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裝在狀元套子里的人
裝在狀元套子里的人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冉金 實習生 劉高陽 劉志毅 鄧穎 發自北京
2010-06-23 21:11:52
來源:南方周末
這么多年,究竟是誰將高考狀元裝進了套子?誰比狀元自己更在乎這個標簽?誰是最后留在這個套子里的人?
一味以競爭標準去評價一個人的價值,“貓逮耗子,我們只是追求比別人逮得多逮得快,卻忘記了為什么要逮耗子。”
“以我現在的價值觀,讓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絕不會成為狀元,”莫思多,這個被高考體制鑒定為最優秀的人說,“這一切其實沒什么意義。”
(梁偉馳/圖)
莫思多,目前定居瑞士,她曾以創歷史紀錄的文科最高分665分成為1998年重慶市乃至全國文科狀元。數學滿分。她的分數之高后來者無人超過。她幾乎是高考史上的一個神話。
12年前的6月末,重慶北碚,小女孩莫思多在街頭久久躑躅,不愿回家。她的家里,父親正陪同專程趕來的當地電視臺記者焦急地等候。
令父親驚訝的是,女兒竟然不愿意接受采訪。看著姍姍回家的女兒,臉上掛著一副無所謂的表情,他有些生氣。
而多年以后,回望那一幕,這個別人眼里的“最成功者”,一直拒絕被放入這套價值評價體系之中,拒絕進入“高考狀元”這個外表華美的套子。
一份2009年出爐的調查報告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編制者稱,“調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甚遠,他們當中大多數沒能成為各行業的‘頂尖人才’”。
這份報告傳遞的“高考狀元理應成為職場成功者”的社會情緒讓曾經的高考狀元劉進很不舒服,“高考狀元其實也是平常人;我們只是抓住了一次機遇,社會沒有權力把‘優秀’的緊箍咒套在我身上。”他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仇智心理。
在莫思多看來,那個結論本身的假設就錯了,“高考狀元為什么就一定要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么?”莫思多覺得,調查報告用一個排名來評判成功與否,其邏輯其實和高考無異。拿這樣一個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杰出,“沒有意義”——“也許他根本就沒有參加考試,也許他根本不喜歡這個考試,也許他適應的那個考試跟這個考試的規則已經不一樣了。”
并不是所有的高考狀元都能輕易擺脫社會強制賦予的那個“優秀”的緊箍咒。
劉進曾為一個高考狀元難過——1979年湖北狀元蔣國兵2008年在多倫多自殺。劉進曾開車路過蔣自殺的那座橋,淚水情不自禁就流了下來;在他看來,蔣或許就是因為戴上了社會強制賦予的“必須要優秀”的緊箍咒而不快樂,最終因為不快樂而離開。
這么多年,究竟是誰將高考狀元裝進了套子?究竟是誰比狀元自己更在乎狀元這個標簽?一個狀元如何才能掙脫社會塑造的這個套子?誰是最后留在這個套子里的人?
套里乾坤
1998年9月,頂著“全國高考文科狀元”的光環,莫思多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獲得高考狀元專項獎學金,每年4000元。
莫思多班上有好幾名高考狀元。中學時都***著去競爭,爭到了狀元;到了大學,各自的價值重心發生轉移。有人致力于出國;有的更多發展個人興趣。也有人迷失,好幾門功課不及格,面臨退學。
她受邀參加高考狀元聚會時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團體,雖然都帶著“高考狀元”的標簽,但每一個人卻如此不同。
莫思多刻意抹淡高考狀元這個身份,有人和她相似,還有些人熱衷提起它,有的人則很善于利用這個身份的光環去謀利。
比如她的幾個北大政治系的師兄畢業后創辦了一家“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項業務就是利用暑期讓高考狀元巡回演講。演講的報酬是1000元/人次。莫思多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不想去扮演那個宣揚分數競爭的人。
張宇則簽下了合同。之后,他跟隨這個北大學生組織的“高考狀元報告團”連去了太原、成都、大慶、長沙四個城市。眾星捧月的感覺讓張宇印象深刻,“挺滿足虛榮心的”。
【裝在狀元套子里的人】相關文章: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04-20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2篇)08-24
裝在套子里的人經典教案(轉自劉卿學語文)04-28
裝在口袋里的人作文12-12
裝在套子里的人讀后感05-01
裝在套子里的人讀后感04-09
《裝在套子里的人》讀后感04-30
裝在套子里的人讀書心得(通用18篇)06-15
《裝在套子里的人》讀后感(精選15篇)10-03
裝在木箱里的愛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