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
通過對專著的學習,讓我在領略名師風采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了他對學生、對教育行業的愛;感受到了他身上所凝聚的知識力量;感受到了他對學生身心發
展無微不至的關懷。引申思考,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師,尤其是要做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段路還很漫長。在專業上要有所追求,要堅持不懈地腳踏實地地學習,不斷鉆研,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于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淀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今年寒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于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說:“樹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后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后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只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于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首先,教師要無悔于自己的選擇,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悟、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需要以強烈地使命感為基礎的,是要以強烈的責任心做代價的。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是要甘于
辛勞,甘于付出,甘于無怨,無悔于自己的選擇。
其次,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作為教師,應該關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這種熱愛,應該是溫暖的,是充滿情感的。愛使教師與學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分擔挫折的煩惱。“愛”是一門藝術,能愛是一個層面,善愛則是另一個層面。作為教師,
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愛、善愛,去關愛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要愛他們具有極大的可塑性,要愛他們成長過程中孕育出來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師要學無止境。學習對于一個教師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審時度勢,把握時代發展的脈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實
現自身的持續發展。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這些名師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沒有放松過學習。正是由于有厚實而廣博的知識基礎,他們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揮灑自如。
總之,學習關鴻羽老師的教育理論,讓我嘗到了對事業執著的精神,愛學生的品格,學無止境的意識。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我要把關老師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轉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像他那樣認認真真從教,兢兢業業授課,踏踏實實鉆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鍛煉,盡快使自己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2
聽專家教授作報告,的確是種享受,他們循循善誘,列舉了大量的教育實例,言辭誠懇,讓人不由得不被感染。聽各位專家談班級管理的種種,我不禁反思,自己配當班主任嗎?與這些名師相比,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我對學生,愛,深度不夠;嚴,力度不足。我在尋求班級管理的方法,名師們在追求班級管理的藝術。按年齡說,我也應該算做老班主任了吧。但要說管理經驗,卻談不上半點。因為我總是跟著感覺走,缺乏理性的思考與總結。自以為工作很細致,但現在看來,自己還有很多閃失之處。聽優秀班主任們交流如何管理班級,我只有自愧不如的感慨,因為面對愈來愈追求個性的學生,我經常感覺黔驢技窮,記得郭寶向主任在級部會上曾經說過,“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看來,我必須得潛下心來多向其他班主任學習與效仿了。
澆花先澆根,育人要育心。班級從組建到現在,困擾我很久的一個問題是說閑話違紀者甚眾。雖然,我也動了不少腦子,想了不少辦法,可都是收效甚微。不是說不起作用,每一種新方法實施開后,在短時間內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時間一長,也就疲沓了。沒辦法,只好另想一種對付他們的懲罰辦法。
現在想來,還是我方法欠缺,一味地想著如何去“罰”,而從來不舍得在“導”上下功夫。如果像高密的康成中學一樣,給他一個“喧嘩十分鐘”,結果就應該大相徑庭了吧?今后多順應孩子的天性,少一些關、卡、壓,教育會更有效。
平日的我在班內不乏說教,只是愛板著臉比較嚴肅,學生離我似乎很遠。班內有一部分學生了解我的.脾性,知道我也幽默、溫和,平時不懼與我交往,也有家長打電話來說孩子與我接觸長了越來越喜歡一班。只是我本身性格使然,不太愛張揚,不太愛表現,我喜歡沉靜含蓄。我不是那種讓人一見就有好感的人,我的優點與長處我愿意慢慢綻放。因此,在過去了兩年后,我與學生的關系越來越融洽,只是學生在慢慢熟悉了我以后,我本身的弱點與不足也就暴露無遺了。學生們會不會客觀、全面地評價老師,從而心悅誠服地接受我的教育與引導呢?班主任系列學習給了我很多的啟發:
一、利用學生愛心進行教育
沒有哪一個學生是鐵石心腸,即便是行為習慣很差或品行不端者,內心深處也一定有殘存的一點良心和愛心,利用他們未泯的良知,教育學生學會愛自己,愛家人,愛老師,愛同學,愛集體,愛國家?
二、老師的付出要讓學生知道,使其懷有感恩心理,教育效果就會好。
懷有感恩心理,學生才會做到孝敬父母;懷有感恩心理,學生才能做到尊敬師長。唯有如此,師長的話才能深入人心,起到一定作用。
三、幫助科任老師樹立威信,能收到極好的教育效果。
多替科任老師講些好話,能融洽師生間關系,在抬高其他老師的同時也抬高了班主任自己。
四、教師不妨亮一亮自己的丑。
教師適當亮亮自己的丑,能拉近師生間距離,使師生間共同話語更多一些,這樣再對學生進行教育,他們不會感到老師高高在上,能將老師當作知心朋友對待,教育效果當然顯著了。
五、營造好的班風學風,有很多前瞻性工作要做,但更多的是要適時而為,抓教育契機。
班級管理本來就無小事,班內每一個學生都是局內人,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拋棄,不放棄,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我們就能品嘗到工作的快樂。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3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可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景不一樣,所以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一樣。教材資料是死的,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學生情景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于動腦,善于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干、善干,敢于動手,善于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于觀察、善于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于提問、善于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后的今日,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日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能夠盡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日,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僅有改變自我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本事。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僅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4
今天,我終于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著我們,帶動著我們,年輕著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復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復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于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后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干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游戲。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著“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5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期中所記的日記,以及每月一次老師所講的關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愛的教育》中,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兄弟之間的關懷,子女與父母之間偉大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天真無邪的心靈,處處為人著想的品格,知錯就改的行為習慣,無一不沖擊著我的心靈,洗滌著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氣把它讀完的。我走進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學們是怎樣生活、怎樣學習的,是怎樣去愛的,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生活的追求!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并沒有流淚,但是,我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含散發出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真得很偉大。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東西啊!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為一名小學教師,就更加要細心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沒有成熟,許多事情都不懂,做為老師更應該正確的輔導。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當你,我,他都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
請你帶著一顆圣潔的愛心,投入到每個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愛,你會發現: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會很快樂,如果你真心對待孩子,孩子也會永遠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6
通過閱讀《新教育之夢》。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要有“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時,、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特別有激情,我們用這種激情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會得到很好的轉換,課堂教學也就會很成功。
二、要有“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一個合格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老師。清晰地記得作者說過“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怎樣來“用心”對待我們教育,“用心”關注我們的每一位學生。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心理感受,便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責任心”。
有人贊美教師,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管教師是蠟燭也好,還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也好,都說明了教師職業的特殊與責任。三十年的教師生涯告訴我,作為一個教師他除了具備足以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外,教師的責任心是很重要的,因為教師面對學生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且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與發展,培養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社會。
四、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
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
另外,扎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要有“健康的個性”。
古語說得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這句話里說明了,教師不僅要學識高,還要身正,所謂“身正”,就是指教師要有健康的個性。教師要大度寬容,教師要充滿自信,教師要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教師要謙虛好學,教師要與人相處合作融洽。教師在教育學生同時,有無時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去感染學生。
我們都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而無數的教育工作者不正像當年的夸父一樣因為對教育的夢想而無畏的前進嗎。朱永新老師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畫卷,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則希望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追逐這個夢想。做一名好教師,讓孩子們尊敬,喜歡的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于我們教育者的愛。讓我們用夢想的翅膀呵護每一個孩子幼小純真的童真,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最近我拜讀了教育專著《名師怎樣觀察課堂》,讀后感慨很深。這本書闡述了編者對于各學段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又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在這里名師能和我們進行推心置腹的對話,是對我們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教學探索的一種專業引領。讀后你不得不佩服專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淺出的剖析、以及高瞻遠矚的目光……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本書在新課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體展示了名師授課的過程,對新課改形勢下教師的教學有示范與指導作用。這本教育專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個學段,我們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哪里,應該用什么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精彩課堂”中展示的精彩課例,讓我親身感受名師在教學環節上的準確把握,每節課后的教學反思,更是剖析深刻。這樣的內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對教師起到舉一反三、名師引路的作用。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方法闡釋”的形式,對本課采用什么方法,引領學生突破本課的難點,做以簡練的總結,讓我們教師一下子感受到他們的別出心裁,從中受到啟發。讀完這本專著,我收獲頗多。文中指出現在的教學中很多老師走入的極端,我馬上感受到真是旁觀者清,專家指出的很多錯誤做法,在我的教學中都曾出現過,不禁讓我汗顏。
1、教學內容胖。我們在有領導、老師聽課的時候,經常是一節課的內容安排的非常多,把兩節課的任務合并在一節課完成,為了就是課堂上的感覺比較充實、有看頭,過于求全求美。結果呢,往往是倉促結束,給聽課的老師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節課胳膊記錄的十分勞累,真是疲于追趕呀!而學生呢,更是隨著老師在一個勁的跑。
2、教學環節碎。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應該重視培養良好的數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的整體把握,才能較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設問的質量,擴大教學各環節的容量,保證每個人都有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
3、教學形式花。教師們熱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體的濫用,通過花里胡哨的教學形式把《課標》理念在課堂中“外顯”出來。我們這是“東施效顰”只學外表,反而丟棄了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課堂的實效性。我們要切合實際,實事求是,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必要的教學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時髦。
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還為我指明今后閱讀教學的方向,我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感受到教師課堂角色的轉化的必要性,學會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名師們在三尺講臺上奮斗了幾十年,有的甚至兩鬢斑白,仍然奮斗在教學最前沿,不斷探索,努力學習,以求不斷完善與提高,這種終身學習、學無止境的熱情,讓我感動,名師的課堂藝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要讓它成為激勵我們思考與探索的思想火花與精神向導。
新教育行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也積極的參與其中,又一次的讀了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開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讀新教育,這一次對對它的理念:“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對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這句話,不只說我們教師要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學生也應該是幸福的。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行動就有收獲。朱永新教授說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
只要你去做你就會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實現的卻很少。原因有很多種,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去行動,沒有去堅持。我們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話語,我們不需要夸夸其談的口號,我們只需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去行動,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而整本書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支撐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步,讓教師和學生一樣,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我們校長也常說,一個學校發展的最最核心的的東西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去影響學生的成長。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也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
沒有教師的快樂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不快樂,他就沒有激情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從何而來?
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閱讀當成一個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起床、吃飯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獲。在收獲中成長,在收獲中快樂,自己快樂,孩子們也就快樂了。
朱永新教授還說過:“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的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的精神。這樣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都要成功、都會成功。
為師者,不斷提高自己,用心閱讀,用心成長,用心總結。讓我們在新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平坦。
翻開《教育有悟》,初讀感覺這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籍了,這本書是由95篇教育隨筆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所記錄的發生在教師和孩子們之間或發生在孩子們自己之間的小事,也是一些瑣細得不能再瑣細的事件:學生考試作弊啦、新生點名啦、教師板書啦、課堂上表揚啦……故事中一幕幕場景,有些我們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書記錄的事太平凡,但細想,教育,不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瑣碎繁雜嗎?不就是日復一日的雞毛蒜皮嗎?
這本書分五個板塊,其中第一章節告訴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為學生作為教師的教育對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饋,使教師從中學習、體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從而使整個教育成為一個雙向動態過程。而其中的第三章節是關于針對后進生一些教育的機制,它告誡我們只要目中有人,就沒有后進生。“后進生”不等于“后進人”,事實甚至相反,教師們只要把“生”當“人”,就不會再有“后進生”了。因為教育的奇跡在于:教師之光,能使遠遠近近的心都披上絢麗。
書中所寫,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抽象的理論,有的只是生動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蘊含的思考。內容鮮活而真實,文筆樸素而流暢。樸實的文字中包含著真摯的情感,讀著讀著,我被故事內容所吸引,所感動,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學生為你做私事了嗎?哪怕只是舉手之勞;
你注意批評學生的方式了嗎?哪怕只是換個談話場所;
你尊重學生的.“雜念”嗎?哪怕它有時會擾亂課堂;
你能耐心傾聽學生的辯解嗎?哪怕他確實有錯。
它又如一位指點迷津的導師,為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中間生的學習熱情;
它告訴我們如何讓班干部樂于奉獻而毫無怨言;
它告訴我們愛得不恰當也會造成傷害;
它告訴我們什么是寬容的魅力。
感謝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們讓我們更多的教師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的經驗與體會,讓我們靜靜地吸吮“名師”們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明白如何使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贊,一個親切的動作,如何用愛溫暖學生,亮麗自己!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讓我看得進神進肺。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并且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別喜歡愛看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暢銷不衰,目前已有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該書主要講了: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年來的經歷,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里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里,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于紙上,真是動人心弦啊!
愛,像人的靈魂,天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實在他的意義已融進我們的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走,單是穿衣洗臉,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往書架上放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頭疼發熱,問冷問熱尋醫找藥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沒法形容的愛。當我們墮進窘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邊,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點睡,別熬壞身子。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輕易忽視,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沒法感遭到。
親情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體會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溺愛,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長的行為是最能夠作為榜樣,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他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一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交換。
還有孩子之間的最純潔的友誼,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它教導孩子們看待一個人不應當從他的穿著,而是應當從他的行為。只有關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實的好朋友。有時候友誼不是從嘴巴上說出來的,而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當你面對障礙的時候,你會欣喜的發現你實在不孤單。書中側重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誼,也描寫了他怎樣處理和別的同學的關系。它告知孩子們交往要以寬容為本。
中國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愛心。作者精心構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節,把美好的感情與思想送進我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崇敬對四周人的愛,對同學們的關心,面對出現災情的災區人民的關愛與幫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等多個地區,出現的嚴重的特大災難,災民們那種求生的意念是那末的頑強,對第一時間沖鋒在廢墟中搶救傷員的英雄們敬佩,這一切的一切,一樣也看到我們全中國人民同胞的團結氣力,充分體現了祖國人民一方有災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讓我從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到:愛是教育氣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專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的地方。愛體現在扎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和一顆愛孩子們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庇護、一些寬容,讓學生感遭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學生看,用真情訴給學生聽,把真心帶給學生讀,我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得到無窮的動力與愛我堅信孩子未來一定會回報祖國的。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7
我第一次聽到“優秀教育”一書的名字時,感覺很奇怪。當然,質量是培養的。你想在這本書中解釋什么?所以在其中,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我拿到這本書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它。結果出人意料地說,我沒有“看在我面前”的感覺,而是我認為作者羅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場景,提到的要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他們談論禮貌,主動要求關心,不要在公共汽車上發出噪音,看到老師問好,并且不要拖延作業時,并不總是我們的老師通常強調的話。書中沒有冗長而繁瑣的規則,有些只是小細節。但是,當我第二次再次閱讀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追求事業的精神。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優秀的教學”確實是一本無法閱讀的好書,這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作者捕捉到了教育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他不僅嚴格教育孩子,還以愛和熱情贏得他們的愛和尊重。克拉克不僅注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育。
作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作者沒有談論如何教學,如何分析教科書,如何準備課程計劃,更多的是如何為他人做事和對待他人。作為讀者,生動的生動例子生動而乏味。相反,作者描述了我們所描述的內容,并且是善良和自然的。書中描述的奇跡的55個細節經常被忽視,它的細節創造了奇跡并實現了榮耀。該書主張孩子應該尊重孩子,容忍孩子,欣賞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他們的生活中學習,學習從他們的鼓勵中學習,并從現在開始鼓勵自己。寬容學會耐心,從贊美中學習感恩,從接受中學習自愛,從欣賞中學習行動,從分享中學習感恩,從誠實中學習真理,從公平中學習正義,從護理中學習尊重,保護學會信任,學會成為來自愛情和友善的友好; …
在日常工作中,Ron Clarke的做法給了我很多靈感。例如:一個“問題”問題,學生多日沒有交作業,而羅恩克拉克多次沒有聯系過他的父母。一旦我最終被聯系,克拉克以一種直截了當的方式告訴學生的.父母,他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我不認為這位家長已經聽完了并且說:“我的孩子一直待在家里,你只會看看。”這個答案真的讓Clark笑了起來。也許克拉克自己意識到自己與父母的溝通需要改進,所以當另一個學生犯了錯誤時,他改變了自己的策略。他首先耐心地打電話給父母。與第一個學生不同,他沒有直接向父母報告父母。相反,他告訴父母他的孩子侵犯了他的心臟。在這段時間里,表現有多好,父母聽完之后非常高興,說老師必須繼續嚴格要求他的孩子,父母會非常合作。兩天后,克拉克再次撥通了父母的電話。這一次,他告訴父母這個孩子過去兩天表現不佳。父母非常生氣。他們立即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并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批評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Ron Clark的治療后,我真的很佩服他的聰明才智。事情是人為的,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治療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未來,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工作中進行創新。我們必須結合欣賞和批評來處理大學生的問題。教授卓越,普通人對這種教育有一種狹隘的理解:即學校教育。不是這種情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將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
簡而言之,教師的態度讓我對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挑戰有了更深的感受。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8
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致力于教育事業服務是我們的宗旨。今天,有幸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所謂“生活怎么樣就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受到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人同生,同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脫離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對學生教學情況的年度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學生喜歡能夠用生活事件解釋科學知識。
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讓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辟和深刻。與此同時,感嘆他對教育事業的遠見卓識。這不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老師傳授知識來解決學生的疑惑,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工作,學會學習,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教育來源于人的生活,隨著人的生活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與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種種相對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種生活中進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與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教師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打開學生對生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是活的教科書,孩子可以從“活的”書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
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邊燃燒一邊重獲新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才能擁有更高的燃燒值和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9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十分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葉圣陶專門寫過《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寫于20世紀40年代,但至今讀來倍感親切,文中所闡述的主要思想對當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仍不乏啟示意義。
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葉圣陶先生認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說,“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他進而指出,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讀了葉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立規矩。
其次老師要依據孩子的年齡采用相應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就聽之任之。老師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之后就應要求孩子堅守。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孩子定能養成好習慣。
再者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特別需要施教者要求一致。這一點就要求老師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好的結合。
最后,要強調的是老師的榜樣作用。要求孩子有良好習慣老師要以身示范,因為學生是愛模仿的'。
一個學生如果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于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也曾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作為老師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義不容辭。
最近幾天,通過網絡瀏覽了有關教育孩子的書,如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讀后有幾點心得。
賞識教育源于一位偉大的父親——周弘。他利用傳統教育中賞識的巨大能量,把女兒周婷婷由一個令人同情的聾啞孩子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他在《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的本源是愛,如果我們的老師、家長都能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你能行”,“你真棒”,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潛能就象火山一樣爆發了。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會不會使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不少孩子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在某次考試中考出了好成績,從此就愛上了該門課程,可見錯誤!鏈接無效。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賞識是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老師、家長,應該學會賞識孩子。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0
我認真學習和閱讀了《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讀完此書,感覺有很大收獲。我更加深刻體會到:良好的師生感情是決定班主任工作的關鍵。工作以來,我曾多次擔任班主任工作,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老師的一句話頂家長的十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給我這樣的體會,班主任的地位在學生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班主任的話對學生是最具號召力的。在眾多任課教師中,學生對班主任老師是最崇拜的、最信賴的。下面從三個方面談以下自己的讀書體會。
一、通過讀書感到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通過讀書,我深刻體會到,為人師者,就要處處為人師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學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帶動學生。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學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用“真愛”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推掉壓在無形生命自卑的巨石,發揮每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的心里都灑滿陽光,特別是殘疾孩子。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尤其是班主任的品德、行為,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學生。學生是極具模仿力的一個群體,他們時時刻刻觀察著老師的一舉一動。行動是無聲的'語言,這樣,不需要過多的鼓動性的語言,就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事實證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時時事事做學生的表率。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教師就不能有違法亂紀行為;教育學生不怕臟、不怕累,教師就必須做到親自動手,吃苦在前,做好學生的帶頭人,否則,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養,也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通過讀書讓自己對工作產生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了教師的光輝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過學習閱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我有著很深的感觸,發覺與這些優秀班主任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有時覺得做班主任工作壓力很大很累,現在卻體會到,我們的工作是充實的,意義是深遠的,職業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須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用愛心去感化、去關心、去教育,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里比在家里要幸福的多,對我們這些學生既要愛又要嚴。既要學知識又要學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關心學生的進步,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三、通過讀書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
通過閱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我更進一步認識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們的一種正常需要。對于學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勵。作為班主任,首先是親近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上耐心引導,生活中熱心關懷,經常同學生交談,了解思想狀況,抓住時機,盡量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多給他們改錯的機會,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感受到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對每一位學生做到公平、公正,對班級一類學生嚴格要求,對班級二類學生不歧視,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導。
總之,教育是一門科學,在工作中只有講科學、講創新、講藝術,才能使學生在各方面有所進步、有所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不斷的讀書、學習,積累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積極探索,善于總結,使自己的工作水平取得更大的進步。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活動空間有限而閑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于“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名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鑒。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后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正地喜愛學生,并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里,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里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么天真無邪呀!今后,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對待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并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鑒。
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復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閑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制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并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并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今天復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復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于我來說,要學習的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于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2
夸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于1632所著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準有把握”、 “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
《大教學論》雖然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它廣泛深入地探討了教育工作的各種問題,總結了歷史和當時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它為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讓人感動的是,《大教學論》中提出的讓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強調了教育是一種和諧的藝術。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學校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學校的產生為少年兒童接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建議,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貴貧賤,都應該進學校。他堅信人受教育而能獲得發展的可能性,駁斥‘智力遲鈍’兒童不宜學習的論調。指出,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在推進教育的平等化方面還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其涵義包含四個重點: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個體自由和諧地發展,只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是相對于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來說的。第三,教育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個人有均等的人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由于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人的天賦、機會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因此,教育平等的實現必然對每一個個體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都有很大差距,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縮小這種差距。
以日本為例:(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日本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管理、教學評價、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摸索出一套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發展的有效辦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學校統一標配
在日本,受教育機會均等是歷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為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學一般都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不論山區學校,還是繁華的東京都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設施均以全國統一標準配備。例如我們參觀的茨城縣麻生高中,雖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鄉村學校,但配備著與東京市的學校幾乎相同的基礎設施:一棟多功能的教學樓、一座體育館、一個運動場、一個游泳池。
為了保證青少年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日本的學校向學生提供便宜的營養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
二、師資均衡所有教師參加流動
為了實現各個學校的師資平衡,“二戰”后的日本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教師經常性流動。在日本,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最長只能任教7年,沒有一位教師和校長能在一所學校工作一輩子。
同時,在教師業績評價方面,由于日本公立學校一般只給學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教育,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進入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有多少學生考入大學,不會與教師的評估和待遇掛鉤。
三、個體均衡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試圖打破對所有學生實施整齊劃一的課程體系。為此,日本從中學階段開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的'做法。到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以選修課為主,有的學校實行跨學年選修,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實,教育公平堪稱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法律上直接規定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地政府要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的“平等保護”。
從表面上看,這很公平,但實際上并沒有教育平等的問題:父母開始通過購房等手段為孩子的就學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說你現在能否去得某個大城市的戶口和房產不是關系到你自己,而是關系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讀學校的大問題。
所以,我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縮小各個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例如象日本一樣,設定某個統一的標準,使得每個學校的硬件設置和師資之間的差距逐漸的縮小。雖然要將所有的學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會一步一步的縮小,離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會越來越近!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3
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應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要想成為學生的靈魂工程師,自己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而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首先重在師德的提高。重視師德培養,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關鍵。教師既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還要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作為教師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忠誠教育事業是師德的靈魂。要想成為新世紀的優秀教師,除了學識淵博、教學得法之外,還應有“以育人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為己任”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熱愛學生、理解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正確處理自己與學生關系的準則。愛學生是教師職業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沒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情感,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愛是打開心扉的鑰匙。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缺點較多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里得到一份愛,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學生很善于觀察與思考,對你
的一言一行,他們都在觀察并做出相應的評價和反應。如果他們切實地感受到老師是在心誠地愛護自己,關心自己,幫助自己,他們就會很自然地對你產生歡迎的傾向,喜歡接近你,并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導。反之,如果他們感覺到你沒有愛生之心,他們就會在情感上對你采取冷漠、猜疑甚至反感、抵觸的消極態度,那樣的話,無論你怎樣苦口婆心,他們也不會接受。所以,具有愛心,是教師取得教育成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
師德教育還應重視對教師業務素質提高的培養,以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在現代教育生活中,教師已不再是“先學先知”之師和信息知識的唯一傳播者,更不是“講壇上的圣人”。教學方法也由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啟發建構,突出學生這一認知主體在建構中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重視業務素質的提高,不斷“充電”,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適應信息化教育所帶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的變革,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教師的職能也由“教”轉變為“導”,推動學生不斷地去開拓創新,發展自己。
教育是事業,是科學,又是一門藝術。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4
本學期,為了更加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利用課余時間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于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后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后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恒心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5
假期,學校布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里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后于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并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12-16
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08-21
讀教育專著的心得體會05-15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05-04
教育理論專著心得體會(精選6篇)03-12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01-17
讀教育專著心得感悟08-29
關于教育專著閱讀心得08-25
讀專著心得體會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