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
春節期間我認真閱讀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的教育手記,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養“優秀學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國有幼兒和學生三億左右,在這樣一個廣大的群體中,必定有眾多的“優秀學生”。由于獨生子女傳統觀念改革開放等原因,在這些優秀學生身上存在著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優秀學生”真正培養成為高素質的優秀學生,教育界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那教師就是一線的操作人員。
“優秀學生”首先要樹立志向。凡是“優秀學生”智商較高,他們的成績是優秀的,但他們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確,做教師的要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理想、明確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遠”。樹立鮮明立場,正確的理想,這就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首要目標。
其二是正確引導“優秀學生”認識自己,凡是文化成績好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最聰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更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用一些具體的例子如與少年英才作比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優缺點,逐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三是教育“優秀學生”保持童心,少年兒童具有純樸善良的本質,但“優秀學生”隨著因成績好,榮譽多、表揚多而產生驕傲自大,心胸狹隘的現象,做教師要讓他們與班級里的學生平等相處,讓他們看到文化成績一般的學生,熱愛勞動、關心班級、幫助同學的優良品質,又可以讓他們體會和同學融洽交往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們的“優生”意識,成為同學中的普通小伙伴,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
其四是激勵“優秀學生”超越自我,這對少年兒童來說是比較難的,那就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來分析認識,例如某一次測驗得了96分,而丟掉的4分是基礎分,按理來說是不該丟的,說明自己粗心大意,輕視了基礎的東西,讓學生萬事細心認真,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五是優化“優秀學生”的受挫心理承受力。“優秀學生”一但受到挫折不能正確對待,心理素質比較差,要讓他們正確認識“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通過下棋等娛樂活動形式,從失敗中重新站立起來,做一個堅強的兒童,而不被挫折和失敗而擊倒。
其六是培養“優秀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般情況下少年兒童很難做到,其實不然,平時的教學教育活動中,往往會有一些“優秀學生”提出一些被教師認為是意想不到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一位學生提出擊打三角鐵,手握住三角鐵后擊打的聲音不響,這看來是一個小問題,但牽涉到聲學的'知識。音樂、聲學本來是一個系統的,那應該正確對待、師生討論、研究或在課后認真探討,讓學生認識到新的知識,若有更多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看學生的思路會更寬、知識面就會廣,創新的意識很自然地會在少年兒童的心理養成。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把下一代培養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天職,在三億左右的幼兒學生中通過教育,正確引導,肯定會有成千個科學家產生,肯定會造就千百萬個國家棟梁,那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強大。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2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里,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并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二、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后進生。教育者對后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后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三、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著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
1、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2、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3、激勵優勝超越自我。盡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并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于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3
天天上學照舊還是很晚,雖然一再向重申現在已是大班下學期了,為小學做準備8點之前必須到園,但是他和外婆每次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告訴你為什么遲到:早上大便沒拉,出門覺得冷了回去添衣,沒坐上公交車……
今天還是照例的幾個理由之一,天天和外婆進了教室,和正在點名的我打了個招呼,就坐了下來,外婆突然一拍腦瓜:“啊呀,今天出門忘記帶書包了!”我們從大班下學期開始,讓每個孩子背書包上學了。
我對天天外婆說:“沒關系,今天沒拿就算了,如果要用鉛筆的話,我這里可以借的。”但外婆還是堅持要去拿, 我也就沒有說什么了。
老人總是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的一點點不稱心對他們來說也是種煎熬。
外婆走后,我突然發現座位上的天天神色大變——臉漲的通紅,皺著眉頭,懊惱的對邊上的同伴說:“煩死了煩死了,我外婆忘記給我帶書包了!真是的'!”我想到有次聽到天天正責備給他塞衣服的奶奶:“你怎么這個都弄不來!”,突然覺得有話要說。
“帶書包到底是誰的責任?”我問孩子們,大家一齊回答:“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啊!”我又問天天:“那你今天忘記拿書包是誰的責任?”“是我的責任……”天天很輕的說。
原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說到真正從意識上、行動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那還是有難度的。“那從今天開始,我希望你們,帶不帶書包自己決定,要帶的話,自己出門之前拿好,如果不帶,那也不要去說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好嗎?”我繼續說。
“好的!”孩子們回答的很響亮,可是我的心卻很沉重。說“沉重”,可能會覺得我很夸張。可這卻是我真實的感受。
現在的孩子,也許不該一概而論的說嬌氣,但是很普遍的是責任心缺乏。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圍著轉的孩子,似乎很難意識到自己到底應該承擔些什么——吃飯是長輩要求吃的,睡覺是大人催著睡的,讀書是老師要求讀的,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是應該自己負責的。
但是說到底,生命是一種責任,學會對自己負責。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4
多年以前,我還在上初中,一次學校通知中考報名要用網銀,我才得一機會,辦上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張銀行卡。由于不愿麻煩家里人,加上自己的好強心作祟,我就獨自去了銀行,到那兒才知道年齡出了問題。年齡?好吧,那時的我還是未成年,所以多次碰壁之后我帶上所有證明我身份的資料去了銀行。終于等到了我的銀行卡,我第一件事不是學著其他同學趕緊網上購物,而是做了一件令爸媽想不到的事兒。我按照電腦網上銀行介紹,給紅十字會捐助了我開卡50元中的10元,10元錢對于我是意義很重大的,它是我相信網絡的第一筆消費,也是不相信社會都是“郭美美”腐敗,而投入的第一筆善款。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一部名字叫做《讓熊貓飛》的電影,看了介紹才知道早在6月份就公映了,很慚愧我現在才剛剛知道這部電影,之所以有這種情緒是因為感覺這么好的`電影不應該被我錯過的。他的情節對我觸動很大。
早在古時候,人們就講究大同社會,鰥寡孤獨費疾者皆有所養,而現如今人們對孤寡老人卻漠視不理,電影中現實的映射出當前中國社會的生動和多面,同時也呈現當前社會價值取向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刺激我們的第一反應:認為慈善又是一次炒作,好多看似慈善的事業其實是打著慈善的旗號往自己腰包撈錢。試問就沒有人真正為慈善事業做些貢獻么?
在批判別人的同時我們有沒有也想想自己的過失呢?既然大家都是如此,為何還不去挽救,不能讓我們從現在起,為社會為家人表表我們的善心呢?
獻愛心要趁早,你是否也漸漸相信并發揮自己的善心了。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5
今天是星期天,天氣真不錯呀,萬里無云的天空上飄著朵朵白云,火紅的太陽照著大地。我懷著愉快的心情出了門,我站在家門口的15路車站等公交車。????
等了好久,公交車終于來了,我像兔子般的竄上了公交車,刷了學生卡,啊,只剩一個座位了,我好幸運呀,我飛快的坐了上去。????
正在我暗自思考的時候,車又靠站了,沒有人下車,卻上來了一個人,我定精一看,是一個阿姨,只見她滿頭白發,滿臉大汗,臉色發黃,好像是生病了,我再一看,她左手住著拐杖,原來她左腿受傷了,右手拿著一個竹竿,不停的在地上敲打,原來她是個瞎子。我最后一看,她的肚子大大的,圓圓的,還不停的吐酸水,啊,她是一個孕婦。????????
車上做著的`其他叔叔阿姨們,看到她都把臉扭到外面,假裝沒看見。車開動了,看著她一晃一晃的,我的心難受起來,司機叔叔按了一下廣播,“各位乘客,如果車上有老、弱、病、殘、孕以及報小孩的乘客,請您將座位讓給他們。”我心里想:爸爸媽媽和老師從小就教育我要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我應該把座位讓給這位老奶奶。可我又一想,只有一個座位了呀,我還要坐好幾站才能到呢!這時:雷鋒、董存瑞、羅生教、黃繼光、劉胡蘭、焦裕祿、趙春峨、陳思德、孔融、馬克思的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他們的事跡激勵了我,是呀,我不能為了我自己舒服爾不顧他人的幸福呀!但是我又下不了決心。????
就這樣,我不停的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不知過了多久,我終于下定了決心,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老奶奶激動的對我說:“小朋友,謝謝你!”剛好車停了,我到站了。我一邊下車一對阿姨微微一笑。
透過遠去的車窗,我看到阿姨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6
再次捧起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帶給我的依舊是感動,是欽佩。書中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淚下。沒有夸夸其談,書中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言語之間是種幸福的味道和諧的師生關系,快樂的校園生活。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是在大學校園,當時立志做一名教育工作者,為祖國培育花朵。第二次讀是當班主任那會,喜歡現學現賣,看到李老教育學生比較共鳴的方法立馬為我的班級所用。現在是第三次讀,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攝”,每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愛心與教育》中,以手記的開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施愛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閱讀過程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幕都讓我為之感動,不斷的引發我思考在“愛心和童心”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鳴的是:“當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顆愛學生的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正如書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我們每一位教師,如果你是愛學生的,就必須有一種能力—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世界,而非頤指氣使、強行命令。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看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居住空間有限而閑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讀書是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7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感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動。李老師應用很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特別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動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動!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愿,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寶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預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甚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換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動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沉思。對工作多年的我來講,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留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動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尋求。所以他不單單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艷麗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乃至會經常循環往復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恒心了。在瀏覽進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設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感的反復?慚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失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由于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實在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時間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落后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點變化,不論是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由于他們長時間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具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輕易,那需要真心腸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收獲頗豐,不但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后,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8
本學期里,我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于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后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后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恒心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
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后,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9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布道,而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么讀 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里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么 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 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 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個教師"制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后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 這么一問,羞愧無比!后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么做 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致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復嗎 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說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么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 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為什么 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 在我眼里,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偽善"面孔!寧小燕以偽為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凈的世界里,而這個世界注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為一個孩子,當他小學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么了.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
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毀滅,當真誠被欺騙,當高潔死亡,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 武漢大學生賣淫案,藝校學生夜總會實習事件,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偽善的教育,如何導致道德的大規模塌方!讀李鎮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 什么叫享受教育 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后,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0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并善于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后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1
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作為奧城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有幸在熱心關注教育發展的教育部門領導的安排下,不斷地有了再學習的機會,在此我非常感謝關注當下社會教育思想的領導們,不但讓我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業務水平,也給我個人有些迷茫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了方向。這次聆聽的“傳統文化——弟子規”教育專題講座,留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記得第一次聽教育專題講座,那是幾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在濟南大學聽的《愛心教育》,當時雖然對我打動很深,但是我卻覺得當下應試教育觀念很深,不易實現。逐漸的又聽過幾次這樣的專題報告后讓我覺得:其實把這樣的教育觀傳遞給自己的學生并沒有那么難,只不過從教師語言上有意識的滲透出來我們當下教育的思想就行了。
本次的講座學《弟子規》,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過幸福的日子。肖老師、陳老師以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心境為主線,給我們舉了太多的例子,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智慧,在我的筆記中覺得每一句話都很值得回味,唯有遺憾的是還有些重要的東西來不及記下來。古語有言:“欲助人者先自助!”所以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提升心境,首先老師自己就要有這種心境。
孟夫子講的四種心境:孝心是否提升;羞恥心是否提升;恭敬心是否提升;是非判斷力是否提升。一個人學問的高低到底是以什么來判?是以學歷為標準嗎?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但是不孝敬父母,那他學問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一個人學問的高低不是以學歷為標準的。肖老師說:“弘揚圣賢文化——傳統文化這樣的道路感受最深的就是古文學一句就可以落實,當下就可以做到,當下就可以幸福。”我聽了之后回想《弟子規》上的話,身有同感。人生沒有偶然,都有前因后果。比如:一只小鳥拉了一泡屎在小男孩的臉上,他該想:“為什么拉到我的臉上呢?一定是小時候經常拿彈弓打鳥了,所以現在才往我臉上拉屎,我應該感激他沒給我更嚴重的回報。”
一個孩子如果有孝心,可以發掘各方面的能力。教孩子關鍵在于心境的引導。比如:老師獎勵了你一顆糖果,《弟子規》有言:長者先,幼者后。你是自己吃了,還是拿給媽媽吃?要是自己吃了,舌頭可以甜一陣,要是拿給媽媽吃,忍住自己的欲望,那心里就會甜一輩子,你會怎么選呢?如果拿給媽媽吃,媽媽不吃怎么辦?于是你就可以說:“如果你想成全我當一個孝子呢,你就吃了。”再如:假如爸爸出差回來給你帶回一件禮物,你接過來感覺到什么:爸爸如此辛勞,你接過來的是愛子之心,不是禮物啊!面對班上考試最不好的同學,你是怎么看的呢?有沒有關愛之心?如果你考好了你的心境是怎樣的呢?是洋洋得意還是總結經驗?如果你沒考好心境又如何?是憂慮、煩惱還是從結果找失敗的原因?答案已很明顯。
有的孩子粗心大意,如何改掉他的粗心大意呢,其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可以看到,只有改了這種習慣,也就改了學習上的這種毛病。所以,肖老師說:“我們可以把每個人身上的這種壞習慣看成是一種垃圾,一旦發現,立刻改掉。那你就會在很多事上做得很好。”
如果你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是好事嗎?那就要看心靈的進步與否,如果這次成功了,驕傲自滿,得意洋洋,那就是下次失敗的預兆,心境有提升是好事,心境無提升是壞事,因為做任何事你的心境都有進退之間。
電視上有的唱歌演員唱的什么根本聽不清,那要不要跟他學?你的是非判斷力如何?聽不清的東西不要學。人生有兩樣東西:時光和命光。時光無限,但命光有限。所以每一天都要珍惜,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到有用的地方,心境提升了,其它的才能提升,心境墮落了,將種下苦果。
俗話說:“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不能讓我的孩子那么苦,所以小時候要培福,從小多干活,能擦桌子掃地就擦桌子掃地,要有為家庭服務的意識。長大了要造福,成為有用的人,而不能成為社會的“寄生蟲”。老了才能享福,才會苦盡甘來。
所以我們做教育做得是大事,是天下事,雖沒有孔夫子那樣大的思想,但當我們每個做教師的傳遞給自己的學生這些優良的傳統圣賢文化的同時,不也推進了整個社會的教育發展嗎?我們的心里能不幸福嗎?
什么是真正的“愛”?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就是“愛”,我們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呢?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嗎?其實所有的教學都要關注到孩子的心境,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提升心境,孩子犯錯的時候是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幫他們改掉“壞習慣”,孩子不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表揚他對在哪里,而不要表揚他的名字,所以抓住每一個機會,幫助學生不能在結果上打轉,不能在表象上打轉,要抓住問題所在。我想這就是我們做教育者的”一顆心”。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2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我來說,家庭生活和學校工作,讓我閑暇時間不在向學生時代那么充實,讀書自然無疑是開闊我個人視野最好的捷徑。尤其是讀教育類的專著時,經常便會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可以在書中學習到怎樣教育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的確很真實也很充實。
回顧教書生涯,已走過了18個年頭。隨著現今教育發展的態勢,當前要“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可為是作為今天的人民教師的一個終極目標。近些天里,我在一個星期內,細細研讀了當代堪稱教育名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感受頗深,在書中受到了很多啟迪。
體會之一:教師更應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鑒。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給楊守豐書信中的結尾推薦他閱讀陳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以及《傅雷家書》。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時,才能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對于教師更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體會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并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里,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么天真無邪呀!今后,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并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鑒。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學,性格憨厚,思維緩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業,所有同學都能當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納,錯誤率高。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時常表現急躁催促,對他大發雷霆,可是于事無補,成效不佳。時后與他拉近距離,細心談話,加以耐心輔導,發現他的數學思維不是我之前個人認為那樣不可救藥。所以我們對學生真正了解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關愛他。你才會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是懂事的,是會對老師有種莫名的感激之情。
體會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復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閑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制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并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并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今天復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復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3
這個暑假讀完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與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在恰當不過了!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于對學生的贊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贊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于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4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二,感觸頗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后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后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么做的。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有這樣的意思:“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里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群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后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軍人。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著,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5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里,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1、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并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
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2、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后進生。教育者對后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后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3、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著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
培養優生,要注意:
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二、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勵優勝超越自我。盡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并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于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愛心與教育》的心得體會09-10
《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09-09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03-21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04-10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2-16
愛心教育教育隨筆12-09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精選23篇)12-09
愛心教育心得04-08
《愛心與教育》摘要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