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教案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實驗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實驗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學習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清水,稀典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一)準備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臨時裝片
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或用刀片在洋蔥鱗片葉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影響觀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觀察臨時裝片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三、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一個細胞畫全各部分,周圍的細胞只勾出輪廓就可以了。
四、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時,染色會對細胞產生什么影響?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不經過染色的臨時裝片?
答:染色可以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劑對活細胞的生物活性往往會有很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應該使用不經染色的臨時裝片。
2、怎樣區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
答:一般來說,氣泡在顯微鏡中呈現為具有較黑、較寬邊緣的圖像,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鑷子尖輕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就會變形或移動。
五、課外練習
制作黃瓜表層以果肉細胞細胞或黑藻細胞臨時裝片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學習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通過調查,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調查法的一般步驟及生物分類方法。
難點:撰寫調查報告。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組要想了解北關市場的各種蔬菜其銷售狀況,這時我們常用到調查法。
2、當你走進農田,要記錄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對其進行分類,應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嘗試應用調查法
1、自學教材P7—P9頁,結合調查活動,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
自學提示:
(1)結合紅背景內容,熟悉調查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在農田調查中,是否只調查植物。
(3)設計調查農田生物的調查表。
(4)調查時,能否損傷動植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
(5)結合P9頁討論題,討論回答
2、小結討論,交流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學習任務二: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1、自學P9頁最后一段,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自學提示:
(1)玉米屬于植物,它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2)生物的分類依據一般有幾種?
(3)對你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并說出你的分類依據?
2、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三、系統總結
四、拓展應用
小明在調查神童山的生物種類時,發現一株不認識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鐵鏟將該植株挖出,帶回學校請教老師。你認為他的做法對嗎?請簡述理由。
五、診斷評價
1、下列活動,可采用調查法進行的是()
A、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C、優良作物品種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測定D、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
2、某同學在調查活動結束后,將有關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動物他所采取的分類依據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環境C、比大小多少D、形態結構
3、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訂合理的,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亡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調查過程中要,對調查結果要,有時要用。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一、實驗設計思想:本節教學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旨在探究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新課改下的生物實驗整合點和切入點,構建整合的環境。
搭建優化實驗過程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二、實驗目的要求:
1.認識人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2.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
3.畫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圖。
三、探究實驗準備:
1、實驗材料準備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消毒牙簽,燒杯,吸管,0.9%生理鹽水,稀碘液(或龍膽紫),水紙。
2、實驗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組,共分14組。
3、課時安排:l課時。
四、實驗探究過程:
一、實驗預習探究提綱:(投影展示,師生切磋,為實驗的順利進行作鋪墊)
1、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為什么要用0.9%的生理鹽水?
2、刮取口腔黏膜時為什么要消毒牙簽?
3、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片上的生理鹽水滴中為什么要涂抹幾下?吸
生物實驗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設置一個適于蚯蚓生存的環境并飼養蚯蚓。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紙、棉球、放大鏡、制作飼養蚯蚓的裝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驟:
1、根據你的經驗創造一個蚯蚓的生存環境,并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食性。建議參考課本上的插圖制作飼養和觀察使用的工具。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1)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觀察他的身體外形是否分節,數數從蚯蚓的頭部到環節帶共有多少節?
(2)用手觸摸蚯蚓體壁,覺察體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你有什么感覺?并用放大鏡觀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
3、觀察蚯蚓的運動。
(1)將蚯蚓放在糙紙上,觀察他的運動,注意其身體的粗細長短的變化。想想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2)、將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他的運動及身體變化,并與它在糙紙上的運動作比較。
注意:在觀察過程中,應該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
討論:
1、蚯蚓適于在什么樣的環境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2、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使蚯蚓體表保持濕潤?大雨過后,為什么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3、身體分節有什么意義?蚯蚓的體節和剛毛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4、為什么蚯蚓要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實驗二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提出問題:鳥的身體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
作出假設:鳥的身體輕,受到地心引力小、鳥有翅膀、鳥的肌肉發達。制定計劃并實施計劃
提示:
1、你所觀察的鳥(如家鴿,或其他善飛行的鳥)的體型是怎樣的?這與它的飛行有什么關系?
2、將鳥的翅膀輕輕展開,你能否識別出在飛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這些羽毛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它們在排列上是彼此重疊還是相互間留有間隙?想想這是為什么?鳥的翅膀成什么形態?這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3、摸摸鳥的胸部肌肉,與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發達程度怎樣?
4、看看鳥的骨骼,可以發現胸部的骨頭很突出,將胸骨特點與這塊骨上附著的肌肉聯系起來考慮,你會做出怎樣的推測?
5、你所提出的假設都能通過觀察來檢驗嗎?如果不能,請你查找資料。
(見課本提供的資料,對你理解鳥的飛行會有所幫助。)得出結論:
你得出的.結論是:
表達和交流:
實驗三動物的繞道取食
背景
“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在前面介紹蚯蚓走“T”字形迷宮的實驗中,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失敗的嘗試,受到許多次輕微的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動物越高級,學習能力越強,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當動物和它所發現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時,它可能會經過若干次“嘗試與失敗”學會繞道取食。當然,也不排除不經過“嘗試與錯誤”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問題:
根據以上背景材料,就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提出你的探究問題。
你提出的問題是:
作出假設:
你所做出的假設是:
制定計劃:
你所制定的計劃中,應當包括:確定作為研究對象的動物,準備適當的食物,選好實驗場所,設置障礙等。參考課文插圖作為示例。
實施計劃:
按你確定的計劃進行探究。認真統計一下動物需要經過幾次的“嘗試與錯誤”才能解決繞道的問題?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實驗結果支持你的假設嗎?你的結論是:
討論:
1、跟同學交流這個探究的過程、結論和結果、不同動物“嘗試與錯誤”的次數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說明了什么?
2、你對家養的小動物進行過學習行為的訓練嗎?它們有哪些行為是后天學習行為?這些行為對它們的生存有什么意義?
3、這項探究活動對你自己的學習有什么啟發?
生物實驗教案 篇3
實驗教學案例
課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兵團二中
呂篤康
20xx年7月
七年級(上冊)生物實驗教學案例
課題:第四章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以"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為實驗課題,了解綠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機物——淀粉,同時知道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最后,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對生物圈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綠色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教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新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期使得生物實驗教學更為科學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光合作用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奧秘就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課題。學生在學習了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后,繼續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重要的生理現象。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設計、操作、探究和討論,使學生對實驗的設計原理、技巧,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學情分析:
1、七年級同學對生物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實驗探究積極主動,愿意與同學合作性探究學習,敢于大膽質疑。
2、七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較抽象。學生相應的知識鋪墊不夠,動手能力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來源之本,通過光合作用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到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節知識要用具體的,形象的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到由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即通過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知識。
學法、教法分析: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我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
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探究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不多的一種探究實驗,而且操作的準確性強,由學生獨立完成有一定難度。對此,在教學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師的指導,又還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獨立進行探究;而且這個實驗也是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么多種類的實驗用具,第一次點燃酒精燈并隔水加熱。為確保實驗安全、順利地進行,我在課前幾天開始培訓實驗小組長,并強調注意事項,同時設計并印發實驗報告單給學生,讓他們邊復習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邊分組填寫: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小組長帶領組員提前做好實驗準備工作;可以將各實驗小組實驗準備的過程拍成錄像,作為上課資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淀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綠葉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重點: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條件。領悟“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難點: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綠色植物)、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酒、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打火機)、清水、試管夾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取一盆長勢旺盛的天竺葵,對它進行暗處理兩晝夜,再取多個黑紙片(根據學生實驗的組數而定),對多個葉片的上下兩面進行遮蓋,并用曲別針進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進行光照數小時后備用。
(二)導入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這個大工廠就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
設問: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它們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
(三)實驗講授
1、先找同學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目的要求,并對本節課的材料用具進行清點,然后播放《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視頻文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這個實驗的大體步驟和某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可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四)實驗過程
1、提前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將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2、在經過黑暗處理的天竺葵上選取1~2片葉子,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后將這盆小白菜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選取的葉子必須大小合適,顏色比較新鮮。
(啟發思考:為什么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
3、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1)、剪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
(啟發思考:.取下遮光黑紙時,遮光部位與見光部位有明顯差別嗎?)
浸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退去。
在本步驟的操作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沒葉片為準,三角架上墊上石棉網,大燒杯里倒入熱水并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如果高度不夠,可以在酒精燈下墊上書本,保證用外焰加熱。酒精燈用完不能用嘴吹滅,應用蓋子直接蓋上。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熱?為什么要隔水加熱?)
(2)、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干凈,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溫度比較高,可以用鑷子夾取葉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燙傷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來回晃,期間可以更換大燒杯中的水。直到水變得比較清為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時葉片顏色有沒有變化?)將葉片取出放入培養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實驗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實驗桌。
(啟發思考: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應注意安全)
(3)、觀察實驗現象:葉片光照部分便藍。
(4)、分析得出結論:
a.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六、總結(學生總結,歸納)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注意事項:
a.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實際是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的目的是讓葉片內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實驗。c.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是讓該部分不見光,易形成對比,驗證光與制造有機物的關系。
d.酒精要隔水加熱,直接加熱不好控制溫度防止發生危險。
e.碘液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4、整理實驗儀器。
生物實驗教案 篇4
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本節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后第一次走進實驗室,因此在本書以至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認真組織并上好本節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起著重要作用。關于常用實驗器具的名稱和作用,學生在以后的實驗中將逐步接觸到,本節課做一般了解即可。顯微鏡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實驗中最常用到的觀察儀器,所以關于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主要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分析
初一新生對于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對于實驗室常有一種神秘感,他們沒有受過在實驗室內學習的規范教育,進入實驗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實驗室規則,不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操作、觀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師認真準備,組織好教學。
設計理念
通過學生走進實驗室,熟悉實驗室的環境,認識實驗室中常用的實驗器具,親身感受科學實驗的氛圍,使他們認識到遵守實驗室規則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條件。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識別生物實驗中常用的實驗器具;
2.說明顯微鏡主要部件的結構及作用。
技能性目標
1.嘗試使用顯微鏡。
情感性目標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2.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常用器具(每實驗臺一套)、顯微鏡(包括示范鏡)、培養幾名參觀實驗室的引導員。
學生:搜集有關顯微鏡發展史、顯微鏡用途以及電子顯微鏡的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組織教學
一、引言
在小學自然課上,同學們就非常喜歡學習與生物有關的知識,升入中學后我們就要在生物實驗室中學習了,老師看到同學們非常興奮,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實驗室里我們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組討論,發表見解
⑴能做實驗
⑵能觀察生物
等等本節課在實驗室上
二、講授新課
實驗室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來探索生命活動規律。
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獲得許多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奧秘,學會很多科學實驗的方法。向往實驗,渴望在實驗室學習。
1.組織參觀實驗室在引導員的帶領下分成四個小組:
⑴參觀實驗室的布局、設施;
⑵參觀實驗室內櫥窗、模型、標本;
⑶參觀教師制作的動、植物標本;
⑷參觀學生制作的動、植物標本。
坐回實驗臺。分成小組避免擁擠,節約時間。
激發他們熱愛實驗室,尊敬老師的情感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實驗室規則”
引導學生討論:
⑴為什么要遵守“實驗室規則”?
⑵怎樣遵守“實驗室規則”?看課本第3頁上圖示資料。
分小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各小組交流,互相評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個策略,而且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參與,獲得自身的充分發展。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適當補充一些在實驗中經常碰到的、應讓學生知道的規則和注意事項。
2.了解實驗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實驗器具
引導學生按照書上彩圖,認識常用實驗器具。
鼓勵學生說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給與補充。這些實驗器具在以后的實驗中,我們會逐步接觸、了解它們,指出顯微鏡是我們生物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儀器。邊看書邊認識實驗臺上的實驗器具。
學生分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知識說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補充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3.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
要求學生按照書上彩圖,了解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并在小組內討論。學生小組學習。在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相信學生,欣賞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對照顯微鏡說出各部分結構及作用。其他小組認真聆聽并作為“評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處。活動后要給與鼓勵性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后的喜悅。
肯定同學們的學習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強調。
指出物鏡、目鏡鏡頭上標有的數字為放大倍數。為后面介紹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作準備。
4.用顯微鏡觀察毛發
課前已調好的兩臺示范鏡放在講桌上。按小組有秩序地到前邊觀察毛發(其他同學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結構)。教師要提示學生觀察不清楚時可調節細準焦螺旋。
在學生觀察時,可盡快在學生實驗臺上再多調幾臺顯微鏡,并指導觀察。興趣濃厚,觀察認真。學生沒使用過顯微鏡,教師要幫助學生調好焦距。
提出問題:顯微鏡下觀察的毛發與肉眼觀察的結果有什么不同?踴躍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適時指出: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40—1500倍。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認同顯微鏡的作用。
請一名同學到示范鏡前計算毛發被放大的倍數。告訴其他同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并計算出毛發被放大的倍數。
5.顯微鏡的用途、發展史
創設情境:半個多世紀前,許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從第一臺顯微鏡發明后,人們認識到病原體的存在,為戰勝疾病創造了條件。
顯微鏡為人類開啟了認識微觀世界的大門。
在實驗室中顯微鏡為常用的實驗儀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還用到顯微鏡嗎?
你知道顯微鏡的發展史嗎?為人類的聰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發散思維,舉手發言,互相交流。
交流課下收集的資料。
給予肯定性、鼓勵性評價。
通過收集資料和資料分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
展示圖片或通過投影等了解顯微鏡發展史中幾臺典型的顯微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校園網播放錄像。認真觀看圖片、投影或錄像。感受顯微鏡制作技術的發展。
三、小結
用啟發、鼓勵的語言引導學生對本節進行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教師可以從學生回答問題中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學生總結,并互相補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總結、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精加工處理,使之結構化、條理化。
四、討論題
生物存在于我們周圍,生物學問題也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身邊。探究生物學問題,除在實驗室進行外,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進行呢?請同學們思考,舉例說明。學生舉出實例加以說明。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的發展,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五、結束語
鼓勵同學們掌握好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物實驗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
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
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布置課后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案
教學目標
①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③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細胞。
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范。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
③動植物玻片標本;
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生物實驗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實驗教案(精選8篇)03-12
生物實驗教案3篇03-04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教案07-15
有趣的生物實驗作文09-18
教學計劃生物實驗01-11
生物課外實驗的意義07-31
幾例生物實驗的改進10-10
對幾個生物實驗的改進拙見09-03
自然課的生物實驗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