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課程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數學教學目標,也正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此,在新課程實驗中談點體會:
一、設置問題情境化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一年級學生從無知好動的幼兒轉變為小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個體認識,在發現新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第一冊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想象、猜測的特點,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再現,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真實、有趣地展現出來,特別易于誘導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方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同學吹泡泡,學生邊吹邊數、教室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啦,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現在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么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接著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只貓沒有釣著時用什么數表示?用“0”表示,充分讓學生體會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為生動接受,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一年級教材,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為“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用“摘果子”,認識時間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課題表示,使學生學習既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于“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教學“大家來鍛煉”時,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校園讓他們發現身邊的數學,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再解決問題。教學得數是“8”和“9”的加減法時,讓學生擺一擺、涂一涂,在擺和涂中去發現加法和減法算式。悟出方法,既發展思維,又開發智力。
2、重視游戲活動。愛做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游戲能激發學習興趣,正如孔子說:“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實驗教材特別重視游戲活動,如:“猜數游戲”,“出手指游戲”,“幫小動物找家游戲”,“下棋游戲”等,讓學生從游戲中去體驗,去發現方法,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
3、重視模擬活動。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模擬活動。如:教學“認識前后”設置模擬賽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模擬父母整理房間,模擬宇航員“游星空”,“數星星”,提出數學問題,在情理交融中達到迅速理解,使課堂喚發出生機與活力。
4、重視合作交流活動。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欲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
5、重視評價活動。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評價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它是對知識、對問題的反饋。評價的手段,首先用教師的反饋評價影響帶動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教師的反饋要全面、具體、民主,評價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勵性,使學生知道從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其次要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培養反思能力。如“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你覺得自己的解法正確嗎?你選用的方法嗎?引導學生從比較中全面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開展互評,既要會評價自己,還要會評價別人,發揮評價地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四、運用知識實踐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學習,在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中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自己涂一涂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后,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己的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同時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新課程實驗中,老師要帶著新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2
20xx版新課標的出現,給小學數學教學改進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曹培英教師就小學數學教學改進談了自己的研究,他認為教學改進的基礎工作就是兩個吃透,應該在教學改進中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創新實踐。曹教授在介紹教學改進的過程中,既有理論上的引領,又有課堂的實例支撐,在學習之后筆者有了一些感悟。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是經過反復實踐與修訂的,其中單元和課時內容的安排都自有深意。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先讀懂數學,讀懂教材編寫和分布的用意。數學學習是螺旋式的,每一冊學習的內容都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教材中單元的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曹教授提到的表內除法(一)和表內除法(二)之間就隔了一個圖形的運動(一)單元,教材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學生的厭倦效應,同時可以插入鞏固時間,讓學生學習表內除法更扎實有效。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做的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數學的知識結構巧妙靈活的運用教材。
吃透學生,講明道理
數學是講道理的,當我們面對小學生時,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方式去講清數學的道理。例如曹教授在介紹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一課中,學生理解算理才是關鍵,以“計算100-78,是把100分成()個十和()個一”為課后測試,發現答對的學生認識不到一半,也就是學生對借位的理解還不到位。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理解算理把1個百分成9個十和10個一,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后續學習中也能把知識運用到小數減法中,如計算1-0.78,通常是把1分成()個0.1和()個0.01,學生的正確率就很高。
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
曹教授在講座中談到6點關于教學改進的主要測量,包括: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基于單元,著眼整體;專題研究,上掛下聯;發璞歸真,用活教材;轉變教學形態,提高課堂效能;關注評價,循證改進。在教學中堅持小學數學的“本色”,在具體課例中考慮知識安排的合理性,知識的.學習內容安排是否符合學生學情。從課時設計走向單元整體設計,從一課內容走向一個知識體系。在指向核心素養的專題研究中,思考如何落實到相關單元每節課的教學中。活用教材,在書中學,在做中學,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學習掌握新知識。改變課堂教學形態,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當堂鞏固的時間,真正實現減負。逆向設計,在教學中注重目標、評價和設計,及時有效地進行反饋。
20xx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史寧中教授認為,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應該是能夠適應學生社會發展及終身發展需要的、學生必須具備的、起重要作用的數學素養。其既包括數學自信、嚴謹的科學態度,也包括理性精神、責任擔當等在數學中的具體表現,包括數學關鍵能力,也包括數學思維方式。郭華教授這樣詮釋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不是單一該學科的素養,本質作用在學生身上,做到“目中有人”,學生在獲得該學科知識與技能后轉化為自身的素養,這才是學科素養。
追本溯源,核心素養的對象是學生,我們判斷素養是否達標的依據依然是學生本身對該學科的素養水平。在20xx年新版的課標中更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其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新版課標中將原來的十大數學核心素養變為十一,“量感”進入視野,也就是主要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隨之而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在各個學段的要求也發生著變化。
一、初嘗圖形與幾何中的核心素養
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新增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能對圖形進行分類,會用簡單的圖形拼圖。在圖形認識與測量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量感。學業質量基于此提出學生能結合生活中的事物,認識并描述常見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特征,會對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量感,能對物體、圖形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大膽說出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原型就是我們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將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進行聯系,說出立體圖形中某一個面對應的平面圖形,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讓學生通過一些操作活動,感受立體圖形與對應的平面圖形的關系,感受圖形的特征,形成空間觀念。還可以讓學生采用類似蓋印的方法,把物體的一個面印在紙上,得到平面圖形,一方面能夠培養空間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夠感受中國傳統的印章文化。
二、再識圖形與幾何中的核心素養
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新增會用直尺和圓規做一條直線等于已知線段,這項“尺規作圖”的加入明晰了尺規作圖的教學價值:借尺規作圖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借尺規作圖發展學生幾何直觀水平,借尺規作圖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借尺規作圖積淀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相比較20xx年版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只是要求掌握畫圖的技能和方法,但是新版課標中的“作圖”使一線教師格外重視。因此,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尺規作圖前要先觀察、分析、思考、預測、判斷,再動手作圖,不僅要讓學生在作圖之后知曉為什么這樣作的道理,更要讓學生在作圖之前知道這樣操作的原因。
讓學生通過幾何作圖的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形成對幾何圖形的感覺,感受兩點確定一條線段的意義;體會用直尺可以確定直線,用圓規的兩腳可以確定線段的長短。具體方法:利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用圓規確定給定線段的長度,在直線上確定兩個端點,從而作出與給定線段等長的線段。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用直尺和圓規構建各種可以實現的圖形。
三、深化圖形與幾何中的核心素養
課標在第三學段中新增體驗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但是對于會通過度量的方法對體積、面積進行疊加從而得出計算公式仍然是重中之重。學業質量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為能計算圖形的周長(或表面積)、體積,能描述圖形的位置和運動,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立體圖形的測量,理解長度、面積、體積都是相應度量單位的累加。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形成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有規劃做事的習慣和判斷結論的能力。引導可以數出圖形包含的完整小正方形的數量,或者數出圖形包含的以及邊緣接觸到的所有小正方形的數量,用數量估計圖形的面積。通過數一數,來感知面積就是度量的疊加。引導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法估計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小,第二種方法估計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大,由此作出結論,實際面積在這兩個估計值之間。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理解:如果將小正方形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可以得到更接近實際面積的估計值。
在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具有一般性、階段性的特征。低學段更具體、更側重意識。高學段更一般、更側重能力。因此,教學在進行教學時,以核心數學為載體,學業質量為標桿,從生活中感知數學,在操作中感悟本質。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3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進一步領悟教育理念和新的總目標,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鉆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通過學習了解了“課程目標”的變化。
數學課程標準修改前后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都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偰繕擞稍瓉砣齻方面(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具體闡述變為現在的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具體闡述!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在原有“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即“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從“雙基”到“四基”有兩個理由,一是教育理念的體現;二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把原有 “兩能”轉化成“四能”。在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僅僅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賴學生親自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依賴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注重結果性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更要注重過程性目標。
二、通過學習認識到在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靈活選擇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并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同樣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非岐視,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教材中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優、中、差各級知識水平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差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差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盡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差生的思考。對于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因此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鉆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弩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三、通過學習意識到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边@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勵性評語。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允許學生犯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基礎是有差異的,學習數學的進程也會有差別,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的學習,必然要制造出許多的失敗者。因此,評價要因人而異,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評價個體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幫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敝灰覀儠r時刻刻把學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實自己,讓學生愛學、樂學,必定會獲得教學上的進步。
學習新課標,就是為了更好的進行新課改。教學方式變了,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變了,認識這個變化,接受這個變化,適應這個變化,才能和學生一起實施教學的改革,共同實現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雖然,教學方式變了,教師角色變了,教學觀點變了,但是目標不能變,為了孩子一生的持續發展,我們將堅持不懈的將課改進行到底。
孫艷菲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4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很多年了,在這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沖擊著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我們曾經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以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寒假,我又認真的學習了一遍《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鉆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下面就談一談我的一些學習體會:
一、教育理念的轉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陳舊觀念,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填鴨式”教學是某些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而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合理運用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于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如果在計算課上,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10種、20多種的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兒地給予鼓勵,臨下課時,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其結果是班上思維遲緩的一些學困生確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產生了干擾。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鼓勵的個性化呢?我認為不然。數學是講“優化”的算法,“優化”的含意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誠然,在多種算法中,有的并不見得有優劣之分。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有個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認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樣化絕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無價值的重復?傊磺幸獜膬和膶嶋H出發。
三、對教學以及學習方式的認識:
新課程標準來看,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就培養能力而言,自主學習是發展潛能的橋梁;從教育實踐來說,自主學習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課程的改革迫使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倡導自主學習。什么是自主學習?指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內在的或自我激發性的學習。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的。它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中我認為:激發興趣是自主學習的誘因。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課堂變得生動、輕松起來。其次,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教學中我們應該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氛圍,讓學生想象馳騁,感情激蕩,思路縱橫,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創造的潛質。還有,建立一個激勵評價機制也很重要。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總之,新課標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著新課標的方向,我們也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通過這些天的學習,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努力使自己成為新時代合格的人民教師。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5
新課程改革讓我體會到了教學的生命過程。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通過教學實驗,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以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新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一種觀念的轉變,這種轉變不但在于新課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讓任教的老師真的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傳統教育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這種認識受到了挑戰,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熏陶。教師要創造性選擇和應用教學材料,而不能跟在資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理解、學會和掌握新的知識并不是像填鴨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種重構,在他已有知識、經驗和觀點上的重構。以上這些變化,必然引起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正確全面評價,又能體現教育的客觀性,達到教育的量化標準。因此適時的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我們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理清的關鍵。
二、開展課改實驗、走進新課改
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數學教學采取了提出問題——實驗探索——引導觀察——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實驗教學法。傳統的教師泛泛而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已被生動活潑的討論式,合作學習的方式所代替,教師的關注由單一的學習效果轉為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還應該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盡量地搜集,制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數學學科與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要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模型的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具體做法是:
1、確立一個思想,即“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做準備”的思想。
學生的發展,我們主要強調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應該是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重智力輕其他;應該是個性發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限于當前的發展,教師的每節施教必須從這點做起,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2、落實兩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一個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準備付諸行動時,他才有動力,有激情,而當他想到的事情準備付諸行動時,那就激活他創新,所以在課改中我們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去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做。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
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系。
3、進行三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2)、學生地位的轉變;
(3)、教學手段的`轉變;
4、采取四種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3)、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4)、面向全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三、 新課程給我帶來的思考
1、 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教師認識到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教師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拓展。課堂教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對于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2、教師意識到課改形勢逼人,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業務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師的自我學習提高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教師們都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在職進修,業務培訓或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自我訓練。教師們能積極地開動腦筋,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課件,集體備課等,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熱情。
3、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掌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另外,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強調在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在系統教材體系下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導者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習狀態極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能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為此,教師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質和個人魅力,讓學生身心愉快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習效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人需要關懷需要愛,人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師生之間也一樣。中學生情感豐富,教師在教學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別是“差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懷、愛護。如在提問、練習中,可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分層設計,
讓不同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把給予學習者取得成功的歡樂看作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給他們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要求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并不斷鼓勵他們,要讓學生經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本身應舉止莊重、文雅。提問時,要面帶微笑,語言親切,多用禮貌用語。教師良好的素養、專業水平和教學方法,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言傳身教,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應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在新課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激情、希望、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緊緊聯系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愿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成為情不自禁的從心靈深處,淌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的絲絲甘泉。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6
通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四年級的數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寶貴經驗。其中感觸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形成轉變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新教材的編寫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吸引學生閱讀,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理解教材目標,明白把握教材編排的特點,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創設親身體驗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快、和諧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安排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許多情境圖完全可以通過學生實際活動,親身體驗來表現。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學習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學時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游戲,表演等實際活動將情景圖所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景化,使學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實的數學活動情境中,增加實際體驗,創設學習情境。
二、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新教材體現的是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對于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創造性活動的信心。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標準》認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蓖ㄟ^所學的運算律掌握運算方法,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內容以“情境串”的形式出現,使例題更具開放性,使學生更能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是教材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或故事為題材,把一個單元的知識以“問題串”的形式連接起來,使數學問題情境具有連續性或故事情節,給學生提供了從數學角度選擇信息、組織信息、解決問題的機會。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多邊形”,把需要教學的多個數學問題全部放在了巧手小木匠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認識三角形、三角形的分類、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情境圖中。這樣的編排,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只有認真研讀課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和諧高效。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7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核心素養”走入了廣大教育研究者與工作者的視線,為積極應對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我有幸觀看了郭華教授關于“新課標解讀:讓核心素養落地”的講座。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我教學的第一學段中,學生對數學只有簡單的認知,教師可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學習簡單的數學內容。學生能從簡單的數學活動中認識100以內的數,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的分類。培養第一學段的學生最基本的“數感”、“量感”,從而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8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以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對于小學數學,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常常在想: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把這些現實的問題與之相聯,怎樣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去重新體驗數學發現的過程,怎樣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在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中使我逐步體會到如果數學教師能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也會使非常抽象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會使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會激勵學生們更加熱愛數學,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會促使學生們不斷地在學習中去應用數學;同時也會啟發他們不斷地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會促進他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甚至也會發現一些新的數學內容。教學實踐中,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為學生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情景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所以在課堂教學時,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數學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如在教學多些.少些一課時,課本為我們呈現的是通過比較三種不同顏色金魚的數量來體會多些.少些的概念,可備課時我怎么設計導入都覺得別扭。恰巧那天有幾位老師到我班聽課,我靈機一動,何不從比較聽課人數與班級人數這一身邊的生活實例入手呢?于是課上我提問:今天有一些老師到我班聽課,跟他們打個招呼吧!比較一下聽課老師與我班的人數,你發現了什么?學生開始只是初步的得出:我班人數多或多得多.這時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這么說?學生通過數感受到:我班有41人,聽課老師有5人,從41到5經過很多數,所以說我班人數比聽課老師人數多得多或聽課老師人數比我班人數少得多。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教師進一步引導:比較我班男生.女生的人數,你又有何發現?學生有了剛才的 經驗,自然得出:男生24人,女生19人,24到19經過的數很少,所以說男生比女生的人數多一些或女生比男生的人數少一些.這看似不經意的發問,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將相遇問題中的情節作表演,并口頭編題,再解答。在活動時,兩位同學站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兩地),面對面地站著,喊預備走,一齊面對面走來(同時相向),經過一定時間,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相遇)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在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結構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時,我又布置一個活動: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這個節目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范:將兩手掌豎直,掌心對掌心,慢慢靠攏,經過一會兒兩手掌合在一起。就是相遇經過活動,學生對相遇問題的三種類型都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
二、引導學生發現校園中的數學問題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里也是學生們最熟悉的.、最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更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要善于發現校園內的數學素材。記得剛剛學完米和厘米時,我就帶著學生拿著卷尺到操場上測量,孩子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分工明確,有的按住一個端點,有的看另一頭記數,還有的檢查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在體育園地里,學生量出了雙杠的高度;操場上他們又知道了領操臺的長度,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升旗臺旁、花壇邊......整個校園里都活躍著孩子們的身影。其實校園里到處都能感受到數學的存在,像校門或大廳里的柱子、體育室里面的各種球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像跳繩游戲、老鷹捉小雞、丟手帕,等等,其中都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只要教師能細心研究把這些校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學生們就會感到非常真實、有趣,同時學生們也會充分地認識到數學,并非枯燥無味,會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場景,能產生一種特定的興趣,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合作交流的愿望。因此,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例如學習了《找規律》一課后,我布置了你在生活中發現了那些規律這一實踐活動,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在公園發現園林工人在擺放花盆時是按一定規律排列的;馬路兩旁的地磚、居民樓前的柵欄......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無處不存在著規律。當孩子們滔滔不絕的匯報自己的發現時,你會在他們眼中找到快樂。生活中我還鼓勵他們可以單獨或隨家長一道走親訪友、結伴外出旅游,可以到書店里走一走......在這些社會活動和交流當中,也會發現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如走親訪友中的購買禮品問題,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規劃問題,走路(或騎車)中的行程問題,所需費用問題......這一切都可以從中提出一些數學問題,然后搬進課堂,讓學生自行解決。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9
周三下午在學校教導處的安排下,我校全體數學教師參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組織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的線上培訓。通過本次培訓,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劉主任從小學數學課標的演變、數學課程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表現以及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變革幾個方面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課標”。
一、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劉主任提到數學核心素養主要由三方面構成: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系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三、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后的標準: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領悟教材、回歸課堂,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專業能力,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0
20xx年8月13日,我參加了?谑旋埲A區組織的暑期培訓,還有20xx年,我參加了海南省 - 20xx年“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的初中數學的課程培訓,現將我培訓后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培訓的幾點收獲
培訓為我即將面臨的實際工作提供了許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訓中,很多專家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我們介紹了一些當好教師的要點和方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談到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上,各位專家都強調了適時調整和更新自身知識結構、終身學習的做法;在談到面對困難如何克服的問題上,各位專家還提出了如何加強教師之間團結合作的方法;在教學教法經驗方面,通過反思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工作上爭取精益求精。
培訓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和動力。而本次培訓中,尤其是教師心理調適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獲得了更多的方法,這對自己是一種鼓勵。鼓勵新教師適應教學環境、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環境;鼓勵我們要更加理性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角色;鼓勵我們要做一名終身學習型老師,做一名能夠不斷適應新知識新問題新環境的老師;鼓勵我們要堅持創新,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爭取在教學中獲得更大的發展。這些鼓勵,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培訓是我對研究型教師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教書是一方面,但是科研也很重要,我們要學做一名研究型教師。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可能參與一個大的課題比較難,但是科研意識卻不能忘記,它應該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因為這種實踐加理論的科學方法可以加快我們的成長速度。例如,我們的教后反思。把每次的成功之處和不足、困惑記錄下來?梢苑奖阄覀儚闹姓业讲蛔,總結經驗。當然,不足要通過教育專家或者向專家、老教師請教解決。
培訓是我們認識到教育是個大工程。專家講座使我們對家庭教育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共同形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嚴密的教育體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繼續,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機構不能替代的。
二、重新認識教師這個職業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第二,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正是這個意思,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問題,學生都有向師性,實際上是做人的一種認同感;同時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是父母,作為一名教師,要富有愛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所以我們說教師是父母。并且,教師還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第五,教師是朋友,所謂良師益友,就是強調教師和學生要交心,師生之間的融洽度、親和力要達到知心朋友一樣。最后,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困惑、心理壓力等,以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排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教師,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水準,更要具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道德意識。
三、學會終身學習,提高自身能力
1、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我們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更多方面,如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做事與人際交往。教師從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觀察、研究、思考;處理好與學生、家長、同事之間的關系,那么相對來說,工作起來就會更得心應手。
2、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喜歡聽你的課,進而喜歡聽你的指導。這就要求個人魅力不斷提升,在積累經驗中獲得一種平和優雅的心境,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獲得學生的信賴。熱愛學生,真誠可以是一面鏡子,也可以是一種無敵的武器,對待學生,對待花樣年齡的青少年,除了真誠還能用什么方式來打動他們,獲得他們的信任呢?在教師生涯中,我將本著對學生對職業的熱愛,堅決地走下去。
3、在實踐中反思自我。做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要不斷反思,書是最好的老師,多讀書,提升自己,要想從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少了這個環節;不斷的反思、改進。教師職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斷的反思與積累中獲得屬于自己的經驗與方法,并且能將這種方法深化為一種理論,這便是做一名教師的最高境界了。
一份付出,一份收獲,在這短暫的十幾天里,我收獲的是那一份份充實,當然在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我會虛心向教師們請教的。我會用我的心去教誨我的學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學生,用愉快的心情對待每一天的工作,爭取做一名研究型教師。我無悔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1
有了量感,數感終于不再孤單了。較數感而言,缺乏的是量感。數感與量感,形影相隨。這個臥室挺大的,大約15平方米,要的就是這種抽象的感覺,缺乏的'也正是這種抽象的能力。
強化運算能力,運算能力不是重復訓練、機械訓練,要連接算理與算法,學會合理選擇運算策略解決問題,促進推理能力的發展。9898x97-9797x98就是運算綜合能力的代表。
數學的美在于它能解釋大量的生活現象,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增強對數學的應用意識,數學是嚴肅的,同時也是藝術的。
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原來在邊緣,現在回歸正位。更多的體現為數學與自然的融合,給什么是數學,怎樣才能學好數學指明的方向。
每一個人都能獲得相應的數學發展,同時還能涌現出一大批數學人才這就是未來的教育。教育承擔提升國民素質的責任,更擔負著國家人才戰略。竭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2
教育部已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工程,于20xx年新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同時部分出版社根據該課程標準組織編寫新教材,20xx年秋季在國家級實驗區展開試驗,20xx年秋季啟動省級實驗區工作。那么新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與現行的數學大綱,與傳統的數學教學進行比較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數學教育觀念的變化,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
一、教育目標——大眾化
什么是數學?傳統的提法: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而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是人類用于交流的語言;數學能賦予人創造性;數學是一種人類文化,等等。兩者的差別在于,傳統的"數學"側重的是"精英數學"、"數學家研究的數學",而新課標的"數學"強調的是"大眾數學"。因為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讓人人都成為數學家或數學工作者,但數學的應用是廣泛的.,各行各業對數學應用的要求又是有所不同的,所以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就要求每個人必須掌握基本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些數學知識和技能是人們生產生活所必須具備的。"大眾"即"人人",因此在"大眾數學"意義下的教育目標就是讓(1)人人學"有用"的數學;(2)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3)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
二、學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學生的地位如何確定?傳統的提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但在教學實施中不盡人意,教師主導,導得過多,導得過細,學生總是在教師鋪設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真正得到體現。而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同時新課標強調,要把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不要過多地考慮課程知識結構體系,而是要考慮以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
三、學習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學習方式單一,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即:老師講,學生聽,靠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當收音機全神貫注地聽,把教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當他們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時就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缺乏創新的激情與活力。因此新課標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四、教師角色——多重化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單一的角色——知識的傳授者,而新課標要求"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即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引導學生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合作關系,讓學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
五、教學過程——活動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模式化,教師按事先準備的教案表演"教案。、唱"獨角戲",教師是主角,只有個別學生當配角,絕大多數學生是觀眾,學生只能按教師設計好的問題進行思考與作答,不能"越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要無條件地、單方面地接受教師的觀點結論。而新課標倡導教學過程要"活動化":"活"-靈活性、"動"-動態生成性,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出學生活動的時間、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思中學"、"用中學"。
六、學生評價——全面化
新課標強調,要由傳統的單純考查學生的書面成績轉變為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全面發展。評價內容要包括: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要將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結合起來,可以將考試、作業、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日常觀察、面談、課后訪談、提問、建立成長記錄袋等形式結合起來。在評價時應注意激勵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差異性原則。
總之,本次課程改革與以前的七次課程改革不同,不是小打小鬧、修修補補,不只是課程內容的加減調整和教科書的替換,而是牽涉到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新,牽涉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3
通過解讀小學數學新課標,我對于新課標的理念有了很多新的認識。課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明確了數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闡述了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提出數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準,并對課程實施(教學、評價、教材編寫)提出建議,對于身為數學教師的我,深有幫助!下面就談一談我對雙基變四基,雙能變四能的一些學習體會:
與20xx年版相比,數學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范、明了和全面。其中新課標修改后最大的變化是:
20xx年版“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20xx年版“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并把“四基”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整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課標》修訂中在繼承我國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強調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
我們能感受到現代數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它是伴隨學生知識、思維的`發展逐漸被理解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為創造能力。這對于學習數學、發展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回顧自己比較熟悉雙基教學的操作程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大部分可以得到落實。欠缺的是對基本能力和基本觀念態度進行理論和實際操作程序相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但是如何找到中間的平衡點,是個難點。四基對老師的要求更高,整個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對教師各方面的要求都會很高,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才會有創新和發展。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數學基礎、數學準備和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使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需要我們數學教師潛心思考與研究的。我們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活動經驗積累。
通過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時時反思我的課堂,不斷提升,充實自己,將課標中的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之上,使自己的教學更有實效。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4
通過新課程標準的,使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觸最深的是新課標課程目標的變化,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的基礎上 ,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動手實驗
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要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并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采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進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因為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數學。
四、 最后,通過對“十大核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解讀,使我進一步了解學習了新課標。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通過學習,使我了解新課標數學教學的特點,課堂不再是以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要更多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15
20xx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
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的編寫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這次的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業質量,明確指出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那肯定也是我們設計課堂活動和作業的依據了。當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作業負擔較重,為什么重呢?一是多,小學生的作業實在是太多了;二是濫,各種名目繁多的練習冊和測試卷充斥著學校周圍;三是爛,大部分題目都差不多,做一套和做十套,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質量質的變化,無非就是熟練而已。那么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學業質量標準,對其中的三句話細細品味。
第一句是以結構化數學知識主題為載體,在形成與發展“四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數感、量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等。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這些主要素養主要是蘊含在“四基”的形成過程中,而天天的課堂活動、課后作業中,做教師的是否考慮過哪些活動或者作業是發展了學生的“四基”,如果我們的作業中都沒有,那再多的作業也是枉然了。
第二句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與社會情境,以及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數學與科技情境中,在經歷“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和提出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與數學的語言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觀念、數據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前一段時間專門談過情境的事情,一定是學生熟悉的,那么如何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呢?這就是教師在備課中應該著重考慮的,看看目前的中高考,和社會、生活、國家發展聯系那么緊密,我們也應該提高這個意識。
第三句話是學生經歷數學的學習運用、實踐探索活動的經驗積累,逐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初步養成獨立思考、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這句話中提出了學生經驗的積累,以及學習數學的習慣,這些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的,也是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的,現在的教材,缺失了這些,下學期的教學中,用舊教材需要教師豐富課程,增加學習資源,才能滿足學業質量的要求。
【數學課程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數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1-30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8-17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2-14
數學課程標準培訓心得體會05-05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05-04
數學課程教師心得體會05-12
數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5篇03-02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4篇03-1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