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15則)
書籍是知識的一臺電腦,題目是主機,目錄是鍵盤,文字、標點是書籍的內存.下面小編整理的名人讀書的故事,歡迎閱讀!
1、懸梁刺股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梁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后人,人們用 “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2、囊螢映雪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干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于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于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里,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3、歐陽修苦讀的故事
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4、宋濂苦讀的故事
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后終於苦學成才。
5、范仲淹苦讀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7、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里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8、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9、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于成為一代大學者。
10、懷素芭蕉練字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擅長草書,被稱為“狂草”,其作品筆勢圓潤有力,如行云流水般自由奔放,一氣呵成,影響深遠,被后人視為楷模。
懷素從小就展現出聰慧好學的天賦,他在《自敘帖》中直言不諱地表達:“我懷素出生在長沙,從小就對佛教產生興趣,閑暇時喜歡研究禪宗,對書法繪畫也頗有愛好。”他刻苦鉆研的精神令人欽佩。
懷素因為家境貧困,無法購買紙張,便想出用木板和圓盤代替,涂上白漆來書寫。隨后,他發現漆板表面光滑,不利于墨水附著,于是在寺廟旁邊的一塊荒地上,種植了一大片芭蕉樹,用它們的葉片代替紙張,繼續他的書寫創作。
芭蕉長大后,懷素是一位執著于書法練習的書法家。他每天都不分晝夜地練習書法,用盡了老芭蕉葉,卻又舍不得摘下新葉。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站在芭蕉樹前,拿起筆墨,在嫩葉上揮毫練字。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刺骨寒風,他都毫不在意,堅持不懈地練習書法。他寫完一處,又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傳說中的懷素芭蕉練字。
11、陶弘景菜園求學: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很多的天細致觀察,陶弘景終于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12、趙光義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是一位聰明而又干練的帝王。少年時代,他曾任職于宋太祖所指揮的宿衛軍。由于經歷頻繁戰事,了解民間疾苦,繼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頓朝綱,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平,被后人稱為一代賢君。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有“賢君”之稱的趙光義的登基卻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案。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宋太祖趙匡胤應當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他卻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實在出乎意料。
據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
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么,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后聽到鐵斧戳地的聲音,聽見趙匡胤高聲說:“你好好去做。”
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忙叫人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
天亮后,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件事由于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
盡管世人對趙光義取得政權的方式心存疑慮,卻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趙光義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編纂了《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的重大貢獻。
《太平御覽》原名《太平編覽》,書編成后,獻給宋太宗審閱。宋太宗極為重視,認真閱讀。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一時政務繁忙,沒完成計劃,那么第二天一定要補上。當時,有的大臣認為皇帝日理萬機,還要這么刻苦讀書,未免過于辛苦,就勸皇帝放慢計劃,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卻笑著說:“只要打開書就會有收獲,我不覺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約一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全書。因為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所以這部書又叫《太平御覽》。
讀書可以使人聰明。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還是西方先哲的“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都反映了書籍作為知識載體的巨大作用,表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讀書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多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的修養,增加我們的才能和智慧。因此,開卷有益應當成為每個人的格言。
13、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14、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15、郭沫若怎樣讀書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選集09-15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大全06-13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簡短08-08
關于名人讀書的小故事大全05-21
24個名人讀書小故事09-27
古代名人讀書的小故事06-18
古代名人讀書的小故事10-08
關于名人愛讀書的小故事08-05
古代名人讀書的小故事大全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