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書筆記(精選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讀書筆記 1
《大學》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啟發(fā)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華古代經(jīng)典。讀了這本偉大的經(jīng)典著作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是《大學》令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對未來少了一絲迷惘,多了一絲籌劃。
《大學》為人生規(guī)劃出八大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達至善者堪稱完美。我們平常人對于達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謂是難于上青天,但我認為《大學》指引我們人人都應以至善為人生目標。這樣才能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與“王道”。所以我就將“至善”立為我的終極人生觀,并將按《大學》中的規(guī)劃去努力奮斗。
《大學》中倡導的'人生第一階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們首先達到“知本”即認識自然事物的根本,對自然本質奧秘有挖掘的好奇心,從而增加認知的廣度與深度。為此我平日里更加留意對一些平常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憑借我日久天長的細心觀察認識,我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有了本質。從而堅定了我對科學的認可,認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無非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本質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實踐證明是堅定可靠的。有了這種認知我發(fā)現(xiàn)我已自然邁向人生的第二階段“誠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騙自己。有了第一階段對事物科學本質的認識做基礎,第二階段很自然的完成了過渡。然而《大學》為我們規(guī)劃出的人生八大階段,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幾個過程,是需要我們一生去奮斗的。 人生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尚且鳳毛麟角,有“明明德”達“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圣賢了。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需太過于追求人生的結果,體會《大學》中對人生提出的奮斗過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學》伴隨了我五六年,從一個懵懂少年到現(xiàn)如今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判斷力的青年。《大學》對我思想上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功勞,我相信《大學》這部經(jīng)典將會為我的人生繪出一幅精彩的畫卷。
《大學》讀書筆記 2
“學而優(yōu)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說明你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tài),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里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里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jīng)營的地方;這里是一個圍城,城里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里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xù)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么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里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wǎng)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里,這樣的潛規(guī)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xiàn)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xiàn)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于此吧!
《大學》讀書筆記 3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大學》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言行謹慎啊!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故事。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后來贖回苧麻時,發(fā)現(xiàn)在苧麻中包著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話沒說,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于是用一半金子作為酬謝,并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
甄彬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把金子還給了當鋪,就做到了“慎獨”。《大學》中說,君子必慎其獨也,因為君子在人前人后表現(xiàn)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通過學習《大學》,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當小人,自己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要做到“慎獨”。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歡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里如果看見了喜歡的文具,又沒有帶零花錢,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學習《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學到了許多其他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今后,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
《大學》讀書筆記 4
寥寥數(shù)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我黨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取榇耍覀円ぬ崒嵭薰隆⑺降拢瑢W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家庭、情感、職業(yè)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jīng)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wěn)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后,我們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要把艱苦環(huán)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著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yè),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大學》讀書筆記 5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在閑居獨處無人監(jiān)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具體就是要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學》中曾有一句寫到:“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這段話寫了小人與君子的兩種獨自相處的情況小人是“閑居為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獨也”也點明了君子,必須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與在人前一樣謹慎,小心。有慎獨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獨的人是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誘惑,抵擋不住了利益的驅使……始終無法做到慎獨。一開始還可以強裝蒙混,但時間長了“誠于中,形于外”還是會被他人察覺。無法做到慎獨的人意志力也會大幅下降,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無法自己抵擋住誘惑,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不會只體現(xiàn)于自己一人獨處之時,更會體現(xiàn)于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慎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假期之時,獨自在家時,控制自己對電子產品等物的欲望,認真嚴謹對待自己的學習,與有人監(jiān)督是一樣,不去“假學習”“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夠慎獨的人與上面的情況恰恰相反。能夠慎獨的人有著高意志力與克服力。他們表里如一,不會自欺欺人,是值得托付與信賴的人。
慎獨,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不斷豐富知識,提高素養(yǎng),不斷行動,在哪個階段都要善于反省,也就是“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知識,慎全獨一。”正所謂,君子必慎獨也。
《大學》讀書筆記 6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眾日新又新,并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檐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為人子,止于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wèi)生間倒一盆水,然后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事。
《大學》讀書筆記 7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贊頌先王并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yè),吾等后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yè)傳承。具體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圣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圣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lián)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復,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辟,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讀書筆記 8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xiàn)狀的辦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明確的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覺得壓力很大,不是因為現(xiàn)在就業(yè)難,而是無法定下心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我認為,現(xiàn)在大學生就業(yè)難雖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根本原因是現(xiàn)代學生的整體水平在下降,已經(jīng)滿足不了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據(jù)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崗位,不是企業(yè)不招人,而是沒有適合企業(yè)招的人。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只有現(xiàn)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zhèn)靜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慮,進而得到收獲。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實質,只有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確立正確的目標。據(jù)調查顯示,目前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并不是很高,本來受人敬仰的大學生如今多半遭人唾棄,這值得我們反思。而且,近年來知識侵權的問題也很嚴重,一個不會學習的的民族最終會被社會淘汰只有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是自己成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廣闊的天空下?lián)碛凶约旱囊黄恋亍?/p>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個目標,低著頭去努力,也許某一天,當你抬起頭的時候,目標就在咫尺之間,不要遠望目標,那樣只會讓自己感覺遙不可及,要“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做學問的時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樣,反復琢磨,就能將自我修煉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壓力確實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就能創(chuàng)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大學》讀書筆記 9
一提到四書五經(jīng),我們極有可能將愚昧、封建、老古董與其相聯(lián)系。這是由于當今社會的浮躁性,風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使得大多數(shù)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讀經(jīng)典。但若你靜下心來捧讀經(jīng)典就像品一壺好茶,意蘊綿長,回味無窮。
縱觀浩瀚書海,中國的古典文學極具魅力,《大學》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學”即大人之學,亦為未來之君主、棟梁領導天下的必修之學。它主要講述了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正直無邪的人和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怎樣治理好社會。被朱熹認為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典范。它也為個人、社會、國家的發(fā)展進行了闡述,引發(fā)讀者深刻的思考。
《禮記》開篇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在于顯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yǎng)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美好的品質從古代就已開始,并不是現(xiàn)代發(fā)展下的標新立異,我則認為它包含了一種“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蘊在其中,上帝賦予每個人的品性是一樣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和自身的修養(yǎng)而導致人的品性發(fā)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只有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改變命運,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修養(yǎng)。在我看來,修身是完成一切宏偉藍圖的基礎,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充分彰顯著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前途發(fā)展。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擁有與世無爭的魄力。首先我們需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當今社會出現(xiàn)了極其惡劣的道德滑坡現(xiàn)象,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亟待提高,這也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難題。所以我們應當自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社會主義好公民。我們還應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積極踐行所謂“學到老活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
齊家,即要求家庭和睦。這是由于儒家從小農經(jīng)濟的基本單位--家庭出發(fā),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構想,家庭是各種人際關系的縮影,父子關系可推廣為上、下級關系;兄弟關系可推廣為朋友或平輩關系;夫妻關系可推廣為異性關系。能處理好家庭各成員間的關系,就能處理好家庭之外的各種人際關系。這樣使得社會關系和睦,也是所謂的“家和萬事興”。
治國是對于齊家的升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以當每個家庭和睦后,國家也更加安定。我們每個人都應承擔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責任,為國家得繁榮富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過《大學》,對于國家,社會,個人的發(fā)展我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明白了怎樣做一個大學生,如何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如何更好的服務社會與國家。
《大學》讀書筆記 10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yǎng)身心為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圣賢非常重視修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常口渴,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么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 “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yǎng)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jié)、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干部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圣賢相比,是多么可恥,多么渺小啊!
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賢經(jīng)典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里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里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jīng)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大學》讀書筆記 11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淀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shù)圣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于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取了《大學》。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閑暇之余,游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于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yè)的一劑良方猛藥。借老師的安排,重拾四書之《大學》,于自身之修養(yǎng)是一次很好的錘煉。《大學》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jīng)和傳。經(jīng)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jīng)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個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xiàn)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yè)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好處。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于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應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大學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著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忙;一顆充滿戒備關掉的門多么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后,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業(y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xiàn),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于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于每個人的社會主角、素質潛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注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好處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tài)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主角,持之以恒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后,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yè),但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yè)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yè),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yè)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為事業(yè)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yè)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為了家庭而放下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yè)之間的關系。中國有句俗話:家《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zhàn)國時期,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jù)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jīng)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fā)揚明德,各心民心,到達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jīng)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透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能夠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就應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完美,期望我們的明天更完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于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于使人們到達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tǒng)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此刻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tài)。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關鍵在于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于必先修養(yǎng)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潛力去治理一個國家,到達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明白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到達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大學》讀書筆記 12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特別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可是,現(xiàn)在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jīng)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zhàn)國時期,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jù)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jīng)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fā)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學》讀書筆記 13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后自己還是一無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欲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后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可是為什么長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并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并且是天方夜譚,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大學》讀書筆記 14
從小學起耳濡目染的儒學“四書”之首,未曾通讀全文也能背上幾句“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禮記·大學》這樣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讀來確實總能帶給人啟迪。
“大學”之意,自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普通高等學校。古時的“大學”,指的是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長大成人,上了“大學”的我,倒也卻能從中感悟到成人成才之道。
“大學之道”,見己見小。
《禮記·大學》里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學習何嘗不是如此。認認真真把每個英語單詞背牢,才能理解整個句子讀懂整篇文章;不堅持每天鍛煉,一周一節(jié)的體育課都要偷懶又如何通過體檢;不注重積累不喜歡閱讀難道僅靠想象就能寫出好文章?為人何嘗不是如此。長大偷金的人小時也只是偷針,愛迪生成功的一次前還有無數(shù)次的失敗,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又何必艷羨別人的好習慣。
《禮記·大學》里講“修己以安百姓”“有諸己然后求諸人”。當寢室垃圾桶滿時主動伸手不必旁觀室友,無聊時跟朋友“開黑”打游戲不如主動拉他一起去圖書館,指責他人前先反思自己,多一份正能量便少兩份負能量。
“大學之道”,赤誠不改。
《禮記·大學》里強調“誠意慎獨”。古有藺相如用人前人后始終如一的真誠打動廉頗成就一番美談,現(xiàn)代交友同樣如此。所謂“將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虛心假意的奉承與真心實意的贊賞自然不同。有的人油嘴滑舌卻無真才實學;有的人穿著打扮處處講究名牌,內心卻盡是空虛;有的人在朋友面前滿嘴“兄弟義氣”,回到家卻只知道對著生自己養(yǎng)自己的父母發(fā)脾氣。曾子一日三省,楊震在所謂“暮夜無知”時斷然拒絕十斤黃金的賄賂,又饑又渴的秀才面對熟透的桃林只道“桃李無主,我心有主”,普通的鄉(xiāng)村郵遞員王順友一個人走過20年的寂寞郵路,投遞準確率保持100%,成為2005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與其拼命在人前偽裝優(yōu)秀,獨處與否都努力保持并養(yǎng)成優(yōu)秀的習慣豈不更好。慎獨,是對自己靈魂的真誠。
不敢說能完全領會《禮記·大學》的奧義,但吾輩青年確應以這樣的“大學之道”為指引,不虛度大學以至青春、人生的光陰,努力成為更好的“大人”。
《大學》讀書筆記 1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我們爛熟于心,從蹣跚學步到成人立志,它伴隨著我們成長。而其中的道理,更讓我們受益終生。深讀《大學·禮記》,其中深意值得探索和敬佩。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即弘揚高尚的德行,關愛人民,達到最高境界的善。而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wěn)不亂,安穩(wěn)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先后次序之分,做任何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則不達,這也就是說達到最理想的境界實際上也就是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經(jīng)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huán)節(jié)。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yǎng)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不能本末倒置,敗壞根本,努力向認知的最高境界探索。
適用于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干,養(yǎng)成各種優(yōu)良的`品質。但更新和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無限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而培養(yǎng)這種積極的人生觀,能幫助每一個我們開辟和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防止憤恨、恐懼、癖好、憂傷等各種情緒損害心靈的純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覺性。保持情緒的積極性與平衡性。以達到修身境界。
而八條目至此進行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層面。表達真正的政治家應具備把家庭道德運用、推廣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對人民有一種純真、誠摯、深厚的愛,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來處理政務;遵循忠恕之道;公正無私,胸懷寬廣的品質。雖然在古代封建社會難以實現(xiàn),但也表達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勇敢設想;同時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學習的依據(jù)。雖然只是短短幾字,卻對我們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也許不能達到最高標準,但層層遞進,我們卻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人格。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有一份熱,發(fā)一份熱;有一份光,發(fā)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大學》是一般璀璨的人生之書,只是讀,便感受到了其中的無限魅力。而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將大學之道,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大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大學生暑假讀書筆記(精選10篇)08-08
《白鯨》讀書筆記07-18
戰(zhàn)爭與和平的讀書筆記07-18
《戰(zhàn)爭與和平》讀書筆記07-18
讀書筆記好詞好句08-30
小學讀書筆記(精選49篇)02-16
《中國大趨勢》讀書筆記07-18
《寬容》讀書筆記(通用10篇)07-14
20篇讀書筆記100字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