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1
社會實踐已經成為了莘莘學子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參加社會實踐也是學生們鍛煉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每年的暑假,各個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到各地開展社會活動,其目的在于讓廣大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我校組織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我們教育學院的社會實踐點是以革命老區、狀元之鄉而著稱的會寧,在“追憶紅色記憶,服務農村教育” 活動主題的號召下,我們一行十三人并肩合作,團結一致。在這短短的十幾天里,開展了系統有序的課堂教學,種類繁多的藝術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藝聯歡。得到了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們的一致好評,艱苦的執教生活給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
一、隆重感人的歡迎場面
考試剛剛結束的第二天,我們就急不可待的收拾好行李坐上了開往會寧的大巴車。曾經的革命圣地,現如今有是全國出名的高考狀元縣,這給我們一個費解的問題,對于如此貧窮的地方為什么會造就教育上的奇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經過三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后終于到了我們的目的地——會寧縣柴家門村雞兒咀雞兒小學。雞兒小學坐落在311國道旁,始建于1915年,附屬于雞兒中學,后來由會寧縣、鄉政府撥款建設,在20XX年九月搬入新址,成為獨立的小學,占地13162平方米,校舍面積775平方米。雞兒小學——很特別的'名字,一眼看去就讓人心生憐愛。 透過車窗就看到一群孩子站在學校門口等候我們,還沒有下車就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興奮和喜悅掛在他們稚嫩的笑臉上,但又流露出羞澀,互相推搡著,想湊上前看看他們新來的老師卻又把身旁的同學推到前面。在他們崇拜目光的注視下,我突然感覺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下了車,校長熱情的接待的和我們打招呼,并安排學生幫我們抬行李,孩子們惶恐羞澀的神情一掃而空繼而一哄而上的來幫我們提行李包,看著這些稚氣純樸而又身材弱小的孩子,真的讓人既心疼又心酸。
二、日常生活,苦中作樂
初到學校,情況要比我們想象的好,整齊的校舍,校園內也有些綠色,更可喜的是還種著花草。可是等到我們口渴時不得不喝窖水時才發覺條件的艱苦,這兒長年不下雨,政府每半年給他們送一次水,可想而知放半年的水都成了什么模樣,打上來的水還有好多的枯枝敗葉和小蟲子,隊員們都不喝,還不到一天就口干舌燥,鼻孔冒煙了。沒辦法也就放些茶葉和冰糖捏著鼻子喝下了。我真怕這“內容豐富”的水會讓我們拉肚子,可奇怪的是大家還都沒有事。因為水這么珍貴,在蘭州三兩天就洗頭的習慣也不得不改,下鄉十幾天一共洗了兩次頭,臟的都打了卷。剛見到孩子們時老覺得他們太不講究衛生,一個個蓬頭垢面,現在看看自己,會心一笑自己也可以這么邋遢的。衣服就更“舍不得”洗了,是穿上幾天覺得惡心的不行,實在是穿不下去就放上兩天再穿上,突然覺得不是那么臟了。一日三餐也和學校有很大的差別,早上就吃餅子和咸菜,中午和下午老是炒拉條和炒面片,不明真相的或許以為我們的生活都到小康水平了呢,我們一天兩頓的以拉條充饑,以致于到了蘭州還不能聽到“拉條”這字呢。可是這些與我們學生的生活可就是天壤之別了,他們大都離學校很遠,早上五點多就要翻山越嶺的往學校趕。中午只有兩個小時根本來不及回家吃飯,餓了就吃早上帶來的饅頭,渴了就打窖里的水。看到這些我們心里真的像打翻了五味瓶,中午吃完飯,我們幾個都要到教室去看望在校同學,分給他們些我們帶去以改善生活的零食。條件雖艱苦可是大家在一起玩的很開心。飯桌上都是搶著吃。說說笑笑像一個家庭那樣溫馨。每天下午吃過飯,石教練(石雙燕)都會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排練舞蹈,時間緊迫,舞蹈又比較復雜,對我們這些沒有一點舞蹈基本功的人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雖然很苦很累,但我們卻過得特開心,跳舞時大家更是丑態百出,要是有哪個倒霉蛋做錯了動作就會被石教練拉出來單獨訓練,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這種毫無挖苦發自內心的笑把大家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但我們充分踐行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甜”這句話,每天兩個多小時的勤學苦練終于使我們能跟上了音樂的節奏而“翩翩起舞”了。
三、心得體會
大學是個小社會,而社會卻是個大學堂,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深刻意識到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含義。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2
20xx年x月x日星期一,由明靜、李雨軒、聞雪組成的務農學習小組按照計劃到鞍山市城昂堡村進行務農學習實踐活動。我們采取學習加實踐等方式,在實踐中了解了關于務農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認識和學習了黃瓜和圣女果的培育方法以及農業溫棚的管理方法。并通過走訪與實踐進一步體現活動的意義。
早上十點半我和李雨軒坐十五路公交車來到明家所在的鞍山市城昂堡村,到達目的地后,我們迫不及待的跟隨明靜一起來到她家五十米的蔬菜大棚。一進大棚從未進過溫棚的我們就被眼前的冗長的地壟吸引住了,那一道道壟上,齊齊的生長著嫩嫩的秧苗,好奇的我們便向在地里勞作的明靜的媽媽詢問,這才知道這齊齊的秧苗便是圣女果秧苗。明靜的媽媽還為我們講述了圣女果的種植方法以及培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圣女果的大棚養植及培育方法
1、圣女果生育適溫為24~31℃,喜歡在較強光照及土層深厚的土壤種植。圣女果的栽培應選擇有機質豐富、耕層深、結構好、疏松透氣的壤土為宜。
2、整地時畦寬1.5米,壟高25厘米,壟溝寬40厘米。1.5米寬的畦田可栽4行,株距25~30厘米,每畝可種6000~8000株。定植時,先在畦內或半高壟上開溝,溝深16厘米,開溝后,每畝撒施250公斤腐熟的糞干,增施磷肥,每畝可同時撒施30公斤過磷酸鈣。
3、另外由于北方冬季土壤,在秧苗吐果初期還應噴撒適量助長劑幫助秧苗吐果。
4、據明靜母親告訴我們,這批圣女果將于五月采摘出售。
隨后我們又跟隨明靜來到她家種植黃的80米大棚,大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摘種黃秧苗的壟溝棚,另一部分為黃秧苗初期培育棚。大棚在不同時期要保持不同的溫度,以保證秧苗正常生長。為此,明靜的父親每年在秧苗培育期都會住在秧苗培育棚24小時隨時控制棚內溫度。我們去的'時候,她家的黃秧苗還沒有從培育棚轉種到大棚壟溝里。所以我們看到的大棚只用打眼機打出的一排排待種坑。
明靜又耐心的向我們講述了有關黃種植的相關知識:
二、黃瓜在溫棚的管理和栽種過程
早春大棚黃瓜在一些老菜區由于種植面積大、連年重茬,使黃瓜枯萎病、疫病大發生,給大棚黃瓜生產構成威脅。我們通過黃瓜嫁接育苗、爐火臨時加溫等措施綜合配套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土傳病害問題。
1、選用保護地黃瓜品種
山東密刺(黃品種之一)抗低溫也耐高溫、瓜碼密,非常適合早春大棚種植。
2、嫁接育苗
經催芽播種在爐灰加珍珠巖或用熱水浸泡過的鋸末加一些營養土的木箱或塑料盤內。嫁接后在溫室內扣小拱棚并蓋草苫遮光管理。
3、乙烯利處理苗及移苗
定植后按畦形扣小拱棚,用地膜進行三膜覆蓋,晚上及時點燃裝有煙道的土爐子置于棚中央,棚外四周用草苫圍蓋好。
4、大棚管理
(1)溫度管理:黃瓜嫁接苗緩苗期間小拱棚內保持在30℃左右,白天達到35℃時及時掀開小拱棚膜,晚上蓋。定植后10天去掉嫁接夾和小拱棚膜,中午可適當打開二膜,白天保持棚溫28℃以上,當外界夜間最低溫度5℃時去掉二膜,進入常規管理。
(2)水肥管理:一般根瓜坐住澆第二水,到腰瓜時水肥齊攻,稀糞和化肥交替使用(糞稀—清水—化肥),黃瓜全生育期共追施糞稀3~4次。
三、我們的所看所學所感
通過這次務農實踐活動,我們想到了很多。
(一)農民的過去和現在
在明靜家里學習務農的幾天里,每天早晨明靜的父母要將用于溫棚保溫的草簾卷起,半晚日落西山之時又要將草簾放下用于夜間保溫。每當遇到雪天,還要加蓋一層半簾。遇到風天雨天雪天明靜的父母往往深夜也不能入睡,有時干脆住進溫棚里,防止溫棚被雪壓塌被風吹毀。這一過程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從表面看來農民務農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科學務農已經滲透到農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與此同時,農民也面臨些許的問題和無奈,耕地面積過少,銷售渠道窄,種植成本高也不容忽視,這使農民的總收入和生活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希望國家在重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耕地面積。
(二)科學務農與現代農民
在我們小的時候,就學過李紳的《憫農》。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過去農民務農的辛苦,他們只能憑借老一輩的經驗,面朝黃土背朝天,企盼風調雨順造豐年。而如今,隨著科學走進農村,像明靜父母這樣的農民已經學會參考書籍去防治蟲害,避免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在這次實踐中,我們看到的只是科學務農為農民造福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圣女果為例:過去農民們只能春種秋收,過著每年一次播種一次收獲的生活。如今,隨著科學的發展,農民們利用溫棚每年可以收獲兩到三次。另外,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從選種、育秧、耕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脫粒、烘干、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從種植到餐桌所有環節的機械操作等等。利用科學務農,產量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就隨之提高。
(三)務農實踐對我們的影響
看著那兩個冗長的溫棚,勞動量之大,再看看明靜父母累彎的腰和粗糙的手,留給我們思考的真的有很多。出生在農村的明靜立志要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為改善家中的生活水平而努力,這不也正是千千萬萬個同明靜一樣從農村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的希望嗎。而在城市長大的我們,思想匯報專題也希望在歇盡全力學習和完善專業知識的同時,將就業意向放到農村,畢業后投身發展農民經濟的政策中去,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與農村人民爭建全國范圍內的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更多個“華西村”。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國家經濟,為建設祖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3
我能有這么大的改變,最重要的是我能在合初人待下來,再過兩個月,我就來合初人整四年了。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問過我,尤其是看到我一個人能在山區村里待這么久時,都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現在我認真地想來,這里面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對金錢沒有狂熱的追求。雖然一度我也狂熱過,個中經歷,現在想來仍然感慨萬千,那時,幸好耳邊常常浮現出爺爺的話語:“掙再多的錢,都買不來一個好名聲”。
我是留守兒童,是爺爺帶大的我。爺爺終其一生都踐行著他那“視名譽為自己生命”的信念。爺爺曾經參加解放初期的土改工作隊,后來是村里的文書,雖然因為家庭責任放棄了升遷的機會,卻在鄉里很受人尊重。奶奶就是普通的農村婦女。對于我們這個剛剛過溫飽線的家庭來說,爺爺的正直、簡樸、清廉,在我心里一直顯得格外耀眼,這也無形地影響著我對待金錢的.態度。
所以,在山區,在合初人,靠自己的勞動拿著每個月自己掙來的2000元報酬,我也覺得很自在。因為我的生命沒有被金錢綁架。而且,爺爺也一直是最尊重我的選擇的家人。
第二,合初人的價值觀和公益理想與使命,是吸引我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我們合初人不僅僅是一個小農戶,還是一個公益組織。朱藝老師十四年前創辦合初人的價值觀和理想,是我內心最需要的。而且朱老師作為創辦人,知行合一,讓我心里踏實。朱老師也給了我在親耕實驗中自主探索的工作空間。
而且,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一個生態農耕的老師,幫助更多人從事生態農耕。個人理想與合初人的公益理想使命相吻合,于是我決定留在合初人了。
第三,朱老師的愛心與寬容。由于自己是留守兒童的緣故,從小缺愛和愛的能力。朱老師是機構領導和合初人耕讀之家的戶主,我在合初人待得越久,經歷的事情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她的愛心與寬容(但朱老師不是那種給小恩小惠的人,朱老師還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
雖然她經常覺得自己還有哪些哪些都沒有做好,但我覺得她仍然是我的榜樣,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繼續在合初人耳濡目染,讓自己的愛與寬容得以滋養和成長。
而且小農戶的生態農耕,是生產、生活合一的生存方式,有家的感覺,有利于愛心的生長,有利于愛的能力的培養。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4
雖然這個暑假基本沒上過網看過電視,像與世隔絕了,24小時的一半多時間都是在工作,打交道的也只是廠里的老員工和一塊兒去的同學,整天只是在廠里呆著,但是這也讓我看到了社會的一角,這個世界真的是太瘋狂了。我本以為只有在電視上才會發生的事竟然有好多在我身邊發生了,這就是和在學校的不同,學校太理想化了,而社會太現實了。不過通過暑期的打工經歷也讓我明白了許多以前我認為說得不對的名家名句,到底還是名句,都是有一定的生活哲理的!
暑期的社會實踐打工經歷讓我親身感受到了許多:
一、時間真的很寶貴。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確實是可以創造金錢,但是金錢卻買不到時間。我們在那打工都是按小時付工資的,只要干有那么多時間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報酬,但是有了這么多錢我們想買點時間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剛放假的時候本來說是七月五號出發,我們三號考完,正好四號可以歇息一天收拾收拾東西,但是三號上午考完后,下午通知說是四號一早就走,這個下午真是讓我們慌的很,室友的一個同學要和我們一塊去,我們就連忙打電話讓她晚上趕過來,宿舍暑假要被占用還得搬宿舍的東西,表弟也要和我們一塊去結果就沒能趕過來,還有一個要一塊去的老鄉第二天還有考試……那天下午真是把人給折騰死,就相差一天,原來的計劃都泡湯了,那是真是切實感受到了時間的寶貴。在那呆了將近兩個月也就意味著在家只能呆兩三天,真的好想在家多呆幾天……
二、掙個錢真難。整天在學校吃穿不愁的我們卻很少想一下父母掙錢供養我們上學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們在學校吃喝玩樂日子過得很是瀟灑,但父母呢?他們只是一個勁的想法掙錢讓我們吃好喝好,而他們去整天省吃儉用,辛辛苦苦的掙錢,而我們只是知道花錢。通過這個暑期的打工經歷我確實感受的了錢是多么的難掙,每天超負荷的工作量把人累的夠嗆,有時候一連站好幾天站的腿酸疼硬疼的,每天早上手指腫的握就握不住,反正是錢是沒有好掙的。
三、人活著真不容易。現在想想我們以前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和我們同齡的好多人早早的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以前還以為他們出去打工很自由還可以掙錢花,但親身實踐后才知道還是在學校好,在學校自由點,在這兒父母供養著沒有人罵,沒有生活的壓力。他們打工在外動不動就被上級罵一頓,整天都是機械的工作,生活沒一點兒樂趣,并且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也許他們唯一期盼的就是發工資的那一刻,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有時候想想就是混個人好難,一輩子都要被生活的壓力牽著鼻子走。
四、珍惜現在幸福生活,好好學習。暑假在那干活的時候不讓說話,不讓聽歌,機械的工作很是令我們乏味,這種生活我們也幸虧是干了不到兩個月,在那干活的時候就經常想還是我們在學校幸福,到學校一定要好好學習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這一開學就是大二了,大學四年會很快過去的,珍惜大學里的每分每秒充分利用大學里的每份資源來充實自己,好好的鍛煉自己,學號本專業知識,才能等到畢業后找到份滿意的工作,到時候也許生活會比較好過點。
或許有人會說我這個暑假沒有賺到多少錢,可是我們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懂得了該怎么樣生存。我想這個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許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級欺壓、責備下級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事實如此,但這也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它讓我明白到別人批評你或是你聽取他人的意見時,一定要心平氣和,只有這樣才能表示你在誠心聽他說話。雖然被批評是很難受的,而且要明確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們的批評。因為這樣才能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為以后的成功鋪路。我們要學會從那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這才是我所應該做的。
我也從打工中學習到了人際交往和待人處事的技巧。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價值。人往往是很執著的。可是如果你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那么你一定會交得到很多朋友。對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計較,不可強求對方付出與你對等的真情,要知道給予比獲得更令人開心。不論做是事情,都必須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成功要有信心,要學會和周圍的人溝通思想、關心別人、支持別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憂,有歡樂,也有苦累,也許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過這種感覺,但總的來說,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邁向社會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憶的。現在想來,五十六天的打工生活,我收獲還是蠻大的。我所學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學校里無法體會的,這也算是我的一分財富吧。
暑期雖然只有兩個月時間,但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卻可以感受到有些廠家總喜歡把大學生看成是廉價勞動力,這是我們最不能容忍的!累啊,可生活還得繼續,還得面對學習,面對走出校門,面對找工作......不過,讓我們體會一下工作的辛苦,鍛煉一下意志品質,同時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這些經驗是一個大學生所擁有的“無形資產”,為以后走向社會,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吧。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日新月異的社會,我覺得大學生應該轉變觀念,不要簡單地把暑期打工作為掙錢或者是積累社會經驗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機培養自己的創業和社會實踐能力。
時間飛逝, 告別了短暫的暑假打工生活,回到了校園,回想著剛過去的打工日子和即將到來的大二學習生活,酸甜苦辣,不禁讓我感慨…… 暑假的打工,對我來說,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起點,也希望這個起點能讓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不斷地成長……我會一直的努力。雖然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會盡力做到最好,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思想上,我都會努力的完善自我,一步步地、踏踏實實地做事。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5
周末,帶孩子去了一趟南京的愛情隧道,這是城南一段廢棄的鐵路,兩邊植被長的比較茂盛,交互映襯在鐵路的上空,綠蔭蔭的,形似隧道,時有情侶在這里牽手拍照,捧一束野菊,網紅打卡。拉著女兒的手,漫步在鐵軌上,銹跡斑斑。輕踢路基的碎石,劃著弧線,飛入草從中。
小小的碎石,在車輪的滾動中,相互依靠,彼此合力,牢牢地不垮臺,讓火車平穩的駛過。撿起一塊石頭,棱角分明,顏色發暗,竟牽動兒時歲月的羈絆。
家在遠方,村北邊緊靠著一條大溝,寬約兩三百米,一頭蜿蜒著延伸到峽谷中,兩岸峻石盤亙,黃土衣被,另一頭穿過鐵路橋,奔向渭河。每到夏季,遇到大雨,就會在大溝里形成泥石流,俗稱:”發山水”。雨水裹挾著泥漿,從深溝里咆哮出來,夾帶著大大小小的石塊,還有被沖垮的土地里的各種農作物,有玉米桿,也西瓜等,都湮沒在急流中,時隱時現。有時“山水”會很大,村里好多人都聚集在溝岸邊,拿著鐵鍬,加固河堤。
村北邊有個堡子,叫“后堡子”,像一堵大墻,保護著村莊的安全。可在大水的沖擊下,會整塊整塊的塌陷,我們小時不懂事,很擔心,其實堡子厚度幾十米,根本不用擔心。記得聽老人說可以殺雞,或者宰羊來祭神退水,可我小時沒有遇到過,也許是當時人們無奈的治水寶典吧。
“山水”過后的大溝,會在淺灘處堆滿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石頭半截埋在泥沙,小石塊或完全埋在泥土里,或浮在泥土上,在陽光的照射下,灼人眼目。這個時候,家家會出動,老老少少,去挖石頭,打石頭。人們踩著尚未干透的沙土地,你一家,我一家的占一塊地方。打石頭的主要工具是一個“鐵耙子”,形狀是兩個鐵鉤,用鐵絲綁在小木棍上,專門來刨沙土,刨石頭的。還有一個小錘子,用竹板嵌在錘眼里,跟現在五金工具的錘子差不多,區別是那個打石頭的錘子,有兩個錘頭,正反都可以打石頭。
依稀記得媽媽打石頭的故事,小背簍裝著打石頭的.工具,拿個小板凳,坐下后,用鐵耙子在沙土里來回鉤動,鉤到石頭后,大點的石頭,會用錘子砸小點,形狀大小合適的直接鉤在旁邊。打的時候,用鐵鉤子鉤住石頭,要把握好力度,用力太大,會把石頭砸碎,用力太小,又砸不動石頭,也是一個技術活。鐵錘揮下,咔擦一聲清脆的響聲,有時會濺起小石屑,不留神會劃破臉皮。石頭碎成幾瓣,新鮮的裂縫,大小均勻的石頭,在母親的錘聲中,不斷的堆砌,不斷的延伸。整個溝谷中,都是錘聲,一排排,一浪浪,如簡單的韻律,更似流水的炫音。
孩子們有時幫大人撿石頭,在河道中穿梭,從泥土中拔出石塊,晃悠悠地搬到大人跟前來加工,石塊有鵝卵石形狀,也有千層狀的板石。這種千層的板石,基本家家都有,在腌菜的時候,把菜放在缸底,用幾個千層石壓在上面。有時一個人從泥土里拔不出來,會喊上伙伴一起拔,可更多的時間是跟小伙伴們玩。把小溪流用泥土攔截,等水聚多了,聚滿了,又扒開泥土,大水流下,小有洶涌,有時把大人的鞋子弄濕了,孩子們開心了,大人就罵開了,我們就趕緊跑路,又在上游繼續聚水嬉鬧。
等要回家的時候,溝底里,已經壘起了高高的小石山。像錯落的田園農舍,這兒一座座,那兒一排排,高高低低,蔓延在無盡的晚霞中。
打石頭這種原始的苦力活,父輩們大都經歷過。也是為了生活,為了養家。一車石頭,一車汗水,換來的未必是一車的收獲,更多的是一種勞動的艱辛和不易。從那片土地里走出來或者依舊在那片土地里生活的人,何嘗都不是這種經歷和故事哩?
記住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感恩!
【假期在家做農活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做農活心得體會03-18
做農活作文11-17
在家做家務的作文02-20
在家做家務的作文05-09
假期做家務的心得體會11-05
假期做家務心得體會11-11
在家做家務的作文[必備]08-05
寒假在家做家務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