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詩經心得體會

時間:2023-11-23 07:35:07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詩經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經心得體會

詩經心得體會1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于是這枯澀的文字和著杯中迷蒙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著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著你明艷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復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仿佛什么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于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著。

  讀著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著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里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里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著念著,仿佛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于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為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致,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

詩經心得體會2

  《詩經》,呢喃著這兩個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澀的蘆葦,像泛黃的雪絨漫天撲過來。

  蘆葦青澀,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讓人感到親近。而《詩經》,詩三百,總結起來,也正是:思無邪。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讀完這一段話,仿佛美麗端莊的莊姜就站在眼前,她有著閉月羞花的容顏,有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妃黛無顏色”的神韻。這段話,讀的似懂非懂的人會感慨她的楚楚動人,而確切理解每個字詞解釋的人更會驚嘆古人的藝術水平:柔荑草,蝤蠐蝎、瓠犀蟲,講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聯系在一起,這正是最古老淳樸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對大自然親近、敬仰的體現啊!此時自然與人,已經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一句話啊!細想:在浩蕩的淇水淺灣處,生長著綠而茂盛的竹林。它們身姿挺拔,不向風雨,不向烈日低頭彎腰,正如為人處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經歷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瑩奪目,溫潤如君子。這兩句話多么恰當啊!而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盡管只是喻人的品質、性格,在當今我們能脫口而出“溫潤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時代,看上去好像并沒有什么,但是誰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們懷著一顆親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贊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的優美的詩句里,他們對自然的真摯之情也可見一斑。比起現在的我們,自認為能吟上一兩句古人的“關關雎鳩”,就認為自己是文藝青年,在浮躁的社會里用浮躁的心去對待萬物,實在是愧對于這一兩句詩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熱愛自然的真摯之情啊!

  《詩經》如蘆葦,若想真正了解,必須先有一顆蘆葦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種最原始,最純真,最貼切自然的心。

詩經心得體會3

  《詩經》和《楚辭》已經讀過很多遍。近來雖很忙,但還是抽空再讀,心中很有感慨。

  年紀很輕的時候讀這兩個集子,別人要問我更喜歡哪個集子,我會說《楚辭》。我喜歡《楚辭》浪漫的氣質,雄奇的想象,奇崛的語言,屈原高冠長劍、寬袍大袖,為民請命,為民離騷的形象是我心中最大的向往;《山鬼》等作品則充滿鬼怪精靈之氣,靈秀無限,美人獨立山間幽會情人的浪漫和野性氣質,在心頭永遠揮之不去;《湘君》和《湘夫人》之間渺杳綽約的愛情......《楚辭》中的香草美人,主人公含英咀華,披蘭草食靈芝的比喻,騎怪獸駕異鳥,憑空飛行的姿態,奇崛的行為,都是我心頭最大的夢想。我想《楚辭》浪漫的氣質已經根植到我的靈魂中了,沒有辦法不無時無刻不去凸現,在我的文章中,言談舉止中,我的血液氣質中。而《詩經》呢?雖然也喜歡,但和《楚辭》比,畢竟覺得它太刻板一貫,過于嚴肅,學究氣重。拿在手中就覺得要擱下。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楚辭》的語言風格是個十七八青春妙齡、古怪精靈、惠質蘭心、捉摸不定的少女,那么《詩經》便是個溫厚長者,滿腹詩書,滿蘊才華、卻過于嚴肅刻板,缺乏靈活,一板正經。

  如今年歲長,才發現一切得反過來,我會回答我更喜歡《詩經》。這幾天靜靜的默誦《詩經》,讀得比那一次都流暢不說,這次都哪一篇都讓會產生一種難言的感動,無論是《關雎》、《桃夭》、《柏舟》、《蒹葭》還是《碩鼠》、《氓》、《伐檀》、《木瓜》,那一唱三嘆的表現手法,最是宜于回環往復的吟誦,那種從容和恬靜,最是宜于我落寞的心境,那種平實和詩意,最是能安撫我的心靈,那種寬厚的胸懷,最宜于我從外放到內斂的改變。讀著《詩經》,竟讓我產生見到故鄉、見到親人的感覺,聞到南方濕潤的空氣,香甜的水,綻開的.花朵,和被親人朋友寵愛的感覺。《詩經》讓我的心安寧,像是母親溫暖的手撫摸我,說不出的舒適愜意。這些天,我停下手中的論文,不去考慮畢業的事,不考慮幫老師做課題,不上豆瓣網,竟然,竟然,在默默地,默默地讀著《詩經》,吟誦著,是余冠英的本子。懷著深深的安寧,懷著深深的滿足,懷著深深的眷戀,懷著滿腹深情。同學們知道了,會認為我是瘋子的,因為這個時候,是不該有這個閑情逸致的,而我,竟然,愛不釋手,幾乎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不知疲倦,忘記日夜,忘記現實。我安然在《詩經》寬大溫暖的懷抱,猶如感受綿綿不絕的黃河長江之水汩汩流過我的身旁,猶如干燥饑渴逢遇雪山甘露。這真的是個奇跡。

  是的,《詩經》給我帶來的寧靜和美麗的心情,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而我竟然快樂得能每晚安然入夢,沒有焦慮,沒有煩躁,沒有失眠,心中滿蘊的是平和美好,渾身散發的是清新剛健之氣。

  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卻狂燥無限,郁悶不安。再細想想,原來兩者發抒的感情不一樣啊。盡管可能對同樣的事物不滿,《詩經》緩緩道來,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緩緩發抒,告訴讀著詩經的人人間的美好、善良、罪惡和不平。《楚辭》則猶如疾風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兩個時段產生不同的讀書感受,是我變了還是《詩經》、《楚辭》變了?或者是兩者都變了?或許兩者都沒變,是時空的改變產生的變化。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往復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詩經》,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詩經心得體會4

  在蔡老師來講課之前,對《詩經》基本上沒有什么認識,就只有在辛莊時上劉森老師課之前會讀一小會兒。這次蔡老師的課讓我對《詩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師在一開始就跟我們講了《詩經》的幾種形式。“風,雅,頌,賦,比,興。”賦指的是直接把想說的表達出來。比是借著事情表達。興是觸景生情而發。

  在當時是通過收集百姓詩歌,來看當地的`百姓生活狀態,以及諸侯對國家的治理,所以都是發自內心而出的,沒有半點花里胡哨的東西。只有這樣的詩歌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老師上課并不是只講《詩經》,而是結合著其他經典一起來配合著講。也讓我體驗到經典的內容精神是貫通的。

  這次《詩經》課學的不只是《詩經》,而是如何對待生活,對待生活的態度。

詩經心得體會5

  20xx年5月汾陽市水務局黨建書屋落成了,我有幸成為第一批讀者。望著書柜中琳瑯滿目的圖書,我只是猶豫了一下。就找管理員小董借了一本《四庫全書》第一卷。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燦爛文明,國學經典浩如煙海,要想系統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四庫全書》是一部很好的工具書籍。

  《四庫全書》第一卷主要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和《周易》,我對《詩經》比較感興趣,有段文字能代表了我的心聲:“踏上文化尋根之路,淌過三千年滾滾東逝的歷史長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書頁,屏氣凝神,你聽,那一聲聲一喚喚,古樸無邪,透過千年的塵煙,悠揚冗長,那是來自遠古的呼喚,發自中華文化的最初源頭——《詩經》。”

  孔子評論《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語道出了它的精髓。《詩經》語言溫柔敦厚、含蓄真誠堪稱中華文化之祖。它見證著中華民族孩童時咿呀學語,質樸真誠、天真無邪的美好時代。尋覓《詩經》的心靈動感,聆聽數千年的深情歌唱,詩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侶,歌中一詞一句都唱出了人們最美好的.向往。

  愛,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定律。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恒的姿態——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

  奇葩,忽視了時間空間的界限,開遍了每一個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記得那日你拉著我的手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這又怎能拆散我們,千山萬水外,我候,為你歸來。縱然等到白發蕭然,我也不會改變翹首的姿態,期盼著你的凱旋,踐行你當初的誓言。

  愛,就不離不棄,靜靜等候,你的歸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打開詩經的首頁,那雎鳩關關的鳴蹄就迎面撲來。讓人心神蕩漾,頓時陷入飄杳朦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動,荇菜浮動搖曳,雎鳩關關,歌聲婉轉,悠哉悠哉,令人轉輾反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中的表白含蓄委婉,從來不做作。但絕不是怯懦,面對真愛他們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彎清泉都要傳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感情。字字含蓄卻句句真實的感情流露感動著你我在每一個懷夢的青蔥歲月,原來愛人可以如此灑脫,被人愛可以如此真切。沒有珠寶萬千,廣廈千萬,只有這悠悠河水,纖纖水草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可是這已經足夠。愛你,只是一種感覺,當我愛上這種覺的時候,一切外在的光環都已經無所謂了。我無法拒絕你伸過來的手,因為你已經越過了我的額心河。

詩經心得體會6

  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與酸楚一讀《周南。卷耳》

  這是一首結構很特別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節,用第一人稱,唱出家中妻子的無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妻子挎著淺淺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許久都不滿筐。為何會這樣?因為她的心思并不專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長久未歸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邊上,放下淺筐,呆呆地望向路的盡頭,希望能看見丈夫的歸來。

  第二部分卻有三小節,也用第一人稱,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艱辛和無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砠矣”,突現出遙遠的歸途山高路險、阻隔重重。

  “我馬虺頹”、“我馬玄黃”,強調馬已跛足并已呈現病態,只能掙扎而行,這是無休無止、強行趕路的必然結果。

  “我馬瘏矣”、“我仆痡矣”,終于,病馬躺在路旁,勞累過度的仆人也無法邁步(這時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同樣疲憊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澆愁,反而激起更強的思念和更濃的悲傷。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現了六字、五字的句型,為的是強調那種無力后的無奈,那種無助中的辛酸。

  特別的結構分出兩個彼此獨立的聲部:

  夕陽西下的土路,一個失望的女聲滑落在草叢深處。

  暮色漸濃的山道,一個無奈的男聲回蕩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卻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卻常常天涯各一方。

  兩個聲音遙相唱和,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雙雙穿越歲月的塵埃,在我們心中回蕩。

詩經心得體會7

  這次“三年制教育者養成課程”期間,我們上了《詩經》課,是由蔡振民老師帶領的。蔡老師講解了三十首詩,講解完之后老師會用他家傳獨創一派的詠唱方式唱出來。

  《詩經》有三百零五首詩,每一首都是經過挑選所留下的。每一首的意義都很深遠。像《詩經》的第一篇詩為什么是《關雎》,其背后大有講究。

  蔡老師沒有講解之前,就以為《關睢》只是一首男女之間的愛情詩而已。但其實并非是這樣的,這首詩真正表達的是在稱贊、歌頌文王的原配太姒的`品德和為人處事。

  之后在吟唱時腦中就會有一個畫面浮現,就會非常有感覺。后來我們同學們在吟唱的過程中,還自創了一個調。

  《詩經》本是表達性情的,只是用詩歌的形式來呈現的。去體會每一首詩,你都會有收獲。

  文學是心靈和情感的直接表達,用心去感覺古人當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就能夠體會到古今一貫。

詩經心得體會8

  《詩經》305首,匯聚了中華民族古老的詩歌精華,國風160首大量是來自諸侯各國民間吟詠百姓生活的歌謠,雅詩105篇主要是文人為宮廷生活所作的宴享樂歌,頌詩40首則為后人對祖先的贊歌。它之所以經歷了近3000年而至今為世人所尊崇,主要是因為其內容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自然之美,以及當初以歌唱為形式的反復詠嘆、重章疊唱等藝術神韻,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精神佳肴,深入人心。況且經歷了秦火毀滅性的災難而得以存續復生,應該說其原始的詩樂合一的歌唱功能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因此,從實質上講,今天保留下來的《詩經》是當初廣為傳唱的歌詞,只是現在由于樂譜失傳,我們把它當作純粹的詩歌文本來欣賞罷了。但是,這些詩作中蘊含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濃汁,深沉真摯的情感密度,反復回環的章法結構,舒緩悠長的綿密文詞,富于變化的詩歌句式,無不透射著當初適于樂律往復詠嘆、搖曳動聽的音樂美感,給人以震撼心靈的藝術享受。雖然,今天的詩歌已是大多不作為歌詞的一種文學樣式,和《詩經》時代的詩歌已有著本質上的功能分別。由此,鑒于目前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特別是承擔音樂啟蒙教育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著重樂輕詞,忽視歌詞文本欣賞的實際,筆者欲就加強音樂教學中的歌詞欣賞談點自己的認識。

  首先,一首好的歌曲是歌詞與音樂的完美統一。經受時代淘洗而久唱不衰的歌曲,無不是閃現時代靈光和作者睿智的歌詞與美妙音樂旋律的合璧。如近年來唱響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青藏高原》等一系列歌曲,除了它傾注了曲作者的藝術智慧和創造,更主要的是在雅俗共賞、極其有限的歌詞里,凝聚著詞作者對時代高度而靈性的巧妙藝術構思和概括,給曲作者以靈動的啟發,加上現在歌唱手段的科學含量提升,這種綜合的音樂風格正反映了我們時代的特征,奏響了億萬聽眾的心靈共鳴,表達了民族心靈深處共同的時代語言。《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郁的時代精神,名曲《二泉映月》《梁山伯與祝英臺》撥動心弦的藝術魅力,都無不包蘊著表現在美妙音樂旋律背后的深刻的反映時代和民族特征的敘事文本的意境內涵。那種激人奮進、昂揚向上的鼓舞力量,那種凄婉動人、幽遠縈回的藝術享受,是音樂旋律與歌詞意境的共同熔鑄與魅力合成,如果忽略或割舍任何一個方面它的整體藝術品位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歌唱技法,更要引領學生品位歌詞蘊含的生活內涵和哲理寓意,激發他們的心靈情感,達到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審美的多元的、全面的藝術感染和教育,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音樂教育。

  其次,對歌詞內涵的深層把握是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在長期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似乎把教學生識簡譜,課堂上唱會幾首歌曲,甚至聽聽錄音模仿歌手唱歌作為音樂課的分內任務,而器樂、音樂欣賞等就成了薄弱環節,更很少有人把歌詞的文學欣賞和品鑒作為音樂課的應有任務去專門落實了,有的只是為了歌唱需要而把歌詞機械地記住而已。歌詞欣賞似乎是文學課的事。這是音樂教育的一個誤區。一方面音樂教學與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比本來處于弱化和邊緣地位,往往課時被大量擠占;另一方面上好一堂高質量的歌詞欣賞課,并不是所有的音樂教師都能做得到,音樂教師的文學素養有待提升;再一方面是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需要改革創新,以適應人才的全面發展需要。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教師具備文學與藝術的多元知識儲備。音樂藝術又是抽象藝術,音樂形象具有間接性,更需要我們通過歌詞的欣賞去調動藝術經驗和生活聯想,補償、支持、激發對音樂魅力的感知。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音樂教學作為學生藝術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其要求更加提高。音樂教師更應有課程整合意識,創造性地開展音樂教學,按照全人發展要求教育每一個學生。況且對歌詞內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夠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激活既有生活經驗,促進思維的理性投射,引導學生更加投入音樂實踐,真正實現美育目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其三,領會歌詞特點有益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詩經》中有不少詩作重章疊唱、反復詠嘆,各章之間只有個別字作了變化調整,形成了反復回環、舒緩悠長的音樂美感。《邶風·靜女》《秦風·蒹葭》《周南·芣苢》等很典型,專家們認為這是樂師為適于音樂歌唱的要求而增益的,這正是《詩經》歌詞特點的文本反映。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這和我們現在的好多反復疊唱的歌曲,特別是一些民歌十分相似。同時,《詩經》里大量的詩以四言句式為主,但也有大約8%的詩句為雜言(在《詩經》7284句中雜言為560句),以及大量歌詞講究用韻、用大量虛詞補足音節,這都與適于歌唱有關。我國古代就有把詩改為歌詞,合于歌唱的做法。宋人將齊言詩體改成長短句以適合歌唱,即“以詩度曲”和“以詩為詞”,追求詩歌的合樂。在音樂教學中,應指導學生不僅欣賞歌詞的文本寓意,更應讓學生了解歌詞的詞章形式特點之美,注重歌詞的內涵提煉和抒情品位。通過歌詞的意義與詞章欣賞,提高學生對音樂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藝術表現的抽象性特征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潛默移化中增強音樂興趣,豐富音樂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歌詞創作,了解音樂與詩歌、戲劇、影視、舞蹈等姊妹藝術,以及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融關系,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實踐。

  總之,合格的音樂教育應該重視歌詞的文學欣賞,讓音樂的綜合藝術特點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彰顯出來,讓學生真正領略音樂的豐富內涵,得到身心陶冶。

詩經心得體會9

  《詩經》誰都知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可是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也只是一本詩集。但是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并且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被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我最喜歡“風”,因為。“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可是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被分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以前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贊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認為“國風”在《詩經》中最無邪,最淳樸,“國風”中最無邪,最淳樸應該是《關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他不是華麗的,而是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雖然我們還小,但是我們也會明白,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那會帶來偏見。

  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對著鏡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著自己。然而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留胡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方便面、巧克力、化妝品、洗發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是純正無邪,現在的人呢?男的不敢把心里話說出來,只是做作,好像古代的小娘子。女的卻一點都不害臊,敢舉著拳頭亂舞,甚至恐嚇男的,好像強盜土匪一般。和古人的性格反差極大,真不知我們是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心得體會10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里流淌,采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生活片段:

  看著無邊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場面。我看到《氓》里面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于是為這位可憐而又堅強女人感動著。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丑惡面孔,也許她心理面有著強烈反抗精神!

  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么完美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傳說,于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峰塔傳言。看著平靜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只是可歌可泣反抗壓迫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為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界限,它所描述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斷地發生著。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是劉蘭芝婀娜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本分工作,換回結果卻是那深潭一道道圓暈。她命是苦,但她以死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后化為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著,那不是在控訴著對階級社會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婦女們似乎都在重復《氓》中女主人公不幸遭遇。我心中琴弦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愛情化作冰冷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著熱烈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余毒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漫長歷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女人,它出現似乎暗示婦女不幸在不斷地延續著,但很幸運是現代女權運動在不斷發展著,我想這是《氓》作者心愿吧,這是婦女們愿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

詩經心得體會1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首詩,按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和“雅”更貼近普通百姓,其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稱《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共有三段,皆以起興開頭。

  輕人為了追求河那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

  輕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時暗示路途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道路且長”表明了追求過程的艱辛。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

  輕人卻始終執著地前進著,一種被稱為愛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給予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為心里有你,再大的風雨也不畏懼,因為心里有你,苦一點也愿意,愛情的力量總是不可估量,它能夠讓你傾盡全力,即使失敗也不后悔。

  如果僅僅是為了贊美愛情,那么此文不寫也罷,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為夢想,目標嗎?這是望深層次想,拋開表面的愛情來看,又有哪一點不吻合呢?夢想總是在彼岸,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條追夢之路,即使路上滿是荊棘,即使伴隨你的常常是狂風暴雨,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進的動力依然十足,有這些就足夠了,它不會讓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擁有它們,你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嗎?

  這是《蒹葭》給予我的啟示,而《蒹葭》又僅僅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研究每一首詩的內涵,取其精華,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的名家作品,讀一讀真正的中華經典。

詩經心得體會12

  鑒于《詩經》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直至三千多年前的作品,無論它的編集和流傳,還是語言運用、社會文化生活背景等等,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不僅知之不多,而且學習起來確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詩經》整體文化信息與藝術價值的講授,讓學生有一個宏觀的感知和了解。在這一點上應當精心設計,篩選信息,濃縮容量,盡量用具體直觀的講授和展示,讓每一個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知以下信息。

  (1)《詩經》書名的定名與編集。《詩經》在先秦典籍中稱為“詩”,據資料顯示起初叫《詩》,又稱《詩三百》,“經”字是戰國以后的儒家學者加上去的。據說到了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正式稱之為《詩經》,沿用至今。

  《詩經》的編集工作在漢人的著述中才提到,漢代學者有采詩的說法。較為可信的說法應是:其作品來源一是宮廷樂官的創作與采集,曰“采詩”;二是公卿列士“獻詩”、太師陳詩。曾有孔子刪詩之說,學界普遍認為不可信。普遍認為它是經過許多人較長時間編纂而成的,決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編集。這樣一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語言互異,交通相當不便情況下形成的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詩歌總集,不經過有意識、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是不可能的。“當是周王朝經過諸侯各國協助,進行采集,然后命樂師整理、編纂而成的”,它的“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六世紀中葉。”(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可以肯定,歌謠的采集工作中,以音樂家們的貢獻最大。統治階級采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教育子女,用于娛樂,了解民情,考察王政,以便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

  (2)《詩經》作品產生的時代與地望。《詩經》中的作品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之交(或更早)至春秋中葉的公元前六世紀大約500年間的作品,大多是距今2600年以前的作品,有的產生于3000年前。這些作品的創作年代很難一一具體確定,但可以大體確定:“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的全部是東遷以后至春秋中葉的作品;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周頌”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這些作品產生的地區,東臨渤海,西至六盤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漢流域。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及湖北北部等七省之地,除“周南”、“召南”在江漢汝水一帶外,主要在黃河流域。

  (3)《詩經》作品構成的類別與分布。《詩經》305篇作品,分為風、雅、頌三類。

詩經心得體會13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每次讀到這句,胸中都會涌起一股莫名的沖動,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或許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物是人非的交替,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永無止境的輪回吧。詩句中,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思緒紛繁,百感交集。那些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我們呢?我們經歷過一些事,看過一張張面孔,一次次遇見,同時也一次次擦肩而過,雖與征夫殊途,實際上我們同歸。在未來的日子里,或許我們仍然會繼續這樣的生活,但是只要自己覺得沒有遺憾,生活應該都是完美的。

  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考磐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勿諼”,記得當初是因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才得知有這么一句的,郭襄對多年前的楊過難以忘懷,心中早已是一灘死水,然而在少林寺與何足道萍水相逢時卻因為這一句和那琴聲而心中頓起漣漪,不能不說是詩文的魅力使她迷醉。“考盤在陸,碩人之軸,獨寐獨宿,永矢勿告”,她留下這樣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沒有下文的露水情緣,然而這段我看很多遍還是無法完全明了個中真意,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吧。

  當然,詩經中所有的不只是關于愛情關于生活的,還有對國家的忠志之誓和對人民的憐惜之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你聽,這是戰士上陣殺敵前發出的吼聲;“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咤風云的背后,卻是深深的無奈,深深的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的笑顏。只愿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著這一張張的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的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的評價,對人的贊美,以及那處于統治者壓榨下的哀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跡的.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官吏無盡的贊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著那聲聲的哀怨喚出了他們的不滿,在那腐敗的社會,在那只會搜刮民脂民膏的社會,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的只是這深深地呢喃,嘆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的書,她似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贊美;她似哀怨的,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著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麗的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的,流淌!

詩經心得體會14

  《詩經》是純真的,千年的風云變幻,風雅頌未逝,中國人的史詩不死,祖先們的聲音我們可以慢慢聽見。

  生于山東,受孔夫子的影響本該很深,而我卻偏偏最討厭他喋喋不休的禮教,大概是因為他那一套死板的東西讓我在高中時非常郁悶,我老師經常這么教育我說,尤其在我們山東,受孔子影響深,所以我們的高考作文評分也比較死板。老師說的死板在我看來無異于八股文,我的一篇文章是什么結構,哪一段該是什么內容幾乎都得按規定來。這讓一向靠出新出奇混分的我非常無助,當我面對著只有三十幾分的作文成績的時候不得不抱怨萬惡的條條框框。那孔夫子,這個規矩的擋箭牌不得不被揪出來。說實話,他老人家還是很無辜的,被后世各種知名學者各種曲解,那本《論語》早是千瘡百孔。孔子真正想說的都消失在了那字里行間,不過自相傳是他改編的《論語》還是可見一斑,他老人家還是很講道理的。如果是個死板的老人家,怎么會把一首首不是媒妁之言的萍水相逢留在三百的傳說中。

  男女之間的感情描寫是詩經中與前秦其他作品有著明顯區別的一點,歷史中不是只有征戰,不是只有改朝換代,還有一個個鮮活的平民靈魂的充溢,當他們在蒹葭中相遇,那種若即若離的美感就是在水一方的朦朧和寤寐思服的哀傷。愛情最美的就是這段輾轉反側,睡不著里那個人兒的形象愈加完美,美到鄙夷自己是否配得上。或許當她不在水的中央,沒有霧氣氤氳,不是這方那方,而讓他觸到了她的發,反而那一場場難眠里少了很多的想象。一個倩影最好,看不清楚的你的臉就是最美的那個輪廓,眼鼻口耳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清絕。我這柴米油鹽的軀體怎么和你那孤標傲世的靈魂相伴,卻是那一方思念纏綿成了水,揮絕不去。零零落落地潮濕著回憶的角落。

  這是這樣的愛情,初開的蓮,《詩經》肆意描繪,西周東周五百年的硝煙就化作了三千柔情,弱水里流絕不盡。原來這也是祖先們的.故事,他們的青春,也是豆蔻和弱冠難以言說的牽腸掛肚。叔本華說,愛情不過是種族意識超越了個人意識;弗洛伊德的調調也是欲望操控這一切。而我們中國人卻用我們文字的百轉千回,保存著那千年的白露,未受沾染,淺淺成霜。

  這是詩經給我的最真實,未經史官的春秋筆墨,緩緩地寫,卻留下了傳奇,成了三千年的向往。

  《春秋》中或許會這樣記載一個事件,某某年某某月,齊國伐楚。但在《詩經》里,卻是一個妻子送別了丈夫,在那陌上遠望。這之后的日日月月,思念必將泛濫,怕的卻是這場想念真的成了曠世的傳說。我不要你成為所有人的英雄,不要什么不朽,只是希望我在春天的時候能為在田間勞作的你送去午飯。在那春日暖陽的土地上,我為你擦去臉上的汗滴,你為我拂開擋在額前的頭發,這樣淡淡地過一生就好。如今呢,你在我極力看都看不到的地方,揮劍砍殺,眼神駭人,我希望你沾滿血污的臉龐還能綻放我當時應允你拉我手時的笑容,別被軍旅剝奪了理智,還有,一定要活著回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路還是那么遠,為了回來看你我不顧一切,戰爭完結了,勝敗都是兵家的事,是諸侯的事,我只是要活下來,再回到我的家鄉,我知道你還在那林邊等待。風會揚起你的發,我從馬上下來,就可以再從那風里拉住你吹落的頭紗。

  《詩經》里有的是先秦文學里少有的人情味,不是楚辭的矣噓嘻,楚國里的感嘆太富貴,我們想的只是四壁徒窮卻其樂融融。一次擦肩而過詩經里就能是一段所謂伊人的故事,一次相隔天涯詩經里就是卷耳卷不起的憂傷,鋪陳四字,駢駢散散,讀懂的就是知己。

  如是,而且《氓》這首數千年前的優秀長篇敘事抒情詩是中國文學的驕傲,為后世敘事詩創作提供了藝術借鑒,《琵琶行》、《長恨歌》、《孔雀東南飛》都脫胎其中。雅詩中記述周民族起源、發展的神話和傳說的《生民》、《公劉》等,以及歌頌文王、武王戰功為內容的《皇矣》、《大明》等,這組富有史詩風格的作品故事敘述傳神,描寫生動華美,開了后世敘事詩的先河。頌詩雖是祭祀樂歌,未直接抨擊時政,但仍反映出社會現實,透視國家的多難與人民的勞苦。

  另一方面在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特色。詩作者通過大量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了他們的歡樂和悲哀,讀之猶能讓人看到他們的行動和性格特點,給人以情態各異的人物形象感受。《氓》中的充滿情仇愛恨、悲歡離合的男女主人公,《君子于役》中因丈夫遠役而倚門佇望、愁思無限的女子,《靜女》中相約城隅、愛而不見的男女主人公等都栩栩如生,仿佛從作品浮現出來,音容笑貌、愁情別緒,逼真而豐滿。《衛風·碩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對女性美貌精彩傳神的描繪,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開啟了后世刻畫人物的先河,孕育出了楊貴妃、劉蘭芝、白娘子、羅敷等藝術形象。難怪有人認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

  再一方面人與物的動態描寫很有現實生活的觀察力和藝術的表現力。《君子于役》中紅日西沉、雞禽上架、羊牛入圈的鄉村晚景,《靜女》中男主人公“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急迫神態,以及《芣苢》中一群婦女邊唱邊采的動作,等等,都抓住了對象的特征,語言精確而富有變化。這些都是現實生活的積淀,沒有觀察和積累是達不到的。

  當然,《詩經》在體現主體現實主義風格的同時,也有著浪漫主義的精彩華章。《小雅·大東》中詩人馳騁形象,暢游星空,通過銀河、織女、牽牛、北斗、箕星等意象抒發心頭郁結的愁思,傾訴東方百姓因困于沉重賦役的滿腔悲憤。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無疑直接孕育了此后的屈原和他的《離騷》。

  (1)成功地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成為其突出的藝術經驗。《詩經》中的賦、比、興和風、雅、頌古人合稱“六詩”、“六義”。其實,風、雅、頌是《詩經》中詩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寫作技巧,兩者性質是不同的。“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相當于今之敘述方法。我們學過的《氓》、《蒹葭》、《靜女》、《伐檀》等都用了“賦”的方法。“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比附、象征等手法;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起興,借物發端,先描寫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題。作品中的比、興手法往往交織在一起使用,《氓》、《關雎》、《蒹葭》、《碩鼠》等都具有這一特點。

  (2)《靜女》、《蒹葭》、《芣苢》等詩中的反復詠嘆、重章疊唱(湯炳正先生在《先秦詩鑒賞辭典》序中談到,這是樂師為適于樂律之回環往復、搖曳動聽而增益的);

  《衛風·氓》、《邶風·谷風》等詩中的對比藝術;《碩人》中的比喻、擬人;大量詩作中的敘事、寫景、抒情結合;語言音韻配合上的雙聲疊韻、疊字運用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詩歌主體的四言句式(《詩經》總句數7284句中,四言句為6724句,約占92%強,其他為雜言),隔句用韻,卻又不拘泥而富于變化(《詩經》305篇,只有《周頌》里有7篇詩沒有韻外,其余首首有韻,大致有句尾韻、句中韻,有句句韻、隔句韻,也有同韻、換韻);等等;都需要我們去體會借鑒。

詩經心得體會15

  初遇:

  徐志摩的《偶遇》中說:“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芒。”我和詩經的初見也是一場偶遇。在窗縫漏下的光線里,在唐詩宋詞的書影間,在那驚鴻一瞥中,我與《詩經》偶遇了。在與之交匯的瞬間,我為她的光芒所驚艷。同為偶遇,我并未如徐詩而言,就此忘卻。在八歲那樣懵懂的年紀,我并不能完全領略其美麗,只是嗅得一縷墨香;在那樣的好動的年歲里,就愿因一句“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而靜讀一本有些深奧的書,就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看著別扭卻內心歡喜。

  八歲的我有我的天真無知,而《詩經》有她的深邃神秘,那樣的我們似乎并不是合適的同行者。我看她就像在看重紗后人影,但也許是因為一份中華文化血脈,讓我對她產生了興趣,就這樣在心里留下了印記。“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深摯的情感讓我羨慕;“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讓我向往;“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讓我似懂非懂....

  再遇:

  再遇《詩經》,她就入了我心,帶著一份探究的心情,我在初中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之后,我重新拿起了這本書,句句解譯,步步深陷。《碩人》里勾勒出一幅工筆細描的仕女圖;《凱風》中吹響起淳淳可感的慈母心;《北山》下吶喊出的憤憤民聲…….既平庸吏民亦將相侯伯;兼風云社會和永恒自然;含物像人事孕思想信仰,跨越西周春秋,橫渡黃河長江,屹立在洪荒時間中,靜默在浩浩人流里,只待遇見知己,將那五六百年的歷史畫卷與之共賞,將那風云人事細細說來。

  再遇她時,我掀起了重紗,驚見“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的高貴親切,目光深邃……

  終思:

  有人說過:“要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讀懂她的思想,更要思考她的價值。”在高考過后的暑假里,我第三次翻開了《詩經》,沒有初見的驚艷,并非再遇時的研讀,只是用指尖劃過字里行間,目光穿過紙頁游覽古今,內心涌起驕傲和苦澀的復雜情緒

  我驕傲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四字,區區幾行便能引人暢想或發人深省。若不是在這片華夏大地上長大,若不是流淌著華夏民族的血液,或許很難領悟到中國詩詞的'魅力,更別說是《詩三百》這種于國人而言亦有些晦澀的古籍了。中國的古代詩歌由《詩經》起源,近而發展成中華文化的標志之一;中華文化在華夏大地扎根,繼而成長成參天大樹,并在國人的施肥和風雨的洗禮中越發枝繁葉茂。

  反映不同階層的人文風俗是她的思想,所以她目光深邃;找尋民族認同感是她的價值,所以她高貴親切。因為讀懂了她,我才更為生為華人而自豪慶幸,慶幸能和《詩經》相識,相知,相愛。

  然而,這份自豪中夾雜的苦澀卻令人遺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少有人愿意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即使有這樣的.人,能選擇《詩經》的人也很少。

  噫,“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我不是擔心《詩經》像其他典籍那樣失散在社會的動蕩和時間的長流中,畢竟她已被我們妥善保存。可是我卻害怕她像博物館里的古冊般,被“玻璃”格擋在我們的世界之外。佳人靜立,是等待愛人,而非永遠沉睡。她仍期待在時光中與我們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

  以現代的技術手段而言,保存古籍已非難事,但我們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經典仍是難題。經典古籍不應只是展示我們的文化有多么深遠憑證,他們更應該成為中國智慧的源泉,無論是屠呦呦從《本草綱目》中獲得靈感,還是國人價值觀的形成。成為聯系國人的紐帶,作為連通過去和未來的橋梁,是他們的真正價值。如今我們舉辦網絡征文評選活動,宗旨是為了號召更多的人去閱讀經典,發現他們的價值,加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而這,也是我在三讀《詩經》后最迫切的感受。這么好的作品,應該讓跟多的人了解和閱讀!

【詩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03-22

詩經的格言02-21

《詩經》教案12-17

詩經內容01-04

《詩經》的介詞以12-11

詩經楚辭取名12-25

詩經碩鼠賞析12-25

詩經的名言名句02-21

詩經愛情句子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