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時間:2024-12-08 13:15:12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1

  今年8月17日至19日,我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全員培訓。專家的講座以及一線優秀教師的交流與互動,讓我受益良多。

  以前初中政治教材叫思想品德,現在改為道德與法治,這一變化,響應和貫徹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強化了法治教育(尤其表現在八下整冊為法治專冊)將依法治國理念根植于中學教育之中,推進“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略真正落實到從娃娃抓起。

  康利教授就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實施做了精彩的講座:從課改的缺憾談到課改的方向再談到有關課程實施的基本思考,真正讓我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與反思。下面摘錄對我觸動較大的與各位分享:

  其一:一個學校的產品是學生?(不,應該是課程。)

  其二:能力=?素養(素養特別考慮自我的態度,要喜歡。)這里康利教授特別強調了核心素養,并做了注解,即為中國未來20~30年發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1個、2個,不能太多)也即創新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

  其三:“道德”在教材內容板塊(心理、道德、法律、國情)中是基礎,是根本,是中軸。通過精彩片段的展示,讓所有參訓人員印象植入大腦深處的一句話是:“問心的道德勝于問理的道德”。這是部編教材改版的一種指向,要讓學生,讓所有人有一種“問心”即所謂的信仰;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積極向上的一個突破口;也將會是今后考試的一種導向。

  其四:教材“超越知識,指向價值教育”,這是部編教材之魂。有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方向卻又潤物無聲地滲透于其中。

  除此之外,實驗中學楊肖利老師對七上教材的解讀也甚為贊之。尤其思維導圖的`建構值得借鑒,不僅可也幫學生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更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還有忻州市教研室高培仁老師對山西近年來中考的導向進行理性分析并給出了科學的備考方案,打破了我固有的認識,尤其表達交流上“分點式”到“組織化”的答題為我指點了迷津。

  培訓雖已結束,但于我來講學習專研才剛剛開始。只有不斷專研教材才能把握教材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更好地落實課標,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達到真正育人的目標。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2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一個互相關聯、密不可分的整體,是全人類文明的支柱。作為一名學生,我認為,思想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不亞于吃飯、喝水、呼吸,它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在我與這個領域的接觸中,我有很多感受和體會。

  首先,思想道德和法治的差異。在理解這兩者的本質區別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其定義。思想道德是指人的一種精神內在的自覺行為規范,它是在經歷社會文化大環境的塑造中逐漸形成的,承載著個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修養,是每個人的思想與精神的基礎。而法治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推行的法律制度的原理。它是通過政府權力的合法行使,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為人們行為的準則,是一種行為的規范力量。 總的來說,思想道德是指一種道德規范,而法治是指一個地區政府制定的法律規范。

  其次,思想道德、法治對我們的影響。思想道德和法治對個人和社會影響巨大。首先,思想道德是每個人的思想與精神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才能獲得強大的內心力量,才不會迷失自我。比如,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我們通過思想道德的引導,更能夠果斷地抵制;其次,法治是對人們行為的準則,有利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為禮儀,建立公正的法律體系,保證人們合法權益的得到保障。我們都知道,違法者必受懲罰,這種懲罰能夠威懾更多的人,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正義。同時,也能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

  最后,對待學習思想道德和法治這個課程應該如何看待。首先,學習思想道德和法治這個課程,不能只是為了過考試,而應該是為我們自己、為社會付出的努力。其次,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思考,才能更好地貫徹思想道德和法治。在生活中,我常常會問自己,我是一個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嗎?我是否能夠堅守法律的條文,在有限的自由中去把握自己的人生。當我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隨時警醒和加強自我要求,我發現我學習思想道德和法治課程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總之,思想道德和法治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道德行為,向上向善,同時,也要將法治刻在心中,自覺抵制非法行為違章行為。在遵守法律的同時,更要有對社會公德的尊重。相信只有讓思想道德和法治水到渠成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回歸到人類文明基礎體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3

  道德與法治是一條貫穿我們整個人生的主題,也是維系著我們生命的重要橋梁。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有一個道德與法治的現在,就是法治社會。在學習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后,我才真真正正的了解道德與法治。

  在這里,我要講的是道德與法治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美國,在法國,有一個人在一個叫弗洛羅的小鎮上學,他的父親為了讓他學法語,把一個小男孩送進了法庭,他的母親不但要讓小男孩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也要讓他成為有道德的人。小男孩聽到法庭上的人都在議論,說小男孩有不好的行為,說要當法官,但是他的父親不聽他的.,說讓他當一個法官。

  這個故事的結尾,小男孩和母親的爭吵打破了這寧靜的氛圍。法官看到了小男孩和母親爭吵起來的場景,問小男孩和母親是否聽到母親的責罵聲。小男孩說:“我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母親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她是法官的責任。”法官說:“如果你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那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因為道德是我們的第一個要求,是我們的第二個要求。”小男孩的母親聽了,又問小男孩和母親:“你覺得你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嗎”小男孩說:“我的父親在一次車禍里失去了生命,他的母親和我一樣失去了一條生命。我的母親是一位法官,我是一名律師,我的父親在一次車禍中死去,他的父親是法官的責任,他要我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做一個對國家、對有用的人。”法官聽了,對小男孩和母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庭。”小男孩和母親聽了,都流下了眼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而不是不好的人。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4

  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xx年版)及16學科課程標準正式發布。我第一時間對新的課程方案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進行了通讀。新的課程方案優化了課程設置,將學校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學校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完善了培育目標、細化了實施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加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連接。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進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廣闊教育工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把握課程性質,培育時代新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同學思想政治素養、道德修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加同學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育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抱負、有本事、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堅固的 5 / 13

  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教育基于社會進展和同學成長的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對同學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法治教育中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使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培育同學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思政課老師,必需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結合課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正確解讀教材釋放的信息,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親密協作,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學內容要圍繞提高同學的品德修養和法治精神,把"德'與"法'養成在同學的日常行為習慣中,從而助推國民素養全面提升的國家戰略。

  強化課程理念,落實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先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是黨中心在新時代對教育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學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熟悉,是對學校教育的新要求。作為思政課老師要遵循同學身心進展特點及成長規律,根據大中學校德育一體化的思路,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立足于進展同學核心素養,以社會進展和同學生活為基礎,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同學的知行合一,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明確課程目標,實現核心素養

  新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同學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行和關鍵力量。道德與法治課程,明確強調要著力培育同學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作為思政課老師,對于教材肯定要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對于課程目標的建立需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培育同學的政治認同感,關心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同學的道德修養,使同學形成健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增加同學的`法治觀念,形成法治信仰和維護公正正義的意識,培育同學良好的心理素養,關心同學塑造健全的人格,強化同學的責任意識,培育同學的擔當精神。

  思政課是培育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體思政老師肯定要樂觀修為,努力將課堂作為發揮自己作用的主要崗位陣地,切實擔當好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名師工作室,首先要以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組織老師進行深化地學習,關心老師精確 理解和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其次加大教研力度,堅持"促進同學全面進展和終身進展'的教研工作方向,結合新課標要求重點開展教學過程方法探究、教法討論、老師專業培訓、教學評價討論、教學調研指導等教研工作,形成深厚的教研氛圍,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高質量進展。最終作為學科帶頭人,要加強老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為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養老師隊伍助力。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5

  x月26日,在弋陽縣教師進修學校我有幸參加了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上午,我們觀看了朱xx部長的視頻,讓我們充分認識三科教材的重大意義。下午,我們聆聽了弋陽二小駱帥老師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精辟解讀,收獲頗多,讓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明確了今后教學中要正確、全面解讀教材,結合實際情境,靈活運用教材,讓農村的孩子們在品德方面同樣不落人后。

  一、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得經驗

  道德內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書本學習,而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向生活學習,包括生活的三個時間維度:過去的生活、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本冊教材中有很多環節,請學生講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或者分享他過去的生活情境。這樣的設計不是只為了導課的需要,也不只是因為從已有經驗出發而更好理解。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取有道德價值的內容,學會將“回望”作為向生活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對錯時,能想一想自己過去的經驗、同學的經驗,從中找到當下的出路。這是一種生活的反芻,而道德意義,就是在這種生活的反芻與回味中呈現在學生的心中。如:教材中有很多現場的生活體驗,就是引導學生向當下生活學習的設計。教材中還有一些設計,一般安排在學期結束前或某個課程的結尾,引導學生規劃與設計未來,這是一種未來生活的教育。

  向過去的生活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當下兒童的道德困惑或問題,是為了對美好的未來的憧憬。道德的意義,就是這樣在兒童對生活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反思、學習和向往中呈現與綻放出來的。

  二、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領悟

  低年段兒童還沒形成自覺的生活反思意識,在生活情境中對道德意義的即時性理解與領悟還有待形成。因此,教材通過“活動欄”“辨析欄”“討論欄”等多樣的活動欄目,設計了很多現場體驗活動。目的是通過典型活動的設計,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在活動中發現道理與道德意義的敏感性與能力。如:本冊第1課中的裝書包活動,第6課的《神秘的指揮》,第9課的《開個玩具交流會》,第10課《食物的訴說》,第16課的《新心愿》等活動環節的設計,都是引導兒童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意義。

  又如:逃生、救護等不能夠讓兒童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習,但模擬特定情境,通過演習的方式教會學生妥善處理類似問題,以防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突發情況時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如:第6課中的“火警演習”,第11課中“發現家中有危險”的活動。三、注重引導學生在反思中進步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學習是人類學習,特別是意義獲得與領悟的重要方式。榜樣的言行,能夠將人的理想存在狀態具體化,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兒童特別適用。但是,在以往的榜樣教育中,存在著榜樣過于成人化,事跡過于極端化,脫離兒童日常生活與理解能力。而新教材在反思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榜樣教育依然將成為低段學生的一個重要學習方式,一是創造性加入“繪本故事”,通過圖示的方式,選取的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兒童的榜樣;如第1課《上學啦,真高興》,第2課的《交朋友》,第15課的《團圓》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學習行為的正確示范表達自己所悟的道理。二是強調同學之間互為榜樣的一種學習意識,特別是建立一種同學間共同成長、相互支持的觀念,改變傳統上只向學校老師學習的觀念。如教材第8課的《課堂作業認真做》,就突出了同學間的示范與互補學習。在榜樣學習中,會出現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它也包括著一種反思與批判的引導。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欄目,通常都會包含正反兩方面的做法,我們可以回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結合本班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展示給他們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批判反思。逐步養成自覺的道德分辨意識。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與教材編寫者進行對話,真正領悟編者的設計意圖,做到正確、全面解讀教材,并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如何展開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一名村完小的教師,我認為我更有責任讓孩子們愛上《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讓孩子們在快樂學習中,深埋下良好品質和法治素養的種子,讓這門課程做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思想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8

  在學習了有關法律知識后,讓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時候,教師的教育教學是憑職業道德、憑良心。學校是培養教育下一代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要陣地,保護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對學生堅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教師要面向學生,對全體學生負責,不要偏愛一部分人,歧視另一部分人。對于優缺點、錯誤的學生,要深入了解情況,具體分析原因、滿腔熱情地做好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要善于發現、培養和調動后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尊重他們的自尊心,鼓勵他們的上進心,幫助他們滿懷信心的成長。對于極個別屢教不改、錯誤性質嚴重、需要給予紀律處分的學生,也要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簡單粗暴和壓服的辦法,更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為此教師法規定了教師體罰學生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在學法過程中,我更進一步認識到,在教學生活中,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特別作為一個班主任更應該對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多接觸,多了解,和學生們主動溝通,談談學生在生活中的困難或疑惑不解的問題。對學生能夠善于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知道是非對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了過程,能比較好的完成學生德育工作的教育。

  對于教師本身,一要注重自己的師德學習,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在《教師法》中,這兩點是教師的為師之本。平日里要主動多參加培訓和業務學習,多向優秀教師和老教師請教他們的經驗和優秀的教學方法,多聽一下優秀教師的課,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6

  教育部近日發布通知稱,從20xx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這一決定是為了響應和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強化中小學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還將推出更多的計劃來推動中小學法治課程的建設和落實。

  未成年人犯罪、校園傷害案件頻發,早已引發公眾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質疑和批評,加強法治教育的呼聲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學校依然痛感無法施展拳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思想認識和課程意識上不夠重視。二是缺乏法治教育專業教材,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上只愿意將精力花在考試科目上。即使學校有心開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因此,中小學法治教育教材更名,為中小學法制教育開了一個好頭。讓我們走進學校,聽聽他們的聲音。

  現狀:

  法制教育不被重視

  現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惡意犯罪的情況也有抬頭的趨勢,這和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對欠缺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學校又是未成年人學習知識的第一陣地,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辦法。那么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現狀如何呢?讓我們跟隨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學的劉來國老師來做一下具體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門缺乏對學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但在學校教育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一點從現行教材的設置便可看出,在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級一門法律基礎課,而小學六年和其他階段的教學幾乎沒有任何法律課的設置,或者僅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課。雖然有些學校領導自己也認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無奈,因為法制教育沒有納入教學大綱,在課程安排上,重視程度上還不夠。所以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學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應該認識到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隊伍缺乏專業化,學生積極性不高。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課教師兼任,個別學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現在的法律課教師多為帶班上來的政治教師,其中很多教師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導致很多教師只能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束手無策,甚至解答不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課堂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有的學校雖然聘請了法制副校長或兼職法律教師,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教育和培養好青少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大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基礎工程,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社會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培養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一切為了孩子,給青少年營造一個和諧、平安的學習氛圍,也是我們學校一直所重視的,更是我們教師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

  學校將中小學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警示教育、食品衛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護、財產安全教育等內容列為教育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法制教育內容,將法制教育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了學校法制教育的針對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無遺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師組織班會教育,學校組織觀看相關座談,學校還充分利用黑板報、校園網等宣傳媒體,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園”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確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當然,法制教育不僅要向青少年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法律不僅是對自制行為的約束,更是捍衛尊嚴、權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應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法律就在身邊,我們學習、生活的學校、家庭、社會有一個強大的法律保護網,時時刻刻規范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調整著各種社會關系,只有自覺遵紀守法,才能健康順利的成長,并有一個良性發展。

  換個角度講,法制教育是一個普法的過程。我們應當告訴學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針對他們的陷阱,如何識別、自救、求助等。還要讓他們明白有哪些權利,如人格權、受教育權等等,如果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應當采取何種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代價。總之,開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觀念,讓青少年認識到法律不是約束行為的鎖鏈,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義會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勢群體也能得到法律陽光的普照,從而自然地產生對法律的信仰,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些才是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他們從單純的課堂教育中學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價值所在。

  遵紀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潛移默化地從青少年身邊的事件起,從他們身邊的事做起,通過科學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強有青少年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和守法用法的意識,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向上的法制環境。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7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當人的行為突破道德的底線時,那么他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國目前推行依法治國方針,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中也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道德與法治更新了課程標準,明確了課程性質,該科目作為一門以學校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喜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綜合性課程。詳細介紹了它的課程特點,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具有生活性,二是具有活動性,三是綜合性,四是開放性。再次定義了該課程的課程理念,它的設置以引導兒童喜愛生活,學會關懷,積極探究為課程的核心,要求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敬重兒童的權益,讓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使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最終讓教與學植根于兒童的`生活。

  課程的設計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構成課程的基本框架,三條主線分別為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分別是健康安全,生活開心,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的生活。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交錯,構成了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從宏觀與微觀共同入手,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此次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是緊跟時代步伐,適應低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通過課程標準的更新引導教學實踐做出變革,對于實現加強兒童道德與法治意識的目標具有指導意義。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8

  秋季開學,我省中小學校在起始年級開始使用小學語文(1年級)、小學道德與法治(1年級)、初中道德與法治(7年級)新編教材。為確保新編教材在我省順利使用,省教研室先后在XX、XX舉行了小學語文、小學道德與法治、初中道德與法治新編教材專題培訓,全省300多位語文、品德學科教研員及骨干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

  培訓中,由XX市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柳老師、XX市XX小學校長等多人組成的小學語文專家團隊從教材解讀、入學教育、識字寫字、漢語拼音、口語交際、閱讀教學、字詞句運用、課外閱讀指導等各個層面對“部編本”語文教材進行了深入解讀。浙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執行主編教授對新教材的修訂背景和教材設計進行了介紹,執行副主編副教授對一年級教材的具體修訂內容進行了解讀。XX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陳老師對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整體思路及七年級上下冊教材內容設計進行了詳細解讀;XX市教育教學研究院侯老師就粵教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特色及培訓工作思路與大家做了總結交流。

  與會代表還圍繞新教材的培訓與使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利用,以及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等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本次培訓活動及時而有效,既有教材編者、出版社人員對教材的整體介紹,又有專家團隊對教材的.系列解讀與教學建議,為新編教材在我省的全面順利推開使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為下階段我省學科教研活動的有效跟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明確了方向。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9

  隨著教研的深入,結合我們德法課本身的性質,我們認識到“議題式”并不單單是整節課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而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課堂的研究、交流。那么針對《我的苦與樂》這一框題,怎樣來體現我們這一研修主題呢?通過教研,我們從課本中兩個小朋友對待紙張不同地表現入手,引發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為是浪費紙張的行為?哪些行為是節約用紙的行為?教會孩子去辨析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如果當孩子提到研究中浪費紙張的行為時,我們就順勢引導全班學生圍繞著現實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浪費紙張的`行為,去思考、去辨析。在整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提升、引領,拋出重點問題引發孩子繼續去思考、分析,更多的去辨析自己的行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教師基本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找出能引起學生思辨點的話題,引發學生思考、辨析,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結合不同的視角,“問—思—辨”相結合,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勇敢地表達出來。但是,我們也發現,在教學中過多的想呈現對學生思辨力的培養,對于二年級的研修主題“后疫情時代小學生公共環保意識的提升”在課堂上的引導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當然,對于這一主題的探討我們也是剛剛起步,還需要在后續的研修中不斷的總結經驗,積累成果。隨著片區研修展示活動的結束,新一輪的研修即將開啟, 期待與五片區的所有老師同行。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10

  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培訓”。在三天的時間里,主要聽了教育專家老師的講座,受益不淺,感受頗深.現就學習主要內容和學習感受做以下匯報。

  一、人教版課標教材特點回顧

  1、突出背景,強調本質,注重應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親和力”

  2、改進教材呈現方式,以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教學活動,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3、強調基礎性,堅持“四基”不動搖,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4、重視思想方法,立足學生發展,提高教科書的“思想性”

  5、加強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系,突出教科書的聯系性

  6、體現政治學科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反映政治學科在其它科學和文化進步中的作用

  7、積極探索政治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適當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

  8、體現層次性和選擇性,將配套教材作為教材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之,課標教材特點現代性---更新知識載體,改變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術。

  課程性質變化主要體現有兩個方面:

  1、以學生生活為基礎;

  2、以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

  對新課標的重要修改有:

  1、彰顯生命教育主體;

  2、突出法制教育;

  3、強化公民意識教育;

  4、加強媒體素質教育;

  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學生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

  8、補充“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工匠精神”;

  9、增加“體會承擔社會責任”;

  10、重視代際間的雙向互動和共同成長。

  二、教材修訂的實際做法

  1、調整結構、增減內容,構建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心理的教科書體系

  合理的結構體系是教科書育人的載體,通過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學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構成的,浩如煙海的政治知識是如何被選擇和組織起來的。因此,教科書的體系結構構建,體現了教科書的育人價值。

  從各領域內容的前后順序、內容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政治內容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配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等角度,調整了不合理的內容順序,構建更加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心理的教科書體系,以利于學生理解政治知識。

  2、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使學生逐步領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加深對政治核心內容的理解

  在教科書編寫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挖掘政治核心知識蘊含的思維教育價值,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經歷政治概念的概括過程、政治原理的抽象過程,從中體會政治的研究方法,領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這有利于學生形成對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體認識,從而體現政治教學的育人價值。

  3、反映背景、重視過程、加強應用,使學生獲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學生獲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標志。政治思想是政治學科發生、發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賴的基礎,也是政治課程教學的精髓。

  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強調它的現實背景或政治理論發展的背景,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經歷政治概念的概括過程、政治原理的抽象過程,從中體會政治的研究方法;通過解決具有真實背景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政治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體現政治的模型思想,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4、發揮章引言的“先行組織者”和章小結的“概括提升”作用,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內容的引導性材料。好的引言,對于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基本思想教學、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為更好地發揮章引言的作用,修訂版教科書著重從本章內容的引入、本章內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導等角度組織相關內容。在具體處理中,不追求“實際問題——政治問題”的單一模式,而是結合具體內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強探究、重視“綜合與實踐”,積累政治活動經驗、培養創新意識

  修訂版教科書非常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內容的呈現上努力體現政治思維規律,倡導探究式學習,給學生一條觀察事物(情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線索。

  教科書從知識內容的發展脈絡、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學習過程等方面考慮,在一些關節點上設置“思考”“探究”“歸納”等欄目,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維活動,促使學生領悟政治的本質,提高政治思維能力,積累政治活動經驗,培養創新意識。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11

  隨著教研的深入,結合我們德法課本身的性質,我們認識到“議題式”并不單單是整節課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而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課堂的學習、交流。那么針對《我的苦與樂》這一框題,怎樣來體現我們這一研修主題呢?通過教研,我們從課本中兩個小朋友對待紙張不同地表現入手,引發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為是浪費紙張的行為?哪些行為是節約用紙的行為?教會孩子去辨析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如果當孩子提到學習中浪費紙張的行為時,我們就順勢引導全班學生圍繞著現實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浪費紙張的行為,去思考、去辨析。在整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提升、引領,拋出重點問題引發孩子繼續去思考、分析,更多的去辨析自己的.行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教師基本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找出能引起學生思辨點的話題,引發學生思考、辨析,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結合不同的視角,“問—思—辨”相結合,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勇敢地表達出來。但是,我們也發現,在教學中過多的想呈現對學生思辨力的培養,對于二年級的研修主題“后疫情時代小學生公共環保意識的提升”在課堂上的引導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當然,對于這一主題的探究我們也是剛剛起步,還需要在后續的研修中不斷的總結經驗,積累成果。隨著片區研修展示活動的結束,新一輪的研修即將開啟,期待與五片區的所有老師同行。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12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道德與法治的關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而法治則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的法律體系。道德與法治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實踐中,我不斷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與認識,結合自身的體會與感悟,形成了新的心得體會。

  首先,道德是法治的基礎和靈魂。道德是人們內心的好惡、對與錯的評判準則,是人們行為的規范。在現代社會中,盡管有了成熟的法律體系,但它的力量仍然比不上道德的力量。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做到心存正義、守法守紀。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即使他身處法治社會,也有可能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因此,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是我們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堅守的底線。

  其次,法治是道德的外在呈現和保障。法律則是制定和實施社會規范的工具與手段。通過法治的手段,我們可以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法治的實施還需要道德的支撐,法律的制定者與執行者應該具備正義感和擔當精神,才能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道德可以引導法律的制定,使其更加合理、公正,也可以對法律進行監督和約束,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再次,個人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塑造需要從娃娃抓起。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既需要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學校的教育。家庭是孩子性格和道德素養的溫床,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家長正確履行教育責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而在校教育中,學校教育者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通過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合法行為,什么是違法行為,讓他們明白遵紀守法的重要性。

  最后,社會的`道德與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明白,道德與法治的建設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除了依靠法律的力量,我們更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與社會規范。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也應該加強對道德與法治建設的引導和推動力度,通過加強道德教育和法治宣傳,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覺悟。只有全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努力,才能為我們的社會提供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環境。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是相輔相成、不能分割的兩個方面。道德是法治的基礎和靈魂,法治是道德的外在呈現和保障。個人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塑造需要從娃娃抓起,社會的道德與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只有形成一種全民共建、共享法治和道德建設的良好氛圍,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和繁榮的社會。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13

  道德是衡量行為準則的標準,而法治那么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根本框架。道德與法治之間相互關聯,可以說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法律也不是一開始就全部知曉的,需要師長的告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對于小學生而言,單純的文化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孩童時代是思想最單純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被影響的時候。就好似一張白紙,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們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為師者,首先應當以身作則,愛崗敬業,尊重學生,在點滴小事當中為學生做好典范。既要言教,更應身教。

  所以,教師應當將道德與法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根底,進行更高層次的升華。也就是所說的.由淺及深,由表及里。還有在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通過一些小活動加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不是將一張張知識點發給學生后死記硬背,更不是一張答卷進行選擇、填空、判斷題的檢測。我們應當注重學生對于道德的理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應當只是記憶,而是應該貫穿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首先要將課堂生動化,有趣的事情才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贊表揚的心理,進行課堂學習過后的小活動,加強學生學習過后對知識的強化。此外道德與法治不同于文化課程,比方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人行線,單純的記憶沒有多少價值,真正貫徹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作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準則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學之后關注學習的效益,以及學生的收獲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規的文化課程教育方式,注重創新,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導者。做一名有長遠目光,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兒童的內心,用法呵護兒童的成長。

  學習《小學道法新課標》收獲如下:

  課程根本理念:課程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效勞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開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開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他本身蘊藏著豐富的開展內涵與價值。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局部,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二〕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外表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擬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

  〔三〕讓教與學植根于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與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兒童的開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與外界環境積極互動而實現的。課程必須根植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14

  認真聆聽了韓震教授的報告后,讓我對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思政課教師心中要有大局觀,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貫徹五大核心開展理念,不斷改變育人方式,進行跨學科和大單元設計嘗試;改變評價方式,優化終結性評價,探索新評價,發揮評價對教育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同時,作為思政課老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提升教育素養和專業素養,做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爭做立德樹人的大先生。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教案03-22

道德與法治作文08-21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范文06-16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08-01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09-22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05-24

思想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08-20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08-04

思想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