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 篇1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于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zhí)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里,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于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臺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chuàng)造。在書的目錄里,我發(fā)現(xiàn)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zhí)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著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xiàn)的人生體驗與讀者 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為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為我會覺得,這安靜,怎么品味都別有情趣。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 篇2
"凡是真正愛書的人,想必都領略過那種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獨坐燈下,攤開一冊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忘卻了自己也獲得了自己。"——周國平
隨著年齡漸長,生活閱歷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對很多事情多了許多無奈,就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真的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而這種變化是保護自己的有效途徑,雖然無奈,確實有效。可是,夜深人靜輾轉反側時,也會討厭現(xiàn)在的樣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書。讀書,不似與人交談,不用擔心別人沒時間、沒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時間,有想法,就可以坐下來,靜靜地讀上許久,尤其是經典,多為濃縮精華,句句透著哲理,好似長者娓娓道來人生道理,輕松愜意,又受益頗多。
而周國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開,過不去時,我喜歡讀讀他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會深有感悟。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困于自身想法出不來,煩惱、痛苦、郁悶也就接踵而至。讀周國平的散文,讓我懂得,人活一世,活著是一個態(tài)度,正如周國平所說,"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態(tài)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實而有意義,才不枉此生,也會因此更積極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間百態(tài)。
所以說,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感悟社會、體味人生,也會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認識自身、活出自己。社會愈加現(xiàn)代與科技,人們卻愈加煩惱與高壓,一劑很好的良方就是書,讀好書,好讀書,很多事情就會看得透,想得開,人生的路也會更好走些。
與書相伴,人生幸哉!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 篇3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我熱愛書籍,因為讀書仿佛是與高尚的人在對話,我從中獲益匪淺。我仰慕名人嚴謹的邏輯與細膩的情感,在他們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閱讀時,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經變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動,貫穿每一個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變成了細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歡這種感覺,可以說是迷戀,而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周國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悲觀
周國平的散文極為細膩,富有哲理。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命運仿佛對他不公。他女兒出生不久,剛開始牙牙學語,便夭折了。為了表達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遺憾、自己對女兒的愛與祝福,他寫成了一部回憶錄。我們可以想想,當周國平面對病床上只會喊“疼”的女兒自己卻束手無策的時候是怎樣的感覺。“心非木石豈無感”,一般人已經臨近崩潰了,何況是心理如此細膩的他。他內心深處將會泛起多大的波瀾?面對自己的至親至愛,他內心將會承受多大的打擊?不知有沒有資格,我想說:“我懂”。
執(zhí)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許多的道理與哲理,他有許多作品都勸勉大家人生要有執(zhí)著的精神。他說悲觀只是一時的,人生總要執(zhí)著。執(zhí)著會拯救悲觀,執(zhí)著在人生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人能否有機會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生命需要執(zhí)著,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執(zhí)著。執(zhí)著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說悲觀主義是一條錯誤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虛無的,想一輩子也還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樂趣。但是他也說,并不能一味的執(zhí)著,這樣也會離智慧越來越遠。當時,我還不懂。
超脫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話,但是我后來明白了。一個人不能一味的執(zhí)著,這樣便會產生悲觀,悲觀的心理產生愈多,就愈不能執(zhí)著。這怎么辦呢?他說就把自己分成兩個,一個讓他去執(zhí)著,不顧一切;另一個則現(xiàn)實,讓現(xiàn)實去生活,讓執(zhí)著去追求,超脫一切,變得忘我。
悲觀,執(zhí)著,超脫,三種因素始終存在著。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國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 篇4
最近閱讀了周國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離一書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弦,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著如此濃烈的愛意,愛著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著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xiàn)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的書大多充滿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守望的距離》一書也不例外。他在書中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xiàn)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也應該在現(xiàn)實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喜歡對死亡進行探討,死亡與人生意義在某種方面緊密相連。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對待名利方面,他進行了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于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場。”
周國平的這本書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充滿魅力的格言和詩語,這些都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靈魂。 學會用審美的目光看問題。審美并不僅僅止于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tài)度。相信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讀周國平的書,讓我的思維更加清晰,對待生活的方式也產生了變化,學會了放松對待生活……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tài)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著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 篇5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周國平《安靜》
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義與精髓所在。人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現(xiàn)在,若沒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積累,點點滴滴地發(fā)展。
時常回頭看看,回想自己走過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滿意的,蘇格拉底說:“追求好的生活遠過于生活。”;尋求一種進步,從過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來,開啟自己的下一個新“紀元”;總結曾經的經驗,才能讓自己逐漸擺脫昨天略帶“晦氣”的影子,煥發(fā)今天的蓬勃朝氣……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但這所說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后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積極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fā)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應該就不是形而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天數著過去的天數,而是品味每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一定也不是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點滴背后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于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fā)現(xiàn)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你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 篇6
這本書的名字平實無奇,沒有《朝花夕拾》這書名這般藏有深意,但翻開此書,隨意一瞥幾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開序言,“我的寫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論著和翻譯,另一類是散文。所謂散文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說法,我把學術論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說和詩的文字都算在內。對于我來說,這兩類寫作是完全統(tǒng)一的,它們不過是我從事哲學思考的不同方式罷了。這個集子所選僅限于后一類。”讀到此句頓知周國平先生大概的寫作風格。后一類即為散文,翻到正文時我仔細起來。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記,第三部分是隨感,第四部分是詩。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筆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體,更在寫作時的心態(tài)。第一輯首先提出“只有一個人生”,深入簡出,字句觸動我心,在我這樣的年紀也許還不能完全讀懂,但周先生素樸的筆調讓我隱約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外冷內熱的深深的熱愛,不留意間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離,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滲入其中,讓人暗暗領會。后來一句“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反復研讀之下,一層一層意蘊仿佛條條雨絲,輕輕柔柔,劃過我的思想。學習本是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飲所需營養(yǎng),讓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愛”,巧妙地表達出我內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貼近我們的心聲。哲理,本是深奧的,像是講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組成一章一章的心語,平平淡淡地向我們講述哲理——人生的意義,靈魂與超越,死亡——皆此種種都是充滿哲理與神秘,難以道明,沒有閱歷沒有細細品味不能讀懂這些簡簡簡單單的文字更不會有自己的感悟吧。“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周先生這樣說,我不禁牢記心頭。讀書讓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潤我的思想,這便是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書中的文采深深打動我,實在受益匪淺。
【周國平散文集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03-13
《窮人》讀后感03-13
《童年》讀后感范本03-13
《素書》讀后感05-25
《東史郎日記》讀后感11-20
《信仰的力量》讀后感06-16
《去年的樹》讀后感03-13
讀后感作文評語06-23
《紅樓夢》讀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