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年級生物教案范文合集十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1
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為;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的行為,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重點:動物行為對于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動物行為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為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筑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為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后,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為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為,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后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為如馬戲團里的“小熊騎車”等復雜行為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后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為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為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為方式。并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為是如何適應于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發言)
在了解了動物行為的類型和意義后,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為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著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為人類提供了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群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群組織”,完成下表。(見板書)
完成表格后,教師進行小結。并使學生明白社群生活行為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在蜜蜂的社群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后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為”后,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為何種行為?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于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后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成員[數量性別工作
蜂王1個雌蜂產卵
雄蜂少數幾個雄蜂交尾
工
蜂剛出蜂房幾天成千上萬個發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布置復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學生本身并不清楚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為,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為,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設計對照實驗;能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實驗,說出影響種子萌發所需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實驗法完成“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
【難點】
怎樣設置對照實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種子的一生”視頻,設疑:種子一生的開始有什么奧秘呢?從而引出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
(1)師提出問題:一周之前我發給大家每人5粒菜豆種子,讓你們體驗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現在誰來描述一下你培養的過程?
學生簡要描述。教師繼續設疑:
(2)在你們培養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思考過: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誰來大膽作出幾個假設?
2、作出假設
預設學生做出的假設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
(1)針對學生作出的假設,教師向學生質疑:“哪些不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分析排除幾個非必需的條件。(排除“土壤、陽光、肥料”這幾個條件)
(2)繼續設疑:“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溫度?”這個假設表述準確嗎?應該如何表述?(引出“適宜溫度”)
3、制定實驗方案
教師首先以探究“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適宜的溫度”為例,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實驗設計思路。
討論提綱如下:
(1)選擇什么樣的種子比較好?(胚完整且是活著的種子)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罐頭瓶、吸水紙、標簽,除此之外,你們還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樣探究溫度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當將種子分成幾組?(要分成2組。一組是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20℃),該組為對照組;一個為較低溫度(0℃),該組為實驗組)
(4)這兩組實驗中,除了溫度這一條件不同之外,其他環境條件是否應當保證完全一樣呢?(強調控制變量)
(5)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粒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行嗎?(減少實驗誤差)
待如上問題解決之后,引導學生以探究小組為單位,每組選一個想要探究的條件,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然后,分組匯報探究計劃,教師進行評價。
4、課下實施、觀察記錄
師:由于時間關系,咱們只能在課下進行實驗并觀察記錄了。每隔多長時間觀察一次?對各組實驗是否應當同時觀察?(注意每天觀察,同時觀察)
(三)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節收獲。
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一起實施實驗計劃,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結果,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下節課一起分享。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3
新授課時:1
課時教師寄語:任何一種容器都裝得滿,唯有知識的容器大無邊
學習目標:
1、魚的主要特征
2、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環節:
目前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科學家按體內有沒有脊椎骨把他們分為和兩大類像蚯蚓、珊瑚蟲,體內沒有由脊椎骨構成脊柱的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無脊椎動物?
像魚這樣,體內都有由脊椎骨構成脊柱的動物是脊椎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脊椎動物?
一、多種多樣的魚
觀察P20-21思考:
⑴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有哪些?
⑵我國常見的`海洋魚有哪些?
二、魚的主要特征:
1、魚適于水中生活兩個至關重要的特點:
2、觀察與思考
(1)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種說法全面嗎?
(4)觀察魚的呼吸
水流入魚口后,從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觀察鰓和鰓片的形態、數目、顏色。為什么鰓絲多而細?
(6)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3、你知道嗎?
魚到了生殖季的時候,雌魚會向水中排出卵子,雄魚會在卵上排上精子,精卵在水中結合為受精卵,然后受精卵會在水中發育成新的個體。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能力目標
1.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收集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教學難點
1.能夠說出引起兩種變異(遺傳變異與不遺傳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教學方法
觀察法、測量比較法、統計法、分析法、討論法等。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 大小兩個品種的大量花生;有關生物變異的多媒體或投影片。
學生準備: 收集生物的變異的資料或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生男與生女”的問題,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所學的有關內容。 (注:打開投影片,讓同學們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參與調查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舉例說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形成熱愛科學、關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導入
列舉說己的日常生活中與動物相關的活動。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你想進一步了解身邊的生物嗎?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跡嗎?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創舉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知道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調查報告,結束后,推舉部分學生就“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進行班內展示:
提示:
①食用動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如牛肉、羊肉、魚類等;
②動物在娛樂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動物在醫藥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舉一日生活中與人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動物;
⑤農村養殖業的意義和前景。
學習任務二:探討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應用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P50-51頁,并完成以下問題:
(1)什么是生物反應器?
(2)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的物質有哪些好處?
(3)利用生物反應器只能生產藥品嗎?還可以生產哪些物質?
(4)課文中有關動物與仿生的.實例,你能解釋嗎?
(5)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與仿生的實例?
(6)你認為進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小組選出代表發言,全班進行交流,并得出結論,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3、你認為進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請列舉仿生學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組成員先進行思考,然后進行討論。
三、系統
動物在與人類生活中的關系,你有哪些收獲?得到了哪些啟示?
五:診斷:
1、選擇題:
①下列關于生物反應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只能生產一些藥品 B產品的作用效果顯著(或者活性高)
C生產成本低,效率高 D設備簡單,能減少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
②下列屬于動物在旅游和娛樂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應器B賽馬、打象球、斗牛、演馬戲
C仿生研究D蠶吐絲、絲織綢、綢制衣服
③科學家通過對動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動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和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
A生物反應器B仿生
C儀器制造D學習行為
④北京8奧運會主會場的建筑被稱為“鳥巢建筑”,下列關于“鳥巢建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鳥巢建筑”是一種生物反應器
B“鳥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學的原理
C“鳥巢建筑”美觀但是不夠耐用
D“鳥巢建筑”為危險建筑
二、非選擇題:
1、通過調查我們知道,動物可以為人類,,。
2、利用生物反應器來恒產人類所需要的某種物資,好處有: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以動物乳房為主要“生產車間”的新興產業得以發展,其意義可概括為:。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6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
理解性狀與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性狀的調查和圖片、圖示的觀察,培養學生運用調查、觀察等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嘗試運用遺傳學知識解釋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深層次地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熱愛
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性狀與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1。區分性狀與相對性狀;
2。 理解性狀與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 □自學輔導法
什么是遺傳?什么是性狀?什么是相對性狀?請舉例。
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是什么?DNA DNA與染色體的關系是怎樣的?存在與染色體上。
提出問題:生物的性狀與遺傳物質間有什么關系?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如何傳遞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樣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過什么途徑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將具體的性狀傳給孩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么?
閱讀資料,尋找答案。
3、認識基因與染色體
(1)染色體: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時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很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將這種物質稱為染色體。科學家還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每種生物的.染色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展示人的染色體和果蠅(雌)染色體圖:不同生物染色體形態不同。
展示幾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不同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
提問:從以上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我們可以看到什么?
——各種不同物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種又是相對穩定的。
——體細胞染色體數是生殖細胞染色體數2倍,或者說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1/2。
進一步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現體細胞中總有每兩條形態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對,所以人的體細胞中有染色體46條,配成23對,玉米體細胞中有染色體10對。
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叫做核酸。同學們在廣播、電視和報刊上聽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種。
提出問題:每種生物都有許多性狀,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怎樣控制這些不同的性狀?
(2)基因:
“基因”這一名詞,同學們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與生物性狀有什么關系?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不同性狀是由不同的基因決定。我們常說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體上的分成若干小單位的遺傳物質,這些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小單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紅色、白色,莖有高、矮,人的上眼瞼有雙眼皮、單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決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與染色體相同,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
4、分析基因的傳遞過程
提出問題,討論:在生殖發育過程中,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
怎樣才能使孩子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父母相同呢?
分析圖21—3基因在親代、子代之間傳遞示意圖。
我們在了解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時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每個受精卵又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從生殖發育的過程看,聯系父母與子女的結構是生殖細胞。所以,我們可以說父母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傳給后代的。同樣,各種生物也是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后代的。
只有這樣,孩子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與父母的相同了。就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來說,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
提出問題:人們為什么這樣重視染色體的變比?
——這是由于染色體數目規律的變化與生物的遺傳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遺傳物質又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受精卵經過發育形成的孩子的細胞中就具有了父母雙親的染色體或者說父母雙親的遺傳物質了。父母的遺傳物質就是這樣傳給了子女。由于成對的基因位于成對的兩條染色體上,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是 ( )
A.染色體又叫基因 B.染色體位于基因之中
C.一條染色體上由許多基因 D.一對染色體上有一對基因
2)每個人都是由________發育來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見,父母的性狀是通過他們的___________遺傳給他們的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 ( )
A.改變生物體的形態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狀
C.遺傳給后代 D.發生變異,產生新物種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條染色體,肌肉細胞里也有46條染色體
B。控制生物性狀的成對基因在形成生殖細胞是要彼此分開
C。受精卵內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遺傳現象多與變異現象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認同動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學習運動這一功能,使學生能闡明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系。
3.通過各種動物的運動與觀察,使學生能舉例說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觀察與學習,使學生能與生產實踐相聯系。
2.通過運動系統功能的觀察與思考,使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確立辯證統一看問題思維觀點。
3.通過模擬實驗的制作,使學生具有能運用所學知識,嘗試一些手工制作,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從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的角度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觀點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結構,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使學生闡明運動系統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系。
3.使學生能夠舉例說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中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并能闡明運動與其他系統的聯系。
●教學方法
談話式、演示式、舉例式、啟發式。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1)家兔骨骼標本;人體骨骼模型;人體骨骼肌與骨、關節關系的模型;蛙神經——腓腸肌標本。
(2)動物覓食、避敵等各種動作與勞動機器等的影像資料或畫片。
(3)解剖器官。
2.學生準備:(1)豬、羊等的前肘關節(最好帶些骨骼肌)
(2)硬紙板、松緊帶、圖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看錄像、直接導課]
教師首先播放有關獵豹、獅子等捕食斑馬、羚羊、仙鶴起舞、鳥兒高飛、魚翔淺底、運動員的競技表演等內容的錄像資料,最后將畫面指向運動員凸起的肌肉和獵豹奔跑時強勁收縮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師出示人體運動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標本,用自己的體態語言示屈肘的動作,讓學生注意觀看胳膊發生了什么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如下導課:
教師:……大家注意觀察老師的胳膊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來了。
學生:發生了一種動作。
教師:是的。但這種動作是怎么發生的呢?再請大家來看看這個模型(出示人體骨骼模型)。我現在用手牽引著它的手骨,結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學生:胳膊繞著肩關節(或肘關節)發生了運動。
教師: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確。那么,我要不牽引它呢?能動嗎?
教師的這幾個設問答案是很明顯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設問的目的,設問的目的是要引出“運動的結構”。最終使學生認識:運動是由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運動系統是由關節、骨和骨骼肌組成的。其中,關節是運動的支點;骨是運動的杠桿;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為了強化這一認識,教師可用勞動工地上的大吊車、挖掘機等畫片或影像資料,與人的運動的畫片或影像資料在多媒體上播放,讓學生充分理解:關節是運動中的支點、骨是運動中的杠桿、骨骼肌是運動中的動力。
最后,讓學生結合課本29頁的討論問題進行討論,根據討論結果和以上知識讓學生用自備的硬紙板、松緊帶、圖釘制作肌肉牽動骨運動的簡易模型。從而鞏固了以上所學知識,也使學生在認識運動的結構的基礎上,嘗試模擬制作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日后的成長道路上,善于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系,發展學生的發散、創新的思維能力。
[模型展示,體態語言,引申新課內容]
首先,教師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裝在實驗儀器上,讓學生注意觀察針刺激肌肉時,指針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發生了變化,停止刺激,指針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引,因為骨骼肌具有一個收縮的特性。
然后,結合學生觀察自備豬、羊的關節(帶些肌肉能示關節組成),進一步理解關節的組成并觀察骨骼肌的組成。
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肌腱可繞過關節分別連在不同的骨上。從而認識:當骨骼肌受刺激收縮時,就牽引著附著的骨發生運動。
然后,教師可讓學生跟著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動作。這樣做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組織好課堂紀律。這樣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躍課堂氣氛;二、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時身體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發生了運動;三、讓學生充分理解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從而引出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系。
[親身體驗,發生聯想,提高認識]
接著上面的活動,教師接著讓學生做一個屈肘動作,維持一段時間,學生會給出一個結果:老師,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脹;支撐不住了;累了。此時教
師恰好抓住酸、累這一感覺引出神經系統與運動系統的聯系,進而引出運動系統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系。例如:教師可以如下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學生:我感覺到的。
教師:哦,是感覺到的。那你知道感覺由哪個系統完成?假如我們今天一上午都是體育課,那你還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可能會答出:餓了、出汗、臉紅、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勞等等。教師應及時抓住各系統的功能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
教師:餓了,你要干什么?
學生:吃飯。
教師:與哪個系統有關?這個系統出現什么生理變化?
學生:消化系統。這個系統將會……
如此,引導學生聯系各大系統,讓學生能夠闡明各類動物的'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外,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的參與配合。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并使學生確立全面綜合,辯證統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態度。
[觀看錄像,訓練,結束新課]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正在獵食的獅、豹等動物的奔跑畫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馬、瞪羚的畫面和其他動物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過程的畫面,引導學生認識并運動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本課時內容,突出重、難點,強化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
[鞏固練習]
一、看誰選得對
1.運動的骨骼肌在運動中起
A.杠桿作用 B.動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點作用
答案:B
2.關節在運動中起
A.連結作用B.杠桿作用
C.支點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動物的運動中起
A.支點作用B.協調作用
C.動力作用D.杠桿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連在骨上的結構是
A.關節B.韌帶
C.肌腱D.關節囊
答案:C
5.屈肘動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頭肌收縮
B.肱三頭肌舒張
C.肱二頭肌收縮的同時肱三頭肌舒張
D.肱二頭肌等屈肌肌群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伸肌肌群舒張
答案:D
二、觀察與思考
1.某人因腦部外傷,結果出現了下肢癱瘓,下肢并沒有受任何損傷。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縮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須接受由神經傳來的興奮,才能收縮,進而牽引所附著的骨圍繞關節運動。某人腦部外傷,可能是傷害了運動中樞,致使興奮不能傳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縮。若長期不運動則肌纖維萎縮、癱瘓。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是收縮還是舒張?
答案: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交替收縮和舒張,可引起肘關節的屈伸。當人直臂提水時,處于單純伸肘狀態,但同時,還需用力才能將重物提起,所以,這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必須同時收縮才能完成直臂提水這一動作。
●板書設計
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三章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一、運動的結構及功能:
二、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系
1.呼吸系統——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呼吸頻率加快
2.消化系統——消耗有機物,加快吸收,產生饑餓感
3.循環系統——消耗氧與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與廢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膚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張,體內熱量隨汗液分泌而釋放,出現臉紅、出汗等現象
5.神經系統——代謝速度的加快,產生肌肉酸困、疲勞、饑餓、熱、競爭等復雜的感覺和運動
三、運動對生物生存的意義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8
教材分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進而明確什么是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學情分析:學生對昆蟲比較熟悉,但對它們是怎樣生殖和發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直觀教學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
3、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重的作用。
教學策略: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卵、幼蟲、蛹、成蟲。
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2、其他昆蟲的發育
像家蠶、蜜蜂、蠅、蚊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像蝗蟲、蟋蟀、螳螂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
創設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蟲怎么能變成美麗的蝴蝶?
質疑:你們聽說過絲綢之路的.故事嗎?悠悠文明史,慢慢絲綢路。小小的家蠶不僅同中華文明緊密相連,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養過家蠶嗎?你知道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嗎?
組織學生看書————觀察與思考
點撥指導
質疑:蜜蜂、蝗蟲的生殖發育過程與家蠶和蝴蝶一樣嗎?
組織學生看書
指導幫助
質疑:飼養過家蠶么?有興趣的話,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飼養、觀察。
知識回顧
感悟與收獲
達標檢測:了望角
進一步探究
布置作業
課后記:
本節課在于明確變態,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含義。學生掌握情況很好。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㈣.教學難點
1.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10
一、教材簡析:
《遺傳和變異現象》是北師大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教材主要從三方面:1、通過比較個體間性狀的差異,使學生識別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2、通過欣賞和評價兩幅19世紀的漫畫,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的遺傳現象和變異現象;3、通過課后的性狀調查和思考與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遺傳和變異的領悟;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遺傳與變異的概念,從而有助于學生認識生物世界遺傳的多樣性,為今后學習生物的進化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從未學習過遺傳學的相關知識。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相關內容或觀察過此類現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論的層次。這已經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的基礎。而且,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理解、判斷、推理的能力。教師應充分調動起他們的這些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總結。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2、能列舉和辨別生物的性狀、相對性狀以及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3、觀察并描述相關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能力目標:
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調查、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表達、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并描述相關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使學生了解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名詞。
2、能解釋并舉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現象。
教學難點:
1、理解相對性狀指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2、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幻燈片展示:2組同學們熟悉的明星照片,請同學們觀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點,以此導入新課: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新課。
知識點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
1)小游戲:
①猜一猜:這分別是誰的眼睛?
(引出名詞——形態特征)
②猜一猜:這是誰的聲音?
(引出名詞——生理特性)
由以上兩個小游戲引出:性狀
性狀——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都稱為性狀。
2)思考:同種生物同一性狀表現類型相同嗎?
3)根據性狀的概念說出葡萄的性狀。
展示同種生物同一性狀表現類型不同的.圖片,從而引出:相對性狀
2、相對性狀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1)展示4組圖片,判斷圖片中的性狀是否是相對性狀?
2)活動:個體間性狀的比較討論:
①在活動最后,有沒有人和報告者一起站立?說明了個體間性狀表現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據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別下列哪些是相對性狀。(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進行鞏固)
知識點二:遺傳和變異
1、遺傳
1)小游戲:尋找親人
2)活動:欣賞和評價有關性狀遺傳的漫畫:《新鼻子》《舊磚上脫落的碎片》。
討論:
①《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脫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畫中表達的生物學現象是可能發生的?為什么?請同學們說說以上兩項活動的體會: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性狀有相似性,說明性狀可以由親代傳遞給子代。
從而引出:遺傳——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性狀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狀可以從親代傳遞給子代,這種現象稱為遺傳。
3)展示4組與遺傳有關的圖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性狀一定相似嗎?展示3組有親緣關系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他們之間的性狀差異。從而引出: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表現存在。
【八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生物教案04-22
八年級生物上冊《其它生物的生殖》教案05-06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教案02-20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05-06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2-20
八年級生物教案15篇02-04
八年級生物教案(15篇)02-13
八年級生物教案--神奇的激素04-28
八年級生物激素調節教案05-05
八年級生物教案:植物的生殖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