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三物理教案

時間:2023-02-02 12:53:59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三物理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三物理教案集合15篇

高三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2、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并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后,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了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蒙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云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么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么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恒定律

  (二)新課教學

  復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然后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后,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高三物理教案2

  核力與核能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點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穩定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的比例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而減小;

  (3)理解結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應中的質量虧損;

  (4)知道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理解質量與能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會根據質能方程和質量虧損的概念計算核反應中釋放的核能;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數學計算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樹立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科學理論對實踐有著指導和預見作用的能力;

  (2)認識開發和利用核能對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質量虧損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的理解。

  教學難點:結合能的概念、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質量與能量的關系。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一套:可供實物投影、放像、課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課

  提問1:氦原子核中有兩個質子,質子質量為mp=1.67×10-27kg,帶電量為元電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那么兩個質子之間的庫侖斥力與萬有引力兩者相差多少倍?(兩者相差1036倍)

  提問2:在原子核那樣狹小的空間里,帶正電的質子之間的庫侖斥力為萬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質子為什么能擠在一起而不飛散?會不會在原子核中有一種過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縛在一起了呢?今天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二)進行新課

  1、核力與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提示:20世紀初人們只知道自然界存在著兩種力:一種是萬有引力,另一種是電磁力(庫侖力是一種電磁力)。在相同的`距離上,這兩種力的強度差別很大。電磁力大約要比萬有引力強1036倍。

  基于這兩種力的性質,原子核中的質子要靠自身的引力來抗衡相互間的庫侖斥力是不可能的。核物理學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間有第三種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著一種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緊緊地束縛在核內,形成穩定的原子核,后來的實驗證實了科學家的猜測。

  提問

  1:那么核力有怎樣特點呢?

  (1)核力特點:

  第一、核力是強相互作用(強力)的一種表現。

  第二、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圍在1.5×10-15m之內。

  第三、核力存在于核子之間,每個核子只跟相鄰的核子發生核力作用,這種性質稱為核力的飽和性。

  總結:除核力外,核物理學家還在原子核內發現了自然界的第四種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弱力),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變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轉變質子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強力更短,為10-18m,作用強度則比電磁力小。

  (2)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

  弱力、強力、電磁力、引力和分別在不同的尺度上發揮作用:

  ①弱力(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變的原因→短程力;

  ②強力(強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內,強力將核子束縛在一起→短程力;

  ③電磁力:電磁力在原子核外,電磁力使電子不脫離原子核而形成原子,使原了結合成分子,使分子結合成液體和固體→長程力;

  ④引力:引力主要在宏觀和宇觀尺度上“獨領風騷”。是引力使行星繞著恒星轉,并且聯系著星系團,決定著宇宙的現狀→長程力。

  2、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的比例

  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穩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數大于質子數。

  思考: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穩定原子核中的質子數和中子數有怎樣的關系?(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較輕的原子核質子數與中子數大致相等,但對于較重的原子核中子數大于質子數,越重的元素,兩者相差越多)

  思考:為什么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穩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數大于質子數?

  提示:學生從電磁力和核力的作用范圍去考慮。

  總結:

  若質子與中子成對地人工構建原子核,隨原子核的增大,核子間的距離增大,核力和電磁力都會減小,但核力減小得更快。所以當原子核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相距較遠的質子間的核力不足以平衡它們之間的庫侖力,這個原子核就不穩定了;

  若只增加中子,中子與其他核子沒有庫侖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所以有助于維系原子核的穩定,所以穩定的重原子核中子數要比質子數多。

  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圍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飽和性,若再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間的距離會大到其間恨本沒有核力的作用,這時候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穩定的。因此只有200多種穩定的原子核長久地留了下來。

  3、結合能

  由于核子間存在著強大的核力,原子核是一個堅固的集合體。要把原子核拆散成核子,需要克服核力做巨大的功,或者需要巨大的能量。例如用強大的γ光子照射氘核,可以使它分解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

  從實驗知道只有當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2.22MeV時,這個反應才會發生。相反的過程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結合成氘核,要放出2.22MeV的能量。這表明要把原子核分開成核子要吸收能量,核子結合成原子核要放出能量,這個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結合能。

  原子核越大,它的結合能越高,因此有意義的是它的結合能與核子數之比,稱做比結合能,也叫平均結合能。比結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

  那么如何求原子核的結合能呢?愛因斯坦從相對論得出了物體能量與它的質量的關系,指出了求原子核的結合能的方法。

  4、質量虧損

  (1)質量虧損

  科學家研究證明在核反應中原子核的總質量并不相等,例如精確計算表明:氘核的質量比一個中子和一個質子的質量之和要小一些,這種現象叫做質量虧損,質量虧損只有在核反應中才能明顯的表現出來。

  回顧質量、能量的定義、單位,向學生指出質量不是能量、能量也不是質量,質量不能轉化能量,能量也不能轉化質量,質量只是物體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轉變多少的一種量度。

高三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反射定律,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異同.

  2、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基本原理,知道什么是虛像,掌握平面鏡成虛象的作圖法和和利用幾何知識進行光路控制的有關計算.

  能力目標

  1、知道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來解釋光現象和計算有關的問題.

  2、知道平面鏡是怎樣成像的,會畫成像的光路圖,

  3、知道像的特點,能夠證明物和像是鏡面對稱的.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認識自然界,從而熱愛生活,用正確的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教學建議

  關于光的反射、平面鏡的教學建議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是其傳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當光照到兩種介質的交界面時,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反射現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做過初步的學習,現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二)教學過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內容上與初中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學,而后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鏡的成像上.

  學生思考:

  何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內容是什么?

  列舉光的反射現象.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區別和聯系.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律.

  平面鏡成像做圖.

  教師講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樣看見周圍物體的?

  物體發出的光(或物體被照明而反射出來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并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據這像來識別物體.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與界面的夾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時,不能片面認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為符合與入射角相等的直線有無數條,只有加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光線才能確定.

  C、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線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產生鏡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體表面,產生漫反射、平行光線在粗糙面上發生漫反射時,雖然反射光線顯得雜亂無章,但對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當光線沿反射光線方向入射時,反射光線一定沿入射光線光方向反射.

  3.平面鏡成像:

  像與物相對平面鏡對稱、等大、且為虛像.

  關于像的問題:實像是物體發出的光會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線傳播的觀念.認為逆著射來的光就可以找到物體,物體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中,平面鏡中的是虛像.虛像是虛的,但人視網膜上像是實在的.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1)利用對稱性作圖.(2)利用反射定律作圖.

  關于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建議

  在初中階段學習時只要求利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進行作圖,現在要求學生了解根據光的反射原理作圖.

  ①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與物等大,并且相對于鏡面對稱、這個結論在初中階段由實驗得出,現在可以利用幾何方法證明.

  ②加深對虛像的理解,要讓學生知道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而是由鏡面反射后的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虛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觀察.

  ③平面鏡成像特點:

  與物等大、正立的虛像,且物與像是關于鏡面對稱的

  注意:虛像人眼能夠看到,照相機也能拍攝

  ④平面鏡不改變光線性質:具體是指:平行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仍為平行光線、會聚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仍為會聚光線、發散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仍為發散光線

  ⑤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1)反射定律法:從物點作任意兩光線射向平面鏡,由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線,此兩條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點即為虛像點.

  2)對稱法:先標出反射面,再找物點關于鎮面的對稱點即像的位置、由物點任意作兩條入射光線,其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必通過像點,實際“存在”的光線或實像用實線表示,并不真實“存在”的光線即反向延長線或虛像用虛線表示,實光線方向冠以箭頭.通常為了保證準確、方便,常用第二種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光的反射、平面鏡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是其傳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當光照到兩種介質的交界面時,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反射現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做過初步的學習,現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二)教學過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內容上與初中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學,而后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鏡的成像上.

  學生思考:

  何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內容是什么?

  列舉光的反射現象.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區別和聯系.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律.

  平面鏡成像做圖.

  教師講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樣看見周圍物體的?

  物體發出的`光(或物體被照明而反射出來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并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據這像來識別物體.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與界面的夾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時,不能片面認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為符合與入射角相等的直線有無數條,只有加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光線才能確定.

  C、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線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產生鏡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體表面,產生漫反射、平行光線在粗糙面上發生漫反射時,雖然反射光線顯得雜亂無章,但對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當光線沿反射光線方向入射時,反射光線一定沿入射光線光方向反射.

  3.平面鏡成像:

  像與物相對平面鏡對稱、等大、且為虛像.

  關于像的問題:實像是物體發出的光會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線傳播的觀念.認為逆著射來的光就可以找到物體,物體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中,平面鏡中的是虛像.虛像是虛的,但人視網膜上像是實在的.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1)利用對稱性作圖.(2)利用反射定律作圖.

  探究活動

  1.制作:利用光的反射現象制作一只潛望鏡.

  2.調查生活中有關光的反射的應用情況.

  3.利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高三物理教案4

  相對論指出,物體的能量(E)和質量(m)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即E=mc2式中,c為真空中的光速。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表明:物體所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質量成正比。由于c2這個數值十分巨大,因而物體的能量是十分可觀的。

高三物理教案5

  本章安排6課時,每節安排1課時。

  一、能源

  本節教學,應抓住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三個概念和常規能源不能滿足當今人類社會進步的需求,這一問題展開。教學方式方法可采用閱讀、討論并配合講授進行。課堂教學結構參見下面的方框圖。

  二、原子核的組成

  1.放射性現象

  首先向學生介紹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的組成的過程中,曾經通過實驗研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線究竟是什么?接著介紹課本圖14-4的裝置以及實驗中所看到的現象,進而介紹課本上所講述的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的性質。

  簡單介紹由于γ射線穿透物質的本領很強,因此在工農業生產以及醫療方面都有一些應用。

  讓學生知道過量的射線照射對人體有傷害,在利用放射線時應注意射線的防護,以及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2.原子核的組成

  這里用講授的方法,在分析課本圖實驗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放射現象告訴我們,小小的原子核也有內部結構,因為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種射線只可能是從原子核里放出來的。

  關于原子核的組成,主要使學生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帶正電荷,電量跟電子電荷相等,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1836倍。中子不帶電,質量跟質子的質量幾乎相同。

  接著按照課本圖的示意圖,向學生介紹結構比較簡單的氫、氦、鋰、鈹的'原子和原子核的結構,使學生對原子和原子核的組成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

  三、核能

  本節教學應以講授為主。由于核能、裂變、聚變、鏈式反應、核反應堆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應知識,而學生頭腦里,這部分知識是一個空白,所以,講授過程中要貫徹通俗性原則,不引深,不拔高,盡可能地采取恰當的比喻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

  例如,教材中對裂變作了一個比喻,好比用火柴點燃木材,木材燃燒放出能量。這一比喻,不僅使學生對裂變形成初步認識,而且對認識鏈式反應也有幫助。

  聚變學生更難認識。這里建議用濃硫酸與水結合釋放熱量的例子來比喻,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總之,本節課教學應達到三個目的。一是讓學生知道核能、裂變、聚變、鏈式反應的基本意思;二是讓學生知道原子內部儲藏了巨大的能量;三是知道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正在加強研究開發和利用核能,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激發學生去想象人類開發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

  四、核電站

  本節教學要扣住兩個環節,一是核電站的工作原理;一是核電站的特點或優越性。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對核電站有初步的認識。第一環節,核電站的原理介紹,教師要充分應用掛圖、模型,有條件的學校可放映核電站的幻燈片、錄像片或電影片配合教學,使學生明白核電站是怎樣將核能轉化為內能,再把內能轉化為電能的。第二環節,組織好學生閱讀討論并概括出核電站用很少的核燃料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運輸量;適于缺少常規能源(化石燃料)的地區等主要的優越性。

  五、太陽能

  本節教學,建議采用自學指導的方法進行。上課時,教師可用幻燈或小黑板出示指導學生自學的問題。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最后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且提出自己弄不明白或弄不懂的問題。配合教學,可以放映教學錄像帶“太陽能”。

  指導學生自學的問題建議如下:

  ①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哪些重要意義?

  ②舉例說明,人類目前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哪些途徑?你是否有新的途徑提出來?

  ③要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太陽能還存在哪些困難?人類要克服這些困難,必須依靠什么?

  六、節能

  本節教學,建議采用問題討論的方式進行。上課時,教師首先出示需要討論的問題。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然后由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對學生討論的結果作進一步歸納,即為本節課的小結。

  討論的問題建議如下:

  ①舉例說明什么是能源的利用率?

  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節約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③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出路在哪里?

  ④如果每人年節約用電1千瓦時,那么,全國近12億人口節約用電,相當多少噸標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標準煤燃燒值為2.93×107焦/千克)

  (計算結果是相當1.47×108千克,這個數字是可觀的!)

高三物理教案6

  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課堂教學方法改革,這是實現中學物理教學目標和任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們認為要對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方法實施改革,能夠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一、從物理學科特點出發,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也是物理學科的特點,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物理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加強實驗教學。

  1、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動手實驗,提高學生觀察實驗潛力。

  凡是實驗性較強的教材,教師要采用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設法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并增加課外小實驗,對于學生分組實驗,不僅僅要做,而且還要認真做好。總之,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驗中動眼看、動手做、動嘴講、動腦想,從而掌握物理知識和技巧,提高實驗潛力。

  2、實驗教學還要著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啟發、引導、示范,努力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潛力。同時還要加強實驗觀察方法的培養,要透過對學生進行實驗思想、實驗方法等科學方法教育(如放大法、比較法、代替法、轉換法、比較法、平衡法和模型法等)幫忙學生深刻理解實驗、培養實驗潛力,開拓創造性思維。

  二、從物理教學資料出發,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物理課堂教學方法的選取,要受到教材資料的制約,教材資料決定課堂教學方法的選取,也決定著教師與學生的具體雙邊活動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務必突出教學方法的優化選取,我們選取教法應從教材資料實際出發,在眾多教學方法中進行比較,最后得出經過優化選取的教學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課,通常是幾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而不是幾種教法的隨意湊合,必須是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靈活地、科學地、創造性地進行優化選取、認真實施的結果。

  第二,還要改革教師在課堂的講解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務必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啟發性和綜合性,在課堂講解,可隨資料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不同方式:如對教材資料從知識結構、邏輯關系推理論證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講解;對實驗性較強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作啟發式的講解;對重點、難點、關鍵資料或學生容易發生差錯的問題,作點撥式講解;在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或進行練習之前,作提示性講解;根據學生在預習、自學或復習中所提疑點,作釋疑性講解。

  總之,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主動性和自學性,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料,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的活動。三、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潛力基礎出發,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有明顯的獨立性和興趣傾向,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性比強,具有必須的思考潛力和自學潛力,課堂中常期望獨立思考求解,學習氣氛比較沉悶。這給教師了解學生帶來必須的困難,針對這種狀況,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強講解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個性是講解時要注意反饋系統運用,如作業、討論、考試中的反饋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潛力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自學活動結合起來;將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討論、回答問題等結合起來,使得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的共同活動;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進行各種口頭的、書面的練習。

  四、從教學關系出發,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心問題,是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因此,務必加強課堂上教與學之間的交流活動

  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教師是交流的主導一方,其作用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創設最優學習情景,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以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好物理知識。但教師的活動不能離開學生這個主體,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用心主動地獲取知識信息,發展各方面的潛力。

  可見,教師與學生是組成教學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教師在課堂上的各項活動少不了學生的配合;而學生在課堂上的各項活動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所以,努力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20xx年小學語文四年級《觸摸春天》教學反思案例)用的根本。

  總之,物理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資料、不同的學生實際、不同的實驗條件,靈活而切合實際地選取不同的教法,用心探索和認真實踐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方法,深化物理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高三物理教案7

  經過一年的復習教學,送走了又一屆高三學生,回想這一年來的工作,我覺得反思使我的教學有了長足的進步,成文如下:

  一、反思學生的基礎,學習習慣

  學生的力學學習得太差,好幾次在講例子時,學生就說聽不懂,也就在班主任面前說某老師教來我聽不懂,要求與上位老師一樣,換掉,我當然不明白其中的理由,之后才明白,我在解題時中間有一個計算步驟我省略了,我以為學生沒有問題,就一個數學運算就應沒問題,可哪里明白這個班的學生天生就習慣理解,自己從不主動去思考動手解決問題,我開始反思,怎樣才能使學生聽得懂?做得來?原先學生的基礎差,底子薄,務必從簡單的、基本的抓起,于是,我決定,少而精的講例子,每講一個例子,得每一步在黑板上板書,然后針對學生的水平做一個類似的題目,漸漸地學生學會做一些題目了,也就不覺得聽不懂了

  二、反思教學困惑,構成教學論文

  在復習動能定理時,常常遇到連接體問題,要學生對多個質點運用動能定理,公式多,學生感到拿手,經常出錯,于是我想;能不能使問題簡化呢?在高中階段,常常是連接兩物體的力的功的代數和為零,我想到把多個動能定理的公式相加,消去了連接物體的力的功,得到質點組動能定理,把它介紹給學生,說明它的適用范圍,學生很容易掌握,于是我把它構成論文;在講振動和波動時,學生對振動圖像和波動圖像容易混淆,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經常出錯,而近幾年又經常考振動和波動相結合的題,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區別呢?我反思后寫了《正確處理振動和波動的內在關系》一文,像這種類似的反思很多,我發表十多篇反思構成的文章,透過反思文章,使學生的知識難點得到了突破。

  三、反思思想方法,培養建模潛力

  在總復習中,除認真復習知識之外,我還要推薦同學們務必重視對各種物理思想方法的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表面看,這似乎與知識的復習不搭界,其實這才是一項更高層次、更高效率的復習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結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靜力學、動力學問題常用的隔離法、整體法;處理復雜運動常用的運動合成法;追溯解題出發點的分析法;簡單明了的圖線法;以易代難的等效代換法等等,均為中學物理中基本的思維方法。當然,也還有其它一些屬于更巧、更簡捷的思維方法。然而兩者相比,我主張更要關心基本的常用的思想方法。這些思想方法,一般說,在復習課上老師都會提及,一些寫得好的參考書中也會有介紹。同學們在聽課和閱讀中除關心知識點之外,務請注意這些思維方法的實際應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為己有,再在練習中有意識運用,進一步熟悉它們。此外,在講課中,要講清怎樣建立物理模型;怎樣隨著審題而描繪物理情景;怎樣分析物理過程;怎樣尋找臨界狀態及與其相應的條件;如何挖掘隱含物理量等等。這些,都是遠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題任務更有價值的東西。實踐告訴我們,在高三學年,同學們畢竟比高一、高二時有了更強的理解潛力,有了更強的綜合分析潛力的優勢。一旦領悟掌

  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發揮出比老師更強、更敏捷的思維潛力。

  四、反思教法,聽同事授課相互交流

  在復習教學中,經常感到復習課上法單一,沒有新意,為了防止長時間的教學方法的單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高三的幾位教師采取了經常聽課的方式,只要有時間,就去聽同行老師的課,不分場合,不舉形式聽隨堂課,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吸取他人的長處,為我所用,聽他人是怎樣上這些資料的,自己是怎樣上的,自己的課有什么不足,別人的課有哪些優點,下一次在上那里時我要怎樣上才好,透過這樣的相互聽課,相互學習,提高自我,提高復習課的質量。

  五、反思作業訓練規范練習

  練習在總復習中是舉足輕重的一環,要想透過練習到達鞏固知識、提高潛力的目的,力求規范地解題是就應遵循的一個原則。具體說務求做到兩條:①要規范地使用物理規律。不少同學常從生活經驗角度去解物理題,比如用動能定理時習慣從功、能的數值上加加減減來得到結果,而不問列式的物理好處。這種不規范的混亂的思維方式,只能使認知水平停滯在生活經驗的層次上,正是復習中一大障礙。物理學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維規律和方法,像動能定理的應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過程及研究對象在此過程中的受力狀況,然后區別各力做功的正、負,再搞清過程的初態和終態,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數和等于動能增量列出方程,這之后的代數運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時練習中始終能堅持這樣規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時間久了必然會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潛力必須會上升到新的層次。②要將題做完整。我接觸過一些學生,做練習“浮而不實”,列出幾個物理方程便丟手不做或整理到代數式但懶于代入數字運算等,都不肯將題解到底。他們之中不乏最后失敗的實例,均因為他們沒有從日常的練習中得到收益。許多物理題,粗一看解題方向似乎很明顯,仔細一解才發現里邊隱含著重要的變化及關鍵。再說,一個完整的解題要有嚴密的邏輯過程;要有簡明

  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單位的處理;有數字的運算……所有這些,無不涉及雙基知識及個人的素養和潛力,都是要透過訓練來加以提高改善的。那種蜻蜓點水式的解題,不可能在這些方面得到不斷啟發和訓練,題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實,最后必定導致復習工作的低效率。

  教學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會有所進步,也只有學會反思的教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不斷反思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喜愛,才會立于教學不敗之地。

高三物理教案8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高三物理教案9

  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棱鏡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上的作用,知道棱鏡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路的光學元件一.

  2、理解全反射棱鏡產生全反射的原理,知道全反射棱鏡的應用.

  3、知道各種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在其他介質中速度不同,因而對同一介質的折射率不同.

  4、知道色散現象產生的原因,知道紅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能力目標

  理解棱鏡對光的偏折作用,對實際問題進行處理.

  理解不同色光通過棱鏡的色散現象,分析相關現象.

  情感目標

  1、對比全反射棱鏡和平面鏡對光路的控制作用的不同效果,讓學生學會選擇更合理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2、由光的色散現象這一知識點,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色光疊加的效果.

  教學 建議

  1、要讓學生會根據折射定律定性畫出通過棱鏡的光線、能夠通過作圖體會棱鏡控制光法的特點:“光線向底而偏折”、要正確地、靈活地找到頂角和底面.

  2、要讓學生知道全反射棱鏡控制光路的特點、并讓學生了解全反射棱鏡與平面餅在改變光路上效果是相同的,但利用平面鏡反射時,玻璃表面和鍍層表面都要產生反射,并在鍍層面會有一定的光能被吸收、所以實際中全反射棱鏡優于平面鏡.

  3、關于光的色散現象可以先通過演示實驗,如讓白光通過三棱鏡在屏上或白墻上觀察到彩色的光帶而看到色散現象,再通過分析說明各種顏色的光偏向角不同反映了玻璃對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從而得出不同顏色的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教學 設計示例

  棱鏡

  (-)引入新課

  根據光的折射現象以及光的可逆性原理分析光線通過三棱鏡后將發生偏折現象,并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光路(利用激光演示器).做好演示實驗:光通過三棱鏡后的光路(盡量演示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二) 教學 過程

  1、介紹三棱鏡

  棱鏡:光學上用核截面為三角形的透明體叫做三棱鏡,光密媒質的棱鏡放在光疏媒質中(通常在空氣中),入射到棱鏡側面的光線經棱鏡折射后向棱鏡底面偏折.

  A、三棱鏡是利用光的折射控制光路的光學元件.隔著三棱鏡能看到物體的虛像.虛像的位置比物體的實際位置向頂角方向偏移,但是沒有必要去追究是放大還是縮小的像.

  B、光從棱鏡的一個側面射入,從另一個側面射出,出射光線將向底面(第三個側面)偏折,偏折角的大小與棱鏡的折射率,棱鏡的頂角和入射角有關.

  C、若三棱鏡的`介質相對于周圍介質是光流介質,則透過棱鏡看物體,看到的虛像向底邊偏移;出射光線較之入射光線向頂角偏折.

  2、全反射棱鏡

  截面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鏡叫全反射棱鏡.全反射棱鏡在光學儀器中被用來改變光路.

  A、玻璃的折射率在1、5~1、9之間,相對于空氣來講,玻璃的臨界角在30°~42°之間.

  B、光從空氣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鏡的直角側面上,經過棱鏡一次全反射,將改變光路90°,光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鏡的斜側面上,經棱鏡兩次全反射,將改變光路180°.

  3、光的色散

  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后被分解為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彩色光譜,這就是光的色散.

  A、光的色散現象表明: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同一種介質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B、復色光通過平行透明板(玻璃磚),也能發生色散現象.

  探究活動

  1、利用三棱鏡自制潛望鏡.并與利用平面鏡制作的潛望鏡進行效果對比.

  2、動手做一做光的色散實驗,看看會有什么現象?

高三物理教案10

  一、教學目的: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過常見的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學重點:

  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學難點: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力的現象。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演示)

  師: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師: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覺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是什么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呢?

  生:舉重比賽時,人用手推杠鈴。

  生:拔河比賽時,人用力拉繩。

  生:人用力壓蹺蹺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師:剛才幾位同學舉的在推、拉、壓、提等情況下,人對物體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力呢?生產中,你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

  生:我看見過推土機推土。

  生:我見過大吊車提貨物。

  生:我見過壓路機壓路。

  生:我見過拖拉機拉犁。

  (教師選好學生所舉的例子,并做好板書)

  師:同學們想一想黑板上的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論是人還是物體,當他們對別的物體用力時,都與別的物體是相互接觸的。

  生:都發生了推、拉、壓、提等動作。

  師:剛才的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們先來看第一位同學所講的即發生力的時候,物體與物體總是相互接觸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生:我不同意。

  師:為什么呢?你能舉出一個發生力的時候,物體沒有相互接觸的例子嗎?

  生:我用鋼筆與頭發摩擦,然后將鋼筆接近小紙屑,發現還沒有接觸,小紙屑就被鋼筆吸引上了。

  師:很好,這位同學所舉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力的時候,可以不直接接觸。

  師:再來看第二位同學講的,有力發生時,物體之間總會發生推、拉、提、壓等動作。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師:現在我們就可以歸納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體物體的名稱去掉,用“物體”代替,則力的概念就成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師:我們通常將施加力的物體叫做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做受力物體。

  從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學生練習)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師: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拉橡皮筋,提書包,體會一下施力與受力的感覺。你能發現力的作用有什么特點?

  生:用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這說明桌子也對手施了力。

  生:兩手互拍時,左手對右手施力,右手也對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時,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書包,書包對手也在向下拉。

  師:大量的事實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書: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請一位同學上臺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師:同學們注意觀察,拉力器中彈簧的形狀有什么變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

  師:對,剛才拉橡皮筋時,橡皮筋的長度也伸長了。這些情況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

  (板書: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師:在踢足球時,足球的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怎樣改變?

  生:足球有時是靜止的,但受力后就成為運動的。

  生:足球有時是運動的,但被守門員接住后就成為靜止的。

  生:足球有時朝某一方向運動,但受力后卻改變了方向,飛向另一個方向。

  生:足球的運動快慢也有變化。

  師: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高三物理教案11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了解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

  (2)知道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以及意義。

  (3)了解康普頓效應,了解光子的動量

  2、過程與方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教學重點: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

  教學難點: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以及意義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投影片,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一)引入新課

  回顧前面的學習,總結人類對光的本性的認識的發展過程?

  (多媒體投影,見課件。)光的干涉、衍射現象說明光是電磁波,光的偏振現象進一步說明光還是橫波。19世紀60年代,麥克斯韋又從理論上確定了光的電磁波本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當人們以為光的波動理論似乎非常完美的時候,又發現了用波動說無法解釋的新現象——光電效應現象。對這一現象及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使得人們對光的又一本質性認識得到了發展。

  (二)進行新課

  1、光電效應

  實驗演示1:(課件輔助講述)用弧光燈照射擦得很亮的鋅板,(注意用導線與不帶電的驗電器相連),使驗電器張角增大到約為30度時,再用與絲綢磨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鋅板,則驗電器的指針張角會變大。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表明鋅板在射線照射下失去電子而帶正電)

  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的照射下,從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

  2、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

  (1)光電效應實驗

  如圖所示,光線經石英窗照在陰極上,便有電子逸出----光電子。光電子在電場作用下形成光電流。

  概念:遏止電壓,將換向開關反接,電場反向,則光電子離開陰極后將受反向電場阻礙作用。當K、A間加反向電壓,光電子克服電場力作功,當電壓達到某一值Uc時,光電流恰為0。Uc稱遏止電壓。

  根據動能定理,有:

  (2)光電效應實驗規律

  ①光電流與光強的關系:飽和光電流強度與入射光強度成正比。

  ②截止頻率νc----極限頻率,對于每種金屬材料,都相應的有一確定的截止頻率νc,當入射光頻率ν>νc時,電子才能逸出金屬表面;當入射光頻率ν<νc時,無論光強多大也無電子逸出金屬表面。

  ③光電效應是瞬時的。從光開始照射到光電子逸出所需時間<10-9s。

  3、光電效應解釋中的疑難

  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結果。

  經典理論認為,按照經典電磁理論,入射光的光強越大,光波的電場強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屬中電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電子逸出的能量也應該越大。也就是說,光電子的能量應該隨著光強度的增加而增大,不應該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更不應該有什么截止頻率。

  光電效應實驗表明:飽和電流不僅與光強有關而且與頻率有關,光電子初動能也與頻率有關。只要頻率高于極限頻率,即使光強很弱也有光電流;頻率低于極限頻率時,無論光強再大也沒有光電流。

  光電效應具有瞬時性。而經典認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時間,即需能量的積累過程。

  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在能量子假說的基礎上提出光子理論,提出了光量子假設。

  4、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

  (1)內容

  光不僅在發射和吸收時以能量為hν的微粒形式出現,而且在空間傳播時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頻率為ν的光是由大量能量為E=hν的光子組成的粒子流,這些光子沿光的傳播方向以光速c運動。

  (2)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在光電效應中金屬中的電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電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變為光電子逸出后的動能Ek。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為電子逸出金屬表面所需做的功,稱為逸出功。Wk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

  (3)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

  ①光強大,光子數多,釋放的光電子也多,所以光電流也大。

  ②電子只要吸收一個光子就可以從金屬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時間的累積。

  ③從方程可以看出光電子初動能和照射光的頻率成線性關系

  ④從光電效應方程中,當初動能為零時,可得極限頻率:

  愛因斯坦光子假說圓滿解釋了光電效應,但當時并未被物理學家們廣泛承認,因為它完全違背了光的波動理論。

  5、光電效應理論的驗證

  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時間做了“光電效應”實驗,結果在1915年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h的值與理論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證明了“光量子”理論的正確。

  6、展示演示文稿資料:愛因斯坦和密立根

  由于愛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說成功地說明了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特別是通過著名的油滴實驗,證明電荷有最小單位。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點評:應用物理學家的歷史資料,不僅有真實感,增強了說服力,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發放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光電效應在近代技術中的應用

  (1)光控繼電器

  可以用于自動控制,自動計數、自動報警、自動跟蹤等。

  (2)光電倍增管

  可對微弱光線進行放大,可使光電流放大105~108倍,靈敏度高,用在工程、天文、科研、軍事等方面。

高三物理教案12

  一、電流、電阻和電阻定律

  1.電流: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1)形成電流的條件:內因是有自由移動的電荷,外因是導體兩端有電勢差.

  (2)電流強度: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Q與通過這些電量所用的時間t的比值。

  ①I=Q/t;假設導體單位體積內有n個電子,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為V,則I=neSv;假若導體單位長度有N個電子,則I=Nev.

  ②表示電流的強弱,是標量.但有方向,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③單位是:安、毫安、微安1A=103Ma=106A

  2.電阻、電阻定律

  (1)電阻: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的'比值.R=U/I,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與U.I無關.

  (2)電阻定律:導體的電阻R與它的長度L成正比,與它的橫截面積S成反比. R=L/S

  (3)電阻率:電阻率是反映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由材料決定,但受溫度的影響.

  ①電阻率在數值上等于這種材料制成的長為1m,橫截面積為1m2的柱形導體的電阻.

  ②單位是:m.

  3.半導體與超導體

  (1)半導體的導電特性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電阻率約為10-5m ~106m

  (2)半導體的應用:

  ①熱敏電阻:能夠將溫度的變化轉成電信號,測量這種電信號,就可以知道溫度的變化.

  ②光敏電阻:光敏電阻在需要對光照有靈敏反應的自動控制設備中起到自動開關的作用.

  ③晶體二極管、晶體三極管、電容等電子元件可連成集成電路.

  ④半導體可制成半導體激光器、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等.

  (3)超導體

  ①超導現象:某些物質在溫度降到絕對零度附近時,電阻率突然降到幾乎為零的現象.

  ②轉變溫度(TC):材料由正常狀態轉變為超導狀態的溫度

  ③應用:超導電磁鐵、超導電機等

  二、部分電路歐姆定律

  1、導體中的電流I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它的電阻R成反比。 I=U/R

  2、適用于金屬導電體、電解液導體,不適用于空氣導體和某些半導體器件.R2﹥R1 R2

  3、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研究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時,常畫成I~U或U~I圖象,對于線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線是直線,對于非線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線是非線性的.

  注意:①我們處理問題時,一般認為電阻為定值,不可由R=U/I認為電阻R隨電壓大而大,隨電流大而小.

  ②I、U、R必須是對應關系.即I是過電阻的電流,U是電阻兩端的電壓.

  三、電功、電功率

  1.電功:電荷在電場中移動時,電場力做的功W=UIt,

  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的過程.

  2.電功率:電流做功的快慢,即電流通過一段電路電能轉化成其它形式能對電流做功的總功率,P=UI

  3.焦耳定律;電流通過一段只有電阻元件的電路時,在 t時間內的熱量Q=I2Rt.

  純電阻電路中W=UIt=U2t/R=I2Rt,P=UI=U2/R=I2R

  非純電阻電路W=UIt,P=UI

  4.電功率與熱功率之間的關系

  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等于熱功率,非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只有一部分轉化成熱功率.

  純電阻電路:電路中只有電阻元件,如電熨斗、電爐子等.

  非純電阻電路:電機、電風扇、電解槽等,其特點是電能只有一部分轉化成內能.

高三物理教案13

  物體貯藏著巨大的能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使這樣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從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同樣可以得出,物體的能量變化△E與物體的質量變化△m的關系:△E=Δmc2

  單個的質子、中子的質量已經精確測定。用質譜儀或其他儀器測定某種原子核的質量,與同等數量的質子、中子的質量之和相比較,看一看兩條途徑得到的質量之差,就能推知原子核的.結合能。

  說明:

  ①物體的質量包括靜止質量和運動質量,質量虧損指的是靜止質量的減少,減少的靜止質量轉化為和輻射能量有關的運動質量。

  ②質量虧損并不是這部分質量消失或轉變為能量,只是靜止質量的減少。

  ③在核反應中仍然遵守質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④質量只是物體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轉變多少的一種量度。

  閱讀原子核的比結合能,指出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結合能最大(平均每個核子的質量虧損最大),這些核最穩定。另一方面如果使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或者把較小的核合并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結合能都會增加,這樣可以釋放能量供人使用。

  鞏固練習

  已知:1個質子的質量mp=1.007277u,1個中子的質量mn=1.008665u.氦核的質量為4.001509u.這里u表示原子質量單位,1u=1.660566×10-27kg.由上述數值,計算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結合成氦核時釋放的能量。(28.3MeV)

高三物理教案14

  一、動量

  1、動量:運動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叫做動量.是矢量,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動量的合成與分解,按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是狀態量;通常說物體的動量是指運動物體某一時刻的動量,計算物體此時的動量應取這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是相對量;物體的動量亦與參照物的選取有關,常情況下,指相對地面的動量。單位是kg

  2、動量和動能的區別和聯系

  ①動量的大小與速度大小成正比,動能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平方成正比。即動量相同而質量不同的物體,其動能不同;動能相同而質量不同的物體其動量不同。

  ②動量是矢量,而動能是標量。因此,物體的動量變化時,其動能不一定變化;而物體的動能變化時,其動量一定變化。

  ③因動量是矢量,故引起動量變化的原因也是矢量,即物體受到外力的沖量;動能是標量,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亦是標量,即外力對物體做功。

  ④動量和動能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兩者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運動物體的特性,且二者大小間存在關系式:P2=2mEk

  3、動量的變化及其計算方法

  動量的變化是指物體末態的動量減去初態的動量,是矢量,對應于某一過程(或某一段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計算方法:

  (1)P=Pt一P0,主要計算P0、Pt在一條直線上的情況。

  (2)利用動量定理 P=Ft,通常用來解決P0、Pt;不在一條直線上或F為恒力的情況。

  二、沖量

  1、沖量:力和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叫做該力的沖量.是矢量,如果在力的作用時間內,力的方向不變,則力的方向就是沖量的方向;沖量的合成與分解,按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沖量不僅由力的決定,還由力的作用時間決定。而力和時間都跟參照物的選擇無關,所以力的沖量也與參照物的選擇無關。單位是N

  2、沖量的計算方法

  (1)I=Ft.采用定義式直接計算、主要解決恒力的沖量計算問題。

  (2)利用動量定理 Ft=P.主要解決變力的沖量計算問題,但要注意上式中F為合外力(或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

  三、動量定理

  1、動量定理:物體受到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Ft=mv/一mv或 Ft=p/-p;該定理由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來:(質點m在短時間t內受合力為F合,合力的沖量是F合質點的初、未動量是 mv0、mvt,動量的變化量是P=(mv)=mvt-mv0.根據動量定理得:F合=(mv)/t)

  2.單位:牛秒與千克米/秒統一:l千克米/秒=1千克米/秒2秒=牛

  3.理解:(1)上式中F為研究對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2)動量定理中的沖量和動量都是矢量。定理的表達式為一矢量式,等號的'兩邊不但大小相同,而且方向相同,在高中階段,動量定理的應用只限于一維的情況。這時可規定一個正方向,注意力和速度的正負,這樣就把大量運算轉化為代數運算。

  (3)動量定理的研究對象一般是單個質點。求變力的沖量時,可借助動量定理求,不可直接用沖量定義式.

  4.應用動量定理的思路:

  (1)明確研究對象和受力的時間(明確質量m和時間t);

  (2)分析對象受力和對象初、末速度(明確沖量I合,和初、未動量P0,Pt);

  (3)規定正方向,目的是將矢量運算轉化為代數運算;

  (4)根據動量定理列方程

  (5)解方程。

  四、動量定理應用的注意事項

  1.動量定理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物體或可看作單個物體的系統,當研究對象為物體系時,物體系的總動量的增量等于相應時間內物體系所受外力的合力的沖量,所謂物體系總動量的增量是指系統內各個的體動量變化量的矢量和。而物體系所受的合外力的沖量是把系統內各個物體所受的一切外力的沖量的矢量和。

  2.動量定理公式中的F是研究對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變力。當合外力為變力時F則是合外力對作用時間的平均值。

  3.動量定理公式中的(mv)是研究對象的動量的增量,是過程終態的動量減去過程始態的動量(要考慮方向),切不能顛倒始、終態的順序。

  4.動量定理公式中的等號表明合外力的沖量與研究對象的動量增量的數值相等,方向一致,單位相同。但考生不能認為合外力的沖量就是動量的增量,合外力的沖量是導致研究對象運動改變的外因,而動量的增量卻是研究對象受外部沖量作用后的必然結果。

  5.用動量定理解題,只能選取地球或相對地球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做參照物。忽視沖量和動量的方向性,造成I與P正負取值的混亂,或忽視動量的相對性,選取相對地球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做參照物,是解題錯誤的常見情況。

高三物理教案15

  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學期教材分析

  高中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一訂購了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專用《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結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常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高三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物理教案11-22

高三物理教案教學反思01-12

高三物理教案(15篇)12-09

高三物理教案15篇11-29

高三物理教案匯編15篇02-02

物理教案12-17

質量物理教案08-29

功的物理教案12-27

物理教案《彈力》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