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秋有什么講究【必讀】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立秋有什么講究【必讀】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那么立秋有什么講究?下面應屆畢業生小編為您分享!立秋飲食養生的講究
立秋是夏秋交替之時,古人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民間有著各種文化生活風俗。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宋朝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看看現在錫城的街景,有些大樹的葉子已枯黃飄落,似乎提前進入了秋天,不過這可不是天氣轉涼引起的,而是天氣太熱把它們熱壞了。
除此之外,古人還有立秋日戴楸葉、秋水吞食小赤豆的風俗。此外有些地方還流傳一種叫“香薷飲”的中藥藥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人們在立秋前一天便紛紛到藥鋪買好這些藥,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當代專家說,這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它可以起發汗、解暑、健脾、利濕之效,對治療夏季中暑、頭暈、嘔吐、腹瀉等效果顯著,可以拿開水泡,代茶飲。
1、紅燒肉、爆肚馮,解饞之余還養生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要補了,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選吃肉。
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制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制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或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
講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養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國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講究去東安市場、大柵欄的門框胡同和東四牌樓等地,那兒有著名的爆肚馮、爆肚滿等,他們的爆肚制作精細,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魯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門框胡同的常客,戲劇名伶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歡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家里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里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
在這里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里,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其實立秋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而就在立秋的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2、赤小豆、井水服,洗澡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的話就叫“苦夏”。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
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后還有“秋老虎”一說,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
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里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為立秋是要慶祝的節日,所以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的習俗,今天在膠東、魯南一些地區仍有保留。
3、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可以統稱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樣自古有之,
資料共享平臺
《立秋有什么講究【必讀】》(http://salifelink.com)。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氣祛積淤的作用。比如江蘇等地就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還有些地區立秋有吃雞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還要把桃核留起來,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將桃核扔入火爐燒成灰燼,認為來年可免除瘟疫。
山東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島、萊西等地區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語。
立秋各地飲食講究
立秋后膳食要平衡進補須科學
天氣炎熱,西瓜固然是消暑的佳品,可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制適量食用。市人民醫院營養科醫生周群燕提醒大家,西瓜是大寒的水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胃寒、腹瀉等病癥。周醫生建議,市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飲食。有的人體質偏寒,寒性的水果自然要少吃或者不吃,就像大熱天有的人喝熱水才舒服,而有的人喝冰水沒有關系。
周醫生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平衡膳食,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食物品種越多越好,這樣營養素就可攝入多一點、均衡一點;另外高溫天還是以清淡飲食為主,甜食少吃一點為好;滋陰防燥現在也可以做起來了,夏天大家常吃的百合綠豆,也能起到這樣的功效。總之一點,最好吃順應季節自然生長的食物,少吃反季節生長的食物。
也有專家建議,從中醫學角度講,秋季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多吃清潤甘酸的食物比較好。酸味水果中滋陰潤肺的效果明顯,含酸性物質種類最多的當數山楂,它能幫助消化、防止脂肪堆積、延緩衰老;葡萄則含有大量葡萄酸、檸檬酸、蘋果酸等,除了生津止渴,還有補血、強心、利尿的功效。大家還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品,如銀耳、蓮子、杏仁、核桃、芝麻、甘蔗、白蘿卜等。
1、北京貼秋膘: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么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2、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天津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4、四川的立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5、山東的立秋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立秋有什么講究必讀】相關文章:
職場女士穿衣的講究11-20
關于普華永道筆試重要答疑必讀02-22
立秋的詩句(精選270句)08-12
春節有什么傳統習俗03-12
什么風什么雨的成語04-24
什么山什么水的成語09-04
什么七什么八的成語11-28
獻給我愛的人的立秋祝福語(精選340句)08-07
什么是感恩節11-24
重拾什么作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