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匯編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有趣場景中的數字問 題和行程問題,歸納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設置問題串,讓學生體會分析復雜問題的思考方法.
2.讓學生進一步經歷和體驗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 的有效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把復雜問題化為簡單問題的策略,體驗成功感,同時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勇氣, 樹立自信心,并鼓勵學生合作 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
2.學會用圖表 分析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問題。
教學難點
將實際問題轉化 成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數學模型;會用圖表分析數 量關系。
教學準備:
教具:教材,課件,電腦(視頻播放器)
學具:教材,練習本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5分鐘,學生口答)
內容:填空:
(1)一個兩位數,個位數字是 ,十位數字是 ,則這個兩位數用代數式表示為 ;若交換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得到一個新的兩位數,用代數式表示為 .
(2)一個兩位數,個位上的數為 ,十位上的數為 ,如果在它們之間添上一個0,就得到一個三位數,這個三位數用代數式可以表示為 .
(3)有兩個兩位數 和 ,如果將 放在 的左邊,就得到一個四位數,那么這個四位數用代數式表示為 ;如果將 放在 的右邊,將得到一個新的四位數,那么這個四位數用代數式可表示為 .
第二環節:情境引入(10分鐘,學生動腦思考,全班交流)
內容:小明爸爸騎著摩托車帶著小明在公路上勻速行駛,下圖是小明每隔1小時看到的里程情況.你能 確定小明在12:00時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數嗎?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10分鐘,小組討論,找等量關系,解決 問題)
內容:例1
兩個兩位數的'和是68,在較大的兩位數的右邊接著寫較小的兩位數,得到一個四位數;在較大的兩位數的左邊寫上較小的兩位數,也得到一個四位數.已知前一個四位數比后一個四位數大2178,求這兩個兩位數.
學生先獨立思考例1,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思考情況組織交流與討論.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10分鐘,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內容:練習
1.一個兩位數,減去它的各位數字之和的3倍,結果是23;這個兩位數除以它的各位數字 之和,商是5,余數是1.這個兩位數是多少?
2.一個兩位數是另一個兩位數的3倍,如果把這個兩位數放在另一個兩位數的左 邊與放在右邊所得的數之和為8484.求這個兩位數.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5分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般步驟)
內容:
1.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那些內容,對這些內容你有什么體會和想法?請與同伴交流.
2.師生互相交流總結出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第 六環節:布置作業
內容:習題7.6
A組(優等生) 2,3,4
B組(中等生)2、3
C組(后三分之一生)2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3.通過類比分數研究分式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類比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又是變化發展的辨證觀點的再認識.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分式的分母不為零.
2.疑點及解決辦法 通過類比分數的意義,加強對分式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問題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個因式的積的問題,但若有如下問題:某同學分鐘做了60個仰臥起坐,每分鐘做多少個?可表示為,問,這是不是整式?請一位同學給它試命名,并說一說怎樣想到的?(學生有過分數的經驗,可猜想到分式)
【新課】
1.分式的定義
(1)由學生分組討論分式的定義,對于“兩個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錯誤,由學生舉反例一一加以糾正,得到結論:
用、表示兩個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學生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3)學生小結分式的.概念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數一樣,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
(4)問:何時分式的值為零?[以(2)中學生舉出的分式為例進行討論]
2.有理式的分類
請學生類比有理數的分類為有理式分類:
例1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2);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實數時,原分式都有意義.
(4).
解:由分母得.
∴當且時,原分式有意義.
思考:若把題目要求改為:“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無意義?”該怎樣做?
例2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小結:若使分式的值為零,需滿足兩個條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分式無意義.
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分母.
∴當或時,原分式值都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式無意義.
∴沒有使原分式的值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為零.
(四)總結、擴展
1.分式與分數的區別.
2.分式何時有意義?
3.分式何時值為零?
(五)隨堂練習
1.填空題:
(1)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3)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業
教材P56中A組3、4;B組(1)、(2)、(3).
九、板書設計
課題 例1
1.定義例2
2.有理式分類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3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白什么是勾股數,但也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都是勾股數,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連有理數都不是,例如:①腰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邊長不是有理數,②兩條直角邊分別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不是有理數,這為引入“新數”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數不夠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二章《實數》的第一節. 本節內容安排了2個課時完成,第1課時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的存在,初步建立無理數的印象,結合勾股定理知識,會根據要求畫線段;第2課時借助計算器感受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小數,會判斷一個數是無理數.本課是第1課時,學生將在具體的實例中,通過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動,感受無理數的客觀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有理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通過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客觀世界中無理數的存在;
②能判斷三角形的某邊長是否為無理數;
③學生親自動手做拼圖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④能正確地進行判斷某些數是否為有理數,加深對有理數和無理數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了6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置疑;第二環節:課題引入;第三環節:獲取新知;第四環節:應用與鞏固;第五環節:課堂小結;第六環節:作業布置.
第一環節:質疑
內容:【想一想】
⑴一個整數的平方一定是整數嗎?
⑵一個分數的平方一定是分數嗎?
目的:作必要的知識回顧,為第二環節埋下伏筆,便于后續問題的說理.
效果:為后續環節的進行起了很好的鋪墊的作用
第二環節:課題引入
內容:1.【算一算】
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1和2,算一算斜邊長 的平方 ,并提出問題: 是整數(或分數)嗎?
2.【剪剪拼拼】
把邊長為1的兩個小正方形通過剪、拼,設法拼成一個大正方形,你會嗎?
目的:選取客觀存在的“無理數“實例,讓學生深刻感受“數不夠用了”.
效果:巧設問題背景,順利引入本節課題.
第三環節:獲取新知
內容:【議一議】→【釋一釋】→【憶一憶】→【找一找】
【議一議】: 已知 ,請問:① 可能是整數嗎?② 可能是分數嗎?
【釋一釋】:釋1.滿足 的 為什么不是整數?
釋2.滿足 的 為什么不是分數?
【憶一憶】:讓學生回顧“有理數”概念,既然 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那么 一定不是有理數,這表明:有理數不夠用了,為“新數”(無理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網格中,先找出長度為有理數的線段,再找出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目的:創設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新數”(無理數)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習新知的興趣
效果:學生感受到無理數產生的過程,確定存在一種數與以往學過的數不同,產生了學習新數的必要性.
第四環節:應用與鞏固
內容:【畫一畫1】→【畫一畫2】→【仿一仿】→【賽一賽】
【畫一畫1】:在右1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兩條線段:
1.長度是有理數的線段
2.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畫一畫2】:在右2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四個三角形 (右1)
2.三邊長都是有理數
2.只有兩邊長是有理數
3.只有一邊長是有理數
4.三邊長都不是有理數
【仿一仿】:例:在數軸上表示滿足 的
解: (右2)
仿:在數軸上表示滿足 的
【賽一賽】:右3是由五個單位正方形組成的紙片,請你把
它剪成三塊,然后拼成一個正方形,你會嗎?試試看! (右3)
目的:進一步感受“新數”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數”表示在數軸上
效果: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
內容:
1.通過本課學習,感受有理數又不夠用了, 請問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2.客觀世界中,的確存在不是有理數的數,你能列舉幾個嗎?
3.除了本課所認識的非有理數的數以外,你還能找到嗎?
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及數學方法,使知識系統化.
效果:學生總結、相互補充,學會進行概括總結.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
習題2.1
六、教學設計反思
(一)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大量事實都證明一點,與生活貼得越近的東西最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濃厚興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本節課中教師首先用拼圖游戲引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把課程內容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然后進行大膽置疑,生活中的數并不都是有理數,那它們究竟是什么數呢?從而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為獲取新知,創設了積極的氛圍.在教學中,不要盲目的搶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思考與操作.
(二)化抽象為具體
常言道:“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師應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開啟學生的思維,因此對新數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認識,還應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當數學語言進行解釋.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環節,加深對新數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數的客觀存在,讓學生覺得新數并不抽象.
(三)強化知識間聯系,注意糾錯
既然稱之為“新數”,那它當然不是有理數,亦即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所以“新數”不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為進一步學習“新數”,即第二課時教學埋下了伏筆,在教學中,要著重強調這一點:“新數”不能表示成分數,為無理數的教學奠好基.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和函數值的意義.
2.使學生會用描點法畫出簡單函數的圖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與認識函數圖象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看圖、識圖能力.
難點:在畫圖的三個步驟的列表中,如何恰當地選取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問題.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函數有哪三種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圖象法.)
2.結合函數y=x的圖象,說明什么是函數的圖象?
3.說出下列各點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新課
1.畫函數圖象的方法是描點法.其步驟:
(1)列表.要注意適當選取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什么叫“適當”?——這就要求能選取表現函數圖象特征的幾個關鍵點.比如畫函數y=3x的圖象,其關鍵點是原點(0,0),只要再選取另一個點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們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分別作為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這就要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列出表來.
(2)描點.我們把表中給出的有序實數對,看作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點.
(3)用光滑曲線連線.根據函數解析式比如y=3x,我們把所描的兩個點(0,0),(3,9)連成直線.
一般地,根據函數解析式,我們列表、描點是有限的幾個,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有限的幾個點連成表示函數的曲線(或直線).
2.講解畫函數圖象的三個步驟和例.畫出函數y=x+0.5的圖象.
小結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根據函數解析式畫函數圖象的三個步驟,自己動手畫圖.
練習
①選用課本練習(前一節已作:列表、描點,本節要求連線)
②補充題:畫出函數y=5x-2的圖象.
作業
選用課本習題.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數形結合思想.通過研究函數的圖象,對圖象所表示的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觀的認識.把函數的解析式、列表、圖象三者結合起來,更有利于認識函數的本質特征.
2.注意充分調動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積極性.
3.認識到由于計算器和計算機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繪圖功能.故在教學中要傾向培養學生看圖、識圖的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5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邊形的實際應用圖片(推拉門,活動衣架,籬笆、井架等),想一想:這里面應用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性質?
2.思考:拿一個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教具,輕輕拉動一個點,觀察不管怎么拉,它還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動畫演示拉動過程如圖)
3.再次演示平行四邊形的移動過程,當移動到一個角是直角時停止,讓學生觀察這是什么圖形?(小學學過的長方形)引出本課題及矩形定義.
矩形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長方形).
矩形是我們最常見的圖形之一,例如書桌面、教科書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象.
【探究】在一個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上,用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相對的兩個頂點上(作出對角線),拉動一對不相鄰的頂點,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①隨著∠α的變化,兩條對角線的長度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②當∠α是直角時,平行四邊形變成矩形,此時它的其他內角是什么樣的角?它的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操作,思考、交流、歸納后得到矩形的性質.
矩形性質1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質2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如圖,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點O,由性質2有AO=BO=CO=DO=AC=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個性質: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例習題分析
例1(教材P104例1)已知:如圖,矩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相交于點O,∠AOB=60°,AB=4cm,求矩形對角線的長.
分析:因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所以它具有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質,根據矩形的這個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邊三角形,因此對角線的長度可求.
解:∵ 四邊形ABCD是矩形,
∴ AC與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AOB=60°,
∴△OAB是等邊三角形.
∴矩形的對角線長AC=BD=2OA=2×4=8(cm).
例2(補充)已知:如圖,矩形ABCD,AB長8cm,對角線比AD邊長4cm.求AD的長及點A到BD的距離AE的長.
分析:(1)因為矩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計算經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而此題利用方程的思想,解決直角三角形中的計算,這是幾何計算題中常用的方法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八年級數學教案全套10-03
八年級數學教案09-01
八年級數學教案03-05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門】01-18
【薦】八年級數學教案01-17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八年級數學教案[薦]06-22
八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6-21
八年級數學教案(優選)06-04
【熱】八年級數學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