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1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guī)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guī)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
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fā)?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nèi)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shù)乃?/p>
適當?shù)臍鉁?/p>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fā)幼兒探索欲望,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關心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還是濕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樣的毛巾啊?是塊干毛巾。
3、教師:這是什么呀?(杯子)老師現(xiàn)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濕?(請你說一說)
4、教師:那我們?nèi)〕鰜砜匆豢矗瑵窳藳]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濕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卻沒有濕,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么?(毛巾)這是什么?(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里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里,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氣泡產(chǎn)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濕呢?(請你說說看)
2、教師:到底毛巾濕了沒有?讓我們?nèi)〕鰜砜匆豢矗矣檬峙ひ慌ぃ瑵窳藳]有?(濕了)為什么會濕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說一說什么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濕了。而第一次沒有濕,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于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么空氣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里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說一說我是從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xiàn)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后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xiàn)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里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你是從哪里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氣的,自由發(fā)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么你們說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著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么感覺?說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游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說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后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最大,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1、教師:現(xiàn)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是什么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么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里,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說我們?nèi)诵璨恍枰諝庋剑?/p>
2、教師:我們?nèi)诵枰諝猓瑒游锬兀炕ú輼淠灸兀克鼈円残枰諝猓彩怯猩牡胤蕉夹枰諝狻H绻麤]有空氣會怎么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干凈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干凈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huán)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煙了,我們應該怎么對他說?我們還可以怎么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說說他們在做什么?(幼兒說一說)他們在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來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凈,我們吸入干凈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產(chǎn)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動力;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過程與方法:用橡皮筋給小車安裝動力;做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同認真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做橡皮筋的圈數(shù)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
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解釋
【教學準備】
實驗用小車一輛、細橡皮筋幾根、細線、測量距離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在前面的課中,我們是用哪種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
2、除了用拉力,我們還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車動起來呢?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動力的小車
板書:用橡皮筋作動力
二、給小車安裝橡皮筋
1、提問:那我們?nèi)绾伟严鹌そ钭鳛樾≤嚨膭恿δ兀?/p>
學生討論
2、出示小車安裝的示意圖,學生根據(jù)示意圖安裝
3、調(diào)試橡筋動力小車
三、橡皮經(jīng)纏繞圈數(shù)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1、發(fā)現(xiàn)問題。
引導:每個小組的橡筋動力小車都裝好了嗎?下面就用你們的小車來一個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遠。
學生比賽
2、交流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
(1)、起點、終點不固定
(2)、橡皮筋繞斷了
(3)、橡皮筋纏繞的圈數(shù)多的跑的遠
3、實驗驗證
指導學生看書本73頁的記錄表,并開始實驗
4、解釋說明
提問:為什么橡皮筋纏繞的圈數(shù)多,小車跑得遠呢?
(1)學生解釋
(2)實驗:橡皮筋的力怎樣產(chǎn)生。
(3)出示彈力的概念,書本74頁。
四.小結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4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用實驗數(shù)據(jù)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jù),用證據(jù)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用實驗數(shù)據(jù)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說說看怎么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說說為什么。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鉤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fā)現(xiàn)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說出不同的'個數(shù)
2、很多小組的數(shù)據(jù)都不一樣,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jīng)用實驗獲得了數(shù)據(jù),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匯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數(shù)據(jù)需要多次重復實驗。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內(nèi)容
本冊教材包括:《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知道一天中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懂得一天中氣溫和影子與太陽的運動有關;能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xiàn)象認識的歷程等。《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以及有關眼睛的構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識。《電和磁》主要使學生知道電是生產(chǎn)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chǎn)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chǎn)生和預防的初淺知識;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
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二、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xù)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jù)、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
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xiàn)有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tǒng)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光和影》這篇課文內(nèi)容的安排是從手影游戲開始引出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什么條件,進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幾個特點。同時讓學生認識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有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及產(chǎn)生影子需要什么條件這一活動導入。
第二部分:聯(lián)系實際說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過三個實驗,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狀變化的特點。
第四部分:簡單介紹投影的運用。
學情分析
根據(jù)本課教材的`特點及五年級學生喜愛游戲及動手實驗的特點,應按教科書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不同彩色粉筆分別記錄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據(jù)影子進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體的那種物質。
2、影子的形成條件:光、遮擋物、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3、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所發(fā)出的光。
4、影子的特點: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狀
5、投影:光源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物體的影子。如我們教室里的實物投影儀。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2、分組進行光和影的三個實驗。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點。
4、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以上過程要用直觀的演示及實驗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臺、電筒、大號電池(作遮擋物)各八只,4開圖畫白紙24張,紅、黃、藍彩色粉筆各八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
2、板書課題
3、通過閉眼活動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認識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1、打開實物投影儀。
2、用手在投影儀及黑板中間作各種手影。
3、讓學生認識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個條件。
三、進行影子特點的三個實驗
1、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分發(fā)實驗器材。
2、說明三個實驗的方法與步驟,放下窗簾、準備工作。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歸納影子位置、大小、形狀的特點。
四、鞏固運用
打開投影儀做游戲,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的影子變化規(guī)律:
1、改變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變化。
2、改變遮擋物在光源間的距離,影子有什么變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側面的變化。
4 、投影是用移動光源遠近進行物體大小變化。
五、課外延伸: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系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生產(chǎn)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溫度計、不銹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熱光源與冷光源
2、光的強弱與溫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fā):怎么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溫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將小組數(shù)據(jù)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匯報數(shù)據(jù),繪制柱狀圖
4)結合圖表,分析一開始的假設
3、凹面鏡和凸面鏡的介紹
1)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并相互說說
放大鏡、銅鏡、奧運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條件許可教師最好演示
六、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本上的配套作業(yè)
七、板書設計
2.5光與熱
假設: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驗證: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記錄我們的數(shù)據(jù):
八、教學后記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8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huán)境?
2、學生自由發(fā)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fā)表自已的。
3、教師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3一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并記錄觀察結果。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四、動物對環(huán)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4、拓展:當環(huán)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五課外作業(yè)
1通過學習, 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進行飼養(yǎng)并將你伺養(yǎng)小動物的情況記錄下來, 看看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一些小動物的習性。
六教后反思: 略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家鄉(xiāng)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jù)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推測,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語言較清晰準確地描述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能利用表格整理記錄有關研究結論。
2、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jù)、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xiàn)象的重要性。
3、能將魚類特點與池塘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知道魚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與它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魚類共同特點。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魚類及相關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重點:
1、認識家鄉(xiāng)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教學難點:
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jù)、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xiàn)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池塘魚類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等相關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玻璃魚缸)、瓷盤、鑷子、紗布條、塑料繩、木片、滴管、水、家鄉(xiāng)池塘中的典型魚類(如鯽魚)、毛巾或衛(wèi)生紙。
3、各種水生動物(不一定是魚類)的圖片或課件。
4、家鄉(xiāng)池塘中的小型魚類活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搜集信息資料
(1)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同學們,這是我們家鄉(xiāng)的池塘中生活的幾種魚,誰知道這是幾種什么魚?
(2)在我們家鄉(xiāng)的池塘中,還生活著哪些魚類?(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將有爭議的動物板書在黑板一側,在后面的`學習中重新歸類)。
(3)各種魚的大小、形態(tài)、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可為什么人們把它們都叫魚呢?關于魚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2、 提出研究問題
⑴教師出示并簡介魚類活體,安排學生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為下一步研究活動做準備。
師述:鯽魚是魚類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點呢?請各小組認真觀察魚的外形、身體表面長有什么、魚鰓的形態(tài)等。同學們?nèi)魧a魚其它外形特點感興趣也可以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將結果記錄在“我們的發(fā)現(xiàn)”表格里
⑵分小組進行觀察、討論、記錄。
⑶小組匯報觀察記錄結果。
⑷教師小結,然后出示圖片、展示課件或讓學生對照水槽中的鯽魚閱讀課文26頁上圖內(nèi)容,認識魚的各種鰭。
⑸你能根據(jù)魚的外形特點,對魚如何運動、怎樣呼吸和運動,大膽做出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嗎?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測?
3、 制定研究方案
⑴教師出示并簡介各種學具,告訴學生這些學具主要用于觀察研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
⑵各學習小組制定“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預測研究結果。
⑶各學習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和預測,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開展科學探究
⑴分小組按照研究方案先進行“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觀察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在“我們的發(fā)現(xiàn)”表格中。
⑵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
⑶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進行簡要小結和講評。
第二課時
1、(接上節(jié)課)開展科學探究
⑴你對魚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用什么辦法研究解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表述進行板書)。
⑵根據(jù)實際,各小組選擇一項大家都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同時制定研究計劃和步驟。
⑶分小組匯報研究方案,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⑷分小組對選擇的研究觀察項目進行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⑸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集體討論,統(tǒng)一意見。
2、總結與交流
(1)分小組歸納整理:“作為魚類代表的鯽魚在外形和生活、行為方式上有哪些特點?”
(2)拿鯉魚與草魚、團頭魴、鯰魚等家鄉(xiāng)水池中常見魚類進行對比,看看鯉魚有什么特點是它們共有的?
(3)分小組匯報“魚類共同特點,”各小組進行交流、辯論,將大家共同的觀點記錄在課本空框中。
3、應用與實踐:
(1)出示各種水生生物圖片實體或展示課件,辨別出其中的魚類,并能分析說出其中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點相關內(nèi)容供學生辨別。(自然水域中生活著許多動物,有的名稱中還有一個“魚字”,如甲魚、鯨魚、鱷魚、娃娃魚等,可它們不是魚類;有的名稱中沒有“魚”字,可它們屬于魚類,如泥鰍,海馬等)。
(2)課外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家鄉(xiāng)池塘中各種魚類的生活情況,看一看除了課堂上所了解的魚類特點外,還有哪些特點是魚類共有的?與此同時通過現(xiàn)場觀察、比較、取回水樣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質對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響(詳見課本41頁),填寫“自由研究”調(diào)查表。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wǎng)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
2、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1、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2、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lián)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jù)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像鏈環(huán)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叫生產(chǎn)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yǎng)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chǎn)者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wǎng)。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lián)結,形成網(wǎng)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wǎng)。
4、保護青蛙,維護生態(tài)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wǎng)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我們?nèi)祟悜撟鲂┦裁茨兀?/p>
5、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板書設計:
6誰吃誰
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叫生產(chǎn)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yǎng)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chǎn)者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叫做消費者。
多種生物在獲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lián)結,形成網(wǎng)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wǎng)。
作業(yè)設計:
填空:
1、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
2、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lián)結,形成網(wǎng)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
簡答:
什么叫生產(chǎn)者?什么叫消費者?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1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簡單電路》,教材第30頁至32頁。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
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一個簡單電路的構成,初步學會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2、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簡單電路的探究,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做科學的熱情,體會探究、合作、交流的樂趣。
3、科學知識:
認識簡單電路的'組成,并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教學重點
認識簡單電路的組成并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教學難點
能連接稍復雜的電路。
教學準備
電池、電池盒、導線、小燈泡、小燈座。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新課。
二、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
1、試一試。
用給定的材料,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觀察是怎樣連接的。
2、畫一畫。
用圖表示出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3、換一換。
提問:如果把小燈泡換成其他用電器又會怎樣呢?
(1)把小燈泡換成小喇叭,會怎樣?
(2)把小燈泡換成小電機,會怎樣?
4、問一問。
(1)在連接過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樣連接才會使小燈泡亮起來?
5、做一做。
(1)小燈泡亮時,怎樣才能讓它熄滅?
(2)小燈泡熄滅時,怎樣才能讓它亮起來?
(3)有更方便的辦法來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嗎?
請大家分組合作連一連。
6、說一說。
(1)這個電路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你知道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嗎?
三、合作參與,探索發(fā)現(xiàn)
指導學生分組動手組裝一個簡單的紅綠燈,并使紅綠燈按指令工作。
(1)紅燈亮。
(2)綠燈亮。
(3)紅燈、綠燈都熄滅。
四、回顧親歷,自主小結
1、今天我們探究了什么知識?
2、通過今天的探究活動,你知道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簡單電路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2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幫助學生把現(xiàn)象、數(shù)據(jù)轉化為證據(jù),利用證據(jù)得出結論。
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guī)律發(fā)展。
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jīng)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guī)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xiàn)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xiàn)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xiàn)象。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fā)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fā)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fā)展對人類生活和發(fā)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xù)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xiàn)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jīng)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xiàn)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diào)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qū)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對科學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yǎng)得到相當?shù)呐囵B(yǎng),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yōu)等生表現(xiàn)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態(tài)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fā)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xù)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jù),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xiàn)象和事實出發(fā),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應該基于對證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shù)脑~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xiàn)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 現(xiàn)場考察 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yǎng) 科學游戲 信息發(fā)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qū)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學科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三大領域: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本節(jié)課所講的心臟與血液循環(huán)屬于生命世界這一領域。本單元前兩課已經(jīng)研究了呼吸與心跳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呼吸和肺之間的關系,本課重點研究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幫助學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帶給身體各部分所需的氧氣和養(yǎng)料,帶回二氧化碳和廢料,明白血液循環(huán)對人體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環(huán)不息的動力來自于心臟有規(guī)則的搏動,進而認識到保護心臟的重要性和心臟保健的常識。因此,本課的教學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還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對學生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的:
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本課教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據(jù)課程標準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過程與方法:能準確地測量自己的脈搏和心跳;學習心臟與血液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
科學知識:知道心臟的形態(tài)與功能;認識血液循環(huán)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臟在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健康飲食、堅持體育鍛煉有利于心臟的健康。
3、教學重點:測量心跳與脈搏并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知道心臟在血液循環(huán)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了解血液在人體內(nèi)循環(huán)的路徑。
二、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因為本課概念繁多,知識點密集,加上認識的對象在人體內(nèi)部,無法直接觀察,學生感知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因此本課采用先從謎語入手來認識心臟,再讓學生握拳結合視頻模擬心臟的跳動,感知心臟在不斷地跳動。接著讓學生認識心臟跳動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節(jié)奏地擠壓水瓶,水會進出,通過這樣的模擬實驗讓學生明白心臟就像泵,推動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環(huán)流動。然后讓學生認識靜脈血和動脈血。
在學生找到自己的脈搏之后,我就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測量脈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鐘心跳和脈搏的次數(shù)相同。接著通過視頻讓學生認識血液循環(huán)的意義。
在學生明白心臟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學生關愛自己的心臟,讓學生說說有哪些損害心臟。最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一些心臟保護的知識。
在全課中學生動手實驗與研究學習相結合,為學生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依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動手動腦的機會,全員、全程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借助于電教教學手段主動探究,自主完成所學知識的建構。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主要設計,在課堂中還有許多,還望各位領導和同行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 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了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yǎng)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tài)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jīng)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shù)赜薪?jīng)驗的群眾請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chǎn)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yǎng)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fā)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物質,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huán)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yǎng)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yǎng)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12
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26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通用14篇)08-17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2-10
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3-27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10
(通用)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1-09
小學五年級上冊美術計劃02-11
小學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