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范文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聲音的輕和響;
2、初步體驗在不同的場景中發出輕和響不同的聲音;
3、學會自我控制,兼顧他人。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己制作的在園一日生活各環節(如:午餐、點心、搬椅子、穿衣服、睡覺、問好、唱歌、上課回答問題等)的圖片;
2、玩具動物一只、輕和響的分類標志各一;
3、噪音的錄音。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引出輕和響(聲音越講越輕,直至聽不到)能聽到我的聲音嗎?為什么?
原來,為了能讓別人聽清楚,我們必須用響亮的聲音說話。
2、用響亮的聲音介紹自己
3、聽噪音錄音,感受響是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要用響亮的聲音呢?
(聽噪音的錄音)你能聽清楚他們在說什么嗎?為什么?
有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大聲說話,就太吵了。
4、回憶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區分輕和響
1)、在幼兒園你都會做些什么?(隨著幼兒的回答逐一出示圖片)
2)、什么時候需要輕輕的,什么時候需要響一點呢?(出示輕和響的分類標志)
3)、將一日生活各環節圖片按照輕和響的要求分類。
5、實踐輕和響
1)、大聲的向老師問好、大聲的唱歌
2)、小動物想睡覺了,輕輕的哄小動物睡覺;小動物睡著了,輕輕的搬椅子、輕輕的走路。
教學反思:
該活動最大的亮點在于從幼兒的生活出發,讓幼兒感受、區分和實踐不同場景下的輕和響,真正體現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教育觀念。
整個活動一氣呵成,首先是感受輕和響,借助講故事和聽錄音這兩種形式,潛移默化中讓幼兒知道,輕和響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其次,區分輕和響,則運用幼兒自己制作的在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圖片作為教學具,在按標志分類中體會不同場景下輕響有度的做法及其原因。最后有針對性的選擇了幾個易于操作的行為讓幼兒實踐輕和響,首尾連貫自然。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喜歡搭積木,體驗造好高樓后的愉快情緒。
2、能注意觀察、學習他人的經驗,嘗試用多種方法壘高。
3、探索將積木壘高的方法,積累關于壘高的具體經驗。
活動準備:
中號積木若干,壘高要素卡片,小紅旗、條形皺紋紙若干,課件《快快壘起來》。
活動過程:
1、播放PPT觀察高樓外并舉行蓋高樓比賽,引發幼兒壘高的興趣。
教師:喜歡這些樓房的.圖片嗎?今天我們來當個小小建筑師,進行蓋高樓比賽,看誰的樓房蓋得最高。
2、回憶已有經驗,幼兒自選材料"蓋樓房"。
教師:怎樣才能將樓房蓋得又高又穩呢?
3、幼兒目測出最高的三座房子,師幼共同總結、歸納壘得高的原因。
教師:誰的樓房蓋得最高?他是怎么蓋得這么高的?(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要素卡)
4、再次進行比賽,使用數量、形狀相同的積木進行壘高。
(1)教師:這次我們用數量、形狀相同的積木進行比賽,看看誰壘得最高!
(2)教師和幼兒一同進行測量,選出高樓的冠亞季軍。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種子的作用,了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和特點。
2、愿意積極地參加探索種子的活動,對活動有濃厚的興趣,并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認知準備)初步了解植物生長的條件
(材料準備)童易軟件(植物下——小傘兵和小刺猬)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了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
(活動難點)用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探索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會發芽的種子
提問:種在泥土里的植物為什么會發芽?
泥土里的種子,怎樣才能發芽、長大,種出新的植物?
小結:種子在一定的條件下(空氣、水、溫度)能發芽長成新苗。
二、種子的好朋友
·欣賞故事《小傘兵和小刺猬》
提問:植物媽媽的孩子是怎樣傳播到各個地方?(豐富詞:傳播——傳送、播送)
小結:有的種子是靠風傳播的,有的種子是靠動物傳播的。
·說說不同的植物
提問:植物還有那些傳播方式?
小結:水能傳播,蓮花的種子——蓮子,生在蓮蓬上順水安家
種子自身彈射傳播,鳳仙花
人工傳播,稻、麥、豆類等
活動重點:了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
三、我找到的.種子
提問:你在什么地方找了植物的種子,它是靠什么來傳播的?
小結:植物的種子有多種傳播方式,有的靠風,有的靠水,有的是自身彈射,大多數種子是靠人或動物來進行傳播的。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探索生活中空氣壓力的各種現象的興趣。
2、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實驗操作中,感受空氣的壓力。
活動難點:
能夠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活動準備:
玻璃瓶、紙片、玻璃彈珠、水。
活動流程:
直接導入——實驗操作——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空氣在哪里?
空氣有力量嗎?從小實驗中找答案。
二、實驗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氣能形成壓力
1、材料介紹
猜一猜紙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嗎?
2、驗證
(1)教師演示
重點步驟講解:水倒滿玻璃杯、用手輕壓紙片、慢慢翻轉。
(2)幼兒操作
兩人一組完成實驗。
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
3、實驗結果
(1)幼兒交流
杯子倒過來水沒有流出來,是誰在幫忙?
(2)為個別實驗失敗幼兒糾錯
為什么水不加滿,杯子倒過來水會落下來。
小結:杯子里的空氣和外面大氣壓相互抵消。
(3)小結: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能形成一股力量,我們叫它空氣壓力,幫助紙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結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氣壓力大
1、設疑
裝滿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彈珠,紙片會掉下來嗎?
2、幼兒操作
數一數,放幾顆彈珠。
提醒幼兒注意實驗要點。
3、實驗結果
幼兒交流
放了玻璃彈珠后,紙片掉下來了嗎?
你放了幾顆?
小結:原來空氣的壓力能夠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彈珠,空氣的壓力很大。
活動延伸:
生活中的空氣壓力
實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氣壓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動反思:
通過這一活動,幼兒都能很好地認識空氣并知道空氣的重要性,活動中主要通過多次實驗,探索利用小紙片使杯子里的水倒過來而不流出來的方法,來感知空氣的壓力。環節中粘鉤的運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動效果很好。本次活動圍繞目標進行,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幼兒保護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落葉樹樹葉逐漸變色的現象,學習用排序的方式表現樹葉顏色變化的過程。
2、體驗操作、游戲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錄像片段 、PPT、各色樹葉若干、音樂cd
活動過程:
一、 觀看錄像,導出問題。
1、幼兒觀看錄像。
2、討論:葉子是慢慢變黃的,還是一下子變黃的?
二、了解落葉樹的`樹葉逐漸變色的過程及其原因。
1、播放PPT,探索葉子變色的秘密。
2、幼兒操作,比較綠葉和枯葉的不同。
3、教師小結。
三、樹葉排序
1、將形狀相同的樹葉按照由綠逐漸變黃或變紅的順序進行排序。
2、把排序好的樹葉,依次粘貼。
四、游戲《小印第安人》
1、按要求裝扮印第安人服飾。
2、隨音樂進行游戲《小印第安人》。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自由探索活動了解紙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處。
2、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愛惜紙張,變廢為寶,尊敬勞動人民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各類紙,剪刀、筆、水等
三、活動過程:
(一)各種各樣的紙
1、看一看、摸一摸。我們身邊都有哪些不同的紙?(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顏色的不同并用手觸摸感覺光滑與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導幼兒發現紙的硬軟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導幼兒觀察哪種容易撕破及撕紙過程中紙的變化。)
4、說一說,你還見過哪些紙?
(二)水中的紙娃娃(分組活動)
1、通過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紙會吸水?什么紙不會吸水?為幼兒準備各種各樣的.紙張,讓幼兒將各種各樣的紙張放入水中試一試,看看哪些紙濕了,哪些紙不會濕。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分類,并作記錄。
2、比一比:教師為幼兒準備同樣大小的各種紙張,讓幼兒將紙分別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紙吸水快,吸水強?
3、比一比:鼓勵幼兒將紙折成各種各樣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最長?
(三)交流討論,分享同伴的經驗。
引導幼兒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探索紙的用處,交流幼兒已有的經驗。
(四)情景感知體驗理解。
觀看錄象,向幼兒介紹紙的發明者,造紙的過程,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
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愛惜紙張?
(五)好玩的紙制體育玩具。
教師提供多種紙制玩具,有紙棒、紙球、報紙等,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進行探索創新,教師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師引導幼兒合作玩。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特種車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在一次晨間談話中,有一位小朋友問我:“老師,老師,在我家的房間里,放著一盆鮮花,為什么陽臺的鮮花生命力強,房間的鮮花生命力弱。” 告訴他這跟水份、空氣、溫度的關系有密切的聯系。于是,我開展了科學活動“空氣”。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知道空氣到處都有,無處不在。
2、培養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提高動手能力。
3、激發幼兒對小實驗的興趣。
活動重點:
通過實驗活動,感知空氣的'存在。
活動難點:
通過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
活動準備:
塑料袋、空瓶子幼兒人手一份,大臉盆每組一個,玻璃杯若干個,蠟燭每組一支,干毛巾若干條。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做深呼吸。
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哪兒?能用眼睛看到嗎?
二、嘗試活動(1):“裝空氣”
1、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捉空氣。
(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然后再捏緊袋口)
提問:在什么地方捉到空氣?
小結: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無處不在。
2、討論:想一想,你見過、用過、玩過的哪些東西里有空氣?
4、小結
三、嘗試活動(2):瓶裝水
(幼兒每人一只瓶子)做實驗。
問:當瓶口放入水中,瓶口會有什么變化?
(瓶口會泡泡冒出)
四、嘗試活動(3):手帕的變化
1、1——2名幼兒做實驗,其余幼兒觀察(杯子里空空的)
2、討論:將干毛巾塞進玻璃杯底,再倒扣壓下水下,毛巾會怎么樣?
(幼兒實驗)
3、毛巾為什么沒有濕?
4、將毛巾放入杯底,傾斜放入水中,會有什么變化?
5、毛巾為什么濕了?
五、嘗試活動(4):燭光的變化
延伸活動:
將一包濕豆放入密封的袋子里,觀察它們的變化。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設計背景
秋風吹起,秋葉飄落在孩子們玩的滑梯邊、蹦床邊,每次戶外活動,孩子們都喜歡撿起一片片的樹葉在把玩著,七嘴八舌的說著:這張樹葉大,那張樹葉小;這張邊上有好多尖角,那張邊上沒有……看著孩子們的認真樣,剛好結合本周的主題,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在游戲 活動中,鼓勵幼兒觀察樹葉不同的特征,并進行分類。
2、在看標記、做標記的過程中,培養幼兒仔細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根據樹葉的不同特征分類。
難點:看標記,進行多維的分類。
活動準備
1、黃色與綠色大樹模型四棵布置場地,錄音機、音樂磁帶、樹葉標記。
2、黃綠兩種顏色的樹葉,分別是光滑、鋸齒兩種輪廓。
3、黃綠兩色的五角星,課前貼在幼兒手背上。
活動過程
一、模仿律動,激發幼兒活動愿望
播放音樂《秋葉》,幼兒聽音樂自由的模仿樹葉飄落的動作。
二、拾樹葉、送樹葉,感知分類
第一次拾樹葉:每人挑一片自己喜歡的'樹葉,先說說你拾的樹葉是什么樣子的,再看輪廓標記房樹葉。
小結:樹葉寶寶的特征應該和標記上的樹葉一樣。
第二次拾樹葉:請幼兒按照自己手背上的五角星顏色拾一片相同顏色的樹葉送回“家”,并進行驗證。
小結:有相同特征的樹葉寶寶可以住在一個家里。
第三次拾樹葉:提要求,按兩維特征分類。幼兒進行操作。
三、做標記,體驗樹葉的多維特征:師生共同探索給樹葉做標記,然后幼兒按標記特征送樹葉表表回家。(結束活動)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藕的外形特征和內部秘密,并大膽用語言進行表述。
2、通過欣賞農民伯伯挖藕的場景,初步了解藕的生長環境,感受農民伯伯工作的辛苦,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
藕、錄像、小刀、藕制品、記錄表,記號筆、顏色貼、毛巾、盤子
活動過程:
一、逐步展示藕的幾個部分,引發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好玩的東西,猜猜是什么呢?為什么認為它是藕呢?
二、觀察藕的外部特征
2、師:藕是什么樣子的?它長得象什么?(象小朋友們的小胳膊,小腿等)
(幼兒通過看、摸、捏、聞等表述藕的顏色、形狀、節結、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師幼,集體記錄。
三、探究藕的內部秘密
1、師:藕里面還藏著許多小秘密呢?你們知道嗎?(幼兒結合已有經驗猜測。)
2、幼兒驗證,表述并記錄發現。(師幼:藕里面的顏色更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孔(像蜂窩、望遠鏡……),切開的藕有細細長長的藕絲連著,還有白白的藕汁,有的里面有水。
四、觀看錄像,了解藕的生長環境。
師:藕長在哪里?(幼兒根據已有經驗猜測回答。)
2、觀看錄像。(教師適當配以介紹)
師:“你們知道藕長在哪里了嗎?它有葉子嗎?農民伯伯們是怎么找到藕的?
教師出示帶荷葉的藕;農民伯伯們順著荷葉下的莖用腳先探到藕,然后使勁的用手把它從水下深深的泥里挖出來。看了農民伯伯們挖藕你有什么感覺?(他們很累,很辛苦)
五、藕的作用
師:藕有什么用呢?可以怎么吃?師幼談談藕的吃法、營養。
師幼:炒藕片,煮糯米藕、作藕粉、作藕圓、藕罐頭、藕汁等、
六、結束活動
幼兒觀看藕制品,品嘗生藕片。(猜謎語)
師:農民伯伯們挖藕那么辛苦,我們能不能浪費呀?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科學活動:《瓶子和蓋子》
教學目標
1、了解瓶蓋的作用,會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瓶蓋。
2、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教學準備1、設置“小熊的家”場景
2、師幼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瓶蓋(不同大小,形狀,開啟方法)與瓶子,小筐。
3、白板課件教學重點與難點了解瓶蓋的作用,通過探索的方法根據瓶口特征找到合適的瓶蓋。教學方法與手段情景教學法,探索操作法,練習鞏固法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做情景游戲
1、老師:小朋友們,今天呀,老師請小朋友一起到熊媽 媽家做客。
2、師:“熊媽 媽正在家著急呢!你們看,她一不小心把瓶蓋子全弄亂了。”
二、師生共同討論,了解瓶蓋的作用。
1、老師:你們猜一猜,沒有瓶蓋會怎么樣?
2、幼兒猜想,相互討論。
3、小結:沒有蓋子,瓶里的東西會跑出來,會被弄臟,吃的東西會變得不衛生,小朋友吃的要肚子痛,生病。去熊媽 媽家做客,聽老師講述情況。
幼兒思考猜測沒有瓶蓋會發生什么事創設情景,引起興趣,通過討論,不僅是對已有經驗的回顧,而且還了解瓶蓋的作用
三、提出要求,幼兒探索嘗試。
1、老師:“誰來幫助熊媽 媽?教師給每個幼兒發個小筐。”
2、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是如何給瓶子選擇瓶蓋的。
3、講蓋好的瓶子送給熊媽 媽。教師檢查幼兒是否蓋緊瓶蓋。
4、幼兒相互交流是怎樣找到合適的蓋子的。幼兒嘗試為瓶子選擇合適的瓶蓋,擰緊。
交流成功的經驗。引導幼兒能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瓶蓋。
通過分享經驗增進幼兒的交流能力,同時能幫助沒成功的幼兒。
四、再次嘗試,鞏固練習。
1、老師:“這里還有瓶子沒有找到蓋子呢!”
2、幼兒用擰,按的方法蓋瓶蓋,教師重點幫助未成功的幼兒仔細觀察瓶口后再選擇。幼兒再次嘗試鞏固練習,給沒有成功的孩子進行指導。五、運用情景游戲的方法結束活動。
老師:“熊媽 媽說,謝謝你們幫我把蓋子找到了合適的瓶子,再見。”和熊媽 媽說再見情景結束活動,首尾呼應。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學期科學活動教案03-10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08-26
中班科學活動的教案10-07
中班溶解科學活動教案10-05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彩虹教案08-20
【薦】中班科學活動教案03-17
【熱】中班科學活動教案03-17
【推薦】中班科學活動教案03-17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薦】03-17
【精】中班科學活動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