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

時間:2023-07-20 15:17:50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精選13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精選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精選13篇)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1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3月3日訊 據央視新聞消息 向陽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當中最閃耀的瞬間,無時無刻不在感動著中國。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一套播出。郴州女孩江夢南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同獲感動殊榮的還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車水馬龍、人聲嘈雜、對于普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對于江夢南來說,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為在三年前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什么也聽不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幾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她,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時間回到29年前,在小夢南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她的左耳損失了大于105分貝,相當于直升機起飛時聲響的聽力,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床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父母會抱著她坐在鏡子前,讓她觀察別人和自己說話的口型,進行發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糾錯。

  江夢南:一個字,念一萬遍我能夠學會,父母都已經很開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們的嘴巴附近感受這些氣流。花,有氣流,瓜,沒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饋,才可以慢慢練成這樣一個肌肉記憶。

  常人很難想象,在無聲的世界里,小夢南是如何通過海量的重復與練習,學會讀唇語的。夢南沒有上過一天特殊教育學校,因為她父母堅持要讓女兒去公立小學讀書,但沒有一個正常小學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學年齡,無學可上的夢南又多上了一年學前班。

  江夢南:有一個場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學前班跟我的小學,他們中間有一段臺階,小學在臺階上面,我的學前班在臺階下面。我站在臺階上,看到其他同齡人都去順著臺階往上爬去讀小學,我自己順著臺階往下走,我當時在臺階上就哭了。

  江夢南:父母安慰我,告訴我,聽不見是既定的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點。

  于是,在學校里,夢南靠著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口型“聽課”,并憑借驚人的努力和記憶力,發奮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甚至,為了補上學前班多讀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級暑假自學了五年級所有的'課程。

  就這樣,好強的夢南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吉林大學的本科、碩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為了測試自己還有哪些潛力可挖掘,三年前裝上了人工耳蝸。終于,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聽到了這個世界。

  江夢南:冷不丁的哪一天會聽到我以前從來沒過的聲音。我開始聽見了鳥叫,聽見了青蛙在叫,或者聽到了一些很美好的聲音。

  但是,新的困難接踵而至。為了建立耳蝸里聽到的聲音跟文字之間的聯系,夢南還需要不斷持續進行聽力訓練。而且,清華的學業壓力大,每天面臨大量專業的討論,夢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感動中國》頒獎辭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

  我們覺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

  從無聲里突圍,

  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

  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

  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江夢南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2

  3月3日晚八點,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張順東夫婦入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名單。他們登上央視領獎,頒獎辭讓人淚目。

  2002—2022

  《感動中國》

  陪你走過了20年

  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

  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

  請記住這些

  平凡卻閃亮的名字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

  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只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后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斗去干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范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只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后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后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里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里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獲。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動中國》頒獎辭

  山對山來崖對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順風順水出山來。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張家大哥看上她。

  沒腳走出致富路,

  無手繡出幸福花。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張順東 李國秀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3

  TVB主持人陳貝兒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去年陳貝兒憑紀錄片《無窮之路》深受歡迎,在《無》中,她每到一個拍攝地,都盡可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融入當地人生活。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于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陳貝兒謙稱:“作為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2021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并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未來將再接再厲,用心說好中國故事。”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4

  3月3日晚八點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CCTV-1播出,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大連理工大學杰出校友彭士祿獲頒“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于廣東海豐,1949年就讀于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一年級,1950年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就讀于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二年級,1951年在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化工機械專業讀三年級時赴蘇聯留學。1958年回國后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祿院士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士祿院士是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院士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歷經磨難 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 于花甲年重啟

  兩代人為理想澎湃

  一輩子為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 無聲無息

  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5

  楊振寧

  明月共同途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事跡】

  他被公認在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成就;他資助數百名中國學者深造,協助清華建高等研究中心,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赤誠諫言…百歲壽辰上,楊振寧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鄧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適合了你的囑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

  張順東

  自強敏天行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事跡】

  夫妻共用一手雙腳相濡以沫29載,他的一只手,有力氣也有“頭腦”;她的一雙腳,能切菜煮飯、能寫字繡花、能取貨找零。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一雙腳。“互為手足”的29年中,他們相互扶持,將一雙兒女養大,又用辛勤勞作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他們說:“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蘇炳添

  秉心自超越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沖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

  【事跡】

  2012年,蘇炳添與博爾特同場競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給自己立下目標:跑進百米9秒區。為此,他反復訓練摸索,大膽決定更換起跑腳,“重新學習跑步”;“受傷時我思考過是不是跑不動了,但我告訴自己,養好傷病還可以繼續飛翔。”東京奧運會,他跑出9秒83打破亞洲紀錄,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飛人。他超越了年齡和傷病,更超越了自己!

  朱彥夫

  慷慨是英雄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斗,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事跡】

  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現場,朱彥夫女兒帶來一幅父親專程寫下的字:“光榮屬于二連。”二連是朱彥夫曾戰斗過的連隊,那里有他一生最牽掛的戰友。在這之前,#他用殘臂夾筆寫下長津湖犧牲戰友故事#,在作品出版那天將自己關進房間,將書點燃,“給戰友們補上沒完成的'任務”。網友:致敬最可愛的人!

  顧誦芬

  沖天鵬翅闊

  像靜水深流,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事跡】

  1930年,顧誦芬出生在江蘇。兒時的他曾目睹日本飛機轟炸,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報考大學時,他填寫的所有專業都是航空系;學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殲8系列戰斗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制殲擊機的先河。#殲8首飛前夜總設計師壓力大到驚醒#,為解決飛機抖振問題,他瞞著家人3次上天觀察飛機航空報國70年,他讓中國人的脊梁挺得更直!致敬!

  陳貝兒

  江海意無窮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事跡】

  2021年,香港媒體人陳貝兒用12集高分紀錄片《無窮之路》,記錄下內地扶貧故事。為探究懸崖村易地搬遷的原因,有恐高癥的她來回2次攀爬鋼梯,身體一度抖得不行;為呈現真實她舉著自拍桿溜索過江,體驗交通扶貧給村民帶來的變化。

  吳天一

  長松蔭高原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

  【事跡】

  1958年,他剛下朝鮮戰場又上青藏高原。因目睹戰友痛苦去世,吳天一下決心開展高原病學研究,一干就是60余年。調研期間,他遭遇車禍,全身14處骨折;長期奔波中,他先后耳膜穿孔、雙眼白內障,患慢性高原心臟病…但他說:“沒有這樣的獻出,不會有這樣的獲得。”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用縝密周全的方案,保障14萬筑路大軍無一例因高原病死亡。致敬!

  江夢南

  無聲玉滿堂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事跡】

  江夢南從小失聰,卻依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大學的博士。對于她來說,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難模式”,但她卻憑借著驚人的努力一路逆襲。據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介紹,江夢南做的模型,其效果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準。

  彭士祿

  潛龍育神軀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于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事跡】

  彭士祿8歲和10歲時,曾作為“政治犯”被捕入獄。據介紹,當時的彭士祿被吊起來抽,放下來后還要挨踢;他被折磨得根本站都站不起來,只能蹲著拉撒……“困難興邦,落難成才”,幼年吃過不少苦的彭士祿成長為國家的脊梁。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大亞灣核電站等等,彭士祿為核動力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他說:“只要祖國需要,我愿意貢獻一切”。

  航天追夢人

  赤心貫蒼穹

  發射、入軌、著陸,九天探夢一氣呵成;追趕、并跑、領跑,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環宇問天,探月逐夢,他們讓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高光時刻合集#↓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不變的情懷與浪漫!傳遞,致敬!

  【事跡】

  嫦娥探月、天問問天、神舟逐夢、北斗環宇,2021年,航天追夢人讓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他們將自己的浪漫與情懷灑向蒼穹。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6

  2022年3月3日晚,備受矚目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來自香港無線電視(TVB)的主持人陳貝兒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2021年,陳貝兒憑借豆瓣9.5分的TVB紀錄片《無窮之路》,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與贊美。

  以香港媒體人視角看內地扶貧,五人團隊歷時三個月,穿梭全國六個省份,深入十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地區。走到云貴高原大峽谷,踏進大西北戈壁沙漠,進入川藏高原,真實地用腳丈量每一寸土,了解各地民生,向觀眾介紹各地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紀錄片貴在真實,而真實在于細節的把握與感情的投入。

  在《無窮之路》中,每到一個拍攝地,陳貝兒都盡可能地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快速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感受鄉村振興為當地老百姓帶來的.驚喜變化。她天生的親和力也在節目播出之后飽受全國觀眾贊譽。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于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陳貝兒表示,作為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

  2021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并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的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

  未來將再接再厲,用心說好中國故事!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7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和女兒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女兒在頒獎現場展示父親書寫的“光榮屬于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依然打動人心?頒獎詞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觀眾?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跡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跡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余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布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里,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后,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游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局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筑路大軍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桿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幾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致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后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于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制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后,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跡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干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于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獲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煉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盡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盡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么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跡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秘訣,在于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制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記錄真實,在20年的歲月中傳承發揚中國精神力量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盡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于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里,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精神,新時代中國的偉大實踐正催生出更多的感人故事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著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制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偉大時代正孕育著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著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這樣的人間奇跡,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8

  據央視新聞,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舉行,記錄片《無窮之路》的主創、香港媒體人陳貝兒獲獎。以下為組委會授予陳貝兒的頒獎詞: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陳貝兒

  隨后,陳貝兒在個人微博上對自己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一事進行了回應:

  感恩!很榮幸獲頒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作為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我的份內事。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并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的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未來將繼續用心說好中國故事。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感動!

  2021年,一部反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

  出發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脫貧成功的質疑。在采訪中,陳貝兒說,她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她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

  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么概念,對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

  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說,有恐高癥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一路走來,對于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

  采訪中,陳貝兒表示,在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說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她說,她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她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

  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制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這段經歷也給了陳貝兒很大的震撼,她說,在采訪的過程當中,她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他們給她很大的力量。他們碰到困難時候的那種堅持,跟他們要生存下去的那種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的。脫貧的工程比聯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為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無窮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贊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

  陳貝兒說,很多香港觀眾朋友給她留言,他們都說看得很感動,因為這個節目他們也都知道了現在國家發生的變化,這給了她莫大的鼓勵。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9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制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后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于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于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后,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托,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10

  恭喜,恭喜!TVB知名主持人陳貝兒憑借去年播出的優質節目《無窮之路》榮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組委會給陳貝兒的頒獎詞為: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相信,看了TVB《無窮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陳貝兒豎上大拇指!這部節目目前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5分,可以說算得上是一部滿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陳貝兒就已經憑借該節目收獲了最佳女主持這個獎項。而此次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也是對她更大的肯定。

  說《無窮之路》是一部節目,還不如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據了解,整檔節目的主創團隊就只有4個人,兩名攝影師,陳貝兒則擔當主持人。

  他們去到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10個貧困地區,去了解、去探尋,我國的扶貧政策以及扶貧結果,整檔節目可以說相當具有深義。

  外界都在說,最近這幾年TVB的劇集、節目越來越難看,演員老了,看來看去就那幾個人,拍攝手法也停滯不前,整體的發展已經落后,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但相信一直在關注TVB的朋友就會發現,這幾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著改變,努力創新,而此次的口碑節目《無窮之路》似乎也就是TVB這些年不斷努力的一個縮影。

  又說回這檔節目的關鍵人物,陳貝兒。陳貝兒從2003年就開始在香港有線電視做主播,從事媒體行業已經近20年,身上的經驗自然也相當豐富。

  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隨“伯樂”余詠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從香港有線電視過檔到無線電視,加入TVB大家庭。

  在余詠珊的力捧下,陳貝兒很快在各大直播節目中做主持人,同時還在各類資訊和綜藝節目中擔當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這世界邊端》系列,也相當之精彩。節目從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計40集,綜合評分高達9分。而陳貝兒在節目中,也用她難得的主持經驗以及情緒把控,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多小伙伴,應該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陳貝兒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種標準意義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節目,就會慢慢發現她身上很多的氣質和特質都特別吸引人。

  去年上半年,隨著曾志偉的走馬上任,余詠珊的“倒臺”。不少網友都在猜測曾經由余詠珊一手捧起來的“有線幫“藝人,在TVB的地位會大打折扣。

  畢竟他們的“靠山”已經離開,自然分不到好的資源。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陳貝兒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當然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專業所換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陳貝兒一直留在內地發展。不僅受邀參觀了中央電視臺,同時還登上了央視的綜藝節目,代表中國香港地區演唱了歌曲。可以說是事業再度迎來了春天。

  最后,我也要再一次恭喜陳貝兒榮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陳貝兒這次能夠拿獎,絕對是實至名歸,沒有任何爭議。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11

  1966年9月,劉伯明出生在黑龍江省依安縣的一個普通農家,他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小時候,家里很窮,劉伯明很懂事。假期里,他上山放豬。在依安一中讀書時,學校離家有20多里地,別的同學都住校,但懂事的伯明為了省住宿費和餐費,每天騎自行車往返40多里路,也因此要比別的孩子早起兩三個鐘頭。高一暑假,劉伯明還到一個磚場做過工。

  (1885年—1923年),名經庶,字伯明。哲學家,教育家。專于道家老子哲學,治西洋哲學,精通英文,并通法文和德文,兼及希臘文與梵文。江蘇南京人。 南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1919-1923)

  1885年生,早年受業于章太炎門下,求讀于匯文書院,畢業后赴日留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英國侵占我云南片馬時他用英文寫了討英檄文,傳頌一時。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赴美攻讀哲學和教育學,先后獲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自美回國,即傾心于教育事業,先受聘為金陵大學教授,任國文部主任,后受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之聘,任哲學講座教授,1920年出任文史地部主任、行政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和訓育主任。是年4月9日南高召開校務會議討論籌備國立大學計劃,響應政府擬在全國有國立四大學之議。經郭校長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之努力,于12月6日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劉伯明改任校長辦公處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因郭秉文為謀劃發展忙于外務,在寧時間不多,實際校務皆委劉伯明主持,郭秉文離校期間則由他代理校長職務。成為郭校長的副手和東南大學創建人之一。

  1921年7月教育部長范源廉核準組織大綱和招生計劃,9月任命郭秉文兼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1923年1月將南高師并入于東大,一賴南高之舊,一秉南高之風,設有國文部、史地部、數理化部、教育科、農業科、工藝科、商業科、體育科、校舍面積370畝,繼北大之后成立了我國第二所國立大學。其間劉伯明作為郭校長之副手,為主持校務,建樹學風和創建東大日夜操持,成為當時"高標碩望,領袖群倫"的棟梁人物,終以積勞成疾,于是年11月24日以身殉職,年僅38歲。

  劉伯明悉心致力于學風、校風建設,就師生中好的思想、好的風氣,結合人生理想、世界觀、氣節志節、科學民主,以及存在的和認識不很一致的問題,做了刻苦認真的研究,先后發表了許多哲學和教育學等文章,又就學風、教育、世界觀等問題作了系列講演。教育貴于熏染,風氣賴于漸成,積多年之努力,南高之民族、民主、科學精神,誠樸、勤奮、求實的優良學風,得以形成和堅持。現摘錄其生前諄諄教于學生重視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之詞于下,以供吾輩后人深思得益。

  "吾校同學率皆勤樸,無浮華輕薄氣習。而其最顯著之優點,在專心致力于學。其堅苦卓絕,日進不已,至可欽佩,實紈绔子之學生所不能及者也"。

  "吾國古來學風,最重節操,大師宿儒,其立身行已靡不措意于斯。所謂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最能形容其精神。"

  "吾人,生于科學昌明之世,茍冀為學者,曰惟真是求。惟其如此,故其心最自由,不主故常,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現必要之條件也。""世界知識,其相互之關系,吾人亦應稍加注意,俾治各種專門之學者,互相了解,于分門之中有一致之意,所謂同心相應(Likenindedness),此即真正德謨克拉西之社會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調和文理,溝通中外,實為當年南高辦學者之宏旨也。)

  "通常之說人格者,僅及精神方面,而以與品性相混,不知所謂人格(西語曰 personality),而觀之,其中所涵要素,除自信、判斷能力,莊重、溫良等外,就其涉及形骸方面者,亦甚關重要。服裝、健康、運動、游息善事,均應加以注意,勿以身體不強或不修邊幅為榮譽。美術能調和人之感覺性與理智性,故為教育上重要工具之一。如瀏覽諷誦各偉大之創作,可培養其美感。應避免一切庸俗粗鄙之事物,應生活簡單無浮華鋪張之習,并應于可能時,培養自己所有之真正藝術才能。其在西洋,如希臘雅典之教育,以音樂與體操并重,而兼重文藝。體操者,一方面以健康為目的,一方面以身體為美的形式之發展,希臘雕像所以完成空前絕后之美,即由于此。但南高學生在這方面似未能盡副辦學者的期望。外人參觀吾校,稱吾校學生有老夫子氣,其批評非毫無根據。"

  "吾人治學,宜有社會之動機,研究學問固不欲僅僅收效于目前,然其與人生之關系,不可不知,因世無離人生獨立之學問,而學問又不是供人賞玩的美術品。凡社會生活所生的.結果,不必皆善,但一切善行若離社會而生活,則必不必。學校應有自治的精神,對地方應有公民的精神,對國家應有共和的精神。"

  "吾儕對于宇宙的態度,須信其永無消滅,繼續存在,有此理想,方可支持吾儕貢獻于社會之勇氣,而求人類之進化。"

  劉伯明言行一致,律己甚苛,儉樸無華,刻苦自勵,樂于助人,待人寬厚,結誼同寅,唯誠唯謙;對待后生,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辦事務實,處事務真,不畏權貴。南高、東大同仁,以其道德、學問,兩堪表率,奉為魁宿,譽為"南雍祭酒,純粹君子"。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12

  讀書一天用一根蠟燭

  在劉伯珍的記憶中,弟弟伯明是個勤奮刻苦的人。“他上高中時,每天天不亮就上學去,晚上披著星星回來。那時候,家里經常停電,他就點蠟燭學習,頭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蠟燭后睡覺,第二天天不亮就起來接著點蠟燭學習。說起來,當時一根蠟燭得花1毛多錢,一天用掉一根蠟燭還是挺貴的。”

  張福林是劉伯明在依安縣一中念高三時的班主任。他告訴記者,伯明上高中時是班級里最能吃苦的。雖然家與學校很遠,可他從來沒有遲到過。“從家里到學校20多里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鐘。尤其到了冬天,騎到學校時,棉帽子和棉襖后面全掛滿了霜,整個人就像‘雪人’一樣,看了都讓人心疼。”

  “他平時話不多,但好學好問,學習比較有方法,在班里學習成績一直在前兩名。”張福林非常肯定地說:“即使不考‘飛’,伯明也能考上大學。可以說,是他這種頑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讓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

  自古以來,齊齊哈爾市都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城市,抗擊沙俄侵略的壽山將軍、打響中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馬占山將軍、在全國叫響的馬恒昌小組、殉職的養鶴姑娘徐秀娟……在齊齊哈爾市歷史畫卷上續寫下了一頁頁輝煌。這種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蘊所凝聚的英雄情結,無形中也在影響著翟志剛、劉伯明的人生軌跡: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擁有遠大的理想,要踏著英雄的步伐向前邁進。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13

  “二哥考‘飛’的時候,家里人問他怎么考這個多苦啊,當個鄉村教師不挺好的。二哥說,我的志向可不止于此,我要走得更遠一些,學得更多一些。”雖然和哥哥劉伯明相差10歲,但妹妹劉玉芝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二哥曾告訴她,他的理想是像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一樣能登上月球。

  劉玉芝說,后來才知道,因為高中英語教材里曾有一篇月球的課文,里面提到了人類登月一事,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給二哥極大的.震撼。二哥很向往藍天,他說也要像阿姆斯特朗一樣登上太空、登上月球。

  因為丹頂鶴在毗鄰齊齊哈爾市區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締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讓齊市有了“鶴城”的美譽。從北疆到長沙、澳門,到翱翔于黃鶴樓,丹頂鶴讓“鶴城”美名傳遍九州,也為這個實力城市贏得了“中國魅力城市”稱號。這座魅力城市不斷演繹的獨特英雄歷程,與翟志剛、劉伯明從報考飛行員到真正成為一名飛行員、再成為航天員一樣,都是一飛沖天、越飛越高。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啟示】相關文章: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心得(通用9篇)03-09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心得及啟發(精選9篇)03-05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精選12篇)03-08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心得及啟發03-17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學習心得03-03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心得(通用20篇)03-03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心得(通用16篇)03-03

202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心得體會(精選6篇)03-04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啟迪心得(通用20篇)03-02