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理浮力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浮力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浮力教案1
學習目標:
1、認識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體。掌握稱重法測量浮力。
2、科學探究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注意控制控制變量方法的應用。
3、科學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應用。
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
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學生在課下自己對浮力這部分知識自己對知識點的總結,適當的加以點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學生對照自己的總結查找漏洞。
(一)認識浮力
概念: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托力叫浮力。
1、方向:豎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體:液體或氣體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
3、產生原因:液體對物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壓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稱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懸浮)
4、F浮=F上-F下
(壓力差)
這三種方法都可以計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為重要,下面對阿基米德原理進行回顧。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實驗探究
簡述實驗探究的過程理解結論科學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視頻的方式回顧實驗的過程拼配例題加以練習
(三)物體浮沉
1、物體浮沉條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結果
沉底
G= F浮+F"
懸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條件的應用
(1)密度計是測量液體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輪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鋼鐵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從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輪船從河里到海里吃水線的高度會變淺輪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因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進入的體積小。
(3)潛水艇
工作原理:潛水艇能夠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為潛水艇下潛后所受浮力不變,但它可以靠向水艙中加水和排水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浮沉。
(4)鹽水選種
工作原理:把種子放入一定濃度的鹽水中,飽滿的好種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癟的壞種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熱氣球
工作原理:熱氣球巨大氣袋中充滿空氣,用噴嘴加熱氣袋中的空氣,氣球內部溫度升高,密度降低。當氣球內部氣體的的密度比外部氣體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時,氣球上升。當氣球內部空氣冷卻密度升高時,氣球下降。
二、典型引領
1、質量相同的木塊和石蠟,把木塊放在鹽水中,石蠟放在水中,比較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塊受到鹽水的浮力大
B.石蠟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們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由于液體的密度不同,木塊與石蠟的密度也不同,所以無法判定
2、將重為4N,體積為6×10-4m3的物體投入一裝有適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計水的阻力,當物體靜止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物體上浮,F浮= 6 N
B.物體懸浮,F浮= 4 N C.物體漂浮,F浮= 4 N
D.物體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個重5N的石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將它浸沒在盛滿水的.溢水杯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3N,則石塊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某班同學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以及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以下實驗器材:
①彈簧測力計;
②裝有水的玻璃燒杯;
③裝有酒精的玻璃燒杯;
④頂端帶有掛鉤的鋁塊;
⑤細線。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應選擇的器材是頂端帶有掛鉤的鋁塊、細線、________和________;(填寫序號)
(2)甲同學認為“物體浸在液體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種液體中用圖甲實驗證實他的觀點,即鋁塊從A到A`位置的過程中,浮力變大了。乙同學認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并在同種液體中用圖乙實驗證實自己的觀點,即鋁塊從B到B`位置的過程中,浮力大小不變。請分析甲、乙兩同學的實驗過程,你認為不正確的是________同學的觀點,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經過認真分析發現,甲同學的實驗適用于探究浮力大小與____________關系。
物理浮力教案2
分配學生驗證課題:由于時間關系,而且我們要驗證課題的因素較多,所以我們全班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組同學分別驗證實驗1、2、3、4,做完實驗后把合作探究過程和分析課題的結果向全班匯報,并與其它各小組合作交流、總結判斷: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實驗報告)。
((1)驗證實驗1:取相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使其全部沒入水中,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體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重)無關。
(2)驗證實驗2:把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幾種不同形狀,分別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形狀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 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3 )驗證實驗3:把同一塊膠水瓶浸入的不同液體(水、酒精、鹽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關
(4)驗證實驗4:把膠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無關。可能出現兩種判斷:
A: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證明F浮與深度h有關,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當膠水瓶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增大深度,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證明F浮與深度h無關。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么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么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剛才同學們把飲料瓶逐漸壓入水中,體會感受飲料瓶所受浮力變化,故猜想F浮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可能有關。下面同學們一起驗證實驗5。
(5)驗證實驗5:把膠水瓶浸入的液體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斷: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與液體深度h無關。
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合作驗證,討論分析判斷,認識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重、形狀和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h均無關,而與液體的密度ρ液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且由實驗可得液體的密度ρ越大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越多,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見浮力的大小是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有關的。提出問題:F浮與G排液之間是否存在著確定的數量關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說明只與ρ液、V排液這兩因素有關),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說明還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與G排液的關系。(投影)
(1)、學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2)、 布置學生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測物體(沉體、浮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測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兩種方法)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室提供器材:物體(1沉體:膠水瓶、石塊、橡皮泥……2浮體:木塊、蠟塊)、液體(水、酒精、煤油、鹽水……)、大燒杯、塑料杯、塑料盤、彈簧測力計等。說明:這里采用讓學生分組,可用不同的液體做實驗,再歸納出一般結論的方法。組織實驗:桌上有同學們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組可按需要選用,我們要親自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看哪個組配合的好、實驗操作熟練、測量數據準確。
(3)、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別對于沉體和浮體討論驗證方案,設計實驗合理后,設計實驗紀錄表格,并按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沉體(如膠水瓶)全部浸沒和浮體(如木塊)部分浸沒在液體(如水、鹽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①對于沉體(膠水瓶)全部浸沒的記錄表格:(F浮= G-F拉)
膠水瓶的重:
G物= (N) 膠水瓶在液體中受到拉力
F拉= (N) 膠水瓶浸沒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計) 膠水瓶排開液體的重
G排液= (N)
②對與浮體(木塊)部分浸沒的記錄表格:
木塊的重
G木= (N)
木塊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計)
木塊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師巡視,并幫助學生將實驗順利完成。幾組實驗報告,提問實驗中遇到什么問題?解決方案?
師:剛才我們分別做了不同物體(膠水瓶、木塊、橡皮泥、石塊、蠟塊)在不同液體(如水、酒精、鹽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與這些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現在我們歸納一下我們的實驗結論。
(4)、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結論: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誤差范圍內)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數學公式表示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適用范圍: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③.簡介阿基米德的發現:投影資料。
(見投影)1、知識要點,有兩種方法可以計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結課題探究的一般過程。師: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學的合作,探究了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學們表現了很高的熱情與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課學習任務,目前國際上很多領域也采用象我們這樣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學課題,如我國與國際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學技術(投影)。
今后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將這種合作探究、學習交流的精神發揚下去。
布置作業
1、完成提綱(達標反饋)
2、實踐性作業:動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輪船、密度計、潛水艇、氣球和飛艇)。
物理浮力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物理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1、2、3、4、5
物理浮力教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驗證明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揭示隱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規律,糾正對浮力一些片面的認識。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的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和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會的必備知識。對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教學策略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用實驗手段讓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然后在學生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有根據的猜想。教師安排學生通過討論并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去驗證猜想,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的方法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密度的關系等的假設。最后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去檢驗這一假設。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并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利用學習性評價方法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評價。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礦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彈簧測力計、石塊、鹽、酒精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播放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人們在死海里看書等。把學生引入與浮力有關的問題上,體會浮力的存在。
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
觀看錄像,體會浮力的存在,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浮力現象。
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現象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中進入物理的世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新課標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會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及每個力的施力物體。
得出結論: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
提問: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塊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所受浮力的大小嗎?
用彈簧測力計稱小石塊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塊,讓學生觀察這時測力計的示數變化,然后將小石塊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引導學生根據二力平衡等知識判斷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結論: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到一種向上托的力這就是浮力。
引導學生歸納出利用“稱重法”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空氣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體浸入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則物體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進行計算。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舉特例來分析:長方體浸沒在水中的受力情況。
長方體浸沒在水中,其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的面積相等,并且對應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水給它們的壓強大小是否相等?(相等)
水給它們的壓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有什么關系?(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長方體上下兩個面所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處的深度更深,壓強更大,而上下兩個面的表面積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壓力更大。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總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觀察實驗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
總結出浮力的概念
浮力,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學生思考討論,認識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到
學生思考并回答:
長方體兩個相對的側面所受液體的壓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長方體上、下表面所受液體的壓力存在壓力差。
能力。
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新課教學(30分鐘)
(二)決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2.同學們都知道“死海不死”,請聯系死海的特點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在做以上的實驗時學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系。
小組討論驗證猜想的辦法,并把驗證猜想的任務分攤到不同的小組,每小組只驗證其中的一個猜想。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提示學生如何控制變量。驗證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稱重法”測量浸沒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塊所受浮力大小,驗證浮力的大小與浸沒時所處的.深度是否有關。
b.利用“稱重法”測量石塊浸入水中的體積不同時所受浮力的大小,驗證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浸入水的體積大小有關。
c.利用“稱重法”分別測量同一個石塊浸沒水中和浸沒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驗證浮力大小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密度是否有關。
d.將同一橡皮泥做成兩個不同的形狀,然后用“稱重法”分別測量它們浸沒到水中的浮力大小,從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體的形狀是否有關。
總結各小組的驗證結論得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跟物體浸沒時所處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無關。
總結: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體積、物體浸沒的深度等因素無關,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學生進行實驗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密度有關。
學生動手實驗并交流。
學生分組探究: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組織各小組先討論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
培養學生有根據地進行猜想的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
總結(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發表在論壇上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適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在網上論壇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物理浮力教案5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
4.能認識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運用實驗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提出問題:1.船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書: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觀看。過渡語:看完了沒有?
二、先學
(一)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P49----P52內容,要求邊看、邊劃、邊記。
1.看課本p49圖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據圖10.1-3總結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實驗:測量鋁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學會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課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你能舉例說明嗎?
(二)學生自學教材
老師巡視,了解學情,掌控學生高效學習,時間到,問完成的請舉手?
過渡語:合上書,獨立完成自我檢測
(三)自學檢測反饋
要求:6分鐘完成自學檢測題目,要求書寫認真、規范。讓四個小組的基礎較差的同學到黑板完成,書寫成績和題目成績記入小組量化,要求書寫認真、規范。
1.鴨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鋼鐵做的輪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說明水對他們有xxx力。
2.你游過泳嗎?當你的身體浸入水中體積越大,你會感覺到水給你向上的托力xx這個水對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實就是xxx力。再比如,我們從水中抬起一個石頭要比在空氣中抬起感覺要xx(“輕”或“重”),這些事例都說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xxx,它與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測力計測出銅塊重為1N,將銅塊沒入水中,測力計的示數變為0.87N,銅塊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產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統一答案
先交換學案,然后更正。2分鐘時間讓發現問題的學生到黑板上用紅筆更正,提出先學中未解決的疑惑,小組或全班討論解決。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實驗設計,小組長組織進行探究實驗,展示交流,老師給予即時評價。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2浮力產生的原因:xxx。
實驗:將一去掉底的礦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蓋,向瓶中加入水,可觀察到乒乓球xxx(會不會上浮),因為乒乓球下底部沒有受到壓強作用。xxx將瓶蓋蓋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觀察到乒乓球xxx(會不會上浮),此時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蓋上瓶蓋后,向瓶內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體壓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壓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浮力。
結論:浮力產生的原因是
(三)同學總結,調查學情.
四、當堂訓練
(一)過渡語
請同學們合上課本,完成學案訓練題。10分鐘完成。
(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彈簧測力計下掛一石塊,下列情況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最小的是()
A石塊在空氣中B石塊在水中C石塊在酒精中D石塊在鹽水中
2.某同學將一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燒杯中,當它浸沒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將該金屬塊浸沒在鹽水中則受到鹽水的浮力將3N。(填“>”“=”或“<”)
3.一金屬塊在空氣中稱重27N,把它全部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7N,則該金屬塊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學生交換批閱,小組長檢查小組互評,老師了解學情
(四)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物理浮力教案6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酒精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系著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干木塊等,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系,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于“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系,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于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于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里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物理浮力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能通過實驗證明上述結論的正確性。
2.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是在綜合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由“浮力”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兩部分內容構成。浮力的概念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實驗探究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當然,八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還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根據學生探究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一系列實驗,從而認識浮力,并且理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為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做好準備。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根據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時積極調動學生對實驗進行大膽創新。本環節采用開放式教學,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選擇要驗證的猜想,自己制定計劃并設計實驗,確定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進行實驗,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結論。
3.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五、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六、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生: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么?
師:演示實驗并提問,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么石塊受到浮力嗎?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實驗探究過程
1.體驗、感覺浮力的'存在:
生:將手邊的小木塊、乒乓球分別放入盛有水的大燒杯,可以看到小木塊、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導案要求設法讓小木塊、乒乓球沉入水底。
2.認識浮力
生:閱讀課本49頁和50頁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塊,乒乓球,銅塊,彈簧測力計體驗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問題:
?說出自己的做法;
通過體驗,說出對浮力的認識。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進行實驗。
師:巡回并觀察學生實驗,對學生實驗進行及時指導。
生:展示實驗做法:測出銅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銅塊= N,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數= N,可以求出銅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F浮= N
師:板書:F浮=G—F示數
對銅塊進行受力分析(板書),銅塊處于靜止平衡狀態,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與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豎直向下,等于 N,拉力豎直向上,等于 N,從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等于 N。
師:演示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鋁塊在空氣中所受重力,G= N,用手向上托鋁塊,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變大,變小,不變),將鋁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 N,F1 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師:演示實驗:浮力的方向,用細線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燒杯底部,乒乓球靜止在盛水的燒杯中,將燒杯傾斜,乒乓球與細線仍然豎直向上,從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同時對乒乓球進行受力分析。
設計意圖:教師自制實驗展示浮力的方向,實驗現象明顯直觀,學生印象深刻,并且對乒乓球及時進行受力分析,學生不但直接觀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夠根據受力情況學會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進行猜想并說出猜想的依據,同時展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物體的體積(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密度,物體的形狀,液體的密度,液體的體積,浸在液體中的深度.
生:閱讀課本51-52頁,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盡量多的探究這些猜想,并寫出實驗成果.
學生進行實驗。
師:教師巡回并對學生的實驗進行適時指導。
生:展示做法,同時出示數據,展示結論。
師:在大屏幕展示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設計意圖:對探究的問題大膽放手,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時敢于放手,真正將課堂進行開放,從浮力的認識到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都是教師先提出問題,再看課本說明再進行實驗,學生展示過程,同時進一步交流,然后師生共同進行整理,及時進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4.浮力的產生
生:閱讀課本51頁相關內容,說出浮力產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題和練習。
生:展示浮力產生原因。
師:展示浮力產生原因。
設計意圖: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教師加一幅圖,直觀明顯的展示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由于壓強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從而使學生理解浮力產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疑問。
設計意圖: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當堂評價
生:自主完成達標檢測。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始終,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含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學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以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到實驗探究中來。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并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物理浮力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能通過實驗證明上述結論的正確性。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浮力的存在、稱重法測浮力的大小
教學工具
鋁塊、燒杯、水、彈簧測力計、鹽水、體積不同的圓柱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施力物體是。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和豎直向上的。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可見,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鋁塊放入水中,放手后鋁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鋁塊受浮力作用嗎?50頁圖10.1-2
甲圖:鋁塊受到豎直向下的和豎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鋁塊所受的重力。
乙圖:鋁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水。
鋁塊靜止不動說明:鋁塊受到的重力一鋁塊受到的拉力十鋁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鋁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所以鋁塊受到的重力一鋁塊在水中秤的讀數十浮力。彈簧測力計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鋁塊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鋁塊重一鋁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鋁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鋁塊也受到浮力。
稱重法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
(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所受的重力G。
(2)把物體浸入液體中,記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
(3)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產生的原因
我們知道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呢?觀察課本圖,完成下列問題。
為什么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豎直=,方向。
歸納:浮力產生的原因。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1、物體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沒有)關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填有沒有)關系
3、如果將上述實驗過程中的水換成煤油或酒精重復上述實驗,我們會發現物體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課堂練習:52頁1-5題
四、小結:略
五、布置作業:練習冊.
課后小結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物理浮力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2、知道密度計、氣球、飛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安排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親歷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檢驗、應用、推理、解釋}——創造——發現,使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物體沉浮現象的樂趣,獲取物體沉浮的經驗認識,增長探究物體沉浮的本質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思考等科學能力,為后續乃至終生學習能力及達到高級的思維水平準備認識基礎。讓學生初步了解浮沉條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參與制作密度計的實踐活動和成果的展示活動,感受到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對實驗現象認真觀察和對實驗操作的科學態度,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2、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3、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實驗,激發學習欲望。發展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謀求內部協調統一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及施教策略】
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施教策略:
1、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以打撈沿船引入新課,并利用FLASH模擬潛水艇下潛、上浮;巨輪在海上航行;飛艇在空中飛翔等現象引入到浮沉條件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邊學邊實驗,在實驗、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并用FLASH制作動態的受力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3、用多媒體制作潛水艇、孔明燈等浮沉原理并結合演示實驗,讓學生掌握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教學難點及其克服策略】
難點:影響物體浮沉條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總結得出,加深認識
【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采用主體參與教學策略。具體應用:
1、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系;
2、創設問題的情境;
3、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和不斷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力。
4、要善于發現每位學生發言中的積極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時給以肯定和鼓勵;
學生控制策略: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與實際相關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帶著與自身相關的任務進入學習,使學生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教學設計策略:本課的.設計采用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模式,通過各種學習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教與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并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如學生實驗,課件展示等),學生通過自己制作密度計等實驗不僅僅提高了綜合素質,而且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2、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在實驗中學會研究,初步學習探究式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1、準備學生分組實驗(2人一組):400ml燒杯,200 ml燒杯,50 ml燒杯,鹽,水,酒精,雞蛋,量筒,鉛筆,鉛絲
2、密度計,潛水艇模型,自制熱氣球(教師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學過程】
引入:你知道俄羅斯和“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嗎?假如把打撈沉船的任務交給你,你將采取什么措施?(打開POWERPOINTRT,學生瀏覽有關“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有關圖片,學生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開頭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這個情景圍繞學科教學內容展開,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與深化,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關聯,而且稍高于學生現有的基礎,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沒有一個明顯的正確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學生也許不可能一開始便獲得對提出問題的全面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想法也許很幼稚,作為教師,要肯定學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進而進一步提出問題)
新授
一、研究影響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因素
打撈沉船與物體的沉浮有關,今天我們就親自來來探究影響物體浮沉的條件。
探究過程一:將實驗桌上的石蠟塊、小瓶、牙膏皮分別投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水中的浮沉情況。
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并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學生實驗,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發現過程)
結論:控制物體浮沉的途徑:
1、保持物體重力不變,增大浮力使物體上浮,減少浮力使物體下沉
改變液體密度
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
保持物體所受浮力大小不變,減小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上浮,增大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下沉。
(設計理念:影響物體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講授,教師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是面對教師和課本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而是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本設計中,教者想盡量用學生身邊的器材如石蠟塊、小藥瓶、鉛制牙膏皮鉛筆等設計實驗讓學生先動手實驗,再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激發自主探索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從而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探究過程三:探究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會下沉、上浮或懸浮,即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
研究物體的懸浮條件。
將雞蛋放入濃鹽水中,逐漸加入清水,使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改變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的位置,觀察雞蛋懸浮時的狀態。
分析雞蛋懸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懸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研究物體的下沉、上浮條件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上浮。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上浮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時,滿足:F浮 G物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下沉。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時,滿足:F浮 G物
分析討論得出物體漂浮時的條件:
分析雞蛋漂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狀態 漂浮 懸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關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 (設計理念: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并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實踐,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體驗,逐漸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探究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在這里,教師需精心創設一系列的教學情景,教師的功夫,主要花在設疑,導疑上,最后的釋疑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多媒體演示:解釋下沉、上浮和懸浮所表示的運動過程.(由學生填入物體所受浮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提出問題:產生漂浮和懸浮的條件都是F浮=G,它們有區別嗎? 啟發思考:兩種情況下v排與v物關系不同 (教學設計理念: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考慮結合初中學生特點及教學的要求,選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媒體,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現象的感性認識、到對問題的理性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對概念、規律的正確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的五種情況(“三狀態”:漂浮、懸浮、沉底。“二過程”:上浮、下沉)有比較深的認識。) 二、研究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人類利用浮力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最初可能從抓住漂浮的樹木免于滅頂之災得到啟示,而抱住或騎在 一段樹干上順水漂流。這是人類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體浮沉的例子嗎? (由學生舉例,教師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個FLASH:大屏幕上展示萬噸巨輪在大海上航行;潛水艇在水中潛行;飛艇在空中遨游等動畫,色彩鮮艷,聲象并茂,同時刺激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對浮沉條件的應用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此時提出問題:它們是如何利用物體的浮沉條件來工作的?) 應用一:密度計 探究密度計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點 密度計(利用鉛筆和一小段鐵絲),要求:使自制密度計能豎直地漂浮在液體中 自制的密度計放入清水中,鹽水中、酒精中,觀察自制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深度,你有什么發現? 結論: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它是利用漂浮條件工作的。 (教學設計理念: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的主要場所,教師要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敢于“放”。學生習慣了老師在臺上講,在臺上演示,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課,被動看實驗的慣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應有所創新,把自己的三尺講臺向學生開放,使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感受與探索未知,學生自已制作一個密度計來探究密度計的刻度特點及原理的效果,事實證明不知比教師在講臺上再次強調效果好上多少倍) 應用二、潛水艇 介紹潛水艇: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察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用艦艇。 問: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潛水艇下潛、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體演示,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結論: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教學設計理念: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教師調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五官并用地進行學習,同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三:氣球和氣艇: 閱讀課文思考。 問:其體內充的是什么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么能夠升空? 問:節日氣球、熱氣球、飛艇能不能無限制升空? 問: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這部分教學設計中,筆者把教材中原來由教師講授的部分內容必為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學、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根據問題或綱要閱讀課文,找出重點、鉆研難點,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可設計實驗加以解決,筆者在上這節課時,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擬熱氣球升空實驗,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應用四:打撈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結實的鋼帶將其托住,在鋼帶的兩端固定浮筒,現在浮筒中注滿水,使筒沉到船附近與鋼帶結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業 (1)課外小實驗:浮沉子的制作 (2)課外小調查:就我國在長江中打撈中山艦的故事寫出一個綜合報告,并就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和“泰坦尼克號”沉船打撈問題寫出建議,要求從報刊、雜志、網絡、電視臺的科學頻道和時事頻收集信息,從科學書刊、科學雜志了解浮力的知識,沉船打撈技術,過去的打撈案例等。 (設計理念:課外的學習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它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掌握浮力相關概念和受力分析。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問題的比較與分類,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2)通過師生活動,培養提升學生的觀察、質疑、分析、概括、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物理學科的興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生質疑、分析、概括、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師生活動所需的實驗器材。 四、教學設計 一、浮力的知識回顧 問題1:關于浮力,你能回憶起哪些知識點? 1.自主思考 2.分組討論 3.小結歸納 4.當堂鞏固1.哪些物體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4.稱重法測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體的浮與沉? 二、稱重法測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彈簧測力計,物塊A,水,燒杯 問題2:你有哪些方法測量物塊(物體密度大于液體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實驗思路 2.注意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 一 教學目的: 1 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計算問題。 二 教學重難點: 1 阿基米德定律的由來及其科學性。 2 如何解決浮力的計算問題。 三 教學過程: 1 引入:讓學生說說,在準備洗澡的時候,把自己泡入浴盆的時,水是怎樣滿溢出來的? 2 讓學生看書,實行先學后教的理念。 3 阿基米德定律的學習。 老師進行解釋: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量。這個定律也適用于氣體。它的公式是:浮力= 液體比重乘以排開液體的體積。 當物體全部浸入液體中的時候,被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的體積。當物體浮在液面,也就是說只有一部分浸入液體的時候,被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浸入液體那部分物體的體積。當物體浸入水中的時候,由于水的比重為1克/ 立方厘米,所以浮力數值等于排水量。然后告訴學生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比重計及潛水艇的物體浮沉的例子。 活動目標: 1. 通過探索實驗,認識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感知“沉”和“浮”的"概念。 2.聽清實驗要求后,再進行操作,體驗探索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組一艘大船、一艘小船模型、探索記錄表、勾線筆、課件、橡皮、空瓶、回形針、泡沫球、石頭、花片 教師提問:你們坐過船嗎?船是在哪里航行的?那你們知道為什么船能在水面上航行呢? 2.教師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把船放在水里,輕輕地用一根手指去壓船,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壓沉,然后感受一下手指上有什么感覺。 小結:原來當船在水面上時,會有一股從下面往上的力托住它,這種力就是浮力。 4.教師提問:當我們的手指用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浮力會有什么變化呢? 要求: 輕輕地用一根手指去壓船,并且逐漸增加手指的力度,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壓沉,然后感受一下浮力有什么變化。 交流:當你的手指用力越來越大的時候,你感覺浮力有什么變化? 小結:在船不沉下去的時候,壓下去的力越大,浮力越大。 6.教師提問:當用同樣的力去壓兩艘大小不同的船時,感覺到的浮力會是一樣嗎? 要求:請你分別用一根手指同時去壓大船和小船,請你感受一下浮力是一樣的嗎? 小結:當用同樣的壓力去壓大船和小船,大船所受的浮力大,小船所受的浮力小。大船的體積大,排水量大,所以所受的'浮力也大。 1.教師提問:水可真神奇,能讓小船穩穩地浮在水面上。那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里,都能浮起來呢? 3.猜測并記錄:有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浮起來? 要求:兩人合作進行,一人負責記錄,一人負責操作;探索一種材料后要及時記錄,然后再探索另一種材料。 小結:當物體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時,物體就會下沉,如橡皮、回形針和石頭;當物體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時,物體就會上浮,如空瓶、泡沫球等。 2.請一位幼兒上來操作。 3.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只要往水里放一件寶貝,并讓充分溶解,雞蛋就會像小船一樣浮起來。(出示鹽和糖)猜猜會是哪一件寶貝? 4.請你們回家也去試一試,明天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好嗎? 教學目標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學重點 浮力的概念及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敘述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現象: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等) 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 猜想包含的知識(液體或氣體對物體有一個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針對浮力這種常見現象,你想知道哪些有關浮力知識呢? 學生活動:展開想象,分組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提出一系列問題: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5.物體的浮沉有條件嗎?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教師演示: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將木塊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木塊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小石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小石塊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示數變小,說明小石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現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稱重法測浮力。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造“船”比賽。學生每組一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設計造船。并觀察交流船只的差異,討論,大膽猜測,交流討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 探究: 根據課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學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報告。 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F浮=G排)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將木塊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木塊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小石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小石塊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示數變小,說明小石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現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稱重法測浮力。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浮力(2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收集、交流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重點:阿基米德原理 難點: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用具:水、水槽、鐵塊、彈簧測力計、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裝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平常,我們見過船、鴨子能浮在水面,會游泳的人也可以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放在水面上就會沉下去,這是什么原因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與這些現象相關的知識。 二、新課學習 (一)浮力的大小:用測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實驗:如圖,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記為G,再把此物體浸沒在水中測它的重力,記為F,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發現了什么問題?據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分析實驗:浸入水中后,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浮力。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物體受到向上向下的壓力差。 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怎樣得到,可以通過測量或者通過公式進行計算嗎? 1.猜想:F浮= G — F,即彈簧測力計兩次讀數之差,這也是浮力的測量方法。 2.設計實驗:播放動畫:“對浮力大小的探索”——點擊按鈕“問題”。 3.進行實驗,播放動畫:分別點擊按鈕:實驗一,實驗二,分析實驗現象 4.分析實驗:播放動畫:點擊按鈕:總結。 5.得出結論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G排。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將公式F浮= G排展開,即F浮= G排= ρ液gV排,這樣就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實際問題提供方便。 (二)物體的浮沉 利用課件對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物體受到兩個力(F浮、 G物)的作用: 當F浮> G物時,物體將上浮; F浮= G物時,物體將懸浮; F浮< G物時,物體將下沉。 (三)物體的浮沉的應用 介紹如何調節重力和浮力來實現浮沉的。 1.密度計(初步了解) 2.潛水艇(不同狀態下的受力情況) 3.飛艇(不同狀態下的受力情況) 4.熱氣球(不同狀態下的受力情況) 5.氫氣球(不同狀態下的受力情況) 三、小結: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F浮= G排= ρ液gV排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理解調節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狀、體積相同的鐵塊、木塊各一個,卷成一團的廢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個,自制潛水艇模型,潛水艇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演示:先讓學生注意鐵塊、木塊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鐵塊、木塊一同浸沒水中,同時放手,讓學生觀察。 依次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為什么一個浮起,一個沉下? 2.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為什么? 3.木塊、鐵塊的體積相等,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導學生認識是因為密度不相等) 小結:像鐵塊、木塊這些實心的物體,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們浸沒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體的密度跟水一樣,它將怎樣呢? 二、講新課 將橡皮泥、廢牙膏(鋁的)分別放在2個玻璃水槽旁。 教師講:橡皮泥、鋁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學生分別做這2個實驗,并讓他們每個人試著說明自己采用的辦法為什么能達到要求。然后,教師就著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結。) 小結: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這時,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雖然沒變,但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邊講邊板書: 三、浮力的應用 1.采用“空心”的辦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師講:密度小于水的物質,像木材,做成獨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運送更多的人和貨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質,像橡皮泥、鋁,做成空心,也能調節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關系,使它下沉、懸浮或漂浮。現在看看技術上怎樣利用這個道理。先看看輪船。 問:輪船是鋼鐵做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還是比水小?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小結邊板書。) 2.浮力的利用 (1)輪船 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只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討論:這只船如果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變不變?它排開的水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為什么?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潛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來實現下潛、懸浮、上浮。 (3)氣球和氣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后問學生) 問:氣球、氣艇采用了什么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氫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么辦法?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略) 【物理浮力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08-25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01-02 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4篇12-05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選10篇)11-04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模板(精選7篇)12-11 物理浮力說課教案(精選5篇)11-26 物理《認識浮力》反思03-01 物理《認識浮力》反思小結03-01 《浮力》教案01-24物理浮力教案10
物理浮力教案11
物理浮力教案12
物理浮力教案13
物理浮力教案14
物理浮力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