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觀后感4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狗十三觀后感1
1、青春的痛點
有人說,這部電影里面,包含了所有青春的痛點。父母離異,家庭重組,隔代教育,中國式家長……
李玩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有了新的家庭,母親在影片里沒有出現過。很容易就能看出,雖然爺爺奶奶對她很好,總是“碎女子”的袒護她,但是她的生活是孤獨的。
年邁的爺奶不懂鳳凰臺有什么好看的,不懂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是為何,不懂李玩為什么不能喝牛奶。
就像李玩也不懂奶奶為什么從不出門一樣,這是年齡的代溝,也是隔代教育的弊端。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父親不把李玩接到一起生活。看完之后知道了,因為這個父親足夠自私。他為了不讓自己內疚,自私的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把李玩送走,理所當然為她不會接受自己的后媽和弟弟。
然而他卻從未想過,李玩真正想要的只是他的陪伴,家的溫暖,不是像狗一樣說送走就送走。
2、大人的世界
電影里有一幕場景是,李玩站在高放的自行車上,喊到:“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在李玩心中,弄丟狗不愿意承認錯誤的爺爺不是大人,隨便帶回只狗讓李玩相認的后媽不是大人,跟著其他人指鹿為馬的奶奶不是大人,說話不算數的爸爸更不是大人。
大人的'世界,李玩不懂。李玩簡單的世界,大人也不懂。
第一只愛因斯坦弄丟后,她找狗是因為想要盡夠自己的努力。她并不是一定要找回愛因斯坦,她只是要為這個生命負責,大人們不懂。
弟弟出生后,大人們覺得她會傷心,瞞了她兩年。兩年后,被隨意帶到一個溜冰場,父親指著一個小男孩告訴她,這是你弟弟,為什么要隱瞞,李玩不懂。
在大人的世界里,李玩總是那個不懂事的丫頭。李玩天真的相信,在平行的世界里,大人這些錯誤終究會被糾正。
3、成長的妥協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謀殺的正是孩子的天真。當13歲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糾正錯誤時,遭到的只是父親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打,她懂了。
當一直對樓上養鳥深信不疑的李玩,半夜看到這個學鳥叫的人被五花大綁送上精神病醫院的車,她懂了。
當因為拿了物理獎,央求父親帶她去找第二只愛因斯坦,到收養所卻被告知愛因斯坦已經絕食自盡,她懂了。
如果成長注定要伴著千瘡萬孔,那么她只能妥協。假裝看懂了大人的世界,假裝自己已經長大。
所以有了李玩路上遇到第一只愛因斯坦的那聲“對不起,認錯了”。
所以有了李玩大口吃下的那盆狗肉。
還隱隱作痛的青春告訴她,她必須得學會習慣,學會麻木。畢竟,以后這樣的事情多著呢。也許有一天,李玩也會選擇遺忘,遺忘這反抗不得的青春。
到底是青春的痛點太低,還是大人的世界我們不懂?
假如可以,大人的世界,我寧愿選擇永遠不懂。
狗十三觀后感2
前幾天我看了《狗十三》這部電影,看的過程中,心情一直處于低落狀態,播完后也有一時回不到現實中。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主人公李玩曲折的青春成長歷程。女主人公跟中國的一些家庭一樣,都是離異家庭且女主人公跟大多數青春“小透明”一樣,長相普通,痩痩小小,滿頭的青春痘,自己有點掖著藏著的小心思,是骨子里倔的一個女孩。本片內容跟電影名差不多,都是圍繞養狗,丟狗,找狗,再一輪把狗送走寫的,但那不過是淺薄表面上的引子。我將用幾個對我印象很深的片段講一下我的'感受。
爺爺奶奶愛李玩,卻連李玩喝牛奶會吐也不記得,爺爺親口說:李玩是女孩,名字是隨便起的,男孩的名字可不能隨便。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在腦子里。
愛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的你那個人。李玩喜歡物理,于是報了物理興趣小組,但她父親去學校擅自幫她改成了英語口語學習小組,因此兩個人鬧了矛盾,父親為了哄李玩送了她一條狗,李玩迫于無奈最終妥協了。這里我想到了自己五歲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一直坐在幼兒園門口望著右邊的滑梯,當時就瘋了似的想上去玩,但幼兒園教師就是不讓,我在幼兒園好幾天都沒看見有人玩過,難道那就是個擺設?終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去滑了一下然后就被老師教育了。回到家后的第二天我拼了命不想去幼兒園,一邊哭一邊抱著樓梯柱子,但迫于父母的威壓,還是不得不妥協。罵你是恨鐵不成鋼,打你是為你好,逼你做不喜歡的事是因為愛你。這是很多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還可以物質補償。
爺爺弄丟了李玩的狗,卻沒有一句道歉。李玩只狠狠撂下一句“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來證明自己的委屈。這時候如果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場“兇殺案”,每個人都是涉事者。
大人們好像總是有各種招數來對待孩子,除了好好說話。只有看懂大人臉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收到獎賞。就像李玩的堂姐,處事聰明,會察言觀色,在長輩的世界里活得如魚得水,大人一個眼色她就可以不再為李玩說話,慢慢地李玩也被逼成了這樣。這里我想到了一個聽了很多次的問題:“媽媽好還是爸爸好,不要問大人,要問小孩”。為什么要問小孩子?因為小孩子還保持著純真,敢說,無所顧忌。因為小孩還沒有收到大人世界的影響,因此小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最無邪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討厭的家長也有自己的苦衷。在車上,爸爸捂著李玩的眼睛默默地流淚,就好像有什么苦衷,可有苦衷就該被原諒嗎?不!明明有更好的辦法來保護一個孩子受傷的心,可他們為了圓謊選擇擴大了傷口。是生活讓他們乃至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孩子苛求的從來不是一個完美的家長,他們要的只是家長不要一邊自私一邊又說自己無可奈何。
成長是個中性詞,但最后人們把它變成了貶義詞,教育這兩個字多么重要啊!人的一生都押在了這上面,卻也剝奪了反抗的權利,這是我唯一一部不想看懂的電影。
狗十三觀后感3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 自小父母離異的李玩被爸爸寄養在爺爺家,跟爺爺奶奶長大。爸爸為了李玩能夠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強制給愛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語組,這招致李玩的不滿。為了緩解緊張的父女關系,爸爸送了一條狗。李玩開始對小狗厭惡,然后同情,接受,照顧,喜歡,最后依賴,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與要好朋友。
狗丟了,家人弄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來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爺爺因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斷了腿,多年不出門的奶奶因為尋找李玩迷了路,爸爸為此大動肝火,李玩在丟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為給親人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來了。于是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丟狗讓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僅僅只圍繞自己轉,個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積極學習,積極生活。
經過努力,李玩英語考了第一,激動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歡天喜地地以為爸爸會獎勵自己為自己慶祝一下。爸爸明知電影本周不上映卻還要表面歡喜地帶李玩去,實際上只是無法開口而編造一個謊言騙李玩去參加兒子的一周歲生日。宴會上,看著爸爸忘情地給弟弟唱生日歌慶生,李玩懂事地拍著手慶祝,迎合地笑著,笑容里帶著羨慕,努力而尷尬地笑著,笑里帶著對愛的渴望,笑容漸漸消失,退出人群獨坐到沙發上。考了好成績本來今天是主角的,無緣無故殺出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搶走了本屬于自己的幸福時刻,自己還要為他慶祝生日。憑什么,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強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為了得到本應屬于自己的東西卻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興,不開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個人靜靜。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長,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應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競賽一等獎之后很淡定,沒有跟周圍的人說。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園想陪弟弟玩,卻被后媽制止。李玩明白無論她對弟弟再好后媽都不會在內心認可他,她想對弟弟好,是自己想對弟弟好,并不是為了討好后媽。陪酒,吃狗肉,做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最后一次成長,是關于遇見的狗是否是愛因斯坦,其實這只狗是不是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她已經長大了,已經會照顧自己了,已經學會了如何被愛以及如何去愛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達的是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丟了,被大人欺騙,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這些種種無能為力但必須接受的事情所積累的委屈。成長是痛苦的,成長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一些我們看不慣接受不了還改變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過程,看不慣看不慣的東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力所能及地去改變這些事情。
我堅信李玩會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因為她懂。
狗十三觀后感4
看了很多的電影,令人沉思的,讓人感動的,燒腦的,以及迷惘的,還有那種像是理解了什么,卻又仿佛什么又沒有捕捉到。狗十三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只是唏噓感嘆。雖然是很早之前的電影,但是其中老電影般的畫質,畫外音的老舊質感,手持微晃的鏡頭,都是讓我深陷其中,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小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的一段經歷,背景稍顯復雜但并沒有脫離生活,甚至于目前生活中也能尋找到李玩的影子,真實到這不是電影這就是生活。順序的故事發展,帶出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顯現著那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們知道怎么回事,但就世俗的觀點和做法,我們越來越偏離正確的方向,哪怕明知道那是錯的。導演把那些矛盾和常見的場景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不做任何評判,卻把世俗的俗和臟赤裸裸的放在你的面前。
有些情節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明明是大人犯的錯,最后卻是孩子在道歉,明明是大人不讓喝酒,最后卻大人讓你喝的最多,明明答應你一定要去帶你玩和看天文展,最后卻只是安慰還說你不懂事,愛一人就把一個人的名字刻在身上的男孩,弄不清楚是愛還是喜歡的女孩,讓你沉著冷靜自己也不淡定的老師,從討厭到喜歡的兩條狗,溺愛的爺爺奶奶在最后成為了重男輕女的典型,假惺惺的后媽,看似懂事的姐姐,脾氣暴躁的爸爸,總在傷害過后安慰,令他驕傲時夸獎,些許的父愛在世俗的規約下顯得可笑,還有看穿一切世俗卻無能為力被推著往前走,每一次反抗都是傷痕累累的主角,一個也被關心但是總被忽視的主角,一個不被理解和無人關注她內心的嬌小女孩,只能守著兩條被所有人嫌棄的狗相依為命,就是這樣,然而這兩條狗最后都走了。
還有很多我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那個學鳥叫的人,不愛喝牛奶愛吃泡面,身邊的姐姐,十三表示什么年紀嗎,當然最后再次相遇的愛因斯坦還是讓這個看似平靜的女孩獨自哭泣,看著那個無助的.弟弟,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女孩變得孤獨的呢,那次暴打之后嗎,就像那個小男孩無數次想讓身邊的教練拉他一把,得到的卻是教練的鼓勵,無助在沒人關注的時候就變成了絕望。說不上什么道德綁架,但這部電影卻告訴我你給的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在摸不清需求情況下的愛可能更多是一種傷害,對人對己都一樣,但更多的是世俗制約下對這些愛的扭曲理解。電影不壓抑,矛盾表現的沒有那么突出和尖銳,然而看過后的深思讓人壓抑,成長就一定要失去嗎?這部電影外文名叫愛因斯坦13,所以這令人無奈的成長是從愛因斯坦的到來開始和后來的再遇結束,由渴望理解和陪伴的終于是在某一個午后失去了某些東西后殘忍地長大了嗎?
另外說一下演員,張雪迎演的真好,僅僅是中學生就有這樣的演技和這樣的情感張力,令人佩服,當然果靖霖拿捏得的很好,畢竟也是老戲骨了,導演的其他電影我也看過,鏡頭和人物都是那樣地貼近生活,不過這一部貌似沒有前面的那么讓人跌宕起伏,但也不失為一部佳作。
【狗十三觀后感】相關文章:
狗十三觀后感11-03
《狗十三》觀后感11-04
《狗十三》觀后感(8篇)03-01
狗十三觀后感500字06-08
狗十三觀后感7篇11-07
狗十三觀后感(7篇)11-07
《狗十三》觀后感6篇12-06
狗十三觀后感9篇12-13
狗十三觀后感(6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