角的信封,猜是一個什么圖形?
引導學生猜測,得出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五邊形等各種圖形。
得出:必須是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結論:平面圖形中,只有長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
四、全課總結
五、布置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第4單元 千克、克和分數的初步認識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0-10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單位質量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能比較熟練第進行簡單的換算。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含義,能用分數表示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幾,能比較分數大小,能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2、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物體質量,能說明相應分數的含義,深化對簡單分數的認識;體會發現簡單規律的思維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千克、克和分數含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今天,我們復習千克、克和分數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二、復習千克和克
1、回顧千克和克
你能舉例說說哪些物體的重大約是1千克嗎?1克呢?
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
2、估計體驗。
你知道下面物體的`重大約是多少嗎?自己估一估、說一說。
。1)1個雞蛋 (2)30個雞蛋
(3)小朋友裝了書的書包 (4)1個乒乓球
學生交流,教師指導校正。
3、做期末復習第19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復習第20題。
呈現第20題,讓學生填空,并交流結果,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5、做期末復習第22題。
口答。
。1)5/9里有5個( )/( );
。2)7/10里有( )個1/( );
(3)4個1/5是( )/(。
6、做期末復習第23題。
出示題里的表格。
引導: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每次折的結果,能發現什么?同桌討論一下。
7、比較分數大小。
(1)在○里填寫“>”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數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4/5 1/6 1/6
8、口答期末復習第24題。
提問:上衣的布是怎樣表示的?為什么這樣表示?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19. (1)千克 (2)千克 (3)克 (4)千克
20. 3000 9 8000 2
21. 20+20+50=90(克) 90÷2=45(克)
23.
對折的次數 1 2 3 4 5 6
平均分成的份數 2 4 8 16 32 64
發現對折的次數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份各占這張紙的幾分之幾越小。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及幾百幾十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 進一步體驗除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夠迅速正確的計算
教學方法:探索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教師的.教學設計:
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口算練習,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
二、新授
1、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滲透環保教育。提出問題:可以分多少組?
2、 將學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書。并用全班學生一起復述,使每個學生弄白算法。
3、 將答案完成在書上。
4、 完成試一試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第2題先說說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學生完成。
三、練習。
完成P11 1~3題
第一題,學生獨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題:先讓學生看圖,明白圖意,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明白圖意,然后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數字信息。
四、課堂小結
說說這節課學了什么? 自己學得怎樣?
學生聽算,做完后交流。
學生看圖,從圖中獲得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與同伴進行交流。
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交流算法。
從圖中獲得信息,然后獨立完成。
學生自己完成,個別學生給于適當輔導。
學生互評,自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6頁第8-13題。
教學目標:
1.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計算。
2.加強學生估算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對問題做出正確分析,提高解題能力。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并能熟練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
能應用所學知識對問題做出正確分析。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練習二第8題。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算式,估算一下結果大約是多少,再口答。
2. 練習二第9題。
出示口算卡片,開火車。隨機選出幾道題讓孩子說說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二第10題。
。1)出示題目,提出要求:先說一說每道算式積是幾位數?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補充。這里讓學生知道把其中一個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進行估算就行了。
。3)分組完成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第1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完成后利用實物投影展示部分學生成果。
3.練習二第12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13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后說一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8. 60 64 68 80 84 88 90 93 99
9. 26 96 46 42 55 36 66 82 86
10. 128 847 1026 92 1477 630
11. 75 791 2136 20xx 204 1296 168 1875
12. 5×12=60(棵) 60+30=90(棵)
13. 26+9=35(條) 35×2=70(條)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創設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索的情境和空間成為本節課的突破口,老師應盡可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讓學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找一找、算一算等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來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經歷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2、能判斷一個四位數接近哪個整千數,培養估計意識,增強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流程流程
一、引入課題
PPT出示: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又要和大家一起來研究數學問題了。請看屏幕。這是小明家新買的一些家用電器。你能從圖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暫停)
2、師:今天就用這些信息一起來研究“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板書課題: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流程
二、自主編題,選數比較
1、師:這四種電器有的比較貴,有的比較便宜,請你從中選兩種商品,比一比它們的價格,并且用“()○()”形式表示兩種電器價格的大小關系。[在圖片下方導入:()○()]
(暫停)
2、師:你選的是哪兩種商品?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比它們的價格的?
。〞和#
流程三、呈現材料,分類整理
1、師:老師把同學們剛才比的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給這些式子分一分類,你認為可以怎樣分?(暫停)
2、師:剛才同學們自己給這些式子分了類,方法一定很多。為了便于研究,老師將這些式子分成了“位數相同和位數不同”兩類。
流程四、探究規律,總結方法
1、師:我們先來觀察左邊一列的三道式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數總比四位數小。為什么三位數總比四位數小呢?你能舉例說說嗎?
2、師:三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呢?四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呢?位數不同的兩個數比較大小有什么規律?
3、師:位數不同的兩個數比較大小,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4、師:下面我們來觀察右邊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數相同的兩個數怎樣比較大小呢?
5、師:兩個四位數比較大小,先比較它們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以此類推。
流程五、抽簽游戲:
1、師:下面我們來玩個抽簽游戲。將全班同學分成男女兩隊,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簽;抽的簽是0——9這十個數字簽,分別裝在兩個口袋里。我們來看一下游戲規則:1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簽2每支簽上有一個數字,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個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隊抽到的數字組成的四位數大,哪一隊就贏;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PPT導入游戲規則內容)
2、(暫停)看明白了嗎?下面就開始游戲吧!
3、師:通過剛才的游戲,你認為最關鍵的一抽是哪一抽?為什么?(暫停)
4、師:現在,我們換一種玩法。請看清游戲規則二。
PPT導入:
1全班同學分成男女兩隊,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簽;2每支簽上有一個數字,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數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個位上;3哪一隊抽到的數字組成的四位數大,哪一隊就贏;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
。〞和#
5、師小結:通過剛才兩輪比賽,你有什么收獲?(暫停)第一輪比賽的游戲規則是從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決出勝負,而第二輪的比賽是從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決定勝負,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數字才需要繼續抽,所以比較多位數的大小從高位比起更簡便。
流程六、教學“想想做做”第4題
1、師:現在我們來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請同學們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時候,把比較兩數大小的關鍵數字用圓圈圈一下。2、課件出示答案。
師:你都做對了嗎?和電腦核對一下。
流程七、教學想想做做第5、7題
課件導入第5題,師:我們一起來看想想做做第五題。
1、師:下面的數各接近幾千?在座位上說一說。(暫停)一起來核對一下。你們都說對了嗎?我們來看劃紅線的這兩個數,它們都接近5000,你看出這兩個數的有什么不同了嗎?對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點兒,所以這兩個數都接近5000。
2、課件導入第7題的統計表。
師:學了今天的知識,我們還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這張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暫停)
3、師:哪天售出的書最多?哪天售出的書最少?你會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三個數的大小關系嗎?
4、師:這三天售出的書大約各有幾千冊?(暫停)你回答對了嗎?
流程八、教學想想做做8:
師:下面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中國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稱為五岳?(課件出示五岳,師依次介紹)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誰能把它們的高度從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懂得了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先看位數,位數多的數就大;如果位數相同,那么就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數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這些方法你都學會了嗎?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數比一比,說一說。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在幾何中,長方形(又稱矩形)定義為四個內角相等的四邊形,即是說所有內角均為直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長方形的周長,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由面組成體的意義;使學生在認識長方形面、掌握長方形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主動他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能初步應用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釘子板 活動記錄單學具準備:帶有長方形的盒子,釘子板學具,米尺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引入新課上節課,老師給大家留了個作業。
讓同學們觀察周圍的物體,看哪些物體上有長方形,并量出他的長與寬,你們搜集到了嗎?(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長方形并說出它的長和寬。還有很多,是嗎?(是 )好了,同學們,看得出來,你們都是細心觀察的好孩子。同學們搜集到了這么多的長方形,看來,長方形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啊就在我們身邊,對嗎?這么多的長方形,它們的大小一樣嗎?舉起你手中的物體,師選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帶有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到前面來。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大?哪個小?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呢?誰能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那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誰能看出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周長長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見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長和寬決定的,長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二、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個釘子板學具,你能在上面圍出任意的一個長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長嗎?
好,聽好活動要求:每人先任意圍出一個長方形,然后由組長領著,選出你們最喜歡的幾個長方形填到報告單中,并求出每個長方形的周長,重點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的?活動中要注意分工合作。聽明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老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匯報操作情況老師看到了,同學們在活動中合作的非常好,哪個小組愿意第一個來匯報?想來幾人來幾人。其他小組也來匯報。老師在每個小組的匯報單中畫出他們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簡單的?(長與寬的和乘2是最簡單的)你們同意嗎?所以我們常用長與寬的和乘2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怎么求長方形的周長?在小組里說一說,再匯報說。那么,如果知道了長和寬,我們能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嗎?
三、鞏固新知,應用實踐
1、基礎練習題:看圖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2、實踐題: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長方形,比如:我惡魔內數學書的封面,還有什么?學生舉例你最想知道哪個長方形的周長,一會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際測量情況。在實際測量中,我們難免會出現誤差,因此在測量中我們要力求準確,減少誤差。
3發散拓展題: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釘子板上圍圖形,你也能圍出支援的圖形嗎?試一試,并切除這個圖形的周長。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第一單元時、分、秒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俪鍪剧娒妫]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诔鍪剧娒妫ㄓ忻脶槪核c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塾^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苷乙徽遥赫乙徽易约簩W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俳沂荆好脶樧1小格的時間是1秒。
、诿脶樧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蹖W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么?(1分=60秒)
、苣惆l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表的計時方法。
、壅n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菽氵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趯W生閉眼感受1分鐘。
、1分鐘能做哪些事?
、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薷惺軒酌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第二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佟鞍又傅氖鞘裁础?“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凇胺轴樧咭恍「竦臅r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第三課時時、分、秒的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數學教案上冊02-2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26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范文11-2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28
小學三年級上冊冊數學教案10-26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周長》01-21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3
【精】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