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學習中醫的心得

時間:2023-04-15 08:44:38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學習中醫的心得1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中醫的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中醫的心得15篇

  學習中醫的心得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里,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于藥物學里,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于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后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愿意重新鉆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后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后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秘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癥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里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后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么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么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后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么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后慢慢理解,對于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并不多,這些規矩里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于執業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學體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著懷疑的態度學習,以臨床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各家學術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沒有別的收獲。

  我常常說看一個人學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么書,可以得知,也是這個意思。

  學習中醫的心得2

  我是學中醫出身的,如果你是想進醫院,拿醫師資格證,成為一個中醫臨床醫生的話不防自考去實現,但是現在的就業形式對自考來說是不太合適的.。如果你是為了興趣,并不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話,我可以推薦幾本書你看:首先是《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必看的,這是基礎,是你踏入中醫殿堂的鋪墊。

  必須認真的掌握。其次是《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是臨床基礎,也是必看的。中醫基礎血扎實了,學這些可以比較輕松,尤其是診斷。學中醫其實就像走路,一條道,分幾條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岔路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地。再次就是中醫的各個臨床應用的了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針灸學》很有用的,就算給自己保健也是不錯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學習古代的中醫專著則《醫古文》要看,前人的精華太多了,如:《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丹溪心法》《景岳全書》《脾胃論》等都可以看的。

  學習中醫的心得3

  中醫雖然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寄生蟲、厲氣、胎傳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療上仍舊應用辯證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認為其重要原因是中醫的理論整體性使然,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心得。因為并不是這些疾病只要殺死了寄生蟲或者將某些傳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體馬上回復到健康的陰平陽秘的狀態,因為在這些疾病的發病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機體內陰陽臟腑氣血的病理改變,所以中醫還會在殺滅這些治病因素的同時,還要增加調理已經由于這些疾病導致的陰陽氣血臟腑失衡的改變,從而來進一步扶正祛邪,盡快使機體康復。比如在治療腸道寄生蟲服用清除寄生蟲的專用方劑的同時,還會從中醫濕熱生蟲的病癥辯證認識論上著手清熱祛濕,用以調理機體。

  再有就是,或者病變的體征表現正好就是這些疾病從健康發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嚴重的病理環境。如腸道寄生蟲病的病癥可見有濕熱表現,或者濕熱正好產生比健康狀態更趨偏堿性或者偏酸性的腸道寄生蟲優勢生存繁殖環境,這同樣也是機體調節或者說是正邪交爭最終正不勝邪而發病的.明顯病癥表現。所以,中醫治療此類疾病即從清除寄生蟲卵入手又從調理機體陰陽臟腑扶正祛邪平衡陰陽提高機體機能入手。

  分別此類疾病的標和本,從致病因素說寄生蟲卵是本,體征表現是標。從臟腑機能來說濕熱是本,寄生蟲卵是標。在發病的過程中,從初病到病癥嚴重兩者標本可以互相轉化,中醫恰恰是從標本兼治的理念全面進行治療的。

  學習中醫的心得4

  結束了為期三天的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課程,收獲頗豐。

  通過劉偉承師父的授課,開闊了我的醫學思維,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治療經驗。通過和各位師兄弟交流,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結合我這三天的經歷,妄談一下我的拙見。

  對于一個醫學生來說,最快的成長方式那就是去和學界大牛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結識師父我是幸運的。

  師父是中醫整體自然療法的創始人,也是和式太極拳的傳人,早年拜于傷寒大師梅國強門下,后來又拜和式太極拳一代宗師侯爾良為師,期間還遍訪其他名師不斷交流學習,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常見病及疑難雜癥有很多獨到的方法。

  通過學習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讓我懂得養生的重要性,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對于疾病的防護,六成的工作取決于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環境遺傳醫療等因素只能決定剩下的四成。醫院現有的醫療手段對于很多疾病十分局限,僅僅依靠醫療技術,完全忽略對營養、運動、保健、心理等多方面進行干預,這是導致很多疾病無法治愈的根本原因。營養干預,運動干預,保健干預應該和醫療技術同等重要。營養干預簡而言之就是“損有余,補不足,以偏糾偏,達到動態平衡”。例如某些痛風可以通過戒酒,補充維生素,養護肝臟的思路來治療,因為嘌呤通過肝臟來代謝,補充營養素并養護肝臟,機體嘌呤代謝功能上來了,痛風自然就好了。運動干預就是通過查體溫,控制基礎代謝,來讓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保健干預主要是在當機體出現問題時所采用的適當的輔助手段。例如糖尿病人可以采取臧福科的振腹推腹手法來使其腹部被動運動以達到輔助消耗能量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例如肩周炎患者可以采用易罐筋膜牽拉療法使其粘連的肌筋膜分開恢復肢體運動功能。

  中醫有兩大法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里我主要想談一下辨證論治。西醫也是有“辨證論治”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將辨證論治發展的比中醫更好,為什么這么說呢!中醫的.辨證論治疾病來源于醫者主觀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的信息,而西醫診斷疾病借助于通過各種體液影像檢驗檢查收集的客觀資料。一定程度上,客觀信息比主觀信息更加可信。但是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辨證論治所收集的信息還十分有限,許多人體內與疾病相關的信息是目前技術所無法窺測的,所以辨證論治辨的越清楚,實際上忽略的越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迷信辨證論治反而不科學,而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糊涂醫治糊涂病”反而更可取。梅國強老師說過“存津液為第一要義,通腸腑不嫌遲早”,在我個人看來,不論什么情況下使病人體溫保持恒定,腸腑保持通暢,同時顧護津液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在這里穿插講一下中藥的局限,因為人工種植或者炮制方式混亂或者藥材造假導致目前市面上中藥品質普遍不好,影響了中藥的療效。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鱉甲牡蠣等中藥有效成分幾乎煎煮不出來。而高溫久煎也會破壞某些藥材如山藥的有效成分。所以對于鱉甲牡蠣等藥材可以采用碾粉沖服,山藥直接生用(生吃或者榨汁)。師父對營養學也研究的很深,山藥不超過70度,土豆不超過40度,在這個范圍內可以保存食物里面的活性成分。還有很多關于韭菜汁、生姜汁、土豆汁的妙用,讓人感覺很神奇,待我一一驗證了以后再來詳述。

  和式太極拳講求意境,“無形無相、如環無端、著地生根”。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你可以充分運用勢能和慣性閃退一邊然后借力打力,這是太極的精髓。同樣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一拳,你先格擋接下這一拳再打上去,這是西洋拳的做法。西醫看病就像是打西洋拳,出現癥狀,然后對癥下藥。癥狀一多,就招架不住了全亂套了。而中醫整體自然療法就是從根本解決問題,根本不給疾病打到你的機會,在疾病到來的時候,卸去維持疾病存在的條件疾病就不攻自破。例如陰道炎癥的治療可以用這種思想,用某中性洗液+生大黃(磨粉)+醋清洗局部進行治療。陰道天然弱酸性環境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疾病滋生會使環境發生改變,這時候恢復天然弱酸環境然后清除異物,疾病無的放矢自然就好了。

  這三天還了解了很多病案。同時還學習了很多治療思路方法,包括頸椎腰椎病預防,頭頸點刺療法,掌按膻中穴降壓,長短腿牽引,腰痛治療,肩周炎治療,易罐筋膜牽拉療法,還有斜方肌、斜角肌、髂腰肌、髂脛束、腰方肌、梨狀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背閣肌、胸大肌、內收肌等肌群的牽拉放松療法。其中我對髂脛束的“平步青云”手法印象最深刻。

  三天時間很短暫,學習的內容很多,一時間還難以全部消化,在日后的生活工作里,我一定要多多實踐才行。

  最后感謝師父傳授寶貴的知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在師父的引導下,不斷學習,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學習中醫的心得5

  在開始進行大三學期的選修課的選擇時,我看到了中醫藥膳這門課程,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其實最開始我選擇中醫藥膳課的原因是因為我很愛吃,“民以食為天”嘛。但當我真正開始上課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選擇是正確的。

  周儉老師為我們講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貼近生活的藥膳方子,都是針對不同人群的常見病而做的,使我學到了很多養生的方法,原來好身體是可以吃出來的。很多人以為食療和藥膳是同樣內容、同樣目的的一門學科,因為它們都是通過食物來調理機體,但是二者也有著不同之處。食療是以純食品為原料,以保健為目的的一種方式。而藥膳是以食品和藥品共同制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說中醫藥膳學包含了藥膳和食療兩方面的內容,但更偏重于藥膳。中醫藥膳學注重調理,沒有峻藥猛藥,只要長時間堅持服用,一般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隨著中醫藥膳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目前社會上對中醫養生的關注度逐漸增加,各地都陸續出現了以藥膳為主題的餐廳,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藥膳這種防病治病的方式,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藥膳方子被研究出來,應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吃飯就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目的。

  通過對中醫藥膳的學習,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現在我也能自己制作一些簡單的藥膳方子。以后我就可以針對自己和家人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不同的藥膳調配,可謂終身受益。但是藥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則。藥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藥禁忌。既然藥膳是通過將藥材與食材相結合而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對人體有任何害處,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中的藥材互犯禁忌,那藥膳就不是治病的藥了,而是“致死”的藥!當然,這是最為嚴重的后果,但如果藥物犯了禁忌,是一定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那么你通過藥膳養生的.目的就事與愿違了。其次藥膳還一定要能夠平衡陰陽,因為食用藥膳的目的就是要養生,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不能平衡陰陽,那么服食久了就會導致體質陰陽失調,這樣就得不償失了。藥膳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將體質內有失偏頗的陰陽二氣通過食材的藥理作用進行調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中醫藥膳的目的還在于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將藥材融入食物中,通過日常三餐,慢慢作用于患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患者體內的邪氣就會逐漸被食物中的藥材祛除,疾患也會慢慢的治愈。通常人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別人說吃了這個好,自己就跟著吃,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自己。中醫藥膳要講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是說不同的人體的素質稟賦、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于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及血氣盛衰也有所變化。

  進行藥膳方子的制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區別對待,采取最適宜的藥膳方案。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的人,其飲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態的人,其飲食宜忌也有差異。例如體胖的人多痰濕,適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情況均不一樣,因而人們的飲食習慣、體質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異。在選用藥膳方子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應地選取適應當地特征的藥材、食材。最后就是因時制宜,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有寒、熱、溫、涼四時不同的氣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們日常生活飲食要與氣候相適應,才能調養機體,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氣候漸暖,飲食既不能過溫,也不能過寒。當選擇平淡清補的食品,如蛋類、山藥、蘿卜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多,津液耗傷,消化功能減弱,加之貪食生冷,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應減少肉食,宜選擇清熱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類、粥類、蔬菜、西瓜之類。秋天氣候漸涼而干燥,人們胃腸功能經過夏天的耗損逐漸增強,但不宜過食葷腥油膩,防止胃腸負擔過重,應選擇平補生津潤燥之品,吃飯的時候配合乳制品、蛋類、梨、蘋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氣候寒冷,食宜溫補,增強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雞肉之類,適當佐些辛辣調味之品,但不能過多,以免生痰助熱。這些都是制作藥膳方子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黃帝內經》一書中說: 早在 20xx 多年以前, 《黃帝內經》一書中說:五谷為養,五 “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食之, 以補精益氣。 ” 果為助, 《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 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 藥膳,古代稱為“食療” 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藥膳,古代稱為“食療” 、 食治” 食補” “食治” “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藥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 、 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 , 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藥膳專篇《食治門》 “ ” 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忽 ,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 思慧曾著藥膳專著《飲膳正要》 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系。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 , “ 調而用之, 則倍勝于藥也。 老奉親書》 說:人若能知其食性,

  學習中醫的心得6

  作為第一期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的一員,我有幸走進有“東方劍橋”美譽的百年浙大。雖然只有短暫的七天時間,但豐富的內容、精彩的課堂、鮮明的觀點、生動的案例,使我深受啟發和教育。

  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授課老師講解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既有較強的理論指導,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最讓我感動的是大部分授課專家們都專門結合我校情況做了非常充分的備課,比如王鍵教授(原安徽中醫藥大學校長)參與了我校的專業認證和審核評估任務,非常了解我校的情況,針對性的指出在中醫藥大學如何進行“雙一流”建設的管理。從講座中,我體會我們的內涵式發展必須堅持傳統教育與教學方法的傳承發展,必須堅持學科與辦學優勢的特色發展,必須堅持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而我們目前的工作就應該仔細思考以下幾個關系:“傳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醫學與人文”,因此,在我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中我們深深融入幾層關系,做好交叉融合。

  二、醫學教育任重道遠

  由于身處教務處,所以感觸最深刻的就是夏強老師授課的《浙江大學醫學教育的改革與實踐》,打破我的固封思想,讓我了解國際高等教育的變化與趨勢思考從大學為什么要進行教學改革,進而腳踏實地的深入思考本科教學改革。

  1、醫學教育1.0到2.0的跨越

  從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上來說,醫學教育在進行著從1.0到2.0的跨越,這是一種教學思維的巨大轉變,是填鴨式教育到自主學習的轉變,所以,這一切的改變不是學生的轉變,而是教師,是課堂的改變,因此,同時必須實現管理層面的跨越。

  2、中國高等教育的10個方面改革

  帶領教師理念的改變必須建立基于研究的學習模式,跨學科式教育,創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等方面來起到使學生達到具有國際視野,良好領導力,逆境生存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交叉學科、跨學科知識能力的催化劑作用。

  3、教師的管理與課堂的改革

  作為教學計劃審定的主要部門——教務處,我們要思考的專業建設必須是符合雙一流高校的專業建設,一流的本科,一流的學科需要我們思考教育教學一體化的課程體系設計原則,而不是知識的累計設計。我深深的體會到,課程改革是教育計劃為先的設計性變革,教育計劃是引導學院發展專業的重要主線,腳踏實地,認真的思考醫學專業到底是要培養怎么樣的人才,再來說怎么培養人才。

  通過學習,教學改革的關鍵點,應該在融合、銜接、全程這六個字上苦下功夫,做好素質與專業的融合,基礎與臨床的融合,醫預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的銜接,在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的銜接,通過素質教育全程化,科研思維全程化,將所有的結合和銜接串起來,才能真正的做好中國化的中國醫學教育。

  4、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和改革成效息息相關

  我們做教育要仔細思考是否現有的教學存在不利于人才培養的問題?是否能滿足專業的能力需求或畢業后勝任力的要求?在校生的問卷調查和畢業生校友問卷調查在質量保證機制中的作用?所謂的保障機制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機構,還是整體的管理運行,這一切,都將決定我們的醫學教育改革是否成功。

  三、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1、同質管理、巧用基地。特別是我們的直屬/非直屬附屬醫院。目前這些基地已經初步具備教學的體系和理念,缺乏成中醫特色的同質化管理,所以,對我的工作而言,必須在基地管理上狠下功夫!既可以實現醫院向醫學院轉換,又可以解決學校教學資源緊張的問題,并且將所有的資源通過我校醫聯體聯盟共同緊密圍繞在一起,實現醫教研的共同發展。

  2、人才成長,拔尖創新。構建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是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環節,以九年制、八年制和基地班培養為抓手,仔細思考培養方案的可實施性和特色性,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普世價值的人才而全力奮進。

  3、從我做起,改變課堂。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課堂的翻轉,在我的課堂上利用現代媒體技術,逐步削減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學習主動權下放至學生群體,做“接地氣”的教務處管理人員。

  醫學教育改革正在從“新途徑”走向“新時代”,愿我們都用一顆平靜而真誠的心,認真的.對待醫學教育,仔細的品味改革的動力,努力的實現中國醫學的世界化發展!

  五天的學習,有理論課程,有現場教學,課程豐富多樣、精彩絕倫,啟迪思維,精準聚焦彌補我們“能力的短板”。授課教授個個知識淵博,見解獨到,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帶來了高層次的政策解讀和全新的實踐視角,讓我時刻有醍醐灌頂之感,真是獲益匪淺、受益無窮。

  一是感悟學風,貴在學習。浙大短短幾天的生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所謂“只有站得更高,才會看得更遠”,只有注入新的知識,才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正確的判斷力。聯系自身,一定要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多多參加學校提供的各種學習,利用好“學習強國”學習的平臺,不斷學習最新理論知識和高教知識,發揮模范作用,引領學習風尚,正如浙江工業大學校長李小年教授講到的:只有終生學習,才能終生快樂。

  二是知識更新,指導實踐。通過授課參觀,我們學到的與其說是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不如說是一些先進的理念或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為我們打開的是一扇知識和思考的大門,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宣勇教授講授的《推動高校治理方式轉變的最佳路徑》要求領導干部在面對地方院校辦學治校過程中,不僅要發展好地方經濟,更要解決好民生問題,加快轉變工作方式,做好地方經濟發展和高校發展的無縫對接,構建師生成長與學校發展的命運共同體,這實質上也對領導干部的戰斗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三是掌握方法,學以致用。這次學習培訓中,專家、教授們的授課既結合實際且推陳出新,無論是哪門課程,既結合了引人深思的深厚學理,又通過實際案例予以輔助加深理解,讓我對學校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對于一個高校的發展,關鍵取決于有沒有改革創新意識和超前的謀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道路,需要認認真真將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邀請專家共同參與學校規劃和設計,用科學思維和超前戰略對成果產出(包括人才培養)進行選擇,打造自己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應。

  行勝于言,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浙大學習的經歷,對我來說將是一段寶貴的人生經歷。在今后工作中,我將更加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切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本職工作中,高標準助推學校事業發展。

  最后,賦小詩一首,聊表情懷:

  國有成鈞,在浙之濱

  萬綠入夢,千紅留青

  領略求是,墨香流金

  惟學無際,際于天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惟——

  古樹蒼浪,綠意幽幽

  學而不已,至死方休

  學習中醫的心得7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致,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濕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熏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熏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熏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于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了解,還由于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里”,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梁;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范,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幾凈,病房管理規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致、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于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幾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后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獲很大,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習中醫的心得8

  4月25日,護理部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學習“中醫知識”,以“人人參與,共同提高”為原則,以“學習中醫,用好中醫,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為目的,旨在進一步夯實全院護士的中醫基礎,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院中醫內涵建設。

  護士梁映慧針對現在人類面臨的四大健康憂患—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精神情志,使人類身體素質下降、體質日益衰弱的問題,開展了中醫體質飲食養生的講解。主要內容有:了解什么是中醫體質;如何判斷體質類型;通過調整飲食糾正體質的偏頗。內容非常貼近生活,護士們聽得津津入味,為自己 健康學習的'同時,也大概了解了精氣學說和陰陽學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和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增長知識,所以狠抓中醫知識,發揮中醫優勢是提高護理質量永遠不變的政策方針。

  學習中醫的心得9

  現在很多人學經典是帶著一種批評的眼光來學,覺得經典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你比經典都高明了,那你還學什么經典呢?你以一種抵觸的情緒,認為經典過時了,那你怎么學得進經典?所以,學經典這個態度很重要,你必須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經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這樣,經典才學得進,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收獲。經典經過了那么長時間的考驗,那么多人依靠經典成了名醫,你有什么擔心呢?所以,對于經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這里為什么要提出這個條件和素質呢?因為它太重要了。不具備這個條件,經典的學習整個就成了障礙。記得在讀《本草綱目》的時候,談到白術這一條時,李時珍引了張銳《雞峰備急方》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大家看到這個案例,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會不相信。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呢?這太離譜了。即便有這個髓溢病,牙齒那么堅硬的東西,怎么用白術漱漱口就能縮回去呢?簡直太不科學了。

  但,我不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來思考它的道理。首先,這個病名很有意思。牙齒為骨之余,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現在要考慮的是這個牙齒為什么會日漸長長?髓為什么會往外溢?這一定是約束骨、髓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骨、髓由腎所主,腎為水藏,故骨髓亦屬水類,明白了這層關系,就知道對骨、髓的約束功能是由土系統來完成的,這亦是前面所講的土克水。現在土系統出了問題,土虛了,當然就會發生水溢,當然就會發生髓溢。髓溢了,牙齒自然會日漸變長。這個道理明白了,用白術來補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簡單的事了。這是我對髓溢病及其治療的思考過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雙跟都有骨刺,疼痛厲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腳來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難。我按常規的思路,用了補腎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沒有獲得明顯的療效。正在我感到進退兩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這個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質增生,是由于骨鈣流失到骨面,思考中醫骨性贅生物所致。骨鈣流失形成骨性贅生物,這與髓溢有什么差別呢?應該沒有差別。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術煎湯,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鐘。出乎意料,不數日,痛即大減,足跟能夠落地,堅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這個例子給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對這個"信受奉行"的感受。對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進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對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會有以后的思考?沒有這些思考,就不會想到要用白術來治療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為今后的研究帶來機會。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絕了,一切的機會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么回事。因此,學習接受中醫經典著作,也是學習中醫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學習中醫的心得10

  感恩有這樣一次機會,能讓我向大家匯報學習中醫一路以來的收獲和體會。

  曾經的我是一個國營單位的設計師,從高中到大學薰習的都是與藝術相關的專業知識,對醫學一竅不通,跟中醫更是八竿子打不著邊兒。但是我自幼體弱多病,記憶中常常是母親風雨無阻的帶我去醫院看病,醫院都快成了我第二家,打吊瓶、吃抗生素已經是家常便飯。

  可是通過西醫的治療我的身體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健康,而是問題越治越多,不知何時是個頭,直到有一天內分泌系統出了問題,我才開始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學習中醫給自己調理,不要再去醫院。就這樣我開啟了自我療愈的養生之路。

  為了學習中醫養生和自我保健,我辭去了體面的設計工作,改變了自己的就業方向,潛心學習艾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理療的技能,也算是抬起腳準備邁進中醫的大門,但對于如何辨證,如何取得更好的理療效果始終一知半解,沒有底氣。對于我這個醫學門外漢而言,要想系統的學習中醫真是太難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天津一個養生培訓班學習時,非常有幸的結識了楊貞老師——倪海廈醫師的弟子。初次見到楊老師,她穿了一身潔白的襯衣,真像是一個白衣天使,我和中醫的真正結緣也因與楊老師的相識而開始。

  課程中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她的老師倪海廈,一位曠世奇才,并讓我們學習了倪老師的視頻,告訴我們要想學習中國五千年來最正統的中醫,一定要從倪老師這里開始。就這樣,通過看倪老師的視頻我漸漸地從心底愛上了中醫,中醫是博大精深的,而又如此有魅力,倪老師講課深入淺出,風趣幽默,你似乎感覺不到中醫的枯燥。

  在學習中,我終于有勇氣想大踏步的進入中醫,去探索,去遨游,伴隨著這樣強烈的愿望,去年年底我和我的先生來到了河南開封通許縣人民醫院——倪海廈中醫教學培訓基地,跟隨楊老師進一步學習及實踐。跟診期間,我們見證了太多奇跡,很多患者來時已病入膏肓,但幾次復診下來氣色都變得神采奕奕,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

  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肝靜脈狹窄做了繞道手術及脾臟切除十年,近兩個月連續低燒,全身發黃,無力,手掌瘀黑,來就診時需要家人攙扶,說話上氣不接下氣,不停的.流汗,一臉愁容。

  見到這樣的病人,整個課堂的氣氛像是被凝住了,和我們一同培訓的都是有經驗的西醫科室主任,都緊鎖眉頭,可能大家都覺得這個病人時日不多了,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罷了(西醫診斷:彌漫性肝癌肺轉移)。但楊老師很從容的、一如既往的問診并開出了方子,并叮囑病人讓其多哈哈大笑,保持心情舒暢,從身心兩方面調節,給予病人信心。沒想到接下來一段時間,病人經過幾次復診后,真是大變活人!

  不需要家人的攙扶,燒退了,精神好多了,身上的黃色已褪去,手上的瘀暗也得以恢復,我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病人已經從原先的陽不入陰,慢慢地轉變為陽潛進去,一個做過大手術的人都能恢復的和正常人一樣,病人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我們在場的每一位學員無不感動和震撼!

  楊老師的醫術和醫德,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同時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經典之方,是多么的偉大,弘揚這樣如此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通過兩個月的跟診,我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原先聽倪老師的視頻轉變為在臨床中如何應用,理論結合實際,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有信心。原來一切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難,兩個月的學習過后,我開始試著將我的所學應用到自己及家人身上。

  學習中醫的心得11

  7月,筆者有幸成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學術繼承人,師從中醫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經教授。回顧跟師學習經歷,感觸頗深。

  領導重視,嚴格管理

  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啟動以來,得到了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級領導經常現場檢查、督導師承工作,并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師承學習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導師和學生時間交叉、背靠背等等嚴格的階段與年終考核機制。雖然管理考核嚴格,但管理部門也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跟師條件、跟師氛圍。

  精于學術,勤于思考

  在入師之前,筆者曾作為博士研究生跟隨熊大經教授學習三年。但跟師學習則完全不同,其特點是使繼承人在整理、繼承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中醫藥學術,使中醫藥學術得以傳承發揚。

  筆者在老師的帶領下,反復經歷“跟師臨床實踐—中醫理論學習總結提高—獨立臨床實踐”的過程,在反復的臨床歷練和體會總結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博士學習經歷的基礎上“擇一點而精”的升華。筆者領悟到博士階段的學習重在“全而博”,師承的學習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師期間,筆者才能逐步學會帶著問題去思考、領悟老師的思路,進而融入自己的臨證思維當中。

  言傳身教,體悟中醫

  進入師承學習以來,老師為人處事的點點滴滴、豁達開闊的胸襟、大醫精誠的醫德,都使筆者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術”,這也是中醫學的核心精神。

  老師經常告誡:“中醫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踐行。”筆者按老師的要求,重新學習《古文觀止》等著述,嘗試著從多方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蘊的同時體悟和享受中醫之魅力。

  在學習中,筆者還感受到,中醫同中國的.其它傳統文化一樣,強調“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斷吸收、不斷融合、不斷發展的。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做一個純純粹粹的中醫人,不等于排斥其它醫學,只要是有用的、能促進中醫學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我們都應該吸收,但吸收絕不等于全盤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動搖中醫的根本,而是應該以中醫的核心準則、基本理論去融合、運用這些新知識、新手段。

  尊崇經典,融會貫通

  尊崇經典、重視經典,是中醫教育的傳統,歷史上的中醫教育,不論是私人授徒,還是官辦學校,四大經典等醫學名著始終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師承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讀經典、誦經典”。在跟師期間,筆者發現“經典”和“臨床”之間有一道很好的橋梁,那就是我們的指導老師,準確地說是指導老師的臨床思維——運用經典理論分析老師臨床思路,或透過老師的醫案可加深對經典條文的理解。

  堅持臨證,保證質量

  跟師期間,筆者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堅持每周3個半天的跟師臨床學習和2個半天的獨立門診臨床實踐及3個半天獨立病房臨床實踐,邊學習、邊體會、邊應用,在臨床中學習、體會、分析、總結老師的臨床經驗。

  論文的撰寫、心得收獲都離不開跟師臨床實踐,只有靜下心來,踏踏實實跟師,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師不僅僅是簡單的上門診、抄抄方,還必須在思路上緊跟老師,隨時比較老師處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處,想到問題,隨時記錄,下來之后反復揣摩,實在理不清頭緒時再請教老師,老師一點撥,頓覺茅塞大開。

  (一)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恒,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了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后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后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施于臨床,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為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二)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鉆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辟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堅持讀書,虛心學習,字斟句酌,熟讀精思,醫理精熟,醫技精湛,我們是我們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學,每于臨證之中,常根據實際病例,熟練準確地引經據典。如有一患者每夜發燒二小時許,歷經數醫,久治不愈。然任繼學診畢,曰:“此有瘀血。”并明確指出《醫林改錯》有記載,遂遣方投藥,一藥而愈。事后,經查閱,才深為其準確無誤而驚嘆。對中醫的重要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辟之處,已能熟練的成誦和正確的解釋,這只是登上了一個階梯,尚需進一步努力,刻苦鉆研,不斷強化,并強調堅持反思,總結規律,才能鞏固。他說:“讀書最忌不求甚解,博雜不精,隨學隨忘,不加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復研討,有所得輒記之,并驗之于臨床,只有這樣,才能由熟而精,妙識圓通,有所創見,推陳出新。

  (三)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于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博采廣蓄,并細心揣摩,反復研究,攝其精要,主張采眾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眾家之精華為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

  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為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后,則用于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于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這就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因為精通了醫理,詳審了眾家之短長,融匯剖析,取其精華,剔其謬誤,才不囿于一家之見。其中對“腎風”的治療,運用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重用“千金鯉魚湯”治愈數十例。對急性中風的治療,更是獨樹一幟,完全采用中藥,療效可靠,飲譽全國;對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則用生瓦楞、生牡蠣各200克、生鱉甲50克、水紅花子50克,功專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內科雜證,更獨具匠心。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如各種頭痛者,外敷透頂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闕穴;結核性腦膜炎則用呂祖一枝梅使其發泡;而膽脹者,用消痛外敷膏等,無一不效。

  (四)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不僅要精于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要有研究,用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研究中醫學術,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廣泛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才能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古人云:“善讀者,始乎博,終乎約。”所以,學習中醫,不僅要掌握書內的知識,更要了解書外的知識,他說:“往往書內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的知識給予點破,使之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內因于人,多與氣象學,時間醫學,地理環境有關,與飲食方土,人情關系密切。因此,古醫家認為,人體內環境的變化,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天人合一,謂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這是很有道理的。許多資料表明,某些疾病發生的周期性和太陽活動周期在時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陽活動期和太陽寧靜期,心血管疾病發作和猝死的例數相差懸殊,太陽色斑強烈爆發時,心血管病發作和猝死更為頻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

  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后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于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對醫籍文獻的整理,主要是對古醫籍的校正疏義和注釋,并發揮其學說,其代表醫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億《素問補注》、龐安時《難經解義》;元代滑壽《讀素問鈔》、《難經本義》;明代王九思《難經集注》,吳《內經吳注》,馬蒔《素問》、《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靈樞》集注;現代《中風專輯》、《黃疸專輯》等。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實際,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系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啟后,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內經》中提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就是啟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繼承,要善于總結創新,發揚光大,從而豐富中醫理論,如《通俗傷寒論》、《疫痧草》及濕溫時疫治療法,乃至今人發表的新見解、新經驗,都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其中包括認真學習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將他們畢生之精華,總結繼承下來,傳播下去。

  學習中醫的心得12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與西醫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醫的優勢在于精密儀器的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復雜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醫的優勢恰恰是西醫薄弱的方面,中醫的辨證施治既準確又靈活,奧妙無窮,對診治許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群眾對中醫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群喜歡中醫中藥。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醫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醫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醫,盡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稱老中醫,甚至夸大一點稱“名老中醫”,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醫是終身制的職業。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學好中醫呢?《扁鵲倉公傳》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醫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說明中醫難學。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又說:“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

  學中醫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醫就必須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斗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醫。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根據我個人學醫的體會,主要在于兩點:一要認真讀書。中醫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醫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須學好《內經》。讀中醫的書,要善于融會貫通,中醫學的理論均源于《黃帝內經》,中醫的各科臨床,均源于歷代醫家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說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系,下與《溫病學》相聯系,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系。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于少陽經脈癥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癥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系溫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郁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郁閉少陽。如此聯系比較,自然融會貫通。

  學習中醫的心得13

  數千年來,造福于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針灸在大部分國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癥漸成趨勢。

  通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后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癥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中醫急診雜志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所特聘顧問。承擔并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于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熏陶,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并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著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于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局限了。后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于傷寒;有的老師長于溫病,有的長于雜病,有的長于婦科,有的長于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干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說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為遇到這么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為中醫大的明天,為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

  學習中醫的心得14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秘、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回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并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愿地自以為是罷了,對于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并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復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于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癥和心臟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盡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于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后,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并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于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于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么,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并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于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個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醫理。那么,中醫的醫理是什么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了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后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學習中醫的心得15

  不知不覺兩年的函授課程已經結束,盡管時間很短,上課的課時也不長,但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的知識卻是無限的。在這里非常感謝兩年中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感謝你們辛勤的教導,正是你們不辭勞苦的教授,才有了我今天對醫學知識的熟知。

  我是一名教材科的老師,以前對中醫知識了解不多。但自從進入了山西中醫學院,我便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都想系統的學習一下中醫,可是迫于工作的限制,這個想法一直都未能如愿。兩年前當我了解到學校有函授班,可以系統地教授中醫,于是我便報了名。一晃兩年的函授課程已經結束。在過去的兩年中,授課老師先從中醫最基本的課程講起,讓我對中醫有了大概的.了解,隨后老師又給我們講授了內外婦兒等中醫臨床課程,同時還有藥理、病理、西醫診斷等西醫課程。讓我們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認識學習疾病,以便能更好地治療疾病。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更側重于臨床,由于我的醫學基礎比較薄弱,這讓我覺得學習有點吃力。于是我便加強課余時間對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加之上課老師細致的講授,使我對臨床知識可以更好地掌握。

  通過兩年的學習,使我不僅掌握了醫學基礎知識,也讓我在臨床醫學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讓我可以真正地運用中醫治療一些簡單的疾病。以前自己或者家人生病總是求助于同事,經過兩年的中醫學習以后,自己能夠處理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了最基本的醫療保健。兩年學習生活我最大的收獲是讓自己從當初對中醫簡單的了解,走到了能夠真正掌握中醫,運用中醫,實踐中醫。

  兩年的學習,讓我更進一步走進了中醫,但是我知道在中醫方面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寶庫,我所了解和學習的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談不上是一個中醫人。但是我始終堅信,只要我不斷地學習,將來我一定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人,因為我對中醫的熱愛始終不減。在以后的時間里,我會始終鞭策自己不斷學習中醫,探索中醫,實踐中醫,不斷提高自己在中醫方面的造詣。

  兩年的函授課程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難忘的經歷,是我學習生活中一次真正的飛躍,兩年的課程讓我受益終生。在這里再次感謝兩年中教授我們的老師和一起學習的同學,祝你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和睦!!

  20xx年月日

【學習中醫的心得】相關文章:

學習中醫的心得04-14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12-11

中醫經典著作學習心得12-10

中醫跟師學習心得12-11

學習中醫的心得(通用18篇)04-11

中醫師承學習心得12-11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4篇11-22

中醫外科學習心得05-31

中醫四大經典學習心得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